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扩建的必要性

改扩建的必要性

改扩建的必要性
改扩建的必要性

4 改扩建的必要性

项目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及项目影响区交通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项目是江西省“三纵四横”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路段,也是江西省连接周边省份、加强对外联系,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跨省高效公路运输大通道的咽喉要道,在路网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也是国家主干线沪昆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纵向连接首都北京、河北、湖北、安徽、广东,横向连接上海、浙江、湖南、贵州、云南的主要城市的骨架公路,同时承担着大量东西、南北向的过境交通。本路段直接连接南昌、合肥、武汉、长沙等中部四省省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中部主要经济圈的的交通大动脉,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开发提供了现代化的公路交通条件,在综合运输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

昌樟高速公路是江西省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在省内路网中据有龙头地位。从项目现有交通组成可以看出,省会南昌北方与武汉、合肥的联系、南方与广州的联系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省内骨架道路的地位不容动摇。

2、本项目串连了区域内主要经济区,形成了沿高速公路发展的经济带,使本项目兼具了区域交通主轴功能和区域经济发展轴功能。

根据江西省城镇发展规划提出“一圈二轴三片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为南昌大都市圈,“二轴”分别为沿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两条发展主轴;“三片”分别为赣北东、赣西、赣中南城镇片;“六区”分别为昌九景、上鹰、新宜萍、赣州、吉安和抚州城市分区。而本项目自北向南连接了南昌、宜春2个地市,连接了江西省%的人口和%的GDP,处于“一圈”“二轴”核心地带,将新宜萍城镇群及南昌有效联接,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好、人口密度大的区域经济带之一。

图4-1 江西省人均GDP分布与经济增速分布(县市域单元)

表4-1 2008年沿线各市GDP值及占全省的比重

表4-2 2008年沿线各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

因此,本项目既是国道主干线、省高速公路骨架,又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黄金轴。昌樟速公路改扩建的必要性将以此定位为基础进行论述。

扩建的必要性

4.2.1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量迅速增长的需要

(1)交通量增长迅速

昌樟高速如今是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邻近省进入江西省的主要交通枢纽,自2001年全段通车以来,交通量迅速增长,2010年日均车流量超过40000辆标准小汽车,昌西南~厚田枢纽段年均增长率为%,厚田~樟树枢纽段年均增长率为% 。四车道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

根据交通量预测,如果不对昌樟高速公路进行扩容,按现状运行到2014年,厚田至樟树路段日均车流量将达到42787万辆左右,将进入三级服务水平,2033年交通需求超过80000 pcu/d,远远超出现有4车道高速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需要对昌樟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为实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表4-3昌樟高速公路交通量统计表

(2)提高服务水平,保障交通安全

由于昌樟高速公路货车多,过境交通比重较大,对客车运输干扰较大,服务水平逐年下降,同时,由于运行不规范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仅2009年伤亡事故高达93起,特大事故4起,加上养护频繁,四车道难以有效的进行交通组织和应急处理,造成交通严重不畅,甚至堵塞。提高昌樟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客货运输畅通、安全已成为广泛的呼声。从国内已改扩建成八车道的高速公路运行情况来看,八车道高速公路可有效进行客货分车道行驶,改善了行车条件,减少了车辆相互干扰,面对养护、交通事故等突发性问题处理有较大的交通组织空间,服务水平显着提高。因此要提高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保障交通安全,解决的方式是扩建。

表4-4 昌樟高速公路G60(沪昆、赣粤高速共线段)段历年事故统计表

4.2.2 发挥通道资源优势的需要

昌樟高速公路是九江经省会南昌至珠三角地区最便捷、高效运输通道的咽喉要道,有效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已构建了一条沿高速公路的强势发展带,项目沿线丰城、高安、樟树也是江西省县域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昌樟高速公路贴近交通发生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沿线交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主干通道作用。它的扩建,将对这一传统的运输通道进一步拓展,为适应与推动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根据江西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和建设,将在本项目以西建设或在建大广高速公路、以东建设济广高速公路。大广、济广高速公路与昌樟高速公路平行布局,间距均大于100km,大广高速公路从路网规划上注定是以疏解西北、江西西北部交通往江西西部、湖南及华南的干线通道,对赣粤方向交通量的分流将是有限的;而济南高速解决的是以疏解江西

东北部交通往福建西部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干线通道,对赣粤方向交通量分流的效果不明显。

分析表明,大广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对昌樟高速公路通道的补充,昌樟高速公路地位的强化有助于整个南北通道运输的协调与均衡,也有助于路网运输经济性的提高。

4.2.3 恢复现有道路使用功能

从现状昌樟高速公路的交通组成来看,大型车、超限车比重高,大型车运行车速低,而且长期占用超车道,小型车受压制低速运行,大大降低了昌樟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从目前路面破坏情况分析,要完全恢复路面功能,提高路面的耐久性,不少路段需大范围重建路面基层,工程量大,在日常养护及大修中都无法彻底实现。结合扩建工程对老路面进行改建不仅可以解决原路面大修的交通组织问题,还可以弥补原路面的一些不足,彻底恢复路面的使用性能。

昌樟高速公路建设较早,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少构造物在运营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有些病害已威胁到运行安全,需要彻底改建或重建;昌樟高速公路沿线互通立交规模小,个别互通已不能适应交通量增长的需求,需要改建或重建;昌樟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建设早,理念已较陈旧,规模也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求,需要改建或重建。结合扩建工程对这些不足加以彻底解决是实现各自目标的最佳方式。

4.2.4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实施中部崛起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2006年,中央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区域范围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其主要任务和崛起目标是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努力把中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迅速崛起。

图4-2 中部崛起战略布局图

昌樟高速公路地处我国中部,是连接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

和安徽省的主要大中城市和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是南昌连接湖南的最便捷通道,也是江西、湖南两省主要的经济走廊。本项目的实施可强化昌樟高速在区域路网中的地位,更加有力地实现华中、华南、华东三大经济区连接纽带的作用,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作贡献。

因此,昌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实施不但是江西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沪昆高速公路和国道京福主干线在国家路网中的作用,增强江西与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联系,促进沿线各省经济发展,统筹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需要。

(2)对接长珠闽经济区的需要

江西是泛珠江三角洲协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加强区域合作的重点地区,受到三个经济区的共同辐射带动。赣州、吉安处于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影响范围;上饶处于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范围;萍乡和宜春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影响范围;此外九江、景德镇处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的辐射范围边界,同时又受到南昌和武汉的影响,具有一定区域市场潜力。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总体实力不强,对内交通联系不畅,但未来海峡两岸的全面合作潜力巨大,江西省不仅仅是福建省的腹地,而应是台湾与内陆合作的主战场。

图4-3 江西主要城市吸引腹地图图4-4 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图构建综合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区域空间网络化结构形成的前提,而交通又是基础设施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区域内构建一个快速高效的交通体系,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本项目的建设使高速公路建设能更好的发挥其投资效益,增强江西与鄂、湘、粤、闽、浙、皖等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促进江西与长珠闽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

长珠闽产业转移和升级趋势显现,同时上述地区的消费升级,高端度假休闲消费将大为增加,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中部省份的省会中心城市和距离沿海中心城市外围300-500公里范围内,沿重要交通廊道的门户地区和交通枢纽、资源产业特色突出地区将成为新的产能扩张地区。昌樟高速公路的扩建,正顺应了这一大的发展机遇,该项目通过改善地区间道路交通条件,缩短了江西与长珠闽地区的空间距离,刺激了地区及城

市间客货运输发展,加强了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带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为江西省在长珠闽产业承接地的竞争过程中赢得先机。

(3)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昌樟高速公路是江西连接周边多个省份的重要干线公路,承担着长三角与大西南以及安徽、江苏与广东密切联系的重任,随着该高速公路的建成运营,沿线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链和产业积聚带,带内经济在各省均占有相当的比重。

江西省与东南沿海各港口和江北重镇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间。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纵横贯通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古称江西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全省以南昌为中心沿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已初步形成“十”字型经济发展格局,全省主要城市经济带均分布于此。而昌樟高速公路作为“十”字型经济发展格局的中心,连接着九江、南昌、宜春等大中城市,间接连接着新余、吉安、赣州等城市辐射面涵盖了整个江西中部。昌樟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了江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工农业的整体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善了投资环境,扩大了对外开放,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除了投入产出的直接经济拉动外,还引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沿线经济总量大幅提高,2008江西省昌樟高速公路沿线地区GDP占到全省年度GDP的%,充分反映了昌樟高速公路经济带的重要地位。

现有的昌樟高速公路作为区间唯一高速公路通道已有10~13年,这个期间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沿线各地市在经济发展中均充分发挥了高速公路的作用,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沿高速公路的产业集中带,这些产业带对高速公路有着明显的依赖,这种依赖是济广、大广近期内无法拥有的。

沿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其发展也将更加依赖便捷的高速公路交通,两者构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昌樟走廊不论在现有交通量还是GDP占有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反映了该通道的作用与地位。济广、大广的建设不会也不可能动摇昌樟作为江西经济轴的地位,扩建昌樟高速公路进一步巩固赣粤高速公路的路网地位是沿线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保持沿线地区与南昌、广州经济中心快速联系的必然选择。

4.2.5 适应环鄱阳湖城市带规划发展的需要

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湖南与珠三角、安徽与长三角、河南和山西与京津唐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

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逐渐成

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江

西城市群构建也势必成为江西省

十二五期间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

长极。

江西省的投资环境,重点发

展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景鹰饶为

支撑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积极培

育和引导以新宜萍为中心的赣西

城市群,有序发展以赣吉抚为核

心的赣中南城市群,促进区域产

业的升级和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满足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昌樟高速公路北连南昌、九江,西接宜春,东承鹰潭、上饶等环鄱阳湖城市带中的主要城市,本项目沿线各市均在后期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高速公路的存在,城市主体发展以高速公路东侧为主,扩建、拓展城市空间、促进经济腾飞。可以预见,未来沿线城市的发展依赖昌樟高速公路,现有的道路规模将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借助扩建工程提高昌樟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是环鄱阳湖城市带建设的必然趋势。

4.2.6 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扩建工程能够更好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空气污染、提高交通安全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及投资环境,提高客运服务水平,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使中部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早

日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2.7开发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江西省是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山多水、地貌复杂多样,造就了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又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两大类旅游资源为江西省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全省共有10个旅游资源区:庐山文化景观与湖泊、南昌综合性多功能资源区、龙虎山丹山碧水与道教文化资源区、三清山奇峰仙境资源区、井冈山红色文化与森林生态资源区、赣州江河源头生态与客家文化资源区、景德镇陶瓷文化与生态资源区、临川文化与生态资源区、仙女湖-武功山生态资源区、瑞金红色故都与客家文化资源区。

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通知,江西省4条旅游线和5个旅游景区确定为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条旅游精品线是:南昌—吉安—井冈山线;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5个旅游经典景区是:南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萍乡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萍乡市、铜鼓县、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地系列景点、萍乡市安源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上饶市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发挥项目沿线各市旅游的通道作用,还能带动沿线区域内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项目可以把江西省的旅游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红色旅游走廊带”,建立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优势和客源互补的一体化大旅游格局。将江西省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江西物产丰富,全省边界山脉奇峰异谷、飞瀑流泉、云海雾岚,哺育着珍稀的动物,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森林覆盖率达60%,为全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悠远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采,使江西成为诱人的旅游胜地。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仙女湖、龟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龙虎山属中国道教

名山;井冈山—新中国的摇篮,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春到井冈赏杜鹃,夏到匡庐觅清凉,秋到三清探奇峰,冬到鄱湖观候鸟。江西一年四季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海内外宾朋赞不绝口:江西的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空气是甜的。

扩建时机分析

4.3.1昌樟高速公路扩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1)昌樟高速公路走廊交通需求增幅近年来不断增大,厚田枢纽~樟树枢纽段已接近饱和,考虑到本项目车辆组成现状及实际运行条件,迫切需要加大通行能力的供给。

(2)近年来,国内一些相似工程相继开展了高速公路扩建的研究与建设,研究表明:既有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宜不超过二级下限,否则实施难度和成本将明显增加。

昌樟高速公路现阶段流量虽然较大,目前服务水平已接近二级下限,通过合理组织,加上济广、大广高速2011~2012年前后通车,可以起到部分分流作用,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展开,迫切需要利用这一时机进行改造,减少以后施工的组织难度,并加强路网运输的均衡性和经济性。

(3)昌樟高速公路走廊的交通紧张局面,已引起沿线地方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抓住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可以促进工程的顺利开展。

4.3.2 扩建时机

掌握合适的建设时机是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一个显着特点,过早将影响到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过晚则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给拆迁、施工、地方协调、交通组织和人民生活都会带来更多的不便。显然改扩建时机还会受到投资、道路使用性能及周边路网状况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调研的国内几条典型改扩建工程的建设时机见下表4-5

表4-5 国内典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建设时机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按二级服务水平进行设计,其交通流状态描述为:车辆运行速度逐步减小,相互干扰较大,行车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拥挤感。当处于二级水平下部时,其交通流的基本运行状态可大致定性描述为:车辆运行速度自由度受到较大限制,车辆相互干扰较大,经常出现车队,被动延误增加,行车舒适便利程度下降,交通流接近不稳定流。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是基于交通流状态的一种定性描述,用以说明交通负荷状况,服务水平理论计算时取决于交通量,但实际上很大程度还受道路状况、车型比例、方向分布、小时分布、乃至车辆性能和驾驶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仍以日均交通量和最大小时交通量来概括说明改扩建工程的实施时机。

调研的结果显示,改扩建最佳时机是服务水平达到二级下限时占65%,认为应达到

三级水平的占35%。实地调研情况有:江苏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扩建时机为V/C在之间时;河南省规定改扩建时机原则上不大于。

综合以上分析和调研结果,本次研究认为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当道路自身交通流V/C达到~时,或服务水平处于二级水平下半部分时,宜为改扩建的较好时机,不宜超过三级服务水平上限。同时,由于交通流达到这一水平时,基本上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10年以上,也正处于道路本身的大修年限,结合老路大修改造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社会影响方面都应是最佳的扩建时机。

不进行扩建情况下,昌樟高速公路近期(2010-2015年)路段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4-6(考虑了济广、大广高速的分流)。

表4-6 昌樟高速近期路段交通量预测(单位:pcu/d)

由此看来,2010年~2013年,昌樟高速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均处于二级水平下半部,建成通车超过10年,具备了扩建的需求,也正处于扩建工程建设的适合时期。另外,提高昌樟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保障客货的运输畅通、安全已成为广泛的呼声,尽早扩容是适应社会发展,提高道路运输保障水平的需要,此时对昌樟高速的扩建提高其通行能力已显得十分紧迫。

据此分析,本项目计划 2011年8月开工,2014年1月完工,总工期2年半。工期的初步安排为:

第一时段:2011年8月开工至2012年10月底,完成路基加宽至路床顶面、上跨桥的拆除、新建工程施工及主线新拼宽桥梁施工;

第二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底,两侧新建路面至柔性基层;

第三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底,完成老路面改造至柔性基层;主线桥梁老桥加固改造;

第四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底,完成路面面层摊铺,主线新旧桥梁拼接及桥面摊铺,全断面开放交通;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附属工程施工,全面建成通车。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篇一: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及变化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及变化 20XX26204051王舒泓 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8多个年头了。30多年来,从普通人的着装饮食到城市的景色面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到20XX年,三十多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与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文明进步的社会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变化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的、经济的,同时还有文化等方面的。我们应充分地利用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过去的人们经常吃不饱,有东西让他们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肉。而现在的人们对食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营养均衡,还要美味、新鲜、无污染、绿色安全,甚至于漂亮的外观也很受人们的青睐。食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各种深加工的熟食琳琅满目。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开始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

色,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这在那个饥饿、贫困的年代是不会发生的。 过去物资匮乏,人们的着装单一,不管是从颜色还是样式上来讲。而现在人们考虑的已经不是能否穿暖的问题,而是潮流与个性,服饰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商店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服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不过高昂的物价可能会让你只有看一看的机会,经济与物价一起发展。 现在的人们有着舒适的住房条件,宽敞明亮的房屋,冬暖夏凉,小区里一应俱全的健身设备。当然房价问题却不容乐观,相信我们伟大而又智慧的祖国和顽强、坚韧的人民一定会有办法解决这一顽疾。除了住房,现在的人们出行更是便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各个城市都有完善的、覆盖全面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出行条件。长途旅行也不成问题,我国已建设有密集的公路线和铁路线,减小了距离的阻隔,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我过的信息网络建设也不落后。过去的黑白电视机以及广播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全方位要求,现在的人们已不局限于声音信息,图片、声音、视频更受人们的青睐。互联网已将世界联系起来,各种繁杂的信息跃然网上。手机已经成了每个人必备的物品,那个手机罕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开始对手机的功能有更多的要求,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随科技的不断更新而加快,价格

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 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

改革开放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主要原因: 1.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中国开始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建设育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文现代化国家,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早日完全实现中国梦,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积累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许多错误,积累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经验促使中国开辟新的道路。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6年10月6日,在叶剑英,汪东兴等人的策划下,中共中央采取行动,对“四人帮”实行隔离审查,由此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4.“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促使中国领导人对真理标准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又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本形成,并确立了邓小平核心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组织保障。 6.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 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主题从革命和战争加速发展为和平与发展,西方国家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利用历史性机遇,实现经济起飞。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为了尽快摆脱我国当时的贫困落后状态;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克服封建弊端和“左”的观念影响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等,这一切原因促使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主要意义: 1.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2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求实创新,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会

中国20C50S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  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刘福军 姜明娟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更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50年代;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4-0034-05 关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有定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出现这样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得过早了,当时不应该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应该进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此,沙健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笔者同意沙健孙的观点,并尝试从宏观上论证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即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巨大成绩,以及必须澄清的三个关键问题方面架构本文的逻辑论证框架。 一、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当时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看完全是必要的。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面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旧的殖民体系的快速瓦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文化围剿的反动政策,并在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三天,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另一方面,面对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强大阵营的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阵营与之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可见,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不景气,都需要恢复元气,发展经济。我们必须争取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2](P70)。 (二)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刘福军(1979-),男,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北京 100872 姜明娟(1981-),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管网改造的必要性

管网改造采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必要性 输配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保证管网水质稳定,确保用户对水压、水质的需求是供水企业的职责。但是,旧有的输配水管网系统由于管材选择不合理严重老化,在水量与水压增加时无法安全地承担供水任务,因此,供水输配水管网老化管道改造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势在必行: 一、输配水系统老管道无法承受供水压力。 随着供水服务区域的扩大,供水量逐年递增、管网压力也越来越高,但大部分配水任务仍需由原有的配水管道承担。而原有配水管网年久老化,特别是2000年前的管道在常压状态下,爆管事件时常发生,根本无法承担较高水压的输送任务。 二、城区旧管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但供水管网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加以更新,阻碍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供水企业的发展。 三、管道腐蚀和密封不好是造成管网漏失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管网漏失率是在供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本身的结构所引起必然损耗和一定的沿程和局部损耗所造成的水量损失,以及由于管线老化所带来的其它损失占所有供水量的比例称为供水管网漏失率。因旧管网老化,爆管频繁而造成的管网漏损,对水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因此,改造时倡导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管道,减少管网漏失率,节约水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城镇供水行业的任务是满足对供水水质、水量的需求。随着城镇的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原有的供水管道已不能满足城区对水量的要求;另外,用户用到的水实际是管网水,而老管大多采用单金属碳钢和塑料管道。在多次抢修以及在供水管网改造的过程中发现,原供水管有很多处位于下水沟的上方甚至浸泡在下水沟中,加速了碳钢管的腐烂和塑料管的细菌滋生。老管道内壁有大片锈蚀块,说明管道内壁腐蚀,造成了水质的污染。因此,从对供水水量、水质要求上讲,为保证水质急需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 可以看出加快对老化管道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生产供水管道的江苏众信管业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开发满足现代供水需求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管道。经调研,现代供水需求表现为:卫生、承压强度高和低漏损率。安全供水是每个自来水公司的承诺,然而供水管道对自来水的污染却屡见不鲜。基于自来水的普及和新型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现代供水管线越来越长,供水压力随之要求提高,否则满足不了处于远距离管线的末端用户用水。管网漏损是供水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漏损率的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淡水资源的浪费。 在这样的供水形势下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必须要选对选好管材。选对管材是要选择能有效降低漏损率、承压强度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管材。以目前管材市场来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是最佳选择。选对管材是要选择质量可靠、资质齐全、有服务保障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江苏众信管业。 杨成 2016年12月30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之欧阳家百创编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 义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改革的条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计科1101王磊211101027 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有利于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也比较顺利这也是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过于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必要性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设备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设备改造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报告名称: 磨矿分级设备的升级改造 二、项目改造的背景和必要性: 公司自2006年3月投产以来,一直采用焦作群英机械厂生产的2TC—20∮2000型沉浸式双螺旋分级机,配合3.2*4.5m格子型球磨机形成一段闭路磨矿生产至今。 该螺旋分级机为九十年代前盛行的磨矿分级设备,其结构简单、分级面平稳、溢流量高、粒度细、维修操作方便、远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而被众多选矿厂青睐,但随着生产的不断深入,其技术条件,尤其是分级效率低、细粒级分级时溢流浓度太低,对选别指标不利等缺点,已不适用目前向指标要效益、向成本要生存、向精细化要管理的客观实际需要。 1、设备本身落后老化、修理费高: 由于该设备使用时间近七年之久,累计磨矿达1000万吨,上下支架及整体结构已疲劳老化,加之近年来分级细粒要求严格,返砂量已超过设计能力。2011年11月份中空轴已断裂修复两次,致使维护修理费用逐年提高,尤其下部支座及大小叶片,由于受其结构特性的影响,其传动部

位一直在矿浆中浸没,轴承润滑维护极为不方便,正常生产每月至少两个外协修理(停机时间至少三个小时),年修理含材料费用高达30万元之多,月影响运转率不低于3个。 2、受其本身工作性能的制约,细粒分级时溢流浓度太低,非常不利于选别作业,同时,由于溢流浓度太低,矿浆流量加大,致使系统设备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要求,且电耗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整体成本的控制。2011年度,在对磨浮车间浓、细度调整后生产的一年里,分级浓度保持在19—20%,矿浆细度保持在66—70%时,实际回收率较2010年度,分级浓度在28—30%,分级细度在58—62%时提高3%。但正是受其溢流浓度的影响,砂泵房较去年同期日均多耗电2846度,水泵房较去年同期日均多耗电1937度,两项合计,月吨耗增加0.5元。综上所述,磨矿分级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势在必行,但如何在分级细粒级时,保持适宜的分级浓度,即可保证选矿实际回收率的稳定提升,又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经多方改察和实际论证,并结合我公司一段闭路磨矿的实际情况,决定对现有螺旋分级机进行改造升级为国内先进的水力旋流器。 三、水力旋流器简介、选型及投资概况: 水力旋流器,是近年来在选矿行业流行一种利用离心力来加速颗粒沉降的磨矿分级设备。其上部是圆筒,筒体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继续深化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十八大为未来中国设定了一条理想的道路: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公平正义。 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民主法治。中共十八大报告努力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 关键字:改革经济民主文化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大决策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政治共识。如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快更好地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并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开辟的改革道路,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指日可待。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由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恶化。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观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但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它强调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必然性: 首先是必要性,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世界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美、日走过的,而;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呢?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由于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仍然不可能摆脱对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其次,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工业化。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必然的。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彻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必然选择。新中国建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继续支持退到台湾去的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国内,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恶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使得建国初期的人民政府的财政十分枯竭,一些商人乘机进行投机倒把,操纵市场,拒绝使用人民币等。如当时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的银圆之战、米粮之战就说明这一点。因此,新生的人民政府只有掌控国民经济的命脉,坚决打击敌视社会主义的反动势力和不法奸商,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就必须彻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完成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样才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更好地巩固工农

改扩建的必要性

4 改扩建的必要性 项目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及项目影响区交通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项目是江西省“三纵四横”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路段,也是江西省连接周边省份、加强对外联系,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跨省高效公路运输大通道的咽喉要道,在路网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也是国家主干线沪昆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纵向连接首都北京、河北、湖北、安徽、广东,横向连接上海、浙江、湖南、贵州、云南的主要城市的骨架公路,同时承担着大量东西、南北向的过境交通。本路段直接连接南昌、合肥、武汉、长沙等中部四省省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中部主要经济圈的的交通大动脉,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开发提供了现代化的公路交通条件,在综合运输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 昌樟高速公路是江西省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在省内路网中据有龙头地位。从项目现有交通组成可以看出,省会南昌北方与武汉、合肥的联系、南方与广州的联系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省内骨架道路的地位不容动摇。 2、本项目串连了区域内主要经济区,形成了沿高速公路发展的经济带,使本项目兼具了区域交通主轴功能和区域经济发展轴功能。 根据江西省城镇发展规划提出“一圈二轴三片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为南昌大都市圈,“二轴”分别为沿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两条发展主轴;“三片”分别为赣北东、赣西、赣中南城镇片;“六区”分别为昌九景、上鹰、新宜萍、赣州、吉安和抚州城市分区。而本项目自北向南连接了南昌、宜春2个地市,连接了江西省%的人口和%的GDP,处于“一圈”“二轴”核心地带,将新宜萍城镇群及南昌有效联接,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好、人口密度大的区域经济带之一。

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民众拆解“硬骨头”的期盼,单一的改革难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长期固化了的藩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冲出改革深水区,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改革,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紧迫性:

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

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

武汉市楚天实业大厦装修改造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武汉容观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6.01.10

目录 1.1项目概况 1.2改造设计可行依据 1.3大楼改造规划审批报批实施可行性。 1.4立体车库建造可行性 1.5大楼外立面改造方案 1.6大楼消防改造方案 1.7大楼水电改造改造方案 1.8大楼阶段性施工方案 1.9大楼施工工期及投入使用时间规划1.10改造可行性结论

1.1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及现状: 楚天实业大 厦位于武汉市江 岸区胜利街115 号,是一座综合性 大楼,周边配套设 施齐全、人口流量 大、目前此处均处 于改造发展阶段,致力于打造江汉路商业带步行街,楚天实业大厦地段优势明显,商业发展优势巨大,对其进行改造具有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 该楼总层数为8层,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现一层及二层为出租区域,合同期限至2018年,其余楼层均已进入改造准备阶段。现预将主楼八层、停车场进行装修改造用途规划:1-2楼为名烟名酒展示售卖中心,3-5层为办公场所,6-8层为酒店宾馆。停车场改建为5层立体式自动停车场,提高车库容积率,对大厦停车位的容纳量具有稳定性的支撑。

1.2改造设计可行依倨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规范》(GB50222-95) 《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规范》(GB50011-2010) 《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GB50023-2009) 《土地使用证》(JGJ116-2009)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1.3建筑功能改造的可行性 本工程建筑功能变更未改变原建筑的使用性质,原建筑楼公共部分电梯、通道、给排水、电气、消防及空调通风等均具备装修改造基本条件,在保持原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造装修后满足新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并符合防火疏散要求。 1.4结构加固的必要性 原客房设计最大楼面活荷载为200kg/平方米,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档案库楼面活荷载应按500kg~1200kg/

论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论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复兴、中国特色。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运行了20多年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地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

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就,有以下几个数据: 1.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 亿元,年均递增7.9%。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 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 的11759元,增长了3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6年的3587元,增长了26.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166627亿元。 4.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 口降低到2148万人。 以上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效果明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 )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