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3218_练笔:找准时机,精选方法

123218_练笔:找准时机,精选方法

123218_练笔:找准时机,精选方法
123218_练笔:找准时机,精选方法

练笔:找准时机,精选方法

小练笔就是阅读阅读教学中围绕某一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的小篇幅写作,具有“小、快、活”的特点。利用教材内容抓好“小练笔”训练,读写结合,既达到练笔的目的,又减缓了大作文训练的坡度,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到较好的效果。近日,在参加教研互动中,观摩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两位教师对课文练笔的不同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效果,给人迥然不同的感觉。

案例一

老师在课的开始就问:“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学生回答:“靠诚心诚意。”教师接着说:“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让我们感觉到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然后教师直接跳过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部分,在理解完了课文内容,体会了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以后,老师出示了第三自然段写景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师:这里安排了写景的句子多余吗?

生:不多余。

师:这里的“卧龙”你知道是指什么吗?

生:这里一语双关,既指山冈,又指诸葛亮。

师:对,这种描写就叫“环境烘托”,这是什么样的诸葛亮?

生:这是等待时机腾飞的诸葛亮。

师: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描写了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师:我们学着用“来到……只见……”这样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学生练笔开始。

…………

案例二

课一开始,老师指名两个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分别读写景部分和写人部分)

师:这里分别写了什么?

生:先写景,再写人。

师出示写景句子:

(第三自然段写景的句子)

师:这里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生:写了山冈、松林、溪流、竹林。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

师:再读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蜿蜒起伏的山冈,疏疏朗朗的松林,清澈见底的小溪,青翠欲滴的竹林,景色美极了。

师:这些句式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用“什么样的景物怎么样”这样的句式来写的。

师: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

大家仿照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写山川、湖泊、河流、田野等,下面大家用3分钟时间写写“——来到——,只见那里———,好像————。”

学生开始练笔。

…………

案例反思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这两位老师关于练笔环节的安排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虽然他们的安排的时间不同,教学环节设置不同,甚至想过也有所差别,但是恰恰引起所有人的深思。我们究竟该如何恰到好处地安排课堂小练笔呢?

时机:练在“情深意浓”处,练笔成“画龙点睛”之笔

梁启超先生说过:“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一把练笔安排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尾声,案例二把练笔安排在课堂阅读教学开始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思维极为活跃,此时,也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案例一中,教师在组织课堂练笔时,准确把握时机,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在学生表现出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的时候,趁热打铁,效果会很明显。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了相对准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词语;他们经过整堂课情感的积蓄、酝酿,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写景的句子理解更透彻,对“卧龙”一词的一语双关更能准确把握,教师稍加点拨,他们就领会了。案例二中的课堂练笔,虽然也起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但安排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部

分,显然有些不恰当,为什么?因为学生闷头写几分钟又细细交流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的写法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教师还得重新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样的练笔,脱离了课文语境,显得有点支离破碎。

方法:不能为写而写,“言”“意”“法”要融为一体

案例一,老师把“得言”、“得意”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她抓住的是“卧龙”、“等待时机腾飞”等词语,主要让学生理解“环境烘托”在此处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悟出此处“卧龙”一语双关,诸葛亮就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学生明白了这里的比喻句把“山冈”比喻成“卧龙”,也是把诸葛亮比喻成“卧龙”,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且通过教师点拨,学生知道这里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清楚地感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但是,我们在看片段一时,明显有种为练笔而练笔的感觉,缺少灵动的感觉。

案例二,注重的是“得言”、“得法”。老师引导学生较细致地理解了这段写景的文字,通过读句子、引导想像景物特点、找句式特点、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背诵、再举例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式可用来写什么,更重要的“再读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立足于文字,通过想象会言、得言,传递个人情感。教师一步一步耐心引导,让学生把描写这段景物的文字,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用“——来到——,只见那里———,好像———。”的句式练笔。此处的“得言”,是纯粹的景物描写的词句,教师抓住的是“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等词语,“得法”则体现在指导背诵,总结这种句式的用法(可用来写山川、湖泊、河流、田野等),用更具体的句式来仿写片段。

在我看来,这两位老师此处的教学设计各有千秋,就本课的环境描写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不是为写环境而写环境,主要是用来衬托人物性格的,正如前一位老师告诉学生的“环境烘托”、“一语双关”等,确实让孩子们做到了“言意兼得”;后一位老师虽然引导学生较细致地体会了此处的景物描写,还进行了背诵指导,但是我认为他把“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分割开了,只完成了用规定句式写片段这一目标,没有达到“得意”这一目标,“环境烘托”这一写法,学生理解得也不够。

如果将两位老师的教学方式融为一体,让学生“言”“意”“法”兼得则是小练笔的最好的教学方式。

把握练笔时机,把握好练笔的方式,将练笔有机的融入教学中,学生会在课堂中收获更多。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 有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教师维护课堂秩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有效引导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签:小学数学;有效引导;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通过适当的情境对学生予以进一步的引导,环境这一外界因素实际上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能够采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使之能够对数学的学习引发思考,那么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整体水平作为着手点,巧妙的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进而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时,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一定要在现实的基础上,不能与实际相互脱离,如果脱离了现有的环境进行情境的创设,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对于学习效果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巧设疑问,引导积极思考 问题使人生疑,有了疑问才能进行思考,有了疑问才能实现引导的目标。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引导”的目标。在问题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们不懂的地方,在问题中,他们还能够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中任选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其得出三角形边的规律:当两边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有效引导了学生对相关规律的掌握,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3.正确引导,纠正学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同样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对学生“错误”的思考进行纠正引导。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还不高,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一般包括知识上的错误和理解上的错误这两种类型。故而,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那么当今小学生读写现状如何?怎样才能让学生愿读、乐写、善写呢? 一、学生读写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读写分离、机械练写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读写分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仍把写作课和阅读课当做两种独立课型来定位,认为二者间是互不干涉。要么就是老师有一定的读写训练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过分强调形式,学了写景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景;学了写人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写人物。在指导时忽略了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的体会,换言之,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与全局意识。 (二)只读不写、光说不写 教学中的只读不写忽略了从“读”到“写”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严重的环节,那就是表达方法的习得。而光说不写则让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片断性的跳跃上,而无法系统地连成整体,无法形成规范的、符合逻辑的书面表达。(三)没有找准文章读写结合点 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教师没有选择适合的教学时机,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教研活动中也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一)广博课外阅读,服务读写结合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确保学生达成这个阅读总量,就要多读

书、读好书。读书的方式多样:既可以在课前、课内、课外阅读,也可以利用音像阅读、网络阅读;既可以是阅读名家名作,又可以是柔美古诗文、科普读物、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既可以校内个人阅读,也可以在家中亲子阅读。至于读物推荐,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还可以结合历史或时事推荐读物等等。 (二)积极感悟生活,丰盛写作素材 作文的源泉来自通俗生活的点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情绪的储备达到了相对丰盛的程度,其习作的内容就能填塞真情实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认识生活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善观察、引导学生善感悟、培养学生善思考,善积累,无疑是为“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重组阅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着力点 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内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而读写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有序列的,有章法的。 所以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打破以往语文学习将“读”与“写”独立训练的传统;其次要有全局意识,通读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各个年段教材的读写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确立每学期的写作重点、难点以后,再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确立单元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再结合单元读写训练目标找准每课的读写结合点。总之,尝试在例外的主题中找到读写结合点,通过研读教材,重组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读写主题,使读写训练更有内容可抓,更有方法可学,更有蓝本可仿。这样,读写结合的有用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四)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 (2)仿写迁移。仿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仿内容,二是仿形式。以范文引路,指导从仿写学习写作,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多见而有用的形式。但是,仿写是引导学生掌握范文中语言和写作方法,但不能让学生作文能力只停留于模仿的阶段,仿写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模仿引向创造,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随文练笔

《用心灵去倾听》随文练笔 杨斌 我就要离开了,苏珊想,应该给汤米留一张字条。但如果直接告诉他,他会伤心的,应该怎么对他说呢?想着想着,苏珊眼前浮现出汤米儿时金丝雀死去的情景,她笑了笑,写: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同时心想:汤米,你一定要面对现实,乐观生活,不要为我的死而悲伤,要好好活下去啊! 《最后一头战象》随文练笔 杨斌 嘎唆披上象鞍,眼里流露出自豪之情。它象鼻冲天,仰天长啸。它好像当年的战象一样,威风凛凛,英武毫迈。它是一位老当益壮的英雄,虽然已经年迈,可作为战象,战象的精神将在他身上永存! 《伯牙绝弦》随文练笔 杨斌 “伯牙兄,子期乃兄之知音,现子期不幸死,兄之悲痛,吾等皆可领悟。但人死不能复生,望兄节哀顺便,切莫过度伤心,累坏身体,反得不偿失。” 伯牙鼓琴,志在白云,钟子期曰:“善哉,片片兮若云朵!”志在柳树,钟子期曰:“善哉,依依若杨柳!” 12 用心灵去倾听课文随想 郭婷 “我就要离开了。”苏珊想:我没有孩子,是汤米的电话是我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当汤米遇到困难时,和我一起解决,有心事是也向我倾诉。我是多么怀念曾经与他在电话里度过的时光啊。希望我离开后,汤米能乐观面对生活,快乐的活下去。 23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随想 嘎羧会想:再见了,曾经关心过我的人们。我要去陪伴曾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同伴们了。同伴们,你们在哪里生活的还好吗?我来陪你们了。 25 伯牙绝弦课文随想 如果我在场,我会对伯牙说:“伯牙,我虽知人之相交,贵在知心。子期死,你悲痛欲绝,但知音已去,望君节哀顺变。况且,子期在黄泉下也不希望你如此颓丧。” 老人与海鸥 谢伟莹小练笔 老爷爷,我们明白你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曾经我们与您嬉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您省吃俭用,用生活费的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我们买吃的,还给我们亲手做吃的,我们真怀念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恩情。 最后一头战象 小练笔 我是一头战象,我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我更不会忘记曾今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我是幸运的,但更幸运的是我与战友躺在一起。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方法 一、设计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1、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提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减少读书、思考和书写的机会,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 2、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 3、新颖别致,方法灵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 4、尊重个体,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且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多个。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实际,面向全体。 二、实施有效讲解,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顾虑重重,不敢做任何讲解,甚至不敢提问、不敢点拨,生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自由活动,探究学习找不到方向,出现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诚然,原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讲解,学生缺少自主建构的材料和方法,他们也不能很好掌握新知识。所以,我认为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三、适时教学示范,实现有效教学 由于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喜欢通过模仿学习,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应把模仿作为一种方法。其重要意义是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使学生明显地看出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克服。所以,模仿是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与模仿相关联的是教学示范。教学示范就是有目的地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四、适时小结归纳,实现有效教学 小结归纳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既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主要的是提升思维、总结方法。如:可以通过一道习题的解决,让学生反思,师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方法;通过一个层次的学习,再让学生反思,概括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思想;最后通过全课反思,

最新《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读写结合案例

找准时机??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小练笔?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果好等特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阅读与习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更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写写进行小练笔,让小练笔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那么,挖掘哪些文本资源来让学生练笔好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写一写?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我曾经上过的《妈妈的爱》这篇课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本文所述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

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的训练方法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备受教师的青睐。而其中“落笔点”的合理性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如何让学生的笔尖跳起顺畅的芭蕾,书写课堂精彩,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于空白处写出“色彩”,变“虚”为“实” 语文教材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美。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白,则不仅能促进阅读,而且能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1、抓省略号练笔。如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是这样描写大黑骡子被枪杀后彭德怀的反应的:“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于是笔者就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写写彭德怀此时会有什么表现和心理。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彭德怀深情地向大黑骡子敬了一个军礼,然后俯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大黑骡子,两行热泪不禁簌簌往下流。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他们这么多年走南闯北、朝夕相处的情景。从江西出发时,

大黑骡子就跟随着他。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却连一点料都吃不上……想着想着,彭德怀轻轻地抽噎起来。”通过练笔,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彭德怀此时的不舍与无奈,同时也升华了他们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领悟。 2、抓语言的拓展点。如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作者只用“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一句话略写了司马迁第二次写《史记》的经过,形成了空白。为此,笔者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写写司马迁在这13年里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发愤写《史记》的?由于“点”选得好,学生写得很好。如有学生写道:“司马迁为了能把《史记》早点完成,每天笔耕不辍。一到酷暑,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可他依然坚持在油灯下写书。昏黄的灯光映着他那疲惫不堪的脸,汗水湿透了他的背……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没有火炉烤火,司马迁的手冻得通红,几乎握不住笔,可他使劲搓几下,重又拿起笔……” 这样引导学生补白,着力挖掘“言外之意”,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诠释,文本的内涵便逐步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二、于情动处写出“精彩”,由“表”及“里” 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如《海伦·凯勒》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海伦·凯勒通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 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 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 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 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 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 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 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 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 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 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指出,发现不只 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 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但是,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 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因此,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 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学生自己成为发观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其灵活性和自发性都很大,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一般来说,发现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第二, 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 假设。第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第五,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 出应有结论。第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总之,在整 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由于布鲁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 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于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 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建造一个活的小型图书室。在布鲁纳看来,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鼓 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发现 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呈现概念的例证,但不 直接告诉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教师要求学生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直到他们 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学生在提出和检验假设时,教师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示。第二种情况是,在教规则或原理时,教师只提供规则或原理的例证,而不呈现规则或原 理本身。第三种情况是,利用先前学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新的问题的解决,进一 步发现新的规则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 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有利于掌 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 巩固和迁移。由于发现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一定的思维能力,所

五年级随文阅读小练笔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确立 一、课题:五年级随文阅读小练笔的策略与研究 二、研究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朱作仁教授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认为这种“意义”,不但是指阅读材料“说什么”的内容,还包括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更是写作的基础。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再者,我们品读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

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研究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于永正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大量范句、范段、范文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有效的将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从而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随文小练笔对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写作实际,容易动笔,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途径,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的发展,所以随文练笔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课型的定位、实践与思考 ——依托“读写结合”课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阶段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早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仍然有较多的教师忽视读写结合,淡化读写结合。长此下去,既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稳定。 1、基于学生作文现状 目前,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段落不清晰,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与他们的课外阅读量极小密不可分的。但在现有农村学生的实际状况下,我们不能一味地从这一方面找客观原因,还应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首先就应该从阅读教学上找症结。试想,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二十多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是不是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答案是肯定的。 2、基于阅读教学现状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而用好教材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的阅读课,老师依然身陷在比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细嚼慢咽上,似乎并不把读写结合放在眼里,因而导致学生学了很多优美的文章,读懂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知道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但依然不会作文。 由此可见读写严重脱节,只为读而读,或只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

基于以上思考,我开展研究的价值追求是:语文教材是教学中的“例子”,是一种范式,进行“读写结合类课型”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以确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这个“例子”的同时,可以形象懂得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达欲望。学习了课文中的语段。让他们模仿课文例子,用自己掌握、积累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描述.正是满足了儿童心理需要。课堂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的有效积累,课内的范式学习,“积累”与“倾吐”联系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目标 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 2、挖掘文本中“读写”因子,通过课内外结合,在片段的模仿创作中提升写的能力。 3.探索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四、实践与思考:构建“读写结合课”的教学过程结构 一)有效积累,定向交流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2、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式、情境式、辐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积累,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使阅读积累的内

随文练笔总结

随文练笔总结 秦桥小学俞金红 这些年以来,语文教学开始了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的阅读笔记教学,诚然积累是必须的,但是运用则更为重要,就文取材、一箭双雕的小练笔在这个时候产生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语文教学的延伸。 怎样使随文练笔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实践,我觉得根据教学过程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了“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小练笔不但可以把学生的思想真实地展现在老师面前,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这种真正焕发出迷人光彩的小练笔,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一道亮丽的风 1、精彩段落,仿一仿。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大家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好好吸收。但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在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发现,自由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哪怕是几个词,或者一段话。学生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教学《火烧云》中出现的大量的描写火烧云特点的排比句,既有很好的韵律,又抓住了云变化的特点、是一个让学生仿写的很好的段落,学生可以仿照写大海,运用发散思维,

想象大海的在不同的状态下的景致,这种似乎有所确定的仿写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空白,补一补。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比如学习《球王贝利》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教授很感动,那么他想了些什么呢?课文并没有写出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巨人的思想,这种补充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且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这样的继续抒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了课文中心。 3、悬念之处,续一续。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可能。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变成了学生的作品了。在讲童话《麻雀》这篇课文时,课文结尾一句话,很有深意——猎人带着它的猎狗离开了。学到这里总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问学生,你想对猎人说什么?想对老麻雀说什么?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吧!这次练笔,不仅使学生全身心感受了读物,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真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4、动情之处,抒一抒。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摘要:《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积极性 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发言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有显示其存在价值的基本需要和自我表现的动机,而课堂发言可以使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得以及时显现。另外,学生的发言还起到了反馈的作用。一来,孩子对所教的知识是否理解了,要靠他们的发言反馈给教师,我们通过孩子的发言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其次,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很多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学生全身心的

参与,学生的发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加以赞同肯定。对不正确或片面的回答,教师应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课堂就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营造轻松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积极发言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形成正确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与教师接触时有安全感而不是害怕的感觉,争取和学生形成朋友关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带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修养,以博学、宽厚、自信、敬业的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播放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演讲活动鼓舞学生发言。通过上台演讲,锻炼学生的勇气,克服害羞害怕心理,从而使其在正常课堂教学中养成爱发言的好习

有效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准确、及时的因势利导。 这里用小孩学走路来打个比方。小孩刚开始学走路时,大都是被大人双手紧紧的箍住身体,在大人的推动下走,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大人不用再箍得那么紧,可以放一个手,扶着小孩走;第三阶段,大人只要在旁边看着,指挥怎么走,彻底放手让小孩自己来走。 如果和我们的课堂引导相对应的话,第一阶段,显然是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虽然这种方法有时也需要,但如此不放心,长此以往,学生就谈不上发展了,这种情况其弊端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普遍认同,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效得到了遏制。第二阶段,就是所说的“牵引”,教师开始放心,但始终放心不下,总是害怕出乱子,难收场,所以在引导的同时,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一有不合教师思维的地方,一手就拽了过来,名为放手,实际上抓得可紧咧!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现在要说的“导”是学步的第三阶段,放手但不放眼,让学生自主探究,但不失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但不失方向。只要是正确的,学生可以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可以不跟着固定的思路走,这就是“创新”。这样的“导”是“引导”,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导,是教师把握住了“度”的导,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需要的“导”。 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可分为启发式引导、规范性引导、科学性引导、点拨性引导、发展性引导。 一、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引导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在讨论问题卡壳时,由于准备不足,或者由于对新课程教学理解不到位,怕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有的教师往往绕着问题“走”,或者避而不谈。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改

怎样找准读写结合点

怎样找准读写结合点 阎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很重视读写结合,但是找准读写结合点很重要。教学中读写结合点其实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从仿写、续写、补写和写感悟等方面进行着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精彩的语句、段落,在写法上值得称道之处,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引导学生仿照练笔。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仿写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例如《多彩的夏天》一课,结构清晰,每个自然段都写出了夏天的一个特点,并且用一个中心句引起下文。在掌握了课文的构段方式后,我让学生选择一个季节仿写,学生的习作变得条理清晰,特点鲜明。《秋天的图画》一文中的一个优美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句中用了表示颜色的词;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3、使用了恰当的动词。接着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种写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然后出示一组秋天的图画,让学生学习上面的写法,创作句子。学生兴趣盎然,所写的句子充满了童趣,如“石榴露出红色的宝石,茄子挂着弯弯的月亮,蝴蝶花飞出了紫色的翅膀,枫树扇着火红的扇子。秋天真美呀!”由此可见,教材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充分发挥这些精彩语句、段落的作用,让孩子进行仿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这条小鱼在乎》一课,结尾写小男孩不停地拾起小鱼扔回大海,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这一幕的中年男人会怎么想,海滩上的其他游客会怎么做,小鱼儿得救了,它们被送回了美丽的大海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设想,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关爱生命的美好品质。结合课文结尾续写让学生化身为“小编剧”“小导演”,决定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会极大程度引发孩子们的表达创作欲望,是习作训练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常出现的艺术空白让学生补写,这样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即使同一个“空白”,学生笔下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结局,至于哪个更为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原文为依据,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一番,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每一篇课文都有触动心灵的动情点,如果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是习作训练的绝佳时机,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随文练笔课题阶段性总结

随文练笔课题阶段性总结(七):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已近半年,在校 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各阶段、各年级的目标, 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下,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与训练法,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 趣,切实提升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 不少困惑。现将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明确好处,促进教师用心探索 随文练笔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 和独特视角去用心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 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到达读写结合、读 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 教师充分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课题研究理念。 二、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常规,强 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搞笑的实践活动,使学 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潜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教师每一天手捧教材苦口婆心地教学生, 而我们的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这是为什么?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师到底吃透了教材吗?我们是否把这本书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了呢?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如此丰富的“读写迁移”的资源。我们的教师真正认真地利用好了吗?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落点,以便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扎实课堂,促进课题有效探索 1、在语文教材中寻找由于表达的需要,写得或含蓄,或简练, 有意留下“空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的地方。筛选有必须代表性的材料。每一年级中,能够进行写作训练的资料比较多。我们就选取那些在本年段写作训练中有必须代表性,有必须难度的资料进行练笔,能对作文教学有真正地指导作用的结合点。 2、立足课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透过课堂教学策略的 研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反复训练,突出读与写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 的开发点。逐渐提高学生的读写潜力。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自主探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题报告》小《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策略的研究开一、课题研究的 现实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作” 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个学期总共安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43次或次,每个学期只有排30六年级下册竟次,有的学期安排43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次,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安排了6。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26.7%有8次,占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33.3%,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着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有效性的研究》;桐乡”随文练笔“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 《小练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笔的有效性研究》。如何存在的误区,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