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概述

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特点:

①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除了激光是人工产生以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均有存在

②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点的物理参数

③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④工作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⑤有些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性质的不同,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

⑥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⑦研究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机体的是适应范围

⑧除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外,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无残留,所以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的方法。

不良气象条件

高温作业

一、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1.气温:大气温度、太阳辐射、生产性热源、人体散热、二次热源

2.气湿:高气湿(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多见于纺织印染、造纸、潮湿的矿井和隧道等

低气湿(相对湿度低于30%)——多见于冬季高温车间。

3.气流:外界风速和热源。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也越强。

4.热辐射

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热原辐射的能量(E)大小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并与其绝对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E=KT4)。

K为热辐射系数。热辐射能量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热辐射强度的单位:(J/cm2.min)二、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般将热源散热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或热车间。

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历年最热月每日下午1点或2点测得的气温均值。

3个基本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

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使用炉窑工业、使用锅炉

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为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主要是由于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印染、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井内

3.夏季露天作业:热辐射强度比高温车间低,但作用时间长,中午前后是明显的高温热辐射作用。

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体温调节:人体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方式(辐射、对流、蒸发)。

注意:①若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一般以平均皮温35℃为界),机体只能通过蒸发散热

②湿热环境可降低蒸发散热的效率

③中枢体温(深部体温):指下丘脑灌流血液温度,但一般以直肠温度表示。

一般认为中心体温38℃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急范围。

2.水盐代谢

机体的出汗量取决于气温、气湿、热辐射和劳动强度。

干热有风的环境中汗的有效蒸发率可达80%以上,大量出汗能及时蒸发,则散热作用良好;

湿热风小的环境中汗有效蒸发率经常不足50%,汗液难于蒸发,形成汗珠淌下,不利于体温调节。汗液中水约99%,固体<1%,固体成分的大部分为氯化钠,少量氯化钾、尿素及水溶性维生素。一个工作日出汗6升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

大量出汗失盐量可达20~25g/日,正常摄盐量约10~20g/日,体内缺盐时,尿中盐量减少(<5g/24h)大量出汗→水盐大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热痉挛

3.循环系统

心脏要向高度扩张的皮肤血管网输送大量血液,以便有效散热;

向工作肌输送足够血液,以保证工作肌的活动,维持正常血压。

高温作业,由于大量出汗使有效血容量减少。

如果高温工人在劳动时已达最高心率,机体蓄热又不断增加,则不可能再增加心输出量来维持血压和肌肉灌流,可致热衰竭。

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心脏代偿性肥大。

4.消化系统:机体消化功能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疾患增多。

机理:①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活性降低

②胃肠道收缩和蠕动减少,吸收和排空速度减慢

③唾液分泌明显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

④血液重新分配造成消化道供血不足,影响营养素吸收

⑤大量饮水使胃酸稀释

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体温中枢兴奋性增高,而运动区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机体产热

下降→热负荷减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度减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大量水分经汗蒸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量减少

如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浓缩→肾脏负担增加→肾功能不全

7.热适应: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一般数周后产生热适应。

主要表现:①各系统功能有利于降低产热、增加散热

从事同等强度体力劳动,机体产热减少,出汗量增加,汗液蒸发率提高;出汗量增

加(30-100%),汗中无机盐减少1/10,皮肤和中心温度先后降低;心血管紧张性下

降,心率明显下降,血压稳定;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增强。

②合成热休克蛋白(hert shock proteins,HSP):尤其是HSP27和HSP70

脱适应:热适应的状态不稳定,停止接触热1周左右回到适应前的状况。

四、高温作业所致的疾病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1.主要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诱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

2.中暑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热射病,含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⑴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最严重的一类中暑。临床特点: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t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⑵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特点:①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为多见

②患者神志清醒③体温多正常

⑶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能足以有效代偿,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特点:①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皮肤湿冷、面色苍白

②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③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④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3.中暑的诊断

⑴轻症中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头晕、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

②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

③肛温升高达38.5℃以上

⑵重症中暑:凡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者。

4.中暑的治疗

⑴轻症中暑:①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休息②给予含盐饮料

③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⑵重症中暑①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②热痉挛:及时口服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③热衰竭:平卧,移至通风阴凉处;口服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5.热致疾病的预防

⑴高温卫生标准

①湿黑球温度(WBGT):湿秋、黑球和干球温度的加权平均值,也是综合性热负荷指数。

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人体的代谢产热、衣着、身高等。

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是以WBGT制定的,在该WBGT环境条件下劳动,中心体温不会超过38℃。

②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制

考虑了热负荷、劳动强度及劳动时间。

在该高温环境下劳动,约90%的工人其中心体温不会超过38℃。

⑵防暑降温措施①技术措施:合理的工艺流程(根本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

隔热、通风降温(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②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个人防护、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合理的工间休息

③组织措施:严格遵守规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休息制度、适宜的休息室

异常气压

一、高气压

高气压下作业①潜水作业:见于水下施工、打捞沉船等作业

②潜函作业:在地下水一下深处的潜函内进行的作业。主要见于修建桥墩。

③高压氧治疗舱和高气压研究舱的作业。

潜水员每下沉10.3米,气压增加101.33KPa(1个大气压);

附加压:潜水员在水下承受的增加部分的压力。绝对压:附加压+水面大气压。

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①健康人能耐受303.98~405.30KPa;

②在加压的过程中,外耳道感受的压力较大,鼓膜向内凹陷产生内耳充塞

感、耳鸣和头晕等症状,甚至可压破鼓膜;

③709.28KPa以上时,主要为氮麻痹作用,呈酒醉样、意识模糊、幻觉等。减压病(DCS):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

此时机体的组织和血液中产生气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

1.减压病的发病机理

①在高气压下,空气各成分的分压都相应升高,经呼吸和血液循环溶入体内的量也相应增加。

②氮比例大(78%),仅单纯以物理溶解状态溶于体液组织中。每深潜10米,可多溶解1升氮;氮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血液高4倍,因此,氮多集中在脂肪和神经组织中。

③如果外界压力下降幅度太大,体内溶解氮气体张力与外界气压的比率超过饱和安全系数,就无法继续溶解,在几秒至几分钟内迅速生成气泡,游离于组织和血液中。

在脂肪较少、血管分布多的组织中,气泡多在血管内形成而造成栓塞,引起一系列症状;

在脂肪较多、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中,含氮较多,气泡多积聚于血管壁外,产生压迫症状。

④减压病的原发病因是气泡。减压愈快,气泡产生愈迅速。

2.临床表现

急性减压病:大多数在数小时内发病,减压后1小时内发病占85%,6小时内发病占99%。

减压速度愈快,症状出现愈早,病情愈重。

⑴皮肤:奇痒等,可见皮肤大理石样斑纹。

⑵肌肉、关节、骨骼系统:疼痛,严重者可有骨坏死。

屈肢症:轻者出现酸痛,重者可呈跳动样、针刺样、撕裂样剧痛,迫使患者关节呈半屈曲状态。

⑶神经系统:症状多样化,可产生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

⑷循环呼吸系统:严重者可有心肌缺血或肺梗死或肺水肿。

3.影响减压病的发病因素

①可使机体溶解氮量增多的因素:急流、劳动强度大、延长作业时间、低能见度等。

②减压时可使氮排出量减少的因素:低水温、反复潜水(12h内重复潜水)③个体易感性

4.减压病的诊断

⑴急性减压病——轻度:仅有皮肤症状。

中度:出现了肌肉、关节、骨骼系统症状。

重度: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或呼吸系统功能明显障碍。

⑵减压性骨坏死:根据骨骼X线改变分期

Ⅰ期:在股骨、肱骨或胫骨局部有骨致密区、致密斑片、条纹或小囊变透亮区;

骨改变面积上肢或下肢不超过肱骨头或股骨头的1/3。

Ⅱ期:骨改变面积上肢或下肢超过肱骨头或股骨头的1/3或出现大片的骨髓钙化。

Ⅲ期:病变累及关节,并有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

5.减压病的处理原则——高压氧舱治疗:及时加压治疗消除气泡是唯一的根治手段;

及时正确运用加压舱,急性减压病治愈率可达90%以上。

辅助治疗

6.减压病预防措施

⑴技术革新:减少潜函作业的机会;潜水作业采用氦或氢代替氮

⑵加强宣传教育:作业人员了解减压病的发病原理和预防手法;严格遵守减压规程(多阶段减压)

⑶遵守潜水作业制度:潜水技术保障、潜水供气保障、潜水医务保障

⑷保健措施:工作前防止过痨、严禁饮酒、加强营养、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

保健措施的意义:①提高潜水者的水下适应能力,减少潜水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②使潜水员潜得更深一些,水下作业时间更长一点,提高劳动效率(药物预防)

③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

⑸职业禁忌症:①神经、精神、循环、呼吸、泌尿、血液、运动、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疾病

②患眼、耳、鼻、喉及前庭器官疾病③年龄超过50岁④过敏体质

7.航空病

⑴高空减压对人体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减压发生高度②减压速度。

⑵迅速减压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有:①爆发性或急性高空缺氧②高空减压病③高空寒冷

④肺损伤⑤其他损伤包括软组织伤⑥应激反应致伤

⑶航空病的预防措施:①机务人员飞行前严格检查飞机

②增压舱失密后机组人员及乘客尽快吸氧③乘客系好安全带,保持镇静

④飞机紧急下降到安全高度以下⑤就近机场迫降⑥做好宣传自救工作

⑦组织迫降机场紧急救护⑧做好健康监护

⑷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①减压病②氧中毒

二、低气压

1.高空、高山与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点)均属于低气压环境。

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强烈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低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大气分压过低,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

海拔愈高,氧分压愈低。

2.★习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保持正常活动和生产作业,在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

功能的适宜性变化,约需1~3个月,逐渐过渡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

机体适应高海拔缺氧后表现在:①血液由于血红蛋白的增加携带较多的氧

②毛细血管更丰富和肌红蛋白增加使组织容易获得氧

③氧化代谢酶活力降低④身体活动和工作的效率提高。

人对缺氧的适应个体差异很大,一般来说:①在海拔3000米以内,能较快适应

②3000~5330米时部分人需较长时间适应

③5330米为人适应的临界高度。

在海平面,动脉氧分压为12.0KPa;在海拔5500米时,动脉氧分压为4.5KPa,造成机体严重缺氧。

3.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①呼吸系统:低氧→肺通气量增加(40~100%)→呼吸性碱中毒

②心血管系统:开始接触高海拔,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时间稍长,可

恢复;长期处在低气压环境可导致右心室肥厚

③其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随海拔增高而增高;

肠蠕动受限,有腹胀、腹泻、上腹疼痛等症状;

轻度缺氧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神经兴奋抑制。

4.高原病(急性和慢性)

⑴急性高原病

①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内,经4~6日消失。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心悸、

气短,重者食欲减退、恶心、失眠、疲乏、腹胀、胸闷、发绀、面部浮肿等。

②高原肺水肿(HAPE):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登山后24~60小时内发病,多为未经

习服的登山者。

③高原脑水肿(CE):发病急,一般在4000米以上,多为未经习服的初登山者,发病率低,但病

死率高。

④视网膜出血:高原性脑水肿患者中60%的有视网膜出血(RH)

⑵慢性高原病(CMS):主要见于长期生活于高原的人。

①慢性高原反应:常表现为神经衰弱

②高原心脏病:以儿童多见。缺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右心衰竭

③高原血红蛋白增多症: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处。

④高原高血压症:移居高原一年内,血压波动,血压明显升高者居多,以后趋于稳定。

⑤高原低血压症:国内较少见

5.高原病预防:适应性锻炼;需供应高糖;注意防寒、防冻伤、防雪盲等;健康检查。

噪声

一、基本概念及噪声分类

1.声音:物体受振动后,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传到人耳能引起音响感觉。

振动波称为声波,该受振动物体称为声源。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以f表示,单位为赫兹(Hz)。

次声波:频率<20Hz;人耳能够感受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超声波:>20000Hz。

2.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具有声音的基本物理特性。

3.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生产性噪声的特点:

①一般声级比较高,有些作业地点噪声声级可高达120-130分贝。

②中高频噪声占的比例较大。

③不少作业可能接触脉冲噪声或长期接触强度较大的连续噪声。

④有些作业强噪声与剧烈振动等不良因素联合作用于人体,则更增加其危害性。

4.生产性噪音的分类:

⑴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电锯、电焊、机床等。

②流体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的突变或液体流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通风机、汽笛、冲刷等。

③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⑵根据生产性噪声持续时间可将噪声分为:

①连续噪声——稳态噪声:声压波动少于3dB。

非稳态噪声

②间断噪声:指在测量过程中,声级保持在背景噪声之上的持续时间>或=1s,并多次下降到背

景噪声水平的噪声。

★脉冲声(属于间断声):声音持续时间<0.5秒,间隔时间>1秒,

声压的有效值在0.5秒以内变化>40dB。

⑶根据频率特性和频谱特性分为:低频噪声(主频<300Hz);中频噪声(主频300-800Hz);

高频噪声(主频>800Hz)

⑷根据噪声频谱的宽窄:窄频噪声、宽频噪声。

二、物理特性及评价

1.声强与声强级

声强:Sound Intensity(I),表示声波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强弱取决于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通过的声能量。单位:W/m2。

听阈(threshold of hearing):正常青年人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最低可听到的声音强度。

痛阈(threshold of pain):能引起人耳产生痛感的声音强度。

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强为10-12w/m2;1000Hz纯音的痛阈声强为1w/m2。

声强级:用声强的对数值来表示声强的等级,单位为dB。LI=10LogI/I0

从听阈到痛阈的声强范围是120dB。

实际工作中测量声强比较困难,常采用测量声压的方法

2.声压与声压级

声压:Sound Pressure(P),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对正常大气压附加了一定的压力。

单位为帕(Pa)或牛顿,1Pa=1N/m2

听阈声压或听阈(threshold of hearing):刚能引起正常青年人耳音响感觉的声压。

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压为20μpa或2×10-5 N/m2;

痛阈声压或痛阈(threshold of paining):声压增大到正常人耳产生疼痛感觉时的声压。

1000Hz纯音的痛阈为20pa或20N/m2

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Lp),用对数表示声压的等级。单位为分贝(dB)。

具体来说,采用以听阈为基准的倍比关系的对数值来表示声压的等级。

听阈声压~痛阈声压,20μpa ~20pa ;听阈声压级~痛阈声压级,0dB ~120dB。

◆普通谈话声压级为60~70dB◆载重汽车声压级为80~90dB

◆球磨机声压级为120dB左右◆喷气式飞机声压级为140 ~150dB

当声波在自由场传播时,声强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Lp=10log(P/P0)2=20log(P/P0)

I=P2/ρc;ρc为声特异性阻抗LI=10logI/I0=10 log〔(P2/ρc) /( P02/ρc)〕=20log(P/P0)

由于声强不易测量且计算复杂,实际应用中多用声压级。

★声压级的合成:在生产场所中经常有多个声源同时存在,声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由于声源的声压级是按照对数计算的,在多个声源存在时,要按照对数法则相互叠加。

⑴声源相同:L总=L+10Logn,

当两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时,总声级比单个声源的声压级增加3dB。

⑵声源不同:①将声源的声压级从大到小排列

②按两两合成的方法逐一计算出合成后的声压级

计算出声压差值,从表中查出增值△L;较高声压值与△L之和即为合成后声压值:L合=L1+△L 当合成声压比其他待计算声压高10dB以上,△L≤0.3,可以不计。

3.频谱

⑴Pure Tone(纯音):由单一频率发出的声音,如音叉发出的声音。

Complex Tone(复合音):由许多频率组成的声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声音多属于复合音。Frequency Spectrum(频谱):将复合音的各种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而形成的频率连续谱。

⑵人为地将声频范围(20~20000Hz)划分成若干个小的频段称为频带或频程。

实际测量只测频带中具有代表性的频率。最常用的是倍频程,其中1/1倍频程较常用。

倍频程:按照频率成倍比关系将声频划分为若干个频段

1/1倍频程:f下=2f上;f中=√f下f上???

1/2倍频程:f下=√2 f上≈1.41f上;f中=√f下f上???

根据声学特点,每一个频段用一个几何中心频率代表。

频谱分析:对于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进行频率组成分析和各种频率相应的强度分析。

频谱曲线(频谱图):以频率为横坐标,声压为纵坐标,绘制出的关系曲线。

根据主频率分布的特点,可判断噪声属于低频、中频、高频、宽频或窄频。

4.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⑴响度(loudness ):指人用听觉判断声音强弱的主观量度。它与声压的大小及频率的高低有关。响度级(loudness level):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结合声压与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

观感觉。单位为方。响度级是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测试出来的。

⑵★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

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等响曲线中每条曲线给人

的音响感觉是一样的。

由等响曲线可以看出:①人耳对高频声敏感,而对低频不敏感;

②随着声级的增高,响度随频率的变化差别减小;

⑶为了准确地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以等响曲线为基础,在测声仪器中具有计权特性的滤波器。A声级:计权响应曲线接近40 方,最接近于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对低频段(<50Hz)有较大幅度的衰减,对高频不衰减,国际上普遍用于环境噪声的评价,dB(A)。

B声级:计权响应曲线接近70 方,对低频有一定的衰减,dB(B)

C声级:计权响应曲线接近100 方,对所有频率的声音几乎都同等地通过,故可视为总声级。

D声级:为测量飞机噪声而设计的,可直接测量飞机噪声的感觉噪声级,dB(D)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1.★听觉系统

长期接触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⑴★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TTS):指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

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短时间接触强噪声,主观感觉耳鸣、听力下降、检查发现听阈提高

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需较长时间(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二十几小时以后)听力才恢复。

⑵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

平的听阈提高。包括听力损失(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听觉器官有器质性变化——扫描电镜:听毛倒伏、稀疏、脱落,听毛细胞出现肿胀、变形或消失。听力损失:PTS只限于高频段(多先在3000-6000Hz),无自觉的听力障碍。

噪声性耳聋:PTS到一定的程度,语言频段(500-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出现语言听力困难。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多在4000Hz)出现“V”型下陷,又称听谷。高频段凹陷注:为了排除TTS的干扰,PTS的测定应在停止接触噪声16小时以后进行。

⑶★职业性噪声聋: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

觉损害。

诊断:①职业噪声接触史②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③感音性耳聋

④现场职业卫生调查⑤排除其他疾病

连续噪声作业3年以上者,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听力损失呈高频下降型,根据较好耳语频(500、1000、2000Hz)平均听阈做出诊断分级。

轻度聋:26~40dB;中度聋:41~55dB;重度聋:≥56dB

观察对象:双耳语频听力正常,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

⑷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

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又称为急

性噪声性听力损伤。

2.神经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内分泌系统

5.消化系统及代谢

6.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7.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8.对视力的影响

语言干扰级:面对面交谈时,当语言声压级在65dB时,即可有很好的清晰度。

噪声强度和谈话的距离对语言清晰度都有影响

四、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

噪声≤80dB,听力损失的危险度为0

噪声>80dB,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听力损伤发生率越高。

2.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

3.噪声的性质

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脉冲噪声主要致伤因素为脉冲峰压值、持续时间和脉冲发生次

4.噪声的频率及频谱

高频噪声比低频噪声危害大;窄频噪声比宽频噪声危害大;连续噪声比断续噪声危害大

5.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

6.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

7.个体防护

五、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防止噪声产生

在声源出减弱(消音器)

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阻断噪声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音板、绿化带、隔音窗)

③人耳鼓膜的振动——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在人耳处减弱(耳塞、耳罩)

1.卫生标准:噪声职业接触限值85dB(A)

2.控制噪声源

3.控制噪声的传播

4.个体防护

5.健康监护

噪声敏感者(上岗前体检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下作业1年,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 任一频率、任一耳听阈达到65dB)应调离噪声作业。

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振动

振动: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振动卫生学评价的物理参量

1.基本物理参量

⑴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Hz。

⑵位移:振动体离开平衡位置的瞬时距离。单位为mm或um。

⑶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⑷速度:振动体单位时间内位移变化的量,即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单位为m/s。

⑸加速度:振动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即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m/s2。加速度有效值(α)位移、速度、加速度代表振动强度的物理量,反映振动强度对人体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是加速度。

2.★常用的物理参量

⑴振动频谱: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常用的有:1/3倍频带,中心频率6.3~1250Hz;1/1倍频带,中心频率8~1000Hz。

⑵共振频率:外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致振动强度加大(共振),物体发生共

振,则物体的固有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共振使得生理效应增大,如果是重要器官发生了共振,则人体的反应最强烈。

⑶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在固定接振时间为4小时的原则下,以1/3倍频带分频法将振动频谱中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乘以相应的振动频率计权系数后所得的加速度有效值表示人体接振强度。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二、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1.局部振动(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HA V):1~5000Hz,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

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

常见于:风动工具(风铲、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等)

电动工具(电钻、电锯、电刨等)

高速旋转工具(砂轮机、抛光机等)

2.全身振动(WBV):0.05-200Hz,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

肢躯干传导至全身。

常见于:在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

在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等)上的作业

三、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振动对机体的效应及作用(效应:机械效应、生理和心理效应;作用:有益作用、不良作用)

⑴有益作用: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解除疲劳;减轻疼痛;

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速伤口恢复

⑵不良影响、疾病:大强度、长时间

2.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⑴感觉及神经系统:不舒适,疲劳、头晕、焦虑、嗜睡;大强度,难受,内脏移位/机械性损伤。

⑵心血管系统:交感神经紧张增加→血压升高、脉搏加快、CO降低、脉压增高→心肌局部缺血。

⑶消化系统:胃酸分泌增加、胃蠕动抑制→胃肠道和腹内压增加→胃肠道疾患。

⑷肌肉骨骼系统:重型车辆或拖拉机的驾驶员,X线检查胸椎和腰椎出现早期退行性改变、椎间

盘脱出症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全身振动伴长时间的强制体位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

⑸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经期延长、经血过多、痛经。

⑹对作业效率的影响

⑺★运动病(晕动病、晕车病):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眩晕、面色

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由振动刺激前庭器官所致。预后一般良好,脱离

振动环境后经适当休息可以缓解,必要时给予抗组胺或抗胆碱类药物如乘晕宁等。

3.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⑴神经系统:接触较强振动可导致条件反射抑制、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肢端感觉障

碍包括感觉迟钝、痛觉减退等。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表现为组织营养障碍,手掌多汗等。

⑵外周血管:外周循环功能改变,外周血管发生痉挛,

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负荷试验时皮温恢复时间延长,出现典型的雷诺氏现象。

⑶骨关节及肌肉损害:振幅大、冲击力强的振动可引起骨、关节损害,主要改变为手、腕、肘、

肩关节脱钙,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关节病,骨岛形成,囊样变等。

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掌挛缩病。

⑷其他损害:引起听力下降;消化系统(胃疾患患病率增加);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低下、儿茶酚胺增多缓激肽含量减少);

免疫系统的功能(α2球蛋白、γ球蛋白IgM含量增高)

局部振动对健康的危害主要为手臂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四、★手臂振动病

手臂振动病: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WF)。

1.发病机制:①血管反应机制(收缩因子、松弛因子)②神经调节机制③激素调节机制

2.临床表现

①早期主诉:多手部症状和类神经症。

手部的症状:麻、痛、胀、凉、汗、僵、颤。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类神经症: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记忆力不集中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②体征:振动觉、痛觉阈值升高;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试验复温时间延长;

指端甲皱血管襻数目减少、变形、消失;前臂感觉和运动神传导速度减慢;

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源性损害

③X线检查:指关节变形,指骨、掌骨、腕骨、肘、肩关节可见骨质增生、形成骨岛、骨皮质增

厚、骨刺形成、骨皮质变薄、骨腔变大、囊样变。反冲力大的振动可引起无菌性坏死。

④振动性白指: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其发作有一过性和时相性特点,是在受冷后,患指出

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可持续数分钟

至数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

白指常见部位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

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变白,故有“死指”、“死手”之称。

3.诊断和分级

诊断原则:①职业史②症状和体征③功能检查④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并排除其他病因

诊断分级:

①观察对象: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麻、胀、痛、手掌多汗、手臂无力和

手指关节疼症状,并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手部冷水复温试验复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降低;

指端振动觉和手指痛觉减退。

②轻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

手部痛觉、振动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③中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远端指节和中间指节(偶见近端指节),常在冬季发作。

手部肌肉轻度萎缩,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源损害。

④重度手臂振动病:指发作累及多手指的所有指节,甚至累及全手,经常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指

端坏疽。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或出现“鹰爪样”手部畸形,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4.治疗和处理原则

治疗基本原则: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

处理:观察对象一般不需调离振动作业,应每年复查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轻度手臂振动病调离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情况安排其他工作。

中度和重度必须调离振动作业,积极进行治疗。

如需做劳动能力鉴定,参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

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1-1500Hz,对低频率(20Hz以下)振动,人体以振摇

和撞击而感受,对高频振动则以疼痛甚至烧灼感而感受。

<1Hz:运动病,如:晕车晕船等;1-30Hz:主要引起骨和关节改变;

30-300Hz:主要引起末梢血管改变、神经功能的损害;>300Hz:引起血管神经症。

2.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

3.体位和操作方式:振动的方向不同,人体的感受也不同,如垂直振动比水平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大,在评价振动时应对振源做三轴向的测量取其最大值。

4.环境温度和噪声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6.个体因素:常温下女性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比较敏感。

年龄比较大的工人更容易发生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恢复亦较困难。

六、振动病的预防控制

1.控制振动源:通过减振、隔振等,减轻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根本措施。

①采用液压、焊接、粘接等代替风动工具铆接;⑤采用减振材料。

②采用水力清沙、水瀑清沙、化学清沙代替风铲清沙;

③设计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操作装置;④金属部件改用塑料或橡胶;

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ahw(4))计算,不得超过5m/s2。这一标准可保护90%作业工人工

作20年不致发生振动性白指。当暂时达不到时,可按振动强度大小相应缩短日接振时间。《全身振动评价标准》[ IS02631](ISO):★四个振动参数制定了全身振动评价的界限曲线

①加速度有效值(0.1~20m/s2)

②振动频率(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1~80 Hz)

③振动方向(Z轴向,X、Y轴向)

④接触振动持续时间(1分钟到24小时)

疲劳一减效界限:主要用于劳动环境振动评价。

引起不适界限:较多用于交通工具振动评价。

受振极限(或健康界限):区分振动强度对人体健康与安全是否有损害的界限。

比疲劳—减效界限的振动级高6dB,超过这个界限,会影响人体健康与安全。

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①防寒、保暖措施②振动工具的手柄温度(40℃)

③控制噪声、毒物和气湿

④合理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防振手套、减振座椅等。

4.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①做好就业前和定期体检②加强健康管理③定期振动强度监测

5.职业卫生教育和职业培训:①对接振工人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及岗前培训

②职业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振动测量技术及振动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四大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辐射传播,具有波的一切特性,波长(λ)、频率(f)和传播速度(c)之间的关系为:λ=c/f。频率常用单位为:Hz、kHz、MHz、GHz

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与辐射能量有关,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符合玻郎克公式:E=hf=hc/λ。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

电磁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对生物体电离作用,导致机体严重损伤的电磁辐射。如宇宙线、X线、γ线等。

非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eV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

一、射频辐射

1.射频辐射(无线电波):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

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1mm~3km)较长的频段。

高频电磁场:频率100Hz~300MHz的频段范围的总称。

微波(microwave):波长1m~1mm的电磁波。单位:功率密度,mW/m2。

2.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

一般以离开辐射源2D2/λ( D—辐射源口径,λ—波长)的距离为界分为:

⑴远区场(far-field)

⑵近区场(near-field):以λ/2π为界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

近区场特点:①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②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大得多。电磁防护的重点应该在近区场。

③电场强度与辐射源距离的立方成反比(E∝1/λ3)。

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H ∝1/λ2)。

④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比较快,在此空间内的不均匀度较大。

3.射频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

⑴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

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⑵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

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⑶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若再次

受到电磁波辐射,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

4.射频辐射的生物效应

⑴人的精力和体力减退;白内障;白血病、脑肿瘤;心血管疾病;

大脑机能障碍;流产和不孕;免疫机能的低下

⑵一般规律:生物学效应随频率的增加和波长的变短而递增,符合玻朗克公式:E=hγ=hc/λ

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

微波段厘米波危害最大

功率密度相同时,脉冲波的作用大于连续波。

5.临床表现

⑴类神经征: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如头痛、乏力、嗜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手足多汗,脱发等。

⑵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主诉有心悸、心区疼痛或压迫感。

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⑶眼睛:高频电磁场不影响视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个别可发生白内障。

⑷造血系统:接触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时性下降,少数人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

脱离后一段时间可恢复。

⑸生殖系统:女工常有月经异常,少数男工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可能是睾丸受到微波照射。

一般脱离照射后多数人都可以恢复。

⑹其它:作用于皮肤可产生热作用,照射后体温升高,血浆内皮质酮升高。

6.卫生防护

预防原则: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布局,合理的个人防护。

⑴高频电磁场:对症处理,尤其是脱离接触;严重者,建议脱离接触

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8h/d,连续波0.05 mW/cm2,脉冲波0.025 mW/cm2。

⑵微波: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晶状体混浊转眼科,白内障患者脱离接触。

微波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微波机的发射功率、设备漏能的大小、辐射源屏蔽状态、

在安装校验、维修是合理防护。

二、红外辐射(红外线、热射线)

1.来源:自然界中的红外线辐射源太阳最强,

生产环境红外线辐射源包括熔炉、熔融状态的金属、强红外线光源、烘烤和加热设备。

2.分段及生理作用:①长波(远)红外线:波长3μm-1mm,只能被皮肤吸收,产生热的感觉;

②中波红外线:波长1400nm-3μm,能被角膜和皮肤吸收;

③短波(近)红外线:波长760-1400nm,可被组织吸收引起灼伤。

3.对健康的影响①对皮肤的影响:较大强度---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红斑效应;

反复照射---局部色素沉着;

过量照射---急性灼伤---使深部组织及血液加热。

②眼睛: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角膜和虹膜热损伤、视网膜黄斑区损伤、

红外线白内障(0.8-1.2μm/1.4-1.6μm)(两眼同时发生,进展缓慢)

4.防护①防护服:反射性铝制遮盖物、铝箔制衣服

②防护眼镜:滤过红外线。

③防护帽

三、紫外辐射(紫外线)

1.接触机会:凡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时,即可出现紫外线。

冶炼炉、电焊、气焊、电炉炼钢、碳弧灯水银灯制作、紫外线消毒。

2.分段及生理作用:波长范围在100-400nm的电磁波

①短波(远)紫外线(UV-C):波长290nm~100nm,具有杀菌和微弱致皮肤红斑作用,灭菌波段。

②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90nm~320nm,具有明显的致红斑和角膜、结膜炎效应,为红斑区。

③长波(近)紫外线(UV-A):波长320nm~400nm,可产生光毒性和光敏性效应,为黑斑区。

波长短于160nm的紫外线可补空气完全吸收,而长于此波段则可透过真皮、眼角膜甚至晶状体。

3.对健康的影响

⑴皮肤:200nm—全被角化层吸收;

220-330nm—深部组织吸收,

强烈紫外线—皮炎,表现为红斑、水泡、水肿,消退后可有色素沉着;

300nm—皮肤灼伤;

297nm对皮肤的作用最强,长期暴露—皮肤皱缩、老化、诱发皮肤癌。

⑵眼睛:250~320nm—角膜和结膜上皮大量吸收—急性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电焊辅助工。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会受到大量反射的紫外线—急性角膜、结膜损伤,称为雪盲症。★电光性眼炎(急性角膜结膜炎):潜伏期一般6~8h,轻度仅有异物感或不适;重度有眼部烧灼感或剧痛,伴畏光、视物模糊。体格检查: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对

光反应迟钝,眼睑皮肤潮红。严重者,角膜有点状甚至片状剥脱,荧光素着色。处理:症状轻者无需特殊处理;症状重者,可用0.5%地卡因(镇静、止痛)滴眼,也可用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眼药水(预防感染)。新鲜人乳、牛奶滴眼效果明显。

4.红外辐射与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不同点:

红外线可导致机体——皮肤红斑反应,眼睛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角膜热损伤,白内障等改变。

紫外线可导致机体——皮肤灼伤,皮肤癌,电光性眼炎等改变

5.防护原则:屏蔽辐射源,增大防护距离

四、激光辐射(LAS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3293961.html,ser:物质受激辐射所发出的光放大。

根据发射的光谱,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线、γ射线。

2.对机体的影响:靶器官主要为眼睛和皮肤

⑴眼睛(与波长、脉冲宽度、光束能量、入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①波长在可见光区的激光主损视网膜和晶状体,尤其黄斑区

②波长在红外或微波区,可致角膜、晶状体损害,白内障

③近紫外线光可损害角膜、晶状体,以至视网膜

⑵皮肤:比眼睛轻,主要由热效应所致。

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凡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电子射线、β射线、α射线、质子射线、中子射线、γ射线、x射线。

2.接触机会:①核工业系统:放射物质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核反应堆的建立和运转

②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器、X射线和γ射线的医用和工农业生产用辐射源

③放射性核素的加工生产和使用:核素化合物、药物的合成及其应用

④天然放射性核素伴生或共生矿生产:磷肥、稀土矿、钨矿等开采和加工

⑤医疗照射

3.常用的电离辐射单位(SI单位)

①放射性活度:SI单位“贝可”,符号“Bq”,沿用单位“居里”,符号“Ci”。

②照射量(exposure,X):仅用于X射线和γ射线,暂无SI单位,保留单位“伦琴”(R)。

③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D):表示被照射介质吸收的辐射能量的多少,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电

离辐射。SI单位为“戈瑞”,符号“Gy”,原用单位“拉德”,符号“rad”,1Gy=1rad。

④剂量当量(dose equivalent,H):为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将吸收剂量乘以若干修

正系数,即为剂量当量。H=DQN,D为吸收剂量,Q为不同辐射的品质

因子,N暂定为1。SI单位为“西沃特”,符号“Sv”。原用单位雷姆(rem)。

4.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作用方式:①外照射②内照射③体表沾染(内、外照射)

④复合照射(放射复合烧伤、放射复合创伤)

影响因素⑴电离辐射的因素①辐射的物理特性②剂量与剂量率③照射部位④照射面积

⑵机体因素:种系演化愈高,机体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易感性愈强。

对辐射的易感性愈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敏感性与细胞间期染色体的体积成正比。

具有繁殖能力的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不同,以DNA合成期最高。

不同种类细胞的敏感性不同:淋巴细胞>原红细胞>髓细胞>骨髓巨核细胞>精细胞>卵细胞>空肠和回肠的腺窝细胞>皮肤及器官的上皮细胞>眼精状体的上皮细胞>软

骨细胞>骨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肺上皮细胞>肌细胞>结缔组织细胞>骨细胞

5.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⑴按剂量-效应关系分类: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益

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指辐射效应发生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

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主要有致癌效应、遗传效应。

确定性效应: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且有个明确的剂量阈值,在阈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应,如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皮肤损伤。

⑵按效应发生的个体分类: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⑶按效应表现情况分类:大剂量照射的急性效应、较大剂量照射的亚急性效应、

低剂量长期照射的慢性效应、受照射后的远期效应。

损伤机理①直接作用:电离辐射引起生物分子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的断裂,从而导致这些生物大分子结构或性质的改变。

②间接作用:射线作用于细胞内外的水分子,引起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

产物如激发态水分子、氧自由基等,继而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使其发生改变。

6.放射病: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

⑴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达到1Gy以上所

引起的全身性病变。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

①分型(3型)骨髓型(1~10Gy):最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表现为白细胞减少

和感染性出血。以口咽部感染灶常见。

胃肠型(10~50Gy):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水便,可导致失水,

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等。

脑型(>50Gy):精神萎靡,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

②诊断: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初期表现、血象检查结果和估算受照剂量,进行早期分类诊断。

③治疗:抗放射药物、改善微循环、防感染、防治出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等。

⑵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或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

射,累及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变:造血功能障碍。

⑶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0.05Sv的外

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多发生于防护条件差的外照射工作场所,或不重视核素操作卫生防护的人员。

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进行性下降是最早变化之一。

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是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辐射效应的一个灵敏指标。

⑷内照射放射病(internal radiation sickness):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

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较少见。

内照射放射损伤特点: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持续作用,新旧反应或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时间迁延,造成临床上无典型的分期表现;靶器官的损伤明显,如骨骼、网状内皮系统、肝、

肾、甲状腺等;某些放射性核素本身放射性很弱,但具有很强的化学毒性,如铀。

⑸放射性复合伤(combind radiation injury):指战时核武器爆炸及平时核事故时,人体同时或相

继出现以放射损伤为主复合烧伤、冲击伤等的一类复合伤。

7.电离辐射远后效应:指受照射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或直至终身才发生的慢性效应。可以显

现在受照本人,也可显现在后代,前者称为躯体效应,后者称为遗传效应。损伤:诱发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寿命缩短、胚胎效应和遗传效应。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 时间:2016-04-14 15:13来源:广东正明检测作者:小蒋点击:113 次 家具生产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家电制造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存在于喷涂工艺)、金属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切割、打磨等工艺)、噪声。 涂料、胶合剂生产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制鞋、皮革加工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五金电镀业:重金属、酸类、碱类、粉尘、噪声。 电子生产业:重金属(主要是铅)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等工艺)、有机溶剂类毒物、噪声。 玉石加工业:粉尘、噪声。 蓄电池业:重金属(主要是铅)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等工艺)、噪声。 玻璃、灯饰生产业: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高温。 陶瓷生产业:粉尘、噪声、高温。 玻璃工艺店: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 石材工艺店: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 水泥、石膏等工艺品制造业:粉尘、噪声。 建筑业:烩尘、噪声、高温 塑料业:粉尘、塑料裂解气、噪声。 轧钢业:噪声、高温、金属尘、放射线。 纺织服装业:有机溶剂毒物、噪声、粉尘。 箱包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医药制造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存在于喷涂工艺)、噪声、金属尘。 石材、破璃加工业:粉尘、噪声。 五金加工业:粉尘、电焊烟尘、噪声。 印刷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其他粉尘、噪声。 加油站:苯、溶剂汽油。 所有存在焊接、点焊工艺的行业:电弧光、金属烟尘。 注:有机溶剂类毒物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苯、二甲苯、酯类(乙酯、丁酯)、酮类(丙酮、丁酮、环已酮、异佛尔酮)等,其他因原材料不同可能含有苯、正已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TDI等危害严重危害物质。 广东正明检测机构工作场所检测项目共有92个小项目。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共有53项:化学有害因素5项,金属类15项,非金属类8项,有机类17项,粉尘类5项:物理有定因素8项。合计重项目有48项:一般项目有5项。

职业健康安全试题1《含答案》

职业卫生培训试题31(含答案)1粉尘最高容许浓度是工作地点空气中粉尘浓度的( )容许值。 A.最高 B.最低 C.平均 A 2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是 ( )。 A.有毒气体 B.粉尘 C.有害气体 B 3下面哪类粉尘属于亲水性粉尘 ( )。 A.石英粉尘 B.水泥粉尘 C.石墨粉尘

A 4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引起 ( )。 A.亚急性中毒 B.慢性中毒 C.急性中毒 C 5一氧化碳为无味,( )的气体,它易燃,易爆,是一种常见的窒息性气体。 A.有刺激性 B.无刺激性 C.有色 B 6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 )的方针。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C.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A 9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用人单位的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 ( ) A.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B.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C.保留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C 10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粉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浓度倍数指标,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划分为( )级。 C 11根据我国噪声安全卫生标准,如果作业场所每个工作日所接触的噪声时间为4小时,则该工作场所允许的最高噪声声级为( )。

分贝 分贝 B 12我国的环境噪声标准规定:一般居民区夜间允许最高的噪声声级为( )。分贝 分贝 分贝 B 13我国颁布的《工厂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车间空气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车间空气中含石棉粉尘及含10%以上石棉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 )mg/_m3。 A 14二氧化碳是( )窒息性气体。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通用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通用 版)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通用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振动、噪声、照度、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电磁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工频等。有害物理因素的防治主要是加强个人防护和采用合理的工艺及其设备。 1噪声的防护 如长期在超过86dB(A)作业环境下作业时加强对作业工人听觉器 官的防护,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听力保护器,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或加工方法,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对设备的经常性维护;降低设备运行负荷,使用消声器、隔振降噪等工艺措施。 2高温的防护 控制污染,合理设计工艺流程,远离热源,利用热压差自然通风,切断污染途径;隔热,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等个体防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机体热适应训练,使用清凉饮料和高温防护服和防护帽。

3振动的防护 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但振动本身对机体也有损害作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使皮肤感觉机能紊乱,血管张力改变,出现毛细血管痉挛,重者有“手套样”感觉障碍,手指苍白(振动性白指)是振动病典型的表现。在厂房设计与机械安装时要采用减振、防振措施。对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频率、振幅等应进行必要的限制,工作中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实行轮换作业,间歇使用振动工具。使用振动工具时应采用防振动手套,或者在振动工具外加防振垫。 4紫外线的防护 任何材料加热到温度超过22270C即开始发射紫外线。所以晚上在有强烈灯光环境下,如舞厅等场所皮肤和眼睛也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炎、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电焊作业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若一时找不到防护面罩,可在产生弧光之前将脸部转向后方,避免光直接照射眼球。如室内同时有几部焊机工作时,最好中间设立隔离屏障,以免相互影响。车间墙壁上可以涂刷锌白、铬黄等颜色以吸收紫外线。尽量不要在室外进行电焊作业以免影响他人。 6电磁辐射的防护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概述 在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等等。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正常情况下,有些因素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是人体生理活动和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如气温、可见光等。因此,对于物理因素除了研究其不良影响或危害以外,更研究其“适宜”的范围,如最适的温度范围,以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如表示气温的温度,振动的频率和速度,电磁辐射的能量或强度等。这些参数决定了物理因素对人体是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程度的大小。 3、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产生的因素则可能造成健康危害。一旦装置停止工作,则相应的物理因素便消失,不会造成健康危害。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轻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如果没有阻挡,则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在进行现场评价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并在采取保护措施时充分加以利用。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不同的传播形式使得这些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卫生标准时需要分别加以考虑。 4、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关系。而是常表现为在某一强度范围对人体无害,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影响的部位和表现形式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正常气温与气压对人体生理功能是必需的,而高温可引起中枢,低温可引起冻伤和冻僵;高气压可引起减压病,低气压可引起高山病,等等。 5、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劳动者接触的物理因素越来越多,如超声、次声、工频电磁声、超高压直流电场、超重和失重等。其中有些因素在一般生产过程中虽然也有接触,但由于强度小,对人体健康不产生明显影响,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新的科技行业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上述这些因素的轻度可有明显增加,因此可能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对此需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 不良气象条件 1、高温作业。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摄氏度或2摄氏度以上的作业。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高温可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和慢性热致疾病。我国防鼠降温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厂矿防暑降温工作。根据地区其后特点,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休息室或休息凉棚应尽可能设置在远离热源处,必须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大型厂矿可专门设立具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工人休息公寓,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在夏季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这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

物理因素等职业病诊断

物理因素等其它职业病诊断 公共卫生科吴爱民 一、概述 1、定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002年4月18日公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有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计十类、115种。 物理因素等其它职业病概指除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外的职业病。 2、职业病特点 职业病与其他疾病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因明确。职业病一般是由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 (2)发病与劳动条件密切相关。发病与否及发病时间的早与迟往往取决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时间、数量。劳动强度大、作业场所环境恶劣是导致职业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在同一作业环境下,多是同

时或先后出现一批相同的职业病患者,很少出现仅有个别人发病的情况。 (4)具有临床特征。同一种职业病在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程进展上往往具有特定的表现。 (5)职业病的范围日趋扩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职业病将被发现。 (6)已经被发现的职业病可以预防或减少。对已经发现的职业病的预防或减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国家和用人单位对预防或减少职业病的预防(治疗)措施的投入力量大小。 3、职业性有害因素 劳动者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对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可能产生影响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可以分为四大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其它因素。 二、职业性中暑诊断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诊断原则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 — 2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分享到一键分享 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 第2部分:物理因素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Part 2: Physical agents

GBZ 2.2-2007代替GBZ 2-2002 2007-0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7-11-01 实施 前言 本部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 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GBZ/T 18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3章、第14章及第15章改为推荐性条款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矽肺 (二)煤尘(煤矽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 (三)石墨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墨尘肺 (四)炭黑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黑尘肺 (五) 石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 (六) 滑石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滑石尘肺 (七) 水泥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水泥尘肺 (八) 云母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云母尘肺 (九) 陶瓷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陶瓷尘 (十) 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铝尘肺 (十一) 电焊烟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 (十二) 铸造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 (十三) 其他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 二、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等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三、化学物质类: (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四乙基铅)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 (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四)镉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五)铍及其化合物 铍病 (六)铊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七)钡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八)钒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九)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一)铀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铀中毒 (十二)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化氢中毒 (十三)氯气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气中毒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完整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完整版) 【颁布单位】卫生部 【发文号】卫法监发[2002]63号 【颁布日期】2002-03-11 【实施日期】2002-03-11 【标题】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 2、行业举例: (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 (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矿穿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选矿辅助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电选、选矿辅助 (5)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土砂石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破碎、筛选、研磨、转运、开采辅助;河砂吸采、河砂手采、河砂筛选、河砂转运、河砂运输、河砂开采辅助、化学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选矿辅助、非金属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重选、选矿辅助(6)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石质工艺品雕刻 (7)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水电施工 (8)碱产品制造业:泡化碱制取 (9)无机盐制造业:硅酸钾制取、氟化钠制取 (10)化学肥料制造业:电炉制磷 (11)涂料及颜料制造业:搪瓷色素备料、玻璃色素溶制、玻璃色素成品 (12)催化剂及各种化学助剂制造业:两步共胶 (13)橡胶制品业:胶辊辊芯处理 (14)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制造业:砂石装卸、筛选、转运、堆垛、运输、辅助、装卸、筛选、转运、投料、拌和、浇注、辅助、石材切割、雕凿、研磨、整修、辅助、荒料锯切、板材研磨、板材切割(15)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玻璃备料、光学玻璃配料、玻璃喷砂、玻壳备料(灯具、荧屏)、玻璃纤维配料 (16)陶瓷制品业:釉料选择、粉碎、陶瓷烘筛、灌砂 (17)耐火材料制品业:耐材破碎、筛分、配料、混合、成型、耐火砖干燥、耐材烧成、物料输送、耐火材料磨制 (18)矿物纤维及其制品业:玻纤备料 (19)磨具磨料制造业:磨料备料 (20)炼铁业:矿石装卸、转运、堆场、整粒、泥炮制作 (21)炼钢业:炼钢铸模、炼钢砌炉 (22)铁合金冶炼业:硅铁冶炼、铬铁冶炼、钛铁冶炼 (23)重有色金属冶炼:铅锌配布料、铅电解液制备、矿石破碎 (24)金属制品业:金属喷砂、模具喷砂、搪瓷喷花、焊药制备、焊条配粉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详细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生部 2002年5月1日) 一、粉尘类 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其他粉尘 二、放射性物质类 三、化学物质类 铅;汞;锰;镉;铍;铊;钡;钒;磷;砷;铀;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氟;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有机锡;羰基镍;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一甲胺;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N-二甲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甲醇;酚;五氯酚;甲醛;硫酸二甲酯;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酯类;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物质;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四、物理因素 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 五、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 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 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 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铬酸盐 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棉尘;不良作业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编号:BZH-JL-10-05 序 号 识别时间识别车间识别岗位危害因素有害物质导致的职业病防范措施备注 1 2015.10.1 5 生产车间 破碎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2 2015.10.1 5 加料机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3 2015.10.1 5 卸料机物理因素噪音 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和神经 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戴耳塞 4 2015.10.1 5 检修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5 2015.10.1 5 中控室物理因素高温、噪音肺尘病、热射病 耳塞,手套,尽量避免接触高温 部位 6 2015.10.1 5 造粒包装 组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尘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

7 2015.10.1 5 造粒操作 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 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和神经 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 8 2015.10.1 5 锅炉房 检修工化学因素粉尘、高温肺尘病、热射病 佩戴防尘口罩和手套,其他劳保 用品穿戴齐全 9 2015.10.1 5 司炉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引起岗位工人 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 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10 2015.10.1 5 出渣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引起岗位工人 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 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11 2015.10.1 5 水化员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 12 2015.10.1 5 仓储部叉车司机化学因素粉尘肺尘病防尘口罩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详细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生部2002年5月1日) 一、粉尘类 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其他粉尘 二、放射性物质类 三、化学物质类 铅;汞;锰;镉;铍;铊;钡;钒;磷;砷;铀;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氟;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有机锡;羰基镍;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一甲胺;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N-二甲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甲醇;酚;五氯酚;甲醛;硫酸二甲酯;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酯类;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物质;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四、物理因素 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 五、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 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 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 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铬酸盐 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棉尘;不良作业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 2、行业举例: (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 (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

职业性哮喘属于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吗

职业性哮喘属于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吗 职业性哮喘不属于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是属于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生 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条件下,接触生物性危害因素而发生的职 业病。由于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职业人群健康的致病微生物、寄 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物性有害因素。生 物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损害,除引起法定职业性传染病,如炭疽、布 氏杆菌病、森林脑炎外,也是构成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和职业性皮肤 病等法定职业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职业性哮喘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嘱病人以清淡、易消化、低蛋白、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钙食物为主,如哮喘发作与进食某些异体蛋白如鱼、虾、蟹、蛋、牛奶等有关,应禁忌。哮喘发作时,病人呼吸增快、出汗极易形成痰栓赛小支气管,固应鼓 励病人多饮水。 2、用药指导:按医嘱用药。用β2受体激动剂时,不宜长期、规律、单一、大量使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口服药宜在饭 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粘膜的刺激。 3、生活指导:平时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戒烟、戒酒。以增强体质,并指导病人针对个体情况有效地控制可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 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布局力求简洁,避免使用地毯、种植 花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预防呼吸道感染;避 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剧烈运动;避免大笑、大哭、大喊等过度换气动作。 4、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因和诱因,如花粉、细菌、病菌、呼吸道感染、阿司匹林等。指导病人远离这些诱发因素。 5、检查指导:正确留取痰液、痰标本,请患者清晨起来未进食之前用清水漱口数次以免口腔杂菌污染,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第一口痰留于无菌容器中,尽 量避免或减少唾液和鼻咽分泌物的混入并根据氧饱和度抽血气分析。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是增强金属的抗腐蚀性、增加硬度、防止磨耗、提高导 电性、润滑性、耐热性、和表面美观。现将金属表面处理常见的生产工艺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如下: 一、待加工工件表面预处理待加工工件必须经过表面预处理以满足工件后续处理要求,主要工艺有: 抛丸:抛丸的原理是用电动机带动叶轮体旋转(直接带动或用V型皮带传动),靠离心力的作用,将不同直径的弹丸(有铸钢丸、钢丝切丸、不锈钢丸等不同类型)抛向工件的表面,使工件的表面达到一定的粗糙度,使工件变得美观,或者改变工件的焊接拉应力为压应力,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通过提高工件表面的粗糙度,也提高了工件后续喷漆的漆膜附着力。 喷砂:喷砂是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海南砂)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的外表面的外表或形状发生变化,由于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使工件的表面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不同的粗糙度,使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工件的抗疲劳性,增加了它和涂层之间的附着力,延长了涂膜的耐久性,也有利于涂料的流平和装饰。 磷化:磷化是一种化学与电化学反应形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所形成的磷酸盐转化膜称之为磷化膜。磷化的目的主要是:给基体金属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被腐蚀;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在金属冷加工工艺中起减摩润滑使用。 钝化: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经钝化处理后在金属表面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能良好的、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钝化膜。这层膜成独立相存在,通常是氧化金属的化合物。它起着把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开的作用,防止金属与腐蚀介质接触,从而使金属基本停止溶解形成钝态达到防腐蚀的作用。 磨光:使用沾有磨料的磨光轮或磨光带等对金属工件进行磨光。常用的磨料有人造金刚砂、人造刚玉、天然刚玉、硅藻土、石英砂、铁丹、抛光用石灰、氧化铬等。 除油:工件表面除油处理方法包括有机溶剂除油(如汽油、苯系物、丙酮、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三氯乙烷)、化学除油(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三乙醇胺油酸皂乳化剂)、电化学除油(超声波)、滚筒除油和擦拭除油等。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7最新版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7最新版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五、职业性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八、职业性传染病;九、职业性肿瘤;十、其他职业病。一共10类132种。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五、职业性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八、职业性传染病;九、职业性肿瘤;十、其他职业病。一共10类132种。 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一)尘肺病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 (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1.过敏性肺炎 2.棉尘病 3.哮喘 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 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硬金属肺病 二、职业性皮肤病 1.接触性皮炎 2.光接触性皮炎 3.电光性皮炎 4.黑变病 5.痤疮 6.溃疡 7.化学性皮肤灼伤 8.白斑 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1.化学性眼部灼伤 2.电光性眼炎 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1.噪声聋 2.铬鼻病 3.牙酸蚀病 4.爆震聋 五、职业性化学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 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1.中暑 2.减压病 3.高原病 4.航空病 5.手臂振动病 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 7.冻伤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疾病 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 7.放射性骨损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八、职业性传染病 1.炭疽55分类目录 2.森林脑炎 3.布鲁氏菌病 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5.莱姆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概念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减压病: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 高原病:人在低气压环境对缺氧不能适应所发生的这种特发性疾病。 航空病:在高空环境中、由于气压下降、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飞行人员以缺氧为主要边表现的职业病。 手臂振动病:由于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1、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 2、减压病。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 3、高原病。人在低气压环境对缺氧不能适应。 4、航空病。在高空环境中、由于气压下降、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飞行人员缺氧。 5、手臂振动病。由于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 常见分类 1、中暑 2、减压病 3、高原病 4、航空病 5、手臂振动病 临床表现 1、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一)、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二)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摄氏度以上。 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症中暑症状

常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571-85 常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鞋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 正己烷、苯多存在于用作粘合剂的胶水中,工人长期接触极可能会引起正己烷中毒和苯中毒。 2、玩具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 玩具厂用到的一些油漆中含苯、铅,容易引起苯中毒、铅中毒。用三氯乙烯、正己烷、天拿水(含苯)作为清洗剂,易引起三氯乙烯中毒、正己烷中毒和苯中毒。用含有二氯乙烷的胶水作粘合剂则引起二氯乙烷中毒。玩具制造多有噪音,易损伤听力。 3、宝石加工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 切割、雕刻、抛光、打磨等工序接触粉尘,易引起尘肺病中的矽肺。 4、电子厂容易出现哪些职业病 焊锡工人易患铅中毒,清洗电路板用到白电油(含

正己烷)、三氯乙烯、或天拿水,易引起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和苯中毒。一些电子产品中含铅、汞、镉等金属,可能会引起铅中毒、汞中毒、镉中毒。 5、皮具、皮件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 有些皮具厂用含苯、正己烷、二氯乙烷的粘合剂,容易引起苯中毒、正己烷中毒、二氯乙烷中毒。 6、印刷厂容易出现的职业病 用白电油、汽油、天拿水作清洗剂,清洗印刷机器的油墨和印刷品,引起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苯中毒。 7、五金厂常出现的职业病打磨、抛光产生的粉尘引起尘肺。使用三氯乙烯、天拿水、白电油清洗产品,引起三氯乙烯中毒、苯中毒、正己烷中毒。 8、玻璃厂常出现的职业病 制造玻璃要用到二氧化硅(沙子)作为原料,吸入粉尘会引起矽肺。 9、陶瓷厂常出现的职业病 陶瓷厂以陶土为原料,长期吸入这些粉尘极易引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常见的 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较长时间飘在空气中的各种粉尘,如滑石粉、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2.物理性因素:包括各种异常气象条件:如夏天进入油罐车或油槽车内进行高温作业等;低温:如石蜡 成型的冷酷;生产性机械声:如球磨机、粉碎机等发出机械噪声;振动:如锻锤,风锤等;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电焊等产生的紫外线;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 3.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等能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的生物性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身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头部受长时间太阳辐射而发生中暑。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车间布置不当、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有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 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环境污染因素:如氯碱厂泄露氯气,处于下风侧的无毒生产岗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危害与预防 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1.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粉尘进入肺泡后,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视粉尘为异 物将其吞噬,导致一系列复杂的肌体反映,促使肺组织纤维化,使受影响的肺泡逐渐失去换气功能而“死亡”,当有大量肺泡“死亡”时,最终导致尘肺病,人将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尤其是二氧化硅能引起严重的尘肺。 2.工业防尘有两套方法,即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方法和以干法生产条件下采取的密闭、通风、除 尘措施办法。 3.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性防尘措施,入风巷道,回风巷道设水幕,同时接触粉尘的工人必须配用防尘口罩。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及预防 1.生产性毒物主要经过吸入,由呼吸道进入肺循环;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经口腔进入血液循环。 2.毒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腹泻、头晕、流涎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 困难、心动过缓、昏迷等严重症状。 3.工业防毒主要通过工艺改革,密闭通风净化系统;局部排气罩;以及排除的气体需要净化达到降低毒 物的危害。 4.个人防毒主要有:穿防护服、防护鞋、戴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基本防护措施,同时可以配 戴防毒面具、防护口罩。 三、物理性职业健康的危害及预防 1.长时间地接触噪声导致听力阔值升高,造成不可逆性的噪声性耳聋。长时间接触振动,造成振动病,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第3部分 物理因素的职业危害

第三部分 物理因素的职业危害 1、高温作业 生产作业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指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及气压。高温属不良气象条件,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温度达到本地区夏季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如冶金行业的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和铸造、锻造等作业均属于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当机体获热与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因大量出汗造成机体严重缺水和缺盐、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增加、血压下降,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暑。 防暑降温措施为,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及通风,加强个人防护及医疗预防。 2、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高温或同时存在高气温和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一般将散热量大于8.37×104J/(m3.h)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类型。 高温强辐射作业。常见作业场所有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车间,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对流热作用于体表,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辐射热除作用于体表外,尚作用于深部组织,加热作用更快更强。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大量出汗,且易于蒸发散热。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于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高温高湿作业。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均高,而热辐射强度不大。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尚不很高,但由于蒸发散热困难,大量出汗而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故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

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可发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业。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高温可使作业工人产生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不适感,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血压下降、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疾病增加、神经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3、中暑与急救 中暑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这种疾病的分类,国内外尚不一致。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规定有热射病、热痉挛及日射病三种,但实际常按临床表现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型。 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过程中,作业人员有轻微头晕、头疼、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 轻症中暑。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 重症中暑。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并在该工作日未能恢复工作或在工作中出现突然晕厥及热痉挛。 从事高温作业,出现上述中暑症状时,应积极救治。发生中毒时,应将患者撤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荫凉的地点静卧休息,给予十滴水、霍香正气水、含盐清凉饮料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可逐渐恢复。重症中暑必须紧急送医疗单位抢救。 4、高温工人饮水注意事项 高温作业工人排汗量明显增加,其增加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排出的汗中含有大量盐分,大量排汗使体内盐分丢失,因此,高温作业工人在排汗量较大情况下,及时补充适量的水分和盐分对维持身体健康十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