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的性_数_格_时和体_态_式_人称_级

语言的性_数_格_时和体_态_式_人称_级

语言的性_数_格_时和体_态_式_人称_级
语言的性_数_格_时和体_态_式_人称_级

1.性

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是把名词分成阴性、阳性、中性或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有些语言形容词和冠词也有性的分别。俄语名词分阴性、阳性、中性三类,分别用不同的词缀表示,但每个名词只有其中一种形式,没有词形变化。俄语形容词则用词形变化表示阴性、阳性和中性,每个形容词有三种不同的词形,并与名词的性保持一致。德语则用冠词的词形变化来区别名词的阴性、阳性和中性,名词本身没有性的形式变化。法语只有阴性和阳性之分,也是用冠词的词形变化表示,名词本身也没有性的形态变化。所以名词的性只是一种功能范畴,不属形态语法范畴;形容词和冠词都有性的词形变化,属形态语法范畴。

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区别名词的性,名词的性都只是一种语法类别。作为语法类别的性,与事物的自然性别有一定的联系,表示动物的名词的性与动物的自然性别大体上相应,但也有不相应的。如德语Weib(妇女)、Madchen(少女)、Fraulein(年轻女士)在语法上是中性。至于表示非动物的名词的性别,客观依据就不太明显了。

2.数

数也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和复数,或是单数、双数和复数(大于二的数)。有些语言中动词、形容词或冠词也有数的形态变化,与名词的数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俄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单数与复数的词形变化,并相互保持一致。阿拉伯语、斯洛文尼亚语等,名词分单数、双数和复数三种形式。汉语的人称代词和指人的名词后面可以加“们”表示复数,但表示复数时也可不加“们”。

3.格

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各种不同的格,有些语言中形容词和数词也有与名词相应的格。如俄语名词、代词、形容词和数词都有格变化,共有六种格:主格(作主语)、宾格(作直接宾语)、与格(作间接宾语)、属格(作定语,表示领属)、工具格(作状语,表示工具材料)、前置格(作

状语,表示方位处所)。有些语言中格比较少,如英语中名词只有属格(加后缀'-s)和通格(不加后缀)之分。有些语言中格比较多,如芬兰语中有十六种格。

4.时和体

时和体都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和状态。时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与参照时间(一般是说话时间)的时序关系,一般分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时和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互相配合,甚至融为一体。如英语有三种时(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和三种体(一般体、进行体和完成体),可以配合成十六种格式,如所谓过去完成式,就是过去时和完成体。汉语助词“着、了、过、起来、下去、来着”等也可表示时和体,动词本身还可以用重叠方式表示短时体(有时有尝试的意思)。

5.态

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和被动态。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词的施事,即行为动作的主体,被动态表示主语是动词的受事,即行为动作的对象。如英语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主动态的动词形式不变,被动态则用助动词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表示。如The dog bit the cat.(狗咬猫。)The cat was bitten by the dog.(猫被狗咬了。)有些语言中还有反身态(主语既是施事又是受事,如自杀、自责)、相互态(行为动作是由主语相互实施的,如相爱、相遇)。汉语可用虚词“被”表示被动,但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一般不看成态范畴。

6.式

式又称语式或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如俄语有陈述式、命令式和虚拟式之分,希腊语则分陈述式、命令式和愿望式。如果只是通过句子的语调或虚词等表示语气或情态,一般不看成式范畴。

7.人称

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如俄语、法语等动词都有三种人称形式。英语一般动词的现在时单数有第三人称的形式变化(加后缀(e)s),动词be的现在时单数则有三种人称形式:am、are、is。各语言人称代词都有人称的区别,但代词的人称一般不属语法范畴。

8.级

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单音节形容词和一部分副词一般用词尾变化区分这三种级,如fast(快,原级)、faster(比较快,比较级)、fastest(最快,最高级)。多音节词则一般用前加虚词more、less、better、worse表示比较级,most、least表示最高级。

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知道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小学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重要,它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对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会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可以使一节语文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一位好教师可以通过深厚的语言底蕴唤醒孩子对学习的渴求,可以通过灵动的语言表达润泽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可以通过高超的语言智慧影响孩子一生。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评价语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下面就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应用课堂语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励性语言 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充满人文关怀。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茅塞顿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而一句伤害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消极沮丧,停滞不前。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上,应

不吝言辞地给予真诚地鼓励。如:对于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可以给予这样的赞赏:“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不错!敢于大胆想象,继续发扬!”“你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知道的比老师还多啊!”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卡壳时,可以给予这样的鼓励:“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孩子!”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能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启发性语言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启发性教学语言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便于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用启发性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多创设问题情境,比如“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从这道题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三,反思性语言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是目前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怎样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呢?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学生:“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有什么启发?”、“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法?”、“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这些反思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问题及答题策略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问题及答题策略 语文组康理明 在“唐宋诗词”这一模块的学习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如何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如何使自己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结合到一起,回答问题时有没有相应的公式套话,有没有什么具体技巧等等。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进行评论。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来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并不难懂,但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即学生读不懂诗,不明题意,不会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具备这么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语言意识﹑审题意识和表达意识。 整体意识和语言意识的作用是让考生能够把一首诗读懂。所谓整体意识,就是诗歌虽然很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一个完整生命力,所以有些学生把某一句孤立的理解,脱离整体来理解这是不恰当的,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整体的把握,局部问题要依托整体得到…如果一个考生善于把握诗歌的语言,比如说情语,就抒情的语言,比如说论语,议论的语言,因为议论是表达诗人主张的,抒情语是表达诗人情感的,抓住了这些,一首诗的中心就有了。其实学生不仅读懂一首诗应该具备这两种素质,读文也应该具备。 那么答题则需要另两种意识,一种意识是审题意识,就是学生懂不懂这个题目在问什么,现在的考题它的题目很少直来直去,它有时候要出一个诗论,比如说“外诗造化,中得心缘”,向大自然学习,从自然景物里引起感悟,实际上这就是平时老师教的,我们训练的借景抒情,或者说融情于景。考生把这个题看透了,这个题本质是什么他才好下笔,有时候学生答题答了很多,但是最后一分不得或者得分很低,常常是由于答非所问,通俗的说他说的这些话并不是命题者让它说的话。要想把这个题答对,除了审题意识,看清题之外还要有一种表达意识,有时候学生答了很多字,和答案要的那个要点却靠不上,这是什么原因?首先说学生是不是按某种规律答题的,命题者那个答案并不是想当然的,而是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即阅读的一般规律,诗歌欣赏的一般规律。这就需要和前面说的整体意识与语言意识再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鉴赏一个字,要使这个字达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局部要向整体看齐。我们鉴赏某一个地方好还是不好是说它能不能很好反映这个诗歌的整体。学生要总借出答某一种题要鉴赏某一个点规律的话,带着这些点上做题他就会有个正确的大方向,而不是瞎转,最后他离标准答案无限趋近。学生若是四种意识都具备,我想古诗鉴赏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啦。 其次是答题不规范。考生在答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一、忽略信息,答非所问 命题者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题由易到难。标题、注解往往暗含提示,但不少考生常忽视题目要求,漏掉标题或注解提供的信息,在混沌状态中仓促答题,结果答非所问。 二、审题不当,任意发挥 一些考生误把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进行鉴赏,理解为借题抒怀,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 三、寻章摘句,硬套术语 与“借题发挥”相反,部分考生由于担心漏掉得分点,生怕鉴赏得不够全面,常常引经据典,生搬硬套术语,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往往导致画蛇添足,徒劳无益。 以上是考生在答题时常犯的错误,那么,如何读懂诗歌,避免答题失误呢?考生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研究两问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研究两问 李二占1,张文鹏2 (1 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盐城 224000;2 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术语内涵的不同解释是语言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之争的缘由之一,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本源性的、语篇分析式的清理和阐释。分析表明,任意性最根本的意思是我们无法从物理、生理等自然方面找出施指与所指结合成语言符号的理由。同时,任意性也体现在语言符号和外界实体、语音和语义、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等两两相对的构件之间。和任意性对举的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某一语言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象似性则主要涉及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可论证性。从我们给出的关于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构成的层级体系示意图来看,任意性是受非任意性制约的任意性,而非任意性是以任意性为生存条件的非任意性,二者互补共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共同成为语言组织中的两大功能性原则。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非任意性;象似性;理据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29(2005)02-0058-04 一、引 言 从索绪尔重申任意性是语言符号头等重要的原则开始[1],这一问题得到大量讨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赞同任意性的学者进行了支持性的后续研究,例如,萨丕尔认为语言研究是 讨论所谓语言这个任意性符号系统的功能和形式 [2];霍凯特说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3];乔姆斯基把语言结构任意性推到了极点,认为语言这一自治的表征系统 来自心智的结构 ,而象似性则是动物语言的特性[4] 。其二,主张非任意性的学者日益增多,有鲍林杰(1981)、海曼(1985)、齐翁(1979,1990,1995)、西蒙尼(1995)、安德森(1998)等人;雷可夫和约翰逊甚至说语言的可论证性多于任意性[5]。该派别当然也包括持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为辩证统一观点的学者,如我国的朱永生(1999)、王艾录(2002)和王寅(2003)等。其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话题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例如,符号学认为象似记号是重要的符号类别之一,哲学研究更是追寻语言切分世界的任意或非任意关系,它们的介入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然而,所用术语的不同,研究目的差异,认识上的偏颇以及非学术话语的参与使得本来就有争议的研究话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种看似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真正有利于问题的澄清,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本源性的再思考,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指出可行方向。二、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术语内涵的差异是导致谬误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王艾录和司富珍指出,像 施指 和 所指 这样的术语常为别的术语所替代,同时人们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取向、范围、对象、方式而加以不同的阐发[6]。这种阐发的目的似乎是要建立自己的体系,但渗透其间的非纯粹学术话语成分遂使得很多讨论都得首先清理概念[7]。 收稿日期:2005-01-20 作者简介:李二占(1972-),男,陕西榆林人,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用学。第7卷第2期 2005年4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UP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 7,No 2April,2005

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诗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必然离不开这个外壳。下面是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欢迎阅读: 一、关于变异性 韦勒克、沃伦说:“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诗没有现成的媒介,需从其它语言那里借用媒介。“‘借’就是‘破坏’。没有‘破坏’诗就寻觅不到自己的媒介。”[1](p38)“借”的结果就使得语言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从而也增加了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破坏”词义和“破坏”语法来实现的。 我是如此为疼痛所烧炼/我渴,我渴,我渴得必须咬破自己的皮肉/狂饮在动脉中涌流的自己的鲜血! ——阿垅《琴的献祭》 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海子《麦地》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疼痛”、“烧炼”、“渴”、“洗”、“劈开的疼痛”……这些词语的意义已遭“破坏”。它们,连同与它们相组合的诗歌语言,其指称表意功能已经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语言的意味。它们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叙述,而是对内心世界的呈现。《琴的献祭》中的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新生、渴望巨变的强烈心情;《麦地》中的“洗”字虽尚有些许原义,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于“麦浪”是“擦”的意义;对于“月光”则有“渡”的含义,同时反映出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他们在割麦时的愉快心情。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臧克家《场园上的夏夜》:“蛛网上斜挂着一眼闷热”——“闷热”本为肤体觉,但因为“斜挂”而转移为视觉;陈敬容《野火》:“我要采撷所有/春天的香气”——“香气”本来是嗅觉,也因为“采撷”而转化为视觉。 遭到“破坏”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已经退化到最低限度,而抒情功能则发展到最大限度。凭借诗中前后语言的反射,日常语言就披上了诗的色彩,蕴涵了诗的韵味,变成了诗的语言。 通常,书面语言是要遵循语法的(包括诗以外的其它文学语言),但诗常常违“法”,它在词义的搭配、词语的顺序等方面常常破“格”,以造成一种突兀、奇特的效果。“破坏”的结果,产生了特殊的语言,中国人称为“诗家语”,西方人叫做“poetic diction”。

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是逻辑的基础。要培养一个人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首先应该打好语言基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学一种语言思维就复杂一倍。因此语言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一提到逻辑思维,就想到了数学训练。似乎数学训练是提高逻辑思维的唯一方式。其实不然,数学是逻辑的表现,并不是逻辑的基础。当然,要想拥有高度的推理能力,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数学训练。尤其是学习所谓的分析哲学,没有数学的基础是不行的。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学好语言。 很多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视不够,或者方法不对。导致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比正常儿童慢。上学以后表现出来的是数学成绩偏差。老师抓不住重点,他们会更加强化这个孩子的数学训练,使其数学能力更差。甚至这个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一个人不怕笨,怕的是思想懒惰。一旦厌学,这个人几乎就与学问无缘。放眼看一下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厌学情绪。如果不考试,永远不想读书。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也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这里我建议家长,要自己把握孩子的未来。您想让这个孩子聪明睿智,思辨敏捷。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打好语言基础。 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我们不能不赞叹,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太强了。每一个儿童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他在不努力的情况下就能学会至少一门语言。如果有足够好的环境,儿童还能不费力气的学习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语言。这让我们成年人望而生畏。成年人,永远地失去了这个能力。 儿童学习语言不是通过刻苦努力的,也不是通过大人的尊尊教诲。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只要环境里有的语言他们都能学会。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现代白话文称作普通话,在中国南方多数人都至少会两种语言,家乡话和普通话。这两种语言他们学得一样好,张口就来,根本不用翻译和思考。很多混血儿童是能说汉语和英语。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学过外语的人都有体会。发音复杂、词汇复杂、语法复杂。可这对儿童来说都变得那么简单。儿童听到有人讲话,就会把这些声音符号记忆在大脑里。他们从小就默默地在心里积累词汇,大人永远都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在学语言。他们也会自动的根据大人的说话顺序摸索出语法逻辑,逐渐地就形成了语言。 语言不是天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却是天生的。儿童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谁都说不清楚,最好也不要研究它。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已经明确的支出:“这个问题只能问上帝”。科学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科学研究不出来的东西就是错的。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不是可以用科学来证明的,科学也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但是它是经验的,是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却都不注意的。 很多家长非常冤枉的说“我很注意孩子的语言培养呀!”我要反问:你们是怎么注意的?一个孩子能学习多少种语言?在儿童时期,你们给他们多少种语言?为什么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简约性、象征性、音乐性、画意性。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深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深远之谓也。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了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但仅仅词量少并不足以暗示未说出的空间之深远,“言约”一条并不足以保证“旨远”。这说出的少量语言还必须具有更积极的特点,才能达到“旨远”的目标。 二、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 它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利科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一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利科这段话是就一般语言的特性而说的,至于诗的语言,我想当然更具这种象征性特色。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凋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都以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见长,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最大侍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外国人学汉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这说明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shu”和英语的“book”),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哀”和英语的“I”)。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可是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战争期间夜间通行的口令是司令部规定以后颁发的。口令的制定是任意的,但既经颁发,大家都得遵守,不能更改。口令可以一天一换,语言的符号却是社会全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不能随便乱改,否则就会乱套。而且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接受,无所谓好坏,因而也没有变更的必要。所以虽说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 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条件就是语言里的各种结构规则。比方“香菜”“香肠”“香瓜”“香油”等,都由两个最小的符号组合而成。“香”“菜”“肠”“瓜”“油”这些都是音义任意结合的符号,但它们之所以能组成“香菜”“香肠”“香瓜”“香油”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道理可说的,可以从它们的组成中了解结合的条件。例如“香瓜”和“瓜香”就不一样,我们能够说出这种不一样的道理。这样,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所以,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

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

最新古典诗词中风意象解说

古典诗词中风意象解说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风意象在古诗词中表达作者情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表情达意,形成了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意象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表现物,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要。意象的表意性,暗示性,让形象更丰富、立体。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积淀中,一些意象被古代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具有固定的表意表情作用。风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不同的风——“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在古诗中有不同的意蕴。 结合中国古代诗歌中风和季节的联系,以熟悉的诗句为例,讲解东西南北风不同意象的内涵。在古诗词中,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是带有季节性的,可以把诗词里的风简单对应为东风――春风,西风―秋风,北风―冬风,南风―春末夏初的风。 一、东风 东风方旭日东升,为一日之始,预示着生机活力,古代诗词们往往借东风表达温暖、和煦、热闹、喜庆、欢乐之情,东风往往和春天联系在一起,变成了春风的代名词。 (1)东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东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 (2)反衬“伤逝”之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3)渲染离别情绪,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感情深挚‘委婉缠绵、咏叹忠贞爱情。“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写出了抒情者的心境。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4)象征专制者和造成悲剧的恶势力,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5)比喻重要的条件,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俗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南风 古诗中的南风即夏风,常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南风的意象,通常含有温暖、舒适、幸福的意象,多写暖春以及夏天。 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南风有时还用于寄寓思乡之情,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中的“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南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 (1)烘托恬淡的心境,如刘攽《新晴》中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南风也叫“薰风”,如苏轼的《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三、西风 古诗中的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大多包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西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

词语的符号性及其命名理论讲解

词语的符号性及其命名理论建设 孟华 0.引言 对于什么是词语的本质属性,传统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解释:一是认为词语是观念的 符号(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名称;二是认为词语是语言中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 布龙菲尔德)。显然,前者着眼于揭示词语的符号属性,后者则强调词语的语言结构单 位性质。尽管更多的语言学者倾向于调和上述两种对立的词语观,但语言学界往往较多 地侧重于词语的语法即语言结构单位的属性,因而对于词语的符号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 薄弱环节。 实际上,词语的符号性问题是探讨关于语言与外部世界、表达者与被表达者的关系 ,它对于从动态发生、表达的角度揭示词语的本质特征,尤其对于术语学、名称学、命崐名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壹.词的结构分析 1.词语的意指和结构关系 善用比喻的索绪尔,曾把一个个词语符号比成一张撕成A、B、C若干份的纸,A崐、B、C…几部分是结构关系,而每一部分的正反两面即A\A1、B\B1、C\C崐1…是意指关系,词语符号一般都有这两种关系。 1.1意指关系如“蜂窝煤”一词,它的字面义是“象蜂窝的煤”,词汇义是“一种多孔的生活用煤球”,字面义和词汇义构成了比喻关系;同时,这种由比喻关系 构成的词的双重意义系统又指示、代表了客观实在的蜂窝煤。从符号学的观点看,“蜂 窝煤”包括了两个层级的意指关系:1)能指(字面义)和所指(词汇义)之间的关系 ;2)整个词语符号与它所指示、代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双重的意指关系可用下 图表示: 能指+所指 词语符号 客观实在对象 1.2结构关系指一个词语在语言符号系统内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符号之间崐的关系。包括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种: 词的聚合关系指对一组词进行音、义、语法特征分析后,根据类同的原则划分出的崐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如“蜂窝煤”与“藕煤”是同义关系,“公式”与“攻势”崐是同

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马真真 摘要: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就像是一张纸的正反面,任何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独立存在,而语言符号的这两面并不是指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也就是说,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这就否定了前人把语词符号的性质归结为一种分类命名集的观点,即否定了先前的学者把符号问题和语言问题等同于命名问题的认识,索绪尔从概念和音响形象这两种心理的东西中提炼出两个更为抽象、更具有系统特性的成分—“所指”和“能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广义上是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点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能指和所指一旦相结合起来指称事物,对使用它的成员就具有了强制性,任意性和强制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相联系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关键词: 能指所指任意性强制性 正文: “所指”和“能指”这两个词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用得非常普遍,我们在读《教程》中遇到“所指”和“能指”二词时要明确索绪尔指的是抽象化、心理化了的概念和音响形象,而不是单

纯的事物和名称。关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问题,古希腊即有“按规定”和“按本质”的争论(只不过当时争论的是“词与物”的关系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和焦点都是一样的)。 1、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任意性 (1)、从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命名上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名称去指称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书”,英语中称之为book,汉语中称之为shū,日语中称之为ほん,我们看不出“书”的本质即“装订成册的著作”与哪个声音形象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与book有联系,与shū有联系,还是与ほん有联系,还是与其他某种语言里的名称有联系?我们完全看不出。这足以证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本质的,而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社会共同约定俗成的,索绪尔又把这种任意性称之为不可论证性。但有人反驳,“索绪尔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那‘飞机’一词不就可以解释为‘飞行的机器’吗,难道这还是任意的吗?”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索绪尔指的符号的任意性广义上是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点的,所谓的绝对任意性是指一个单纯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是具有不可论证性的,而相对任意性是指一个合成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是可以通过它的次级单位的组合、聚合关系能够相对地论证的,上述以“飞机”为例对索绪尔观点的反驳并没有看到索绪尔论述合成符号时所阐述的可论证性即理据性的观点,而只是把索绪尔的任意性狭义地理解为绝对任意性而已。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意义

第一章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意义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从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2、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任务。 教学重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任务 教学难点:对任务的理解 学情分析:有心理学“言语”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认识能容易些。 教学方法:交互式平板电脑、讲述、启发、讨论 课时:2 新授: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白板) 学生看书、讨论→老师概括板书 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基础 2、语言向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 3、语言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4、幼儿学好口头语言,为入小学学习书面打下基础 5、适时进行语言教育可促进其语言迅速发展,否则补偿就 很困难 二、幼儿语言教育的任务(白板) 学生念书 1、《纲要》规定

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育能力,学习说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少数民族儿童学会民族语言。 2、对任务的理解(白板) <1> 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育能力,学习说普通话 A、学好语言,可更好地听懂别人的话,别人也能通东 自己的话。 B、作为政治任务,要学好普通话 C、幼儿学习教语言,越小越好 <2>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看书、找出丰富词汇指教正确发育理解词义学会正确运用 (个别学生朗诵)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 <3>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板) 提问:你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板) 提问:你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指的是什么? 课堂练习: 1、教有幼儿学习“一儿一意”这个词怎样才算幼儿学 会? 2、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兴趣多指的是什么? 课堂小结:按板书进行 作业:幼儿语教的任务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 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从网络语言看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2011年第4期 36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从网络语言看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谭敏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贯穿索绪尔语言符号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他的符号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本文从新兴的网络语言入手,分析说明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是并存的,但绝对任意性第一位,相对任意性第二位。 【关键词】网络语言;索绪尔;语言符号;绝对任意性;相对任意性【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24(2011)04-0036-04 Analysis on Saussure ’s Arbitrariness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yber Language TAN M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Guangxi,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Saussure ’s theory of linguistic sign,arbitrariness is the basic viewpoint of the semiotics theory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ructuralism.This paper,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cyber language,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absolute arbitrariness and relative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Meanwhile,it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er is applicable to the birth of linguistic sign,the latter to the grammatical level. Key Words:Cyber language;Saussure;Linguistic sign;Absolute arbitrariness;Relative arbitrariness 结构主义的先驱,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符号的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个头等重要的特性,它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是索绪尔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是理解索绪尔思想理论体系的关键。因此,多少年来,对任意性学说的研究经久不衰,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也经常引起研究者们的不同见解乃至激烈的争论,其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即可论证性)的关系问题上。本文从新兴的网络语言入手,依据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说明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是并存的,但绝对任意性第一位,相对任意性第二位,即从语言的产生层面看,音与义的关系完全是偶然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合成词或派生词——语言运用层面的体现,是相对可论证的。 一、网络语言及其基本分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一种满足网民交际需要而形 成的特殊群体用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以虚拟的网络社区(如网络论坛、BBS 网络留言版、虚拟聊天室等)为依托的语言从形式上看,简洁、新奇、生动活泼、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从内容上看,即时、随意、信息量大,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效率、个性的要求。因此,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网络语言很快地被网民们所认可,它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 1、缩略语 网民们将英语或汉语拼音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这种缩略语不同于规范的英文或拼音缩略,甚至与之大相径庭,它所遵循的原则只是便捷,目的就是把一种复杂或不便表达的东西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 (1)英语缩略语: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b4(before ,以前),IC (I see ,我明白了),lol (laugh out loud , ——————————————————————【收稿日期】2011-09-30 【作者简介】谭敏,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 第9卷第4期2011年12月Vol.9No.4 Dec.2011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INGBO RADIO &TV UNIVERSIT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