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

国学学术论文欣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疏注及新解

廖名春

【英文标题】The Comments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It's Difficult to Raise Woman and the Villain"

【作者简介】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

【内容提要】现代人攻击孔子,斥其轻视妇女,证据当属《论语·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本文在对历代此篇有关“女子”的注疏的意蕴梳理之上,结合其中具有启示意义的宋人“女子”为特称说和今人对“与”字的解释,从古代汉语的后置定语语法使用现象入手,对“女子”的指称提出“象小人一样的女子”合乎孔子思想逻辑的新解,以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真意。

【关键词】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皇侃/邢昺/陈大齐/杨伯峻/定语后置

《论语》一书中,孔子最为现代人所攻击的恐怕当属《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人们一讲到孔子,就指斥其“轻视妇女”。证据就是此章有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①不过,从宋代以来,权威的注释却完全看不出孔子有“轻视妇女”的思想。了解《论语》此章的真相,澄清这些不同诠释的是非曲直,关乎孔子思想与儒学的大本,非常值得探讨。

一、“女子”为全称说注疏意蕴

汉代以前的古注没有涉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但东汉人对此章的明引暗引却多有之。如安帝时司徒杨震(59-124)上疏:

《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②

汉灵帝时大鸿胪爰延(168-188年间卒)上封事:

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厌,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夫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滥,物情生怨。故王者赏人必酬其功,爵人必甄其德,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邪臣惑君,乱妾危主,以非所言则悦于耳,以非所行则玩于目,故令人君不能远之。仲尼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盖圣人之明戒也。③

荀悦(148-209)《前汉纪》也说:

夫内宠嬖近,阿保御竖之为乱,自古所患,故寻及之。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性不安于道,智不周于物,其所以事上也,惟欲是从,惟利是务;饰便假之容,供耳目之好,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谀为美。而亲近于左右,翫习于朝夕,先意承旨,因间随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赡其私欲,虑不远图,不恤大事。④

爰延的引证,钟肇鹏(1925- )以为“这是古义,也是本义”。⑤劳悦强则以为“杨震、爰延所说只能算是汉儒对《女子与小人》章的一种特殊的文本以外的诠释,他们所指的‘女子与小人’乃针对汉代内廷实况而发”,“如果以此寻觅经典本义,就难免缘木求鱼了”。⑥

引经据典,重点在用经而非释经。因此断章取义,文献习见。以上的引证,“女子”虽多以姬妾、内宠为说,但也不能说在杨震、爰延、荀悦看来,《论语》此章的“女子”就只指姬妾、内宠,而不包括其它。相反,从杨震、爰延都称“妇人”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女子”就是“妇人”,这是一般义,人人皆知。因此,不值得特别提出。这应该是汉以前古注都不解《论语》此章“女子”的原因。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注当属皇侃(488-545)的《义疏》,其云:

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故其意浅促,所以难可养立也。近之则不逊者:此难养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则其承狎而为不逊从也。远之则有怨者: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远之,则生怨恨,言人不接已也。⑦“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⑧这是从秉性气质上分析“女子小人”之所以“难养”的原因。其“女子”并非特指,当属全称,是就所有的女子而言的。从皇侃注的下文来看,其“君子之人”与“女子小人”相对,“小人”是“缺德”者,“女子”也当是“缺德”者。

清儒戴望(1837-1873)也说:

女子以形事人,小人以力事人,皆志不在义,故为“难养”。⑨此“女子”与“小人”对举,当为全称无疑。基于这一理解,鲁迅(1881-1936)辛辣地讽刺道:

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⑩

即使是对儒学抱有“同情之理解”的现代思想家李泽厚(1930- )也无奈地承认:

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于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自原始社会后,对妇女不公具有普遍性,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11)现代学者大部分都肯定: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蔡尚思(1905-2008)更说:“既认女子全是小人,就可想见男子全是君子了”,“孔丘的主观片面,竟到如此地步!”因而他认为孔子“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12)

二、“女子”为特称说释读

与现代学界的主流认识相反,古代的权威注释则多以《论语》此章“女子”为特指,否定其为全称。邢昺(932-1010)疏曰:

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13)所谓“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即非指所有的“女子”。具体而言,女子也有“禀性贤明”的,“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象“武王之母”“大姒者”,(14)就不是此章孔子“所论”之“女子”。朱熹(1130-1200)也说:

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15)“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则“女子”自然就是“仆隶下人”。“小人”是“臣”,“女子”就是“妾”,非常清楚。稍后,戴溪(1141-1215)《石鼓论语答问》亦载:

圣人察于人情之际亦微矣,上而宦官宫妾,下而家人臧获,皆是物也。远之不可,近之不可,则亦难乎。其为养也,不求诸家而求诸身,得其所以养矣。(16)所谓“宦官宫妾”、“家人臧获”,正是释《论语》此章“女子”、“小人”之义,也是以“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石鼓论语答问》乃“淳熙丙午丁未间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与湘中诸生集所闻而为”,(17)劳悦强以为“书中所说大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人对《女子与小人》章的理解”,(18)当为可信。

明清以降,科举考试一准朱熹之说,《论语》此章“女子”为特指更成为主流。王船山(1619-1692)即说:

唯妾媵之女子与左右之小人,服劳于上下之所养也,而养之难矣。(19)

王船山在“女子”之前加上定语“妾媵”,特指的意思更为清楚,逻辑性更强。这当出于朱熹集注,是当时的通解。

“五四”以来,反传统的精英不顾邢昺疏、朱熹注以《论语》此章“女子”为全称,有其“打到孔家店”的特别用心。但在漫天讨伐声中还是有学者坚守着邢昺疏和朱熹集注的解释,如钱穆(1895-1990)就说:

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

因此,他就将此章的“女子”译为“家里的妾侍”。(20)潘重规(1907-2003)亦云:“女子,指妾妇。”(21)陈大齐(1886-1983)的论证则更为详密,他说:

人们之所以引孔子此言为孔子轻视女性的铁证,因为把孔子此言视同“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解释为以女子与小人名为主词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判断的主词是周徧的,于是遂认定所云女子必系指女子全体而言。但原文句首用有一个唯字,以原文为同于“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无视了唯字的存在而埋没了唯字的作用,可谓极大的疏忽。句中用有唯字的,理则学上称之为低拒判断,言其有所排拒。就本句而论,唯字的作用在于只许女子与小人居

于难养者的范围以内,而把非女子与非小人全部排拒于难养者的范围以外。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欲其取得理则学上定言判断的形式,应当改为“一切非女子与非小人不是难养的”。至于女子与小人是否全部都是难养的抑或仅有一部分是难养的,则为原文所未明说,唯有藉推理来推知。“一切非女子与非小人不是难养的”,若将主词与谓词互易其位,则成“一切难养的不是非女子与非小人”,再易其实,则成“一切难养的是女子与小人”。如此转换的结果,“女子与小人”成了肯定判断的谓词。肯定判断的谓词固亦有周徧的,但不周徧的实居多数,理则学为了稳妥起见,规定其为不周徧,亦即除了别有证据外,不敢承认其能尽括该名所指事物的全部,只敢承认其至少涉及该名所指事物的一部分。所以“一切难养的是女子与小人”一判断,依照理则学规则施以易位,只可易作“有些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若易为“一切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便违反推理规则,不能保其无误。故“唯女子与小人为唯养也”只等于“有些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不等于“一切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亦即若以女子与小人为主词,只是一个特称判断,不是一个全称判断。所以原文本身已表示了所云女子之只指一部分女子而言。以一部分女子为难养,只是轻视一部分女性,轻视一部分女性,未可径称为轻视女性。故以孔子此言为轻视女性,实出于唯字的忽视。(22)

陈氏认为《论语》此章“女子与小人”前有“唯”字,表明“女子与小人”是特指而非全称,因此当指“有些女子与小人”。抓住一个“唯”字,就为孔子洗去“轻视女性”的罪名,这是陈大齐作为一个现代逻辑学家在《论语》研究上的创举。

三、女子特指意释读注释缺憾

宋儒以《论语》此章的“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是有道理的。

从人生经历来看,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卒,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历尽磨难。孔子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卒。孔子不知其父墓地,“乃殡”其母“五父之衢。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23)由此可见,孔子对其母感情深厚,非常孝敬。他母亲也是“女子”,如果《论语》此章的“女子”为全称的话,势必会将其母也视为“小人”,归入“难养”之类。如果作为特称,就能避开这一矛盾。

从《论语》来看,孔子常言“父母”之爱,所谓“孝”不但指父,也同样包括母。如《学而》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里仁》篇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都是“父母”连言,并非只称父而不称母。《阳货》篇载其学生宰我认为父母死了要服三年之丧,时间未免太长。孔子觉得宰我这是不孝,便痛斥“予之不仁也!”责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对人母是如此的重视,从理性而言,是不可能将包括人母在内“女子”统统视为“难养”之列的。可以说,将“女子”统统视为“难养”,不但孔子“孝敬父母”的孝道无从谈起,其“仁者爱人”的仁学也势必不能成立。总不能说,孔子所谓“爱人”之“仁”,(24)爱的只是男人而不包括女人。由此可见,宋人将《论语》此章的“女子”从全称改为特指,实在是关乎孔子仁学和儒家孝道的大本,可以说是不得不改。

从孔子思想的体系和整个《论语》看,此章的“女子”确实只能视为特称,但仅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而言,的确容易造成全称的误读。“小人”意涵如果是“缺德之人”,“女子”与其并列,免不了有轻视女性之嫌。“小人”如果仅仅只是地位低下之人,“女子”

与其并列,既有被视为特称的可能,也有被视为全称的可能,对此,陈大齐已经作了很好的分析。不过,陈氏认为句首的“唯”字“言其有所排拒”,也就是有表特称的作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表示的是“低拒判断”,也就是特称肯定判断;“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表示的则是全称肯定判断。恐怕难以成立。

“唯”在此类句子中,作为副词,是用来限定范围的,表示强调,相当于“只有”、“只是”。王引之(1769-1834)《经传释词》云:“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25)《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强调的是“我与尔”。《书·舜典》:“惟明克允。”强调的是“明”。最为相近的是《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里的“惟”强调的是“士”,而且此“士”应该是全称,而非特指。我们不能说“惟士为能”是“有些士为能”,而与“士为能”有本质的不同。以此例彼,陈大齐以“唯”字表“低拒判断”,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应该承认,仅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而言,这里的“女子”,全称的可能性最大。

正是为了避免此章与孔子整体思想的矛盾,今人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作了大量的改读。

康有为(1858-1927)提出:

“女子”本又作“竖子”,今从之。“竖子”,谓仆隶之类;小人,谓人之无学术行义者,兼才臣昵友而言。竖子、小人多有才令人亲爱者,然远近皆难,故不易养,惟当谨之于始,善择其人。(26)

“女”古音属鱼部,“竖”属侯部。顾炎武(1613-1682)虽归鱼、侯为一部,但江永(1681-1762)以后则多一分为二,古音还是有距离的。因而上古文献“女”、“竖”并无通假例。“竖子”之称,先秦文献虽多有之,但义多为“小子”,与“小人”并称,则从未有之。康氏所谓或本,恐怕也不会太早。因此,康氏的改字为训,人们很难接受。

对于“女子”一词的涵义,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金池认为:

女子,你们几个学生。女:同“汝”,你,你们,代词。子:弟子,学生,名词。“女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不能把春秋时期孔子言论中的“女子”按照现代语言的习惯理解成“女人”。(27)

按照如此理解,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就非常紧张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蒋沛昌又以“女子”为“女孩子,女娃子,女儿,青年未婚女性”。(28)视“青年未婚女性”“为难养”,还是缺乏理性,这样的改读,只能说是师心自用。

有些研究者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此句的“与”字上。牛多安认为:

“与”不是连词,而是动词,是赞许、嘉许、参与之意。……许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是就“与”之古意而言的。由“与,党与也”可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之言之意矣。“女子与小人”是一子句而作全句的主语,“难养”是全句的谓语。全句意为:女子

支持、赞助小人,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肆无忌惮,任意胡为,远之近之都不是,难以满足其私欲。(29)

周远成说:“唯有女子与小人(在一起)共事,是最难相处的啊!”(30)其将“为”训为“共事”,颇为不经。但将“与”训为“在一起”,则与牛多安说相近。刘兆伟也有类似的关注,他说:

“与”,于此非并列连词,而是随从、随着之意。《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管子·大匡》:“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郭沫若等集校:“与,亲也。”“女子与小人”即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即女子嫁给小人。难养,难于生活。(31)

其“难养”的解释虽不可取,说“女子与小人”是“女子嫁给小人”也诠释过度,但说“‘女子与小人’即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则与牛多安说同。这种解释,单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来说,勉强还可说通。但揆诸下文“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有问题了。孔子的意思绝不是说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之后,才“难养”,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不是说女子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难养”,便会“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唯女子与小人”与“难养”,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唯女子与小人”与“难养”,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说明与被说明,定义与被定义的关系,在时间上应该是同时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牛多安、刘兆伟的新解也是难以成立。

关于《论语》此章的诠释还有一些,由于大多逻辑混乱,缺乏实证,本文就不一一评述了。

四、后置定语与“与小人”当为“女子”新解

笔者认为,上述《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的种种诠释中,宋人的“女子”为特称说和今人对“与”字的新解最具启发性。

此句的“与”字前人都解为并列连词,相当于“和”。但并列连词前后的名词或词组应该是相等的。“女子”和“小人”并非相等的名词,“女子”相对的应该是“男子”,“小人”相对的应该是“君子”或“大人”。从此而言,牛多安、刘兆伟等否定此句的“与”字为并列连词,自然是正确的。

宋人从逻辑上认定此章“女子”为特称而非全称,但“女子”作为特指需要有定语进行限制,只有找出“女子”的限制性定语,此章“女子”作为特指才能落实。此章“女子”有没有限制性的定语呢?笔者以为有,只不过此限制性的定语,不在“女子”前,不是“唯”字,而是“女子”后面的“与小人”三字。

“小人”《论语》中二十四见,杨伯峻(1909-1992)《论语词典》认为义为“无德之人”二十次,作“老百姓”解四次。(32)也就是说,《论语》中所谓“小人”,基本上就是指“无德之人”。《论语》此章也当如此。

“与”字牛多安、刘兆伟等解为“党与”,解为“从”、“亲”,令人耳目一新。不过,笔者觉得还是训为“同于”、“比于”、“类”、“如”好。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与……一样”、“同……一样”、“类似于”、“如同”的意思。

《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郑玄(127-200)笺:“卫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33)“与”、“同”义近,即“与……一样”。

《淮南子·泰族》:“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34)“举其所与同”即“举与其一样的”。

《国语·周语下》:“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韦昭(204-273)注:“与,类也。言饫礼所以教民敬戒,昭明大体而已,故其诗乐少,章典威仪少,皆比类也。”

(35)此“与”是“比类”的意思。

《张子正蒙·乾称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6)“吾与也”即“吾类也”,也就是“与我们一样”。

至于“与”训为“如”,更是通训。

《广雅·释言》:“易、与,如也。”王念孙(1744-1832)《疏证》:

皆一声之转也。宋定之云:“《系辞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即如似之意。”“孰与,犹孰如也”,“弗与,犹弗如也。与、如、若,亦一声之转。”(37)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

《墨子·兼爱》篇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犹“又如”也。(38)襄二十六年《左传》引《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凡上言“与其”、下言“宁”者,放此。)《礼记·檀弓》曰:“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凡上言“与其”、下言“不若”者,放此。)“与其”,皆谓“如其”也。或但谓之“与”。《晋语》曰:“与余以狂疾赏也(宋本如是,今本作‘是以狂疾赏也’,乃后人不晓文义而妄改之),不如亡。”《孟子·万章》篇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吕氏春秋·贵直》篇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史记·鲁仲连传》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是也。闵元年《左传》曰:“犹有令名,与其及也。”王肃注曰:“虽去犹有令名,何与其坐而及祸也。”(见《史记·晋世家集解》。又《后汉书·荀爽传》:“《传》曰:截趾适履,孰云其愚?何与斯人,追欲丧躯?”)何与,犹“何如”也。二年《传》曰:“与其危身以速罪也。”(《晋语》作“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况,比也。比,亦“如”也。)杜《注》曰:“言孰与危身以召罪。”孰与,犹“何如”也。《秦策》曰:“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齐策》曰:“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

勿救?’”《赵策》曰:“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今本“不与”下又有“何如”二字,乃后人不晓文义而妄加之。辩见《读书杂志》。)是“孰与”,即“何如”也。故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乎”,郭璞注曰:“与,犹如也。”(39)

裴学海(1899-1970)《集释》对王氏之说极表赞成,曰:

按《经传释词》谓《檀弓》、《左传》、《晋语》之“与”字皆训“如”,其说甚韪。《鲁语》:“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管子·侈靡》篇:“如以予人财者,不如无夺时;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夺其事。”(“如以”之“以”字训其。)其文法并《檀弓》、《晋语》之文同。可证“与”与“如”及“若”皆同义。(“若”“如”字同义。)(40)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数《孟子·滕文公下》:“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俞樾(1821-1907)案:

与,当训为如。《广雅·释言》曰:“与,如也。”《汉书·高帝纪》:“孰与仲多?”《韩信传》:“孰与项王?”师古注并曰:“与,如也。”《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孰与寡人乎?”郭璞曰:“与,犹如也。”不由其道而往者,如钻穴隙之类也。“与”训为“如”,则文义自明矣。(41)

“与”能训为“如”,那么《论语》此章的“与小人”就可作“如小人”,也就是“象小人一样”。

古汉语的定语一般是前置,但也有后置的。定语后置常以“中心词+定语+者”形式出现,如《论语·卫灵公》:“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42)《孟子·梁惠王下》:“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4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4)“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即“可终身行之之一言”,“穷民而无告者”即“无告之穷民”,“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都是以“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但没有“者”字标志的定语后置文献也多有之。如《诗·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45)

从《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46)可知,“殷土芒芒”即“芒芒殷土”。又《小雅·六月》:

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朱熹注:“而孝友之张仲在焉。”(47)也是定语后置。如《史记·春申君列传》:

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48)

“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修饰“李园女弟”,说明她的历史情况和楚幽王的来历,显然,属于定语后置。又如《史记·滑稽列传》: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49)

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也被后置了。《论语·雍也》篇也有这样的例子:

冉子与之粟五秉。(50)

“粟五秉”即“五秉粟”,这是数量词组做定语被后置了。(51)

上述例子说明,“者”固然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但这种标志有时是可以省略的。以此例之,我们完全可以将《论语》此章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看成是“唯女子与小人者为难养也”或“唯女子之与小人者为难养也”的省略。有“者”字,“与小人”是定语后置毋庸置疑;没有“者”字,也无碍于“与小人”是定语后置这一事实,因为这是孔子思想的逻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知,《论语》此章的“女子与小人”是一个偏正结构,“女子”是中心词,“与小人”则是后置定语,是修饰、限定“女子”的。因此,这里的“女子”不可能是全称,不可能是指所有的女性,而只能是特称,特指那些“象小人一样”的“女子”,“如同小人一样”的“女子”。这种“女子”“如同小人”,其实质就是“女子”中的“小人”,就是“女子”中的“无德之人”。

为了强调,孔子特意在“女子与小人”前加上一个语气词“唯”字,突出强调只有这种“象小人一样”的“女子”才是他视为“难养”的对象。这样,自然就排除了其它的女子,排除了非“如同小人一样”的女子。

孔子视小人一样的女子为“难养”,认为她们“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亲近了,就会放肆无礼;疏远了,就会埋怨忌恨。这种轻视、这种厌恶,有的放矢,决不是针对全体女性而言的,只能说是对小人、“女子”中的“小人”而言的。孔子思想的逻辑与语言考证反映出来历史事实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五四”以来藉《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攻击孔子极端仇视妇女,“是女性的敌人”的说法可以休矣。

注释: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下同)经部四书类《论语注疏》卷十七。

②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东汉文纪》卷十一。

③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东汉文纪》卷十六。

④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前汉纪》卷二十八。

⑤钟肇鹏:《诠释古籍要实事求是》,《国际儒学研究》第15辑,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⑥劳悦强:《文本之外之诠释——论汉人说〈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章〉》,台湾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文字文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10月9、10日。

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⑧这一段话如何断句,尚可讨论。

⑨戴望:《戴氏注论语》二十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57册,经部四书类,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年刻本。

⑩鲁迅:《关于妇女的解放》,《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94页。

(11)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9页。

(12)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84页。

(13)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语注疏》卷十七。

(14)刘向:《古列女传·周室三母》:“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

(15)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九。

(16)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石鼓论语答问》卷下。

(17)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石鼓论语答问·提要》。

(18)劳悦强:《文本之外之诠释——论汉人说〈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章〉》,台湾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文字文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10月9、10日。

(19)王夫之:《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7册,岳麓书社,1996年,第973页。

(20)钱穆:《论语新解》,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第645-646页。

(21)潘重规:《论语今注》,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第401页。

(22)陈大齐:《论语臆解》,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第273-274页。

(2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四十七。

(24)《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5)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第55页。

(26)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273-274页。

(27)金池:《论语新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536页。

(28)蒋沛昌:《论语今释》,岳麓书社,1999年,第452页。

(29)牛多安:《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释义》,《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30)周远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女性观辨正》,《船山学刊》2002年第3期。

(31)刘兆伟:《论语通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4页。

(3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18页。

(33)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毛诗注疏》卷三。

(34)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淮南鸿烈解》卷二十。

(35)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国语》卷三。

(36)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张子全书》卷一。

(37)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五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8页。

(38)案:孙诒让《墨子间诂》:“‘又与’,亦谓‘又如也’。”

(39)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第3-4页。

(40)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第5页。

(41)俞樾:《群经平议》卷三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31页。

(42)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语注疏》卷十五。

(43)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孟子注疏》卷二上。

(44)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八十一。

(45)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毛诗注疏》卷三十。

(46)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九。

(47)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诗经集传》卷五。

(48)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史记》卷七十八。

(49)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50)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语注疏》卷六。

(51)这种用法,先秦文献习见。

国学经典书目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尔雅》《孟子》《礼记》《论语》《孝经》《春秋穀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中庸句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将苑》《守城录》《太白阴经》《历代兵制》《备论》《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握奇经》《鬼谷子》《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乾坤大略》《《孙子略解》曹操注》《兵制》《阴符经》《素书》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闲诂》《列子》《庄子》《荀子》《搜神记》《山海经》《穆天子传》《唐摭言》《唐新语》《颜氏家训》 《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说苑》《论衡》《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鬼谷子>序言》《搜神後记》《周易参同契》《归田录》《古画品录》《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风俗通义卷》《鹖冠子》《齐民要术》《潜夫论》《晏子春秋》《中论》《周髀算经》《朱子语类》《棋经十三篇》《孔丛子》《人物志》《西京杂记》《邓子》《林泉高致》《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幼儿国学包括什么

幼儿园国学包括什么 幼儿园开办国学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教呢?应该怎么去给孩子们去营造一种国学氛围呢?而作为我们园长怎么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进我们幼儿园呢?而现在幼儿国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重视,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给大家整理了幼儿国学教育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国学常识普及。 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国学常识的普及,让孩子了解关于的国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孩子在接受起来就不会陌生,同样在国学常识的普及中,也可以培养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二、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是幼儿国学教育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孩子进行这部分的教育的时候,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诵读篇章,常见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章有,《论语》、《三字经》《大学》、《中庸》以及各朝代的经典古诗等。 三、国学经典场景表演。 为了丰富幼儿的国学教育,幼儿园或者家庭给孩子举办一些关于国学的表演和比赛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激发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度,二来可以让孩子在场景中深切的体会国学知识。 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对于国学幼儿园创建有着16年的经验,至德国学结合16年的国学幼教经验和2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全国首创幼儿园国学教育8大体系,从国学课程导入到园长管理智慧;从幼儿园家长工作到园所国学品牌创设: 1.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园长运营智慧体系) 2.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教师团队打造体系) 3.家长主动转介绍系统(家长工作体系) 4.多样化国学课程系统(国学课程体系) 5.环境创设系统(招生环境创设系统) 6.轻松免备课教学教研系统(教学教研体系) 7.大型活动标本策划系统(品牌活动策划)

关于国学经典三字经的800字作文

关于国学经典三字经的800字作文 篇(一)国学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 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 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 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后来,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把我喜爱的文学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去享受这份美,不断地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真好。当 我有孩子后,那时社会上掀起了学《论语》的高潮,提出半部《论语》走天下,孩子五岁时,我和她一起听《论语》的光碟,她虽听 不懂,但多听几遍后就能背诵,而且背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我 一边听她诵读,一边看文中注释,我深感古人是那么充满智慧,它 把普通百姓的为人之道,君臣之道,帝王之道讲得那样精深、透彻,充满哲理,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也同 样适用于当今,乃至于永远。 我想只有自己融入进去是不够的,我也应该让我的学生通过对国学的诵读与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学 会知书达礼。谦让、勤俭、善良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只有不断地学习优秀的东西,不断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具有华夏的风范,要让我们 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下去,而学校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只有让国学走进课堂,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受到洗礼,才可能使我 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 篇(二)我与国学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

益无穷。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故事的汉字》 《有故事的汉字》是一套帮助儿童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优秀读物。《有故事的汉字》通过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引领你探寻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让你彻底弄清汉字的前世今生,轻轻松松学好汉字。 推荐理由 作者以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向小朋友们讲述每个偏旁、部首的意象和代表事物,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汉字,在每个汉字的后面作者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传统国学故事,为孩子们丰富国学根基、涵养心性添砖加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弟子规》 ——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是教育小朋友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敬师长、和别人平等相处,懂礼貌、讲信用等,而这些是一个人和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三字经》 ——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

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千字文》 ——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论语》 ——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老子》 ——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

重点内容。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因此,新课改按照学生的成长特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一)以美学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国学经典研究课程论文

从老子的“无为”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日本动漫《幽灵公主》有感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的作品《幽灵公主》的剧情,并结合老子学说的核心观点“无为”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作者结合国学经典研究这一课程所学的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的一点浅显的思考。文章首先对该动漫的剧情进行简要回顾,同时对导演通过这部动漫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的命题引出文章探讨的主题,继而结合老子的“无为”之说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给出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老子无为人与自然 一、《幽灵公主》剧情简介 《幽灵公主》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1997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该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幕府大权旁落,武家压倒贵族。影片讲述了虾夷族少年阿西达卡为保护部落而射杀了从西方而来的邪神拿各(由被人类射杀的猪神死时心怀怨恨而化为邪神拿各),从而受到了诅咒,为了消除诅咒,阿西达卡接受了女巫的建议,削去长发,离开部落前往东方寻找解除诅咒之法。 在东方旅行之时,阿西达卡亲眼目睹了塔塔城与麒麟神守护的森林中的白狼神和猪神率领的群猪之间的争斗,并且偶遇被入侵森林的人类遗弃而由白狼神抚养长大的女孩桑。阿西达卡一方面惊叹于塔塔城人向自然开战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片中由诸神所代表)和人类之间的不断冲突则想极力劝阻。当他得知邪神拿各正是由塔塔城女都督幻姬率众射杀的猪神幻化而成,并且对幻姬与祭司妄想完全主宰森林,射杀麒麟神的举动无能为力之时,阿西达卡不禁慨叹:人与自然难道真的就没有“不争”之道么?在幻姬和祭司射杀麒麟神取得其首级后,塔塔城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被麒麟神化为的黑色液体所吞噬,尽管最后阿西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班主任如何有效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新华镇中心小学马海英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是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优秀论文

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优秀论文 是什么?犹如一股清流淌过心间,令人心旷神怡;又是什么?可以 流传千古,亘古不变?书本上在赞颂它,身边的人在传颂它,它—— 便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你难道还没看见吗?多少诗词歌赋、词牌曲名被千古流传。李白 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震撼心魄,又一问“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令人徒增思乡情,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仿佛天地都为此共鸣……这便是经典阅读的魅力呀!回想起来,我也是被它这如诗般的语言所吸引,才开始接触国学经典的呢! 老师把书分发到我的手上,我激动的捧着这本新书,翻开扉页,又一页,又一页……不知不觉,我已经捧着它读了几个小时,这本 教材不但收录了各种古诗词,而且还编入了各种现代诗文,令人荡 气回肠,回味无穷!我小心翼翼的捧着它,读了一遍又一遍,品了一 次又一次,把每一处妙词好句都烂熟于心,把每首诗词的意境细细 品味。宋词、元曲、唐诗……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美妙,仿佛都在 闪着金光,记载着天地间的万物。就像妈妈说的,国学经典得细细 品味,每当我读它一遍,便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新发现令人 惊喜又满足,所以,我才会被经典阅读深深地折服!白驹过隙。现在 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大孩子了,马上就要开始新的初中生活。那一 本本《千人诵读》还被我珍藏着,它们会永远被我珍藏着。国学经 典带给我的不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充实,灵魂的震撼。让 经典的芬芳,弥漫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每天一字,每天一句经典,每天一篇文章。 一开始,带着好奇和兴奋,每一天,这三件事都做得十分认真,仔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都对这三件事有了新的感觉。如 果你认为同学们是把这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那你就大 错特错了。时间的推移丝毫没有让同学们对它们减少兴趣,反而更

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经典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历史传承。作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中国人,我对国学关注不多。2003年读《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才发现其中的智慧。后来看到《论语》后悔悟,如果小时看过《论语》,那么我的今生将全部改写。人生智慧已早早写入经典放在我们的书架上,只是我们不知珍惜。后来读《黄帝内经》、《史记》更是对传统文化到了了鼎礼膜拜的地步。 我开始关注幼儿国学教育,并终于给儿子找了一个学习国学的地方。古朴院落、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孩子对国学的喜爱,我们一度认为这里是学习国学很好的殿堂。很快我们就发现严竣的管理问题,主要是现任办学人的文化素质和办学思路局限了教学水平。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研究经典教学的长远规划,而只在设想如何利用圣贤的先人为自己的产业化运作增添炒作资本。为此我查阅了许多关于国学热以及国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发现一个令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现在的国学已经被炒作成为一门文化产业。儿子曾经学习的地方正是如此。 为了延续儿子的国学教育,我上网四处寻找一些关于国学入门方面的知识以理清经典学习的脉落,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更让人惊异的事实,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很难找到介绍学习国学经典著作。现今人类关于国学方面的种种文章大多因底蕴不足或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因缘是中国的国学教育大约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风雨飘摇。目前现在可以找到的比较好的国学入门书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入门》专

辑,可惜已经买不全了。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初的文坛名人如朱自清、章太炎等为被当时就几经中断的国学教育所作的推介文章,再往上还有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著作(如钱穆)也十分可读。而真正的经典只能是更早以前的作品了。 再回到幼儿国学教育上来,国学热好象就像开水上的热油,有的只是表面风光。现在“国学”两字已经成了幼儿园、小学等主流教育体系用来贴金的招牌,但真正对国学下的功夫并不够,因为还有五大领域和升学率等指标在考核。而社会培训机构创办国学学能成功的又是极少。一方面是办学机构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对国学知识的渴求。那么一定是办学人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存在问题。主流教育体系的排斥、培训机构文化底蕴不足、急功近利使幼儿国学教育发展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后来又看了一些关于当今国学热中一些推广文章,如王财贵、沈立等,结合我和儿子这一年来学习经典的体会。经典学习的方式不外乎在家自学、报班培训两种。自学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实现的,因为我们家长很多都没有读过经典,自己读不懂经典,给孩子讲讲不清楚,再加上家长精力上难以坚持以及在教自己孩子的情绪难以控制。外出报班又存在金钱、时间、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选择报学学习的家长自然对国学教育苛求,希望老师都能像于丹那样把大家都讲明白,因此对教师不够宽容,都希望老师该把书上的道理把孩子讲清楚,而幼儿时期的经典教育的实质是背诵而不是理解,背诵没有家长伴随往往很难实现。

国学论文

《国学》期末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系别:管理技术系 专业班级:工商企业管理G1602 姓名:聂伟 指导老师:黄静 日期:2017.6.1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下面是我对儒家文化的一些看法。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

小学德育教育 作者:任精忠、陈坤、李波 摘要: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关爱与呵护,总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着“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容易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幼儿国学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国学经典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每个孩子出生时,都天性本善。而0-3岁的早期教养,往往会让孩子沾染很多不好的习气,从而形成各自的习性。到了3-6岁的幼儿期,本应如山泉般清澈、春风般柔软、朝露般明耀的孩子,却慢慢褪去了光彩,问题逐渐涌现,变得越来越难教。童风雅颂国学幼儿国学经典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基本礼仪 1、基本动作:站、走、坐、蹲、捡、如何敲门、门的开关、递接物品的方 法、咳嗽、打喷嚏、打哈欠…… 2、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 3、个人礼仪:揩眼屎、擤鼻涕、洗手、洗脸、照镜子、剪指甲、饭后漱口、擦嘴、刷牙、勤洗澡、衣服的叠放、洗手间的使用方法…… 4、基本交往:打招呼、谈话、自我介绍、介绍他人、如何接电话、如何打电话、对弱势人群应量力帮助…… 第二部分:家庭礼仪 1、尊敬长辈(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听从教导、体贴长辈、回家和离家的时候打招呼、有长辈陪伴身边时应请长辈先行、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何对待成人的错误……) 2、行为习惯(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爱惜物品、不浪费、和他人和谐相处、要和家长在一起、如何排解不良情绪……) 3、客人来访(引进门、邀入座、敬茶、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接待小客人……) 4、拜访作客(先约定、准时到、不乱摸乱动、上门拜访或慰问病人要带礼物……)

第三部分:幼儿园礼仪 1、入园离园礼仪(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道再见) 2、课间盥洗礼仪(照顾自己、谦让、物归原处……) 3、教学活动礼仪(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发言举手……) 4、户外活动礼仪(排队、上下楼梯不推挤他人、不扒护栏、行进时有事需先出列、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定范围内活动、集合解散听口令、不趴堆、游戏时要谦让、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 5、进餐礼仪(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进餐不说话、不浪费、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自己送碗筷、饭后擦嘴漱口……) 6、午睡礼仪(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午安礼、睡间礼、起床整理……) 第四部分:公共场所礼仪 1、行走(遵守交通规则、右侧通行,过马路时走专用通道、不边走边吃、 不随地吐痰、不尾随围观、保持距离、不占盲道……) 2、等候(按顺序排队、不插队也不让他人插队、不席地而坐、不拥入街道之上妨碍交通……) 3、乘车(主动购票按顺序上车、先下后上、上车时不挤不推、要礼让老弱病残孕;行驶中不打闹大声喧哗、不向车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不蹬座位、不在车上吃东西,下车提前准备、需他人让路要用借光、劳驾或请您让一下等文明用语……) 4、乘电梯(升降式电梯:不扒门,不划门,先出后进、不强行挤入、不乱按、超载时主动退出……乘步梯、滚梯:靠右侧、不推不挤、不打闹……) 5、游泳馆(不向池内扔脏物、不向池内大小便……)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三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三篇 (篇一) 作为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 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 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 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学习生活中去。下面我将谈 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 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 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 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 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 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

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 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 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 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 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 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 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 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 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 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 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 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品德教育设计教学论文

1关于设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顾名思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对所要教授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设计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用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到达那里和我怎么确定我已经到达了那里,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三个问题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教学方案,要想进行一个能够将品德教育完全渗透进课堂之中的小学设计课程的制定,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小学品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教育,若单独将其拿出来进行教学的话,不仅浪费了在学校中仅有的课堂时间,更容易因为死板的教学而对学生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提倡在日常文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加入品德教育的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品德教育对自身的洗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加强。2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取得的最终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期望值,更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师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的情况发生。教师在制定一个学科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该堂课所要学生们学习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工作融合进来,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品德概念传递进学生的心里。比如在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为让学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想要的飞机图纸时,再加一条,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制造出他们的人花费

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让学生体味在简单的模型设计之下蕴含着的浓郁的坚定意志。这样不仅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飞机历史的理解,更能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3 分析教学要素、制定教学方式要想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在适当的课堂上进行与之相关的品德教育,由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本书面化的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理解,更能通过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拓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生动精彩的竞赛活动,例如废物再利用设计比赛,学生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再加工成为精美的小物件,提升自己对美的意识,更能因为比赛的关系激发起强烈的竞争意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摒弃以往单一的赛后评分方式,鼓励学生都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进行拉票。这样学生们就会因为想要表现得更好而更加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可谓是一举多得。4 教学效果当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全部完成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时间了。教师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在课堂结束之后询问学生这一堂课过得是否开心,并让同学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同学们的建议之下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争取让最多的同学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学习到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更 能在教师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到优良的思想品德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5 结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在课堂中将道德知识 很好地带入,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们受到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作者鲁凤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