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虫图集

昆虫图集

昆虫图集
昆虫图集

1.虎斑蝶

2.金凤蝶

3.忘忧尾峡蝶

4.僧袈眉眼蝶

5.细蝶

6.绿弄蝶

7.白绢蜂蝶

8.串珠环碟

9.波蚬蝶10.枯叶蝶11.新二尾舟蛾12.鹿彩虎夜蛾

13.豹灯蛾14.南鹿蛾15.杨枯叶蛾16.后目天蚕蛾

17.斜线燕蛾18.雪苔蛾19.蜜蜂20.中华木蜂

21.土蜂22.胡蜂(马蜂,黄蜂)23.大华丽蜾赢24.马尾姬蜂

49.蝗虫50.树螽51.蝈蝈52.蟋蟀(蛐蛐)

53.麻皮蝽54.巨蝽55.点蜂缘蝽56.蝉

57.蜉蝣58.草蛉59.螳螂60.兰花螳螂

61.竹节虫62.尺蠖(huo)63.芒果鸡64.龙眼鸡

65.黄花蝶角蛉66.螳蛉67.巨齿蛉68.蝼蛄

69.蠼螋70.鼠妇(潮虫)71.地鳖72.金边地鳖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昆虫名录

云南师范大学动物学野外实习名录 昆虫纲(Insecta)名录 一、标本昆虫名录 1、蜻蜓目Odonata 差翅亚目Anisoptera 蜻总科Libelluloidea 蜻科Libellulidea 六斑曲缘蜻Palpopleura sex-maculata Fabricius 赤蜻属Crocothemis 竖眉赤蜻Sympetrum eroticum ardens McLachlan 茶色赤首缘蜻Brown Chishouyuanqing 2、鳞翅目 Lepidoptera 蛱蝶科 Nymphalidae 蓝地蛱蝶Precis Orithya 苎麻赤蛱蝶Vanessa indica Herbst 粉蝶科 Pieridae 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 铁刀木粉蝶Catopsilia pomona Fabricius 3、螳螂目Mantedea 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 枯叶螳螂Deroplatys desiccate

4、蜚蠊目Blattaria 蜚蠊科Blattidae Handlirsch 凹缘大蠊Periplaneta fulginosa 5、鞘翅目Coleoptera 龙虱科Dytiscidae 龙虱Dytiscidae 瓢虫科Coccinellidae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水龟虫科(牙甲科)Hydrophilidae 水龟虫 water scavenger beetle 铁甲科Hispidae 甘薯腊龟甲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 6、膜翅目 Hymenoptera 胡蜂科Vespidae 胡蜂属Polistes 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 7、直翅目Orthoptera 蝗科Acrididae 棉蝗属Chondracris 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 蟋蟀科Gryllidae;cricket 姬蟀Ji ophiomachus

昆虫感受气味物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04,12(6):720~726 ·综述· 昆虫感受气味物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桂荣吴孔明**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 摘要:昆虫的嗅觉识别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多种蛋白参与了这一过程,这些蛋白包括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以及气味受体等。综述了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气味受体以及化学电信号的转化和传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嗅觉系统;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气味受体;化学电信号传导 Research Advance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Odors Perception in Insects WANG Gui-Rong WU Kong-Ming**GUO Yu-Yu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4, China) The olfactory behavior of insect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nvolves many kinds of proteins,namely,odorant-binding proteins,odorant degrading enzymes and odor receptors etc..Some recent advances on them and chemo-electrical signal transduction are reviewed. olfactory system;odorant-binding protein;odorant degrading enzyme;odor receptor;chemo-electrical signal transduc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303304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No.G2000016208)资助。 王桂荣:男,1972年出生,博士。E-mail:.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收稿日期:2003-11-05接受日期:2004-02-22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嗅觉系统已经成为 一个高度专一、极其灵敏的化学监测器。昆虫通过这种复杂的嗅觉系统鉴定和识别环境中的特异性化学气味分子,并将这些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启动了昆虫的专一行为反应,如寻找食物和配偶、搜寻产卵及生殖场所、避免不利环境的伤害等[1~3]。探索昆虫对外界气味分子的识别机制,不仅有利于阐明昆虫行为反应的本质原因,而且为研究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的嗅觉行为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昆虫对外界气味分子的识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表明,位于昆虫触角感器中的多种蛋白参与了这一过程,这些蛋白包括可溶性气味结合蛋白[4]、气味降解酶[5,6]以及与神经膜紧密相连的气味受体等[7,8]。本文综述了气味结合蛋白、气味降解酶、气味受体以及化学电信号的转化和传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气味结合蛋白 在参与气味分子识别的蛋白或酶类中,气味结合蛋白最为丰富,它位于触角感器的淋巴液中,直接与外界环境中成千上万的气味分子接触。气味结合蛋白识别和结合外界气味分子是昆虫感受外界气味分子的第一步生化反应[9]。昆虫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分子量小、高度水溶性的酸性蛋白,在许多昆虫中已经鉴定存。昆虫气味结合蛋白主要分为两类:性外激素结合蛋白(PBP)和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PBP 存在于专一性识别性外激素的感受器中,而GOBP 存在于对普通气味分子发生反应的感受器中。在有些种类的昆虫中,已经发现了多种不同的GOBP 和一种或几种PBP 。序列分析表明,所有的气味结合蛋白中都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通过3个二硫桥相连在一起[10~12]。我们对昆虫(主要是鳞翅目)气味结合蛋白的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等进行过综述[13]。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从鳞翅目和模式昆虫果蝇的研究扩展到了许多其它目的昆虫

几种野外昆虫的特征介绍及观察方法

几种野外昆虫的特征介绍及观察方法 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是孩子们真正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绝佳窗口。在进行实地观察之前,如果先适当了解一些基础昆虫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类昆虫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或功能,在观察的时候,也不防想一想,昆虫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好看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生存妙招呢?多存一份好奇,让自己自觉地走进神奇的昆虫世界。 1.萤火虫 该昆虫是属于昆虫纲鞘翅目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记载10属54种,日本有约40种。喜欢生活在水边或湿润而洁净的环境,成虫夜间活动。肉食性,捕食巻贝等软体动物,卵、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初夏时节是观赏萤火虫的最好时机。观赏的时候,不防让自己思考一下:萤火虫发的光是干什么用的? 萤火虫的成虫

夜幕下的萤火虫群舞萤火虫的幼虫

萤火虫的猎物的一种:放逸短沟蜷 2.青蛙 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这个小朋友们都知道。可青蛙的魅力远不止这一点。夏日的农田,不只是挥洒汗水的地方,更是青蛙王子们的王国。观察的时候,不防让孩子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青蛙会变成土褐色呢? 守卫卷心菜

守卫西红柿守卫水稻

3. 蜘蛛 很多蜘蛛并不像他们的外表它们在农田里徘徊,专门消灭害背上,直到小蜘蛛孵化出囊 外表一样那么恐怖。很多种类的蜘蛛也是庄稼的好朋友消灭害虫,保护庄稼。还有一些负子蜘蛛,它们会把 出囊,是不是很有爱? 架起网等待害虫的到来 冬眠刚刚苏醒 好朋友。比如狼蛛, 们会把卵囊时刻负在

大快朵颐负子蜘蛛

昆虫分类表

昆虫分类表 1.原尾目Protura 古蚖科Eosentomidae 蚖科Acerentomidae 始蚖科Protentomidae 2.缨尾目Thysanura 毛衣鱼科Lepidotrichidae 衣鱼科Lepismatidae 光衣鱼科Maindroniidae 土衣鱼科Nicoletiidae 双尾目Entotrophi 双尾虫科Campodeidae 铗尾虫科Japygidae 原铗尾虫科Projapygidae 3.弹尾目Collembola 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 长角跳虫科Entomobryidae 滨跳虫科Actaletidae 鳞跳虫科Tomoceridae 等节跳虫科Isotomidae 跳虫科Poduridae 地跳虫科Oncopoduridae 圆跳虫科Sminthuridae 伪圆跳虫科Dicyrtomidae 短角跳虫科Neelidae 4.蜉蝣目Ephemeroptera 褶缘蜉蝣科Palingeniidae 网脉蜉蝣科Polymitarcidae 蜉蝣科Ephemeridae 花鳃蜉蝣科Potamanthidae 鲎蜉蝣科Prosopistomatidae 四节蜉蝣科Baetidae 细蜉蝣科Caenidae 褐蜉蝣科Leptophlebiidae 小蜉蝣科Ephemerellidae 寡脉蜉蝣科Oligoneuridae 圆裳蜉蝣科Baetiscidae 短丝蜉蝣科Siphluridae 长手蜉蝣科Ametropodidae 扁蜉蝣科Heptageniidae 5.蜻蛉目Odonata 原蟌科Protoneuridae 细蟌科Coenagrionidae 综蟌科Synlestidae 山蟌科Megapodagrionidae 丝蟌科Lestidae 畸痣蟌科Psudostigmatidae 拟丝蟌科Lestoideidae 短脉蟌科Platystictidae 扇蟌科Platycnemididae 丽蟌科Amphipterygidae 隼蟌科Chlorocyphidae 溪蟌科Epallagidae 美蟌科Polythoridae 色蟌科Agrionidae 沼蟌科Heliocharitidae 歧蟌科Hemiphlebiidae 蟌蜓科Epiophlebiidae 古蜓科Petaluridae 春蜓科Gomphidae 大蜓科Cordulegastridae 蜓科AEshnidae 伪蜻蛉科Corduliidae 蜻科Libellulidae 6.襀翅目Plecoptera 石蝇科Perlid? 大石蝇科Pteronarcidae 原石蝇科Eustheniidae 澳石蝇科Austroperlidae 扁石蝇科Peltoperlidae 扇石蝇科Leptoperlidae 黑石蝇科Capniidae 短尾石蝇科Nemouridae 卷石蝇科Leuctridae 带石蝇科Taeniopterygidae 7.蜚蠊目Blattaria 匍蜚蠊科Blaberidae 尖翅蜚蠊科Oxyhaloidae 角腹蜚蠊科Panchloridae 光蜚蠊科Epilampridae 硕蜚蠊科Nyctiboridae 球蜚蠊科Persphaeiidae 甲蜚蠊科Diplopteridae 硬蜚蠊科Panesthiidae 隐尾蜚蠊科Cryptocercidae 姬蠊科Phyllodromiidae 空蠊科Areolariidae 小蜚蠊科Chorisoneuridae 斜翅蜚蠊科Ectobiidae 拟蜚蠊科Nothoblattidae 蚁巢蜚蠊科Attaphilidae 蜚蠊科Blattidae 原蜚蠊科Archiblattidae 穴蜚蠊科Nocticolodae 旋翅蜚蠊科Oulopterygidae 纤蜚蠊科Latindiidae 伟蜚蠊科Homooegamiidae 隆背蜚蠊科Polyphagidae 克莱蜚蠊科Corydiidae 蚁友蜚蠊科Atticolidae 结翅蜚蠊科Euthyrrhaphidae 8.直翅目Orthoptera 螳螂科Manteidae 蛩蠊科Grylloblattidae 螽蟴科Tettigoniidae 蟋螽科Gryllacridae 蟋蟀科Gryllidae 蚁蟋科Myrmecophilidae 树蟋科Oecanthidae 钲蟋科Mogoplistidae 草蟋科Trigonidiidae 丛蟋科Eneopteridae 沙螽科Stenopelmatidae 瘦螽科Phasmodidae 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蚤蝗科Tridactylidae 短足蝼科Cylindrachetidae 蝗科Acrididae 菱蝗科Tetrigidae 枝蝗科Proscopiidae 牛蝗科Pneumoridae 杆?科Bacillidae 叶?科Phyllidae ?科Phasmatidae 棒?科Bacunculidae 枝?科Bacteriidae 新?科Timemidae 9.革翅目Dermaptera 棘螋科Echinosomatidae 毛螋科Pyragridae 大尾蠼螋科Pygidicranidae 卡西蠼螋科Karschiellidae 安娜蠼螋科Anataeliidae 丝尾蠼螋科Diplatyidae 扁蠼螋科Apachyidae 帕拉蠼螋科Platylabiidae 阿罗蠼螋科Allostethidae 伊斯蠼螋科Esphalmenidae 普萨蠼螋科Psalididae 球螋科Labiduridae 帕利蠼螋科Parisolabidae 分臀螋科Brachylabidae

昆虫的生物学

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 一、昆虫的性别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个体的性别有3种情况:雌性、雄性及雌雄同体。 一、雌性(female) 雌性在文献中常用符号"♀"表示。大多数种类中,雌性成虫略比同种的雄性个体大,颜色较暗淡,活动能力较差,寿命较长。二、雄性(male) 雄性文献中常用"♂"表示。多数昆虫的雄性个体比同种雌性体小,色泽鲜艳,活动能力强,寿命短。 雌雄两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形态上。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叫雌雄二型现(sexual dimorphism)。 蜚蠊:雌性无翅;雄性有翅。 介壳虫:雌性无翅;雄性仅一对前翅。 锹甲:雌性上颚正常;雄性上颚发达前伸。 舞毒蛾:雌性,色浅黄,个体大;雄性色深黄,个体小。 中华蚱蜢:雌性大,雄性体小。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polymorphism)。如白蚁、蜜蜂。 三、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卵巢与精巢并存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昆虫纲仅见于襀翅目、同翅目、双翅目中。雌雄同体又分两种情况: (1)非功能性雌雄同体; (2)功能性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不同于雌雄间体及雌雄嵌体。 二、昆虫的生殖方法 昆虫生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生殖的个体可分为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前者包括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和孤雌生殖,后者包括两性生殖及雌雄同体的异体受精。若从受精机制看,

生殖方法可分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两类。如依产生后代的个数可分单胚生殖(monembryony)和多胚生殖(polyembryony)。按能进行生殖的虫态则分为成体生殖与幼体生殖(paedogenesis)两类。若按产生后代的虫态则可分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昆虫为双体、两性、单胚、成体、卵生的生殖方式,这一主要的生殖方法通常称之为两性生殖,其他的方式均为特殊的生殖方法。 一、昆虫的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是昆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要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人雌体,在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才能形成新个体。 二、昆虫的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一)孤雌生殖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 生殖。 像昆虫的生殖方式分类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可把孤雌生殖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据其产生的后代又分为产雌孤雌生殖、产雄孤雌生殖及产雌雄孤雌生殖;依细胞学基础可以分为无性孤雌生殖、自发孤雌生殖及有性孤雌生殖;按引起的原因则有自然孤雌生殖、和人工孤雌生殖;如果按出现的频率则又可分成兼性孤雌生殖和专性孤雌生殖。 1.兼性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 兼性孤雌生殖又叫偶发性孤雌生殖,即大多数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2.专性孤雌生殖即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的雄虫,所有的卵都不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 经常性孤雌生殖 (constant 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 周期性孤雌生殖 (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见后面。 地理性的孤雌生殖(geographical parthenogenesis):在一种昆虫的两个变型中,一个行两性生殖,一个行孤雌生殖。

趣味昆虫故事

趣味昆虫故事 麻醉卢志祥75号 以前看过很多有关昆虫的故事,大多十分精彩而且意义颇深,我自己从中也学会了不少,有人生哲理,团队合作等等。以下便是一些我觉得不错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 蚂蚁的牺牲小我精神 蚂蚁具备“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这使得它们能够克服许多严酷的自然灾难。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他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一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蚂蚁这次却有了经验,调兵遣将迅速,协同作战有条不紊。不到一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科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蚂蚁面临灭顶之灾的非凡表现,尤其令人震惊。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噼里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 蚂蚁灭火,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面对熊熊烈火,蚂蚁不惜牺牲自己,以换取其他蚂蚁的生存。小小的昆虫竟能团结至此,怎能不叫人动颜。不禁联想到人类面对灾难时,不也正是如此的吗。小小的昆虫也懂得舍生取义,万物皆有其灵性,这便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啊!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小时候特意从词典上查阅了这则成语典故。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黄雀在后:比喻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这则故事教会了我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说明有的时候人往往只抓住了事物的一面,造成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识。如果想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就应该多角度分析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有的种类蚂蚁工蚁有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 蚂蚁简介 蚂蚁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一般体小(0.5mm-3c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据估计,仅有大约半数的蚂蚁——目前约为11700种——被描述了。一个更大范围的蚂蚁区系研究也有待进行。常见的有小家蚁MonomoriumpharaonisL.等。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昆虫,具有社会昆虫的3大要素,即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饿个世代重叠,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它的踪迹几乎遍布全球,除南极洲之外,其它各洲都可以见到它们,以热带地区最多。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它在地球上生活的历史超过了一亿多年。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蚂蚁,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各种资料由于来源渠道不同,相差甚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蚂蚁个体太小、分布地域太广等原因有关,而生活在我国境内的蚂蚁已经查明的大约有500种。蚂蚁的个头因种类不同相差很大,大的超过花生米,小的只有芝麻般大,从身体的颜色来看,有红、黑、褐、黄等多种,少数还有金属光泽。蚂蚁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几个阶段,发育全过程大约要经过8至10周的时间。它们的食性复杂,一般来说比较低级的种类为肉食或杂食性,比较高级的种类为植食性。 在昆虫世界里,蚂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动物,它们常成群地活动。每群中的蚂蚁一般可以分为繁殖蚁、工蚁和兵蚁三大类。雄蚁和具有生育能力的雌蚁都有翅膀,交配后不久雄蚁便死去,雌蚁的翅膀脱落,并开始营巢、产卵。最早出生的卵从孵化到长成全都由雌蚁亲自照料,这些小家伙们的食物都来自于雌蚁体中,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乳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子女”慢慢地长成,所有的“家务事”都由它们来承担,雌蚁则成为这个“家族”中专门负责产卵的蚁后。蚁

昆虫生物学

昆虫生物学 ----------------------- Page 1----------------------- 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和记述昆虫生命过程及其生殖、个体发育特 征等各种生物学现象的科学 ----------------------- Page 2----------------------- 主要内容 主要学习昆虫个体发育史,包括生殖、发育、各虫期的生命特征等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二、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三、昆虫的胚后发育 四、成虫的生物学 五、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六、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 Page 3-----------------------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昆虫是卵生的,但在复杂的环境下经过长期适应,生殖方式也表现多样性, 主要有: ?两性生殖 ?孤雌生殖 ?卵胎生 ?多胚生殖 ?幼体生殖 ----------------------- Page 4-----------------------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绝大多数昆虫通过雌雄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这是昆虫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 ----------------------- Page 5-----------------------

二、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也叫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一般有三种情况: 1、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2、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3、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 Page 6----------------------- 二、孤雌生殖 1、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在正常情况下两性生殖,偶而出现不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 ----------------------- Page 7----------------------- 二、孤雌生殖 2、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膜翅目(蜜蜂)雌蜂在排卵时,有受精卵、未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 叶蜂、瘿蜂、小蜂、蓟马等都有这种情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分子牛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是50年代末新兴起来的,近年来发展相当迅速。为了把握这个研究方向,并促进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作者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着手,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并对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介绍了DNA序列测定、RFLP、分子杂交技术、RAPD、SSC及DSCP等几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并从分类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分子进化、遗传变异及进化研究等方而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日前已进行过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昆虫类样进行了列表总结。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昆虫系统学. 本世纪70年代,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DNA重组技术的建立,DNA序列快速测定方法的发明,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发展。80年代,PCR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学各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始于本世纪80年代末,近些年来发展迅速,通过研究昆虫核酸分子的结构来探求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从生命的本质上子找昆虫各类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二方面对近10年来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1研究方法 前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卞要方法有核酸序列分析(DNA sequence analysis)、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杂交技术(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RAPD(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I) ,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和DSCP(链构象多态性,Doub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分析等方法[1]。 1. 1 DNA序列分析 DNA序列分析是通过直接比较不同类群个体同源核酸的核茸酸排列顺序,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并推断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最可靠的方法。但序列分析耗资较大,也很费时,所以不适[2]宜于大群体的遗传进化研究。但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药品、试剂盒及酶制剂越来越廉价,此方法将会得到广泛应用。此方法与RFLP及DSCP等其它方法相结合,可快速而经济地测

野外实习指导,陆生昆虫 采集与制作

一、陆生昆虫简介 昆虫纲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不仅数量大种类多,且分布广。陆生昆虫就是指生活于地面或土壤中的昆虫。除少数鞘翅目、半翅目以及幼虫期完全水生的蜉蝣目、蜻蜓目等昆虫外,几乎所有的昆虫均为陆生昆虫。陆生昆虫食性复杂,有的以植物茎叶为食,有的捕食其他动物,有的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有的则以地表腐殖质为食。 像其他节肢动物一样,陆生昆虫的身体及附肢分节,具有外骨骼,其主要识别特征为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区段,胸部具有三对足,通常还具有两对翅。 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 (一)采集方法 1、观察搜捕法 首先需要找到昆虫生活的场所。许多昆虫都能够发声,例如蝉,蟋蟀等,可以凭借声音将其找到。另外许多昆虫虽然不会发声,但在它们生活的场所仍会留下蛛丝马迹,依照这些踪迹也可以将其采到。例如,可根据寄主的空洞及畸变来采集钻蛀型的昆虫,可根据叶片上被咬食的缺刻来采集咀嚼型的昆虫。在观察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性,扩大搜索范围,在发现有昆虫踪迹处附近的植物上、石块下、枯木中、树皮下、土壤中等昆虫可能栖息的地方进行搜索。 2、震落法 许多昆虫都有假死的习性,当寄主植物突然受到猛烈震动时,许多昆虫会佯死而自行落下。在早上或傍晚温度较低,昆虫活动不甚活跃时进行震落效果最佳。除此之外,一些拟态性昆虫在受到震动后常会解除拟态而暴露自身。在使用震落法时还可在震动对象的下方放上伞、网或是白布等简单的工具,这样效果更佳。 3、诱捕法 许多昆虫都具有趋光性、趋化性等天然特点,利用这些特性进行诱捕可以采到许多种类的昆虫。根据诱捕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化诱和光诱。 许多昆虫的成虫对灯光都具有趋向性。利用这种特性,只需在适宜的地方挂上一盏灯即可采集到很多的昆虫(较常使用的为荧光高压汞灯)。 许多昆虫对特殊的化学气味具有较强的趋性,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在地上埋设化学诱捕陷阱对昆虫进行采集。较常用的为巴氏罐法。巴氏液(糖醋混合液)的配制,即糖,醋,酒精和水按照2:1:1:20的比例混合均匀。 4网捕法 为昆虫采集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捕虫网对草丛或飞在空中的昆虫进行采集。

(高考生物)昆虫生物学特性

(生物科技行业)昆虫生物 学特性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特性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同时还要讨论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1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雌雄个体经交尾、受精,进行繁育后代。卵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和卵生,即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两性生殖与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极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 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末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 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

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三、多胚生殖(polyembryony):一个受精卵细胞产生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小蜂)。 四、卵胎生(viviparity)(如麻蝇) 多是昆虫的生殖方式均为卵生,即雌虫将卵产出体外,进行胚胎发育。但有些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形式上近似于高等动物的胎生,但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卵供给,并非来自母体,也无子宫和胎盘之区别,所以又称为假胎生。如介壳虫、蓟马、麻蝇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五、幼体生殖(Paedogenesis):未成熟的幼虫体内已具有卵巢,卵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发育为 更小的幼虫,而后咬破母体而出。经过若干次幼体生殖后,有的幼虫才化蛹变为成虫。§2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卵(ovum,egg)是昆虫发育的第一个虫态。 一、卵的基本构造 卵的构造:卵孔、卵壳、卵黄膜、卵黄、原生质表层、卵壳。 卵(ovum或egg)是一个大型细胞,外面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chorion),下面为一薄层卵黄膜(vitellinemembrane),其内为原生质和卵黄。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在紧贴卵黄膜下面的原生质中则没有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特称为周质(periplasm)。一般将这种形式的卵称为中黄式卵(centrolecithalegg)。卵末受精时,其细胞核位于卵的中央。

昆虫采集用具介绍

昆虫采集用具介绍 发布日期:2008-06-05 10:45 共23人浏览 采集袋 用于装载各种小型采集用具和昆虫标本。昆虫采集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肩背式,一种是腰围式。前者能携带多种采集用具,后者只能携带指管,但适于爬山上树。采集时可同时准备两种采集袋。 捕虫网 捕虫网是采集昆虫最常用的工具,分为捕网、扫网和水网三种类型。 ①捕网。捕网又名抄网,专门用来采集蝶、蛾、蜂、蜻蜓等空中飞翔的昆虫。网由网柄、网框、网袋三部分组合而成。捕网可以自己制作。网柄用0.7~1米长、直径1.5~2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制成。网框直径约30厘米,由粗铅丝弯成,两端折成直角,固定在网柄上。网袋最好用珠罗纱或尼龙纱制作,以便能减少空气阻力、加快挥网速度。网袋的长度应该是网框直径的两倍,其底部要作成圆形,直径应不小于7厘米,以便于取出采到的昆虫。制作网袋时,可将布料剪成4块,再进行缝合。 ②扫网。用于在草地、灌丛中扫捕隐藏在枝叶间的昆虫。网的结构与捕网相似,但网柄较短,网袋质地为结实的白布或亚麻布、网底开口。用时将网底扎住,也可在网底开口处缝上松紧带,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瓶,这样可以及时看清扫入网中的昆虫种类和数目。 ③水网。专门用来采集水生昆虫。网的结构也由网柄、网框和网袋三部分组成,但形式和质地却多种多样,主要根据水域的深浅、河溪的宽窄、水草的疏密以及所要采集的昆虫种类来选择形式和质地。其网袋常用铜纱、尼龙纱、马尾毛、棕榈纤维或亚麻布制成。 吸虫管 用于吸取隐居在树皮、墙缝、石块中的小型昆虫。采集时,将吸管口对准或罩住要采集的昆虫,按动吸气球将昆虫吸入管内。吸管中还可以放入沾有乙醚等麻醉药剂的小棉球,将能飞善跳的种类熏杀后,再移入其它容器或纸袋中保存。 烤虫器 用于收集隐藏在枯枝落叶和烂草等腐烂物中的昆虫。使用时,将野外采来的腐烂物放入有隔筛的铁皮圆筒中,用电灯或其它热源增高温度,利用热量将腐烂物中的昆虫驱赶到圆筒的下方的漏斗中,再从漏斗落入毒瓶或酒精瓶内,达到采集的目的。烤虫器的形式很多,可根据其原理自行设计制作,但使用时要严防火灾。 采虫筛 用于收集隐藏在土壤中的昆虫,筛的形式和质地多种多样,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制作时,用铁丝编制成不同大小眼孔的圆框,几个圆框按一定距离套叠在一起,大眼孔框在上方,小眼孔框在下方,将套框装进在一个上下开口的布口袋中,下口扎上一个收集昆虫的毒瓶,便制成了采虫筛。使用时,将野外采来藏有昆虫的土壤,从袋口装入上层铁丝框中,提起口袋用力抖动,昆虫便被筛出,并按体型大小,分别留在不同层次的铁筛上或落入下面的毒瓶中。 卧式趋光采虫器 用于收集枯草烂叶中的昆虫。采虫器用粗铁丝作支架,四周用黑布作罩,形成一个长口袋,袋的前端连一方盒,盒正面按装玻璃,盒的下方连一收集瓶,收集瓶上口与方盒相通。用时,将野外收集的含虫的枯草烂叶,从袋后端装入袋中,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其向透光的方盒集中,最后落入下面的收集器内。这种采虫器适于收集无翅昆虫。

中国叩甲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叩甲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 叩甲科Elateridae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叩甲总科Elateroidea。叩甲科的分类系统不统一,对叩甲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以叩甲成虫和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为基础。 目前,对叩甲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及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对叩甲科昆虫的系统学研究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叩甲科昆虫的危害控制和资源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本研究在我国中部及南方7省进行了叩甲科昆虫的标本采集。 根据传统形态学对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所用系统参考的是Kishii在1987年提出的12亚科分类系统。对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虫体标本进行基因组DNA抽提,结果表明乙醇浸泡标本能够较好的提取出基因组DNA,PCR产物测序后获得叩甲科昆虫81个种类的28SrDNA D1-D3区和71个种类的ITS-2基因片段。 2.PCR扩增获得叩甲科昆虫的28S rDNA序列,保留793个碱基用于系统发育分析,其中含有保守位点(conserved sites)400个,变异位点(variable sites) 386个,简约信息位点(parsim-informative sites)324个、自裔位点(singleton sites) 61个。碱基平均百分含量T、C、A、G分别为17.6%、29.0%、18.9%、34.5%,C+G 的平均百分含量为6 3.5%。 ITS-2区序列597个碱基,其中保守位点18个,变异位点562个,简约信息位点523个、自裔位点29个。碱基平均百分含量T、C、A、G分别为18.9%、31.1%、17.0%、33.0%,C+G的平均百分含量为64.1%。 叩甲科昆虫28SrDNA基因序列转换/颠换的平均值为1.71,ITS-2区序列转换/颠换的平均值为1.51,对各数据组间的碱基组成偏向性进行χ2检验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