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市政学复习题

市政学复习题

市政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市政认为,市政主体包括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即包括城市的整个城市政治系统。
2.中义的市政认为,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
3.狭义的市政认为,市政主体是城市的行政机关。
4.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市人民代表大会。
5.中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都是五年。
6.城市人民检察院是设在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7.目前中国市民参政最正式、最有效的形式是政治选举。
8.市议会制的代表是英国各个城市和加拿大的多数城市。
9.议会市长制的代表是日本的各个城市。
10.市长议会制的代表是法国的城市和美国的多数大城市。
11.市委员会制的代表是美国较多的中等城市和少数大城市。
12.市经理制的代表是美国的一部分中等城市和多数小城市。
13.特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14.把市政职能划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的依据是各种职能产生的先后顺序。
15.把市政职能划分为防御职能和建设职能的依据是市政职能的性质和实现方式。
16.把市政职能划分为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的依据是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市政管理的实际情况。
17.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属于城市的现代职能。
18.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1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20.城市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是公开招标。
21.位置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是城市的自然特性。
22.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是城市的经济特性。
23.城市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城市土地的权属问题。
24.土地增值税实际上是一种级差地租。
25.城市土地市场的中一级市场的主体是国家、城市土地经营者、城市土地使用者。
26.城市土地市场的中二级市场的主体是城市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
27.城市土地市场的中三级市场的主体是城市土地的使用者。
28.根据相关规定,中国城市的居住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70年。
29.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是城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方式。
30.出售或买卖、交换或互易、赠与是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
31.城市生态环境最基本、最重要的衡量尺度是环境污染的程度。
32.户籍管理是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实行的一项人口管理制度。
33.根据相关规定,凡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当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34.根据联合国的建议,中国决定今后逢“0”年进行人口普查。
35.“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36.中国开展最早、最为重视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养老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
1.市政的特征有历史性、公共性、双重性、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
2.城市的人民团体包括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
3.城市的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
4.目前中国的四个层次的城市行政等级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5.目前中国的四个直辖市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6.城市的一般职能主要是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7.城市化的动力包括农业发展是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市场化是直接动力。
8.城市化的衡量指标包括水平指标、速度指标、质量指标。
9.城市规划的特性有政策性、综合性、权威性、地方性、科学性。
10.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1.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有生产性、公益性、承载性、自然垄断性、超前性、系统性。
12.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形式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增值税。
13.中国城市环境管理制度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的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4.中国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限有10年、20年、长期三种。
15.从地理特征和管理角度来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功能社区。
16.市政绩效的特点具有公共性、系统性、技术性、工具性、非人性化。
三、简答题
1.简述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农业劳动生产率事物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时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简述市民参政的条件。
(1)透明的市政决策。
(2)高素质的市民。
(3)多元的参政途径。
3.简述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1)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4.简述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市政职

能具有全能性。
5.简述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6.简述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结果。
(2)城市化涉及的领域和包含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有形的城市化和无形的城市化。
(3)城市化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因而也是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4)综上所述,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7.简述城市规划的作用。
(1)指导作用: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2)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控制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3)调节作用:城市规划调节着城市内部的各种关系。
8.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9.简述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城市土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3)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10.简述城市地籍管理的组成。
(1)城市土地的调查。
(2)城市土地的评价。
(3)城市土地的登记。
(4)城市土地的统计。
(5)城市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
11.简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统一指挥的原则。
(3)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4)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5)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
12.简述市政绩效的意义。
(1)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2)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者一致性。
(3)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存在着互动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市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这是推动中国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市政职能转型,也就是使市政职能从单纯的经济管理转变

到社会管理、生态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这是市政体制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市政机构改革要撤销那些因职能错位而设置的专业管理部门,其他市政机构也要进行削减合并,以缩小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
(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这是完善市政管理体制、节约市政管理成本、提升市政管理效能的前提条件要合理设置市政体制的层级结构,首先要实现实现分治,其次要进一步扩大城市政府的自主权,再次要整合县级县级行政区的规模与结构,最后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4)完善基层制作管理体制。这是协调政府社会管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为此,必须进一步理顺街道办事处、市政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努力实现市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促进基层市政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建设。
(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这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首要的任务是切实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真正发挥代议机关的决议功能,加强其对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市政管理法治建设,把市政机关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论述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就是要求各地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城市、镇、乡和村庄的发展,根据各类规划的内容要求和特点编制好相关规划。同时根据城乡特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公正和改善民生。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3)节约用地原则。在城市建设中,要尽量节约土地,精打细算,防止多征、早征。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根据城市土地的社会特点和自然特点,将其用在最适宜的地方。
(4)集约防止原则。要限制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办事,要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建设步骤和建设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先规划后建设原则。要按照《中华人们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编制城乡规划,坚持以经依法批准的上位规划为依据编制下位规划,对城市规划区内所

有建设项目都实行规划管理,做到先规划后建设。
3.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产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城市内外系统提供的物质、能量等资源,生产出产品的能力,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
(2)生活功能。城市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而社会经济系统是在城市形成过程中,人类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创造的,具有生产、生活、服务和享受的功能。

(3)还原净化功能。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提供自然物质来源,而且还能在一定限度内接纳、吸收、转化人类活动排放到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达到自然净化的效果。
4.论述建设生态城市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强调排除主观随意性的影响,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要求生态城市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3)综合性原则。城市生态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要解决它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系统方法。
(4)区域整体性原则。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应当考虑本城市与其他城市及区域的配合关系,做到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5)集约化原则。一是要做到三维空间利用的相对集约化,二是要做到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集约化。
(6)有机集成原则。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面对现有城市,以现有的城市作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发展。
(7)重点性原则。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必须由政府来做的事情上,着力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着力加强公共事业的发展。
五、材料分析题
1.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生态城市一般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居民生活安全舒适的城市。
(2)生态城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保留了现有城市的大部分功能,但实现了自然系统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
第二,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指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而且指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纯

追求环境优美或经济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城市是一个城市整体的生态化。
第四,高效性。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之上的,,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非物质财富的增长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同时,生态城市在知识生产和基本物质生产中,能多层次地分级利用物质和能量,从而能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3)生态城市建设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生态安全。②生态卫生。③生态产业代谢。④生态景观整合。⑤生态意识培养。
(4)生态城市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参照论述题4)
2.关于治理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界过度索取和损害,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界异常现象增多。近年来,多种自然灾害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威胁,呈现出了更加频繁、严重和紧迫的趋势。
(2)与其他公共安全问题相比较,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影响面广、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治理后遗症任务重等特点。因此,自然灾害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大的威胁,预防和抗御自然灾害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
(3)以治理自然灾害为代表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保障着市民的生命和和健康的底线要求。
第二,它保护着企业的生产的正常运行。
第三,它维护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它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
第五,它保存着城市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