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级科学上册1.1 科学不神秘

浙教版级科学上册1.1 科学不神秘

浙教版级科学上册1.1 科学不神秘
浙教版级科学上册1.1 科学不神秘

浙教版7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不神秘

知识要点: 1.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发现

周围的问题着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3. 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生活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

面影响。

重要提示:1. 学习科学要善于感知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各种变化。

2. 学习科学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善于了解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过

程,学习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

3. 学好科学的秘诀: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同步练习

1. 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事()

A.科学是对人类有用的,它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科学对人类有用,没有任何不利之处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我们要学好科学,为人类社会服务

2. 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

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千岛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 杭州太子湾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D.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3.科学家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其科学研究的首要各种是()

A.关注现象,提出问题

B.搜集资料,考察验证

C.记录结果,分析论证

D.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

B.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即

C.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

D.只要留下观察,从身边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5. 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6. 下列问题中,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A.月亮形态的变化

B.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C.四川芦山发生地震

D.校学生会选举产生新一任学生会会长

7.下列现象和发明创造不相关的是()

A.火山爆发----------人造卫星

B.水沸腾顶起壶盖----------蒸汽机

C.吊灯的摆动-----------摆钟

D.苹果落地-----------万有引力定律

8.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的方便和好处,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

事件能说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是()

A.奶粉中用三氯氰胺充当蛋白质

B.制造假币在市场上流通

C.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

D.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到餐桌

9. 科学老师在做乒乓球实验时,将稍微有点凹陷的乒乓球放入一只杯子中,然后将热

水倒入杯子中,热水中的乒乓球会()

A. 变瘪

B.鼓起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你仿照例子针对下列现象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

(1)例:鱼缸的金鱼在水中上下游动。

问题:金鱼为什么能在水里上浮和下沉?

①天下雨了。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飞。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问题:钢铁在神秘条件下容易生锈?

①种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冰吸收热量会融化。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手握住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猜测一下,如果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可能会

发生什么现象?操作一下,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1)你的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有人说:掌握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任意改造自然。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

浙教版7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不神秘(答案及其解析)

1. 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事( B )

A.科学是对人类有用的,它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科学对人类有用,没有任何不利之处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我们要学好科学,为人类社会服务

解析: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即要看到科学带给人类的巨大推动了,也要看到科学的负面效应。如汽车的发明一方面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重大革新,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2. 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

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C )

A.千岛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 杭州太子湾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D.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解析:判断是不是科学问题,看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属于客观可判断的事物,花卉哪种最漂亮,往往受不同人的主观影响,不属于科学问题

3.科学家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其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 A )

A.关注现象,提出问题

B.搜集资料,考察验证

C.记录结果,分析论证

D.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

B.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即

C.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

D.只要留下观察,从身边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5. 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C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6. 下列问题中,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D )

A.月亮形态的变化

B.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C.四川芦山发生地震

D.校学生会选举产生新一任学生会会长

7.下列现象和发明创造不相关的是( A )

A.火山爆发----------人造卫星

B.水沸腾顶起壶盖----------蒸汽机

C.吊灯的摆动-----------摆钟

D.苹果落地-----------万有引力定律

8.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的方便和好处,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

事件能说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是( C )

A.奶粉中用三氯氰胺充当蛋白质

B.制造假币在市场上流通

C.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

D.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到餐桌

9. 科学老师在做乒乓球实验时,将稍微有点凹陷的乒乓球放入一只杯子中,然后将热

水倒入杯子中,热水中的乒乓球会(B )

A. 变瘪

B.鼓起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你仿照例子针对下列现象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

(1)例:鱼缸的金鱼在水中上下游动。

问题:金鱼为什么能在水里上浮和下沉?

③天下雨了。

问题:__天为什么会下雨_?______________

④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飞。

问题:_____大雁为什么往南会_?____________

(2)例: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问题:钢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③种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芽。

问题:____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____

④冰吸收热量会融化。

问题:__ 冰吸收热量为什么会融化?______

11 .用手握住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猜测一下,如果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可能会

发生什么现象?操作一下,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4)你的猜测:_____两张纸向一起靠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__向下吹气,_两张纸向中间靠拢_

(6)你的疑问:__两张纸为什么会向中间靠拢_____ ?

12.有人说:掌握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任意改造自然。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掌握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任意改造自然这句话不对。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即要看到科学带给人类的巨大推动了,也要看到科学的负面效应。如汽车的发明一方面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重大革新,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doc

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运用 :】 合作交流,从课堂讨论实验中探究新知。 【学法指导】交流指导 【教学资源】 器材准备:乒乓球、漏斗、水杯、清水、烧杯、纸、铅笔、吹风机 【授课过程】 教学师生互动设计意图环节 提出科学探究要从疑问开始,学习中要带着“为什么”简洁明导了,直入主师:让我们对科学的学习从神奇的乒乓球开始题 入 1、神奇的乒乓球 新下面以六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有 1 到 2 位同学负责主要的操作。小组学小组成员都要注意实验的现象或变化。习培养学授实验一、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生的合作学生可按照 PPT 图片进行实验操作精神 问:为什么乒乓球会“飞”起来呢?通过实 答:因为吹风机对球有一个向上的风在吹。验和提问实验二、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力向上吹,有什么结果? 提高学生学生动手实验后发现吹不起来的探究和 问:为什么这样吹不起来呢?学习积极 会有学生回答可能是风太小吹不起来,可叫学生动手直接吹排除性这一原因。 实验三、如果我们把漏斗倒过来吹,这样会有什么结果?问题升会有学生回答不用吹就掉下来,实验后发现掉不下来华,提高学 问:这又是什么什么原因呢?生求知欲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科学并不神秘 一、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小结等内容) 知识点: 1、科学在我们身边 2、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3、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5)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4、怎样学习科学 (1)仔细观察 (2)积极实验 (3)认真思考 总结: 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多、多,多,运用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_______,科学技术也可以产生________ 。 例题讲解: 【例1】下列事物中,属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是:。 A.风是怎样形成的? B.政府是如何管理流动人口的? C.为什么会打雷? D.我们学校有多少初一新生?

E.小鸡是如何出生的? F.水为什么会结冰? G.小明的理想是什么?H.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例2】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千岛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杭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存冬季开花 D.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例3】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她曾看到某种鸟在吃蓟(ji)的种子,就想证实蓟的种子是不是它最爱吃的食物,于是用三种食物(蓟的种子、稻谷、太阳花的种子若干)进行实验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这种鸟可能最爱吃蓟的种子” B.实验时应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 C.实验前三种食物的取用数量应一样多 D.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课堂训练: 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阅读 2、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伊拉克大沙漠 B. 伊拉克战争 C. 伊拉克气温高降水少 D. 伊拉克石油蕴藏量丰富 3、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 A. 关注现象,提出问题 B. 搜集资料,考察验证 C. 记录结果,分析论证 D. 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4、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 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 5、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 一、教材分析 《科学并不神秘》是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入门课。本课从奇妙的大自然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等方面着手,把刚迈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 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启发学生在对常见现象的讨论、探究、实验、观察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初次接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七年级《科学》本身“以感性知识为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设计一些能体现科学现象与规律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 三、设计思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索兴趣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以形象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呈现奥妙的自然界,让学生在惊奇感叹中培养了探究自然的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情境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一般学生对科学充分着神秘性的向往,总是认为科学是科学家才能研究的课题,通过学习身边的科学,让学生了解身边随处存在着科学。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引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科技改变世界。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技能。 2.方法和过程 初步感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及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向往热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科学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米米以上 米~500米之间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时间7时11时19时24时 经纬度20°N,118°E °N,115°E °N,114°E 22°N,113°E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科学的入门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质量的测量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时间的测量 科学探究的过程 1.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猜测和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的计划 4.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5.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 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一类具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特征的物体;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而动物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动物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的哺乳类及体外没有毛皮的卵生类; 卵生类又分为体外有羽毛,体温恒定的鸟类及体温不恒定的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身体多细胞类及身体单细胞类; 植物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有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 没有种子植物分为有茎和叶分化的及无茎和叶分化的(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分化的分为有根的蕨类植物和没有根的苔藓植物,它们都用孢子繁殖; 细胞学说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构成;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

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霉菌与细菌一样,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组织; 在叶片的中部,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能输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组织; 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的七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地球与宇宙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科学知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各种力的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课时分配: 本单元一共6课,各用1课时,共用6课时。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 一、教材分析 《科学并不神秘》是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入门课。本课从奇妙的大自然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等方面着手,把刚迈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 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启发学生在对常见现象的讨论、探究、实验、观察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初次接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七年级《科学》本身“以感性知识为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设计一些能体现科学现象与规律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 三、设计思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索兴趣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以形象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呈现奥妙的自然界,让学生在惊奇感叹中培养了探究自然的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情境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一般学生对科学充分着神秘性的向往,总是认为科学是科学家才能研究的课题,通过学习身边的科学,让学生了解身边随处存在着科学。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引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科技改变世界。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技能。 2.方法和过程 初步感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及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向往热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科学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玩具里的科学)(21:03:51)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玩具里的科学课时1 使用意见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4、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

浙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

浙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是地球的()。一个小球在地球上重12N,1.2KG,拿到月球以后重()N、质量()KG。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的一个周期是()天。 5、(1)农历初一也叫()农历十五也叫做()。在下面画出对应的月相 初三:初七:二十二:二十七: (2)下列月相按时间顺序排序: (3)填写下表中我国节日的农历日期,并将下列月相前的字母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A.新月到上弦月之间 B.上弦月到 满月之前 C.满月 D.新月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到(),下半月再由()到()。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

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说明下列诗句中所对应的月相: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B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 C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日食图示: 月食图示: 14、日食和月食的比较 日地月三者位可见范围 发生时间 持续先亏方向 类型 看到的样 置关系 时间 子 日食 月食 15、日食发生的过程:先从太阳(西侧)(右)开始,太阳(东侧)(左)结束。 月食发生的过程:先从月球(西侧)(右)开始,月球(东侧)(左)结束。 正确反映一次日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________,正确反映一次月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________ 16、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7、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 浙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示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学习科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科学入门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技又叫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 二、科学在我们身边 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 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用图片呈现; 弯曲的铅笔、人造彩虹等用实验呈现。 PS:突出变化的 2.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 3.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小科学家。 4.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 P3活动: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

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它们的原理。 5.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探索中,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积极提问,以此推动教学的共同发展。 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外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家园。(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四、家庭作业: 1.作业本第1节 2.校本作业 五、课后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上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教案1.doc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春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从科学家探究的故事过渡到H常生活中的探究1、出ZK CAI课件:金鱼在金鱼缸内上下游动让 学生观察金鱼游动并描述现象,然后提问。 2、确定探究问题: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或 下沉? 3、建立假设 4、演示实验「① 把软木塞浸没在水中后放手, J观察现象 [②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放手,观 '察结果 联想解释金鱼为什么能自由上、下运动? 观察金鱼游动情况,提问: "①鱼怎么生活在水中闷不 死? 〈②鱼怎么繁殖? %1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 l 上下游 %1…… 学生讨周围论后,做出多种 猜想并全班交流。 看见软木塞上浮 看见小石块下沉 自由发言:G>F浮一下沉 G VF浮一上浮

各种 科学探究A 自然现象 科 [板书设计]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伊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J 科学 科技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保护 I 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浮习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资料] 1、 不明飞行物(UFO ):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 或物

浙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是地球的()。一个小球在地球上重12N,1.2KG,拿到月球以后重()N、质量()KG。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的一个周期是()天。 5、(1)农历初一也叫()农历十五也叫做()。在下面画出对应的月相初三:初七:二十二:二十七: (2)下列月相按时间顺序排序: (3)填写下表中我国节日的农历日期,并将下列月相前的字母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A.新月到上弦月之间 B.上弦月到满月之前 C.满月 D.新月 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 农历日期 日期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到(),下半月再由()到()。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说明下列诗句中所对应的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日食图示: 月食图示: 日地月三者 位置关系 可见范围发生时间持续时 间 先亏方向类型看到的样子日食 月食 15、日食发生的过程:先从太阳(西侧)(右)开始,太阳(东侧)(左)结束。月食发生的过程:先从月球(西侧)(右)开始,月球(东侧)(左)结束。 正确反映一次日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________,正确反映一次月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1 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

§1.1 科学并不神秘 自主式学案稿备注【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 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 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前学习: 【对话课本】阅读教材P2-6 【记下问题】 【课前尝试】 1.写2个你身边的属于科学现象的例子(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 2.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 3.先进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 部。(5).科学技术的其他好处。 4.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内对话: 引入:实验:铅笔在水中被折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描述现象。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举一个你身边的属于科学现象的例子。 2【想一想】: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 【活动】:在一个气球里装约20克沙子,吹足气,用橡皮筋扎紧口子,放入水槽 里,观察气球在水槽里是沉还是浮。 【现象】:,放松橡皮筋,将气球里的气放出一些,观察气 球在水槽中位置的变化情况:;不断地放出气球里的气, 观察气球在水中位置的变化情况:。 【联想】观察:鱼的模型或解剖鱼,可以找到一个充满的鳔。鳔的大小不同 水层中会发生变化。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有关。 【结论】鱼是通过改变鳔中的气体量来改变气球体积,从而改变在水中的位置。 3.科学的本质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奥 秘有了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的,人们会不断的发展和提出, 如非典型性肺炎的出现、如何预防等,这都需要人们去、。 二、科学给我带来了什么 1、科学技术的好处 【讨论交流】将预习题第3题的内容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第一讲科学并不神秘 适用学科科学适用年级七年级适用区域浙江本讲时长120分钟知识点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总,见过很多奇妙的景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不仅仅只是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学科。 二.目标1.科学在我们身边

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播放火山喷发视频问: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展示种子发芽、小鸟孵化、昆虫蜕皮、大雁迁徙等图片,解释引出自然界不断变化的原因,展示图片从火药到2008年火箭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从指南针到卫星导航系统的图片 1.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2.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3.科学的本质: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人类的不断地向前 4.例题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 B. 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 C.. 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 D. 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思路导引:总体感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观察和思考。解析:科学研究其实是一项平凡而又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对每一个人来说,只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答案:D 3. 课堂练习 (1)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下列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A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B、小明发现了西湖十大美景 C、小王发现蚯蚓有触角 D、小东发现自己说的很好 (2)小明喜欢《科学》课程,在走进科学大门过程中,下列认识和做法不正确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收集资料,发现规律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