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中新网2月20日电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建筑群(见下图),一个昔日神秘的所在,这里曾是清王朝的两江总督署,是太平天国的天朝宫殿,是民国时代的总统府,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历经沧桑的南京“总统府”,如今已得到全面整修扩建。这里已成为面积达1 2万平方米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他们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依据各是什么?

(2)看图片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还见证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列出三个即可)

(3)2004年到2007年,美图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博物馆)馆长迈克·迪万、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中共中央总书胡锦涛等一大批国内外政要先后到总统府参观。据此说明建立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有什么现实意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二、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曾经作出过努力,各举一事例说明。

(2)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3)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结果如何?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事什么?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制定的纲领是什么?

(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重庆谈判与北平和谈

1、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团结,避免国共合作破裂 B.实现民主,加快和平建国步伐

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马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3、抗战胜利后初期,我国与民主政治的实现再次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B缺乏和平民主的正确目标C 中共为民主政治孤军奋战 D政协会议的决议难以实施

4、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曲折发展历程。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背景下实现的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5、毛泽东在1948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此话表明中共的政治意图是

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 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6、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艺术家,更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词描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对下列诗词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7、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9.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共这一立场主要基于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品质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主义者

11.《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17课教学案参考答案

探究一、

(1)起点:鸦片战争(或签订《南京条约》)。终点: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依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或答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2分)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2)明朝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日军占领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日军南京大屠杀等。

(3)现实意义: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抗争的历史。重建国共合作,推进和平统一。加强中美文化交流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二、

(1)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

(2)三民主义(写同盟会纲领内容也可得分)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失败了。

(4)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纲领(写“最低纲领”或具体内容也可得分)

(5)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从此结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选择题:

DAADC CDCDAC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右边的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封建民主国家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C.独裁内战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解析:人民的“主人”用武力维护其利益,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了蒋介石搞独裁内战的本质意图。 答案:C 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抗战胜利后,经过将近百年之久被奴役和战乱折磨的广大民众,强烈要求国共能携手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B 3.“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反攻的需要 解析:由“民国三十五年”可知是1946年,由“鄂中”知是中原地区,综合两点信息可知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答案:B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解析: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那么他露出来的“胸膛”就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插上一刀”就是指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而战略反攻的序幕是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的。 答案:A 5.2011年1月15日是天津解放62周年纪念日。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D.战略相持阶段 解析:天津解放属于平津战役,当时是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C 6.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 解析: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来判断。在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而且三大战役后,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为解放全中国奠定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北京西城一模·2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2.(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1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列军队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30)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6.(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 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7.(2017·湖北天门、仙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学习难点 1.重庆谈判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初 (2)地点:重庆 (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 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决战阶段: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课考纲要求: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活动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 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民党提出重庆谈判: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尤其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最主要原因) ③共产党应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原因:①为争取和平;(最主要原因)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⑴《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⑵未达成协议的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注意:未能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协议,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活动二:人民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 军事上:⑴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人民解放军运用运动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全面进攻 ⑵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

———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经济上————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A、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意义:①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解放战争的第第二年(1947年6月——1948秋)————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⑴简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⑵意义:①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 治的中心地区南京和武汉。 【能力提升】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2、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战略反攻 3、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反攻 4、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战略反攻) 5、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6、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张传单上写着:“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16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100多万被消灭!”这张传单产生于战略反攻开始后 7、“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外线”中首先被突破并建立了根据地的地区是中原地区 8、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3、解放战争的第三年(1948年9月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⑴背景:①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 【从容说课】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和中共力量的发展。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技能: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抗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运用: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原因;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矛盾分析、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战,是争取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因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力量。 2、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国共两次和谈。 【教具准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要点

第17课解放战争 过渡时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时期)(1945.8—1946.6)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 最后胜利阶段(1949.1—1949.9) 一、解放战争前 1、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②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 国内形势:①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准备武装斗争; ②美蒋勾结准备内战 A.战后美国的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 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反动方针 中日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A、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签《双十协定》。 B、1946年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重庆谈判 原因:国内外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抗战胜利后国内外人民要求和平 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面准备内战;一面邀毛商讨和平问题)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毛泽东毅然前往谈判 目的:通过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把内战的责任推在中共方面. 时间:1945.8.28—10.10 成果:1945.10.10.签《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问题未达成协议】 意义:①对人民:内容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 ②对中共: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影响 ③对国民党:被迫承认,再发动内战陷于被动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比较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相同点: ①背景:都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②内容:都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定; ③影响: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诚意,使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处于被动; ④结果:成果都被国民党破坏,没有带来和平与民主。 不同点: 重庆谈判在国共两党之间进行,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派参加的会议。 二、解放战争的进程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其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计划将(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种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估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美国想帮助中国成立一个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 B.美国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C. 美国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想以此维护其在华利益 2.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协会议上,国共两党斗争激烈,国民党指出: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共产党提出:什么进修中国有了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解放区的军队就立即交给它。这反映出当时两党斗争的焦点是 A.战争与和平问题 B.军队和政权问题 C.建立民主制度的方式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 3.解放战 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防挖蒋根”的口号,“后防挖蒋根”是指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C.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给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各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2004上海卷)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最新教学文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1)课标要求:①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②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教材地位: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史最后终结,又迎来新中国的发展史。 (3)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终结,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同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从此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2.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在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基础上,进而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教师主观分析,得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放战争的史实,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关键是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2、学生认知障碍点: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矛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2)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及解决措施: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通过矛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得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2、难点及解决措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并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利用赣州中学红色班独有的文化,让学生讲述他们祖辈的革命故事。 学生:红色背景后代的学生上台讲述,其他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及依据:激发学生兴趣为讲解解放战争知识做铺垫 (二)、基础知梳理篇(16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解放战 争各个阶段及其主要战役概况。出示1945年 3月封面印有蒋介石《时代周刊》的图片,并 展示课外有关的资料。设计问题:蒋介石是 在什么背景下举行重庆谈判?教师讲解、分 析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 学生: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点阅读,独 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①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②美国:扶蒋反共,控制中国③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④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内战尚未就绪,故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⑤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设计意图及依据: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归纳方法。2学会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3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突出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 教师:展示重庆谈判蒋介石和毛泽东合影的相片。设问,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谈判?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组织学生模拟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 学生:1观看图片、阅读文章、思考2情景再现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素材文字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 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材料一 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朱总司令电称一节,似于现在受降程序未尽明了。查此次受降办法,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分行各战区,均予依照办理,中国战区亦然。自未便以朱总司令之一电,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之信守。朱总司令对于执行命令,往往未能贯彻。然事关对内妨碍犹小,今于盟军所已规定者亦倡异议,则对我国家与军人之人格将置于何地?朱总司令果为一爱国爱民之将领,只有严守纪律,恪遵军令,完成我抗战建国之使命。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深念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商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蒋中正告(八月二十日)。 ──《新华日报》(1945年8月20日) 材料二 奉委座酉佳今一元勇电开:(一)兹派第三战区及第六战区,分别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三)卅三集团军之一个军,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以冯总司令治安率一个军替归孙长官指挥,担任剿匪。(四)该战区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1945年9月) 【解读】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内外形势发生急速变化。全国人民热烈欢庆抗战胜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美、苏间在中国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希望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停止内战。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但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先后密令各战区进行剿匪的军事部署。 通过两则资料的对比,显示:①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没有来得及接收日军的投降,他们用和平谈判的幌子与盟军统一命令阻挠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接收,限制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②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还没有完成进攻解放区的军事部署,立即发动内战尚有困难。所以一面伪装和平,一面积极准备内战。

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

人教版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学科:历史编写人:张海霞审稿人:王明强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战前: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中共尽力争取和平 1、重庆谈判 ①由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和谈”→重庆谈判←毛泽东接受邀请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实质:假和谈,真内战 △毛泽东接受邀请的目的:争取和平 ②结果: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经过: 1、内战爆发(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8个多月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5、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6、北平谈判:蒋介石1949年元旦“求和”,中共提出和谈条件,经过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覆灭 8、向全国进军 9、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 ②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它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踊跃参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7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参谋意见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敌我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成为定局;渡江作战的成功,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向南方的大进军,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自学流程 1.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2.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是什么战役? 3.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 1.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将领是 ( ) A.傅作义 B.杜聿明 C.张治中 D.李宗仁 2.北平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A.1948年1月31日 B.1948年12月31日 C.1949年1月31日 D.1949年12月31日 3.下列战役中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梅战役 D.渡江战役 4.渡江战役的目标是() A.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B.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C.三支大军挺进大别山 D.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5.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梅战役 D.渡江战役 6.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解放了许多城市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 A.三大战役后 B.渡江战役后 C.南京解放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 8.国民党统治在中国大陆覆灭的标志是 ( ) A.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国民党败逃台湾

专题17:解放战争的胜利

专题17: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导学目标: 1、列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流程: (一)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的背景是什么?(敌我双方力量发生的变化) 1、人民解放军的优势: 2、国民党军队的劣势: (二)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 自主突破一:三大战役的经过 (二)完成下列几个小问题: 1、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最先攻克的是哪一座城市? 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哪一次战役? 3、平津战役中,北平最终通过方式得到解放。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是谁? 变式练习一 1、辽沈战役中采取的战术特点是() A、中间突破 B、关门打狗 C、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D、蘑菇战术 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当人们看到矗立在锦州的解放纪念碑时,都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锦州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自主突破二:渡江战役 1、三大战役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的标志是: ; 3、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变式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 1、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 A 、武器好坏 B 、军队数量 C 、天时地利 D 、人心向背 2、课文P117页图片中的这一日期非常重要,这一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 ) A 、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 B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C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 、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3、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整个解放战争的基本线索: 全面内战爆发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 进行战略决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