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蜀国的望帝

古蜀国的望帝

古蜀国的望帝
古蜀国的望帝

古蜀国的望帝、丛帝

作者: 供稿:发布日期:2006-08-31 00:00:00

望帝杜宇、丛帝开明是先后创业、开发蜀地的两位著名古蜀国皇帝。杜宇发展农业,开明平治水患,为蜀地成为"天府"打下深厚基础,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今天四川郫县城南的望丛祠,奉祀望帝、丛帝,轮奂崇闳,岿然千载,便是一个明证。

蜀汉谯周作《蜀王本纪》,东普常璩作《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国志》,后文引用,不再注出),都记述了这两位古蜀帝的业绩。自此以后研究者亦史不绝书。本世纪30年代后,探索巴蜀古史的日见增多;建国以后,四川各地有关巴蜀文物的考古发掘更是层出不穷。李白所叹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日见明朗;至今已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出土文物,溯流寻源,对蜀地的开国情况勾画出大体轮廓

今人考证:"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杜宇才是一人之名。"(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杜宇是在鱼凫之后为蜀王的,"称帝,号曰望帝。""望帝禅位于开明","周慎王五年,秦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周慎王五年,为公元前316年。一般以30年为一世,十二世应为36O隼。从公元前316年上推360年,即为公元前676年,在周惠王之世,春秋前期。这个年代的前后当是望帝杜宇活动的时代.且正当齐恒公在中原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时,杜宇帝也正雄张西土。(据朱希祖、任乃强、邓少琴、童恩正诸家推算,大体相同)。

杜宇自岷山河谷迁居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观察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遂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并采取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利措施。以至“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成熟”,“桑、漆、麻、”,特别丰饶,国力因之富强,不断向外扩张,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陕西汉中一带,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西边以"玉垒、峨眉为城郭",即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为金汤上固,东边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即利用境内江河为池泽以供养殖,且表明东边已与巴国接壤;又"以汶山为畜收,南中为园苑",即是以茂汶草原为畜牧场所,南边的山林为射猎之区。总上看来,有了固定的国都,又有一定的疆界,国富兵强,根基稳固,杜宇帝为蜀国创业之主了。

杜宇帝在位,当然下会象传说那样为百余岁,但也不止30年。他的晚年,洪水暴发,造成严重水灾,蜀民不得安处。当时尚居相位的开明帝,有善于治水的经验,受杜宇帝委任排除水患。他观察地形,测度水势,而凿玉垒山,开金堂峡,疏导宣泄,遂使水患消失,蜀民安居。杜宇帝感于开明治水之功,法尧舜禅让故事,而退隐于西山。但是,杜宇帝对蜀民的功业却常使蜀民难以忘怀。每当春天农事季节,听到催耕的子规鸟啼声,便以为望帝回来催他们快快耕种,并以为子规鸟就是望帝死后魂魄化的。此鸟遂被呼为杜鹃。因之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的句子,杜甫有《杜鳖》诗

以咏其事,李商隐更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叹。后人更把望帝都城郫邑也称为杜鹃城。蜀中各地遍设土主(杜宇)庙,各家皆祀土地神,与中原奉祀后稷一样普遍而隆重,可见蜀人怀念望帝之深。

"开明立,号丛帝。"丛帝何以善治水?后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荆鳖令死,尸随水西上,荆人求之不得也。鳖令至岷山下复生,起见望帝,帝使鳖令凿巫山,然后蜀得陆处。望帝自以为德不如.以国禅与鳖令,为蜀王,号曰开明。"文称开明帝其名原作"鳖令";不过,"巫山"当作"玉山"(因巫山在巴国境内,非蜀能凿)。常氏《国志》斥这段记载为"怪异",未予采用。近人研究古蜀史事,则根据残存的历史文献,以及民族迁徒分合情况,从这个传说故事认为开明帝属另一氏族,即巴族。他生长在楚地,楚地多江湖,因之深识水性,富有治水经验。他溯江西上,先到南安(今四川乐山市),后到郫邑见望帝。望帝知人善任。即以其为相。适逢洪水为灾,望帝又委其以治水重任。他不负厚望开凿玉垒山和金堂峡,使洪水分道下流,水患得平。开明系氏族之名,一世开明帝名鳖令,受禅得国后才称从帝。

丛帝承袭望帝开创的丰厚基业,既守成,又继续发展,能与北方强邻秦国争雄。所以传其子开明二世卢帝时,竟能举兵"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不仅保有"褒斜前门"。而且越秦岭,达到渭水平原,一直进逼秦国都城。于此可见“帝以会昌,神以建福”的颂词,不是偶然唱起来的。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古村落的的价值与意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 2、长期实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古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难以遏制。 3、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决策误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 4、历史文化名村“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开发中“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导致古村落不断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时而发生。 5、古村落长期来“萎缩性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新建”(按投入补贴)的政策缺陷,农村乡土建筑产权不清等,这些都是给古村落保护带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6、古村落保护范围广、乡土建筑多,维修规模大、费用高,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还有保护资金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 “保护好古村落”的对策建议 未来5年,我国古村落将面临“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如不及时加强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乡土建筑,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并”等危险。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应坚持文化自觉,将古村落保护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将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抓好古村落的保护、利用、管理等。 2、各级人大、政协应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巡回督查和指导。组织专家检查团对加强保护利用提出法规性、政策性、可操作的意见和措施。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设置

2015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

2015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备考(一) 一、春节 春节又称“过大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除日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 (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春节是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既有迎喜纳福、阖家团聚、娱乐社交的习俗活动,也有祭祀神佛祖先驱邪免灾民俗事象。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元宵有张灯、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三、清明节 清明又称“寒食节”。农家多要上坟祭祖,培土植树。机关、学校也多在清明前后到烈士陵园扫墓或组织春游。 四、端午节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要吃粽子,农村妇女、小孩有头戴艾叶,腕系花绳之俗。 五、七夕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也被现代人称作“东方情人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基础。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六、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放花灯等。 七、重阳节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二是插茱萸。三是饮酒赏菊。四是食重阳糕,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备考(二) 一、古代政治礼仪 (一)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二)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三)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五谷”“五牲”“六畜”“八珍”-模板

“五谷”“五牲”“六畜”“八珍” “五谷”“五牲”“六畜”“八珍”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古代食器举隅 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

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 ”字头为“筷”,沿用至今。(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古代炊具举隅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雅敏)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古代酒器举隅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A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指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时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 2、思维模式:指一定的社会人群在接收、反映、思考、加工外界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定势。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一是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结构特征;二是重视现实人生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 三是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答:儒学肯定人生,重视人伦,推崇道德。受此影响,古代小说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重视人物道德性格的刻画,强调小说伦理教化的功能。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答: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紧紧抓住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传统文化体系进行重新整理组合,试图恢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并使二者由分裂状态恢复到本来的统一状态。具体借人物王冕之口攻击八股取士制度,以“文行出处”与八股取士相对。将儒家倡导的名教与魏晋的超脱加以整理组合,塑造了几位“真儒”形象。既向往正统儒家的礼乐思想,又欣赏魏晋名士洒脱不拘的人格。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与六朝志怪相比,唐传奇在以下方面都发生了明显转变: A、借佛道中人表现人生现实,如《温京兆》, B、人与神怪交往,目的在于写人世,如《任氏传》, C、从不可理喻的神仙变为游侠,如《虬髯客传》, D、运用佛道观念写人生的感悟,如《枕中记》, E、将佛道观念化为艺术想象的手段,《离魂记》, F、直接叙写人世,较少佛道观念,如《李娃传》。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因为相信来世,他们不但把死去的尸体制成木乃伊,还用石头建造了角锥状的坚固的陵墓。“他们”指的是() A.古埃及人B.古印度人C.古巴比伦人D.古希腊人 2.尼罗河从南向北贯穿其间,孕育了以灌溉农业为特色的() A.古埃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D.古代黄河文明 3.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A.象形文字、金字塔B.甲骨文、青铜器 C.楔形文字、种姓制度D.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 4.古代一部法典规定:拐带奴隶、帮助数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律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5.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中关于公平、正义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B.《权利法案》 C.《拿破仑法典》D.1787年宪法 6.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这部法典是() A.《罗马法》B.《摩奴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D.《汉谟拉比法典》 7.“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这段话涉及的是()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 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广泛。下列关于这一宗教表述正确的是()A..产生于公元1世纪 B.信徒称为穆斯林 C.经典是《古兰经》

传统古典椅子的种类

中国古代椅子,主要从唐以后出现,而椅子主要也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后直呼为椅子。其中椅子主要种类: 交椅、太师椅、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木缘红木提供 1、交椅 交椅是一种很古老的椅子,因椅子腿呈交叉状,故名“交椅”,是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交椅可以折合,便于携带,其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两种。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 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在历史名著《水浒传》中,宋江就坐了第一把交椅。 2、xx 太师椅产生于宋代,是唯一一个以官职来命名的椅子。过去,我们常说“稳坐太师椅”,指的就是这种椅子。关于太师椅的诞生有些传奇,相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据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记载,当时任太师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一次,他坐在圈椅上休息时不慎头巾坠落,他周围的“马屁精”见状便命工匠制作了一种荷叶托首安在椅圈上。秦桧很高兴,“太师椅”也由此得名。 第二种说法:

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的太师椅。“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末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作“太师椅”了。 3、官帽椅 官帽椅,因椅子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名,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宋元明三个时期。官帽椅有“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种: 四出头官帽椅: 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子,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模仿宋代所戴的帽翅形态而得名,故称“官帽椅”。现在称为“四出头官帽椅”。 xx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不出头的是南官帽椅。它除了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外,余者与四出头官帽椅相同。南官帽椅出生于明朝,是依据明朝官帽样式而出现的一种家具椅。 4、圈椅 圈椅自五代《宫中图》和宋人画《会昌九老图》以后,见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又兴起。圈椅,俗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这条曲线圆滑、流畅似罗圈,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条曲线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 5、玫瑰椅 玫瑰椅又称“小姐椅”,是古代小姐闺房的御用座具。古代女子坐在此种椅子上,必须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以体现大家闺秀的教养。玫瑰椅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更为常见,是一种造型别致的椅子。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 椅背较低、背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

古村落调查报告

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 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 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 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 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 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 壤,北与甲路镇毗邻。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 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由于胡氏家庭兴 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 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这 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 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 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 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 八、九品。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 治安。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这就是胡乐司名 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年龄分布如下10-30: 23.81% 、30-60:44.05% 、60岁以上:28.57% 、未填写:3.57% 文化程度分布如下:未填写:4.19% 、小学及以下:2.11% 初中:23.07% 、高中及以上: 13.96%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96.7%的人是认为保护古村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有69.6% 的人认为保护古村落对文化的传承有影响;90.59%的人认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古村 落是有意义的;80.4%的人支持在古村落开发旅游;47.6%的人对于文化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 宣传不是很了解;55.81%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的保护热情高涨,热爱驻扎在童年记忆 的古村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满腔热血,但是无能为力,受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从 自身出资维护古建筑有些不切实际。政府加大对古镇的重视程度、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来 保 护股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 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 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 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 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 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 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 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

隋唐佛学

2004.12.6 第十二章隋唐佛学 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及发展 一、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一)佛教的产生: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和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阶段。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教义,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宣扬人生是一个“苦海”,由于人们的“无明”(愚昧无知)而引起了欲望、追求、反抗意识,从而造成了人生种种痛苦,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消除“无明”,惩治个人的身心活动,方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原始佛教虽有这一套理论,但基本属于粗俗的宗教形态。 释迦牟尼死后→上座部与大众部(部派佛教);公元1世纪→大众部演化出大乘佛教,佛教开始由宗教形态向思辨的理论形态发展;公元2—3世纪→南印度佛教理论家龙树、提婆依附《般若经》创立大乘“空宗”;公元4—5世纪→北印度的佛教理论家无著、世亲创立大乘“有宗”,以所谓“缘起论”的名相分析,论证现实世界是“识”所变现的幻境。空宗和有宗,从不同角度把佛教由宗教形态加工成富于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公元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理论日趋烦琐空洞,失去对群众的吸引力,为密教所取代。并在公元十三世纪时消亡。 (二)在中国的传播:1、佛教约在两汉之际转入中国。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始有佛经汉译本。以后佛教大小乘经论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其中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理论,并培养出一批富有创见的中国佛教学者,促进了大乘空宗理论,并培养出一批富有创见的中国佛教学者,促进了大乘空宗哲学(般若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东汉时的佛寺只对西域商人开放,法律规定汉人不得出家为僧。只有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佛教在这时达到鼎盛有其社会原因和理论原因:1)社会原因。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大分裂、社会大动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的时代。梁武帝萧衍于公元504年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2)理论原因。西晋以后,大量佛教经论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唯心主义空观思辨与魏晋玄学的有无、本末、动静之辨在思辨结构上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许多玄学名士出玄入佛,促进了玄学与佛教般若学的融合,并使佛教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哲学中国化体系的建立 东晋南北朝广泛传播的佛教哲学,到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完成了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从两汉之际到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用了八个世纪的时间,引进、吸收、消化了佛教文化和佛教哲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 (一)隋唐佛教哲学的社会基础:一方面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士族,经过农民战争的打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日趋没落。大批没落士族转入佛教,追求精神上“超凡入圣”的自我解脱,希图进一步发挥佛教“柔化人心”的作用,以扑灭广大农民群众的反抗意识。另一

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殷周时期就有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即以人本主义为基准的文化发生转变的重大时期,它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观念和价值体系和文化核心的根本转变.如中国的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和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现代文化三大时期。 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上主要以诗歌为主,从其中可以看出我们原始时代的祖先的可贵艺术创造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劳动生产有密切关系。 第三,尚善态度,崇尚自然的美好,含蓄隐秀。 第四,大多数作品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1)《儒林外史》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传奇是唐代人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六朝志怪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文言写成,主要记述社会上名人的奇闻轶事或传说中的鬼怪神仙的一些作品。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和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它内容上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保护社会实践总结 实践项目: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日期:2014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前言 (2) 第一章绪论 (2) 1.1实践背景 (2) 1.2 实践目的 (4) 1.3实践方法 (4) 1.4 结语 (5) 第二章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6) 2.1 古村落的概况 (6) 2.2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6) 2.3申请历史文化名村条件 (6) 2.4 结语 (7) 第三章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8) 3.1 古村落文化的容 (8) 3.2古村落文化的价值 (9) 3.3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意义 (11) 3.4结语 (12) 第二部分探索、实践 (12) 第四章实践历程 (13) 4.1 社会实践策划书 (13) 4.2实践会议 (15) 4.3江头洲之旅 (16) 4.4熊村之行 (18)

4.5结语 (21) 第五章实践成果 (21) 5.1关于“古村落文化保护调查问卷”报告 (21) 5.2走进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情况 (25) 5.3调研结果分析 (28) 5.4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29) 5.5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31) 5.6媒体报道 (32) 第六章实践总结 (32) 6.1实践总结 (32) 6.2实践亮点 (33) 第七章实践心得 (34) 第三部分附件 (40) 调查问卷 (40)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古村落不断消失、衰败,保护古村落文化已刻不容缓。而“保护”与“开发”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古村落数量多,历史悠久,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正在消失和衰败的古村落及其文化,古村落文化保护实践团队通过调研、深入分析其背后真实原因。另外以江头洲和熊村为典型案例探索分析,得出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深入分析得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策略,为江头洲与熊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保护,开发,江头洲,熊村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学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是汉代以降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迥异于西方的核心要素。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能不首先考察经学在其间所发生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兹初步论析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经学对古代学术文化的辐射式影响 《在子.天下篇》综论先秦学术,曾把未分化之前的学术称为“道术”,而把分化以后的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称作“方术”,认为方术为道术分裂而成。①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的确具有庄子所讲的这种不断分化演变的特点。然而,汉代以降,无论学术文化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经学对学术文化始终发生着辐射式的影响。 先说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起源甚早《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孟子》等古代典籍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包括本体论、天人观、人性论、鬼神观等等。尤其是汉代以后,古代经学发展史与哲

学发展史在很多地方是交叉重合的,经学家常常也是哲学家,如董仲舒、朱熹、王夫之、魏源等无不如此。从文化形态上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既是哲学,又与经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魏晋玄学直接继承了汉代经学的解经形式与某些思想特质,既有发展又有联系。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说,肯定了三纲五常之“名教”的内容,不过是否定了“以名为教”的外在形式。 稽康《释私论》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②,也以对名位、德名的无所“矜尚”为前提,以“是非无措”、“大道无违”为目的,所谓的“大道”实际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可见,魏晋玄学家的名教与自然之论,最终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礼教为特征的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与经学的基本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宋代的理学又称道学,讲心性理气,其基本范畴都源于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庸》《孟子》诸书,为理学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另外,“心学”的确立也同样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而增加其权威性的。 经学直接影响了古代的法学,不论是法律思想、法律制度还是法律实践,都打上了显著的经学烙印。《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引入法学,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谓“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历史篇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中华文化(历史篇)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杜宇: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2、《随园食单》;《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3、春秋大一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大一统是他所述《春秋》的根本含义。 4、中体西用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 1、成都茶馆的社会功能。 2、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3、司马迁《史记》对中国的影响。::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不但是中国史学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异同。 2、西方文化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3、试就家乡的饮食风尚,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质。 四、论述题(30分,选做1题) 1、从地名的命名看成都的街名及其命名特点。 2、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有何意义?试就文化传播、国力宣扬、民族自尊等方面,直抒己见。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换亲婚:换亲婚两个男子,甲把自己的妹妹给乙为妻,交换乙的妹妹做媳妇,这就叫换亲婚,即“换亲”。 2、祢庙:先祖和先父。亦泛指祖先。庙(廟)miào 供奉祖先的房屋 3、生辰星占 4、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 1、烝(zheng)报婚的含义及其实例。中国古代婚俗的一种。古籍中所说“烝”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是指: 兄、叔死后,弟娶寡嫂,侄娶婶母。起源于奴隶制社会,曾经是符合上层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度与习俗。 例如:宋国公子鲍之娶襄夫人,公子鲍为其庶孙,后来襄夫人派人杀死嫡孙昭公,立公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走向统一 B .分封制的瓦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B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 .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4.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B .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 .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D .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图一 图二 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 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 经济基础是( ) A .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7.下面材料,可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 A .家庭为单位 B .男耕女织 C .休耕轮作 D .精耕细作 汉朝代田法模型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 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 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 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