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教育研究对象_的哲学思考_雷云

_教育研究对象_的哲学思考_雷云

_教育研究对象_的哲学思考_雷云
_教育研究对象_的哲学思考_雷云

作者简介:雷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吴定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① 所谓“借用”式研究,指不顾教育研究特点,生硬套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② 夏甄陶:《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③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22页。

“教育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

雷 云1

 吴定初

2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23)

摘要:笔者从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与认识论三方面思考教育研究对象。本体论角度反思其存在,价值论角度阐释其意义与研究价值,认识论角度剖析其特性。

关键词:教育研究;本体论;价值论;对象论

中图分类号:G 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1-0261-04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常言常新的论题,有关观点迄今已有数十种之多。粗略分析,这些观点似乎合理性与局限性并存,以致难以确立“公认”的“对象”;“借用”式研究盛行,①以致鲜有独特的见解;缺少哲学反思,多凭“经验”判断,以致各观点所存合理性也受到质疑。对此,笔者拟从本体论反思“对象”的存在,从价值论阐释“对象”的意义,从认识论剖析“对象”的特性。

一、本体论视角:“对象”的存在

及研究难度

教育研究对象的“存在”是认识的前提,立足“存在”论证似可使本文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

1.具体和总体“对象”的存在

从“具体”与“总体”两方面考察教育研究及其对象。具体的教育研究即实然进行的研究活动,各有其独特的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其中,“课题名称”所指,一般即为具体的教育研究对象。可见,具体对象的存在不难证明。总体的教育研究即一般的、抽象的教育研究,其研究对象为总体对象。学界所探寻的“教育研究对象”实为总体对象。具体对象隶属于总体对象,但总体对象存在与否,不宜从具体对象的存在直接类推,须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从对象性活动内涵解析总体对象的存在。人类活动

按是否存在实体对象并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可分为对象性活动与非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指活动中存在着与主体相对的客体,且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力图掌握其所指向的客体,“使之成为为我之物”。②据此,其一,对象性活动是人类活动。教育研究具有研究目的、过程和结论,且研究主体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故属人类活动。其二,对象性活动有独立于主体且为其所指向的客体。教育研究以“事”为指向,关注人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

“合理性”,是对

“事”的认识与改造。③其三,对象性活动能增强活动主体的本质力量。教育研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释或预测、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提高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增强人们开展教育活动的本质力量。由此,教育研究具有对象性活动的内涵,存在研究对象。

2.“对象”研究的困难

论证教育研究对象的存在或许不难,然而要将其准确、恰当地概括表述出来却非易事,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便是明证。困难盖缘于如下几方面,其一,教育研究对象具有广域性特点,研究主体只能研究其中某部分。由于受具体对象的遮蔽,各种认识不可避免会“以偏概全”,难以从整体上对总体对象进行概括以形成“公认”的对象。其二,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研究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具有综合性特点而

261

难以形成抽象认识。例如,“事”的研究不同于“物”的研究,仅客观地描述和说明现象,还须观照实践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于纯粹主观的内省反思,仅探寻生命意义的问题,还须探寻客观事实的实然属性;不同于问题研究,仅功利地关注实践和理论困惑,还须研究一些“无用”的基础理论问题等等。其三,教育研究的“事”本身是变化发展的,理性认识委实不易。“事”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表现出变动不居的特点。要准确地概括、认识动态的“事”,既须研究主体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还须掌握适当的认识时机。加之,“事”由实践主体所主导,这使得原本变化发展的“事”更加多样,增加了对其研究的困难。

然而,认识教育研究对象虽然困难,但也并非不可为。欲对教育研究对象形成清晰的认识,宜先探明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并进而深入分析其特性。

二、价值论视角:“对象”的意义

及研究必要性

审视“对象”的意义和阐明对象的研究意义,是笔者从价值论视角论述教育研究对象所选择的两个维度。

1.“对象”是教育研究的客体极

教育研究的主体和对象,构成教育研究活动的两极。其中,“对象”作为客体极,对教育研究的诸多方面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而言,其一,“对象”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对象”逻辑地先于研究活动,缺失“对象”的教育研究是不可思议的;实际研究中,“对象”虽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晰而确立,但也须是作为研究意向存在于研究活动初始。其二,教育研究成果是“对象”的逻辑展开。教育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教育理论),是由概念和命题系统组成。每个概念都反映“对象”的属性,与“对象”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命题本身又是概念的展开;故研究成果本质上是“对象”性质的逻辑展开。①其三,“对象”决定教育研究的特性。一方面,“对象”属于“事”的范畴,相对于“物”的几可忽略的差异和变化,“事”则处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其规律性联系的完全暴露较为漫长。②由此决定了教育研究具有长周期性,是螺旋上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主体本身是教育的“结果”,研究主体自身的教育经历是认识理解“对象”的中介,教育研究具有主、客体相互融通的特性。

据上述,教育研究主体应始终保持对“对象”的审视。“对象”是不断发展和逐渐丰富的,要求研究主体在研究前,判断“对象”的发展状态,选择较成熟、稳定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对象”的变化状态,不断调整教育研究方法;在研究结束后,仍须继续审视“对象”的发展,并不断修正研究结论。

2.“对象”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研究对象的理论关系着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其理论意义,教育理论总是关于“对象”的理论,是围绕“对象”展开的;“对象”界说对于教育理论的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开始科学研究,只有合理地界说了“对象”,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理论及其体系。论其实践意义,具体对象即“课题”,影响具体研究的价值;总体对象的认识,影响整体研究的质量。不合理的“对象”为教育研究设定或虚悬等不当的研究客体,不利于教育研究的发展;合理的对象则为教育研究开拓出广阔而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由此,反思和重新审视教育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不断发展、创新的必要前提之一。

如上述,“对象”研究的必要性本无须质疑,然而,随着西方当代哲学对“主客二分”批判的深入,“无须质疑”渐受挑战。当下,似有必要重新审视“对象”研究的价值。西方哲学界近来对“主客二分”颇有微词,并进而提出了另一种“在世结构”,即“此在与世界”,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内在的“天人合一”;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而是共处与互动的关系;世界是人与万物相通相融的现实生活的整体。③在这种新的结构中,“客体”已被消解,“对象”研究似无必要。本文认为,该理论旨在阐释人“存在状态”,较具哲学意义,但并不影响“对象”研究的价值,其原因如下。

其一,此理论力图超越“主客二分”,但并不反对人类求真的活动;现阶段,“世界万物”尚有许多未解之秘,企图让人类停止对“客体”的探索而满足于“玄想”,这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其二,此理论讲“万物一体”、“人—世界”的合一、“人”与“世界万物”的和谐融通,这似为一种人生境界、生活态度,而非认识原理。例如,多数情况下,教育研究主体天然地处在“教育世界”当中,但并不妨碍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其三,此理论力图消解“人”与“物”的对立关系,而教育研究的对象属于“事”的范畴,与“人”自身的发展相关;放弃此“对象”的探讨便意味着人类放弃对自身发展的观照,这同样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其四,此理论将科学的进步与人的“异化”相附会,进而指责“主客

262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博士论坛

①②③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奥康纳:《教育理论是什么》,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67-483页。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一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二分”的局限;然而,人的“异化”与“教育”不无关系,教育研究若以此为对象进行探讨,或能“拨乱反正”,促使人性的复归。

三、认识论视角:剖析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性

教育研究对象属于“认识客体”范畴。认识论界关于“认识客体”有“潜在客体”、“现实客体”论争,①其中,“潜在客体”合于前述“总体对象”,“现实客体”合于前述“具体对象”,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拟以此理解为基础分析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性。

1.“对象”的动态变换特性

教育研究对象动态变换的基础。总体对象与具体对象是教育研究对象动态变换的基础。总体对象是教育研究主体所要认识、改造的潜在客体,此类“对象”自在于研究主体,处于相对“沉静”状态。总体对象具有“弱边界”性,既是教育研究对象的“边界”,又时常保持与其他领域间的交流;发展性,从始初的满足生存的经验传递向巩固阶级地位再向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发展;“弱边界”性和发展性致使其可容纳一切可能的和现实的研究对象,故具有丰富性。具体对象是那些被纳入研究主体视野的现实客体,它与研究主体相互作用以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此类“对象”已进入主体的“研究活动”,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具体对象是对总体对象的选择(初步主体化)的结果,是主体化的开始,而远非主体化的实现。

教育研究对象动态变换的机制。总体对象作为纯粹客观存在,不能进入研究主体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直接对象;只有研究主体面对客观存在,在“研究价值”的推动下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部分总体对象才打破与主体的对立与隔离而被主体化。可见,总体对象和具体对象之间是动态变换的关系,变换的“杠杆”是“研究价值”。总体对象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某些对象研究价值不断突现,并进入研究主体视野,价值突现的对象一旦为研究主体所采摘便成为具体研究对象。变换的“动力”是“吸引力”。具体对象由于具有“研究价值”而被赋予一定“吸引力”,能吸引总体对象中与之相近、相关的内容,将其从总体对象吸引到研究主体的视野中而成为具体对象。具体对象研究价值越大,“吸引力”就越强。

2.“对象”的螺旋运动特性

“双重对象”在教育研究活动中衍生出主体化对象。主体化对象是研究主体对具体对象进行观念或物质改造,实现了主体化的“对象”。主体化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对象”的凝固,它将沉淀入“总体对象”,并在其中凝结成新的研究价值而进入研究主体的视野,经研究主体的选择再度成为具体对象。至此,教育研究对象的螺旋运动之势已经形成,运动包括三种模式:基本模式、扩展模式和终极模式。

基本模式:总体对象—具体对象—主体化对象。基本模式包括两个转化环节,其一,从总体对象向具体对象转化。转化须满足的条件之一:研究价值提升。总体对象的研究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既取决于外部学术环境的影响,又取决于“对象”本身的变化运动,同时,还取决于其与教育实践的关切程度。条件之二: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研究主体虽能发现有价值的对象,但受其知识结构和水平所限,只有部分“适合”的对象上升为具体对象。其二,从具体对象到主体化对象的转化。此环节主要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研究主体根据具体对象的新情况,改变已有的、陈旧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以实现对具体对象的主体化。这既需具体对象自身发展到一定成熟度,其蕴涵的新理论“引子”以能充分呈现出来,②也需研究主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敏锐性以能及时发掘“成熟”对象。③二是研究主体根据具体对象,结合实践理想而形成规范、模式等成果。

扩展模式:主体化对象—总体对象—具体对象。扩展模式也包括两个转化环节,一是主体化对象向总体对象转化。对象主体化一旦完成即进入学界“公共视域”接受检视,检视通过则向下一环节转化;未通过又回到具体对象,要么被继续研究成为教育课题,要么沉淀为未能解决的教育问题,少部分没有价值的假问题又重新回到总体对象。此外,主体化对象还需受到教育实践者的检验。主体化对象以理论形态进入实践视阈须研究主体对结论进行“实践化”、“操作化”解释。主体化对象进入总体对象后,理性“光环”随之消减,逐渐“沦

263

“教育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

②③认识论界关于“认识客体”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其一,物质世界中与主体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事

物叫做客体(夏甄陶:《论认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其二,客体即客观世界,是人所要认识、改造的对象(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页);其三,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相互联系的一切客观事物(陈金美:《关于认识论基本要素的思考》,《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其中,第三种观点混淆了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有较大局限;其余两种观点,前者是一种现实对象论,后者是一种潜在、总体对象论,都有一定合理性。

所谓理论“引子”,即对象中所蕴涵的理性和逻辑,是研究对象中凝结理论的核心要素。

叶绍梁:《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上)———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7期。

为”实践者的常识性知识,待到合适的时机又重新进入研究主体的视野。二是总体对象向具体对象转化。此环节和基本模式的“第一环节”相差无几,只不过此时的总体对象经历了上一轮积累而更加丰富,而研究主体经历了理论的积淀也更具敏捷的理性思维。

研究对象在上述螺旋运动中不断暴露其本质。随着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入,具体对象的产生将变得更加频繁,总体对象也会被极大地丰富。当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具体对象更多的将由多学科交叉、结合而产生,总体对象必然极大增强其影响外界的能力,最终超越“教育”边界,与其他领域相联。当认识发展达到“自由”境界,总体对象将出现多学科交叉的现象,最终以至消除学科研究的边界。出现此种情形有两种可能:一是研究主体由于研究经历的极度丰富、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而形成的“融合会通”状态;二是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顶峰状态,研究活动达到自由之境界。一定数量“融合会通”状态的研究主体是科学研究发展到顶峰状态的必要条件。教育研究对象向着最高境界的演进即其终极运动模式。

终极模式:教育研究对象—跨学科研究对象—科学共同对象。终极模式表明了科学发展的趋势———由分到合。此模式以教育研究对象为中介,形成跨学科研究对象,科学共同对象是跨学科研究对象在量上的扩宽与在质上的整合。在教育研究对象演进而成的科学共同对象中,教育研究对象是整合其他领域的中介和桥梁,占核心地位。

3.“对象”的开放交流特性

“对象”既向教育研究活动中其他要素开放,又向教育研究以外的其他活动开放。前者确保了教育研究活动的意义和效率,是“基本模式”、“扩展模式”运动的基础;后者为“对象”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和作用的前提,是“终极模式”运动的基础。①

“对象”向教育研究活动中其他要素开放主要包括,其一,向研究主体开放。当教育研究对象发展至一定成熟度,便凝结起研究价值和意义。然而,对象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不能自我彰显,须经研究主体接受其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并通过一定话语体系揭示和陈述出来。在此过程中,研究主体通过揭示对象内外联系也极大提高了自身的认识能力,为教育研究对象的螺旋运动提供了主体动力。其二,向研究方法开放。研究对象须与研究方法相适应。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特性,适应不同的方法,不同方法也都是各有优长,选择不当无异于缘木求鱼。

“对象”向其他活动开放主要包括,其一,向其他学科研究开放。表现在,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审视教育研究对象。方法如同“阶梯”,采用新的方法便能站得更高,也自然看得更远。②方法的借用能开阔教育研究的视野,拓宽教育研究对象的领域。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审视教育研究对象。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可观照到教育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提高教育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利用其他学科理论的成熟度,可迅速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加快实现教育研究对象的螺旋上升运动。其二,向更大范围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开放。教育研究应关注人类的生存,以人及社会的正向发展为旨归,不断调整教育研究对象,最终实现以人类存在的所有前提活动为研究对象。教育研究对象向其他学科研究开放是向人类存在开放的基础,只有在向其他学科研究开放中,不断提高教育研究主体的本质能力,拓展教育研究对象的领域,提升教育研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其向人类存在开放。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对象是实然存在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因其是教育研究活动中的“客体极”而颇富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朱志峰

264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博士论坛

①②本文认为,教育研究对象向研究主体开放,经研究主体的价值选择而确保了教育研究活动的意义;教育研究对象向研究方

法开放,使两者的互相适应而确保了教育研究活动的效率。教育研究对象向其他研究活动开放,甚至向人类存在开放,为“终极模式”提供了可能。

《巴甫洛夫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49页。

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杨信礼教授

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杨信礼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讲课的题目是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的党。毛泽东是一位思想深邃、目光远大、具有雄才大略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他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观察事件、研究问题,制定引导党和人民走向胜利的战略策略。 抗战后期,驻延安美军观察团负责人谢伟思曾经这样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 邓小平是以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眼光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领导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反复告诫我们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 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江泽民把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作为对于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的要求。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 胡锦涛同志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21世纪,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的历史使命、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最要紧的是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总览全局、驾驭全局,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 这个地方就有几个概念性的东西需要讲一下,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略思维?我们认为所谓战略就是筹划和指导实践全局的方略,就军事斗争事件来说,战略就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就发展事件来说,战略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一种全局性思维,是对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和指导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艺术。

中共中央党校外国哲学杨玉成近现代英美哲学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

中共中央党校杨玉成近现代英美哲学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一、专业的设置 杨玉成老师的近现代英美哲学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杨老师长期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一个方向属于外国哲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杨老师,杨老师同时也是西方政治哲学方向的导师。 二、导师介绍 杨玉成,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职务:教务秘书。 杨玉成,男,1969年1月生,福建大田人。2006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过省部级一、二、三等奖,2004年获得福建省十佳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名奖。发表多篇著作和论文。 三、参考书目 外国哲学: 1、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4、刘放桐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试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同初试 四、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 中央党校考博特别注意事项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 本体论维度 认识论维度 全幅实践 消解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Ο0289(2007)02Ο0034Ο007 近年来,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随着人们对近代西方哲学反省的深入,主体性概念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似乎都成了批判的对象。主体性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统统被推向哲学舞台的边缘,成了不再时髦的话题。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恰恰表明,主体性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来说,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认识论化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发动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就这场革命的性质而言,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其次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同样地,马克思也赋予主体性概念以两个不同的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然而,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或者无批判地接受了传统本体论中的某种理论,或者干脆撇开本体论,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对认识论的研究。不幸的是,这种“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流行病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者们,使他们形成了相应的阐释立场。 比如,恩格斯在评论康德的“自在之物”这一用语时曾经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1—p225~226]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即世界、灵魂和上帝,作为超验的存在物,正是本体论研究的对象。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不是恩格斯所说的某种具体的化学物质,如元素。如果真的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超验的自在之物可以转化为经验的为我之物,那么康德意义上的本体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也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也是认识的界限概念,即认 [收稿日期] 2006Ο01Ο10 [作者简介] 俞吾金(1948— ),男,浙江萧山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 本文得到2003年教育部攻关课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项目批准号:03JZ D002)和2004年教育部攻关课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项目批准号:04JZ D002)的资助,谨此表示感谢。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当时,怀着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踏入了向往的教师行业。可此时,面对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使我陷入了教育思想的挣扎中。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中考高考转?年轻教师满怀着对素质教育的期待,以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却还是被告知以成绩分数论成败,事实证明:传统方式教学确实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不免心中起了疑惑:年轻教师该何去何从?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压力和竞争的加剧。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好生活。家长这样考虑并没有错,这确实是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能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学业竞争。基于社会和家庭给予学校的压力,学校不得不以更多的学生能考上好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随之而来的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2.人才观念的单一。这个社会需要人才,但应试教育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目前对人才的理解太单一:唯

有考上好大学才是人才。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贯穿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模式的观念下成长。这种人才观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低下等等。 3.有待改进的职称评定制度。教师的工资与职称紧密相关,而评定职称的主要根据就是学生成绩的高低。这就促使每个老师想法设法提高学生成绩,不少的教师只重视教学成绩,凡是考试需要的就认真地学习,且不惜加班加码;不需要考的内容就不学习;教师在课堂忙于讲课,学生课后忙于作业,师生把精力花在无限制的重复性的练习和复习上,为的就是为考试争个好名次,有利于评职称。这样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中,素质教育很难实施下去。 改变一种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实属不易,前进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朝素质教育目标迈进。怎样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老师点亮心中的那盏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更合理的筛选人才机制 “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考试卷子上的分数,考个卷面上的高分才是王道。这样的教育方法,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视学生个性特长和个别差异,学生只是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状况,师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身心也都十分疲惫,学生并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教师应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 课堂教学思考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在国家顶层教育设计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参照每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人格成长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与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运用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动的能力。2007年美国开始了“21世纪技能计划”: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的培养。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部顶层教育设计的大背景下,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颁布。2014年3月3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

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5年4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就物理学科而言,2003年初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教育部出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标志着物理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对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加以纠正,自2004年9月开始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在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以句子为单位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版)进行编码,对课程标准中所有表达核心素养的素养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重视科学素养、实践素养、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读《西方哲学史》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个文章是在第十周写完的,当时没注意到具体的细节,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听了方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方老师总是这样,先给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貌似不可争辩的一些个结论,然后经过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导,让我们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愚蠢,自己习以为常的理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以前没有思考过的但又不得不去思考的基础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见识浅薄,见笑了。 首先,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由之学,它一切思辨的素材必然来源于生活,哲学必然是关注世界关注人生的,他更多的是生活的一种外延,他也必然有时代发展的印记,这一点从自然哲学到人生哲学的变化便可以体现出来,从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角色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代代表理性指引人类前进道路的哲学到中古会变成宗教的仆人?这仅仅是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吗?仅仅是哲学自己的原因吗?以为每一个思想浪潮的背后多影藏着一个历史的暗流,人类的思想不可能完全的超脱于人类的生活。是故,当希腊化时代来临,人类每天面临着战争痛苦的时候,传统的哲学便再难成为人们的指路明灯,转而“治愈系”的人生哲学便孕运而生,人们关于幸福成功的定义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之后人生哲学也不能是人类摆脱痛苦烦脑,便需要宗教来给人以幸福。 其次,哲学家也是关注生活的,关注人生的,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就着自己的好奇而去做一些与生活无关的研究与讨论,因为脱离了生活的研究与讨论是无结果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告诉你,克贝,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热切地希望知道那门称为自然研究的哲学,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东西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消灭。我认为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业。······最后才得出结论:我自己是完全没有能力作这种研究的,绝对不行;人唯一能做的便是认识你自己。” 想到哲学与哲学家的意义,不禁想起苏格拉底之洞,一个哲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可以发现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永恒不变的实体,他是选择像赫里科特利那样做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还是回到洞穴中,告诉其他的人,原来世界是另一番景象,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并为之付出了生命。这并不是反对哲学的原动力是好奇,只是说明了哲学是可以有用的,哲学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世界,当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遭与苦难时,哲学家必然是想着去解救他们。当然,我依旧以为哲学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它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后来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子罢:哲学本身是一门自由的学科,但是哲学家却不大会做到“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习惯才是生活最伟大的导师,当李刚的汽车驶向一个认为虚空是世界本质的人时,他不可能不躲开,习惯使他这样,并不是高深的理论使他这样。

中共中央党校外国哲学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外国哲学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2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以及战略哲学等六个专业。 其中外国哲学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郭大为的德国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杨玉成的近现代英美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李晓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以及现当代政治哲学。 一共有位3博导,其中郭大为导师的两个方向只招英语考生,并且不招收同等学力的考生。本专业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郭大为,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 杨玉成,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职务:教务秘书李晓兵,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研部,职务:巡视员。 三、参考书目 外国哲学: 1、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4、刘放桐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试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同初试

四、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 中央党校考博特别注意事项 1、关于招生类别

高中化学教育研究(3篇)

高中化学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育模式研究 引言 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有效应用,日益彰显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形式已经不符合教学要求,培育课堂积极的教学氛围,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喜欢学习的情绪,以求整个高中化学教学有新的突破成为新时期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教学理想.科技的发展反映在教育领域内,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方式,以求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勤于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发现不足、弥补缺失之处和正确对待问题并处理问题.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给高中化学教学注入时代元素. 一、以化学课改理论依据为着力点,剖析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创造利于学习的环境,认同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索,对原有知识进行梳理和重塑,最终从认知结构赋予学习新的内涵.学生获取知识,不仅是自发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更是超越自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也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内核所在,还认识到主动探索的意义.自主学习

模式,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自我学习实践中发现熟悉化学知 识并建构化学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的一种动态过程;二是从哲 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思维方法,能够改变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的 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 认知观和价值观;三是让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拓 展自己的知识面,从中领悟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最终有利于学生 提高化学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实践能 力.自主学习的化学教学模式是搭建良好的互动学习情境,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角,而教师是配角,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共同完成教 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突出之处在于彰显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和行为,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让课堂真 正回归学生、服务于学生. 二、对化学课改进行尝试性探索研究 1.创造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首先,教师要为开展自主学习教 学模式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详细的准备工作.化学导学案是关键载体,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化学知识范围辐射出各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 目标,另一方面要凸显重难点以及所涉及的题型,以便成为学生自 主学习的引线.其次,教师不仅要统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并有 针对性地进行梳理,使其具有层次性、结构性,而且要以每节课所 要展开的化学知识为依托,以学生学习层次性、结构性为基准,进 行生生互助自主学习小组分组. 2.开展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教学活动,展示学习结果.在自主 学习教学模式中,有两条大动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良性的教学 关系形之于互动,合作探究扩展于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 性来源于互动.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性所在,在自主互助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哲学思考

提要:热点报道已成为传媒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位和作 热点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地 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流变性的特征。搞好热点报道,要借助于唯物辩证法,以科学、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来正确把握,要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热点问题,冷静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共性着眼,个性着手;善于分析,解剖矛盾;力戒片面,把握好度”;端正动机,讲究效果。 从上述对热点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特性的分析中看出,热点问题的报道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要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以下一些关系: 热点问题冷静思考 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如下海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股票热”,价 格战热”等等,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是,面对此起彼伏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勇于触及,如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王顾左右而言它”,就是放弃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 头脑发热、草率从事。热点问题往往因触及各种利益关系而变得十分敏感,人们议论纷纷莫 衷一是,它是社会心态与公众情绪的晴雨表”。因此,首先要了解其各种议论、意见、建议 及锋芒所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要对产生热点问题的诸多 因素及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作深入了解;对热点问题及其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方面也要有全面了解。 媒体要立足全局,把热点问题选准选好。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则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加热”,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 从纵览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在选择热点问题报道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只是由于不重视或认识上的歧见而久拖不决,就要靠舆论的力量来加以推动。如果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一段时期内还没有解决 问题的可能性,媒体如不顾客观实际,凭一时主观冲动,为其推波助澜,不仅无助于解决问 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影响社会稳定。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帮忙不添乱,切不可为追求 轰动效应”,去盲目地炒”新闻,给实际工作添乱。有些社会问题本来不该 热”,新闻媒体就不能盲目起哄,应该在舆论上泼点凉水。一段时期,社会上曾出现一股追 星热”,出现了一批追星族”,他们追的是歌星、舞星、笑星、球星,有的人追到如痴如迷的程度。而对科技之星、教育之星,则毫无兴趣,有的发烧友、追星族,甚至连邓稼先、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的名字都不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媒体热衷于报道 歌星、影星的所谓名人轶事有密切关系。有的媒体采编人员头脑发热,在版面、荧屏上充斥 着这些明星的奇闻秘事,而对推动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及人文工作者则宣传甚少。可见,媒体工作者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该热”的问题不能人为炒热,即使社会上热”,舆论上也要冷下来;而该热”的问题不能态度冷漠,缄默不言。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首先是从人们直接感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裸露 在事物的表层,直接呈现在人们感官之前。记者认识热点问题,也是从多次重复感受这些现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成功的物理教学应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 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现就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哲学思考 首先,以物理学的发展史教育人。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谬误的历史,是一代接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史。例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名言让学生学会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居里夫妇为提

炼放射性元素镭而甘愿受放射性辐射损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造福人类敢于献身的精神……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温这些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到科学家坚忍不拔、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实现立德树人。 其次,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人。对科学家的评价我们还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情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情的另一方面。例如,在介绍伽利略、牛顿、开普勒、法拉第、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贡献时,我们都非常正面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当作“反面教材”,忽视他的贡献,甚至“嘲笑”他。其实,在教学中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时也不妨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从而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 2 物理教学要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 马云曾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如何学习是让学生从“知识”层而上升到“智慧”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物理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思维定势,容易一叶障目,不见物理学的“森林”。 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力的分解方法,然后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2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以及战略哲学等六个专业。 其中中国哲学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任俊华的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以及《周易》、《老子》、《孙子》的战略思维与管理哲学;王杰的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陈中浙的佛教哲学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 一共有位3博导,每个导师最多招收一个博士生。本专业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哲学专业的初试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4中国哲学史③304中国哲学文献学。其中任俊华的中国道德哲学与国学以及《周易》、《老子》、《孙子》的战略思维与管理哲学的复试加试科目为:国学概论、中国道德思想史;王杰的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复试加试科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史知识;陈中浙的佛教哲学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复试加试科目为: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史哲知识。 三、导师介绍 任俊华,职称:编审,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 王杰,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职务: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陈中浙,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 四、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肖前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哲学史稿》孙叔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3、《中国哲学史》肖箑父主编,人民出版社; 4、《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任何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 2、《东方哲学概论》楼宇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主编,东方出版社; 4、《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洪修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

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

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 一、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许多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艰涩难懂,公式纷繁复杂,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著名化学家专治研究化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向化学家学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努力学习。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化学实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燃气灶的点火装置,让实验产生的气体从中通过。让学生调节进入空气量,对由此产生的回火、蹿火等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燃烧状态。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家庭用液化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教会了学生化学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讲解,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允许学生

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解放,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设疑。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提问的难度,既不能太过简单和直接,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以课堂难点疑点为切入点,最好是设置答案与学生想象有反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金属的置换反应时,教师提问将钠Na置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学生一般会按照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生成金属铜的结论。之后在课堂实验中得出生成蓝色沉淀物的结果。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由于钠Na是活泼金属,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Cu(OH)2也就是蓝色沉淀物。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育质量化学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难免有难度。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实验的准备工作繁杂,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动画演示反应式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仍是采取传统的课本指导加教师辅导模式,学生在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但是一个班级一般都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学

大哲学问题

二十世纪行将过去,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值此世纪之交的前夕,概括、反思、总结百年来人类思考和争论过的重大哲学问题,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对本世纪人类精神生活的历程和兴奋点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未来人类精神状态的发展。对世界思想潮流和总体框架的把握,有益于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之中的定位。 本世纪重大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深化,主要动因是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猛烈动荡和急剧变革,对上世纪乃至几千年哲学发展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各哲学学派之间,哲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影响和借鉴。本世纪哲学以新颖性和多元论为特征,阅读和理解现代哲学,比学习古典哲学要困难得多;康德、黑格尔的庞大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家各派都在一定范围内独领风骚。 本文不拟教科书式地罗列介绍各种流派和观点,而是论列最具普遍性和争议性的十大问题。显然,如何遴选是见仁见智的事,本文的考虑既包括问题在学理上的份量,也兼顾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反应,以及对于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启发意义。可以将此十大问题视为未成定论的坐标,考察中国哲学界对世界哲学研究熟悉和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问题时借鉴利用外来资源的能力,以及参与共建人类精神文明最有希望的切入点。 一、反形而上学 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就西方哲学传统而言,不是机械观的对立面,而是超验玄想的同义语。除了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带“新”字号的哲学,几乎每家每派都以反形而上学相标榜,都以破除形而上学为开辟新说的前提。问题在于,对于不同派别而言,作为对立面的形而上学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某家某派所欲破除的形而上学,正是另一家另一派立论的精髓之所在。 最早亮出反形而上学旗号的,应属活跃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尼采。他自称反形而上学家,宣称要向形而上学开战,他以自己的透视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抽去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块基石——道德和逻辑,宣称传统形而上学自以为把握了世界的终极本质,实为一厢情愿。不过,当他用强力意志对世界的根源和本质作概括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在二、三十年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罗素和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出发点是逻辑和语言分析。罗素批评说,黑格尔那庞大而堂皇的思想体系,不过是建立在传统的主谓辞逻辑的基础上。卡尔纳普在题为“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的论文中,指责与他同时代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不顾语言的逻辑句法,发出了“这个‘没有’本身没有着”的呓语。事实上,海德格尔肯定认为自己是与传统形而上学划清界限的,在他看来,卡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偏执于逻辑和科学标准,才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大力鼓吹消解“在场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假定了一种外界的、客观的、绝对的参照物,用以衡量裁判观念、意识的真假对错,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作为基础或标准的东西,他还认为尼采、弗洛依德、海德格尔都曾致力于推翻这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有些哲学家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得出了取消哲学的结论。比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困惑是误用语言所致,治疗这种语言病的办法是让事物保持原样,不搞哲学。罗蒂的观点和德里达相似,他主张抛弃认识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哲学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哲学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2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以及战略哲学等六个专业。 战略哲学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分别是段培君的战略学及其哲学基础以及大战略理论与实践。 一共有位1博导,本专业一共有2个研究方向。 二、导师介绍 段培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进修部,职务: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 三、参考书目 战略哲学: 1、张世平主编《哲理大道:当代中国战略的哲学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2、司马云杰主编:《大道哲学通书(第3卷盛衰论中国历史哲学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全增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6、《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 复试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同初试 四、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 中央党校考博特别注意事项 1、关于招生类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