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悲剧的四重奏_试析_茶花女_中的多层次叙事

悲剧的四重奏_试析_茶花女_中的多层次叙事

悲剧的四重奏_试析_茶花女_中的多层次叙事
悲剧的四重奏_试析_茶花女_中的多层次叙事

大 众 文 艺

大130

摘要:小仲马著名小说《茶花女》虽语言浅白、情节流畅,但是在作者“我”、阿尔芒、玛格丽特和朱利四个叙述主体的转换层叠之中寓含深意:其一,赋予悲剧情节以强烈的真实感;其二,展现了对悲剧女主人翁由模糊到清晰、由同情到尊敬的认识过程;其三,逐步揭示了对于爱情真谛的深刻解读。可以说,作品虽看似浅白随意,实则叙事艺术上独具匠心。

关键词:小仲马;茶花女;叙事艺术

曾有学者将《茶花女》以及小说改编而来的戏剧、歌剧和电影称为“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四种书写”1。其实,仅仅就小说内部的叙事而言,已经存在对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四重建构:小仲马分别安排了小说作者、阿尔芒、玛格丽特和朱利四人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在这种视角的不断转换和推进之中,逐步构筑了茶花女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一、写作与亲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同处19世纪,同是塑造一个悲剧女性形象,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在其《安娜?卡列尼娜》中不但精微细致地描摹人物的一举一动,而且深入到灵魂深处探索心灵的辩证,进而以全知全觉的上帝视角统摄了形形色色的形象与性格。不过,托尔斯泰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游离于作品之外的、高于人物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他笔下的人物也仅仅活跃于小说特定的情节之中。

小仲马则与此不同。他既是小说故事的创造者,又是小说情节的亲历者,因而一方面能高于人物而阐发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又确实平行于人物而能对人物的悲剧感同身受。于此同时,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小说布景上被操作的玩偶,而是直接地参与到小说的写作当中:阿尔芒的口述、玛格丽特的日记、朱利的信函,其中的叙述都被直接引用,因而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篇幅,使得情节的亲历者也成为了小说的写作者。这种看似自然而然、实则精致巧妙的叙事艺术赋予了小说以强烈的真实之感。

首先,小说一开始的叙述者“我”作为作者小仲马的主观映射,强调了茶花女故事的真实存在。

在《茶花女》开篇,小仲马就写道:“唯独我洞悉这件事情的始末,除了我谁也不可能写出一篇完整、动人的故事来。”2而在作品结尾处,小仲马又写道:“我把我听到的事讲给读者听,这是一种责任。”3小说首尾都强调了“我”作为故事“聆听者”和“亲历者”的特殊身份,由此小仲马向读者一再突出了这一爱情悲剧的真实存在,使得读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味其中酸楚。

其次,占小说大部分篇幅的阿尔芒的口述,不仅清晰展现了悲剧的具体过程,而且使得悲恸情绪得以直接抒发,显得格外真挚感人。

阿尔芒的口述直接构成了小说第七至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小说开篇的记录者“我”在此间隐退,将舞台全权交托给悲剧男主角,使得阿尔芒能够将爱情纠葛和弄人命运娓娓道来,同时更是以第一人称直接抒发他的执着、挣扎、矛盾、犹豫、苦痛和追悔。隐蔽了第三者的转述,读者对悲剧的认识和体会无疑更为透彻和深入。可以说,小仲马虽隐没于帷幔之后,却平添了舞台的真实。

最后,小说结尾三章中玛格丽特的日记和朱利的书信更是让读者直接触碰了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在作品结尾,阿尔芒也退居幕后而将舞台留给悲剧的女主人翁。玛格丽特日渐短促的日记不但直接揭示了她为了爱人的社会地位而放弃自身幸福的真相,而且她日渐衰弱的生命力也流露得那么清晰而真实;而茶花女香消玉殒之后,朱利自然而然地替亡

灵担负起叙述的重任,于是玛格丽特不便或未及描述的苦难,也从朱利的字里行间倾泻而出,让一种真实的怜悯与伤感不断冲撞着读者的心灵。

可以说,托尔斯泰是通过对于人物深入、琐细的描摹,以及对生活和命运全面、复杂的呈现,最终赋予小说细致入微的真实之感。《茶花女》虽不似安娜和列文的故事那般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但小仲马却巧妙地通过叙述者在小说中身份和视角的不断转换——从写作者和聆听者“我”的记录阐发,依次转向亲历者和叙述者阿尔芒、玛格丽特和朱利的口述与书信——使得读者不断接近事件的真相、靠近人物的心灵、体会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

二、从怜悯到尊敬——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20世纪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一种颇具“现代性”的多角度叙述方法,通过班杰、昆丁、杰生、迪尔西以及作者自己五个视角的叙述,来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的女性凯蒂的形象。这种“现代派”手法因其独创性和深刻性而长久以来颇为评论家所推崇赞美。

有趣的是,我们其实能够在19世纪已然出现的《茶花女》中,找到这一独特手法的雏形:小仲马也是在一种打碎又重组的时间关系中4,通过作者“我”、阿尔芒、玛格丽特和朱利各自不同的叙述,而最终清晰呈现了茶花女的整全形象与独特性格。

首先,在作品开首“我”的叙述中,流露的只是对于玛格丽特的一种模糊无端的喜爱,表达的亦是一种虽不媚于社会主流但却仍显肤浅的怜悯。

当作者问及人们对于玛格丽特的了解时,回答总是“熟悉得很”而内容却是“泛泛之谈”5,可以见出当时社会对于一个美丽的“风尘女子”所能表现的最多的亲善仅限于此。作者“我”则稍进一步,“很多人对此可能会觉得可笑,但是我对烟花女子总是无限宽容的”6。不过,在“我”参观待拍卖的房间中的种种些小物件时,感到“每一件都使我联想到那个可怜的姑娘的一次肉体买卖”7,尚有轻薄之意;而后的议论中,更是将她们称作精神缺憾的“残疾”,视作“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8,虽试图由此表明怜悯之意,但话中不免流露视其“低人一等”的意味。

而后,在叙事主体转为阿尔芒时,对玛格丽特的认识也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时而崇仰、时而鄙薄、时而信赖、时而猜忌的情愫,一种始终存在距离感的犹疑不定的亲密。

在第一次正式会面时,欧内斯特怂恿道:“跟她是不用拘束的”9,阿尔芒却坚持要先征得她的同意,表现出一种平等的尊重;第二次见面后,阿尔芒又从她身上读出了旁人不曾发觉的“傲气和独立性”10;而后的交往之中,妓女的鄙夷愈见褪淡,情人的真诚愈发纯粹,阿尔芒带领读者越来越接近于玛格丽特纯洁美好的内心。不过,阿尔芒在认识玛格丽特的过程中却几经周折,多次怀疑玛格丽特对他隐瞒乃至欺骗,因而不断将逐渐靠近的灵魂重新剥离开来,对茶花女的认识也因而始终不能突破那一步之遥。

随后,在玛格丽特的日记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之时,回归奢侈放荡生活的真实原因得以揭示,走进茶花女内心深处的一步也终于迈出。

在临近作品尾声的第二十五章中,玛格丽特以第一人称对阿尔芒的表白终于向他也向读者表明了事情的真相:看似回归穷奢极侈、放浪形骸生活的表象,原来包含着放弃幸福生活、保障爱人的亲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无奈真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原来玛格丽特所说的“严肃的需要”11并非物质享受的生理欲求或虚荣欲望,而是一种对“精神崇高”的追求向往。玛格丽特在信中

悲剧的四重奏

——试析《茶花女》中的多层次叙事

范亦奇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000)

文艺评论

大 众 文 艺

131

写道:“所有这一切都在我心里激起了一个崇高的思想,这些思想使我在自己心目中变得有了价值,并使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圣洁的自豪感”12,由此可见,她的追求早已超脱了生活的幸福完满,而走向了灵魂的自我完善。

最后,朱利的书信更是提供给我们一个客观的视角,去审视玛格丽特经受的苦难和流露的至诚真情。

在作品末章,朱利代替玛格丽特拿起笔记录生命的最后时光,读者在此虽然不再直接从玛格丽特的叙述中感受其心灵的起伏跌宕,但是却获得了一个外化的视角去全面地了解茶花女为了真爱、为了情人的幸福、为了精神崇高的追求而忍受的病痛和孤独。朱利在信中形容玛格丽特的房间为“圣洁的神坛”,还说:“如果天主看到了她生时的苦难和死时的圣洁,她无疑是可以进天堂的”13,早已不同于先前“我”对于茶花女表达的那种难免肤浅的同情怜悯,突破了人们语气中多少流露的轻薄与鄙夷,也不再徘徊于一步之外去理解她的独特,而是真正走进了玛格丽特灵魂深处纯净闪光的领域,认识了她的崇高。

可以说,福克纳通过五个视角各自不同的意识流露和情感表达最终交叠出凯蒂的复杂身世和形象,而小仲马则通过四个视角的转换和推进,一步步呈现茶花女生活的社会图景,一步步接近这部爱情悲剧的真相,一一步步走近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一步步由最开始无端的喜爱与肤浅的怜悯,逐渐走向对悲剧女主角深入的理解与真诚的尊敬。

三、救赎、改造、责任与牺牲——爱情真谛的揭示

在许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中,往往以男性的付出与牺牲作为悲剧中崇高、动人的核心。例如狄更斯《双城记》中,卡尔登为了露西的幸福而甘愿顶替代尔那走上断头台;又如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中,里克为了伊尔莎而主动将逃往自由的通行证让与维克多。在这些故事中,男性往往充任爱情中自主与崇高的一方,担负起救赎的责任,选择了自我的牺牲。

《茶花女》却不落窠臼。阿尔芒虽然试图从以往的深渊中拯救茶花女,但真正选择崇高的牺牲的,毕竟是女主人翁玛格丽特。在作品中,作为叙述主体的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也由此分化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作为男性的阿尔芒表达了一个信念:真正的爱情应当是救赎和改造。

在阿尔芒看来,“真正的爱情始终是使人上进的14”,所以他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堕落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和情爱漩涡中的玛格丽特,又相信玛格丽特的纯净真诚能够成为鼓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力量。当两人过上田园牧歌的生活时,他深深地为玛格丽特身上烟火之气愈见退淡而感到欣喜;而当他在赌桌上能够理性克制时,也欣慰地归因于爱情的积极影响。他还说:“我心里想要给这位姑娘医好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15,又说“这种爱情非但不会把我引向邪路,相反能在我身上发展成最最崇高的感情”16,可见其爱情观念的核心即是对双方的促进与完善。

不过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阿尔芒太过执着于帮助玛格丽特摆脱妓女的身份和经济上的依赖,以致于当玛格丽特为了还债、为了生计、为了不增加他的负担而不得不社交、典当和买卖时,阿尔芒会因为怀疑她没有摆脱以往生活的决心而感到受骗和失望;而当玛格丽特甘愿伪装成堕落的模样,好让他保全名誉、回到父亲和妹妹身边时,阿尔芒不仅完全参透不到她的善良用心,反而一次次地施以精神上的残忍报复。可以说,阿尔芒关于“爱情可以促人向上向善”的观念虽是积极而喜人的,但他急于以爱情去对爱人进行救赎和改造,而一旦目的受挫却转而走向相反的极端,是需要反省的。

而另一方面,作为女性的玛格丽特和朱利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于爱情更为深刻的见解:爱情的真谛在于责任,乃至牺牲。

在阿尔芒的回忆口述中,玛格丽特爱上阿尔芒的缘由非常单纯,她曾说:“我委身于你比谁都快……因为你是唯一真正同情我的人。”17可见,她对“被爱”的要求仅仅是对方发自内心的关怀就足够了。然而在随后展开的玛格丽特的日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爱情的付出却绝不仅仅是全身心的投入和无微不至的关爱,而且还包含着为爱人的荣誉、家庭、前途和幸福作出

周全考虑的深重的责任。因此,玛格丽特接受了迪瓦尔先生的请求,愿意违背自己的意志去亲手开掘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18,甘心忍受爱人的误解、指责甚至侮辱和报复,只是为了让爱人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她宁愿自己囚禁于黑暗腐朽的过去。让我们回想先前玛格丽特说的:“由我一个人来承受烦恼,但是由我们来共同分享好处。”19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正是茶花女对爱情真谛的诠释。

而后在朱利的描述中,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玛格丽特不仅仅为爱情担负起责任,甚至为真爱作出了牺牲。“我们那可怜的朋友所忍受的痛苦是无法描述的”,不仅“债主们就等着她死”而且“所有的人都把她抛弃了”20,这是何等孤独、痛苦、绝望的处境。这种处境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玛格丽特不仅选择了承当责任,甚至选择了“牺牲”。作者曾经讨论过:“没有受到过‘善’的教育的女子,天主几乎总是向她们指出两条道路,让她们能殊途同归地走到他的跟前:一条是痛苦,一条是爱情。”21朱利的叙述让我们终于了解,玛格丽特走上的路就是“痛苦”的“爱情”。她以自己的牺牲——无论是生命与肉体的罹难,还是情绪与灵魂的煎熬——成就了最纯洁也最崇高的爱情。

可见,两位女性叙述者的记录之中,虽不似阿尔芒那般对爱情进行大段论述,却流露出了较之男性关于“改造”、关于“救赎”的爱情观更为深刻的解读:真正的爱情就是甘愿担负起最为沉重的责任,哪怕这意味着苦难与牺牲。

综上所述,小仲马著作《茶花女》虽语言浅白、情节流畅,但并不至沦为一部肤浅单薄的作品。其叙事艺术上的精妙用心与深入独特的思考水乳交融,通过作者“我”、阿尔芒、玛格丽特和朱利四个叙述主体的转换层叠,不仅赋予悲剧情节以强烈的真实感,而且展现了对悲剧女主人翁由模糊到清晰、由同情到尊敬的认识过程,与此同时还逐步揭示了对于爱情真谛的愈见深刻的解读。四位叙述主体的声音相互交叠、层层推进,如同各具特色又合而为一的四重演奏,编织出茶花女曲折忧伤又感人至深的命运乐章。

注释:

1.见郭玉琼《<茶花女>: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四种书写》,四川戏剧,2005年第03期。

2.见于《茶花女》第一章;

3.见于《茶花女》第二十七章。

4.《茶花女》首先呈现的是玛格丽特死后的时间,随后才随着阿尔芒的追溯回到起点进行顺叙;

5.见于《茶花女》第五章;

6.见于《茶花女》第一章;

7.见于《茶花女》第一章;

8.见于《茶花女》第三章;

9.见于《茶花女》第七章;10.见于《茶花女》第九章。11.见于《茶花女》第二十四章;12.见于《茶花女》第二十六章;13.见于《茶花女》第二十七章。14.见于《茶花女》第二十章;15.见于《茶花女》第十一章;16.见于《茶花女》第二十章;17.见于《茶花女》第十四章;18.见于《茶花女》第二十五章;19.见于《茶花女》第十三章。20.见于《茶花女》第二十七章;21.见于《茶花女》第三章。

参考文献:

1.(法)小仲马:《茶花女》,王振孙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7.

2.(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

4.4.(英)狄更斯:《双城记》,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文艺评论

巴黎茶花女遗事

巴黎茶花女遺事 第一節 曉齋主人歸自巴黎。與冷紅生談巴黎小說家均出自名手,生請述之;主人因道仲馬父子文字,於巴黎最知名;茶花女馬克格尼爾遺事,尤為小仲馬極筆。暇輒述以授冷紅生,冷紅生涉筆記之。 小仲馬曰:凡成一書,必詳審本人性情,描畫始肖;猶之欲成一國之書,必先習其國語也。今余所記書中人之事,為時未久,特先以筆墨渲染,使人人均悉事係紀實,雖書中最關係之人,不幸殀死,而餘人咸在,可資以證此事;始在巴黎觀書者,試問巴黎之人,匪無不知,然非余亦不能盡舉其纖悉之事;蓋余有所受而然也。 余當千八百四十七年三月十二日在拉非德見黃榜署拍賣日期,為屋主人身故,身後無人,故貨其器物,榜中亦不署主人為誰。准以十六日十二點至五點止,在恩談街第九號屋中拍賣。又預計十三十四二日,可以先往第九號屋中省識其當意者。余素好事,意殊不在購物,惟必欲一觀之。越明日,余至恩談街,為時尚早,士女雜沓,車馬已紛集其門;眾人遍閱之下,既羨精緻,咸有駭歎之狀。余前後流覽,乃知為勾欄中人住宅也。是時閨秀來者尤多,皆頻頻注目。蓋良窳判別,平時不相酬答。而彼人華妝外炫,閨秀咸已見之,唯祕藏之處,不可得窺。故此來尤蓄意欲覘其所有,亦婦人之常態也。彼勾欄人生時,閨秀無從至其家。今其人既死,閨秀以拍賣來,亦復無礙。爾時眾心甚疑,器物華貴如是,生時何以弗售,必待死時始行拍賣,議論籍籍,余亦弗載。唯見其中磁器錦繒,下至玩弄之物,匪所不備。余是時尾羣閨秀之後,隨物睇玩。最後入一夾室,以波斯花錦為壁衣。閨秀甫入,咸相顧微哂而出,貌若慚怍,余甚疑,乃徑入視之,蓋更衣室也。屋中惟此室最為纖麗;中設長几一,徑三尺,長六尺,衣壁東隅,几上陳設均首飾,黃白爛然無他物。余疑此物非一人之力能任,必叢聚貴游子弟,方足辦此。余每及一物,甚歎其暴殄。然其人已死,未始非冥冥之中護惜,使其人不經陽譴以去也。大抵人生醜行,不宜與人幷老;於婦女尤甚!昔有名娼年老,只有一女名魯意子,其豔麗不減其母。少時其母乃誨之淫,教之諂,魯意子若習為其藝者,不知其恥也。女接所歡,媰,而其母下之,遂病。尋有人拯女以去,調攝無效,卒以病死。今其母尚在。天不夭促此母,不寧有意耶?余觀物時,心忽思此,乃癡立弗去。司宅者以余為涎其物也,守余亦弗去。余始問守者:「主人誰也?」守者曰:「此馬克格尼爾姑娘妝樓也。」夫馬克生時,余固聞其名,其人亦屢見之。聞守者言,始知其死。問死何日,曰:「已二十有一日矣!」余曰:「密室之中,寶物充牣,奈何縱人游覽?」守者曰:「物貴欲先使識之以求善價。」余曰:「得錢誰歸?」曰:「逋負纍然;不去物,無復能了。」余曰:「馬克舉責乎?」曰:「多矣。」曰:「盡物能完責乎?」曰:「有羨。」余曰:「羨復誰歸?」曰:「彼家尚有人耳。」余遂出。因念馬克生時,冶游者爭與之狎;今死未久,宮中已無人蹤。轉眼繁華,蕭索至此!余無謂之感涕,不覺為馬克纏緜不已,亦不自知何心!方馬克死時,余新從客邊歸,以平時不習冶游,無告我以馬克之事;若狎客則雖知馬克之死,亦不知慨。甚哉,欲求少年眼淚之難也! 馬克常好為園游,油壁車駕二騾,華妝照眼,遇所歡於道,雖目送之而容甚莊,行客不知其為夜度娘也。既至園,偶涉即返,不為妖態以惑遊子。余猶能憶之,頗惜其死。馬克長身玉立,御長裙,僊僊然描畫不能肖,雖欲故狀其醜,亦莫知為辭。修眉媚眼,臉猶朝霞,髮黑如漆覆額,而仰盤於頂上,結為巨髻。耳上飾二鑽,光明射目。余念馬克操業如此,宜有沉憂之色。乃觀馬克之容,若甚整暇。余於其死後,得烏丹所繪像,長日輒出展玩。余作書困時,亦恆取觀之。馬克性嗜劇,場中人恆見有麗人撚茶花一叢,即馬克至矣。而茶花之色不一,一月之中,拈白者廿五日,紅者五日,不知其何所取;然馬克每至巴遜取花,花媼稱之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茶花女与羊脂球

《茶花女》与《羊脂球》中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点 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羊脂球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而在《羊脂球》中,除了悲外,还夹杂着怒等情感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歌颂了女主任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茶花女和羊脂球虽同为风尘女子,但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人物代表,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拥有高尚的人格。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都处在资本主义大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几近相似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走向安排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通过作者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差异等方面分析他们悲剧命运的异同点、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做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茶花女》;《羊脂球》;性格;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十九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地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而在《茶花女》出版32年后,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同样塑造了一个名妓羊脂球。她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茶花女,外表骄奢淫逸内心矛盾痛苦,她单纯善良,为爱献身,牺牲自己的幸福,在现实与幸福中挣扎,最后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是被凄凉的现实所操纵的人;羊脂球就是从天使队里掉下来的天使,她以德报怨,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却遭到上流社会的人物的无情抛弃。 一、悲剧命运的异同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的存在,都有悲剧性的因素。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

茶花女读后感300字

茶花女读后感300字 茶花女读后感300字(一) 过分的善良,不必要的怯弱和自以为割舍不了的过去。注定了玛格丽特悲剧性结局。她说,"我既然不能活得比别人长久,那么就要让自己活得更快活些。"可惜,上帝连这个愿望也因她的善良而惩罚了她。阿尔芒呢?爱得愈深,伤得愈深,恨得也越切,在他所挚爱的人垂危之前,还不明真相地投放足以使她致命的如毒药般的讽刺与污辱。连玛格丽特带着重病"面色苍白,泪水涟涟"最后一次与他见面,为了不使他们父子反目或感情受到一丝伤害,又不得不缄默其口。,一夜温存,他竟然"甚至在(我)做爱的亢奋中,还问自己是否马上把她杀死,以便她永远不能再属于别人"。过后,还"拿出一张五百法郎的钞票并写了下面这些话,派人一起送给她:今天早上您急匆匆地走了,我忘了付钱给您。对玛格丽特是多大的讽刺。 从辉煌的开始到暗晦的结束,倒宁愿从未有过辉煌,这晦暗也就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可是偏偏,在玛格丽特已熟悉了四轮马车、开司米披肩、钻石、狂欢、暴饮时,阿尔芒用爱情这根绳索救起了她,同样,又在她舍弃了马车、披肩、钻石、狂欢、暴饮之后又拿溃决的理智和失控的感情将她打入了巴黎的夜空。这样,更使得玛格丽特在富丽堂皇的贫穷中受着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折磨而死去的死更揪动人

心。 作者小仲马说当一个妓女萌发爱情的时候,这爱情起初像是一种宽恕,到最后却成为对她的一种惩罚,因为理想的生活是需要物质的,最纯洁的决定也被一些可笑的绳索拴住。这一切似乎都变成了冥冥的人生陷阱,就等着他们父子把可怜的玛格丽特引入其中,纵使阿尔芒也付出了纯真的爱情,可他不是用心去爱,而是用情去爱,爱得深沉,爱得真挚,但却注定了爱不出结果。 都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这等悲剧之泪早已汇成了爱情之海。玛格丽特;戈蒂耶死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无情的城市,就像所有美丽善良的人倍受煎熬、贫病交加一样令人怜惜。而更甚的是她心中的爱至死不渝,这对"精神与肉体均被摧残"的妓女来说,像是荷花出自污泥。可笑的是,出得不是时候,开得不是地方,注定了悲剧一场…… 茶花女读后感300字(二) 过分的善良,不必要的怯弱和自以为割舍不了的过去。注定了玛格丽特悲剧性结局。她说,"我既然不能活得比别人长久,那么就要让自己活得更快活些。"可惜,上帝连这个愿望也因她的善良而惩罚了她。阿尔芒呢?爱得愈深,伤得愈深,恨得也越切,在他所挚爱的人垂危之前,还不明真相地投放足以使她致命的如毒药般的讽刺与污辱。连玛格丽特带着重病"面色苍白,泪水涟涟"最后一次与他见面,为了不使他们父子反目或感情受到一丝伤害,又不得不缄默其口。,一夜温存,他竟然"甚至在(我)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学科代号:23022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 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0 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专业 班级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学号 导师姓名开题时间结题时间 论文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一、问题的提出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性格和与阿耳芒所谓爱情故事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叙述了一个“纯洁妓女”的善良与宽容,她因爱而美丽,因爱而高尚,她为爱积极向上,为爱而积极的反抗命运。然而,她个人的力量是脆弱的,他们的爱不仅是玛格丽特性格的悲剧,是伦理道德造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二、理论基础 如黑格尔所说:“悲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在《茶花女》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小说从一个女子的遗物拍卖活动展开,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个美得近乎神秘的茶花女。可是正当我们满怀好奇与欣喜地陶醉于这样一个人间尤物时,作家笔锋一转由一本书引出悲痛欲绝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很快小说通过写阿尔芒为玛格丽特移墓,把一个已经被毁坏的面目全非的茶花女赫然展示给读者,令人痛惜不已。小仲马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烛照出作家对其笔下人物忧伤的内化于骨的怜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剧的人物——茶花女,“茶花”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茶花”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虽然玛格丽特不幸沦为妓女,但她仍然保持着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精神境界。她心地纯洁而稳重,敢于争取人的权利,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勇敢地与社会种种压迫进行斗争和反抗。然而玛格丽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也有脆弱的一面,最终难以逃脱

茶花女读后感大学范文5篇

茶花女读后感大学范文5篇 小仲马的《茶花女》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奠定他在文坛上重要地位的作品.接下来是茶花女读后感大学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茶花女读后感大学范文1 我合上书,望着灰白的天空。窗外的雨浠浠沥沥地下着,似乎也在为这名不幸去世的女子的悲惨命运垂泪。我闷闷地叹了口气。 可怜的玛格丽特!你既然选择了茶花作你最钟爱的花,却为何不能像它一样坚强、自爱地活呢?那些穷奢极侈,骨子里却空无一物的人戏称你“茶花女”,是因为你贫寒的出身,还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有资格将你看作一个卑贱的人?如果是前者,难道你不该活得像朵惊艳不俗的茶花,让他们自惭形秽吗?如果是后者,难道你不该跳出这种寄人篱下,供人寻欢作乐的不堪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天地吗? 可是你没有。面对自己的沉沦,你只是偶尔抱着希望,更多的时候却是听之任之。我不懂,我真的不懂。既然周遭人都如此不堪,为何你要为了他们的眼光和议论放弃了自己的真爱?你放浪的外表下是如此淳厚善良的心,为何面对世俗的丑恶和现实的

无理,你不能挺起脊梁,义正严辞一些?你为何宁愿受黑暗社会的蒙蔽,认定自己是污秽不堪不可救药的,为何心甘情愿做封建门弟等级观念的牺牲品呢?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阿芒__杜瓦,你这个懦夫!我不禁也要为你叹声“可怜”,因为你生来的身份带给你的遭遇,但更因为你寻到自己的幸福,却没有用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牢牢把握! 玛格丽特正如她所爱的茶花,既顽强坚韧有脆弱无助。她可以在满身负债时断然拒绝瓦尔维勒以存款生息为诱的求婚;可是爱人诋毁她的一句话,却又可以彻底将她击溃。 可是你从未想过这些,阿芒!我敢说你没有。否则,你不会因为争风吃醋而对她恶言相加,即便后来道了歉,可是伤口将难以愈合;你也不会鲁莽驳斥她求助别人来实现梦想的小小要求——这又折损的了你什么?无非是一点虚荣的自尊,在爱情面前无谓有无的傲气罢了;你更不会因为她一封身不由己的断交来信,和几句不得已的话,就轻信她啊!难道你没有看见她受你辱骂后那种欲言强止的神情,被你漠视后那种哀婉冤屈的眼神? 你也是可怜的。这种可怜建筑在你的懦弱上;而你的懦弱,又建立在这个腐朽不堪的饿社会赋予人们的扭曲的伦理、价值观念上。是的,尽管你曾拼尽气力要冲破这些阻碍,但一个人的呐喊,在一千、一万个人的唏嘘揶揄声中是那么渺小。你终究敌不过这个畸形的社会形态——况且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起来,自己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摘 要:小仲马的成名之作 《茶花女》 问世已近 二百年,作品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具有的极高文学价值。 《茶花女》最鲜明之处在于其艺术特色, 《茶花女》蕴 含着丰富的文学意义与现实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从《茶 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个人性格与当时社会历史 背景之间的冲突,分析茶花女悲剧形象的形成,由此 分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爱情;社会现实;历史背景 《茶花女》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的 代表作,他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虽身为妓女,但她仍然对于爱情有着崇高的 追求。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虽身在泥泞,但心向光 明;追求纯洁的爱情,却无力反抗现实的压迫,最终 难以逃脱世俗观念的羁绊。而其悲剧结局,反而升华 了她的形象,使这部作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鲁 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 茶花女的故事内容 小说《茶花女》描写的 是十九世纪巴黎的上流社 位妓女玛格丽特的故事。玛格丽特是当 ?r 巴黎 —二流社会的一朵交际花,受到各路社交 名流、达官贵 人的追捧,自身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会中

但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玛格丽特却有着一颗质朴的内心,她并不“汲汲于富贵”。长期的奢靡生活让她的身体染上了重病,而她那些身为名流的相好们却对此漠不关心。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玛格丽特相识了暗恋她四年的阿尔弗雷德。当时她正在发病,阿尔弗雷德的体贴真诚打动了她的内心。当内心的坚冰融化后,玛格丽特如同飞蛾扑火,奋不顾身的追求火热的爱情。为了摆脱以前的生活,她倾尽所有与阿尔芒来到乡间居住。却为了维护所谓的“家族荣誉”,不得不离开阿尔芒。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这段悲剧爱情,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生死两别的结局,比长相厮守的爱情显得更为弥久与坚贞。 二、茶花女单纯的爱情观 茶花女本名玛格丽特,原本是一个质朴的农家少女,在她人生的成长历程中,接受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教育。但当她来到巴黎后,灯红酒绿的巴黎社会迅速腐蚀了玛格丽特原本纯洁的内心,她堕落为妓女,从此沦为了权贵追逐的玩物。在看透了各种虚情假意之后,玛格丽特对于爱情的向往也渐渐迷失。但也正是这种际遇,使得她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幼年时期的生活对于玛格丽特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她在迷茫之中,仍然能坚持内心的一份质。她一生挚爱茶花,茶花本就是淡雅的形象,这也与她内心的

茶花女读后感1000字

《茶花女》读后感 每次提及小仲马的名字的时候,首先映在我们脑中的便是《茶花女》这部永世不朽的著作。为什么说它是著作,因为它并不单单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描写有关爱情的书,而是一本全面的,动人的,唯美的,撕心裂肺的神来之笔。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却堕入红尘,做了被人唾弃的妓女。实在是不愿意用妓女这两个冷冰冰的字眼来形容她,或许交际花这个词语更适合她吧。因为只有她才是名副其实的一朵娇艳欲滴的诱人的花。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社会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在这用虚伪遮掩的世界里,她的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厌恶这一切。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真正爱她的。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卑躬屈膝的地步吗;那些情人,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费心机吗答案我们可想而知。一直到她病入膏肓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得让人作呕的脸,面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底层,无声无息。所以说促成她一生悲剧的幕后黑手是社会,这一点也不为过。 玛格丽特是交际花,所以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状,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交际花会从良,她永远活在那不堪回首的阴影里。其实如果她没有遇到阿尔芒,或许她的一生将永远活在那肮脏的世界里,带着那一点点善良的本性辗转与她的各个情人之间吧。可是命运让她遇到了那个她一辈子都爱不够的男人,所以,她的世界有了光芒与纯良。可是生活的时钟不会停留在最幸福的时段,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所想改变的。最终她还是为了阿尔芒,再度回到那淫乱的世界中去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一个和她素未谋面,毫无关联的人,只因为她是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虽然是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芒给予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我想如果有机会让玛格丽特重新选择的话,她一定还是希望在她的生命中能够遇到阿尔芒,因为她的一生都是虚伪的,而他却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真实。就算在玛格丽特活着的最后一刻并没有见到她的最爱,但是我想她的脑海中一定一直回忆着,回忆着但是她或许并不希望阿尔芒再见到她,爱上她。因为她知道阿尔芒为了爱她受了太多的苦,流了太多的泪,她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痛苦。而她却不幸望他为了她而受苦。只有真爱,才是希望对方幸福,希望对方比自己更幸福。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洁白无瑕,透着光亮,虽然这光那么微弱,那么缥缈,最终还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但是她也是一张弓,虽然外表被剥食得一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或许这就是我们所有人都那么爱她的缘故吧!

第二次写:浅析“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浅析《茶花女》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摘要 小仲马是法国19世纪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茶花女》是小仲马反对社会不公正题裁的优秀作品。他通过这部作品用生动、传神的笔调来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茶花女”,通过其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歌颂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茶花女”可以说是小仲马笔下女性角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这璀璨明珠的生命之光最终泯灭,可她真善美的美好形象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小仲马通过茶花女来表达对遭受社会凌辱与迫害的下层人士的深切同情,尤其对伪善、丑陋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借此强烈抨击婚姻等级制度,谴责虚伪的道德观念。就本文看作者怎样生动、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塑造栩栩如生的悲情人物形象,以致达到神形兼备、情感交融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茶花女;悲剧;人物形象 引言 小仲马的《茶花女》已被改编为话剧与歌剧,这两者和小说结合起来,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所热衷对比分析的课题,其后电影的成功拍摄更增添了研究价值,可以将不同载体的同一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小仲马的生平、各个时期的创作历程、创作风格及其作品都是后人研究的重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透析》这篇文章使读者更形象地解读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尽管他是个妓女,我们却似乎忘了她卑微的出身,只感怀于她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不朽女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选择。把女主角的悲剧放入其生长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来挖掘悲剧的根源,对我们分析小仲马的写作特色及其女性悲剧角色心理将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一、“茶花女”悲剧的一生 1、迷失 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出身贫寒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下贱的妓女,却又因

《茶花女》ppt素材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裘拉第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10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邻居普律当丝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甚至早在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了阿尔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尔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尔芒离开她一晚上。阿尔芒出去找玛格丽特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尔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把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写的,他想骗阿尔芒离开,然后去找玛格丽特。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尔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就要退婚。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迪瓦尔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尔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迪瓦尔先生毫不退让。为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尔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阿尔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这部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1852年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而写成。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列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的激烈反对,强迫维奥列塔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多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但是阿尔弗雷多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维奥列塔信守对阿尔弗雷多父亲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阿尔弗雷多的父亲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雷多回到维奥列塔的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最终她在爱人怀中死去。 对于剧中的音乐和演员的唱功,我自问没什么资格去品头论足,但是第一幕中维奥列塔在宴会散去后唱的那首咏叹调《啊,真奇妙!》和最后一幕死去前的绝唱最令我印象深刻。维奥列塔的咏叹调《啊,真奇妙!》我觉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心中的那种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一开始她因为阿尔弗雷多的爱情而暗自欢喜,心情无比快乐,但之后又想起自己悲凄的身世又变得哀伤起来,唱道:“我是怎么了?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忘掉人世的一切,消失在快乐的漩涡中吧!”于是又告诉自己要及时寻乐,压制心中的激动,又继续唱道:“傻瓜!寻乐吧!永远自由地!”把维奥列塔心中的矛盾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最后一幕中,维奥列塔因重病而顾影自怜时,忽闻阿尔弗雷多的到来,激动地与其合唱,前后之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最后的最后,维奥列塔用自己毕生的力气唱道:“啊,历尽痛苦的我,年纪这么轻就要死去!我内心忠贞不移的爱,只是空想罢了!”“亲爱的,让我们一起流下快乐的眼泪!在希望面前,请不要封闭你的心!”其无比的张力直敲听众的心底,感觉像是快要凋谢的茶花在向世人展示其最后亦是最撼人心魄的美丽,于是当她竭力歌唱完后便昏倒在阿尔弗雷多的怀里,从此香消玉殒了。至此,歌剧落幕了,只余唏嘘叹息······另外,我想对阿尔弗雷多和维奥列塔的爱情说几句话。我觉得阿尔弗雷多缺少了对维奥列塔的信任。当他收到维奥列塔的来信时,他一心认定她是眷恋从前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而抛弃了他,而没有去分析一下为什么突然发生了如此变化,立刻就否定了维奥列塔对他所付出的真情,甚至卑劣地对其进行无耻的报复。我实在觉得对他付出一切真心的维奥列塔是多么的悲哀!无可否认阿尔弗雷多也是爱维奥列塔的,但他的爱不及维奥列塔的无私以及伟大,在她的爱情面前,他的爱情显得苍白无力。虽然最好他知道真相并感到后悔,但晚了就是晚了,维奥列塔已与世长辞了。实实在在的一个爱情悲剧啊! 如果恋爱中的男女遇到波折时,能够全心全意信任并理解对方,少几分猜疑和武断,我想,这世上就不会有这么多所谓的爱情悲剧了。 中文学院 文秘092 史茵夷 20090703179

《茶花女》读书笔记

《茶花女》读书笔记 小仲马在《茶花女》的结尾中说:“有一位姑娘,在她的一生中曾经产生过一种严肃的爱情,她为了这爱情遭受痛苦,直至死去。”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茶花女》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 《茶花女》读书笔记 1.一个人的灵魂有他不可理解的寄托。 【笔记】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别人,实际上,他也不理解自己,所以人总是固执甚至刚愎自用的,但这样的固执通向的却并非全是不好的结果,人心最深不可测就在这里。所以我们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尽最大努力认识自我;讲“人不知而不愠”,尽最大努力包容别人;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人心依旧是最扑朔迷离的江湖,从中生长出人间百态。 2.聪明的人全部致力于同一个目的,一切伟大的意志都服从于这个原则:“我们要善良,要朝气蓬勃,要真实!” 【笔记】“善良”、“朝气蓬勃”、“真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却不能保证人人能将这种品质永葆一生——走入社会竞争和人性博弈的棋局后,人是会变的。但《茶花女》通过塑造一个即使沦落风尘,却依然保持一颗钻石般的心肠的女主人公形象,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人性总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就在那些看似美好的人身上。

《茶花女》读书笔记“我”由于偶然参加了一个拍卖会,买下了当初阿尔芒·迪瓦尔送给玛格丽特·戈蒂埃的一本书—《玛侬·莱斯科》。后来,阿尔芒·迪瓦尔寻到“我”,请求“我”把书赠与他,并向“我”倾诉了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 阿尔芒·迪瓦尔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他对玛格丽特的爱是纯粹的,与其他男人对她的带有炫耀的爱完全不同。正因为这一点,玛格丽特这个从小受尽苦难,长大后又混迹于风尘的青楼女子——一个把爱情与交易等同,为金钱出卖肉体的女人,开始感受到了爱的滋润。于是,玛格丽特疯狂地爱上了迪瓦尔,甚至不惜和保养自己自己的老公爵分手,公布自己的恋情,变卖自己的财产。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重要的是阿尔芒的父亲的干涉,这对恋人不得不分开。 舍弃阿尔芒以后,玛格丽特又过回了以前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这一次,为了找寻失去爱人的空虚生活的替代品,玛格丽特的作息变得更加糟糕。最后的她,死于肺病。 而不明就里的阿尔芒以为玛格丽特离开他是因为无法忘记以前的生活。在返回巴黎后对玛格丽特进行了报复——对一个女人来说,最残酷的事莫过于自己爱的人在自己面前和另一个女人恩爱,更何况是玛格丽特这种这么渴望得到爱情的人。只可惜,她选择了把一切都写在日记里,却没有胆量对阿尔芒言明。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研究分析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2 《好人难寻》中体现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3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 4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6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 7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8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9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11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3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14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5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 16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1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8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19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 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20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21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22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23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2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25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26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27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28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 2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30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31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 32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33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34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35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 36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37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3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39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

茶花女读书笔记

茶花女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茶花女读书笔记(一)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不时描写妓女的色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

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

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中文091 蔡文怡摘要:《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为一本世界名著,它有着 巨大的影响力,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广泛的阅读者。自名著《茶花女》诞生之后,也曾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本 文旨在比较分析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异同,主要从人物塑造、剧情结构、 情感渲染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得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电影有更深入的了解与 感悟。 关键词:茶花女、小仲马、葛丽泰·嘉宝 《茶花女》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早引进的歌剧,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凡翻开《茶花女》的人都会被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会生生不息,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能够在几百年后仍被我们捧在手心,视作珍宝。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许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仅扩大了名著的影响,也使名著更加的普及、更加的大众化。从此,名著逐渐走进每家每户,成为人人皆可欣赏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电影对名著影响力的扩充作用,而文学经典也为电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题材与故事情节。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版本的电影与原著《茶花女》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小仲马的《茶花女》进行一次“再欣赏”。以下就是《茶花女》几个版本在各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1936年的《茶花女》 简体中文名:茶花女 导演: 乔治·库克 主演: 葛丽泰·嘉宝、罗伯特·泰勒、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09分钟 上映日期: 1936年12月12日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作为奥斯卡的经典影片,是《茶花女》相对较早的一个电影版本,也是一个备受称赞的版本。虽然受到当时电影业地发展的限制,这个版本的色彩是黑白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反而给人一种浓厚的、经典的年代感。 (1)人物塑造方面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的扮演者葛丽泰·嘉宝在饰演玛格丽特的时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玛格丽特独有的那种高傲的、奢华但不轻浮的气质,并以她自身冷艳、高贵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