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学案样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学案样版

固原回中高效课堂高二年级政治导学案

班级 :高二班姓名: 编号: 日期: 年月日

主编:马菊梅审核:张瑾

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展示课(时段:课时间: 45 分钟)

【学习目标】:1、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2、明确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运用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主题定向·知识导学·展示反馈】

课堂

结构

课程结构

自研自探

合作探

究环节

展示表现总结归纳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

策略

(内

容·形

式·时

间)

展示主题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情景引

领文本探

究走进生

活主题探究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

冲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109页,

解决下列问题

1、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也可以联系课本

108页的探究活动完成本题)

2、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途

径是什么?

主题探究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9——110页,

解决下列问题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

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是什

么?

主题探究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1——112回答

下列问题

5、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

道德修养是一蹴而就的吗?

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有哪些?

主题探究四:深度研讨

事件回放:彭宇是一家公司的职员,

2006年11月20日搭乘83路公车,

到站下车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太太倒

在地上。他扶起了这位老太太,并将

她送往医院。老太太由于胫骨骨折,

花费了数万元医药费。老太太认定是

彭宇撞倒了她,要求赔偿损失,未果,

于是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

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法院

审理认为,彭宇有碰撞事实,判决老

太太胜诉,彭宇应补偿老太太40%的

损失,即45876元。

7、讨论:假如你路遇老人跌倒受伤

在地,你还会出手相助吗?

交流与

分享

小组内

师友对

子呈现

○对子

间根据

导学案

丰满度

和工整

度给出

等级评

定;

○重点

交流课

本基础

知识

建议:

基础知

识过关

性检查

冲刺与

挑战

议题4:

议题5:

议题6:

建议:

黑板前

交流,

桌边用

草稿本

交流.

板书与

预演

课研组

长安排

板书、

展示及

培辅讨

论人员

要求

人人有

事做

展示单元

主题一:直面生活

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方案预设:

1、这一单元的展

示同学们要注

意结合典型事

例进行讲解,要

注意举例的准

确性。

2、展示时要结合

板书对核心知

识点进行讲解,

板书要重点突

出、清晰。

主题二:在科学文

化的陶冶中升华

方案预设:

1、建议同学们在展

示时注意结合课本

上的108页的“探

究活动”完成展示

1、注意结合板书

讲解核心知识

主题三:追求更高

的思想道德目标

方案预设:

1、建议同学们在展

示时注意结合课本

上的111页的专家

点评完成展示。

2、注意结合板书讲

解。

主题四:深度研讨

方案预设

此题是开放性试

题,拿到题目的小

组可以展开自己的

思维,结合社会现

实谈出自己的观

点。

思维导图展示

方案预设

1、建议以大括号

的形式详细讲

解本课的核心

知识点,引导学

生构建知识树。

2、突出重难点

探究成果

1、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2、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途径是什么?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是什么?

5、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蹴而就的

吗?

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有哪些?

7、讨论:假如你路遇老人跌倒受伤在地,你还会出手相助吗?

思维导图归纳

梯度达标巩固训练

一、基础应用

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 A.一个重要途径B.唯一正确的方式C.一个基本目标D.唯一正确的选择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_____的长期过程。()

A.改造客观世界B.改造主观世界C.提高实践能力D.参与道德活

3、.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

A.树立正确世界观的过程B.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C.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D.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的是()

A.道德对知识才华的形成有帮助作用B.知识才华是道德的统帅和灵魂

C.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辩证统一的D.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不同的

5、某重点学校的高一学生,把从网上搜集到的“万花谷”病毒的代码进行改进和加密,升级为“混客绝情炸弹”。在短短40天时间内,全国有十余万台电脑遭受到攻击,引起网民的恐慌。上述事例表明

A 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并不能促进思想道德素养

B 思想道德修养比文化知识修养更重要

C 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可能危害社会

D 缺乏文化知识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二、能力提升

材料:某看守所的管教员说,分析未成年在押人员的犯罪原因,首先是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初中毕业的不足17%,大多数是小学毕业,还有近20%连小学都没毕业。而且他们中近40%是辍学或被学校开除、劝退人员,绝大部分初进看守所时不会写信,甚至连明信片都不会写。其次他们大都缺乏家庭温暖,被家庭遗弃的流浪儿占41%。除此之外,大部分未成年在押人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崇尚金钱,奉行拜金主义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五年级科学文化素质测评试题

五年级科学文化素质测评试题 (时限:20分钟)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影 子位置的变化规律是:(),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 2、太阳钟也叫日晷,是测量()的工具,它是根据()制造出来的。 3、昼夜长短会改变动植物的()。比如:()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可 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4、()根据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 的现象,编排出了()。 5、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行进的。 6、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7、越()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8、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里面所呈现的像就越()。(填“多”或“少”)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乌云的遮盖 C、地球的自转 2、新月是指天空中() A、出现月牙 B、出现满月 C、不出现月亮 3、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4、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 A、早晨——下午 B、中午——晚上 C、傍晚——早上 5、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利用的是() A、三棱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平面镜 6、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 A、白光 B、绿光 C、红光 D、蓝光 7、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D、光源越亮成像越大 8、下列光源使自然光源的是() A、日光灯 B、荧光棒 C、阳光 D、蜡烛 三、简答题:(10分) 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3分) 2、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3分)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本文由小时只了了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徐兆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 [摘要]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 中外学者观点各异. 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 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误解和歪曲这个理论.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正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非科学说"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 历史学;学科性质;科学说;非科学说 [中图分类号] D641;K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5)05-0007-07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这个问题是研究者们基于把握历史知识的特性, 规范历史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判断历史研究的可信性和真实度等思考而提出来的.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无疑是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成为推动历史学学术观点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切科学,包括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第二种是指研究社会现象的诸学科,即社会科学,泛指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研究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诸学科. 在这种用法中,有时包括了哲学在内,有时则不包括哲学.第三种即通常意义上使用的, 专指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的历史学. 断定历史学是科学的根据有二: 其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其二是它所承担的任务.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根据上述两条, 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科学"说还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界定: 第一,一般"科学" 说.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 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7 一,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主要观点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流派纷呈;有些观点甚至长期对峙,难以统一.现择要撷取影响广泛的几种成说,以便论述: 1. "科学"说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是过去在客观上存在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是在历史研究者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 历史学的使命就在于科学地揭示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历史科学"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泛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二,特殊"科学"说.史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 综合性, 整体性和真实性等显著且重要特征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第三, "整合学"说.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 "非科学"说 2. 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得到基本材料,然后进行归纳,判断,推理得出假设,再重新回到实际中反复检验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尤其是不可能检验的.在历史中材料也并不

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docx

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信息分析与情报方法研究室 许培扬 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 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心理素质等。 1.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配合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民主秩序中的科学和技术》(1942年)中对科学精神提出了科学精神特质(ethos)必需的规范构成: 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性(Organized Skepticism)。 周光召院士1996年2月在全国科学普及工作会议上作了“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的演讲,他把科学精神扩展为: 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 江泽民2000年提出弘扬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 科学精神十六个字: 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 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协作精神,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效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 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实践精神,实践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2011年纪念科学家: 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诞辰180周年。 原子核物理之父、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诞辰140周年。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核物理学家海森伯格诞辰110周年。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 四位大师的成功之路: 出身贫寒和艰辛的人生经历,是励志成才的重要因素。 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淡泊名利、不怕失败、执著探索,是这些大师走上科学道路并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他们的自信心、质疑精神、科学想象力和洞察力也不可或缺。 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 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不满足于模仿和跟踪;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理论;敢于思考和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敢于开拓新的前沿领域。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甘于寂寞、百折不挠、潜心探索。科学研究工作应倡导: 自由探索、鼓励创新、坦诚交流、诚信合作。 科学研究工作要改变: 学而不思、思而不进、盲目跟踪、不敢争论。 科学工作者要发扬四种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科学素质与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有助于知识的扩展和方法的推广。 典型的科学思想有: 数学科学中的极限思想;自然科学中的互补思想;生命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社会科学中的和谐思想;思维科学中的系统思想;哲学科学中的转化思想. 《科学思想与创新素质》 通过对古今中外自然科学思想辉煌成果包含从巫术、宗教到科学的历程,我国古代老子、庄子、孔子关于天地、生命规律认识中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西方主要基础学科成果的科学思想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等内容的介绍,使大家可以直接从这些内容中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3年)3、科学素质与科学态度 西方国家很少用科学精神这个词,相近的有批判性思维。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 计划》中,提出的科学态度是: 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

浅论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浅论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浅谈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把维柯的历史哲学看作人类历史意识臻欲成熟的一个标志,无论就历史本体为对象的思辩历史哲学而言,或是对作为本世纪历史思想新特征的分析历史哲学来说都是适宜的。在维柯学说中真正触动20世纪历史思想的是他对历史学本质的理解和其独特的方法论。 一 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不仅不被视为一门科学,而且恰恰是于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与笛卡儿历史怀疑主义的严峻挑战,都刺激了历史学家对传统史学进行改造。维柯的学说活动与17世纪揭示历史规律创建科学历史学的尝试进紧密相连。维柯承认“科学所要研究的是普遍和永恒的东西。”①1问题不在于论证历史学不是一门科学,而在于它能否被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维柯从知识真理判断依据方面入手,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是在同司哥特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柯提出了一个新的真理标准—创造标准,即真理与被创造的事物是同一的可以互相转换。判断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质,就看我们能否创造出该事物。维柯认识到既然人可以认识自己创造的世界,那么只要我们把历史的主题和对象从个别事件及人物扩大到人类历史的整体,扩大到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各种制度,从个人心理扩大到群体心理,人类就可以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观察者去认识历史了。 种对历史题材的近代意义上的理解有助于维柯发现历史的普遍性质,而这种普遍性质正是他的新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石。维柯认为各民族都有独立的文明起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为更加基本的人的本性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既然存在这种人的本性的一致性,人的行为动机就不可能完全受偶然性支配,人类社会的变化也不可能是完全随意和变化无常的。通过对人的共同意识和共同本性的揭示,维柯发现了由此生发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这就是隐藏在公开事件下面的一部“理想的永恒的历史”,一个世界各民族都必须经历的共同历程。由于认识到历史这种普遍和永恒的性质,维柯改变了自己早期的看法。②2所以在《新科学》中,他几乎完全修改了早期作品中的知识等级制度,将历史学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从而达到了他的历史学科学改造的目标。 1维柯:《新科学》第三版,第163节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维柯:《新科学研究》第7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年

2017年公需科目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017 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说明:
?
回答正确的题目显示为“蓝色”,错误显示为“红色”。
?
答案选项中“已勾选”的为考生的回答,“紫色”标识的选项为标准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 2 分)
1.所有的科学观点都是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结果,而不是任凭人或者神“悟”出 的结果。( )
正确
错误
2.虽然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人是一般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计入专业 技术人员中。( )
正确
错误
3.科学世界观认为,科学虽然总在变化,但科学知识的主题是非常稳定的。( ) 正确
错误
4.科学假设就是“拍脑袋”,不需要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正确
错误
5.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一种 审美趣味,情感和人生的追求。( )
正确
错误
6.人影艺术就是人在配合灯光的情况下,利用光与影的特殊效果,形成或大或 小的各种不同造型的图案。( )

正确 错误
7.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基本任务,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 值。( )
正确 错误
8.《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 正确 错误
9.《道德经》就是《老子》。( ) 正确 错误
10.从精神层面上看,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 正确 错误
11.男士穿西装但没系领带的情况下,其衬衣的第一颗纽扣要松开。 ( ) 正确 错误
12.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应先介绍主人,后介绍来宾。( ) 正确 错误
13.孔子反对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主张“为政以德”,力图发挥 道德的作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
正确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第一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不竭的源泉。这就好像“鱼”与“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离开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扎实根基。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团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五次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5.6%;家务劳动者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这些数字说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立足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 A.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

史学概论310页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

我们在第一编和第二编探讨了历史学的本体论和从本体论-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方法论。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者对历史本身和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不对呢?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呢?历史学是否能够成为揭示客观真理的科学呢?这些问题要通过史学认识论来回答。 什么是史学认识论呢?我们在绪论第四节说到,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这是一个简单概括的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或者说,是人们对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认识。 第九章作为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的第一章,我们将主要探讨人们能不能认识历史的真相?历史学能不能成为揭示客观真理的科学?或者说,怎样才能使历史学成为揭示客观真理的科学? 由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以往发生过的人物、事件和过程,它们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重现。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们发生时的真实面貌,只能根据它们遗留下的各种遗物、遗迹去认识,而且由于每个历史认识者的立场和思想观点不同,即使根据同样的历史资料去认识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也常常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所以,人们对于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者其客观的真实面貌是否能够探测到,甚至它们本身是否存在,往往发生怀疑,由历史真相是否能够被认识的问题,还进而产生了历史学是否能够或应该成为揭示客观真理的科学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是都不能令人信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提供了科学的答案。第九章主要就探讨这些问题。 历史客观主义,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学即史料学。兰克和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史学认识论的突出代表。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的。 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 一、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偏颇 1.历史客观主义,19世纪的西方史学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兰克学派,它在史学认识论上倡导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认为历史学家只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研究历史时排除自我的好恶情感,不要让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观点影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解释,保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把史料考证和解读清楚,就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主张写历史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便流于虚伪,因为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实际上,兰克本人及其学派的史学研究实践本身,就证明了这种主张的虚伪性。他的史学著作宣扬神秘主义的宿命论,认为整个历史都是上帝的神意的体现,他还支持普鲁士王室统一德国,反对革命。兰克及其学派的史学著述由于充满政治偏见受到不少西方史学家的严厉批评。伊格尔斯也指出:在离开学派的史学著述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精英人物身上。贵族式的偏见支配着历史研究。大众的历史,日常生活史和人民文化史都没有历史价值。兰克一再声称,研究历史不能带有任何先入之见,也不能带有任何借鉴往史、教育当代的现实目的;不能按照自己的好恶对历史人物加以褒贬,只能让史料说话,做客观叙述,如实直书。可能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这方面的主观愿望。然而,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二(19 )李志传指导教师:邓小莲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而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 化体系。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

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构成要素 玉门市第一小学万金刚王永琴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观已渗入我国现代教育各方位,所谓人的素质,通常指:在人的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的适合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就指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文化知识的掌握、应用、交流、德情况。而各学科学生的素质又是各不相同。 1、语文素质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是民族的根之根。”而所谓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相当丰富。那么,语文素质有哪些内涵呢?庄文中先生说:“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这是高层次的素质,那么针对小学生来说,语文素质指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质极重要的构成因素,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养成,必须以读写听说训练为途径。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读写听说训练。 语文素质从属性上来说,是制约语文教育,同时又通过语文教育对主体施加影响的一种生理、心理特征,它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和语文人格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语文素质教育中,传授语文知识是基础目标,培养语文能力是主要目标,发展语文智力是深化目标,而塑造语文人格则是主体目标。人格在语文教育中塑造、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促进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教案(公开课)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学设计 政治组:王丽一、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②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 ③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生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道德冲突时如何判断选择。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想道德价值。 学生学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谈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从历史学的角度谈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科学活动中的表征人类科学的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机制。运用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合理的科学思维,可以提高创造力。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在其研究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成果。此外,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历史学 社会科学在20 世纪获得迅速发展,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深刻影响,显示了它的科学价值,但是,从20 世纪70 年代起,以社会学为肇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场域内,出现了一场有关社会科学危机的大讨论,关于这场危机的探讨和争论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到目前为止,这场持续数年的讨论虽然尚未能得出结论,却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中大多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其实关于历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很长时间的大争论,即使在当今世界还是持有多种观点,有人认为是种科学,有人历史学是门艺术。“我国史学界自确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统治地位后,从未有人怀疑过历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历史科学是同义语”①。因而我打算从历史科学性的角度谈谈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弄清楚它的含义。深层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才能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它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意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要素: (一)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指唯物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矛盾的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是指矛盾的斗争性。“像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生物界中的生存竞争,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无机界的排斥,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等等,这些自然社会、以及思维范围内相互排斥的趋向,所有的相互否定,都是矛盾斗争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②。 在历史学研究过程中,几个主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围绕矛盾分析法展开,具体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展开的。所以研究历史问题,必须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及现象,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统筹兼顾,一分为二,把握实质,抓住主流,把握大方向,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以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的。他认为物质总是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次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提出了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以实践为基 ①朱卫斌.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1995(4) ②王广科.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J].政法论坛.145-146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检查落实,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突出的现实,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浅论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浅谈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把维柯的历史哲学看作人类历史意识臻欲成熟的一个标志,无论就历史本体为对象的思辩历史哲学而言,或是对作为本世纪历史思想新特征的分析历史哲学来说都是适宜的。在维柯学说中真正触动20世纪历史思想的是他对历史学本质的理解和其独特的方法论。 一 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不仅不被视为一门科学,而且恰恰是于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与笛卡儿历史怀疑主义的严峻挑战,都刺激了历史学家对传统史学进行改造。维柯的学说活动与17世纪揭示历史规律创建科学历史学的尝试进紧密相连。维柯承认“科学所要研究的是普遍和永恒的东西。”①1问题不在于论证历史学不是一门科学,而在于它能否被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维柯从知识真理判断依据方面入手,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是在同司哥特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柯提出了一个新的真理标准—创造标准,即真理与被创造的事物是同一的可以互相转换。判断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质,就看我们能否创造出该事物。维柯认识到既然人可以认识自己创造的世界,那么只要我们把历史的主题和对象从个别事件及人物扩大到人类历史的整体,扩大到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各种制度,从个人心理扩大到群体心理,人类就可以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观察者去认识历史了。 种对历史题材的近代意义上的理解有助于维柯发现历史的普遍性质,而这种普遍性质正是他的新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石。维柯认为各民族都有独立的文明起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为更加基本的人的本性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既然存在这种人的本性的一致性,人的行为动机就不可能完全受偶然性支配,人类社会的变化也不可能是完全随意和变化无常的。通过对人的共同意识和共同本性的揭示,维柯发现了由此生发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这就是隐藏在公开事件下面的一部“理想的永恒的历史”,一个世界各民族都必须经历的共同历程。由于认识到历史这种普遍和永恒的性质,维柯改变了自己早期的看法。②2所以在《新科学》中,他几乎完全修改了早期作品中的知识等级制度,将历史学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从而达到了他的历史学科学改造的目标。 二 在方法论上,维柯被认为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统一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先驱。维柯认识到历史哲学之所以被人们冷落,是与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有 1维柯:《新科学》第三版,第163节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维柯:《新科学研究》第7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年

试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问题

试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问题宋月华 内容担曼文本分三部分,总结近年不断谈论历史学科学性问题的王个原因;分析了把历史学的科学性理解为真实性的诸种因量及科学和认识论发展的甘景;指出科学性的根本内容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该事实昭示的意义以及对它的客观解释。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科学性首先指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却长期困扰着史学界,成为史学家不断谈论的新话题。近年来,不断有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有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作指导;有人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主要是就其能发现阐明过去、说明现在、指导未来的规律而言;有人则把历史学的科学性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的真实性。比如,发表于(华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的。试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一文(以下简称扬文),即是如此。该文认为:“历史研究科学性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即对历史真实的揭示。历史学家所做的工作,实际上都是了解和说明历史真相的工作,对于史料和史实的研究如此,探讨历史规律亦如此。”把历史学的科学性等同于真实性。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史学界诸位同仁。 近年来。始终有人不断地谈论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文革”时期,“四人帮”以嫉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始作桶,暗放毒箭,大搞影射史学。他们用主观杜撰的儒法斗争史来构筑蟹个中国思想史;借“批孔”大批“宰相儒”影射周总理;俗所谓“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以“揪现代大儒”,企图打田一大批老干部,炮制所谓。中央法家领导集团”以阴谋组阁;借“风庆轮事件”批所谓“投降卖国”的“儒”;借所谓评(水济)以宋江架空员盏,恶毒政击邓小平同志。江育更借吹捧吕后、武则天妄想实现其现代女皇的梦想等等。以历史影射现实,企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枚。o把史学践踏得不成样子,严重损害了历史学的声誉,使一门严肃的科学变成了他们搞阴谋的工具,沦为他们役使的婶女,窒息了历史学的发展。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为了肃清其流毒,为了解放思想、澄清是非,开始了对他们的深入批判,对这仲订尊革命旗号的极“左”思想开始了清算。为了历史学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置又受到大家的普遍雹视。关于这一点,杨文已经注意到了。,因为过去强调党性或阶级性,招它们凌架子科学性之上,甚至认为越革命就越科学,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歪曲、篡改甚至伪造历史,珐污了历史科学的声誉。其次,近几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史学要为现实服务,出现了不尊重历史事实,将古人现代化、以历史比附现实托古改制,甚至因现实需要改铸历史的倾向,使历史沦为现实的注脚。比如,一些热衷于全盘西化的人,用西方的发展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