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第四》)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

“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分)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分)②知错能改,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1分)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杀鸡焉用牛刀(1分)(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分)

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1分),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1分)。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1分)。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⑴“玉帛”和“钟鼓”指代的分别是什么?(2分)

礼物和乐器。

⑵从上述文字看,“礼乐”和“仁”是什么关系?试作简析。(4分)

两者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1分)“礼乐”是外在的形式,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1分)“仁”决定和支配着“礼乐”。(1分)如果没有“仁”这个内核,“礼乐”的存在将缺乏意义,成为无本之木。(1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论语·八佾篇第三》)

子曰:?奢则不孙④,俭则固⑤。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⑥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⑦云乎哉??(《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注】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本义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在这里指周到地治办丧葬的礼节仪式。③戚:心中悲哀。 ④孙 :同“逊”。恭顺,谦让。⑤固:鄙陋,小气,寒酸。⑥玉帛:指古代举行礼仪时使用的玉器、丝帛等礼器、礼品。⑦钟鼓:古代乐器。(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留着。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很感叹,认为他问了一个好问题。

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侈,否则就违背了礼的根本。(孔子不是简单地主张勤俭节约,也不是说讲排场就是违礼。他告诉林放的是,礼要重视恭敬诚笃等内在的实质,而不能仅仅讲外在的排场。)

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礼的行为,他主张宁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礼犯义。

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上,而应该重视礼乐的本质和目的。

(2)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礼乐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礼的目的在追求秩序,乐的目的在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所以,孔子反对在礼乐形式上讲

排场而忽视内在恭敬诚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参考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意义重大啊,你提的问题!从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从治办丧事来说,与其在仪式上搞得很隆重而完备周到,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鄙陋。与其不逊,不如鄙陋。?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德行类孔子教育学生,最重视德行修养。在其看来,德行是本。

第一篇论道德

1、"仁"是最高的道,"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

例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4.15)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解疑:何为“忠恕”?

回答: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谓推己及人。

例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5.24)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

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道德善性具有强烈的感召性、普遍性。

例:《一本通》P6 第1题

析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因此有德的人必然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亲近。孔子身处乱世,诸侯以力相尚,社会唯利是从;孔子修身行道,因此有三千弟子向他学习,贤者有七十二位,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

《易经?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追求义理因志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易经?乾卦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色相同的乐器会互相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互相吸引)这都说明了有德者必不孤的道理。

3、随波逐流,趋炎媚俗,表里不一之伤善害德之行。

例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15?27)

注释:巧言表面上看来聪明合理,但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

章旨: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

例2: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17?14)

章旨:孔子认为随意听信或传播无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为的。

例3:子曰:‘乡原,德之贼(败坏)也。(《阳货》17.13)

章旨:孔子认为“乡愿“即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搬弄是非的伪君子,好人说他好,恶人也说他好。这种人只会败坏社会伦理道德。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参考译文: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知识讲解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精读2020春季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论语》精读2020年春季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这句话出自( ) C、《论语.阳货》 2、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中,“色难”指的是()。 C、和悦的态度 3、下列行为中,属于“孝”的行为是()。 B、晨醒昏定 4、“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这句话出自( ) B、《孟子.尽心》 5、《论语正义》的作者是( ),他认为“施劳”与“伐善”对文。 A、刘宝楠 6、《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为:()也。 C、柔 7、“师与商也熟贤”中的“师”指的是( ) A、子张 8、以下哪位是《国故论衡》的作者() D、章太炎 9、在《说文解字》中,“克”被解释为什么意思() C、肩也,有负担的意思 10、按照孔子的想法,季氏不能使用八佾,只能使用()。 C、四佾 11、以下哪一位是《论语正义》的作者 B、刘宝楠 12、恕”的实质是什么()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当田常欲作乱于齐,孔子问二三子何为莫出的时候,哪一位弟子请行被孔子同意了( ) D、子贡 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时期“学”的三个层次() C、学平等 15、《研经室集》的作者是() C、阮元 16、以下哪个不是古人理解的“三达德” B、达者不畏 17、“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问仁时孔子的回答( )D、仲弓 18、 子路死后,孔子歌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这里的“萎”指()。(分) C、将要死去 19、“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出自以下哪本书() C、《史记.孔子世家》 20、“君子义以为质”中,“质”可以解释为()。(分) C、基础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去时常的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时习:时常地去复习。时,按时。 (2)说:通假字,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8)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9)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0)自:从。 (11)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论语导读张汝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哪些选项正确地表述了孔子对“性”的看法?()(1.0分) 1.0 分 ?A、 人性本恶,其善伪也。 ?B、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C、 性相近,习相远。 ?D、 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 1.0 分

?A、 周易 ?B、 礼记 ?C、 尚书 ?D、 诗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 “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晓谕 ?B、

说服 ?C、 譬喻 ?D、 教导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心中不快 ?B、 愤怒

?C、 嫉妒 ?D、 怨恨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1.0分)1.0 分 ?A、 12 ?B、 15 ?C、 18 ?D、 20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

子曰:“恭、宽、信、敏、惠。”这里的“敏”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才思敏捷 ?B、 谋事有当 ?C、 身手矫健 ?D、 见微知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练习 ?B、

实践 ?C、 复习 ?D、 习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子曰:“微管仲,我其被发左衽矣!”这里的“微”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小 ?B、 稍微 ?C、 隐匿 ?D、 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 ㈠、子曰:“学而时.(时常地)习.(温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乎?”(《学而》) ㈡、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 ..(多次反省)吾身:为人谋(谋划)而不忠(尽心尽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㈢、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可以凭借)为师矣。”(《为政》) 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为政》) ㈤、子曰:“由,诲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这)知.(通“智”,聪明)也。”(《为政》) ㈥、子曰:“见贤.(贤能的人)思齐.(相同,一样)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把……当作)己任,不亦重.(重大)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子罕》) 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 子曰:“其.(大概,也许)恕乎!己所不欲.(想要),勿施.(施加)于人。”(《卫灵公》) 一、文言知识总结及理解性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è) 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 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án) 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⑻是知也(此,这) ⑼其恕乎(大概,也许)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⑾是知也(通“智”,聪明)⑿己所不欲(要,想做) ⒀勿施于人(给,施加)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⒂见贤思齐焉(看齐)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⒇死而后已(停止)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说通悦,愉快 ②女通汝,你 ③知通智,智慧,聪明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1.于 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5.逝者如斯夫()()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价值观 ①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②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③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④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应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含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 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提纲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

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论语知识点(精选、)

《国学论语下》礼乐、为政(秦瑜)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一单元礼乐 1.礼本来的意思就是祭祀,后来引申为礼节,礼仪。 2.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中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 3.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4.中国古代传统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 5.古代射礼为什么规定不能射穿靶子呢?古代礼制规定,君子崇尚礼仪而不崇尚武力,所以射礼讲究的是射中靶心,而不是射穿靶子。 6.你知道古代还有哪些“礼”吗?1.古代男子成年礼要举行“冠礼”。2.古代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礼仪。3.有接待宾客的宾礼等。 7.“乐”本来的意思是乐器,引申为快乐。 8.在什么场合下,能感受到古代的礼乐文化?1. 音乐会或者博物馆的礼宾性演出。2.天坛的祭祀大典。3.民间的红白事也会奏乐。 第二单元为政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句是说统治者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历史上有哪些以德治国的君主?尧,舜,周文王,刘备,唐太宗,宋太祖等。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照着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3.孔子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想一想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4.周朝时,车子是作战的主要装备,它的数量称为衡量各国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用四匹马拉的战车称为“乘”。 5.将帝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子孙的方式,就叫做“禅让”。尧就帝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期末考试(20)姓名:陈静班级:默认班级成绩:分 一、单选题(题数:70,共分) 1颜回去世之后孔子用了六个字褒奖颜回,是(分)分 A、 勤学好思孝敬 B、 箪食瓢饮无改 C、 不迁怒,不貳过 D、 慎思之,笃行之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子曰:(),学则不固。(分)分 A、 君子见善则迁 B、 君子不重则不威 C、 君子克己复礼 D、 君子无友不如己者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事亲之道0(分)分 A、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勤政思想。()(分)分 A、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B、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C、 子路问政。曰:无倦。 D、 以上都对

5佛教戒三毒,三毒指的是()。(分)分 A、 食、色、性 B、 贪、痴、狂 C、 贪、嗔、痴 D、 贪、欲、妄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6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出自()。(分)分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孟子》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怎么理解()(分)分 A、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B、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惜况不太会发生 C、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分 A、 官学独大 B、 私学式微 C、 家学没落

论语知识点归纳

《论语》六则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二、《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意: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也。女:通“汝”,你。是,这。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 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亦/说乎【不也是 很高兴吗】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方法,乐趣,为人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而立【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而不惑【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又不会逾越规矩】。”——学习和品德修养的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为师矣【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学习方法 6、子曰:“ 贤哉,回也【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箪食【一竹篮饭】,一瓢饮【一瓢水】,在陋巷【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人/不堪其忧【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贤哉,回也【么有贤德啊,颜回】!”——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 8、子曰:“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道德修养 9、子曰:“三人行【几个人一同走路】,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自

《论语》知识点

《论语》知识点小结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论语》——语:语录。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二.字词总结 1.字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 )不习乎 曾(zēng )子罔(wǎng)殆(dài )诲(huì)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 自省(xǐng )弘(hóng)毅(yì)凋(diāo)己(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 死而后已(yǐ)焉(yān)哉(zāi ) 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②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③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3.背会课下注释字词。 三.成语总结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四.内容总结 (1)谈学习态度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谈修身做人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期末复习《论语》(学生版).doc

《论语》复习 ★建立知识体系 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界,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K,供人家参考: ▲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徳》:徳政主张——为政以徳思想,徳与礼,K卞与教化,为政者身的素养,均贫富 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M:不可而为之 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 《君子之风》:£1我修养——君子ft我修养的主要内界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 见利思义,仁者和辨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 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竹,右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了的“围墙”。 《沂水畚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乐治 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 《屮姗之道》:哲学思想——屮庸之道,和而不同,“屮谢” “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 《为政以德》 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屮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为政以徳: 2、如何为政以徳: (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 (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 3、孔了“均无贫”主张的含义: 二、习题精练(仔细思考,联系木课知识点作答) 1、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乂何加焉?”曰:“教之。”(13.分乙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 江泽民(1).甲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徳”思想的哪些基本手段?(2分)(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儒家的徳治与我们今天所提侣的徳治一样吗?(3分) 2、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募荡舟,倶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 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请结合两则材料IAJ容回答,为什么“禹、稷躬稼而冇天下”而樊迟“学稼”却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