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中药学每章学习要点

临床中药学每章学习要点

临床中药学每章学习要点
临床中药学每章学习要点

总论学习要点

1.名词解释:

中药、中药学、临床中药学、道地药材、炮制、水飞、炙法、煅法、煨法、淬法、燀法、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剂量、烊化。

2.问答:

⑴六本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及价值。

⑵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

⑶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哪些?(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⑷中药性能的内容有哪些?

⑸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⑺五味的作用有哪些?

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⑼配伍的目的是什么?

⑽中药七情的内容有哪些?或问:中药的配伍方法有哪些?或问:中药配伍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或问:试述中药配伍中增效和减毒的配伍方法是哪些?

⑾“十八反”、“十九畏”有哪些内容?

⑿确定剂量的依据是什么?

⒀中药特殊的煎煮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解表药学习要点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分类。

2.功效比较: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升麻

3.综合比较:麻黄、桂枝、荆芥、羌活、薄荷均治疗表证,临床怎样区别使用?

4.炮制前后功效变化:荆芥——荆芥炭

5.品种:菊花。

6.细辛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7.特殊用法:薄荷后下,香薷冷服,辛夷包煎,麻黄生用与炙用,紫苏不宜久煎,牛蒡子炒用,葛根生用煨用。

8.理解“防风为风药中的润剂”、“香薷乃夏月之麻黄”。

9.别名:牛蒡子(大力子)、辛夷(木笔花)、蝉蜕(蝉衣、虫蜕)

10.其他:①透疹药(荆芥、薄荷蝉蜕葛根、升麻牛蒡子)②解表疏肝药(柴胡、薄荷)③通鼻窍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④升阳药(柴胡、升麻、葛根)⑤解表又祛风湿药(防风、藁本、羌活、苍耳子)⑥解表解毒药(菊花、牛蒡子、升麻)

清热药学习要点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及分类、主治。

2.清热的特点:

清肺热(黄芩、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鱼腥草、败酱草、地骨皮)

部清胃热(黄连、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位清心火(黄连、栀子、连翘、木通、通草、淡竹叶)

清肝火(夏枯草、草决明、龙胆、桑叶、菊花、木贼草、谷精草、密蒙花)

泻肾火(知母、黄柏)

卫分证(疏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

阶气分证(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等)

段营、血分(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等)

阴分热(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等)

3.配伍:清虚热药+养阴药。

4.功效比较: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黄连胡黄连、柴胡银柴胡、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地骨皮、地骨皮牡丹皮。

5.综合比较:泻痢用药(葛根、白头翁、黄连、金银花);咽痛用药;痈肿用药;安胎用药(黄芩、紫苏);呕吐用药(生姜、黄连、芦根)。

6.炮制与剂量:石膏(生用、煅用);石膏(15~60g)。

7.用法:石膏(先煎);青蒿、鱼腥草(不宜久煎);鸦胆子(包后用或饭后用)。

8.别名:金银花(二花、忍冬花);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草河车);玄参(元参);射干(开喉箭、乌扇);大血藤(红藤、活血藤);蒲公英(黄花地丁);决明子(草决明);天花粉(瓜蒌根);地骨皮(枸杞根皮)。

泻下药学习要点

1.掌握泻下药物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常规配伍:泻下药配伍行气药。

3.特点:攻下强——有形实邪(燥屎)

胃肠积滞(便秘)

润下弱——虚实夹杂

峻下——体内积水(水肿)—峻——有形实邪(水)

4.功效比较:大黄芒硝、大黄栀子、大黄巴豆、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

5.大黄、芒硝、巴豆、甘遂——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6.处方用名:大黄(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芒硝(皮硝、朴硝、牙硝、芒硝、玄明粉)7.别名:大黄(将军、锦纹)、牵牛子(二丑)。

8.大黄既治便秘,又治泻痢,为什么?——异病同治,证(积滞)相同。

祛风湿药学习要点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特点:湿痹(木瓜、苍术、薏苡仁);行痹(威灵仙、蕲蛇);热痹(防己、秦艽);寒痹(川乌、草乌);痹证兼肝肾不足(五加皮、桑寄生、狗脊);上半身痹痛(羌活);下半身痹痛(独活)。

3.功效比较:羌活独活,桑寄生五加皮,防风秦艽,防风防己。

4.品种:防己(汉、木);五加皮(南、北)

5.特殊功效:威灵仙(消骨鲠)

6.配伍禁忌: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化湿药学习要点

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化湿:气味芳香,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砂仁、豆蔻

燥湿:苦能燥湿(苦寒、苦温)。如苍术、厚朴

性燥而无苦味,化湿力强,也称燥湿。如草果、草豆蔻

3.本章药物的特殊用法:后下,或不宜久煎。

4.功效比较:藿香佩兰、藿香香薷、厚朴苍术、砂仁豆蔻

5.综合比较:止呕(生姜、紫苏、黄连、藿香、砂仁)

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

利水渗湿药学习要点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治疗淋证药物的特点:热淋(车前子、金钱草、滑石、木通、瞿麦等);石淋(滑石、金钱草);膏淋(萆薢);血淋(石韦);诸淋涩痛(海金沙)。

3.功效比较: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滑石、金钱草海金沙、大黄虎杖。

4.特殊功效:川木通、通草(通乳)

5.特殊用法:包煎(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6.品种: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称问题。

7.综合比较:

力量途径临床应用是否常用水肿峻下逐水药峻猛通过腹泻使水液从大便排出体内积水不常用利水消肿药平和使水液从小便排出皮肤水肿常用8.湿邪的治法及相对应的药物:

解表祛湿——风寒夹湿的表证(羌活、独活、苍术)

祛风湿——风湿痹证(独活、威灵仙、木瓜、防己、桑寄生)

化湿——湿阻脾胃证(藿香、佩兰、砂仁、豆蔻)

燥湿苦味药苦温燥湿——寒湿中阻证(苍术、厚朴)

苦寒燥湿——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

化湿药中偏于温燥,作用强者——寒湿中阻证(草豆蔻、草果)

利水渗湿——水湿内停证。

利水消肿——水肿(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

利尿通淋——淋证(车前子、滑石、金钱草)

利湿退黄——黄疸(茵陈、金钱草、虎杖、大黄、栀子)

温里药学习要点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功效比较:附子干姜、附子肉桂、肉桂桂枝、生姜干姜、干姜细辛。

3.特点:附子(温心、脾、肾,重在温心肾);干姜(温中为主,兼可温肺);肉桂(重在温肾);吴茱萸(重在暖肝,兼可温中),高良姜(重在止痛);丁香(重在止呕逆);小茴香(既暖肝又行肝气,既温中又行脾胃气)。

4.特殊功效:肉桂(引火归原、鼓舞气血生长)

5.特殊用法:附子(先煎久煎);肉桂(宜后下);吴茱萸(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6.配伍禁忌: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肉桂畏赤石脂;丁香畏郁金。7.请指出下列处方存在的问题:

细辛10g,附子10g,石膏10g,藿香10g,甘遂10g,大黄10g,

金银花10g,车前子10g,阿胶10g,半夏10g,二花10g—煎服。

行气药学习要点

1.掌握行气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功效比较:陈皮青皮,木香香附。

3.特点:

药性寒温:性寒凉的行气药:枳实、枳壳、川楝子、青木香

力量强弱:破气药:枳实、青皮

作用部位:肝(胆):青皮、香附、川楝子、荔枝核、佛手、青木香

脾胃、大肠:陈皮、枳实、枳壳、木香、薤白、青木香

4.综合比较:

泻痢用药:葛根、黄连、大黄、木香,白头翁。

平喘:麻黄、厚朴、沉香

5.别名:陈皮(橘皮、新会皮)、川楝子(金铃子)。

6.炮制与用法:

木香(生用行气,煨用止泻);青皮香附(行气止痛醋制);川楝子(行气止痛炒用)。

消食药学习要点

1.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配伍:消食药配伍行气药。

3.消食特点:山楂(善于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神曲(助金石贝壳类药物的消化,表证兼食积用之最宜);麦芽(用于米面薯等淀粉类食积的消化);莱菔子(消食行气,用于食积气滞胀满);鸡内金(消食能力最强,用于多种食积证)。

4.处方用名:焦三仙,六神曲,建曲。

5.特殊功效:麦芽(回乳);鸡内金(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驱虫药学习要点

1.驱虫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配伍:驱虫药配伍泻下药。

3.驱虫药的使用注意。

4.特点:既驱虫又泻下(槟榔、鹤草芽、榧子);蛔虫(使君子、苦楝皮、鹤虱);绦虫(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蛲虫(无代表药,可用手捉或用吸油纸吸。寿命1~2个月,注意卫生防交叉感染)。

5.特殊用法:不入煎剂(雷丸、鹤草芽)。

6.客观评价:中药驱绦虫好于西药。驱蛔虫等用西药(肠虫清、驱虫净等)疗效好,使用方便。

止血药学习要点

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药配伍活血化瘀药。

3.止血特点:

①性质: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

②双重止血作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地榆、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瘀止血(茜草);收敛止血、化瘀止血(蒲黄、血余炭)。

③部位:肺胃出血(白及);尿血(小蓟、白茅根);便血痔血(地榆、槐花、槐角);崩漏下血(艾叶、茜草);中焦出血(炮姜);体内外各种出血(三七、白及、仙鹤草、蒲黄、侧柏叶、大蓟、苎麻根)。

4.功效比较:地榆侧柏叶;芦根白茅根;生姜干姜炮姜。

5.配伍禁忌:白及反乌头。

活血化瘀药学习要点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及主治。

2.常规配伍:活血药+行气药。

3.特点:活血行气止痛药(川芎、玄胡、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莪术、三棱);破血药(桃仁、莪术、三棱、土鳖虫、水蛭、穿山甲、虻虫、斑蝥);活血补血药(鸡血藤、当归);活血凉血药(丹参、郁金、大黄、丹皮、赤芍、茜草);活血凉血止血药(大黄、茜草、小蓟、大蓟)。

4.功效比较:川芎玄胡、郁金香附、郁金虎杖、丹参郁金、丹参玄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鸡血藤大血藤。

5.特殊功效:牛膝——引(火)血下行。

6.综合比较:头痛(川芎、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水肿(麻黄、桂枝、茯苓、防己、益母草)。

7.临床用药:妇科经产用药(香附、益母草、红花、丹参、川芎);胸痹用药(桂枝、薤白、枳实、檀香、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瓜蒌);伤科用药(三七、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苏木、续断);乳汁不同用药(木通、通草、冬葵子、穿山甲、王不留行)。

8.用法及使用注意:马钱子的使用注意;五灵脂(包煎);玄胡(醋制);乳香没药(内服要制)。

9.别名:延胡索(玄胡、元胡);骨碎补(毛姜);土鳖虫(虫);

化痰药学习要点

1.掌握化痰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常规配伍:化痰药+健脾药;化痰药+行气药。

3.特点:湿痰(半夏、陈皮、天南星);寒痰(芥子、半夏、天南星);热痰(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竹黄、前胡、海蛤壳);燥痰(川贝母、瓜蒌);风痰(天南星:全身风痰,风痰要药;禹白附:头面风痰;芥子:经络风痰)。

4.功效比较:半夏陈皮;半夏天南星;白前前胡;前胡柴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川贝母;天南星禹白附。

5 .综合比较:止呕(紫苏、生姜、黄连、吴茱萸、半夏、藿香、竹茹)。

6.特殊功效:桔梗(载药上行,舟楫之剂)

7.品种与炮制:天南星——胆南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禹白附,关白附);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

8.特殊用法:包煎(旋覆花、海蛤粉);川贝母(一般不入煎剂)。

9.使用注意:海藻反甘草;半夏、瓜蒌、川贝、浙贝反乌头。

止咳平喘药学习要点

1.掌握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配伍:止咳平喘药+化痰药。

3.特点:麻黄、厚朴、沉香、苦杏仁、桑白皮、葶苈子、马兜铃、白果均能平喘,怎样区别使用?

4.功效比较:苦杏仁紫苏子;苦杏仁桃仁;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枇杷叶竹茹;桑白皮葶苈子。

5.品种与炮制:杏仁(苦杏仁、甜杏仁);紫苏、紫苏子;马兜铃科(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关木通);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子。

6.特殊用法:包煎(葶苈子、枇杷叶);蜜炙使用(百部、紫菀、款冬花)。

7 .别名:白果(银杏)。

安神药学习要点

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掌握两类安神药的特点:

药材来源力量治标治本用法

重镇安神药:矿石化石贝壳强治标中病即止

养心安神药:植物、种子弱治本可长期使用

3.安神特点:

朱砂: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

磁石: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兼养肾阴。

龙骨: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重镇安神要药。

酸枣仁:心肝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养心安神的要药。

柏子仁:心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

夜交藤: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

远志: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

合欢皮:肝郁气滞之心神不宁。

琥珀:心神所伤、神不守舍及瘀阻心脉之心神不宁。

4.功效比较:磁石龙骨;磁石朱砂;酸枣仁柏子仁。

5.特殊用法:

朱砂:0.1~0.5g,不入煎剂,忌火煅

磁石:15~30g,先煎,生用或煅后醋淬

龙骨:15~30g,先煎,生用或煅用

琥珀:不入煎剂,作丸散剂1.5g~3g

6.炮制:龙骨(生用,煅用);朱砂(忌火煅)。

平肝息风药学习要点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常见功效及相对应的主治与药物:

平肝——肝阳上亢证,如桑叶、菊花、磁石、龙骨、石决明、珍珠母、钩藤、天麻、羚羊角、代赭石、牡蛎。

息肝风——肝风内动证,如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清肝——肝热(火)上炎证,如桑叶、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钩藤、蒺藜。

疏肝——肝郁气滞证,如柴胡、薄荷、香附、川楝子、青皮、佛手、郁金、蒺藜。

①既清肝又平肝:桑叶、菊花、石决明、珍珠母、钩藤、羚羊角、蒺藜。

②既平肝又息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

③既平肝阳,又息肝风、清肝热:羚羊角、钩藤。

④既平肝又疏肝:蒺藜。

⑤主要用于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

⑥既祛外风又息内风:蝉蜕、天麻、僵蚕。

3.功效比较:石决明草决明;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磁石龙骨;磁石代赭石;旋覆花代赭石;羚羊角牛黄;羚羊角钩藤;天麻钩藤;全蝎蜈蚣;僵蚕蝉蜕。

4.特殊用法用量:

①钩藤;②牛黄,羚羊角;③石决明、珍珠母、牡蛎;④地龙、全蝎、蜈蚣、僵蚕。5.别名:刺蒺藜(白蒺藜);僵蚕(白僵蚕);天麻(赤箭、定风草);牛黄(丑宝);全蝎(全虫)。

6.“介类潜阳,虫类通络”。

开窍药学习要点

1.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掌握开窍药的使用注意。

3.开窍药的寒温性质:凉性(冰片、牛黄);温性(麝香、苏合香、石菖蒲)。

4.别名:麝香(当门子、寸香);冰片(梅片、龙脑冰片、艾片、机制冰片)

5.特殊用法用量:

麝香:入丸散,每次0.03~0.1g;不入煎剂

冰片:入丸散,每次0.15~0.3g。不宜入煎剂

苏合香:入丸剂或酒剂,0.3~1g;不入煎剂;亦不宜作散剂

6.综合比较:

止痛:白芷、羌活、独活、木香、附子、川芎、三七、玄胡、蜈蚣、冰片、白芍。

补虚药学习要点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掌握每一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3.功效比较:

人参西洋参;人参党参;人参黄芪;黄芪白术;白术苍

术;当归熟地;当归川芎;当归鸡血藤;生地熟地;白芍

赤芍;鹿茸紫河车;杜仲续断;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

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山药

黄精;龟甲鳖甲;鳖甲牡蛎。

4.常规配伍:

补气药配行气药,补血药配补气药,

补血药配活血药,补阳药配补阴药。

5.处方用名或别名:

人参(红参、生晒参);黄芪(黄耆);山药(薯蓣);

甘草(国老草);淫羊藿(仙灵脾);肉苁蓉(淡大

芸);补骨脂(破故纸);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

藜);墨旱莲(旱莲草);女贞子(冬青子)。

6.特殊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人参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甘草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阿胶的用法;熟地黄的使用注意;黄芪的用法;何首乌的生用与制用;龟甲鳖甲的用法。

7.通过炮制改变了性能和功效:荆芥——荆芥炭;生石膏——煅石膏;半夏——竹沥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生地——熟地;生首乌——制首乌。

8.补阳药补阳(扶正),用于阳虚证。

助阳

温里药祛寒(祛邪),用于里寒证。

大而言之,温里药均能补阳,但只有附子、肉桂有甘味,甘能补。

9.综合比较:

治虚喘:沉香(温肾阳),磁石(滋肾阴)——纳气平喘

平蛤蚧、虫草、紫河车(补肺肾),补骨脂(补肾阳)——纳气平喘

喘治实喘:麻黄、厚朴、桑白皮、地龙、白果、苦杏仁、黄芩等

通便泻下通便:大黄、芒硝、泻叶、虎杖

补虚通便润肠通便:决明子、牛蒡子、柏子仁、紫苏子、苦杏仁、生首乌等

养血通便:当归

补阳通便:肉苁蓉

养阴通便:麦冬

安胎:紫苏、砂仁、黄芩、桑寄生、艾叶、白术、杜仲、续断、菟丝子。

利水消肿:麻黄;桂枝;五加皮;茯苓;牵牛子;附子;葶苈子;黄芪白术;益母草;防己;车前子。

10.掌握补益药的分类及特点:

补气药:

补脾气:补气药都能补脾气。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

补脾肺气: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山药(平补三焦气阴)

补心气:人参、西洋参、甘草(补心脾气)

补肾气:人参、西洋参、山药

补元气:人参(大补元气)、西洋参

补阳药:

补肾阳益精血:鹿茸、紫河车、肉苁蓉、蛤蚧、虫草

补肾阳祛风湿:淫羊藿、巴戟天、仙茅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杜仲、续断

补涩之品:补骨脂、益智仁(脾肾);菟丝子(肝脾肾);沙苑子(肝肾)

补肺肾定喘:蛤蚧、虫草、紫河车

补血药:均补心肝血液。记住每一味药除补血之外,还有哪些功效。

补阴药:

养肺胃之阴: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

滋肝肾之阴:龟甲、鳖甲、旱莲草、女贞子

益肾精:枸杞子、黄精、熟地、制首乌、山茱萸

补脾肺肾三脏之阴:黄精

补气补阴:西洋参、太子参、山药、黄精、南沙参、紫河车、五味子

补气补血:党参、大枣、紫河车

补血补阴:熟地黄、阿胶、龟甲、紫河车

平补肝肾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枸杞子

补阴止血:阿胶、龟甲、生地、旱莲草

补血止血补阴:阿胶、龟甲

平补三焦:山药、黄精

收涩药学习要点

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配伍:收涩药配补虚药。

3.功效比较:麻黄麻黄根;五味子乌梅;肉豆蔻白豆蔻;山茱萸酸枣仁;莲子芡实。4.综合比较:治疗泻痢(葛根、黄连、白头翁、大黄、诃子肉豆蔻赤石脂)。

5.别名:山茱萸(枣皮);赤石脂(桃花石);肉豆蔻(玉果);诃子(诃黎勒、随风子)。

(完整版)如何学好中药学

如何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本文就怎样学习《中药学》谈几点学习方法: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导语:当患者取药时,我们应以礼貌热心的态度接受患者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文章,仅供参考! 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本人自药房实习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实习期间内,本人把专业课本《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学概论》等课本带在身边,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作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把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牢记心中,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准,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 当患者取药时,我们应以礼貌热心的态度接受患者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在配药过程中,不能依据个人主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要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会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要保证患者用药和身体安全。 在西药房实习期间内,我在领导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从片剂方面开始实习,之后是针剂、精麻药一一实习,刚进

去的时候因为不熟悉,会有不知所措之感,时间一长就轻车熟路了,检查药方,估价,取药。审药,发药,每个步骤都能一丝不苟的进行,坚决拒绝出现错误,得到了领导和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西药房实习之后,我又来到了中药房,和西药房的感觉一样,刚开始很生疏,熟悉后就不会了。在中药方实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中药材的性能和鉴别方法,以便于取药的准确性高。常用的鉴别方法有基源鉴别法,性状,显微镜和理论鉴别法,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摸、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一种药性状鉴别法为例,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火仅用其木材部分已极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累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幕布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步,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澡菌地依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345.7亿元增长至268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9.7%;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

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至1699.9亿元,CAGR为27.6%,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68.23亿元,同比增长12.22%,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4.52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中药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学好总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中药学就业前景分析

中药学就业前景分析 中药学是我国国粹,许多有识之士还是报考了中药学硕士,中医药都是一体的行医者皆通晓药理、药性和制法,如华砣制“麻沸散”,精研药物者多为名医,如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中药学知识亦为师徒相授,至民国初期仍如此。 由于中药及其制剂在使用方面的局限性,欧美各国普遍不接受中药,在中医教育水平较高的美国、德国、法国也只开设了针灸专业和中医专业。比较易于接受中药的主要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因而中药专业教育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最典型的当属日本。日本尤其推崇“汉方医学”,将中医古方视为经典。在研究中药药理和相互配位以及用法等方面费了大量精力,成绩斐然,研究就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因此在日本各大医科院校所开设的汉方医学专业中,几乎都设立了有关中药药理中药制剂以及中药化学等方面的课程。在韩国中药专业的教育,并将教育方向与科研、临床挂钩,在临床复方研究上成果卓越。 由于中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热销,做为中药市场份额的主要占有者韩国,将会进一步扩大中药专业教育的规模,以图在药材加工、药物制造等方面有所突破;而东南亚国家因为久服中药治病,中药专业教育亦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发达,崇尚自然疗法,对中医中药的兴趣愈加浓厚,在欧洲、法国和德国已宣布进口中药材为主,法国还自己种植中药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欧洲亦会出现中药专业设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药理论将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更加被熟悉和接受,中医药在我国管理局和卫生部中医司已明确提出“中医走向世界”的口号,而中药产品作为我国在医药出口的主力军,亦肩负着夺回被日韩侵占的国际市场份额的重任。 综合以上国内国际形势,中药专业人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供不应求,据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从九四年至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且随着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各中医药院校将进一步扩招本科生和研究生,并有意将本科教育改为本硕连续。学制五至六年。 所以前景还是不错的,但是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还不是很高,跟学术型硕士比起来竞争力还是差一点。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最新中药学的复习方法

中药学的复习方法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重点。为了帮助广大参加国家执业中药师的考生更好的复习迎考,现就本学科的复习方法及考试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确定目标、树立信心 既然报名参加执业中药师考试,就必须报有通过的信心,相比其他学科,中药学应该说理论并不艰深,也没有特别难理解之处,只要持以之恒,付之于必要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复习,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虽然目前考试的通过率确实不尽人意,但究其缘由,除客观上工作较忙,平素与中药理论联系较少,所学内容因年代久远大都遗忘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个人的主观愿望不甚强烈,信心不足,甚至抱有畏难情绪所造成的。我们认为顺利通过本学科考试的第一步应该是树立必胜信心,这是必要的前提保证。从不少高分通过考试的高年龄、低学历考生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要决心大、动力足、信心强,并付之以行动,一定会成功。 二、抓住重点,全面复习 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中药学内容很多,但肯定有重点及非重点之分。对于应考,所谓重点,是能代表中药学特色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较多的具体药物知识,也就是《考试大纲》标示的掌握和熟悉部分内容,尤其是掌握部分内容。按《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内容中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试卷中比例各占60%、30%、10%。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范围以《考试大纲》为准,一般不超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所以复习迎考过程中,应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另一方面,分析历年的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为了全面考察考生掌握中药学的深度及广度,每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都很广泛,卷面中也存在不少大纲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尽管这部分内容大都出现在备选答案中,并不是相关题干的答案,但非常容易干扰我们甄选答案的视线。x型题中,并不能排除不是“重点”,却具有鲜明药性及功能特点的知识点或药物原来也是应该选项之一。因此,只追求重点内容的掌握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全面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如果以本书为主复习,必须保证经过几遍细阅全看的“精读”,使得每个知识点都能在大脑中形成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避免“赌输”的可能性。 三、合理安排,持之以恒 复习迎考前,必须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如个人的原有基础、可供复习的时间和复习的方法,制定出各学科的复习计划,并强迫自已严格按照计划付诸努力。假设你以报名那天起直至考试之日止七个月为复习过程,中药学占其中复习时间的五一六分之一。那么你可以将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周末、夜间,用来精读,通读那些要求理解记忆的内容,尤其是总论及各章的概述部分;一部分可以利用零星的空余时间,用来记忆、熟悉各个药物内容。这部分内容没有严格的系统性,甚至几分钟也可以利用起来记忆一组功效相近的药物。坚持

中药学 学习小结三篇

中药学学习小结三篇 药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包括以下几个组室:药房(调配处方)、制剂室(配制医院制剂)、药库(采购供应)、药检室,还有近年发展起来的临床药学等。下面是zw23cn整理的中药学学习小结三篇,供大家参考! 中药学学习小结一 在门诊西药房的实习过程中分别把负责划价取药和咨询的都搁开了这样也方便了患者。西药是药品的主力。同时也意味着门诊处的工作格外繁忙辛苦。取药是体力活也是我刚来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由于药房的药品多理所当然的柜子也多了所以当我第一天拿了处方去找药品时简直就是东找西找的而患者又不能等太久不由得自己的心里有了烦恼而老师又在催药,有时候一不小心把药品的规格拿错了还会受批评。在这里常常是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就没有。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和摆放药品。这样一来加以熟悉也可以了解药品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后来通过慢慢的熟悉之后知道了药品放在那里取药也就容易多了也不会拿错了。 多了半个月后就学着划价,这个工作是要非常谨慎和认真的。要会看处方,要看清处方上药品的规格和剂量。要注意是不是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因为这

些都要和普通药品搁开划价还要求不能划到一起。需要是精二处方。有一次我在给患者划价就出现了差错被老师批评了。从而也认识到了作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处处马虎转自不得。一定要认真仔细。 有了西药房的基础外我在内药房和外药房实习就容易多了。在这两个药房中也是忙的不亦乐乎。由于患者教多。每天我都在用车子发药,每次都是长长的纸给我去发。发好了经过核对了还得去送到护士那里。这个工作也是很严谨的要把数量搞清楚还得注意药品的有效期。中药学学习小结 感谢医院的老师们能让我学到很多知识。短短的几个月的医院实习结束,终于可以揣了一口气了,想想这么多天的忙碌才知道药学工作的不易,我觉得药学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同样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 专业素质药学人员要对病人极端负责,态度诚恳,和蔼热情,关心体贴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细致的身心护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按章办事,操作正规,有条不紊,执行医嘱和从事一切操作要思想集中,技术熟练,做到准确、安全、及时,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病情变化,遇有病情突变,既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又要在抢救中敏捷、准确、果断;做好心理护理,要求语言亲切,解释耐心,要有针对性地做了病人的思想工作,增强其向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稳重,礼貌待人,朴素大方;作风正派,对病人一视同仁,对工作严肃认真。

中药饮片行业的前景及销售通路

中药饮片行业的前景分析 行业前景 长期以来, 中药饮片行业一直处于不被看好的低迷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药饮片存在价值低、利润薄、体积大、服用不方便、市场混乱等因素,饮片产业成了整个中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低下、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也不规,因此,制约了中药饮片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着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和如何有效应对“洋中药”冲击的问题。中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产业,而中药饮片是中药特有的用药形式,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生产加工理论和操作方法。目前在全球围,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正受到广泛重视和青睐,世界上约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药,年贸易额达150亿美元以上,而中药饮片是推动中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心,中药饮片的市场份额更是不可忽视。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了一批产业化示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积极推动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国家对中药行业的发展颁布了多种特殊政策和措施,特别是重点鼓励饮片工业的建设,同时也制定了中药饮片企业的准入政策及市场操作的规管理制度,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积极推出和培育一批具有中国专利的名优品牌中药饮片,搭建起了一个巨大而坚实的平台。 2009年5月7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

意见》, 主要容包括10个方面。这一纲领性文件又一次明确了中医药是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领域, 并且强调了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明确了中药同西药具有同样的地位。《若干意见》的出台, 表明了提升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现代中药是发展方向, 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将有利于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和整合。随着医保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加,和卫生部出台的“药食同源”药品,对中药饮片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利好。 在中药饮片企业实行GMP认证和实行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 成为国家从管理标准和质量标准上规中药饮片行业的重要举措, 全面进行中药饮片炮制和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创新, 使中药饮片加工尽快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对推动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药饮片行业不远的将来和未来明天美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中药饮片产业的重视,中药饮片在进入基本药物目录提高报销比例的同时(85%到100%),更将消费下沉至社区和农村;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的看重也将带动中药饮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行业发展分析 由于中药饮片长期以来在市场销售方面遗留的负面影响,给今后的市场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短时间将会很难得到真正实质上的改善,因此,也就需要中药饮片企业要冷静和平和地面对目前还较混乱的现状,了解和分析原有市场操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充分的寻求今后新一轮饮片市场中将会出现的市场商机, 制定出可持续运作的市场营销操作方案, 做好中药饮片行业的整体调整和市场运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 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和体会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其实,掌握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以大家最熟悉的麻黄为例,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那么其相对应的主治证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来,依次为外感风寒表证,咳嗽气喘和风水水肿。其他的药物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记忆。如此,只需记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就将其它内容全部记住了,既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不容易忘记,还避免了枯燥无味,机械背诵之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反复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每学完一个章节,我们都要反复思考,有必要对其中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利于知识积累,并使之条理更为清晰。如补虚药这一章的内容很多,它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节,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一节进行总结,再综合这一章进行归纳小结。如补气药中补肾气的有人参、西洋参、山,补脾气的有白术、白扁豆、大枣、蜂蜜;补阳药中脾肾双补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等;再深入到整章内容,阴阳双补的药物有鹿茸、紫河车、巴戟天、蛤蚧、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等。

中药学实习自我鉴定

中药学实习自我鉴定 实习是一种实践,目的是让大学生有一个了解社会 的学习机会,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以下是中药学实习自我鉴定,欢迎阅读! 中药学实习自我鉴定1 上学期期末,在药学院的几位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中药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实习。主要 是对药用植物和动物的种植,饲养及加工进行了实地了解,亲自采集制作植物标本,同时还参观了一家药厂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 课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 发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 在峨眉山,听有经验的老师介绍有很多药用植物都 是很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但以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眼光 很难发现真正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药材,因此在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中更要注重从基层学起,干起,拓展知识面,不要局限在课本知识应多与外界交流。实习刚开始我就 意识到无论做什么吃苦耐劳,勤学多问,善于发现问题 的重要性。 离开峨眉山,我们又来到绵阳的一家中药饮片厂, 在观看操作人员操作机器设备的同时,技术人员向我们

介绍了药材加工的工艺过程以及中药饮片的正确储存方法,并参观了中药库房,认识到正确储存药材的重要性。从中我发现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具体在工作中,积累 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将来实习时,要善于观察 并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在绵阳的三台县的麦冬生产基地,我们了解了麦冬 的种植,加工,销售情况,麦冬作为一味中医常用药材 逐渐向保健品方向扩展,其巨大的市场潜力给我们中药 学工作者提供了发挥空间。在江油,附子的种植,加工,销售情况使我对中药材的种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附子 除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外,还用于人们的饮食。作为 药膳已被人们接受并喜爱。它使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身 体健康,因此附子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很值的我们倍加 关注。在都江堰的梅花鹿饲养基地,老师给我们介绍了 梅花鹿和熊的饲养以及鹿角,熊胆的取得过程,还参观 了他们的产品交易市场。 最后一站是成都,先参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 了解了不少古文化知识认识了许多中药材。然后来到荷 花池中药市场,接触到药材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的销 售情况。中药材的最终作用是治疗疾病保养身体,但要 达到这一目的都要经过市场运作,在市场中产生经济效益,也只有产生了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和推动中药事业的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反映员为强烈的是“中药难记”。这是因为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能功效互异,配伍应用变化难测。就是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往往也各有其个性特征。除了中药自身的学科知识外,中药学还要涉及中医药基础、诊断学,甚至初学者尚未学习的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一些内容。因此,中药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很容易混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记忆,十分困难。但是,中药学也并非杂乱无章、其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趣味性,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些团难是可以克服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圆满地完成中药学的学习任务。 下面提出几点学习中药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学习小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的理论相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辩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与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名目繁多的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气等一一呼应。 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之

中药学的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药学的学习心得 篇一: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其实,掌握一种

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以大家最熟悉的麻黄为例,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那么其相对应的主治证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来,依次为外感风寒表证,咳嗽气喘和风水水肿。其他的药物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记忆。如此,只需记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就将其它内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