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enakis迁移论和形态论

xenakis迁移论和形态论

xenakis迁移论和形态论
xenakis迁移论和形态论

Figure 1: Xenakis’s sketch of the Diatope, a 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light effects in a pavilion he designed himself especially for this purpose (Paris/Bonn 1978-1979).

with the media aspect, the visual and acoustic events of the Electronic

Poem. For a long time architectural theorists also avoided researching the

pavilion itself, as it was not easy to grasp nor to classify, it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being a foreign body, an alien element in the context of Le

Corbusier’s formal categories that shaped the canons of modernist archi-

tecture.

The recent rediscovery of the pavilion and its Electronic Poem is closely allied to the search for references and paradigms for the expanding field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e dynamic expression of the pavilion’s archi-

tecture with its hyperbolic paraboloid and conoid shells is intriguing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who are working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vocabu-

lary of architectural forms into more complex, ‘fluid’ formations and

shapes. This formal research, this integration of more complex forms, trig-

gered by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dig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ru-

ments (CAAD: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ools (CAM: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that help control and realize

three-dimensional complex structures, is still in search of its aesthetic cor-

respondences.

As for the visual event, Le Corbusier’s Electronic Poem, even if its heroic atmosphere, its modernistic optimism about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seems outdated, it does exert a strong fascination today. This electronic

202Elizabeth Sikiaridi

Figure 2: The Philips Pavilion at the 1958 Brussels World Fair; Le Corbusier/Xenakis. Before working on the Philips pavilion, Xenakis had introduced hyperbolic paraboloid structures in his musical composition Metastaseis(1953-54): graphs of straight lines mapping the rising or falling sounds of each instru-ment, the glissandi, generating curved, ruled, surfaces of sound. For his sound and light event Polytope in Montreal in 1967 too, Xenakis arranged the straight steel cables to which the lights were fixed so as to create hyper-bolic paraboloid surfaces.

This dual sensibility for architecture and music enabled Xenakis to approach musical form in an architectural way and to compose architecture as a complex of (dynamic) relations. This experience of working simultane-ously in architecture and music and applying the same (mental) structures in two different fields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Xenakis, as it confirmed for him the role of these structures in artistic perception and creation. It opened the way for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the same structures in music and visual events (Polytopes), transferring mathematical-scientific struc-tures into artistic production.

204Elizabeth Sikiaridi

‘rational’, controlled, simple geometric form and uncontrolled complex ‘irrational’ volumetry, architectural terminology is very imprecise in describ-

ing curved, volumetric forms. Although this polarity has been long since

surpassed, as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have integrated in their rational

approach the complexities and irregularities of our worlds, architecture is

just now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a language to describe complex for-

mations.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Xenakis plea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discipline of form, a ‘general morphology’: ‘Moreover it is time to create a

new science of “morphologie générale” which will deal with the forms and

the architectures of these diverse disciplines in their unvarying aspects as

well as the laws which preside over their transformations.’3

This ‘general morphology’ would be research concerned with the under-

standing of form and its generation. It would be an investigation not only of

fixed types and rigid geometries, but of irregularities and differentia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ationalities’ of dynamic process-forms. It would be

an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 corresponding to Xenakis’s universal thinking

and ‘transfer’ practice:

3Iannis Xenakis,

Kéleütha ,Paris:

L ’Arche, 1994,p. 17.206Elizabeth Sikiaridi

Figure 3: Notations by Xenakis of the hyperbolic-paraboloid structures of the musical composition “Metastaseis” (1953-4): graphs of straight lines mapping the rising and falling sounds of each instru-ment, the “glissandi”, generating curved ruled surfaces of sound.

汉魏之际社会变迁论略(四)

汉魏之际社会变迁论略(四)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二、魏晋南北朝农民的经济构成 自西汉中期耦犂推广以来,农民家庭规模发生了某种扩大的倾向,耕织结合的程度也有所加强。曹魏时实行田租户调制,田租仍然征收谷物,户调则征收布帛,以取代过去主要征收货币的各种赋,就是以农民比较普遍实行耕织结合为基础的[1]。以后,租调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的赋税形态。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农民经济中,自然经济的色彩变得更加浓厚了。 不过,不能认为魏晋南北朝每个农户都既耕且织,实现了实物形态的完全自给自足。由于农家庭经济规模的狭小和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差异,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近年出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提供了新的有关资料。已经整理出版的“吏民田家蔀”[2]记载了嘉禾四年、五年长沙郡临湘侯国(县)官田租佃情况,佃田有二年常限田和余力田两种,根据其收成又分为“熟田”和“旱田”,分别缴纳不同标准的米、布、钱,布与钱可折合成米来缴纳,折算标准大体是1

尺布=0.05斗米,1钱=0.00625斗米。据此,可把佃田种类、租税及其比例列表如下: 吴简《吏民田家蔀》佃田种类与租税(单位:米布钱/亩) 二年常限田: 熟田(定收田):嘉禾四年:税米1.2斛,布2尺,钱70钱;嘉禾五年:税米1.2斛,布2尺,钱80钱。 旱田(旱败不收田):嘉禾四年:税米免,布0.66尺,钱37钱;嘉禾五年:免。 余力田: 熟田(定收田):嘉禾四年:租米0.456斛,布2尺,钱70钱;嘉禾五年:税米0.4斛,布2尺,钱80钱。 旱田(旱败不收田):嘉禾四年:租米免,布0.66尺,钱37钱;嘉禾五年:免。 吴简《吏民田家蔀》各项租税比例(以“熟田”[3]计) 二年常限田: 嘉禾四年:税米1.2斛,比例89.30%;布2尺,折米0.1斛,比例7.44%;70钱,折米0.04375斛,比例3.26%;合计折米1.34375

数据迁移技术方案

数据迁移方案 N8000到AS13000 广东XX信息技术有限2015年7月

1. 系统拓扑图 成果数据存储系统拓扑图 千兆以太网光纤线路万兆以太网光纤线路 中间服务器 千兆以太网线路 2. 需求分析 新增设备:2台AS13000-NAS 、1台NAS 网关和1套DPS 备份系统通过光纤跳线连接万兆交换机,中间服务器和华赛N8000通过6类网线连接万兆交换机,最低达到千兆交换的物理基础架构。其中1台AS13000-NAS 作为成果数据存储,通过NAS 网关对外提供存储服务,另一台通过DPS 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备份。 华赛N8000存储数据有40TB ,包括各种大小文件、压缩包,需安全迁移到AS13000,实现数据的备份和共享。数据迁移是敏感性动作,必须保证迁移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一致性。 华赛N8000已发生硬件故障,须尽快完成数据迁移工作。

3.数据迁移方案 本次数据迁移的目标是在最少存储中断服务时间内完成数据在两个存储设备之间快速有序迁移,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一致性。 我们在本方案中建议以下2种方式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迁移: ●文件复制 ?通过全备份、增量备份实现数据迁移 ?实现方式简单,迁移成本较低 ?需要较长的存储中断服务时间 ●备份软件迁移 ?通过建立选择备份的模式运行实现数据自动复制,实现数据迁移 ?支持异构平台 ?需要第三方备份工具支持,成本较高 3.1.文件复制 该方法是通过中间服务器的指令在2个存储设备之间复制数据,数据迁移实现方式简单,不需要对源数据进行设置变更,不影响源数据的正常运行;但该方式迁移数据需要较长的迁移周期,同时需要安排一定的存储中断服务时间,以保证数据的完整迁移。 该方法不适用于增量数据迁移,增量数据需另配存储或在存储中临时划LUN替用,迁移完原数据后再迁移增量数据。 3.2.备份软件迁移 该方法通过安装的备份软件实现2个存储设备之间数据备份,向导指引你进行文件的备份与恢复,支持任务排程,进行备份时可以根据文件类型有选择的进行备份,备份文件可以压缩为ZIP文件进行存放,以节省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压缩密码保护您的文件。整个迁移过程都是可控的,原有存储环境保留,避免了迁移过程中的数据损失,保证了系统的平稳过渡。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变迁的解释 一.功能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释 1.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帕森斯把变迁分为社会系统本身的变迁和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在结构理论的框架下,他认为,系统内 部的紧张、偏差行为和社会控制构成系统的变迁,系统变迁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系统克服阻力而达到的目标能力的增强。帕金斯用进化来解释 社会变迁。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或机制):分化、适应能力增强、包 容和价值普遍化。帕金斯认为社会进化由分化开始,这种分化会提高社会的适 应力,因为分化导致了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分化和适应力提高带来系统的新 的整合问题,而对新单位的承认和给予合法化,有利于消除系统内部结构之间 的冲突。在帕金斯看来,经过上述过程,社会系统发生了进化。 对帕森斯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它忽视冲突和保守主 义倾向。 2.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该理论(1)发展和扩展原有的分化理论,认为社 会变迁中不但有作为主流的分化,也有“逆分化”、“不平衡的分化”,从而将差异性分 析引人社会变迁分析。(2)超越进化论的解释,强调具体的群体和社会对分化过程的影响,把个人与群体的能动作用、利益与冲突引人进化理论。(3)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精 英对新制度的倡导都会影响社会变迁,这使该理论更具现实解释力。(4)增加社会可能性 范围,承认适应性升级只是社会分化的多种可能结果之一,但是并不认为分化一定会增加 系统的效率和整合。(5)分化可能会带来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甚至单向控制。 对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对传统分化 理论的补充提高了分化理论在预见分化结果方面的灵活性。新功能主义者用明 确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取代对现代社会主义的乐观态度,有的则指出功能 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是要强调社会的均衡,而是强调个体的自主性,有的针对政 治与经济寡头对现代社会的威胁和公众的消极态度,提出要用自治性社区来重 构现代社会。

数据迁移方案

数据迁移方案 作者:Han.Xue 信息系统数据迁移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操作系统类别、数据库类型、版本、数据结构、数据规模、最小允许宕机时间等等。 对于本项目,假定满足下列条件: 1、操作系统一致 2、数据库类型一致,均为Microsoft SQL Server 3、数据库版本均为SQL Server 2000 现存在两种数据迁移的考虑,第一种是新旧数据库系统采用相同数据结构存储,第二种是新旧数据库系统采用不同数据结构存储。下面分别详细说明。 一、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升迁 新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对旧系统中数据进行升迁。对于从旧系统中升迁历史数据,需要首先建立旧系统历史数据与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对应关系建立数据逻辑视图。然后使用导入导出工具将历史数据一次性导入到新系统中。数据升迁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数据项长度不一致的处理 对于新系统与旧系统的数据项长度不一致的,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应以数据项较长的为准。 2.代码标准不一致的处理 对于新系统与旧系统的同一数据项,而代码标准不一致的,需要

建立代码对照表交由用户审定后再进行升迁。 3.数据采集方式不一致的处理 旧系统为代码输入项目,新系统为手工录入项目的,数据升迁时直接将含义升迁至新系统中。旧系统为手工录入项目,新系统为代码输入项目的,数据升迁时应将数据导入临时表中,由用户确认这些数据的新代码后再导入正式库。 4.增减数据项目的处理 新系统中新增的数据项目,如果为关键非空项,在数据升迁时需要由用户指定默认值或者数据生成算法。旧系统有而新系统已取消的数据项目,原则上升迁至该记录的备注字段。对于没有备注项目的,需要与用户协商是否需要继续保留。 5.历史数据归档的处理 这种数据交换模式为大量、批量、一次性执行的工作。此项工作要求需要支持异常终断后继续,并且在完成数据升迁后,需要出具数据升迁报告交由用户审核确认。如果数据升迁工作顺利完成,原有一期系统数据在备份并刻录光盘后,将不再保留。 6.完成此项工作提交的文档: 1)数据升迁报告 2)新旧系统代码项对照关系备忘录 3)新版系统中取消数据对象、数据项备忘录 4)新版系统由于历史数据升迁工作要求数据结构修订备忘录 5)历史数据清理工作备忘录

xx数据迁移方案

正本 招标人:XXXX 项目名称:电信机房迁移项目 (数据库升级部分) 投 标 文 件 投标方全称:XXXX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02月20日

前言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及专家给予XXXX参与“XXXX数据库迁移项目”的机会,我们凭借自身综合实力及多年系统集成,提交本方案,望能采用。 XXXX集团(原青鸟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北京大学,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下简称“XXXX”),XXXX集团以XXXX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 XXXX活跃在新经济下企业转型服务领域,并在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以及运维服务四个核心业务领域积累了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和服务经验,与50多家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和软硬件厂商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与3000多家国内集成商紧密合作,为数万家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在金融、能源、政府及企业领域建立起了卓越的声誉和品牌,是客户最佳的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合作伙伴。 针对本项目,XXXX具有如下优势: 集成优势 XXXX作为一级系统集成商,对系统集成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和实施过在众多数据中心、大型业务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有着丰富的建设经验;针对应用的高可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有着深入的研究,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我们将提供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 产品优势 XXXX是IBM、HP、SUN小型机;ORACLE、SYBASE数据库;IBM、ORACLE中间件及试测软件;EMC、HDS存储;CISCO、AVAYA网络设备;APC机房设备等高级别代理商,对各类产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能为贵校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是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XXXX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体系,并将其定义到整个系统集成的设计/开发、供应、安装和服务领域。本地化服务能力 上海XXX员工逾200人,技术人员50余名,其中包括小型机、中型机、存储、数据库、智 能化、软件、项目经理人及网络工程师若干名,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集成能力。 公司特为此项目成立豪华项目小组,由公司销售总监担当项目组长,监控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并组建15人的技术服务团队(有厂商资格认证的工程师)配合厂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优惠政策 公司根据本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功能定位,特免费赠送对改实验室建设有帮助的一款系统软件数据统计软件,希望能够充分的帮助学校更好的建设此实验室。 科研合作 近期,国家加大了对“产学研”过程的扶持与引导力度,而XXXX也一直致力于出身高校(前北大系)服务于高校的准则,大力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与科研能力,在金融、电力、能源、高教等领域共同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树立良好的品牌。因此,希望通过此次参与上海交通大学项目,能够有机会更进一步与贵校在内容安全领域有更多的科研合作,通过XXXX现有的用户群来做市场推广。 本着与XXXX建立全面、持久、稳定、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我们郑重承诺: 以丰富的项目实施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以方便、快捷的本地化服务特点为保障,确保XXXX数据库升级项目的顺利实施。

中国社会变迁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中国社会变迁 1.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 A .1998--1900年 B .1901--1911年 C .1912--1927年 D .1928--1937年 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3.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 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5.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应用系统迁移方案

目录 1.1总述 (2) 1.2系统迁移需求分析 (2) 1.2.1中心系统迁移需求分析总体结论 (2) 1.3迁移方案总体思路 (2) 1.3.1保障业务中断停机时间最小化 (3) 1.3.2业务切割时间节点优化 (3) 1.3.3迁移后完整性测试 (4) 1.4服务器硬件环境迁移方案 (4) 1.4.1迁移评估 (4) 1.4.2迁移计划 (5) 1.4.3测试计划 (5) 1.4.4迁移测试 (6) 1.4.5迁移实施 (6) 1.5运营商接入链路(路由)迁移 (9) 1.6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迁移方案 (9) 1.6.1应用服务器迁移 (9) 1.6.2数据库迁移实施 (10) 1.7系统迁移的具体组织实施方案 (11) 1.7.1搬迁规划 (11) 1.7.2详细实施方案 (12) 1.7.3应急处理 (13)

1.1总述 按照本期招标采购要求,中心在建成后要实现对迁移应用和新建业务平台的一体化集成。 考虑到需要迁移的指挥中心现有应用包含了分析管理平台、指挥平台,上述平台都是中心的核心、重要应用,因此我公司认为原系统的搬迁将是项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本方案设计以我公司与用户现系统承建公司的初步技术交流、用户现状分析为基础,给出搬迁方案设计。 1.2系统迁移需求分析 按照用户招标要求,本期系统迁移的具体需求分析如下。 中心原有应用系统将全部迁移至虚拟化服务平台,迁移期间必须保证工作不能中断,历史数据不能损失;迁移后的系统与多媒体融合通信指挥平台融合对接。 系统迁移的难点是系统切割时间节点的合理规划和确保电话接入路由的转换,历史数据的无损迁移也是系统搬迁的难点和重点。 1.2.1中心系统迁移需求分析总体结论 通过对中心现有上述应用迁移的需求分析,鉴于原系统建设单位并非我公司,迁移过程中还存在对原建设厂商协调的工程风险。我公司认为系统迁移的重点内容包括:涉及运营商的接入切割,原有数据的迁移,合理切割时间节点规划。 1.3迁移方案总体思路 中心系统迁移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迁移必须保证用户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在迁移方案设计中,我们重点考虑几个问题。

社会变迁的社会学

社会变迁的社会学 分析一个过程的层面 (1)确定系统模式或者是动态场域模式,前者需要分析系统因素后者需要分析连接形式 (2)过程的表现形式:前进/倒退随机/不随机单态/多态自发/计划等等 (3)过程的结果:造成模式的再生产还是引起转型? (4)推动过程的力量:内部还是外部 (5)过程的层面 (6)过程的时间范围 系统构成的要素是: 基本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在整体系统中的功能边界子系统环境 社会组织的四种连接方式【属于场域研究】 (1)观念,以信仰、规范、定义相互联系,构成“社会意识”(2)规则,以规范、价值观、理想、规定连接,构成“社会制度”【观念和规则构成文化维度】 (3)行动,以互动相互连接,构成“社会组织” (4)利益,包括生活机会、机遇、资源获取,构成“社会等级”【行动和利益构成社会网络维度】 【媒介分别对这四个维度都发挥着作用,媒介直接通过含有意识形态

的内容对社会成员起到了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作用,通过“质询”和“召唤”构建了人的主体身份,从而生产和再生产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媒介一方面通过内容沟通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还作为工具和平台帮助他们直接进行互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社区和群落;除此之外,媒介整体还在社会中起到行动的催化剂和润滑油的作用;媒介影响了人们对机遇和资源的获取,这是因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和信息资源,媒介资源的分配对社会其他资源的分配起到了制约作用,同时媒介使得阶级社会统治秩序看起来合理自然,遮蔽了人的阶级意识,维护了社会等级】 进步的尺度:物质财富科学/知识/思维方式自由(马克思)/道德进步主义有可能是局部的,这种目标往往是可以追求的,也有的是全面的,它要求在所有方面的进步或者说解放,我们称之为乌托邦 一些观念的纠正: (1)现代科学的倾向就是把事件而不是事物、把过程而不是状态,当做现实的根本组成元素,社会学分析的最小单元是实践,应该把社会(媒介)看做是一个连续的事件流 (2)不存在真正的稳定群体,实际存在的只是形成和再形成群体这一持续不断的过程;存在的是组织和重组过程而不是不变的组织;存

系统历史数据迁移方案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本次总局综合业务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完成,因此,新旧系统间就存在着切换的问题。另外,新开发的系统还存在与其他一些应用系统,例如,企业信用联网应用系统、企业登记子网站、外资登记子网站等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连通的系统。本章将针对新老系统迁移和整合提出解决方案。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需求分析 系统迁移又称为系统切换,即新系统开发完成后将老系统切换到新系统上来。 系统切换得主要任务包括:数据资源整合、新旧系统迁移、新系统运行监控过程。数据资源整合包含两个步骤:数据整理与数据转换。数据整理就是将原系统数据整理为系统转换程序能够识别的数据;数据转换就是将整理完成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转换成新系统要求的数据格式,数据的整合是整合系统切换的关键;新旧系统迁移就是在数据正确转换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保证业务办理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系统中进行;新系统运行监控就是在新系统正常运转后,还需要监控整个新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以便及时对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系统整合是针对新开发的系统与保留的老系统之间的整合,以保证新开发的系统能与保留的老系统互动,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主要的任务是接口的开发。需要进行迁移的系统

需要进行整合的系统 需要与保留系统整合的系统包括: 1、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企业信用联网统计分析,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核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与企业信用联网应用,企业登记子网站,属地监管传输,网上业务受理之间的整合; 2、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外资企业监测分析与属地监管传输,外资登记子网站,网上业务受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之间的整合; 3、广告监管系统与广告监管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4、12315数据统计分析与12315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5、通用信息查询、统计系统与数据采集转换之间的整合; 数据迁移和转换分析 根据招标文件工商总局新建系统的数据库基于IBM DB2,而原有系统的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DB2。这种异构数据在总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即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异构数据。同时,系统的技术构件有.NET和J2EE两大类。 对于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的集成采用数据移植的方法,如:如果数据有基于DB2管理的,有ORACLE管理的,有SQL Server管理的,就根据新系统DB2的要求,把ORACLE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把SQL Server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 上下级国工商局之间的异构数据的集成利用数据交换系统来完成,重点在于数据库存储标准、交换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保证数据的共享,这部分工作由数据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中国社会变迁及对当下社会生活

中国社会变迁及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感受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在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着重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定社会结构要素或社会局部变化的研究。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社会变迁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关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主要可分为:社会整体和局部的变迁、社会的渐变与突变、社会的进步与退步等。一、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 二、人口的变迁: 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三、社会结构变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五、科学技术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

(完整版)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1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本次总局综合业务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完成,因此,新旧系统间就存在着切换的问题。另外,新开发的系统还存在与其他一些应用系统,例如,企业信用联网应用系统、企业登记子网站、外资登记子网站等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连通的系统。本章将针对新老系统迁移和整合提出解决方案。 1.1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需求分析 系统迁移又称为系统切换,即新系统开发完成后将老系统切换到新系统上来。 系统切换得主要任务包括:数据资源整合、新旧系统迁移、新系统运行监控过程。数据资源整合包含两个步骤:数据整理与数据转换。数据整理就是将原系统数据整理为系统转换程序能够识别的数据;数据转换就是将整理完成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转换成新系统要求的数据格式,数据的整合是整合系统切换的关键;新旧系统迁移就是在数据正确转换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保证业务办理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系统中进行;新系统运行监控就是在新系统正常运转后,还需要监控整个新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以便及时对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系统整合是针对新开发的系统与保留的老系统之间的整合,以保证新开发的系统能与保留的老系统互动,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主要的任务是接口的开发。 1.1.1 需要进行迁移的系统 1.1.2 需要进行整合的系统 需要与保留系统整合的系统包括: 1、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企业信用联网统计分析,不冠行政区

划企业名称核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与企业信用联网应用,企业登记子网站,属地监管传输,网上业务受理之间的整合; 2、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外资企业监测分析与属地监管传输,外资登记子网站,网上业务受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之间的整合; 3、广告监管系统与广告监管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4、12315数据统计分析与12315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5、通用信息查询、统计系统与数据采集转换之间的整合; 1.1.3 数据迁移和转换分析 根据招标文件工商总局新建系统的数据库基于IBM DB2,而原有系统的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DB2。这种异构数据在总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即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异构数据。同时,系统的技术构件有.NET和J2EE两大类。 对于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的集成采用数据移植的方法,如:如果数据有基于DB2管理的,有ORACLE管理的,有SQL Server管理的,就根据新系统DB2的要求,把ORACLE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把SQL Server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 上下级国工商局之间的异构数据的集成利用数据交换系统来完成,重点在于数据库存储标准、交换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保证数据的共享,这部分工作由数据中心完成。 1.2 系统迁移和整合目标 一、系统切换的主要目标: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在数据转换过程中,由于原有的系统数据的复杂性,给数据转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在新系统启动后不影响原系统正常的业务,因此数据转换完成后,必须保证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保证原有系统在新系统中的独立性 原有系统是独立运行的系统,数据在新系统中虽然是集中存放的,但是各个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学着重说明下列社会现象的变迁:①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②人口的变迁。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③经济变迁。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④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⑤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⑥科学技术的变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1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本次总局综合业务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完成,因此,新旧系统间就存在着切换的问题。另外,新开发的系统还存在与其他一些应用系统,例如,企业信用联网应用系统、企业登记子网站、外资登记子网站等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连通的系统。本章将针对新老系统迁移和整合提出解决方案。 1.1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需求分析 系统迁移又称为系统切换,即新系统开发完成后将老系统切换到新系统上来。 系统切换得主要任务包括:数据资源整合、新旧系统迁移、新系统运行监控过程。数据资源整合包含两个步骤:数据整理与数据转换。数据整理就是将原系统数据整理为系统转换程序能够识别的数据;数据转换就是将整理完成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转换成新系统要求的数据格式,数据的整合是整合系统切换的关键;新旧系统迁移就是在数据正确转换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保证业务办理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系统中进行;新系统运行监控就是在新系统正常运转后,还需要监控整个新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以便及时对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系统整合是针对新开发的系统与保留的老系统之间的整合,以保证新开发的系统能与保留的老系统互动,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主要的任务是接口的开发。 1.1.1需要进行迁移的系统 1.1.2需要进行整合的系统 需要与保留系统整合的系统包括: 1、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企业信用联网统计分析,不冠行政区

划企业名称核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与企业信用联网应用,企业登记子网站,属地监管传输,网上业务受理之间的整合; 2、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外资企业监测分析与属地监管传输,外资登记子网站,网上业务受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之间的整合; 3、广告监管系统与广告监管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4、12315数据统计分析与12315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5、通用信息查询、统计系统与数据采集转换之间的整合; 1.1.3数据迁移和转换分析 根据招标文件工商总局新建系统的数据库基于IBM DB2,而原有系统的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DB2。这种异构数据在总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即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异构数据。同时,系统的技术构件有.NET和J2EE两大类。 对于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的集成采用数据移植的方法,如:如果数据有基于DB2管理的,有ORACLE管理的,有SQL Server管理的,就根据新系统DB2的要求,把ORACLE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把SQL Server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 上下级国工商局之间的异构数据的集成利用数据交换系统来完成,重点在于数据库存储标准、交换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保证数据的共享,这部分工作由数据中心完成。 1.2系统迁移和整合目标 一、系统切换的主要目标: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在数据转换过程中,由于原有的系统数据的复杂性,给数据转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在新系统启动后不影响原系统正常的业务,因此数据转换完成后,必须保证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保证原有系统在新系统中的独立性 原有系统是独立运行的系统,数据在新系统中虽然是集中存放的,但是各个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以上海为例 1、上海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的良渚文化奠定了上海城 市形态演化的根基。上海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受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呈现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延伸,顺黄浦江由南向北拓展的态势。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超级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上海的城市形态。 2.1城市文化 吴越文化作为上海的文化基础对于上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吴越文化是水之文化。从上海老城厢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城市形态是一个布局相当合理的水乡都会,整个老城依水而建,四周宽阔的城濠和外河组成四通八达的交 通干线,城墙中开有六处城门,其中有三处就是水门。城内河巷相依,纵横有序,呈现出江南城市典型的城市形态,现今的肇嘉浜路、陆家浜路都是在原来水道基础上填筑而成。因此,水曾经是上海城市形态中一个相当主体的元素。 其二,吴越文化中经济与文化是并重的。上海城隍庙老城厢是自明代建庙宇以来逐步形成的庙市结合的商业、完宗教活动区,各类商铺、摊贩借城隍庙会之光,形成了至今仍名扬四方的城隍庙集市。将封建祭祀场所与文人雅士隐名遁业之处变为热闹的商业集市,也正是吴越地域文化中重商重利的映射。 其三,吴越文化具有开敞气质。上海西联内陆,东濒大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中原文化、闽粤文化与吴越文化融会贯通之地。从豫园湖心亭(建于1784年)的极为自由的建筑形式便可略见一斑,其多边形不规整的平面,大小各异的尖顶和短脊歇山屋顶,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放任不羁的非正统体态。 1843年上海的开埠是上海城市形态演变有的又一次转折。西方文化的引入对城市形态构成一种强烈的冲击。许多西方建筑师,在西方复古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下,将学院派的构图规则和个性化的修辞手法融为一体,并且兼收并蓄,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几乎囊括了西方复古主义时期和建筑运动初期各国的典型建筑风格。因此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也有“西洋文明最精美的复本”之名。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形态开始由传统的吴越文化造就的水乡都会转向一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并存。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击,使上海千百年来的城市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 (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基于郭兴华老师的讲课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 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 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 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 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 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 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3.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