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

指心肌损伤后 6 小时内血中水平升高的标志物。现在已知的诊断 ACS 的早期标志物大多出现于病理过程的早期(心肌坏死以前),但其心肌特异性相对都不高。目前比较常用的有:

1、C 反应蛋白( CRP ):

有人将高灵敏 CRP 称为首次预防,确切地说就是在表观健康,没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但却在亚临床的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反应预警作用,同时也可预测再次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通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已升高的CRP 浓度,从而减低危险度。当测值高于判断限定( 2.2mg/l )时,男性发病危险度增加三倍,如果低于判断限,为避免炎症引起的假阳性,可以在 3-6 周后复查一次。另外吸烟者往往伴有轻度肺部验证,可促使 CRP 非特异性地轻度升高。 CRP 还可能成为将来冠心病最强的预示物。在健康人群中评价心血管的危险性要用高度敏感的 CRP(hsCRP) ,如果再结合总胆固醇、 LDL-C 和 HDL-C ,其预示能力更强。最近一项调查表明,高 CRP ,低 LDL-C 的妇女比高 LDL-C ,低 CRP 妇女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这说明它可以在被传统方法漏检的情况下检出更多的危险人群。检测高敏 CRP 时,建议将测值分为以下三级:低危 <1.0mg/L ;中危 1.0~3.0mg/L ;高危 >3.0mg/L 。

2、肌红蛋白( Mb ):

Mb 虽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Mb 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 AMI 的诊断。由于 Mb 在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 AMI 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 Mb 还是 AMI 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心肌损伤确定指标:

心肌损伤发病 6~9 小时候,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标志物。

1、肌酸激酶 MB 同工酶( CK-MB ): CK-MB 可以诊断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也适用于早期诊断,其临床特异性高于肌红蛋白,在不同时间重复此项检测有助于确诊 AMI ;溶栓治疗 90 分钟后,测值增加 4 倍,提示梗阻的血管再灌注成功。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 CK-MB 增加,数月后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都明显高。另外,骨骼肌损伤时,测值也会升高,因此询问病史和观察症状很重要。

2、心肌肌钙蛋白( cTn ): cTn 有 cTnI 和 cTnT 两种亚型。因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发病后持续时间长,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确定标志物。主要用于心肌缺血损伤如 ACS (包括隐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的临床诊断、危险性估计和于后判断,此外还可用于 MI 后临床溶栓治疗效果判断,心肌缺血损伤面积的估计,临床诊断心肌炎等。

同型半胱氨酸( HCY )与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HCY )也称高半胱氨酸,市甲硫氨酸也称蛋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目前认为, HCY 水平升高与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并与老年痴呆、肾功能衰竭、流产及糖尿病的早亡有关。检测血浆 HCY 水平可用于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可能为: 1 )内皮毒素作用; 2 )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3 )致血栓作用; 4) 脂肪、糖、蛋白质代谢紊乱等,随着资料的积累,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血浆 HCY 的浓度受许多生理性、获得性和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生活方式的影响:吸烟者,其结果与吸烟的时间长短和数量的多少呈正相关;高蛋白饮食可致血 HCY 水平的升高,因此建议在禁食 8~12 小时后测定 HCY ;叶酸、维生素 B6 和维生素 B12 的缺乏,其结果升高;长期饮酒、大量饮咖啡,其结果也会升高;长期不进行体力活动等都可使结果升高。 2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大,结果逐渐升高;另外男性 HCY 高于女性; 3 )药物:许多药物可致 HCY 升高,如抗肿瘤药物、雌激素、避孕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均可使 HCY 升高。

B 型尿钠肽( BNP )——一个重要的心衰指标

B 型尿钠肽是由心脏分泌的短肽激素,当心室增大和负荷增加时会升高。 BNP 有时也叫脑尿钠肽,是一个由 3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含一个17 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

通常心衰的发展是缓慢的,往往要几年,心脏的工作能力才慢慢下降并渐渐失去其泵血能力,因为心脏可以通过补偿调节来掩盖出现的病症,只有在病症累积多年后才出现心衰症状。所有心衰的状况,即使是中等程度也是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必须及时治疗以延长病患的生命。

BNP 是一个在心衰的不同方面有很多用途的指标:

1、急诊室的呼吸急促的病人: BNP 的测定可以筛选出非心衰病人;病人的 BNP 值高于阈值必须随访;帮助筛选需做超声心动图的病人;

2、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的风险分级: BNP 检测对亚急性偶发性心肌缺血病人的风险分级;在心肌缺血后 2~5 天应进行 BNP 的检测; BNP 可对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治疗进行监测

3、治疗监测: BNP 是一个治疗有效性的早期监测指标,当治疗有效时可明显下降;如果没有 BNP 的检测,治疗效果必须等到几周后通过体征的改善才可以知道。

4、高危筛查无症状的左心室机能障碍:高危的心衰病人,如糖尿病、遗传性心脏病、高血压、过往心梗、年龄超过 50 岁等,都应进行常规筛查;还可以检测舒张期机能障碍;

5、监测心脏瓣膜疾病病人:对动脉狭窄和回流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病人, BNT 的检测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时机安排。

欧洲心脏协会对 BNT 检测心衰病人的指南:

心血管疾病临床检验项目:

C- 反应蛋白——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B 型尿钠肽( BNP )——心衰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预测

心肌钙蛋白 -I ( TNI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钙蛋白 -I ( TNI )、肌红蛋白( CK-MB )——心肌梗塞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心脏是我们人体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如果我们的心脏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但会给我们带来了疼痛的感觉而且还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死亡,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心脏,心肌损伤是心脏疾病里面的一种,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1、C 反应蛋白( CRP ) : 有人将高灵敏 CRP 称为首次预防,确切地说就是在表观健康,没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但却在亚临床的 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反应预警作用,同时也可预测再次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通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已升高的 CRP 浓度,从而减低危险度。当测值高于判断限定( 2.2mg/l )时,男性发病危险度增加三倍,如果低于判断限,为避免炎症引起的假阳性,可以在 3-6 周后复查一次。另外吸烟者往往伴有轻度肺部验证,可促使 CRP 非特异性地轻度升高。 CRP 还可能成为将来冠心病最强的预示物。在健康人群中评价心血管的危险性要用高度敏感的 CRP(hsCRP) ,如果再结合总胆固醇、 LDL-C 和 HDL-C ,其

预示能力更强。最近一项调查表明,高 CRP ,低 LDL-C 的妇女比高 LDL-C ,低 CRP 妇女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这说明它可以在被传统方法漏检的情况下检出更多的危险人群。检测高敏 CRP 时,建议将测值分为以下三级:低危 <1.0mg/L ;中危 1.0~3.0mg/L ;高危 >3.0mg/L 。 2、肌红蛋白( Mb ) : Mb 虽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Mb 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 AMI 的诊断。由于 Mb 在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 AMI 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 Mb 还是 AMI 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心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心脏,一旦出现了心肌损伤要及时去治疗,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666 更新时间: 2009-8-10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急性心梗没有临床症状,而且单一心电图敏感性较差,即便连续观察,阳性率至多达70%-80%。这就是说,有20%-30%必须依靠心肌酶诊断。即便是心电图阳性的病例,也需要心肌酶的配合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观察疾病的演变、疗效和预后。因为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能更准确地提供病情和预后信息。 心梗 心梗是心肌梗塞的简称。 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过去20多年,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梗死所下的定义:典型症状(胸部不适)、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典型心电图变化中两者或三者的结合。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杂志和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同时发表了修订后的由欧洲心脏病学会有关专家批准的心肌梗死再定义的内容: 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急性演变中或新近心肌梗死:一、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和逐渐下降(指肌钙蛋白T或I)或较快增高和下降(指肌酸激酶MB 同工酶)至少伴下列情况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成形术)。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已形成的心肌梗死: 1.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病理性Q波。 2.已愈合或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再定义与以前心肌梗死定义的不同在于:再定义强调了生化标志,把心肌坏死时血生化的变化指标(主要指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提到很高的地位,这样就使许多微型(局灶性、显微镜性)、小型(小于10%的左心室肌)等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及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术 后出现的心肌梗死及反映预后;及时发现外科手术导致的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并对预后做出判断。 传统心肌酶谱 心梗三项——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2001年9月17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一名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通过评估心脏肌钙蛋白(cTn)、肌酐激酶-MB(CK-MB)和肌红蛋白(Myo)水平可在90分钟内确诊病人是否发生心梗。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 1666 更新时间:2009-8-10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急性心梗没有临床症状,而且单一心电图敏感性较差,即便连续观察,阳性率至多达70%-80%。这就就是说,有20%-30%必须依靠心肌酶诊断。即便就是心电图阳性的病例,也需要心肌酶的配合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观察疾病的演变、疗效与预后。因为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能更准确地提供病情与预后 信息。 心梗 心梗就是心肌梗塞的简称。 心肌梗塞就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过去20多年,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梗死所下的定义:典型症状(胸部不适)、血清心肌酶增高与典型心电图变化中两者或三者的结合。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杂志与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同时发表了修订后的由欧洲心脏 病学会有关专家批准的心肌梗死再定义的内容: 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急性演变中或新近心肌梗死:一、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与逐渐下降(指肌钙蛋白T或I)或较快增高与下降(指肌酸激酶MB 同工酶)至少伴下列情况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成形术)。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已形成的心肌梗死:1、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病理性Q波。2、已愈合或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再定义与以前心肌梗死定义的不同在于:再定义强调了生化 标志,把心肌坏死时血生化的变化指标(主要指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提到很高的地位,这样就使许多微型(局灶性、显微镜性)、小型(小于10%的左心室肌)等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及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术 后出现的心肌梗死及反映预后;及时发现外科手术导致的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并对预后做出判断。 传统心肌酶谱 心梗三项——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2001年9月17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一名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通过评估心脏肌钙蛋白(cTn)、肌酐激酶-MB(CK-MB)与肌红蛋白(Myo)水平可在90分钟内确诊病人就是否发生心梗。

14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复习题

第十四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影响TAT的因素 A 发病到报告的时间 B标本转送时间 C标本预处理时间 D分析时间 E送交结果时间 3.下列哪项指标通常被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 A CK B CK-MB C LDH1 D cTn E Mb 5.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酶是 A ALT B LD C CK D AST E α-HBD 6.下列属传统心肌酶谱项目而现趋于淘汰的是 A CK-M B B LDl C CK D AST E cTn 7.心肌损伤时血清LD同工酶的变化为 A LDl>LD2 B LD2>LDl C LD3>LD2 D LD4>LD3 E LD5>LD4 8.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 A CK-M B B Mb C cTnT D cTnl E LD 10.下列有关肌钙蛋白应用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Tn敏感度高于CK B cTn检测特异性高于CK C cTn可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D cTn用于诊断近期发生再梗死效果最好E窗口期较CK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11.AMI发生后最先出现于血液中的标志物是 A Mb B cTn C MLC D CK E CK-MB 12.IFCC建议将缩短测定周期控制在多长时间之内 D A 4h B 3h C 2h D lh E 13.下列关于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弃所谓的心肌酶学测定,将肌红蛋白列为常规早期心脏标志物 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和CK-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 C心脏肌钙蛋白(cTn)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D对发病6h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 E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 14.心肌缺血症状发作后,cTnI几小时可达到诊断决定值 A 1~2h B 3~4h C 4~6h D 6~8h E 8~10h < 15. 在CK同工酶中,下列哪一项是诊断心肌梗塞最佳的指标 A CK总活力 B CK-MB C CK-MM D CK-BB E CK-MM1 17. 下列标志物中为AMI早期标志物的是 A AST B LDH C 肌红蛋白 D CK E 肌钙蛋白 19.有助于判断肝细胞、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A ALT B ASTm C γ-GT D ALP E LDH 作为AMI标志物主要优点是什么 A敏感性高 B特异性高 C窗口期长 D能检测微小损伤 E快速、经济、有效,应用广泛 二填空题 2.2000年,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两个必要条件:、。 3.肌钙蛋白可分为三个组分:、和。 …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化学》第九章 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练习题

第九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一、A1 1、AMI发生后,CK-MB在血清中升高的时间为()。 A、2~4小时 B、3~8小时 C、6~8小时 D、8~12小时 E、12~16小时 2、对有胸痛或胸部不适而ECG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不需要进一步做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的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B、不能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C、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D、可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E、不需要处理 3、下列哪项在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 A、CK B、CK-MB C、Mb D、cTnT E、cTnI 4、骨骼肌中所含CK同工酶的情况是()。 A、主要含CK-B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MB B、主要含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 C、主要含CK-M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BB D、主要含CK-MB,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M E、主要含CK-BB,不含CK-MB,仅有少量CK-MM 5、关于肌钙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肌动蛋白 B、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 C、肌球蛋白 D、由cTnT和cTnI组成 E、在不同组织完全不具同源性 6、不是肌钙蛋白在心肌损伤中的特点的是()。 A、cTn敏感性高于CK,不仅能检测AMI,还能检测微小损伤 B、cTn特异性低于CK C、cTn窗口期较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D、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及再灌注成功与否 E、cTn在ACS症状发作后2h即可出现 7、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 A、CK-MB B、Mb

C、cTnT D、cTnI E、CK 8、下列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化项目是()。 A、肌红蛋白 B、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肌动蛋白 D、心肌肌钙蛋白T E、心肌肌钙蛋白I 9、α-羟丁酸脱氢酶检测,主要是反应下列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中哪一种的活性()。 A、LD1 B、LD2 C、LD3 D、LD4 E、LD5 10、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 A、ALT和AST B、ALP和CK C、AST和AMY D、CK和CK-MB E、γ-GT和ALT 1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 A、不稳定心绞痛 B、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C、常见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D、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 E、心力衰竭 12、CK作为心脏标志物,下列哪项不正确()。 A、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B、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C、诊断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敏感 D、能用于诊断心肌再梗死 E、能用于判断再灌注 13、对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下列各项检查何者最有意义()。 A、CK B、Mb C、CK-MB D、cTn E、AST 14、.对胸痛而ECG和肌酸激酶-MB均正常的患者,检测下列哪一项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微小心肌损伤()。 A、肌红蛋白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酶学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CK) 1.概述: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 女:60~140U/L 3.临床意义: (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之间,3~4d后回复至正常水平。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 CK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

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24h CK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 1.概述: 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 CK-MB(CK2):主要存于心肌 CK-MM(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 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CK-MB含量随心肌不同部位而不同:前壁>后壁,右心室>左心室。 2.参考值: CK-MB活性:10~24U/L,cutoff limit(诊断限):>25U/L (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刘梅颜 一、前言 心血管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介入治疗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手段不断更新。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防止致残、致死后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检验是整个心血管领域中的“瓶颈”学科,因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正确诊断疾病,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先进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逐步明确了它们的临床适应征和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它们的临床应用。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 2000年以来,美国AACC会议上开始列入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内容,每年展会产品也日见增多,2006年的欧洲MEDICA也增加了POCT的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POCT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及医学诊断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产品。其中,心脏病实时检验成为了所有的POCT检测中发展最快的部分。统计报告显示全球POCT诊断产品销量在2000年还只有1.22亿欧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25亿欧元。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的POCT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国外引进的和国产的POCT检测仪器和试剂也顺应心血管的诊疗技术在迅速发展,如15分钟检测心力衰竭的BNP或心肌梗死的Myo、CK-MBmass、cTn-I。 为了科学、合理应用心脏标志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6年制定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遵循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模式,根据欧美学术机构公布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了临床能够更好、更及时地对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起草这份专家共识,希望通过交流、网上互动、编辑处理和面对面会谈各种方式,充分征求意见。 二、即时检验--POCT的概念及技术 随着“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时检验--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的新概念,就是其中之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循证医学,尤其是循证实验医学的发展,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这标志着世界医学历史性的进步--从依靠问诊、物理诊断和凭经验推断的传统医学模式发展为同时结合客观的形态、功能和物质变化来确立诊断的实验医学新模式。检验医学作为实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现已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即自动化和简单化。POCT就是检验医学“两极”发展的新趋势的产物。 对于自动化仪器来说,自动化是指为了消除人工操作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降低人员费用,实验室逐渐用自动机器取代人工操作。从50年代的火焰光度计、自动血球计数仪、多通道的化学分析仪到70年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90年代的自动免疫分析仪,流式细胞仪进入临床实验室;现在进入了第三代的发展--自动实验室系统,将几种自动设备连接起来形成模块式的工作主台(modularity workcell),将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部串联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各类自动化仪器的相续问世并得到应用和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临床检验的范围,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临床应用,模块组合式生化仪大大提高了临床化学的工作效率;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及磁性微球免疫化学技术的各类仪器,使免疫化学检验进入新水平,并逐步替代放射分析技术。每个检验工作者都感受到了这种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每个检验科主任都参与了实施检验现代化的巨大工程。然而,传统的检验实现自动化以后,虽然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步骤复杂,耗时耗力,仍难于解决传统检验的弱点--时效性欠佳,即既要做到短时间反馈(short turnaround time,STAT),又要做到与用复杂技术,大型设备的传统方法测定的结果相一致。 于是,POCT--即时检验的技术应运而生。POCT实验技术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结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应用 标签:早期标志物;确定标志物;敏感性;特异性;联合应用 正确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MI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减少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金标准一直是动态测定某些酶的活性。近几年来,一些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特别是心肌肌钙蛋白(CTn T/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对心肌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较为普遍地使用,但在基层应用较晚。另外如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也应用渐为普遍。由于众多的标志物各具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会一时难以筛选出理想的标志物。现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心肌损伤标志物,根据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高低,可分为非确定标志物和确定标志物;根据在心肌损伤后出现异常的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早期标志物”和“非早期标志物”;根据所反映的疾病性质不同还可分成血栓形成标志物、心肌缺血性标志物等。实际工作中,“确定标志物”和“早期标志物”被人们所追宠,但早期标志物只是相对的“早”,目前为止被公认为确定标志物的并不多。 1 确定标志物 心肌损伤确定标志物,通常为生化标志物,一般认为发病6~9 h以后,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可被检测,并且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非常高。现在被公认的确定标志物有CK-MB和CTn。 1.1 CK-M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在心肌中CK-MB占CK 总量的14%~42%,其升高发生在AMI后4~8 h[1],至高峰要在24 h后,恢复正常需2~3 d,当属AMI的确定标志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肌坏死都能用CK-MB 检出,例如猝死患者,微小的心肌坏死常显示于尸检中,但CK-MB检测并没有异常;冠脉旁路外科手术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K-MB也没有升高;还发现某些已有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的心肌坏死,同样也没有CK-MB的升高。故血清CK-MB没有增高并不能排除微小的心肌坏死[2]。 1.2 肌钙蛋白(CTn)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将cTn定为心肌损伤金标准,并迅速在全球得到认同和推广。它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临床早期辅助诊断。目前,CTn检测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如AMI的诊断和排除、心肌创伤、心肌炎、脓毒血症导致的左心衰竭、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等。还可用于心肌损伤面积的估计,某些药物疗效、心脏移植后排异反应及溶栓治疗效果的观察等。CTn是在收缩纤维上紧密附着的一种调节蛋白[3],由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C(CTnC)三个亚基组成。心肌中的CTnC和骨骼肌中的CTnC是相同的,不存在心肌特异性[4],不能作为心肌损伤指标。CTnT和CTnI有心肌特异性,已作为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只于心肌细胞中存在,心肌坏死时释

心肌损伤6大标志物最全解读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后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1)参考值:<40U/L(37℃),通常采用酶偶联速率法。 (2)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1周,随后降低。因为AST 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1)参考值: ①乳酸脱氢酶:丙酮酸为底物时,200~380U/L;乳酸为底物时,109~245U/L。 ②LD1为28.4%±5.3%,LD2为41.0%±5.0%,LD3为 19.0%±4.0%,LD46.6%±3.5%,LD5为4.6%±3.0%。 乳酸脱氢酶常用速率法检测其总活性,而其同工酶常用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乳酸脱氢酶及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CK-MB和肌钙蛋白。根据这些蛋白质的尺寸大小和所处位置决定其释放的时间。最小的肌红蛋白存在于细胞质内,首先释放。存在于核子和线粒体内的CK-MB随后释放。而存在于收缩器内结构蛋白-cTn要等细胞完全裂解后才会释放,专家一致认为心肌细胞死亡后,cTn才释放。 近10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使用CK-MB质量的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AMI)生物标志物测定的最佳采血时间取决于标志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因素(症状的开始和持续时间以及发生ACS的概率)。 1、肌红蛋白在肌细胞损伤后1小时即开始升高,12-24小时恢复正常。 2、CK-MB在心肌损伤后3-4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降至正常范围。 3、cTn升高的时间与CK-MB类似,但持续时间长,cTnI可持续4-7天,而cTnT可达10-14天。

一、肌酸激酶(C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胞质和线粒体中。CK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健康人血清中CK含量甚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进入血液中,使其CK活性明显升高。 1、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肌梗死发生后3~8h,血清CK开始上升,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较少超过30倍,10~36h达到高峰,CK对心肌梗死诊断较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特异性高,但此酶增高的持续时间较短,2~4d就恢复正常。CK活性测定有助于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一致。在AMI病程中,如CK再次升高,表明心肌再次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时,CK活性成倍增加。 2、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手术、心脏外伤、有创性心脏干预治疗(如心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等),血清CK活性升高。 3、肌肉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创伤、横纹肌溶解症、重症肌无力等,CK 活性显著增高。 4、脑血管意外、休克、全身性惊厥、破伤等CK活性亦增高。 5、甲状腺机能减退出现粘液性水肿时,CK可显著增高。甲状腺机能亢进时,CK活性可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肌酸激酶(CK)是由B和M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两个亚单位可组合成三种CK 同工酶,即CK-BB、CK-MB、CK-MM。 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 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测定血清CK-MB质量,即CK-MB蛋白浓度可以提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以及个人理解 译自Angiology,2005,56(6):677-691 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心肌标志物不断发展,原有的标志物也被重新评价审视。心肌标志物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其对疾病的预测意义也逐渐被认识到。此外,对于是否需要进行创伤性处理,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来说,心肌标志物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本文就血清心肌标志物此方面内容展开综述。 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依靠联合胸痛的体征,心电图特征和血清标志物。但是,胸痛并不是频发的典型的症状,有时还没有,心电图异常也不是特异性的,有的也缺乏心电图表现。因此,对于AMI 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检查。事实上这些蛋白质的升高是对心肌损伤的一种反应,而不是急性损伤的信号(也就是说是损伤后再升高,而不是升高后损伤—译者)。最近,关于AMI的定义是: 1,典型的肌钙蛋白的升高或者降低,或者心肌坏死的标志物(CKMB)升高或者降低较快,至少还具备以下一条: ·缺氧症状 ·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 ·心电图的改变支持缺氧的诊断(ST段抬高或者降低) ·冠状动脉介入 2,AMI的病理学发现 现代医学实践需要快速及时对病人作出诊断,及早制定治疗措施。对于病人心肌缺血/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要求快速,简便,准确,且还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在所有的疑似AMI的病人中,只有10%-20%的具有胸痛特征的病人发生了梗死,分子标志物(心肌标志物)可以快速地发现这类人,以便能及早采取溶栓治疗措施。 ·区分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以明确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 ·能够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是估计AMI预后的良好指标。 历史回顾 Karman于1945年首次报道了AMI病人AST水平升高。随后,因为特异性更强的LDH及其同工酶的出现,取代了AST用于诊断心肌损伤。尽管如此,CK及其同工酶的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出现,才引发了心肌损伤的实验室诊断的革命。 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表1) 表1进行表述如下: 1,肌红蛋白:1-4小时升高;6-7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8-24小时。 2,总CK:3-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36-48小时。 3, CKMB:3-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24-36小时。 4, CKMB2/CKMB1:2-6小时升高;6-9小时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待定。 5,肌钙蛋白I:2-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7-10天。 6,肌钙蛋白T:2-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0-14天。 7, LDH: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持续6-8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