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鹿柴》说课

《鹿柴》说课

《鹿柴》说课
《鹿柴》说课

《鹿柴》说课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

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 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

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 大兴八小李秀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心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和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心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王维的故事。 王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成为我国盛唐时期一名伟大的诗人。 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王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王维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王维大开眼界,以为到了人间仙境。 王维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都在这里安心学习,也无心去观赏京城的美丽景色。每当他看见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

酒作诗时,王维感觉到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于是十分思念家中的亲人。 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1.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这是一幅多么寂静而美丽的画面。 三、朗读古诗 鹿lù柴zhài (唐)王维 空kōng 山shān/不bú见jiàn 人rén ,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响xiǎng 。 返fǎn 景jǐng / 入rù深shēn 林lín 复fù照zhào /青qīng 苔tái 上shàng 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自己读古诗。

古诗三首江上渔者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教学设计.doc

古诗三首:江上渔者、鹿柴、逢雪宿芙蓉山 主人教案教学设计- lanlan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其中《古诗三首》或写景,或寄情于景,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雨》写了夏天的雨景,《大海的歌》写了大海和海港的景色。三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貌,表达了作者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时,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景对物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象,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3、加强有感情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注重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1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说说读了《江上渔者》的体会。 3、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三首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鹿柴》。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 3、帮助学生学会诗中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凉州词经典诵读教案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

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鹿柴》教学设计(4)

鹿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主旨是以“读”为核心,以“悟”为主线,以“美”为衬托。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在听、说、读、画中进行感悟、积累,在品、读、悟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对鹿柴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看、想、听、说,将学生引入古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为真情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学习这首诗有了渴望。】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首诗中生字的读音、语气、停顿,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 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 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 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 (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 【通过观察、想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悟出诗的意境。】 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部编版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鹿柴》教案设计

鹿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鹿柴的教学设计

鹿柴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关于鹿柴的教学设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鹿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返(f3n)景复(f))照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 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

《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能力目标: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优良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晰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具有十分悠长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柔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柔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陌生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 决诗中陌生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有没有陌生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深)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适合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例外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心爱,淡泊幽深。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初读感知诗歌(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 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 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

幼儿园古诗《凉州词》教案凉州词古诗

幼儿园古诗《凉州词》教案凉州词古诗 让幼儿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以下是WTT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古诗《凉州词》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古诗《凉州词》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主旨是以“读”为核心,以“悟”为主线,以“美”为衬托。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在听、说、读、画中进行感悟、积累,在品、读、悟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

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着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对鹿柴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看、想、听、说,将学生引入古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为真情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学习这首诗有了渴望。】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首诗中生字的读音、语气、停顿,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古诗鹿柴小班教案

古诗鹿柴小班教案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古诗鹿柴小班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教学目标:

四年级语文《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鹿柴》是一首描写空山静寂,景色幽深的古诗,学生能通过图片联系生活,理解古诗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朗读理解古诗,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具备一定的词语理解能力,对古诗也有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读一读这首古诗。(出示一首古诗)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à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三、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学诗也罢,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 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 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6.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四、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五、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板书设计: 鹿柴王维 空山人语返景 诗中有画 深林青苔 恬淡幽静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2教案 人教版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 g”,不要读作“yǐn 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①.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②.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

幼儿园小班教案《鹿柴》 小班教案《鹿柴》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鹿柴》教案吧。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

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

《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2、会写4个字。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鹿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首古诗,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个别词语古今的不同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鹿柴》这首诗的相关教学资料,下载了很多教案作参考,对诗中的“柴”与“景”进行了正音,并知道了王维的诗竟是这样的富有深意。是一首情、景、画高度融合的佳作。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诗句,才能看到诗作后面那幅别致的画面,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更深层次领会这首诗。 本课是一篇诗作,短短二十字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幽暗静谧的山林。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唯有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齐读,师生合作读,赛读、默读等,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再到提高的认知过程。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相信学生一定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准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先自己品味,再进行诗文意境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山林之美与幽静,更深层的去领会与体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 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以及精练的语言,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每个人都会吟诵很多,下面谁来给大家展示几首呢?谁再能展示几首关于王维的诗呢? 2、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王维的诗——《鹿柴》,教师板书课题。指 出“寨”在本课中读“zhài” 与“寨”相通,鹿柴是一个地名,并简介作者。(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板书全诗。 3、指名朗读。 4、学习生字“但、返、景、复” (三)、指导朗读,理解每名诗的意思。 1、指导朗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齐读古诗的第一、二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但——只闻——听 如孟浩然《春晓》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就是听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空山里见不到人的踪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 3、齐读古诗三、四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指导。

语文三年级古诗《鹿柴》一课教案

语文三年级古诗《鹿柴》一课教案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 又是杰出的画家、音乐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 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 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 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 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 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返(f3n)景复(f))照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床逋迹?潦?洌?胂朊烤涫?档氖鞘裁匆馑肌?br>(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 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

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初读感知诗歌(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