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知识观:首先,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其次,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②学生观:首先,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其次,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③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④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主义者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⑤情境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钩起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2构建社会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深刻的、灵活的解释,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

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在教师一学生以及学生一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3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的原因是: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前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经验。)知识中有关于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也有关于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作用情况的反映,还有一些概括和总结了前人的技能技巧。所以,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一方面可以直接学习前人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操作形成新的技能。知识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所必不可少的。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

础。

4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有效措施。(1)激

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

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

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教师

在集体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

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

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

的心智技能。

5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是1)逐步

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

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

觉纪律的形成。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

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

督向自我监督、从服务型向习惯型过渡,

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6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以及创造性的

家庭与学校

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

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

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

创造性。在学校教育方面,这种教育有

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学校气氛较为民主,

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

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

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

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②智力:

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

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

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a.低智商不

可能具有创造性;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

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c.低创造性

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d.高

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

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③个性:一

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

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a.具有幽默感;b.有抱负和强烈的动

机;c.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d.喜欢

幻想;e.具有强烈的好奇心;f

.具有独

立性。

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

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②注重创

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

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

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非逻辑思维

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

思维策略。a.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

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

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b.推测与

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

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

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c.自我设

计训练。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确定所

设计的课题。d.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

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7试述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答:专

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

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存在差

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

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

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

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①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

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

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②专家教师有

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

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③专家教师在

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

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

不能④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

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

步骤⑤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

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

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⑥专家教师

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

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

略。3)课后评价的差异:在课后评价时,

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专

家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

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

不同。他们有的说了许多课的特点,有

的对课的成功作了大致的评估,还有的

关注自己上课的有效性。

8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

理论。答: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

分成以下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

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

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问

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

功能固着

10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第

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

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第

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

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

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

效能感就会提高。第三,言语暗示。他

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

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

的。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

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

我效能感。

11简述奥苏贝尔认知观的内容(1)一切有

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2)认知结构

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12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1)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

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

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

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

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

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教师;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

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

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

格等。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

常重要的作用。(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

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

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

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

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

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

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

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

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

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

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

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

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

织。

13试联系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

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

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

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14布鲁纳关于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四条教学原则是:(1)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的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3)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

一环。知道结果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

作业的那个时刻。

15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是(1知识的理解

和巩固水平。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是应用

知识的前提条件2)智力活动水平。智力

活动水平是影响知识应用的重要因素3)

课题性质。研究表明,课题的性质即课

题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对知识的巩固

与应用有重要影响。

16影响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外部

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

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人类

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

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

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

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

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

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

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

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

息和接受的量。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

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

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

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此外,

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

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

同程度的影响。

17简述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学

习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

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精选教材。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广泛

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

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

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

价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

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

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

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

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

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宏观的整体教

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

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4)教授学习策

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学习策略及元认知

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

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

18试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答: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

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发

展成为一种结构上更精密、逻辑上更连

贯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研究

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

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

具体内容是:(1)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

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

定。该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第一阶

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

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

信客观的责任。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

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

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

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

的。(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

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

的保持。该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第

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

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

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

秩序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3)

后习俗水平(自觉的遵守公共规则,行使

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该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第五阶段:

墨守成规的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

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

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

的形式加以规定的。第六阶段:良心或

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

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

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

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柯尔伯格

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发展的,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

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19试述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在学

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

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

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

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

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

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

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

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

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

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

控制。元认知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

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

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

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元认

知策略的种类:(1)元认知计划策略。元

认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

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

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

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陛。(2)元认知

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是在认知活

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

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

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

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

行动策略的效果(3)元认知调节策略。元

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

检查,发现问题,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时修正、调

整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

略一道起作用。元认知策略监控和指导

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我们估计学习的

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

2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

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

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什么是

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21习的条件有

哪些(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

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

具有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

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2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

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

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

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23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第

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

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第

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

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

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

效能感就会提高第三,言语暗示。他人

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

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

的。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

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

我效能感。

24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并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小学生的考试进行正确的归因。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25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②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

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其次,建

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

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

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

新的知识经验。③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

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

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

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

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

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

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合作

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

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

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

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

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

想:①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

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

进行监视和调节。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

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

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

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

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26为何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理解

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2)

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

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

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

应用。(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

高学习兴趣。(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

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27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答:(1)主

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2)个体原有认知

结构的特征(3)学习材料的内容。

28简述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答:(1)利

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

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

官参与。(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6)过度学习。

29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0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请联系实际阐述

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适

当地开展学习竞赛①竞赛的作用a.竞赛

的积极作用;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

某些学习活动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

进作用。b.竞赛的消极作用;竞赛也存

在一定的消极影响。②运用竞赛的原则

a.竞赛要慎用少用;竞赛虽有激发学习

动机的效果。但是不宜过多,更不应滥

用。否则,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

会适得其反,轻则加重学生的负担,重

则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b.竞赛要注意

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题目应考

虑调动部分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的积性;

另一方面,竞赛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

中进行。(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①奖励

与惩罚的作用。一般说来,合理运用奖

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

动机。由于奖励能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说来,应

奖励多于惩罚。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

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适当的批评,

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

定的好效果。

②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a.要使

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b.奖励与惩罚

一定要公平、适当。e.奖惩应注意学生

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3)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①学习结果反

馈的激励作用(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

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

周反馈效果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

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激励,

学习的进步很小。②利用学习结果反馈

的原则a.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b.学

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4)指导学生对学

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对学习结果的归

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

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

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

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

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

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的现象,即认为无

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

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

为,而使学习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应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

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

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

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

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

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

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此外,教师

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

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31请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

学的建议答:小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人手:(1)概念分析;在进行

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

教的概念,按照~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

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

六个方面:①定义:定义的表述必须准

确、简洁、完整。②特征:概念的关键

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其属性的分析必须

全面准确,没有遗漏,没有包含无关特

征。③例证:概念的例证必须具有典型

性,而且应该多样化。④上位概念:概

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某一概念的分

析中必须找出它所类属的上位概念。⑤

下位概念:除了上位概念外,还必须找

出这个概念所能涵盖的下一级概念。⑥

同位概念:同位概念即和此概念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概念。同位概念一般用同义

词或近义词来表示。通过概念分析,教

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

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

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2)突

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概念的关

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

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

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的开始,

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

之鲜明突出。(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正

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

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反例就是

反面例子,即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

要求的例子。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

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4)变式;变

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

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

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

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5)比较;

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说明它们之

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

32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的程度。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2)变通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33简述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

34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5简述构建社会主义(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36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

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

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

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

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

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1)基本

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

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

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

初步尝试处理事情(3)主动感对内疚感(4

—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

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

习掌握新的任务。(4)勤奋感对自卑感(6

—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

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

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

社会任务(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

2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

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

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

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意义;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

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

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

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

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

对症下药。如对学龄初期儿童,应鼓励

其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

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的人

格。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

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

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

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

37结合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

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

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

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

生的创造性。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

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

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

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

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

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

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2)注

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

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

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

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

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

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

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

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38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理解的水平

答: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

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扩充和利

用感性经验。①常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

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②提供直

观时须注意的事项有注意直观对象呈现

的模式,注意词与形象的结合,注意培

养学生对直观对象的分析能力;③培养

学生掌握观察方法。(2)运用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

事例在保持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不

断变换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所谓比较,就

是区分事物的异同。(3)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识问的

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

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的掌握教材(4)

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

积极性。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

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5)

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学生理解教

材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教学

中,教师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

特点进行教学。

39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创造性

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

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其基本关系表现在:(1)低智商不可能具

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

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

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

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

系表明,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

件,但是必要条件。

4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1)指导教学

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

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

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

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

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

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

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

动,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

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

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

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

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

骤。(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

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

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

人)一起进行的。交互式教学旨在教学生

这样四种策略:

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提与

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

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5)合作学习模式。当自己和同学讨论所

读到或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这种学

习形式的规范化称之为“合作性讲解”。

41心理辅导的含义、目标和途径分别如

下:(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

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

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以合

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

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

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

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

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2)心理

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

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第二是寻

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

本目标。(3)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以下六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

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

组辅导。

42试述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

论。.答: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

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习者的

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

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这一理论目前已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校

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1)心智技能原型

的模拟(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

学的渗透,终于找到了确立心智技能操

作原型的“心理模拟法”。目前,我国心理

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

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两个步骤:

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步是关键。(2)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①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也就是使学生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应做到:a.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映像,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b.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②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教师要做到:a.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b.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C.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d.为使活动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③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内化为心智技能,教学必须要注意:a.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的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C.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d.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

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活

动的掌握程度,适时转化,不应过早,

也不应过迟,而应适时。

43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和学习需要的培

养措施:(1)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①家庭、

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

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②学生的个性特点。(2)学习需要的培养

措施①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

学习需要:a.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

意义;b.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C.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②注

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a.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b.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

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c.充分调动学

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③加强对学生

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a.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b.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

学习兴趣;c.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

学习兴趣④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a.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b.根据学

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于成绩优秀、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注意引

导,防止出现骄傲情绪,对于成绩差、

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和指导

44简述学习产生的三个特征(1)学习表现

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

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

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5简

述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1)无意注意仍起

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2)注

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3)注意的分配

和转移力不强。(4)注意范围较小。

46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1)准确

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

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

觉。

47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

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

约束力。因为他们尚不能把自己与周围

环境区分开。(2)权威阶段(6~8岁)权威

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

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

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

望。(3)可逆性阶段(8~10岁)可逆性阶段

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

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

则看成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

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4)公正

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

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

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48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

解决的能力?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

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

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

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

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②提供多种变式,

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

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

总结。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

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

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

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

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

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

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

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4)培养

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

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

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9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

生的学习迁移(1)精选教材)要想使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

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

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

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

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

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

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

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

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

阻碍迁移的产生。迁移的角度来看,合

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

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

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

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

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

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

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

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

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50简述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

点(1)个性发展特点①由顺从别人的评价

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评价,并且

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②从对具体行为

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某

些个性品质的评价。③自我评价的稳定

性增强。④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

力。

(2)社会性发展特点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识与社会性交往两

方面:①小学生的社会性认识。社会性

认识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

思想、动作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

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

知能力发展相对应。②小学生的社会性

交往。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

教师和同伴。随着小学生的独立性、批

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生与父母、教师

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

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

考。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

往日益在小学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1什么是学习?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

什么联系和区别(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

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

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

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

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

验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

的一种形式。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

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

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

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的掌

握为主线。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

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学生的学习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5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措施有:(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

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

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

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

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将教师的

经验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

模仿、概括和总结,内化于学生。(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3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智能发展和个性完善,教育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关系到心理能否健康地发展(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要从多角度、多途径进行,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与过去的自我比较以及从周围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加深自我了解,避免主观误差。同时也要学会接纳自己,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沟通理解,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二是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其次,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最后,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54试述运用惩罚和奖励要注意的问题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奖励应多于惩罚。运用奖励和惩罚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3方面:(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教师应注意教育学生对奖惩有正确的态度,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是以奖惩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2)奖惩要适当、公平。经验证明,教师的奖惩若掺杂了主观现象,不能做到公平合理,往往会使奖惩产生消极的结果。另外,奖励的方式也要得当。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3)奖惩应注意

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教师对学生实施奖惩时,必须充分考虑

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有的放矢,对症

下药。一般说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

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

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

更好;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

表扬和奖励;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应

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成绩差的学生,

易对奖励产生敏感,故宜多奖励;成绩

好的学生,往往对批评很敏感,故宜适

当惩罚;对女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

严厉指责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

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55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有:(1)小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指导模式(指导模式

在今天的含义,是指辅导者在全面了解

学生的素质、专长、兴趣、性格和其他

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升学、就业

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指导。它具有的特

征:①关心求辅者已经形成的稳定特征

对当前行为的影响。②把工作重点放在

辅导者指导作用的发挥上,试图通过辅

导者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

思考问题,作出抉择。③指导模式重视

学生解决问题和采取决定的技能训练,

希望通过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

领,并将这种技能迁移到以后的学习和

生活中。

(2)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治疗模式(治

疗模式是指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站在

医生的立场,对心理偏常的学生给予严

格的心理诊断与耐心的心理治疗,并积

极发挥治疗对象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

用,以减轻受辅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

苦,促使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3)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发展模式(发展模

式是指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发展模式是

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

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

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

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

质实现和谐发展,发展任务得以顺利完

成。(4)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社会影响

模式(社会影响模式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

辅导中,辅导者应根据社会心理学关于

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社会

角色、性别差别、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

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等

社会环境对辅导结果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提高辅导的成效,巩固辅导的成果。

56简述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

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自我效能

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

务。(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

感高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行为,直至

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容易半途

而废。(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

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坚信只

要不懈努力,困难是会克服的;而自我

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

敢尝试。(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

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高效

地获得新行为,并自如地表现所习得的

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5)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水平高的

人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效能

水平低的人则充满着恐惧和焦虑。

57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识理解的水

平: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

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扩充和利

用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与比较。(3)知

识的系统化。(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

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照顾学生理

解教材的特点。

58什么是观察及观察力?小学生观察力

有哪些特点?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

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

(1)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

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2)小学生

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

确的知觉。

59简述学生的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

的掌握为主线。(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

动性。

60请联系教学实践,论述小学生易产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答:以下所列的小学生

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

治疗的适用范围。(1)儿童多动综合症(儿

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

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

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

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

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

于女性。

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①活动过

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

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

组织性和目的性的。②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

尾,丢三落四。③冲动行为。经常未经

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

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多

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

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例如,父母经常干涉儿童活动,批评指

责过多,由此引起的焦虑会使儿童发生

分心、冲动与多动表现。多动症可在医

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

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

法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

行为。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

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

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

用以处理儿童冲动行为,获得明显的成

效。(2)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

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学习困难综合症

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诵读困难;计算困难;会话困难;交往

困难。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

现,但是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

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

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症的

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

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

儿童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3)儿童

过度焦虑反应(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

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

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过度焦

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

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

得很不安宁。当过度焦虑反应急性发作

时,除焦躁、紧张等心理反应外,还伴

有睡眠不安稳、做噩梦、说梦话、食欲

不振以及心慌、气促、汗多、尿频、头

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儿童过度

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家庭或

学校教育中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不适

合儿童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措施,也容

易加剧儿童的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

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

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儿童厌学症

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

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

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5)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

现。研究发现,7—8岁是继两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正常儿童的强迫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61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加以嘲笑和惩罚。

教育心理学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调整 4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 意义识记占优势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 熟练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随个体的成长逐渐发展成熟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2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 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 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阶段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包括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7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交往风格不同 交往认知不同交往情感不同 8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 自我完善 认知他人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9认知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 10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 11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社会地位职业道德言行举止 张老师每次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 都会充满自豪感。 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教师角色信念阶 12 13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师德魅力是教师 的灵魂。 14 15 教师的职业期待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个人魅力崇高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 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问题解决的顾 16 17 构成权力性威信的因素传统职位资历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 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决定 教师威信的人格特征有 资历声望才能品德 18 19 20 21 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严厉惩罚激励、帮助学生让学生敬畏 富勒和布朗(Fuller& rown)划分的教师成长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 23 24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5 26 27 28 29 30 31 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只有过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学生把“会飞”作为所有鸟的本质特征,是变式错误因素造成的。 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我们把植物分解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知识的分析 在参观了服装博览会后,能够记住一件件新的服装样式和颜色,这属于 形象记忆 在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 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组织为 “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这样便于记忆。这一事例中,运用了语义编码 短时 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是有限的,大约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条件和途径 32 33 7 ±2组块 34 35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学后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

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200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200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 学知识汇总(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l2岁~l4、15岁);青年期(14、1 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35岁以后)。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篇 1 听了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感想深刻。作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首先,我重新熟悉了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从这些方面去解说了学习这个平时实际我们都天天在做的事情。也通过这个分析,发现我们其实还可以改进我们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后教学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些知识就是适合讲述,而另外的一些知识,可能就不能采取讲述的办法。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其次,我又重新思考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 另外,作为老师应该做到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 在双休日中,我通过教师发展平台选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

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

教育心理学学习框架总结

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第二部分 学生与教师心理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图式→不平衡→不断达到平衡 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适应同化 顺应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不可逆性、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获得物体守恒、随着分类和排序、获得思维可逆性、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动物进化结果。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作为历史发展结果。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二)心理发展观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四个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充足,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四)内化学说 内化: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第二节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 1.信任对怀疑(0~1.5岁)―希望品质(安全感) 2.自主对羞怯(1.5~3岁)―意志品质(自我控制)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目标品质(自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能力品质(能力与智慧)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忠诚品质(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爱的品质(泛爱/过分自我专注) 7.繁殖对停滞(30~60岁)―关爱品质(关心他人/自私自利、沉溺于自身之中)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智慧品质(满足感/失望)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两个方面:主体的我―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 客体的我―被察觉到的我 ▲结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具体内容是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 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 ①是在过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主要受到他人的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包括诸多维度:自信、自尊、自我概念的稳定性。 3.自尊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者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古柏史密斯体出的培养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 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单一的一般因素,即G因素;特殊因素,即S因素 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能力。 (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