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礼记·曲礼》:“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 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 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 罐。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木杵、地臼的 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 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 (二)釜、鼎、甑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授课老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the developmentcan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food culture.of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一、前言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的文化综合体。而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它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维持生命物质存在的行为,它经由对维持生命物质的存在的意义而衍生出丰富复杂的精神意义,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即是烤。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从火,吹省聲。昌垂切。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鼎也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从金省,父声。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说的便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是进食器。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儿女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历史贡献,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是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56个民族自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总和。在这其中,历史发展到今日,有些文化始终贯穿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之中,有些文化只有少数文化继承人在传播,还有些文化已经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到博物馆里也许才见得到。虽然中国人现在不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写毛笔字,不再崇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也不再兴盛,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有一种文化依然亘古不变地传承着,那就是中华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个时代,吃饭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华饮食文化因其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华饮食文化,也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说,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易于中国人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也是最易于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传播的文化。邀请外国人品尝中国美食,是吸引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我们应该多多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本文从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制作方法及用具、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人餐桌上的礼仪、继承和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五个方面,来介绍中华饮食文化。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最早的中华饮食文化,起源于燧人氏时期,通过钻木取火,熟食诞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有四种:炮,就是钻火使果肉炸开;煲,把食物用泥巴包裹起来,然后烧;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到了神农氏时期,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迅速变熟。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代不同,周秦时期农作物主要是稷,也就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到了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从西域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唐宋时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所谓烧尾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与“满汉全席”相媲美。?烧尾宴上美味陈列,佳肴重叠。其中有58款佳肴留存于世,成为唐代负有盛名的“食单”之一。这58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其用料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叹为观止。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继承和发展了唐宋食俗,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二)制作方法及用具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典型代表就是八大菜系——川菜、粤菜、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4 中国美食【教案】

识字4 中国美食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茄”等9个字,正确读写“美食、红烧”等6个词语。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烫、焦”等字,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 3.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4.了解中国的美食,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能发现偏旁为“火”和“灬”的字在意义上的联系,理解“煎、煮、蒸、烤、爆、炖”等字的意思。 2.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通过菜品、美食图片认识生字,可以利用图片识记,将菜肴和主食图片直观呈现,结合图片认读;偏旁归类识记,火字旁的字为一组,四点底的字为一组,草字头的字为一组,把生字的趣味和含义结合在一起;利用熟字识记。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9个,“肉”是独体字,“茄、蛋”是上下结构,其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可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谈谈写好这些字应注意的要点,再重点指导关键笔画。 2.朗读教学 全文由11个美食名称组成,词语的字数、结构不尽相同,词语间彼此独立,朗读好词语是重点。因此要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词语。可以创设互助合作学习的情境,鼓励相互听读,相互赛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读得快;还可以通过范读、引读、对读等方式,将词语读连贯。 3.语言运用 利用图片感知美食;紧扣图文,说说菜品、美食的制作方法,采取两两对比的方式,理解“煎、煮、蒸、烤、爆、炖”等字的意思;最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如:说说我知道的家乡美食。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茄、鸡、鸭、肉、饭”5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菜肴和主食的区别,初步了解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菠bō菜 茄qié子 蘑mó菇 ɡū 豆腐fǔ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 饺jiǎo 子 蛋dàn 炒饭 粥zhōu 炸zhá酱 jiànɡ面 miàn (2)指名读词语,强调“粥”为翘舌音。 (3)去掉拼音,指名读词语。 (4)引导发现,归类识字:小声读词语,谈谈发现。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排的词语是蔬菜,第二排的词语是主食。 2.观看动画,识记“粥”字。 (1)观看动画,字理识记“粥”字。(课件出示“粥”字的演变动画) (2)图片识记“粥”字。 课件出示:

饮食与汉语

饮食与汉语 选自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德峰 中国的“吃”举世闻名,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食物非常丰富,种类非常繁多,而且表现在烹制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中国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这八大菜系中,又以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最有名,它们已经饮誉世界。 中国菜追求色、香、味、形,不仅讲究用料,而且还讲究火候、刀法和造型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但是由于各菜系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川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调味,“一菜一味,百菜百味”。鲁菜擅长河鲜、海鲜的烹制,且以做汤闻名。粤菜以食物广泛而著称,上至飞禽,下至走兽,无所不做,无所不吃,虫、蛇、鼠、猴,都可以入食。淮扬菜注重火工和造型,讲究原汤原味,口味以清淡见称。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汉语中,有关“吃”“喝”的词语或说法比比皆是,人们对“吃”和“喝”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随时随地都可以顺手拈来,加以引申或比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看汉语与饮食的关系。 一、食物 在汉语中常常利用食物的外部形状或食物自身的属性,通过比喻、夸张、借代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好恶等。像“软面团”“菜包子”,比喻性格怯懦无能的人。“刀子嘴,豆腐心”比喻嘴厉害,但心却很软。“闷葫芦”比喻沉默寡言的人。“姜是老的辣”比喻老人经验丰富。“空心萝卜”比喻色厉内荏的人。“奶油小生”比喻面孔白嫩的男青年。“脸像橘子皮”形容脸上的

皱纹很多,很难看。“西葫芦脑袋”形容脑袋长得像西葫芦一样难看。“蒜头鼻子”形容鼻子像蒜头一样。“装蒜”比喻假装不知道。“豆芽菜”形容非常瘦。“三块豆腐高”形容个子矮胖。 汉语常常用食物来比喻女性。在古人的笔下,美女常常被描写成:杏仁眼、樱桃小嘴、瓜子脸、项如嫩藕、乳似馒头、指如葱根、口若含贝。这种描写不仅很恰当,而且很生动形象,简直栩栩如生了。实际上,以上这些比喻已经成了经典,现代人也常常用来描写女性。 食物的特点在汉语中同样可以为喻。中国人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因此对“肥”“油”就自然有好感。语言中“肥”和“油”常常加以引申,表示利益或好处。例如:“富得流油”比喻非常富裕,“捞油水”比喻从中得到好处,“揩油水”比喻占便宜,“油水大”比喻好处或利益多,“他找了个肥缺”意思为他找了个收入或好处很多的职位。但是“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东西沾上油以后很光滑,由此又引申出“油滑”的比喻义。像“那家伙真油”,其中的“油”就是这个意思。汉语中还有“老油子”和“老油条”的说法,它们多用来借指熟谙世事、明哲保身的人。 面粉比较松散、柔软,因此常常用来比喻慢性子。像“你真面”“面瓜”,意思都是动作或反应慢,做事不着急。 醋是一种佐食的调料,性酸,但不知何时,人们把它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了。女人生性爱嫉妒,所以戏称爱“吃醋”“醋坛子”比喻嫉妒心极强的女性;“醋性大发”比喻顿生嫉妒之心。 二、与吃有关的动作 与吃有关的动词很多,像“谗”“垂涎”“尝”“啃”“嚼”“品”“吞(咽)”“噎”“饱”“撑”等。这些词为每个人所熟悉,因此它们具有很大的能产性,汉语中由这些词组成的词语也非常多。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 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校:青岛超银中学 班级:2012级二班 组长:程谟怡 组员:蒋小倩,程凤,吴相甫, 王阳阳,韩梓浩 指导教师; 邵林

目录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3) 三、研究步骤 (4) 四、进行调查 问卷 (5) 五、得出结果: 1、感受 (7) 2、倡议书 (9)

研究背景 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我不禁起了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 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最新】中国饮食文化作文1000字-实用word文档 (4页)

【最新】中国饮食文化作文1000字-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中国饮食文化作文1000字 你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吗,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了2篇中国饮食文化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一:龙与中国饮食文化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 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 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 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 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 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 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 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瞧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与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与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瞧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与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就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又就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这个社会属性与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所以,对食物就是否进行烹饪加工就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就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即就是烤。燔就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就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就是这样的:炊,爨也。从火,吹省聲。昌垂切。欠,既就是声旁也就是形旁,就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它的本义就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灶,在金文里的字形就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就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与五味之宝器也。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她,她凭借铸鼎与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 就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就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鼎也就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从金省,父声。它的本义就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说的便就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就是进食器。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汉字与饮食文化 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自然与人们紧密相连的饮食也会在话语中,即在文字中有着直接明显的反映。因此很多的汉字都与饮食相关,他们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本文将从汉字中所展现的饮食方式和食用器具来探索,研究汉字中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方式饮食用具文化 古人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需。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因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十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方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方式方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不到的珍贵信息。 一、饮食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人们

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一)直接烧烤 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 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说文解字》:“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毛亨传:“炕火曰炙。”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2.焦:《说文解字》:“火所伤也。”属于会意字,是在火上烧烤鸟类的烹饪方法。如《玉篇》中说:“焦,火烧黑也。又炙也。”我认为古人在烧烤时,把捉来的各种鸟都放在一起烧烤,如果捉到的尿多就多放,反之就少放,放的多的时候因为照顾不到就会烤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用这种方法了,因此,“焦”的意义变为了“物体经火烧后变黄法脆”了。 (二)间接烧烤 间接烧烤就是不直接将事物放在火上烧烤,而是用其他东西作为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1、“禾” 《说文解字》“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 其穗。凡禾之屬皆从禾。”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 2、“秀” 秀丽的秀字,会意。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荣而实者谓之秀。《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 3、“饮”“食”及其边旁“飠”“饣”

“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 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可是在古代,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 汉字有关副食的用字更多了,这里只讲“菜肴(肴)”两字,“菜”从“艹”从“爫”从“木”,《说文解字》:“艹之可食者。从艹采声。”意思是一种草本食物,是用手(爫)从植株上采得的,我们通称它为青菜。“肴”,形声,小篆字形。从肉,爻(yáo)声。本义:做熟的鱼肉等;肴,啖也。凡熟馈可啖之肉,折俎,豆实皆是。——《说文》在古时食用肉类,包括三畜“牛”“羊”“豕”;三禽“鸡”“鸭”“鹅”;三膳“鱼”“蚌”“虾”。华夏民族生活在黄河边上,羊和鱼是为主要肉食,因而创造了一个以鱼羊组成的“鲜”字,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第十章汉字与饮食文化 第一节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 1.举出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三个。 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中华饮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中国汉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烹、饪烹与饪早在《易经》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经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名。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饪饪:《说文》:“大孰(熟)也。从食壬聲。”《论语·乡党》:“失飪不食,不时不食。”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节。”生熟程度:腥、烂、糜、饪。 2.从火的字反映烹饪发展炊、烤、炒、烧、炝、炖、烘、焙、烩、炸、炙、煲、烫……烹、然、煮、蒸、煎、热、熏、熬、熟、焦…… 第二节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2.举出反映跪坐进餐习惯的汉字三个。 1.跪坐进餐 1)即:将要进餐2)既:已经进餐 3)鄉:同吃一锅饭4)卿:掌管饭勺的人 2.以羊为代表美食《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礼品。 1)羞:《说文》:“羞,进献也。”拿羊进献。2.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無鄙切。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3.譱(善)甘也。 4. 羹5.鲜6.羔:说文》:羊子也。从羊,照省聲。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7.羡8.祥10.姜9.養 第三节汉字反映的酒文化 3.汉字体现出哪些酒文化与幸福观? 甲骨文从“酉”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出现.《说文·酉部》:收字67个 酌配酑酎酏酐酒酜酚酛酓酔酕酖酗酘酙酝酦酟酠酡酢酣1.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饮酒情景,酒与英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如: ◎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唐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2.《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 《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从语义看,表示酒的品质及色泽12字;酒的味道2字;酒在祭祀中的应用2字;酒桌上的礼仪3字;饮酒时取量表现3字;酒的药用1字。可见,汉代时丰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从酉,豊声。酤:一宿熟也。一曰卖酒也。从酉,古声。《集韵》:“一宿酒。”2)酒的品质、种类:酾清酒、醪浊酒、醇纯酒、醹ru2厚酒酎zhou4三重醇酒、醠浊酒、醲厚酒、醨薄酒酷酒厚味、醰甜长味、酏yǐ黍酒 3)酒的礼仪:酌:盛酒行也。——盛酒劝饮。醻:主人进客也。——主人劝客饮酒。醋:客酌主人也。——客人回敬主人。醮:冠娶礼祭也。——冠、婚礼酌而无酬酢。 mi4:饮酒俱尽也。——主客共同干杯。 4)饮酒专用字:1】?(酓、飮)2】釂:饮酒尽也。3】醉:《说文》:“醉,卒也。卒其量不至于乱也。”古人把“不至于乱”的“醉”看作是一种美境。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醉仙图记》:“凡醉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 4】酣:饮酒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说文》:酣,酒乐也。应劭:不醉不醒谓之酣。5】酲:《说文》:酲,病酒也。《庄子·人间世》:嗅之则使人狂酲。 6】酗:《尚书·无逸》孔传:“以酒为凶谓之酗。言纣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7】醒:《说文》:醒,醉解也。觉醒。 3.酒与古人幸福观1)福2)富 4.酒与祭祀1】奠2】(祭3】酹:餟(醊)chuò祭也。《广韵》:“以酒沃地也。”——洒酒于地表祭奠或立誓。 4】莤sù:《说文》:“礼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饮之也。”—按礼的规定祭祀,捆束着茅,树立在祭场前,用施行灌祭的祭器圭加在茅上,而向茅灌鬯酒,叫做莤。酒从茅上渗透下去,象神喝了酒。第四节汉字中的烹食器具 4.举出表示烹食器具的汉字三个。 1.鼎鼎是煮肉和盛肉的。鼎以圆腹三足的为多。鼎足而立。 2.鬲鬲是三腳中空的煮水器,可容較多的水,又較易煮沸。鬲型式有雙耳、單耳和無耳等。最早的鬲是無耳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吃”举世闻名,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食物非常丰富,种类非常繁多,而且表现在烹制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中国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这八大菜系中,又以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最有名,它们已经饮誉世界。中国菜追求色、香、味、形,不仅讲究用料,而且还讲究火候、刀法和造型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但是由于各菜系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汉语中常常利用食物的外部形状或食物自身的属性,通过比喻、夸张、借代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好恶等。像“软面团”“菜包子”,比喻性格怯懦无能的人。“刀子嘴,豆腐心”比喻嘴厉害,但心却很软。“闷葫芦”比喻沉默寡言的人。“姜是老的辣”比喻老人经验丰富。“空心萝卜”比喻色厉内荏的人。“奶油小生”比喻面孔白嫩的男青年。“脸像橘子皮”形容脸上的皱纹很多,很难看。“西葫芦脑袋”形容脑袋长得像西葫芦一样难看。“蒜头鼻子”形容鼻子像蒜头一样。“装蒜”比喻假装不知道。“豆芽菜”形容非常瘦。“三块豆腐高”形容个子矮胖。 汉语常常用食物来比喻女性。在古人的笔下,美女常常被描写成:杏仁眼、樱桃小嘴、瓜子脸、项如嫩藕、乳似馒头、指如葱根、口若含贝。这种描写不仅很恰当,而且很生动形象,简直栩栩如生了。实际上,以上这些比喻已经成了经典,现代人也常常用来描写女性。 食物的特点在汉语中同样可以作为喻体。中国人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因此对“肥”“油”就自然有好感。语言中把“肥”和“油”的含义加以引申,表示利益或好处。例如:“富得流油”比喻非常富裕,“捞油水”比喻从中得到好处,“揩油水”比喻占便宜,“油水大”比喻好处或利益多,“他找了个肥缺”意思为他找了个收入或好处很多的职位。但是“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东西沾上油以后很光滑,由此又引申出“油滑”的比喻义。像“那家伙真油”,其中的“油”就是这个意思。汉语中还有“老油子”和“老油条”的说法,它们多用来借指熟谙世事、明哲保身的人。面粉比较松散、柔软,因此常常用来比喻慢性子。像“你真面”“面瓜”,意思都是动作或反应慢,做事不着急。而醋是一种佐食的调料,性酸,但不知何时,人们把它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了。女人生性爱嫉妒,所以戏称爱“吃醋”“醋坛子”比喻嫉妒心极强的女性;“醋性大发”比喻顿生嫉妒之心。 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孕育、浸渍着汉语,汉语又以其独特的个性,对汉人的心理、文化起一种规约与导引的作用,形成许多独特的汉语文化。“饮食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的“吃”天下闻名。汉语的词汇构成深深地打上了汉族“饮食文化”的烙印,用“吃”来比附造词,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

汉字与饮食

学科论文 题目:汉字所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 学号:201201302202 姓名:董皓 指导教师:覃觅 时间:2014年10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1概述 (1) 2传统主食五谷 (2) 2.1黍 (2) 2.2稷 (3) 2.3麦 (3) 2.4菽 (3) 2.5麻 (3) 3烹饪五味 (4) 3.1酸 (4) 3.2甜 (4) 3.3苦 (5) 3.4辣 (5) 3.5咸 (6) 4中国传统用餐工具——筷子 (6) 5总结 (7) 参考文献 (7)

汉字所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 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122班董皓指导老师:覃觅 [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集音、形、义于一体。汉字的部首一般是汉字的意符,通常与部首有关的文化现象在该部字群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这就为以字形、部首为材料来考察相关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从汉字字形特点出发,粗略地对中国饮食文化与汉字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汉字;字形;饮食;文化 引言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尚书》提出治国八要素,其中即以“食”为先,中国更是有着享誉世界的美食文化。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研究中国的汉字文化,就离不开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探究汉字文化发展的脉络与本质。《说文解字》是由汉代许慎编排的中国现存最古老而成系统的字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本文将以《说文解字》为基础,通过对先民的主食——五谷、烹饪的五味以及传统的饮食工具——筷子这三部分的论述,初步探究汉字形成演变的历程,以及饮食对汉字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汉字所蕴含的意义。 1 概述 古人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人对于饮食与其他外界事物,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而在这先天必须的两种事物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史记·郦食其列传》又说“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同样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说,我们的先民早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而中国更是自古以“食”闻名天下,现如今中国共有6 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不仅如此,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