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

第一章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的概念及分类

一、什么是地形?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地貌是指地表面平坦和起伏的自然状态,如山地、丘陵地、平原等。地物是指分布在地面上人工建造或自然形成的固定性物体,如居民地、道路、江河、森林等。

二、地形的分类

由于不同的地貌和地物的错综结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依地貌的状态,可分为平原、丘陵地、山地和高原;依地物的分布和土壤性质,可分为居民地、水网稻田地、江河和湖泊、山林地、石林地、黄土地形、沙漠

和戈壁、草原、沼泽等;依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可分为开阔地、隐蔽地和断绝地等。

第二节各类地形的特点及其对行动的影响

一、平原

地面平坦宽广,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叫平原。它以较小的高程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地。我国平原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一)平原的地形特点

地面平坦、交通发达、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大部分为耕种地。因其地理位置不同,特点也不同。

北方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势平坦开阔,起伏和缓,间有小的岗丘、垄岗,高差一般在50米以下;道路成网,四通八达,一般集镇之间有公路相通,村与村之间有大路相连;江河、湖泊较少,水量变化大,雨季洪水暴涨,河水较深,枯水季节河水较浅;耕地多为旱田,夏季高杆作物生长茂盛,冬季无农作物生长;居民地多属集团式,房屋大部为砖瓦结构,地下水位较低。

南方平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形平坦开阔;乡村路窄而弯曲,而且多桥梁;江河、湖泊遍布,沟渠纵横;耕地大部为水稻田;村镇而分散,建筑不甚坚固;地下水位较高。

(二)平原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军队在平原地区作战,便于机动,尤其是北方平原,更能发挥坦克、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能,便于军队组织指挥。在雨季,江河有较大的障碍作用。

平原展望良好,视界、射界宽广,便于观察射击,能较好地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北方平原,利于构筑工事,修筑野战机场;南方平原,因水稻田多,地下水位高,不便于构筑地下工事。平原地区为军队宿营、后勤补给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一般无险可守,因此,居民地,特别是较大的村镇,常成为防御的重要依托,而独立高地,高大的土堆、土堤及高大的建筑物等,则常成为攻防双方争夺的要点。

平原地区适于大兵团作战,如解放战争期间,名震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主要战场就是在平原地区进行的。

二、丘陵地

地面起伏较缓,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下的高地叫丘陵。许多丘陵错综连绵的地区叫丘陵地。我国丘陵地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较大的有东南丘陵地、胶东丘陵地和辽西丘陵地等。

(一)丘陵地的地形特点

高差不大,山顶圆浑,谷宽岭低,坡度平缓,山脚附近多为耕地、梯田和谷地,它是介

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形。

丘陵地地区,一般人烟较稠密,农产品丰富;居民地多依山傍谷,大的城镇多在广阔的谷地和水陆交通要冲;交通较发达,仅次于平原;江河水流平缓,河面较宽,河道弯曲,多浅滩。

北方和南方的丘陵地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丘陵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丘陵地对军队的机动和各种兵器器材的使用一般限制较小。

丘陵地,不论攻防均便于部署兵力兵器,攻者便于隐蔽接近敌人,实施迂回包围;防者可以利用纵深高地组织多层次、支撑点式环形防御。

丘陵地与平原一样适于大兵团作战。恩格斯指出:“总的说来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现代的军队在平原和小丘陵相间的地形上能够最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由于丘陵地地貌的起伏,攻防战斗已部象平原那样以争夺居民地为主,而主要是利用错综的丘陵进行,其制高点、重要高地则是攻、防双方争夺的要点。

三、山地

地面起伏显著,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我国山地面积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较大的有: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部的阿尔泰山、阴山和燕山;西部的天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西南的横断山;东南的南岭和武夷山;中部的秦岭、太行山、大别山等。

(一)山地的特点

山地的特点是:山高坡陡谷深,地形断绝,山顶高耸,山背、山脊纵横其伏。我国山地高程多在1000米以上,西部山地多在4000米以上;高差一般为500~1500米有的地方可达2000~4000米;坡度一般为30—50度,有的达50度以上。

山地道路稀少,尤以铁路、公路最缺乏,主要道路为乡村路,多小路、隘路,有的地方仅有栈道,道路质量差,弯多坡大;河床窄,岸陡流急,水位涨落急剧;人烟稀少,物资缺乏;高山地区空气稀薄,气象多变,山顶与山脚以及昼夜之间温差较大。

山地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特点各不相同。

(二)山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军队在山地作战,因地面起伏急剧,形成地形割裂断绝,军队行动困难,坦克、炮兵和机械化部队仅能沿公路、平坦谷地行动,大兵团行动也受道路限制,人马体力消耗增大;判定方位困难,容易迷失方向;观察、射击死角多,通信联络、指挥协同较困难,但便于选择良好的制高点、观察所、指挥所,便于隐蔽伪装。

山地的制高点、山垭口和隘路,往往是山地作战敌我双方争夺的要点,夺取这些地方,对确保战斗胜利有重要意义。

山地地形对攻防战斗各有利弊,但一般来说还是易守难攻。

四、山林地

许多树木聚生的山地叫山林地。我国山林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面积较大的有云南山区、南岭、武夷山、长白山、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鄂西山区、大别山、吕梁山北部、中条山等山林地。另西藏东部山区边缘、天山、阿尔泰山也有大面积的森林。

(一)山林地的特点

山林地的特点与山地基本相似,只是地形更隐蔽,人烟更稀少,交通更不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一样。

南方山林地,如滇、粤、桂南部地区的热带山林地,山高坡陡,谷深岭窄,林密草深,荆棘藤蔓丛生;高温多雨,潮湿多雾,四季不明显,一年之中寒暑差异不大,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毒虫多,流行性疾病多;山林区村寨少,城镇多在坝区;民族多,风俗习惯各异。

北方山林地,如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山岭较平坦、浑圆,土壤层较厚,地形割裂程度较小。大兴安岭多为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为针叶和阔叶混合林,林内藤蔓较南方山林地少,居民地和道路稀少,气候寒冷,冬季较长,积雪较厚。

(二)山林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山林地利于隐蔽集结和接敌,易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便于轻装部(分)队活动,开展游击战;便于控制要点据险扼守,节省兵力;便于就地取材,修筑工事,设置障碍;便于采集野生食物,短期克服困难。

在山林地作战,观察、指挥、协同不便,通讯联络困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阵地,不易发扬火力,射击效果降抵;战斗队形不便展开,展开后又易失掉联系;在山林地作战,航空兵作用大大降低;武器、弹药、器材和被服易受潮发霉变质,疾病、虫害对部队危害大;补给困难,后勤保障任务繁重。

五、高原

地势高而地面比较平缓宽广,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叫高原。它以较大的高程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一)高原的地形特点

地势高亢,地面平坦开阔,多数为盆地,少数为宽谷地。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等面积宽广,为戈壁、丘陵地、草原相间,形成许多盐湖和沼泽。藏北高原为大片草原,地面开阔,多为圆浑平缓的丘陵地,中间夹着许多盆地,其低洼处湖泊较多。藏南高原多为山间谷地。云贵高原多为小盆地。内蒙古高原为开阔高原,地面起伏平缓,多宽阔的浅盆地,北部为大片草原,西南部为大片沙漠。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象多变,气压低,温差大;大多数地区人烟稀少,物产贫乏,道路甚少,有些地区,气候寒冷,风多,风向不定,多风暴和雪崩。

(二)高原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高原地区,通视广阔,观察良好;由于交通不便,部队机动困难,特别是技术兵器使用受到限制;因空气稀薄,部队行动时,体力消耗大,运动速度降低。

在高原地区作战的部队,人员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容易发生冻伤、雪盲、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疾病,非战斗减员增多;同时武器及技术装备的效能也受到一定影响,射击误差大,因物产贫乏,就地基本不能补给,后勤保障任务繁重。

六、居民地

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的地区叫居民地。根据性质和人口多少分为城市、集镇、村庄等。

(一)居民地的地形特点

大的城市居民地,常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多是交通枢纽。一般依山、临河或滨海、濒湖而筑,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建筑物高大而坚固。

集镇,是一种较大的居民地房屋较多,其建筑形式比较简单。村庄,是较小的居民地,人口不多,房屋矮小。

(二)居民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居民地对战斗行动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它的大小、所在位置、建筑物状况和附近地形条件等。

大的居民地通常是攻、防要点,也是敌人航空宾、炮兵、原子、导弹和化学武器袭击的目标。居民地便于构成坚固的防御阵地,利于近战、夜战和小分队活动;利用城市电讯设备可组织部队通信联络,便于军队宿营和后勤补给,但观察、指挥和协同不便,战斗队形易被分割。城市附近的高地、隘路、交通枢纽、桥梁、渡口和机场、火车站、发电厂、水源以及

重要的工业区等,常成为攻、防双方争夺的地方。

总之,地形对作战行动有着广泛、重要的影响,了解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自觉地趋地形之利,避地形之害,并根据需要,能动地改造地形,以便赢得战斗的胜利。

第二章地形图知识

第一节地图概述

一、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写。它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图式符号、颜色和文字注记,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测绘于平面图纸上的图,称为地图。

按照这个定义来说,地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一)有一定的数学法则

地球是一个极不规则的自然球体,它的表面是一个复杂的、起伏不平的曲面。而地图则是一张平面图纸,要把这个曲面展绘成平面图形,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即采用适当的投影方法和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描绘到平面图纸上,这样才能在图上进行长度(距离)、角度、高度、面积和坐标等的量读和计算。

(二)有特定的图式符号:

地面上的物体种类繁多,形状、大小不一,有些物体能依比例表示,有些物体不能依比例表示,有些是无形事物,为了将其恰当地表示在地图上,就必须采用特定的图式符号,才能使地图清晰醒目,便于识别和使用。

(三)有规定的颜色:

地球表面各种物体的自然色彩是十分丰富的,由于技术等原因,在图上不可能原本的表示出来,为了增强地图的地理景观和艺术感,所以,规定在地图上以与自然相类似的颜色表示。如森林用绿色,水系用蓝色,地貌用棕色等。

(四)有规定的文字、数字注记

物体的名称、质量和数量等,在实地有的是看不见的,在图上用符号也是难以表达的,为了提高地图的表现力和使用价值,在地图上以规定的字体和大小,用文字和数字予以注明,使看不见的现象便成看得见的实体。

(五)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是无穷的,测绘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地表示在地图上。因此,制图时就必须按照制图《规范》,对那些数量较多的物体,按其重要程度进行取舍;对那些形态比较复杂的物体,按其质量状况进行简化,以保证地图更加清晰易读。这种方法,称为地图综合。

二、地图的分类和用途

地图分类,就是根据地图的某些特征,把它们分别归纳成一定的种类。地图按其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门地图两大类。

(一)普通地图

普通地图,就是人们常见的一种通用的地图。它综合地反映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外貌,比较全面地表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它所表示的内容有:水系、居民地、道路、地貌、土壤植被、境界以及经济现象、文化标志等。其具体内容的详简程度,则有地图比例尺的不同而定。

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形状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作战、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形资料。根据需要和用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例尺系列,并且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我国地形

图比例尺系列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1:50万和1:100万七种。

1:1万、1:2.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实测图,显示内容详细、准确。对重要城市和要塞、基地、重点设防地区和可能的预设战场测制。主要供团以下分队研究地形和组织战斗时使用,另外,还用于国防工程设计和国家经济建设堪察、设计。

1:5万比例尺地形图也是实测图,是师、团两级组织训练和指挥作战的基本用图。在图上可以进行量测和计算,确定炮兵射击诸元等。

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多数为编绘图,少数地区,如草原、戈壁地区是经实地调查测绘的。主要供装甲、机械化部队和师、集团军指挥机关组织战斗时使用,还可供炮兵射击、空降兵选定着陆场使用。它也是合成军队的基本用图。

1:20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主要供集团军以上的指挥机关拟定战役计划、研究兵力部署、指挥陆空大兵团协同作战时使用。

1:100万比例尺地图主要供陆海空军及战略导弹部队研究战役方向、进行战略、战役规划和部署、解决战略、战役方面的作战任务时使用。

(二)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又称“专门地图”或“主题地图”。它是以普通地图为底图,着重表示某一个专题内容的地图,如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图、人口图、交通图、历史图等等。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专题地图的内容愈来愈广泛,品种会愈来愈多。

三、地形图的测制过程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是个很复杂的工作过程,主要有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制图和印刷等三个大的作业阶段。

第二节地图投影

一、地球形状概述

为了识别地图,必须先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大体上是一个椭球体,其自然表面分布着高山、丘陵、平原、江河和湖海,高低起伏变化很大。可以说地球表面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不规则的自然曲面。为解决测量计算的有关问题,假想用一个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引伸到大陆的水准面,来代替地球的自然表面,这个表面叫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体,叫大地球体。在测量计算中,就用一个长、短半径与地球的形状、大小极为接近的椭圆,即以椭圆的的短轴(地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椭球”来代替它。(书图6–1)

地球椭球的形状和大小,是用它的长半径(a)、短半径(b)、和扁率(α)等基本元素表示的。

扁率:指椭球体的扁平程度,即长半径(a)和短半径(b)之差与长半径(a)之比值:α=(a-b)/a。

目前我国采用的椭球体为:

长半径(a)=6378245(米)

短半径(b)=6356863(米)

扁率(α)=1:298.3

确定地球形状和大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用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测制精度较高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尤为重要,因为地形图上所表示的内容,都是先将地球自然表面的物体垂直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再转化到地球椭球面上,然后经过地图投影的方法才描绘到平面图纸上的。如果地球形状和大小,确定得不正确,那么,对于地形图的精度,对于我

们识图用图,在图上量测距离、面积和各种数据等就会受到影响。

(二)地面点位的确定

确定地面点位的空间位置的工作,称地面点位的确定。在测量上采用地理坐标来确定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位置,而用地面点至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来确定其高程。

1、用地理坐标来确定点的球面位置

以经纬度(L、B)来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位置的坐标称地理坐标。当基准面(即参考椭球面)选定后即可在该面上选一球面坐标系。

以通过南北极地轴为参考椭球体的旋转轴,过球心并与旋转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它与椭球面的交线称为赤道;过任一点且垂直于旋转轴的平面与椭球面的交线称为纬圈,即纬线。过地面任意一点与旋转轴构成的平面称为过该点的子午面,它与椭球面的交线即子午线,即经线;而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那个子午面称首子午面。首子午面与椭球面上的交线称首子午线或起始子午线。首子午线与赤道构成了椭球面上的坐标轴线,地面任意点“甲”的地理坐标是以角度值表示的该点至坐标轴角距,即“甲”点的大地经纬度(L、B)。(书图6–2)

大地经度L是过“甲”点的子午面与首子午面之间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地纬度B是过“甲”点的法线与赤道面所形成的夹角。纬度从赤道面起表示向南、北至极点各为90度并分别称为南纬和北纬;经度从首子午面起算,分别向东、西各为180度,并分别称东经和西经。经度值相同的点必然在同一条子午线上,纬度值相同的点必然在同一个纬圈上。

2、点的高程的确定

地面点至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叫该地面点的高程。高程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它是设想静止的,即不考虑潮汐和风浪影响的平均海水面,并沿椭球面延伸穿过陆地海洋而形成的闭和曲面。该曲面所包围的形体叫大地体。地面点的高程通常用H来表示。高程也叫海拔或绝对高程。

二、地图的投影概念和投影变形

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可展开的曲面,而地图是个平面,为解决地球曲面与地球平面之间的矛盾,运用数学原理,按一定的要求,将地球椭球面的点和线相应转绘到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叫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由于球面的不可展性,投影到平面上的图形必然与球面上的图形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叫投影变形。依其性质,可分为角度变形、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三种。(书P-297)

对军用地形图而言,由于现地用图的需要以及在图上量测方位、角度和距离的要求,所采用的投影应满足角度无变形的条件,以便于角度测量和在小范围内使图上与实地相应图形相似,同时对长度变形加以限制,而确保地形图的使用性。我国军用地形图采用的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

三、高斯—克吕格投影

高斯—克吕格投影,是一种等角横切圆柱投影,它是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创立,后经克吕格研究改进,把它应用到椭球面上,故称高斯—克吕格投影。

高斯投影的基本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假想用一个椭圆柱面横套在地球椭球的外面与某一经线(即中央经线)相切,并使圆柱轴通过地心,然后根据等角不变的条件,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的经纬线投影到椭圆柱面上。为了控制变形,先按一定的经差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带,再使椭圆柱面依次和每一带的中央经线相切,并把各带中央经线东西两侧一定经差范围内的经纬线网投影到椭圆柱面上,然后从两极将该椭圆柱面切开展平,即是地球各带经纬网在平面上的图形。(书图6–4)

我国1:2.5万、1:5万、1:10万、1:20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的是经差

6°分带法,即以起始经线为零,由西向东每隔经差6°为一带,将全球分为60个带,各带的带号依次用1、2、3……60表示。每带的中央经线,依次为3°、9°、15°……357°。我国位于东经72°至138°之间,共占11个投影带,即13至23带,各带的中央经线依次为75°、81°、87°…135°。

第三节地形图比例尺

一、比例尺的概念

地球表面面积很大,要把它展绘在平面图纸上,就必须予以缩小。缩小时,地图上的长度与相应实地长度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这种比例关系作为两者之间的量算尺度,这个尺度就叫地图比例尺。因此,比例尺的定义是:图上某线段的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即: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如图上两点长为1cm,实地该两点的水平距离为50000cm,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则为1/50000,或1:5万。

比例尺是一种没有单位的比值,相比的两个量单位必须相同,单位不同不能比。地图比例尺的分子通常用1表示,以便了解地图缩小的倍数,如1:5万即缩小五万倍,1:10万即缩小十万倍。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比值的大小可按比例尺分母确定,分母小则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则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如1:2.5万大于1:5万,1:5万大于1:10万。

由于地图的使用目的和要求不同,因而地图的比例尺也就不同。不同的比例尺,图上长度相当于实地的水平距离也就不一样。(书P——299)

一幅地图,当图幅面积一定时,比例尺越大,其图幅所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但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大,但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简略。

因为地图的精度是随着比例尺的缩小而降低的,所以,地图比例尺越大,则误差越小,图上量测的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误差越大,图上量测的精度也就越低。

由于地图比例尺大小的不同,地图的特点也不一样,因而在使用地图时,应根据任务和需要适当选用。

二、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地图比例尺通常绘注在南图廓的下方,其表示形式有:

1、数字式

它是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的。如:1:5万或1/50000。

2、文字式

它是用文字叙述的形式予以说明的。如“百万分之一”、“二万五千分之一”或“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地500米”等。

3、图解式

将图上长与实地长的比例关系用线段、图形表示的,叫图解比例尺。图解比例尺有直线比例尺、投影比例尺等。地形图上多采用直线比例尺。

三、图上距离的量算

(一)用直尺量算

用直尺量算距离时,先用米尺从图上量取所求两点间的长度(厘米),然后乘以该图比例尺分母,即得相应得实地水平距离(米或公里)。其换算公式为:

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如在1:5万地形图上量得某两点间上为3.4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

3.4厘米×50000=170000厘米=1700米

为计算方便,可先将比例尺分母消去两个零,

3.4米×500=1700米

若已知实地距离,同样可以算出图上长,其公式为:

图上长=实地距离÷比例尺分母

如已知两点间实地水平距离为5公里,在1:5万地图上,其长度则为:5000米÷500=10厘米

(二)在直线比例尺上比量

直线比例尺上注记的数字表示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尺身注记公里数,用以量取整公里距离;尺身注记米数,用以量取不足整公里的距离。(书图6-5)

在直线比例尺上量距离时,先用两脚规(或直尺、纸条)量出两点间的长度,并保持其张度,再到直线比例尺上比量,比量时,先使两脚规的一脚落在尺身的整公里数上,再使另一脚落在尺头上,即可直接读出两点间实地水平距离。

(三)用里程表量读

在地形图上量取弯曲路段或曲线距离时,使用指北针上的里程表比较方便。里程表由表盘、指针及滚轮三部分组成,表盘的外分划圈上有1:100000、1:50000、1:25000等比例尺注记和公里数注记,每个数字均表示相应实地水平距离的公里数。

量读时,先使指针归0(即指针对准盘内0处),然后手持里程表,将滚轮放在起点上(使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沿所量线段滚至终点,指针在相应比例尺分划圈上所指的公里数,即为所求实地距离。

四、图上距离的倾斜改正

地形图上两点间距离,都是水平距离,而实地总是起伏不平的。因此实际距离往往大于水平距离。也就是说,实际距离与水平距离之间有一个差值,将其差值尽量缩小,使之更接近实地距离,叫做坡度改正。

计算实地距离的公式是:(书P——301)

实际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改正数

例如:从图上量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5公里,其平均坡度为12°,则实地距离为:5(公里)+5(公里)×20%=6(公里)

当量取的距离很长时,地形坡度变化可能比较频繁,影响作业速度。此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地形类别采用经验法进行坡度改正。根据资料,在平原地形一般参照10—14%,丘陵地形15—19%,一般山地20—30%进行改正。

第四节坐标系

确定平面上或空间中某点位置的有次序的一组数值,称为该点的坐标。

地形图上的坐标有:地理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

一、地理坐标

确定地面某点位置的经、纬度数值,叫该点的地理坐标。通常用度、分、秒表示。在海军、空军、边防和外交斗争中,常用以指示舰艇、飞机和目标等位置。

(一)地理坐标网的构成

地理坐标网是由一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网的构成和起算,全世界是统一的。经度,从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为零点起算,向东、西各180°;纬度,从赤道起算,向南、北各90°。这样,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都有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通过。因此,用一组经、纬度数值,就可以指示或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二)地理坐标网在地形图上的表示

地形图是按经、纬度分幅的,所以,地形图的南、北内图廓线就是纬线;东、西内图廓线就是经线。由于地图比例尺不同,表示地理坐标网的形式也略有区别。

1.1:2.5—1:10万地形图,只绘平面直角坐标网,不绘地理坐标网。

2.1:20—1:100万地形图,只绘地理坐标网,不绘平面直角坐标网。

二、平面直角坐标

确定平面上某点位置的长度值,叫该点的平面直角坐标。

我国地形图上采用的是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书图6–6)

(一)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网的构成

如前所述,1:2.5万—1:50万地形图采用高斯投影,它是以经差6°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成60个带,每带的中央经线和赤道被投影成互相垂直的直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以每带的中央经线为纵坐标轴(X),赤道为横坐标轴(Y),两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0),这样,每一带便构成一个独立的坐标系。

为便于从每幅地形图上量测任意点的坐标和计算面积,采用以整公里数为单位,按相等的距离作平行于纵、横轴的若干直线,这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网,也叫方里网。(书图6–7)

由于地图比例尺不同,所以坐标方格的边长也不同,我国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坐标方格边长的规定见表。

(书P——304)

地形图上坐标值均以公里数为单位注记在内外图廓线之间。在东西图廓间横线上,由下向上增大的为纵坐标值(简称纵坐标),在南北图廓间纵线上,由左向右增大的为横坐标值(简称横坐标);在图廓四角,注记坐标的全部数值,在图廓间只注记末两位数,横坐标值均为三位数,即百公里数,三位数前面的为投影带号。

(二)坐标的起算和注记

纵坐标(X)以赤道为零起算,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纵坐标都是正值。横坐标(Y)如以中央经线为零起算,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这样,Y坐标在中央经线以西就都是负值,使用时非常不便。为了使用方便,避免Y坐标出现负值,所以,规定各带中央经线(纵轴)从500公里起算,这样,在中央经线以东的横坐标值均大于500公里,以西的均小于500公里。

(三)平面直角坐标的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计算简便,使用广泛,主要用于指示和确定目标在图上的位置,也可根据方格估算距离和面积。指示目标或确定点位时,必须严格按照先纵坐标后横坐标的顺序进行。

1、用概略坐标指示目标和确定点在图上的位置。(书图6-8)

2、用精确坐标指示目标和确定点在图上的位置。

*特别介绍:地形图图廓及图廓外内容

1.图名、图幅编号和包括地区

2.小接图表,中间为本图幅,四周为相邻图幅

3.出版机关

4.坡度尺,上行注记为坡度的度数,下行注记为坡度的百分比

5.偏角图

6.比例尺

7.附注:即必要的说明

8.测图方法、时间和依据

9.图例,本图幅的主要地形符号

10.秘密等级

11.内图廓,图幅范围的边线

12.外图廓,整饰图边

13.经纬度注记

14.平面直角坐标网的公里数

15.磁子午线,磁北(P′)、磁南(P)两点的连线

16.相邻图幅的编号

17.境界两边隶属注记

18.邻带坐标网短线和公里数

第五节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地形图分幅是依据比例尺系列以一定的经纬差对地面的覆盖所作的有序划分;地形图编号是对上述划分所给予的规则有序代号。它们合称地形图分幅与编号。其目的是有利于地形图的测绘与管理,进而有利于地形资料的分类、管理与使用。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是以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为基础,按一定的纬差和经差进行统一分幅的,因此,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都有一定的倍数关系,见下表。(书P-306)

一、1:100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按国际百万分之一图分幅编号方法,每幅1:100万图的实地范围为纬差4°,经差6°。

从赤道起,向南、北两极每纬差4°为一横列,将南、北半球各划为22个横列,依次

用数字(或英文字母)1、2、3······22(A、B、C······)表示。

从经度180°起,按逆时针方向,每经差6°为一纵行,把全球划分为60个纵行,依次用数字1、2、3······60表示。每个图幅的编号按其所在的“横列数字——纵列数字”的顺序组成。(书图6-9)

如北京市所在的1:100万图幅是:第10(J)横列,第50纵行,其编号为:10—50(或J —50)。

由于南、北半球经度相同,纬度相应的图幅编号是一样的,为了区别南、北半球的图幅,在图号前分别冠以字母S(南)和N(北),我国国土全部在北半球,故将字母“N”省略。

在南、北纬度60°以上的地区,由于图幅所包含的实地面积大大缩小,故采取合幅的

方法;规定在纬度60°—76°范围内,每幅图为纬差4°,经差12°;在纬度76°—88°范围内,每幅图为纬差4°,经差24°;其图幅编号采取连写的办法,如北纬80°—84°,东经36°—60°的图幅,其编号为21—37、38、39、40。前面“21”,表示21横列,后面的四个数,是几个纵行数的连写。

二、1:50万、1:20万、1:10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以1:100万图为基础,把一幅1:100万图幅划分为4幅1:50万图,36幅1:20万图,144幅1:10万图。其编号,是在1:100万图幅编号的后边加上1:50万、1:20万

和1:10万图的代号。

(一)1:50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每幅1:50万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为纬差2°,经差3°,即把一幅1:100万图划分

为2×2=4幅1:50万图,分别用甲、乙、丙、丁表示,将其写在1:100万图图号的后边。北京市所在1:50万图幅的编号为10—50—甲。(书图6-10)

(二)1:20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每幅1:20万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为纬差1°,经差40′,即把一幅1:100万图划分为

6×6=36幅1:20万图,分别用带括号的数字(1)、(2)、(3)······(36)表示,将其写在1:100万图图号的后边。北京市所在1:20万地形图幅的编号为10—50—(3)。(书图6-10)(三)1:10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每幅1:10万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为纬差20′,经差30′,即把一幅1:100万图划分

为12×12=144幅1:10万图,分别用数字1、2、3······144表示,将其写在1:100万图图号的后边。北京市所在1:10万图幅的编号为10—50—5。(书图6-11)

三、1:5万、1:2.5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以1:10万地形图为基础,把一幅1:10万图划分为4幅1:5万图,16幅1:2.5万图;其编号是在1:10万图编号的后边分别写上1:5万、1:2.5万图的代号。(书图6-12)(一)1:5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每幅1:5万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为纬差10′,经差15′,即把一幅1:10万图划分为4幅1:5万图,分别用甲、乙、丙、丁表示,将其写在1:10万图图号的后边。北京市所在1:5万图幅的编号为10-—50—5—乙。

(二)1:2.5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每幅1:2.5万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为纬差5′,经差7′30”,即把一幅1:5万图划分为4幅1:2.5万图,分别用数字1、2、3、4表示,将其写在1:5万图图号的后边。北京市所在1:2.5万图幅的编号为10—50—5—乙—4。

图幅编号与比例尺对照表

图号比例尺

10—501:100万

7—48—甲1:50万

12—51—(30)1:20万

11—45—21:10万

9—47—81—甲1:5万

10—50—61—丁—41:2.5万

第六节方位角和偏角

方位角与偏角是地形图的数学要数之一。在作战训练中,判定方位、标定方位、标定地图、指示目标、确定射向以及保持行进方向等,常会用到方位角与偏角。尤其是磁方位角对单兵用图以及定向越野运动竞赛最为重要。

一、方位角

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的方位角。它是用密位或度来表示的。

根据现地用图的需要,在地形图上定向,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起始方向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纵线。因此,从某点到同一目标,就有三种不同的方位角。(书图6–13)(一)真子午线和真方位角

真子午线,就是通过任一点的经线,因为经线是通过地球南北极的,所以它所指的方向是真正的南北方向,故称真北。

从某点的真子午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的真方位角。通常在精密测量中使用。

(二)磁子午线和磁方位角

磁子午线,就是地面上任一点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线,故称磁北。磁子午线通过地球的南北磁极,南北磁极与地球南北极不在一处,根据1975年测量,北磁极位于北纬76°12′、西经100°36′,南磁极位于南纬65°48′、东经139°24′。在地形图南、北图廓上绘有磁南、磁北(或P、P′),其两点的连线,就是该图的磁子午线。

从某点的磁子午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的磁方位角。在航空、航海、炮兵射击、军队行进时,都广泛使用。

(三)坐标纵线和坐标方位角

地形图上的纵方里线就是坐标纵线,它是大致指向北方的。故称坐标北。

从某点坐标纵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的坐标方位角。炮兵使用较多,它不但便于从图上量取,还可换算成磁方位角。

二、偏角

由于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纵线(简称三北方向线)三者方向不一致,所构成的水平夹角,叫偏角或三北方向角。偏角共有三种:

(一)磁偏角

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间的水平夹角,叫磁偏角。

磁偏角是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在真子午线以东的为东偏,角度值为正;磁子午线在真子午线以西的为西偏,角度值为负。磁偏角是经实地测得的;偏角大小,因地而异;是该图幅范围内磁偏角的平均值。

(二)坐标纵线偏角

坐标纵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叫坐标纵线偏角,又叫子午线收敛角。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在真子午线以东的为东偏,角度值为正;坐标纵线在真子午线以西的为西偏,角度值为负。在每个高斯投影带中央经线以东的图幅均为东偏,以西的图幅均为西偏。距中央经线和赤道愈近,偏角值愈小;反之,偏角值愈大,但最大不超过3°。

(三)磁坐偏角

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间的夹角,叫磁坐偏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在坐标纵线以东的为东偏,角度值为正;磁子午线在坐标纵线以西的为西偏,角度值为负。它有时为磁偏角和坐标纵线偏角值之和,有时为两者之差。

由上述三种偏角组成的偏角图(即三北方向图)绘在地形图南廓下方。

l如何标定地图(图)

标定时,先将指北针的直尺边切于磁子午线,并使准星的一端朝向地图上方;然后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对准指标,地图即以标定。

第七节地物符号

地面上的地物,在地图上是用统一规定的符号结合注记表示的,这些规定的图形符号叫地物符号。它是构成地图的重要因素,是地图的语言。要识别地物符号,并了解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就必须首先了解地物符号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一、符号的特点和分类

(一)符号的图形特点

地物符号的图形,依其形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图形与地物的平面形状相似

这类符号的图形与地物正射投影后的平面形状相似,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叫正形图形。一般用以表示实地较大的地物。如居民地、森林、河流、湖泊等。

2.图形与地物的侧面形状相近

这类符号的图形与地物的侧面形状相近,所以叫侧形图形,一般用以表示实地较小的独立地物,如突出树、烟囱、水塔等。

3.图形与地物的有关意义相应

这类符号的图形是按照会形、会意的方法构图的,所以叫象征图形。具有形象和富有联想的特点,如变电所、矿井、气象台(站)等。

(二)符号的分类

按符号与实地地物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四类:

1.依比例尺符号(又叫轮廓符号)

实地面积较大的地物,如大居民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其外部轮廓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内部文字注记是按配置需要填绘的。在图上可了解其分布、形状和性质,量算出相应实

地的长、宽和面积。这类符号的轮廓线与实地地物的轮廓一致,特别是轮廓转折点的位置精度较高,可供部队指示目标用。但轮廓内的文字注记,并不代表实地物体的真实位置,只有说明物体性质的作用。

2.半依比例尺符号(又叫线状符号)

实地的窄长线状地物,如道路、土堤、通信线等,其转折点、交叉点位置是按实地精确测定,其长度是按比例尺缩绘的,而宽度不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因此,在图上只能量测位置和相应的实地长,而不能量取宽度和面积,地物的转折点、交叉点可作为方位物和明显目标。

3.不依比例尺符号(又叫点状符号)

实地上一些对部队战斗行动有影响或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如突出树、亭、塔、油库等,因其实地面积较小,不能按比例尺缩绘,只能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在图上可了解实地地物的性质和位置,但不能量取大小。

4.说明和配置符号

主要是用来说明,补充上述三种符号不能表示的内容。说明符号是用来说明某种情况的,如表示街区性质的晕线,表示江河流向的箭头等。配置符号是用来表示某些地区的植被及土质分布特征的,如草地、果园、疏林、道旁行树、石块地等。说明河配置符号只表示实地地物的分布情况,并不表示地物的真实位置和数量。

二、符号的有关规定

(一)注记的规定

地物符号,只能表示地物的形状、位置、大小和种类,但不能表示其质量、数量和名称,因此,还需用文字和数字予以注记,作为符号的补充和说明。注记共有三种:

1.名称注记

居民地名称:城镇居民地用“等线体”字和“中等线体”字,农村居民地用“仿宋体”字注出。注记,一般用水平字列,必要时才用垂直、雁行字列。

山和山脉名称:独立高地、山隘等一般用“长中等线体”字,并以水平字列注在山顶的上方;山岭、山脉走向等用“耸肩等线体”字(字的竖划垂直南图廓),注在山岭、山脉走向的中心线上。

水系名称:包括海洋、海峡、海港、海湾、江河、沟渠、湖泊、水库、池塘等,都用兰色的“左斜宋体”字,按地物的面积均匀注出。

地理单元名称:岛屿、草原、沙漠、滩礁、海角等,均用“宋体”字;群岛名称则用“扁等线体”字,按地形的面积和长度适当注出。

2.说明注记

是用来说明地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如水的咸、淡,公路路面质量,徒涉场底质,塔形建筑物的性质等,均用“细等线体”字简注在符号内或一旁。

3.数字注记

是用来说明地物的数量特征的。图上注记分为分数式和单个数字两种形式。分数式注记中,分子一般表示地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母表示地物的深度、粗度和载重量。单个数字注记,一般表示地物的高度、深度、比高、流速、里程、界碑编号、山隘通行和时令河有水的月份等。里程碑、公里数及界碑、界桩编号等用“斜宋体”,其他数字用“正等线体”字,各种数字注记的颜色,均与相应的符号颜色一至。

(二)颜色的规定

为了提高地图表现力,丰富地图内容使地图层次分明,清晰易读,地物符号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地物的性质和种类。目前,我军出版的地形图为四种颜色。

见表(书P–315)

(二)定位点的规定

地物符号中,不依比例尺和半依比例尺的符号,实际上都是夸大了的符号,因此,它们在地形图上就有个定位的问题,制图时都有明确的规定:

1.不依比例尺符号

不依比例尺符号(主要是指独立地物符号),其定位点的规定。(书图6-14)

2.半依比例尺符号

半依比例尺符号(主要是指线状地物符号),其定位线的规定。(书图6–15)

符号具有的象形特点:

符号图形的设计,通常是以抽象概括的方法,把复杂的地物用有规律的图形典型化,作为设计符号的基础。因此,每个地物符号具有象形的特点,符号的图形,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选择地物最有代表性的部位。如:气象站符号,以风向标表示;矿井符号,以采矿的风镐表示;水(风)车符号,以水轮(或风叶)表示等。

二是用容易产生联想的图形。如:变电所符号,以房屋的上方示意有电表示;庙、亭和钟鼓楼等符号以我国古代传统的大屋顶建筑表示;竹林符号,以象征竹叶的图形表示;石块地,以象征有棱角的三角石块表示。

三是用象征会意的图形。如;境界符号,因实地无明显形状,用虚线表示;河流流向和海洋潮流符号,用有指向的箭形符号表示等。

第八节地貌判读

地貌,主要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变化形态,如山地、丘陵地、平原、谷地等,它和水系一起构成图上其它要数的自然基础。

一、等高线表示地貌

(一)等高线表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线,是由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我们一到水库,就会看到水面周围的边沿,有一条一条的水涯线,由此,就可以联想出等高线的构成原理。假想把一座山从底到顶按相等的高度,一层一层的水平切开,这样,在山的表面就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线,再把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线图形,因为同一条曲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所以叫等高线。地图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显示地貌的。(书图6-16)(二)等高线表示地貌的特点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每条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2.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则与此相反。

3.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条件下,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度缓。

4.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与相应实地地貌形状相似。

(三)等高距的规定

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实地垂直距离叫等高距。等高距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貌表示的详略,等高距愈小,等高线愈多,地貌表示的就愈详细;等高距愈大,等高线愈少,地貌表示的就愈简略。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等高距的规定(书表P-318)

注:一般地区,指大部分地区采用的等高距。特殊地区,指那些不适用基本等高距的地区,并非狭指山区。

(四)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四种。(书图6-17)

1.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由平均海水面起算而测绘的细实线,

线粗0.1毫米,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如在1:5万图上的首曲线,依次为10米、20米、30米······。

2.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规定从高程起算面起,每隔四条首曲线(即五倍等高距的首曲线)加粗描绘一条粗实线,线粗0.2毫米,用以数计图上等高线与判读高程。如在1:5万图上的计曲线,依次为50米、100米、150米······。

3.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实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如小山顶、阶坡或鞍部等。

4.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局部地区,所以它不象首曲线那样一定要各自闭合。除描绘山顶和凹地的曲线各自闭合外,表示鞍部时,一般只对称描绘,并终止于适当位置;表示斜面时,一般终止于山脊两侧。

对于独立山顶、凹地以及不易辨别斜坡方向的等高线,还要绘出示坡线。示坡线是与等高线相垂直的短线,是指示斜坡的方向线,绘在曲线拐弯处,其不与等高线连接的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五)高程起算和注记

我国规定:把“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高于该面为正,低于该面为负(负值前面要加负号),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

从黄海平均海水面起算的高程,叫真高,也叫海拔或绝对高程。从假定水平面起算的高程,叫假定高程或相对高程。地貌、地物由所在地面起算的高度,叫比高,它是相对高程的一种。起算面相同的两点间高程之差,叫高差。

地形图上的高程注记有三种,即控制点高程、等高线高程和比高。控制点的高程注记,用黑色,字头朝向北图廓;等高线的高程注记,用棕色,字头朝向上坡方向;比高注记与其所属要素的颜色一致,字头朝向北图廓。

二、地貌识别

(一)山的各部形态(书图618)

地貌的外表形态尽管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由某些基本形态组成的,这些基本形态是:山顶、凹地、山背、山谷、鞍部和山脊等,如能熟识这些基本形态,识别等高线图就比较容易了。

1.山顶、凹地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和平顶三种。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通常绘有示坡线。

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积的低地称盆地。小面积的低地称凹(洼)地。图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用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绘有示坡线。

2.山背、山谷

山背,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很象动物的脊背。下雨时,雨水落在山背上向两边分流,所以最高凸起的棱线又叫分水线。图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分水线。

山谷,是相邻山背、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由于山谷是聚水的地方,所以最低凹入部分的底线又叫合水线。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与山背相反,以山顶或鞍部为准,等高线向里凹入(或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合水线。

3.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连两山顶间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马鞍状,故称鞍部。图上是用一对表示山背的等高线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的。

山脊,是数个山顶、山背、鞍部相连所形成的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

(二)斜面和防界线

1.斜面

斜面是指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又叫斜坡。军事上以敌对双方占领地区为准,把朝向对方的斜面称为正斜面;背向对方的斜面叫反斜面。斜面按其起伏形状分为四种。

(1)等齐斜面。实地斜面的坡度基本一致,全部斜面均可通视,便于发扬火力。在图上,等高线间隔大致相等,仅有陡坡和缓坡之分,陡坡等高线密,间隔小;缓坡等高线稀,间隔大。

(2)凸形斜面。实地斜面的坡度上缓下陡,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视,形成观察、射击的死角。在图上,等高线间隔上面稀下面密。

(3)凹形斜面。实地斜面的坡度上陡下缓,全部斜面均可通视,便于发扬火力。在图上,等高线间隔上面密下面稀。

(4)波形斜面。是上述三种斜面的组合斜面,实地斜面的坡度交叉变换,陡缓不一。斜面的若干地段不能通视,形成观察、射击的死角较多,但便于组织多层火力配置。在图上,等高线间隔密疏不一。

2.防界线

防界线通常是斜面上凸起的倾斜变换线。在防界线上能展望其下方的部分或全部斜面,利于构筑射击阵地和观察所。在图上,防界线一般位于山顶下方,等高线由稀变密的地方。

(三)地貌符号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的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它毕竟是一种相当简化的曲线图形,由于地貌形态复杂多变,不论等高距选择得如何正确,描绘得又如何精细,它都不可能逼真地反映地形的全貌,在等高距之间总有落选的微小地貌,这是等高线本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因此,还必须采用地貌符号,才能弥补等高线之不足。地貌符号主要有三种:

1.微型地貌符号

山隘。是道路通过鞍部隘口的地方。重要的隘口除绘以符号外,还注有能通行的时间。

山洞(溶洞)。是石灰岩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地下洞穴,虽然洞口部大,但洞内体积一般都很大,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天然大仓库,也可做为防原子、隐蔽兵力的重要场所。地形图上以山洞符号的点表示洞口的真实位置,同时还注有洞口的最短直径和洞深。

溶斗。是石灰岩地区受水溶蚀而形成的漏斗式小凹地,底部有透水窟窿的才用该符号表示。黄土地区的溶斗也用此符号,但均注记有“土”字。

岩峰。是高耸于山岭、山坡或平地上的柱状岩石,是良好的方位物。孤立的用“孤峰”符号表示,成群的用“峰丛”符号表示,峰丛的比高注记是指其中最高的岩峰。

2.变形地符号(图)

冲沟。是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斜坡上,由暂时性流水冲蚀而成的大小沟壑,它是黄土地形的典型地貌。

陡石山。是岩石大部或全部裸露在外,坡度大于70°的山地,陡石山符号是按照光线法则,以断续的山脊线表示岩顶,以纵横交错的短线表示陡岩。

陡崖。是指坡度在70°以上难于攀登的陡峭崖壁。有土质和石质之分,实线表示陡崖的上缘,虚线表示斜坡降落方向,一般都注记比高。

崩崖。是山坡受风化作用后,岩石碎屑从山坡上崩落下来的地段。图上用密集的小圆点表示沙土质崩崖,用三角块加小圆点表示石质崩崖,大面积的崩崖用等高线配合表示。

滑坡。是斜坡表层因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下滑的地段。滑坡的上缘用陡崖符号绘出,范围用点线描绘,内部用断续的等高线表示。

3.土质特征符号

一般可以分为沙地地貌、沙=地、石块地、盐碱地、小草丘地、残丘地和龟裂地等。

三、高程与高差的判定

在地形图上判定高程和高差,是根据等高距和高程注记进行的。要作到迅速、准确,就必须掌握判定的方法。

(一)高程的判定

1.先从南图廓外查明本图的等高距,并在判定点附近找出控制点或等高线的高程注记。

2.据判定点与已知高程注记的关系位置,向上或向下数等高线,并加(减)等高距。

3.根据判定点所在的位置,判定其高程。

(二)高差的判定

判定两点的高差时,应先分别判明两点各自的高程,然后两数相减,即得高差。

四、地面起伏与坡度的判定

(一)地面起伏的判定(书图6-19)

在图上判定战斗行动区域或行进方向上的起伏状况时,首先应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情况、高程注记、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判明各山脊的分布状况和地形总的下降方向,再具体分析山顶、鞍部、山脊、山谷的分布,详细判明起伏状况。其判定根据如下:

1.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在地形图上,一般是高处,坡陡,等高线密;地处,坡缓,等高线稀。

2.根据高程注记。高程点高程递增的为上坡方向,递减的为下坡方向;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字头朝向上坡方向。

3.根据示坡线。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接的一端是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4.根据河流符号。地形图上河流符号多数由细渐粗,大的河流还绘有流向符号,从而能判出河的上下游,明确倾斜方向;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时,靠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时,上游的等高线是上坡方向,下游的等高线是下坡方向。

5.根据山的各部形态判定。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山地高,平原洼地低等。通过图上各部形态的等高线图形,就能判定其高低或上下坡方向。

具体判定时,应根据上述方法,逐片逐段的进行。

(二)坡度的判定

在图上判定坡度时,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

1.用坡度尺量算(书图6–20)

地形图南图廓的下方都绘有坡度尺。

坡度尺的底线上,注有从1°至30°的坡度数值和3.5—58%的百分数,从上至下有六条线(一条直线,五条曲线)可以分别量取二至六条等高线间的坡度。量取两条等高线间的坡度时,先用两角规(或纸条、草棍等)量取图上两条等高线间的宽度;然后到坡度尺的第一条曲线与底线间的纵方向上比量,找到与其等长的垂直线,即可读出相应的坡度。

如几条等高线的间隔大致相等时,可一次量取2—6条等高线的间隔。量取几条等高线,就在坡度尺上相应的曲线上比几条,然后读出相应的坡度。

用坡度尺量坡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量等高线间隔时,以首曲线为准(包括计曲线),但间曲线、助曲线的间隔不能比量。

(2)等高线间隔大的,可量一个间隔;间隔小而且相等的,可一次量2—5个间隔;在图上量几个间隔,在坡度尺上也要在几个间隔上比量。

(3)各等高线间隔大小不等时,应分段量读,分别求其坡度,不可混同量读。

(4)量斜面坡度时,应量取与等高线略成垂直方向的间隔;量读行进路线的坡度时,应沿行进方向量取等高线间隔,否则量读的坡度与实地不符。

2.根据等高线间隔计算

地形图如果采用统一规定的等高距,那么两条相邻首曲线的间隔为1毫米,则相应现地坡度约为12°,所以,间隔大于或小于1毫米,只要用间隔的毫米数去除12°,就可以得出实地坡度。例如相邻两条曲线的间隔为2毫米,则坡度为12°÷2=6°;等高线的间隔为0.4毫米,则坡度为12°÷0.4=30°.这种方法,只适用于30°以下,角度愈大,误差愈大。

现地对照地形

对照地形,就是使地图上各种地物、地貌和现地一一对应找到,一般包括三个意义:一是现地和图上都有的地形目标要对应找到;二是现地有而图上没有的目标要能确定其图上的位置;三是图上有而现地没有了,应确定出原来的位置。

对照地形的顺序一般是: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对照大而明显的地形,后对照一般地形;由近及远,由右至左(或由左至右);并先由图上到现地,再从现地到图上;以大带小,由点到面,逐段分片地进行对照。

对照方法,主要根据站立点与目标的方向、距离、特征、高程及目标与其附近地形的关系位置,分析比较,地图与现地反复验证。对照时,通常采用目估法,必要时可借助于观测器材。当地形重迭不便观察时,应变换对照位置或登高观察对照。

如因地形复杂,图上某些地物、地貌不易判明其现地位置时,可先标定地图;再用指北针直尺(或三棱尺)边切定站立点和目标点,并向现地瞄准,则目标即在此方向线上;然后参照站立点与目标点的距离、特征、高程及与其附近地形的关系位置,即可判定该目标的现地位置。反之,如果不易确定现地目标的图上位置时,则应先将指北针直尺(三棱尺)边切定图上站立点的位置,再向现地目标瞄准,然后目测距离,换算为图上长,或根据现地目标的关系位置,沿直尺边在图上进行分析,即可确定目标的图上位置。

——对照山地地形,首先应在图上判清它的分布状况、主要高地的位置、山脉的基本走向等,然后进行具体对照。对照时,再根据地貌形态、山脊走向,先对照大而明显的山顶、山脊、谷地;然后顺着山脊、谷地的走向具体对照各个山顶、鞍部、山背、山谷等细部地形。山岭横向重迭时,应根据高差及起伏状况分析,哪些地形可能看见,哪些可能看不见。可见的山顶、鞍部可根据远近山岭的特征、颜色、植被以及与其它地物的关系,分析对照确定它们的位置。

——对照丘陵地地形,其对照方法基本与山地相同,但因山顶浑圆,形状相似,难度一般较山地为大,因此对照时更应仔细。一般以山脊为骨干抓住山背、山谷与地物的特征点(如道路、河流的交叉、拐弯处和突出的独立地物等)及其关系位置进行对照,对等高线的小弯曲要认真仔细分析对照。

——对照平原地形时,可先对照主要的道路、河流、居民地、突出的独立地物和高地;再根据地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位置,以道路或河流分片逐点地进行对照其它细部地形。

现地对照要注意

1、地形图是根据比例尺、经过综合取舍绘制的,比例尺愈小、舍的愈多,表示愈概略,因此,一些小的地形细部(如小山顶、山背、山谷等),在图上可能找不出来。

2、随着建设的发展,某些地形变化较大,而地图测制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随时把变化的地形在图上及时的反映出来。因此地形图与现地地形总是有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应根据地形变化规律,仔细分析对照。地形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地物变化大,地貌变化小;城市、集镇扩大,分散住户减少;公路、桥梁、水库以及水电设施增多,庙宇、牌坊、土堆、坟地之类的地物减少等,所以现地对照地形,必须根据地图比例尺和地形的变化规律,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