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理论考题最新版

政治理论考题最新版

常绍舜老师思考题四个:

1、论系统思维的价值(结合自身专业谈)

答:系统思维的内容+自身专业

(1)整体性原则(整体与系统关联原则):①系统要素的不可分割性,②系统要素的相互关联性,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要素原则(要素与系统关联原则)④立足于整体来认识评价、设计、改造事物。

(2)要素原则(要素与系统关联原则)

通过要素的质和量来认识和改变系统

(3)层次原则(层次与系统关联原则)

通过层次数量、顺序、关系来认识和改变系统

(4)结构原则(结构与系统关联原则)

通过数量关系结构、逻辑结构、空间结构、时序结构、地位关系结构来认识和改变系统(5)环境原则(环境与系统关联原则)

通过环境认识、选择、保障、改变系统

(6)功能原则(功能与系统关联原则)

通过功能认识、选择、开发、改造系统

(7)综合原则(多种因素与整体关联原则)

2、论系统思维与我国司法体制改革。

3、论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及其认识意义

4、评“市场万能论。

答:“市场万能论”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信条之一。在早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认为市场是万能的,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全部社会经济生活,都受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自发调节和支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而无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市场万能论”要求市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取得支配地位。就经济领域而言,“市场万能论”的发展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斗争与融合的过程;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规律证明资本主义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上仍然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领域的基础性手段,但市场失灵仍然存在,必须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性,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思潮。在当代中国,“市场万能论”鼓吹非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包括社会公共领域和政治思想领域的市场化,其后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公平,甚至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

卫灵老师思考题两个:

5、试论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关于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认知的内涵与依据。

(1)维护现行国际秩序的基础

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当今世界得来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反对任何企图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言行。

在联合国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对现行国际秩序进行有益补充

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完善与均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推动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弱小国家的正当权益:促进国际问题的和平协商;推动热点问题的政治对话;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争取公平权益。

6、试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与途径。

(1)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含义:

根据“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内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中美大国关系首先是一种抛弃传统大国冲突对抗逻辑,利益攸关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国关系;其次是一种超越和包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关系;再次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下,既能共创和共享制度,又能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最后,新型中美大国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于两国于世界都意义重大

对中国来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在崛起大国与霸权国的战略博弈中,霸权国往往掌控着更多的战略资源,拥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中国要顺利走好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避开、跨越“陷阱”。为此,就必须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无疑是最佳路径。当然,中美不重演“悲剧”,对美国也是好事。否则,美国的霸权可能会更快地衰落,美国人民的福祉也会大大折损。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家,如果能够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实现不冲突不对抗,对世界肯定是幸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如果能建成,将开创大国关系的历史,并对其他大国乃至所有国家形成示范效应,从而会极大地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3)途径:

第一,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中美关系的本质不是任何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种更为持久的长远利益。中美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结构,要求中美两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思维,不断开拓创新。当今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走出一条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本国国情和中美关系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第二,深化互信建设,减少战略互疑。国与国之交应以诚信为本。战略互信是实现中美关系长远、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战略互信的缺失、对彼此战略意图的疑虑,成为当前中美关系前进征途上面临的重要障碍。防止中美战略误读、误解甚至误判,双方更加客观、理性、真实地看待和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培植深厚的战略互信,是推进中美关系前进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第三,包容彼此差异,重视相互尊重。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不同,两国对问题的看法有差异、有分歧甚至有矛盾都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这些分歧并富有智慧地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找到共同利益。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美之间有分歧并不

可怕,只要双方相互尊重,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善于缩小分歧、积极化解分歧、不断超越分歧、有效管控分歧、妥善处理分歧,在中美双方共同关心和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中,广泛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彼此合作领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第四,不断深化合作,共同面对挑战。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两国不断深化合作。不论是在合作领域的扩大,还是在合作程度上的加深,深化合作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强大动力。

赵老师思考题:

7、试谈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应转变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扩张,甚至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速度。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当前人与自然关系被简化为绝对的二元对立,走的是一条片面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推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实现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出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价值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第二,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可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消费需求无限扩大构成了一对矛盾。因此,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消费理念,而是要提倡绿色消费。它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只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而一味向自然界索取的非绿色消费方式,转向防止污染、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绿色消费方式,从而达到人类能够世代和谐生存、健康生存和可持续生存的目的。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一,培育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在当前,建构生态伦理要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和人类平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公平,也要求代际公平。

第二,增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目前,在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依然淡薄,很多人

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层次问题,而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整体的道德意识水平。因此,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理念,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首要任务。

第三,在伦理道德上实现由传统道德向生态道德转变。由于传统工业文明把人类看作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唯一值得尊重的物种,所以传统道德只关注人的利益、人的权利,而忽视自然界的生态权利、不承认自然界的生命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通过变革公民的生态道德观念,使人们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启迪人的道德悟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序,进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有序。

8、如何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

(1)两个必然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如何理解:

“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新形势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的社会基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与时俱进地理解“两个必然”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其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两个必然”的提出具有科学预见性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揭示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更替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论依据。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其终将灭亡。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进程是长期的、曲折的。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总结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序的调整和改良,因此为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其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这种新变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因素和动力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放大扩展。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在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这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正在推进中。

与时俱进地理解和认识“两个必然”理论

在新形势下用现代眼光去审视“两个必然”理论,既要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又要看到其面临的当代现实的挑战性;既要认识到其实现的历史长期性,又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理论。但无论未来实践如何发展,我们坚信:“两个必然”已从理论形态转为现实进程,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印证。

9、举例说明某一社会主义思潮并简要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