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题3学案化学

课题3学案化学

课题3学案化学
课题3学案化学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型:新授主备人:刘杰审核:理化教研组时间:_______总课时数;______

教学目的:

1、知道水时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2、能够指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及溶质的状态。

3、能进行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前自主学习:

1、溶液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溶剂.

3、溶质可以使____体、____体或____体;溶剂通常时____体。

4、溶液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质量与________质量之比叫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常用ω表示.

溶质质量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ω=――――――×100%

溶液质量

6、溶液质量(g)=溶液的体积()×溶液密度()

m(溶液)=V(溶液)×ρ(溶液)

课堂学习:

展示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学生观察。这三支试管所装的硫酸铜溶液有什么不同?

讲解:溶液的浓稀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

溶质质量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ω=――――――×100%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在80克15%硝酸钠溶液里加入20克水或20克硝酸钠。计算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50千克15%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课堂练习:

1、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均可

2、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是()

A. 1∶4∶5

B. 5∶4∶1

C. 4∶1∶5

D. 20∶80∶100

3、在常温下,向100g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将()溶液的密度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4、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的一种方法,其数学意义是

之比。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其20%表示的含义就是每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g。

5、医疗上的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则有克氯化钠和克水进入病人体内。

6、在轧钢厂除锈工段里,要将1500千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10%的硫酸溶液,需用多少千克水?

教学后记: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型:新授主备人:刘杰审核:理化教研组时间:_______总课时数;______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学习从质和量两方面对溶液的组成进行研究。

课前自主学习:

1、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1)__________(2)_________ (3) ________

2、溶质+溶剂=溶液

3、浓溶液+水=稀溶液

4、稀溶液+溶质=浓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混合溶液ω浓_____ω混_____ω稀

课堂学习:

第1题:2003年防非典期间,某医院要用含溶质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g/cm3)的过氧乙酸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4%(密度为1.0g/cm3)的消毒液15L,请问需要20%的过氧乙酸溶液体积是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

第2题:13 g锌可以跟100 g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可制得氢气多少克?把溶液蒸干,得到多少克硫酸锌?

(2)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 g这种硫酸溶液稀释成1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小组讨论:如何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配制的主要步骤为三大步:1、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 小组讨论:如何用浓盐酸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

小结:溶液稀释的主要步骤为三大步:1、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 练习1:下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1)请找出上图中的错误:

①;②。

(2)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 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三点)①②③

练习2:现有24%的硝酸钾溶液、2%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固体和水。请选用上述不同的物

质配制10%的硝酸钾溶液,将用量的最简整数比填入下表中相应的位置。

练习4:右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

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多少g,

溶液的密度约为多少g/mL?

教学后记: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型:复习课主备人:刘杰审核:理化教研组时间:_______总课时数;______

教学目的:

1、知道水时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2、能够指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及溶质的状态。

3、能进行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了解溶液的性质及用途。

5、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自主学习:

1、________质量与________质量之比叫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常用ω表示.

溶质质量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ω=――――――×100%

溶液质量

2、溶液质量(g)=溶液的体积()×溶液密度()

3、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1)__________(2)_________ (3) ________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均可

2.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是()

A. 1∶4∶5

B. 5∶4∶1

C. 4∶1∶5

D. 20∶80∶100

3.用60%的酒精溶液A与25%的酒精溶液B配成45%的酒精溶液,则A、B溶液的质量比()

A. 1∶2

B. 2∶1

C. 4∶3

D. 3∶1

4.某电动车厂生产电瓶时,需将50 kg 98%的浓硫酸稀释成10%的稀溶液,需蒸馏水的质量为()

A.450 kg B.440 kg C.490 kg D.460 kg

5.欲使100g10%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提高到20%,可采取的措施是()

A.蒸发45g水

B.取出50g溶液

C.蒸发50g水

D.加入10g氯化钾

6.将浓度为38%、密度为1.19g/cm3的浓盐酸稀释成10%稀盐酸,需用到()

A.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 B.量筒、漏斗、烧杯.胶头滴管

C.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D.量筒、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

7.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下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

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

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加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8.在常温下,向100g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

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9.将200g 含水99%的食盐溶液的含水量变为98%,应蒸发掉水 ( )

A.1g

B.2g

C.50g

D.100g

10.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二、填空题

1.

2.溶液质量分数是表示 的一种方法,其数学意义是

之比。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

的氯化钠溶液,其20%表示的含义就是每 g 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g 。

3.医疗上的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g 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则有 克氯化钠和 克水进入病人体内。 三、实验题

1.下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⑴请找出上图中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 ________;②_________ ___________;③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 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

三点):①__________ ______;②_________ __________;③_____ 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下图是实验室所用盐酸的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⑴欲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14.6%的稀盐酸,需用这种盐酸多少毫升?

⑵取上述配制得到的足量的稀盐酸与6.5g 锌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制得氢气多少克? 教学后记: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能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课堂检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掌握情况。(时间15分钟)

[检测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2.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3.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二、选择题

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2.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3.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反应速率快

B.易于操作

C.不需加热

D.设备简单

4.在100g水中加入2g氯化钠和3g氯化钾,完全溶解后,溶液的质量是()

A.102g

B.103g

C.5g

D.105 g

5.锌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的液体和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是()

A.前者是溶液,后者不是

B.后者是溶液,前者不是

C.都是溶液

D.都不是溶液

三、填空题

1.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3.为了测定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取大理石25g,加入盛有200g稀盐酸的烧杯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假设其他杂质不和盐酸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的质量变为216.2g。(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生成CO2气体g(3)25g石灰石含CaCO3的质量分数为。(4)200g盐酸中的溶质是,其质量是g;溶剂是;其质量是g。(5)完全反应后烧杯内还有g不溶杂质,烧杯内生成的溶液是(填名称)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溶剂的质量为g 。

活动二探究物质溶于水时的热效应

[导语]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

设计实验:

[分析]: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识溶液,区分常见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能说出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从微观上分析溶液中的粒子。

3.能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4.了解乳化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活动一探究溶液的形成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溶液了,你能说说看吗?

[

溶液:。

[练习]蔗糖水是溶液是因为()

A.由两种物质组成B.无色透明的液体

[练习]填表:

[讨论]溶液的用途:。

活动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

[思考]是不是只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的中就一定能形成溶液呢?

[分析得出结论]:

;。

活动三探究酒精与水的溶解关系

活动四探究乳化现象

[思考]课本P33页,习题4.

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能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课堂检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掌握情况。(时间15分钟)

[检测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2.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3.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二、选择题

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2.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3.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反应速率快

B.易于操作

C.不需加热

D.设备简单

4.在100g水中加入2g氯化钠和3g氯化钾,完全溶解后,溶液的质量是()

A.102g

B.103g

C.5g

D.105 g

5.锌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的液体和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是()

A.前者是溶液,后者不是

B.后者是溶液,前者不是

C.都是溶液

D.都不是溶液

三、填空题

1.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3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假设其他杂质不和盐酸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的质量变为216.2g 。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生成CO 2气体 g (3)25g 石灰石含CaCO 3的质量分数为 。 (4)200g 盐酸中的溶质是 ,其质量是 g ;溶剂是 ;其质量是 g 。 (5)完全反应后烧杯内还有 g 不溶杂质,烧杯内生成的溶液是 (填名称)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溶剂的质量为

g 。

活动二 探究物质溶于水时的热效应

[导语]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 设计实验:

[分析]: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

2.了解二者的转化;

3.能通过海水晒盐,分析获得蒸发结晶的方法和原理。通过硝酸钾溶液降温获得降温结晶的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一探究中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一定量的水呢?

[思考]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活动与探究]

[总结]

1.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

[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质的溶液

2.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的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的溶液。

3.在20℃时,将40g氯化钠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g固体氯化钠。则该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为,溶剂质量为,溶液质量为,该溶液(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活动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思考]为什么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问题]

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总结]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练习]

1.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使它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水

B、加氯化钠固体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3.把某密闭容器内的2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温度升到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液仍饱和

C、溶液质量不变

D、变为不饱和溶液

活动三海水晒盐的原理

[思考]从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结晶。那刚才我们学习了哪两种结晶的方法?

、。

[视频]海水晒盐。

[总结]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复习旧知

[思考]

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2.如何将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举例说明。

。 3.利用昨天学习的知识判断蒸馏水和食盐水。

。 [讨论]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某物质的质量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吗? 2.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同的物质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温度下,同种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质量是否为一定的呢?

活动二 学习固体的溶解度

[问题]那么我要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呢?

[思考]如何理解某物质的溶解度呢?

例:蔗糖在20℃是的溶解度是203.9g 。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 。 [练习] 1.在20℃时,100g 水中溶解36g 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 ___g 。 2.硝酸钾在60℃时的溶解度是110g ,这说明在

℃时, g 硝酸钾溶解在 g 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此话是否正确?

2.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所以碳酸钙是_ __溶物质。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则氯化钠属于(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三、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因素: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你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

、 、 。 四、溶解度曲线

[观察]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你会发现它具有什么特点?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

得到哪些信息?

[归纳]:

[练习]1.课本P41第9题 2.A 点表示的意义?

3.比较硝酸钾与与氯化钠的溶解度。

[思考]是不是任何溶液都可以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活动三 气体的溶解度

[讨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有哪些,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 [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课题2

溶解度(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能根据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两烧杯分别盛有60℃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且

两烧杯中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现将温度从6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少

B.甲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C.烧杯中甲固体质量增加,乙固体质量减少

D.甲溶液质量减少,乙溶液质量变大且一定是饱和溶液

2.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有晶体析

出,b无晶体析出

D.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4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⑴10℃时,甲的溶解度为g。

⑵30℃时,甲的溶解度的溶解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⑶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乙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填“冷却”或“蒸发”)

6 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 g中含有溶剂50 g

B.将t2℃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

结晶的方法

7.(1)汽油与酒精分别加入蒸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2)白糖固体放入口中有清凉感觉。请从溶解现象推测其可能原因是。

(3)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当温度低于20℃时,溶解度:a b

(选填“>”“<”或“=”);

②t℃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加热至

40℃(a、b不分解,水分未蒸发),两种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a b(选填“>”“<”或“=”)。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能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判断溶液的浓与稀

[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有哪些方法判断溶液的浓与稀?

活动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更准确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活动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例题]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练习]

1.某温度时,蒸干35g氯化钾溶液,得到10g氯化钾,求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例题]

1.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随堂练习]

1.把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2.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为1.19g/cm3)的体积是多少?

[例题]

100g某硫酸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能对实验中出现错误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活动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反思]:某同学配制后的溶质质量分数经检测偏低了?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 [练习]:1.为预防禽流感,某同学为养鸡场配制消毒液,在用量筒量取浓的氯胺(NH 2C1)消毒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过程均正确),则所配消毒液的浓度( )。

A .无影响

B .偏大

C .偏小

D .无法确定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需用的仪器有( )。 ①烧杯 ②量筒 ③药匙 ④托盘天平 ⑤玻璃棒 ⑥漏斗 ⑦蒸发皿 A .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⑤⑥⑦ D .全部

3.实验室要配制一定量8%的Na 2SO 4溶液,张明同学已开出的实验用品为:硫酸钠、烧杯、等质量的纸、托盘天平(含砝码、镊子)、量筒、胶头滴管、药匙和试剂瓶(带标签)。你认为还缺少的必要试剂是 ,仪器是 。

活动二 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3%的氯化钠溶液

[提示]6%的氯化钠溶液的密度为1g/cm 3。

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 g 质量分数为5%的盐水的全过程。

(1)请找出图中的错误(至少2种)。

、 。 (2)若操作正确,则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 。

(3)如果配制的盐水中,NaCl 的质量分数小于5%,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3条):

、 、

高二化学选修3教学案(2)

高二化学选修3教学案(2) 课题:原子结构②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了解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学习重难点]: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板书]:四、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7—8并思考: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基态、激发态、电子跃迁)认识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归纳小结]: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状态 2、基态原子:处于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3、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能 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说明:电子从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能量的激发态 乃至基态时,将能量。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 重要形式之一 4、原子光谱:⑴、定义: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或不同的 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 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⑵、应用: [阅读分析]:分析教材p8发射光谱图和吸收光谱图,认识两种光谱的特点。 [归纳小结]:发射光谱图:原子由的光谱。 吸收光谱图:原子由的光谱。 [典型例题]: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 [科学史话]:阅读p8科学史话,认识光谱的发展。 高二化学选修3课课练(2) 课题:原子结构② 1、判断某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 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 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 2、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教案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饱和溶液? 2、生活中你是如何比较溶液浓稀的?举个例子: 3、化学中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呢 [实验9-7]师生合作演示:将0.1 g 、0.5g 、2g 的硫酸铜分别放入三支装有20 ml 水的烧杯中,配成溶液后对比。 [交流活动结果]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过渡】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1、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实验9-8]配制不同浓度的两种氯化钠溶液并作对比。 【想一想】两杯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怎样比较溶液的稀浓呢? 总结:通过对比,进一步说明不能靠颜色和味道来判断溶液的浓稀,需找到一种确切表示溶

课题3制取氧气的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探究分解H2O2制氧气反应中MnO2作用 (第二课时)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郭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合理性,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识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讨论归纳法→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五、教具准备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条、酒精灯、火柴、药匙、试管夹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探究分解H2O2制氧气反应中MnO2作用[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那么你们知道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些物质?学生:有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那么在这几种方法中都有一种物质为二氧化锰,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从而导入本节新课题。 [板书] 课题3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用课件呈现]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选修3)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高考新动向】 【考纲全景透析】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等电子原理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 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 (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

(2)配位化合物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②组成:如[Ag(NH 3)2]OH ,中心离子为Ag + ,配体为NH 3,配位数为2。 三.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极性 (1)分子构型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烈山区马桥中学陈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2、展示图片 3、水、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的分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二)新课授入 1、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看书, 找出元素的概念并做上记号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 多种。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分析下述化学反应: . 通电—一—一 水氢气+ 氧气 (H2O) ( H2) (。2) 、一一点燃一八、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 SO2)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_________ ,未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展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学生记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 展示: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课题3 元素 第2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知识回顾】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2、铁是由组成,是由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学习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元素符号的确定:国际上统一采用来表示元素。若几种元素相 同时,就附加一个来区别。 2、元素符号的写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如:、等。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 字母要,第二个字母要,并写在右下角,即一大二小,如、等。 3、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表示元素。 微观:表示该种元素的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还表示。 例如:Fe. 、、。 4、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如:2N表示 5、熟记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P62表3-4) 6、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和,按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所得的 表。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横行(周期):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个横行,即个周期。 纵行(族):共有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共有个族。 每一格:一种元素占据一格,每一格包括的内容是:、、

、 。 8、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编号)= = 9、元素周期律: (开始) 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 (2)同一族中,从上到下: [合作探究] 探究一、元素符号 [阅读] 课本P61 [分析] 1、图3-19.说明了什么? 2、如何确定元素符号? 3、如何书写元素符号? [小结] 一、元素符号的确定: 二、元素符号的书写: [讨论] 4、分析图3-20,说出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电子层数 。(电子层数=周期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如:O 、H 、C 、S 、K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要一大二小。如:Ca 、Hg 、Cl

课题3 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的示范。 2.催化剂的概念是教学难点。(非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氧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有时,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很高,我们经常需要较纯的氧气。那么,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呢?本节课中,我们将简单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板书】 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低,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是把氧气加压到1.5×107Pa,并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氮气贮存在黑色的钢瓶中) 原理:利用空气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物理性质),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氧气分离出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过氧化氢分解: 【实验2-5】 实验现象结论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缓 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2)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 否复燃?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分 解出氧气 (3)向盛有5mL 5% 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试管木条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 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教案学案3-1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晶体、非晶体均具有固定的熔点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B项错误;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是其内 微粒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A项错误,C项正确;晶体具有固 定的熔点而非晶体不具有固定的熔点,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晶体

B.水玻璃在空气中不可能变浑浊 C.水泥在空气和水中硬化 D.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玻璃 解析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混合物,是玻璃体不是晶体,故A项错;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发生反应:Na2SiO3 +CO2+H2O===Na2CO3+H2SiO3↓,故B项错;水泥的硬化是水泥的重要性质,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石英而不是玻璃,故D项错。 答案 C 3.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 C.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解析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的性质,这一适宜条件一般指的是自动结晶析出的条件,A 项所述过程不可能实现;C选项中的圆形并不是晶体冰本身自发形成的,而是受容器的限制形成的;D项中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 B 4.如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是晶体②a是非晶体③b是晶体④b是非晶体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a来分析,中间有一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元素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 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 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一)元素 【自主学习】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8 14 氢 1 0 1 氢 1 1 2 氢 1 2 3 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3、阅读课本73页,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流学习】 1、讨论课本73页的问题,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 不会发生变化呢?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小组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课题三氧气

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 气 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课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 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是活动与 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2、教学思路与设计 (1)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 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 剂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大致了解催化剂概念, 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技术.社会”内容:催化剂的作用。(2)通过选 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2—7],学生大致知道从原料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 保等方面考虑,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 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 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 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 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氧气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实验室制取 气体的思路,为今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的学习铺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 气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3 专题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学案

专题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一、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他和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梳理内容要点 一、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2、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具体内容 (1)研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 理论知识和分子间作用力知识。 (3) 分子的知识。 3.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主要有、、科学假设和论证方法、量子力学研究方法、等。 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结构的探索和研究,研究物质结构,能够为设计与合成新物质提供,揭示物质与性能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性能。 (1)研究物质结构,能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寻找性能优异的材料。 (2)研究物质结构,突破了在上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 (3)物质结构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概括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三)典例剖析,突破重点难点 例1 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1803年实心球模型→1904年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的轨道模型→20 世纪初电子云的原子结构模型。对轨道模型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 A.玻尔B.汤姆生 C.卢瑟福D.道尔顿 例2 1911年前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极薄的金箔,为了解释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图中黑点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曲线ab、cd和ef表示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图是() 例3 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班别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3、了解元素的分类; 4、初步了解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变化前后是不变的;并能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 一、元素的概念: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碳原子除了有碳12外,还有碳1 3、碳14等碳原子,它们的构成如下表: (1)根据所学原子的知识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空格。 (2)从上表中数据观察可以得出:以上三种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数和___________数。不同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我们把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把核电荷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____________数(即____________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 3、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气(O2)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CO2)是由______元素和_____ 元素组成的。虽然目前已知的元素只有__________种,但它们组成的物质却有___________种。生活中所说的“补锌、补铁、补钙”,其中的锌、铁和钙都是指元素。

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 数(即 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区别—— 原子是粒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也讲个数!可以说“几种原子”,也可以说“几个原子”。 元素是粒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可以说“几种元素”,不能说“几个元素”。 例如: 可以说二氧化碳由 元素和 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但不能说二氧化碳由碳、氧两个元素组成; 可以说,二氧化碳分子由 和 两种原子构成的,也可以说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 和2个 构成。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1、物质由 × × 元素组成; 2、物质由 × × (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 × × 原子构成。 3、阅读P59“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_________,原子 ,元素_________。(在横线上填:“改变”或“不变”) 三、元素的分类 ( 阅读P62“资料卡片”和“表3-4” ) 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含量(阅读P60图3-17和“资料卡片” ) 在地壳中,含量前4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_。又如,在生物细胞中,含量前4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的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 教学策略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教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作业,让大家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表3-4。 【提问】从此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1.知道一些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 2.知道一些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或课本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记下来。大家可以找一些特殊方法来帮助记忆,如钠元素符号为Na,相当汉字拼音Na。总之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把元素符号记下来。

【师生活动】用写有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卡片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对照游戏。(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提问】元素符号是世界上通用的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它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 【答案】元素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又可以表示一个氧原子。 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思考】下列符号各有什么意义?①2N ②4H ③3S 【回答】①“2N”表示2个氮元素;②“4H”表示4个氢元素;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说明】因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不能说表示几个元素,只能说表示几个原子。这里就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正确的知识。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4H”表示4个氢原子;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投影】展示资料 【资料】 元素中文造字有规律,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有“钅”字旁的元素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元素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元素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元素是液态非金属元素。只有汞例外,通常情况下它是液态金属元素。 【教师】请大家结合资料,来分析一下元素的分类。 【提问】元素分为哪几类? 【回答】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非金属元素又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分。【追问】各有什么相同的偏旁部首? 【回答】金属都有“钅”字旁(汞除外,汞是液态字旁),固态非金属都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都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都有“氵”字旁。 【提问】同学们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 【回答】分类摆放,如食品、厨房用品、床上用品、化妆品,等等。 【设问】元素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呢? 【讲解】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

课题3 水的组成(学案)

课题3 水的组成(第1课时) 编写:刘新华审阅:韩金梅、赵金花、王舒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检验方法; 3、能够正确书写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水的电解的过程。 【课前预习】认识氢气 1、物理性质: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化学性质:具有性(燃烧时火焰呈色)。 3、氢气的验纯: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因此点燃前必须。方法:试管口,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表明氢气不纯,声音表明氢气较纯。 【实验活动1】利用氢气燃烧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 。 2、上述实验中有何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实验结论:。 【实验活动2】利用水的电解实验能够验证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 ⑴通电后,电极上有产生;气泡产生的速度正极,负极; 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证明是) ⑷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证明是) 2、上述实验中有何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实验结论:。 【水的电解的微观解释】 水的电解的微观过程:。 例:如图是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图,请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1)宏观:; (2)微观:; (3)反应的基本类型:。 小组活动:用水的分子模型展示水的电解的微观过程。

【课堂练习】 1.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试管爆炸 2.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分子(H2O)中含有氢分子(H2)D.水的电解是化合反应 3.如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电解水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A、B两电极用镀铬回形针做成.试回答: (1)该同学所用电源为______电(填“直流”或“交流”),由图可知B 端为______极;(2)若与B端相连的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为8mL,则与A端 相连的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为,检验A试管内气体的方法是; (3)请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 式:,该实验说 明。 【当堂检测】 1.下列叙述中有关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产生的氢气无色、无味 B.试管中能收集到氢气,说明氢气难溶于水 C.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收集氢气后试管口应向下放置 D.将收集氢气的试管移近火焰,可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2.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B.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a、b处标上电源的正、负电极; (2)据图已知:A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B试管内收集到的 气体是; (3)检验B试管内气体的方法是。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全国通用版)

课题3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课题元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 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 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 其他信息。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 号。 3.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有关知识, 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 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 构的认识。 备课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学案+教案: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水电解实验知道水组成.(重点) 2、从组成不同记住化合物和单质区别.(难点)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过程和方法. 【课前预习】 1、你知道水与人生理、生活和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吗? 2、水物理性质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1、装置:如右图所示 2、现象:认真观察水电解实验并做好记录,同时加以分析思考.

该反应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 类型:__________反应。 【巧学妙记】电解水实验简洁记忆法:(电极)正氧负氢,(体积)一 氧二氢,(质量)八氧一氢. 【反思与评价】 1、水中加入少量新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是什么?___________ 2、通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交流电”或“直流电”) 3、实验时要注意哪些细节?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水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 水组成是怎样? 2、实验操作中试管A 、B 两试管气体体积比常大于2:1原因可能 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电解水实验中可见氢气是一种_________气体,试管A 内既有 氢气又有水而氢气体积没有减少 ,可见氢气是_________水气体;氢气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火焰,说明氢气具有_______________. 4、氢气点燃前一定要_______,点燃可燃性气体都要____________ 5、水沸腾过程与水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6、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杨板中学黄玉荣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认识分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见过这类图片吗? 【师生互动】氧气能供给呼吸。 怎样来检验氧气呢?(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导入新课】你想知道这瓶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吗?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演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设问】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引导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 (1)二氧化锰是反应物,能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氧气。 (2)二氧化锰有某种特殊作用,使过氧化氢的分解加快。 【演示】实验2-6

【解释与结论】在常温下,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 液不能产生足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化学上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作催化作用,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 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 都是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吗?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讲述】像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橡胶的老化,我们希望 它们发生的越慢越好。所以,催化剂概念中“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即催化剂是反应条件,用文字表达式时应写在箭头上方。 【板书】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水 【演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板书】氯酸钾加热 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讲述】高锰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 俗称“PP 粉”,加热高锰酸钾也可以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板书】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板书】三、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 表示为:AB →A+B 【小结】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类型, 以后会遇到各种反应,若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的多。利用分类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学习化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苏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精品教学案[整套]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例1.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大 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大 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 例2.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分别为1、3、5、7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 -1 D.各能层含有的电子数为2n2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

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例3.表示一个原子在第三电子层上有10个电子可以写成 A.310 B.3d10 C.3s23p63d2 D. 3s23p64s2 例4.下列电子排布中,原子处于激发状态的是 A.1s22s22p5 B. 1s22s22p43s2 C. 1s22s22p63s23p63d44s2 D. 1s22s22p63s23p63d34s2 例5.下列关于价电子构型为3s23p4的粒子描述正确的是 A.它的元素符号为O B.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 C.它可与H2生成液态化合物 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