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步入近代教学设计

步入近代教学设计

步入近代教学设计
步入近代教学设计

步入近代

一、立意思路:立足基础知识,梳理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历史阶段特征,寻找探究历史规律。

二、教学设计:

(一)基础知识(朗读提纲第四单元11—28小题)(10分钟)

(二)梳理历史变化过程:

(教师)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时代,欧洲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主要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生产方式三个方面来探究欧洲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这些变化的。

●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三个方面的变化,并点明本单元主题。

(教师总结)首先,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概括一下本单元的内容。本单元讲述了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步入近代。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思想领域······二是政治领域······三是经济领域······当然,这种跨时代的变革,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经济三个领域,而且表现在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比如,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工作节奏。哪些事件推动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呢?

(学生反馈、教师展示课件)

●然后再以填空题形式简单检测。

(1)思想领域:通过_________、________等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理性等观念逐渐取代了封建宗教神学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

(2)政治领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___________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3)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的_________生产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落后的手工生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教师总结)同时,资产阶级掌权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比如《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法典》等。

(过渡语)今天我们讲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有什么社会?

(学生反馈: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很显然,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到进步的不断发展的;最终,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历史发展还有什么特点?又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呢?

(三)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先导。(先不展示内容)

(教师解释)什么是思想解放?

(教师解释)思想解放就是新文化逐渐取代旧文化,思想解放既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又是在文化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规划。那资产阶思想家所描述的未来新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归纳并反馈:自由的、平等的、幸福的)。当这种目标和信念一旦为人民所接受,将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这种力量将摧毁一切旧制度,从而推动社会的跨越与发展。比如,接受启蒙思想洗礼的法国人民,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带领下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摧枯拉朽般地推翻了旧制度,处死了国王,打败反

法同盟,不断地把革命推向前进。(提出问题)思想解放对社会革命(变革)有何影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展示结论: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重要力量。

(展示)因此,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感慨地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教师:莎士比亚在这里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语文上,像这种“以部分代表整体”的现象叫借代)

下面,我们看一个习题:

材料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大国崛起》解说词思考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2.根据上述分析思考,欧洲国家的崛起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何启示?

●规律二: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教师导语)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思考,如何才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是以人物的地位?权力?能力?还是其它什么标准?

展示材料:德国人恩格斯指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象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

(教师点评)恩格斯是从“革命”的角度来评价拿破仑的,这里“革命”就是推翻旧制度,建设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最客观的标准就是······

展示结论:是否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这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人物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秦始皇。人们一方面痛骂秦始皇的残暴,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是很多人心目中伟大的英雄。再如美国的林肯,人们之所以赞扬他,一方面是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是顺应历史潮流,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这就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规律三: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社会发

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只讨论此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最后点明)

(过渡语)下面,我们认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展示结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1)教师解释概念: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类从事生产的能力。(展示课件,学生思考反馈)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工具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关系?(展示表格,教师讲解)简单地说,就是生产资料工具归谁所有,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存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产品如何分配三个大问题,一种生产关系其实就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

(2)(教师语)好,下面我们完成一个练习——完成连连看(一),让我连连看(二)。(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相互对应的,一种生产关系对应着特定的生产力,一种生产力水平对应着特定的生产关系。”

(3)“大胆假设,释疑解惑”:让学生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中谁起着主导作用,并大胆发表见解,概括结论: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教师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这就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代替封建制度?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必然会爆发?”归根到底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了,是封建制度能适应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历史的发展必然会选择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再回头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反反复复,经历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但最终胜出的一定是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然,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负众望,在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就悄然兴起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影响深远的革命,把人类推向了“蒸汽时代”。

课堂小结:展示几个规律的内容,让学生齐读。

探究总结:

规律一: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规律二:是否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

规律三: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推动或阻碍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史的探索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二轮复习) (1840-1895) 授课时间:2015年4月1日上午第3节 授课班级:高三(6) 授课教师:庄爱平 【2015年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报刊的发展 【学情分析】 我校为省三级达标高中。2015届高三共有两个文科班。高三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终点,更是关键。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二轮复习本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本节课为高三第二轮复习课,打破人民版历史教材专题体系,节选中国近代史(1840-1895).复习时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本节课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节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3.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从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分类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 .......将课程做如下分类: (一)民族魂魄 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 《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 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 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 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

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 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 ....做如下分类: (一)小说类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是中国“史诗性”现实主义小说一脉的开山人物,影响深远。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审美特征一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三四十年代“京派文学”的主将,还影响了萧乾、汪曾祺等一大批作家,影响深远。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本讲解读张爱玲小说作品被接受的变迁过程和中国大历史之间的关系。

近代科学与文化 优秀教案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和生物学家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 2.知道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及其代表著作; 3.知道天才作曲家贝多芬和荷兰杰出画家梵高及其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在各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勤奋、坚持不懈等能力与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牛顿、达尔文、贝多芬等人物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本课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通过科学、文学、美术和音乐等多个领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概述世界近代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难点】 各领域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及其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①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 ②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使物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 ①著作:《物种起源》(1859年) ②观点:“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③意义: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①代表作:《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②作品特点:巴尔扎克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①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②讨论:托尔斯泰的为什么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德国天才作曲家。 ①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②作品特点: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③《英雄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原打算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才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2.梵高:荷兰著名画家。 ①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②《向日葵》的艺术价值:该画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既单纯又强烈,产生了艳丽、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 Modern science and culture (1) teaching plan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27课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牛顿及《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法拉第及电磁感应 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 期表;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立; 居里夫妇及放射性元素镭。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近代自然科学简表,培养学生归纳、提炼 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近代时期自然科学的学习,了解它的迅速发展,认识 到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 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通过了解近代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及他

们献身科学的崇高品德及勤奋刻苦、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使学 生继承并发扬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本节主要概述了17——20世纪初期自然科学成就。在这近 三个世纪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经历了相当长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并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渡。经济发展为 科技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文艺复兴后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 气也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成就转化为生产力,又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重点分析: 牛顿对力学的贡献;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门捷列夫和 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爱因斯坦及相对论。这些科 学家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及 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难点分析: 涉及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 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子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进化学说、微生物学等。这些知识都是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年8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专题选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课型:公开课 授课时间: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及全面地、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做出的伟大探索,学习先辈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心怀祖国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四次探索活动 2、难点: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这个专题的内容时,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点的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这节复习课上,我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近代化探索的发展脉络,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引导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 【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内容总共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7分钟)

环节四:实战演练,链接中考(15分钟) 环节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5分钟)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 提问:以上图片涉及到了哪些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专题——近代化的探索。 释义: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 展示【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为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展示考纲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树”。环节一中用到的方法有:提问法和讲授法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设计:安排学生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进行知识的自主梳理,填写表格(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理解甚至是易混淆的知识,如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历史意义等。我会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再次给生明确:洋务运动前期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工业,它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但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民权、民生”而非“民主”,它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如图1)。之后,在我进行知识梳理的时候,我会重点引导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xx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xx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xx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理解对阿Q 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教案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八十年代的整体的文学环境以及在这一文学环境下形成的诸多文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八十年代文学意识以及各个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清晰认识八十年代文学领域的启蒙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2课时) 一教学目的:从政治、经济、外来影响以及作家因素四方面考查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和这种文学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三教学难点:认识各个文学环境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行物质交换。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 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相对于中国长期封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诸种文学环境中,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意大利理论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一定要尽快把他的政治意识形态扩散到当时的文化领域中去,而反过来说,文学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也必须靠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才能形成轰动效应。 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 (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docx

蕿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 莄复习目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羂1、知识与能力: 蚁(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羀(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肆(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羅(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螁2、过程与方法: 肇(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 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螇(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 理解。

螄(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意识。 袁3、情感态度价值观: 蒇(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 国主义情感。 芅(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薂(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 承受挫折的能力。 羁重点与难点: 袈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羇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芁授课过程: 肁导课:1840 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

中国现代文学史1试卷a答案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试卷(A卷)答案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文传系科目:中国现代文学史1 ,班级:09文秘本、新闻本1班 一、填空: 1、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2、1921、北京 3、周作人、1918年 4、1930年上海 5、繁星、春水 6、表现自我、浪漫主义 7、沉沦、迟桂花 8、许地山、春桃 9、东京、黒奴吁天录10、凤凰涅槃、天狗 二、名词解释 1、闻一多20年代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形成得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废名、沈从文等。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倾向,题材一般为情感乡村与都市批判,提倡从容节制的古典审美倾向,崇尚和谐圆融、纯正中和,创造了抒情体的小说样式 三、概括人物形象 祥子由一个淳朴勤劳的人力车夫堕落为失去人性的走兽。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典型意义:批判社会对人性的腐蚀、批判个人奋斗。 四、简答题 1、功绩文学观念:批判“文以载道”、“游戏消遣”,倡导反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精神; 文学主题: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个性、自由等现代意识; 文学形式:以白话为正宗;输入和创造了四大文体(新诗、白话散文、小说、话剧);引入新的审美观念(如悲剧)和文学技巧(如意识流)。 局限自我启蒙与精英意识、过激主义。 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成就卓越。她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形态向革命文学形态的成功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年代末,丁玲崛起于文坛,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书写青年女性的性格心理,典型的启蒙文本的悲剧风格。30年代,丁玲加入左联,转向革命文学,初期的尝试粗犷质朴,不太成功。直到40年代,在解放区表现土改中的劳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经典。

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辛冲二中梅爱珍 一、对复习课的认识: 对于复习课,我认为可理解为“第二次”学习,复习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复习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复习是为了巩固记忆;第二,复习是为了补救,补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且对于待进生来说,可以缩短所掌握知识与理解标准的差距;第三,复习是为了深化,从历史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出纵向看发展,横向看联系的目的。 二、复习内容分析: 本课复习内容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化。复习时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我将采取用表格的方式,使四次探索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复习目标: 结合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该课复习内容都属于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 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的比较,明确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复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次探索过程中的基本知识 难道: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五、复习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