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设计立意

“文献阅读”是学习历史和培养历史认知,形成历史思维的必备能力,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史记》、《新语》、《汉书》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代历史记载。但是,由于事境变迁,现代人需要读懂古代文献,必须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掌握一定的文献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希望引导学生习读历史文献片段,理解文献含义,利用文献对汉初的社会现象进行判断和解释。

二、教材分析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但是,汉初的社会却是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是汉初的统治者们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才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开创西汉盛世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本课,能体会上承秦末战乱,下启汉武帝一统盛世的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性。本课所提及的“文景之治”,是学生学习到的第一个天下大治,对后面的盛世的学习都有借鉴作用。

三、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课程标准:

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教学目标:

(1)在《西汉疆域》示意图中,指出西汉都城地点,并能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2)仔细分析《汉书·食货志》的一段材料,查找部分文字含义,理解材料中指出的汉初的社会景象,分析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并根据分析推理汉初统治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根据材料,分析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探讨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根据情景再现,具体体会汉初休养生息的内容,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好处。

(4)根据材料,分析文帝、景帝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措施,思考:一个时期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的共同因素,理解“天下大治”出现的共同历史规律。

3、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解决措施:着重分析文献材料,通过论从史出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难点:文景之治。解决措施:通过分析文献材料、讲述人物故事、观看历史动画短片,归纳总结文帝、景帝为继续施行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措施及表现。

四、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汉朝时期的历史有粗浅的积累,但对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专业的历史词汇则缺乏认识。与此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古文识读能力普遍偏弱,在阅读古代文献材料时容易出现障碍。因此,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古代文献上精心选材,围绕本课中心思想对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重新组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播放后自动切入

“西汉疆域”示意图。提出问题:经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请说出汉朝建国的三要素。

学生活动:

观看《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相关影视剧,没有做好准备的同学能迅速做好上课准备,同时学生也能迅速进入有历史感的历史课堂。学生能根据视频迅速回忆上节课内容,从而迅速进入新课学习,能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环节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活动:

俗语说:得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西汉开国时,汉高祖刘邦面临的是一种什么社会状况呢?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并根据书本和材料所给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汉初社会景象,逐层分析汉初社会面临的问题。

设计意图:

阅读文献,理解文献并能够根据文献和书本知识探究问题,这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四个问题,先从字词入手理解材料,然后逐步分析材料中体现的社会景象和社会状况并分析原因,最后思考面临这种状况统治者面临的问题。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梯度问题设计,让学生逐步感受汉初社会状况和统治者面临的压力。

【环节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活动:

通过材料3和材料4,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汉初谋士为什么建议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引导学生思考只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固汉初统治。当学生理解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判断休养生息政策的政策框架。

通过后面三幅情景再现——农夫三拳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之前探讨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跟汉朝统治者实际采取的政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总结采取这种政策对个人和

国家的有益之处。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研读材料3和材料4,根据书本并参考材料,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回答问题,认真讨论。

设计意图:

首先是继续材料研读来让学生理解休养生息政策提出的原因,以及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的结果,对休养生息政策做一个全面总结。其次,材料跟情景再现模式结合,避免材料过多学生疲倦现象,活跃课堂气氛。

【环节三】“文景之治”

教师活动:

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政治的目的。汉高祖去世后,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他们为了继续推行这一政策,采取了哪些巩固措施呢?

通过材料5、6来分析发展生产的措施,通过材料7、8讲述汉文帝勤俭治国的故事,通过视频缇萦救父来分析文景宽邢的措施。

最后通过材料9,来进一步分析景帝后期国家出现的社会景象。这里需要重点分析出现天下大治现象的共同原因,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来分析,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6,思考并回答问题。阅读材料7,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帝的故事你。观看视频,理解文景帝宽邢的措施。总结文帝、景帝为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而采取的措施。

阅读材料9,有梯度的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讲故事、看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活跃课堂,在梯度思考问题的同时多维度的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历史。最后,注重总结历史规律,通过“文景之治”,可以发散到其它的“天下大治”出现的共同因素。

课堂小结:

汉初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个总体上“天下怀安”的政治局面,为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材料,梯度设计问题,学生能够最大化的消化和吸收材料,并积极思考和讨论。其次是通过多个维度去反映和展现历史场景,例如视频、具体材料、故事讲述和情景再现等,学生能通过不同方面去感受和体会。

2、本节课最大的问题也是材料的引用。古代文献材料的阅读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古文水平高,思维能力活跃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如鱼得水。但是对于水平一般,上课更喜欢听故事的学生,会显得有些沉闷。

3、笔者在不同的班级试讲,出现效果各不相同。对于整体比较活跃的班级,应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思维拓展讨论上;对于一般的班级,应将重心侧重于故事讲述、问题回答方面。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规划,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起来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知识点2 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 __________政策,注重________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3 “文景之治” 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____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__________,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西汉的建立 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 ) A.西汉B.东汉

C.西晋D.东晋 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知识点2 休养生息政策 3.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 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汉朝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耕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下图是出现于汉代的一种新式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 ) A.灌溉B.播种 C.收割D.耕地 知识点3 “文景之治” 5.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的是( ) ①秦始皇②秦二世③汉高祖④汉文帝 A.①②B.③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重点】 “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模块,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助力学生解读本课难点。 方法指导三: 采用比较学习法,比较汉高祖与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及发展,准确把握重要内容。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文景之治”谋发展, 社会面貌大改观, 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 带头节俭把事办,

“以德化民”民心安。 文帝景帝治江山, 国库钱粮都丰满。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 .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 休养生息; (2) 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 (1) 休养生息; (2)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④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1)成由俭、败由奢; (2)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备人钱传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 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二.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 投影课本“读一读”: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优秀教案 1、指导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 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或者大屏幕出示对联:(齐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由此导入:对联中有两个成语,同学们知道其中的两个成语各讲的是什么时期的事吗? 生答后指出“卧薪尝胆”发生在春秋,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同而得名。战国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战乱频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xx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 “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xx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xx的暴政和xx末长期战乱; (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 (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 (1)休养生息; (2)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题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徐庄乡中学闫凤新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在()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安阳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汉的都城。 答案:B 解析: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2.“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的是汉高祖刘邦。 答案:C 解析: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皇帝的车马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是在() A.西汉初年 B.文帝时期 C.景帝时期 D.武帝时期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 答案:A 解析: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和楚汉战争,西汉建立之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 4.西汉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节约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考查目的: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 答案:B 解析: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所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汉初的首要任务。 5.西汉初年,以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注意节俭的皇帝。 答案:B 解析:每个有作为的皇帝都有他各自的特征,抓住特征就能很准确地判断出来。 6.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的时期是()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考查目的:考查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答案:B 解析: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中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7.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B.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前面三个是原因,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要到汉武帝统治时期。 8.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D.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对文景之治的正确理解。 答案:D 解析:前面ABC的表述都是正确的,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随之不断增强,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D表述错误。 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③重视发展农业④国力强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答案:A 解析:前两个①②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③是具体的做法,④是结果,故选A。 10.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民的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 答案:D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导语: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一美国的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思想认识: 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能力培养: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美国独立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而是受到外来势力英国的压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区别于英国和法国的重要特点。了解它就可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具有双重性质。对于把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有很大帮助。 难点分析: 种植园经济的性质。种植园虽然是用黑人奴隶劳动但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市场,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不明确这一条就无法理解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的反英斗争中能够达成一致。当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巨大差异又为日后的美国内战打下伏笔。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1. 了解和掌握西汉的建立。 2.了解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3.知道文景之治。 【学习重点】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重点导学】 1、西汉的建立与政策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政策:由于秦末的暴政和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2、“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它上承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提倡节俭;废除连坐法和肉刑;重视“以德化民”,努力创造安定宽松的局面,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如右图)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陆贾 (1)材料一中“楚汉之争”的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该现象? (3)材料三是什么意思?陆贾的感叹因何而发? (4)陆贾的建议成为汉初哪一政策的重要依据?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是什么? 2、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C、经济困难,稳定统治 D、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XX”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战士收复XX、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XX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XX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XX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XX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XX 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XX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XX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XX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XX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XX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XX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严力学校:椑南中心校 教材:____七年级历史_____第__二__章(单元) 第__5__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汉初统治者生活恭俭,这种简朴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二. 学情分析 1. 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2. 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籍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了解,但对于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 三. 重点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著名历史学者孟森先生“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的说法,通过讲述皇帝出身低微的故事,引出刘邦称帝、进而过渡到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汉朝等内容。(二)新课讲授: 1.西汉的建立 (1)刘邦建国 请学生阅读教材,概述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为便于学生学习,适度拓展庙号等相关历史常识。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①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②都城:长安。③建立者:刘邦,史称汉高祖。 (2)汉初面临社会状况 展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西汉刚刚建立时,面临何种社会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上我们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着,但我们有喜有忧,喜的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要应用好教学策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忧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课上得很不尽如人意。那么怎样进行变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好一节课的开端:一节课的开端,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联旧引新、制造悬念、故事激趣、渲染气氛、描绘形象、激发情感、设疑问难、直观演示、解题释意、引用资料、联系已知、启发谈话、概括提示、寻找发现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不同年级采用不同要求和方法:如初中只讲基本的史实,而且于种种原因,学生掌握的并不太牢,所以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时适当补充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趣闻、小轶事等,还可以编排一些历史剧,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真实的感悟历史情景,提高学生上高的积极兴,使他们对历史课有所期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3、不同的技能训练相结合,如选择、判断、材料分析等。并在训练 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重要措施。 4、动、静结合起来,如既有情景剧、竞赛等让学生兴奋的活动,又有默写、分析等让学生安静的活动。 5、多种互动的形式相结合,如师生、生生个人、小组集体互动相结合。(强调一下,在师生互动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和学生融为一体。) 6、旨在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和旨在提高分析能力的活动相结合。近 年来无论是初中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中,都注重材料分析的能力, 材料分析会出现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可以利用书 本上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一切条件进行训练。 7、教师控制的练习和学生自由运用材料活动相结合。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