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学记》,许多教育思想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不陵节而施”、“禁于未发”等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为以后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⑴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他首次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本书奠定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⑶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开设了教育学课程。1806年,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形成。

6.教育学发展的科学化阶段:“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争论,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7.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⑶1930年,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

8.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⑴有助于掌握和正确理解教育规律⑵有助于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技巧

⑶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⑷有助于增强教育信念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⑴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⑵宣传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

⑶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2.教育的经济功能:⑴教育把可能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⑵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⑶教育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⑷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文化功能:⑴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⑵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⑶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⑷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的发展,从教育学上讲,是指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形成与变化过程。

2.个体心理是在不断解决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发展的。

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⑴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为个体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制约个体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为个别差异提供最初条件和可能性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⑵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⑶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①教育规定个体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影响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④教育能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⑷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⑴顺序性和阶段性⑵不均衡性⑶个别差异性⑷稳定性和可变性⑸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目的的特点:①强制性②宏观性③历史性④理想性:往往超越社会现实,具有理想化色彩。

3.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选择作用③激励作用④评价作用⑤协调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构建

1.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即对教育目的要有明确的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定性是教育目的的根本前提,定向是制约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定位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定点是教育目的的归宿。

2.教育目的的结构:⑴国家人才规格目的,即通常所讲的教育目的。⑵学校培养目标⑶课程目标⑷教学目标:它与课程目标同属于微观层次的目标。

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有利于执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而各层次教育目的的有机结合,是为了共同实现教育目的系统的总目的,即国家人才培养规格。

3.教育目的的类型:⑴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标准分类:①外在和内在教育目的②指令性和指导性教育目的⑵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分类⑶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类

4.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㈠现实依据: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㈡理论依据:确立教育目的首先必须解决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即解决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问题。⑴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需要出发,满足个人对教育的需要。提倡解放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强调利

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此观点具有积极意义,但忽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不正确的。

⑵社会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标准。强调个体社会化,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否认教育目的受个体制约则是错误的。

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第一,不合理的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必然性。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智力、体力、道德、审美情趣、个性等方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有区别,首先,二者概念不同。前者指人在智力、体力、道德、审美情趣、个性等方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后者指教育内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和谐发展。其次,二者实现条件不同。前者以消灭不合理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提,后者则不需要这一前提,只要按教育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就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的特点:①阶级性和时代性②行政性和法令行性③稳定性和发展性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国教育方针的特征:①科学性②时代性③实践性

四.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

1.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①德育②智育③体育④美育⑤劳动技术教育

3.五育的关系:它们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相互代替又不能分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整体。所以应该坚持五育并举、五育并重,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章学校教育主体

一.教师——古老而永恒的职业,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

1.现代教育认为:教师是接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工作者。

2.教师职业的性质具有以下内涵:⑴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⑵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作用: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教师是人潜能的发掘者

⑷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教师职业角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传道者②智能开发者③管理者④榜样⑤父母或监护人⑥朋友角色⑦研究者角色

5.教师的基本任务: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⑵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⑶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发展教育理论。

6.教师劳动的特点:⑴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再次是表现在对教育情景中突发性事件做出果断、灵活、敏锐处理的教育机智上。⑵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育任务的多元性;影响学生发展的多因素性;教育过程内在矛盾的复杂性。⑶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⑷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7.教师的基本素质:⑴思想政治素质:①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现代的思想观念④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⑵职业道德素质:①热爱教育,无私奉献②教书育人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④团结协作,尊重集体和

同事⑤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⑶科学文化素质: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②较为广播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⑷教育理论素质: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思想;正确的教育观、人才故、教育质量观;终身教育观念和思想。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知识

⑸教育能力素养:①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和与学生交往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⑤较高的教育机智⑥教育科研能力

⑹身体心理素质

8.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具备规定学历;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9.教师享有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二.学生——是教师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1.学生的本质属性:⑴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⑵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⑶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个体

⑷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个体

2.学生的社会地位: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⑵学生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怎样才能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必须看到以下两个方面:

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首先,学生处于教育实践中受教育的一面。其次,学生学习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进行。最后,学生本身的主观状态——依赖性、可塑性、向师性也促成了学生的客体地位。

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实体,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人。

⑶学生是教育客体与主体的辨证统一体。

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师生关系的作用:⑴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⑵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⑶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师生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等。

3.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⑴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⑵民主平等,和谐亲密⑶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4.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⑴了解和研究学生;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⑶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⑷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⑸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第五章学校德育工作

一.学校德育教育概述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社会

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内容。

2.学校教育的意义:⑴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⑵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培养接班人;

⑶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德育教育,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

定。具有历史性、国家性、阶级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二.德育过程理论

1.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

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2.学校德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实现两个转化:一是指导中小学生蒋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内化

为政治信仰、思想观点、道德观念;而是指导中小学生将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外化为自身的行为。

3.德育过程的结构必须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教师及其活动、中小学生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方

法。

4.德育过程是指是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的传承过程。教师的德育要求与中小学生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就成为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就是要将德育要求转化为中小学生的内部品质,实现德育目标。

5.社会学校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其影响力取决于活动、环境和行为性质;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榜样行为获得社会行为。此理论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首先,德育应多提供积极榜样;教育者应言传身教;教师与家长应尽量避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其次,要求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纠正错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我调节、控制和教育的能力。

6.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他们认为,个体的道德

认知按一定的阶段和顺序,由低级到高级、由他律到自律方向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道德认知发展为基础,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起积极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认知(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及其与行为的统一。

此理论要求:⑴发挥学生主体性,不以成人思维代替学生思维;⑵把握好德育时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⑶根据道德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规律,分年级、分阶段设计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并使之相互衔接;⑷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机统一在德育过程之中。

7.体谅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麦克费尔。该理论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将道德情感置于

品德培养的中心地位。他认为,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学校德育必须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自己需要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要鼓励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使学生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

8.价值澄清理论:代表是美国教育家瑞斯。他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一开始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它,

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所致。要让学生获得清晰是价值观并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借助于环境设计各种活动,运用种种方法促使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此理论重视学生价值形成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慎思、反省与评鉴。但过分偏重个人情感忽视价值的理性分析。此理论要求我们: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品德素养;⑵要善于营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气氛,善用发问技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⑶学生价值观培养不仅要从小开始,而且要贯穿于学生的所以活动中。

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⑴德育过程是形成中小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⑵活动和交往是

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⑶中小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⑷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的过程。

10.德育过程可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⑴学生的态度定势:是指中小学生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

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的道理,但又比较执着的肯定或否定倾向,如好或恶、赞成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要求的前提。⑵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⑶实现知行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⑷品德评价

三.德育方法——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1.所谓德育方法,是指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教师依据德育过程规律所采用的手段、方式的总称,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2.德育方法分为三个层次:⑴作为指导思想的德育方法;⑵作为德育方式综合的德育方法;⑶作为操作技能的德育方法。

3.德育原则:⑴方向性原则⑵从实际出发原则⑶知行统一原则⑷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⑸疏导原则⑹扬长避短原则⑺严爱相济原则⑻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⑴说法教育法运用时要注意:①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②具有感染性③具有知识性、趣味性④具有民主性⑤善于抓住说服时机

⑵榜样示范法运用时要注意:①树立榜样威信②选择好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③增强中小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④要求中小学生学榜样见行动

⑶实际锻炼法运用时应注意:①锻炼目的明确、要求严格②调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因材施教③鼓励中

小学生长期坚持锻炼

⑷情感陶冶法要注意:①行不言之教②教师要加强人格修养③与说服教育相结合④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环境建设

⑸自我教育法应注意:①启发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②指导中小学生掌握自我修养标准③引导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改正缺点、错误

⑹品德评价法应注意:①评价目的明确②评价必须公正客观③评价有集体舆论的支持④重视中小学生差异和年龄特征

5.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必须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出发,要注意下列问题:

⑴克服德育中的形式主义。⑵重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加强中小学生道德自主性培养。⑶重视品德规范教育,加强品德能力培养。⑷重视说服教育与行为锻炼的结合,培养中小学生的品德践行能力。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

1.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

2.课程基本理论

㈠学科中心课程: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等人,此一理论的主要内涵为:⑴教育目的的确立⑵学科课程的设置⑶以学科中心整合的教学法

㈡儿童中心课程: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为科研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论点包括: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儿童的发展⑵课程是一种经验化的知识⑶社会活动中心指引下的课程⑷从“学科”到“活动”的历史形态转型

㈢发展性课程:主题是“教学与发展”,内涵包括:⑴“最近发展区”学说⑵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⑶教学要创造儿童认识的最近发展区⑷课程与教学的五个观点(高难度观点、高速度观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作用的观点、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观点、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观点)

㈣建构主义课程:代表人物为皮亚杰等人,内涵为:⑴教育要表现卓越性⑵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儿童⑶以科学结构为课程中心⑷提倡发现学习法。

3.我国中小学课程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辅资料等四种形式。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界趋势:⑴课程的多元化⑵课程乡土化⑶课程的综合化⑷课程选修化⑸课程个别化

二.教学概述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的活动,是能者为师的知识、经验的传授活动,它不拘形式、场合、内容;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作用:⑴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⑵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基本任务:⑴传授基础知识⑵形成基本技能⑶发展学生能力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特点:⑴教学是特殊的认识活动:①教学内容的间接性②教学环境的潜隐性③教学中介的多样性④教学发展的有效性⑤教学主体的发展性⑵教学是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⑶教学是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⑷教学是限制性的创造性艺术活动

5.教学过程理论:⑴系统学习理论⑵经验学习理论⑶发现学习理论⑷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⑸掌握学习理论

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⑴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符合科学要求⑵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⑴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间的关系⑵多种方式联系实际

3.因材施教原则:⑴研究了解与科学诊断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基础⑵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保证⑶“大面积丰收”与培养尖子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

4.循序渐进原则:⑴正确处理五种顺序之间的关系⑵适时而教⑶系统传授新知识⑷循序渐进还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5.最优化原则:⑴在确保质量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⑵全面考虑教学的各个因素

6.直观性原则:⑴直观是手段,认知建构是目的⑵直观教具演示与教师言语指导相结合⑶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和学具

7.启发性原则:⑴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精神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能力⑷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8.巩固性原则:⑴理解是巩固的基础⑵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⑶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⑷实际运用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①个别教学制②班级授课制③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④协作教学

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即班级授课制,即把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程度编班,教师依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时数,按统一的课程表,分科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使教学更有科学性、组织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局限性:强调同步化,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书本居于中心地位,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理论脱离实际。

3.按教学任务把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综合课的结构通常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不知课外作业。

4.评课的标准要求:⑴教学目的明确;⑵教学内容正确;⑶教学方法恰当;⑷语言规范,板书整洁。⑸教学进程要组织严密、结构紧凑。⑹师生双方都要积极主动。

5.教学辅助组织形式——现场教学、个别指导,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话四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二)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2.教学设计的特征:①指导性②统合性③操作性④预演性⑤突显性⑥易控性⑦创造性

3.教学设计模式分类:⑴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⑵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4.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详细。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常采用ABCD方法(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来表述教学目标。

5.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⑴以及教学媒体对于促进完成教学目标和媒体的教学功能来选择。⑵合理利用教学媒体特性。⑶考虑教学设计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⑷考虑媒体使用的环境和实际效果。

6.教学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类:⑴讲授法:讲授、讲解、讲读、讲演。⑵演示法:多媒体演示等。⑶提问法:低级认知提问(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⑷反馈法:课堂观察法(环视法、虚视法、点视法)、课堂提问法、课堂考查法。⑸强化法: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接触与接近强化。

二.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有效达成特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技术、手段的计策或谋略,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总体思路。

2.教学策略的特征:①操作性②指向性③整体综合性④调控性⑤层次性⑥灵活性

3.备课的策略:⑴备教学目标⑵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⑶候课⑷备检测

4.课堂教学策略:⑴导课策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例如: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策略。

⑵课中策略:①先行组织策略②问题教学策略③发散、集中教学策略④反思教学策略⑤练习策略

⑶课堂管理策略:①课堂管理②课堂秩序管理策略的运用:如上课时用声音或信号集中吸引尚不稳定的学生的注意力,用目光或语言的暗示活动制止违纪现象等。③即时指导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辅导;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等。④思维诱导策略:以疑导学;组织讨论;集思广益。

⑷课堂教学监控策略:①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不要长时间中断教学;批评应清楚而肯定,特别是要有机智性语言;批评应围绕一个中心;教师应避免苛责而大动感情的指责。②主体自控策略③师生互动策略④反馈策略⑸结课策略

三.说课研究

1.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教学内容的设想和实施教学的根据,指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行系统地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实施意图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相互之间交流切磋,最后达成一致的教学设计方案。

2.说课的特性:⑴教学内在属性: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的主要方面。说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为什么这样教。⑵体现学科特点⑶形成过程预见: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

3.说课内容:一是说教材,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编者意图及本节课与其他章节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地位。二是说教学目标。三是说教法和学法,说出本节课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四是说教学过程,即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实验设计及板书设计等。

4.说课语言的主要风格:⑴独白语言:说课时大部分用的是这种语言,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的要分条款一一叙述,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

⑵教学语言:设计的课堂导语、课堂的总结语、说课中阐释和提问语应用教学语言。用新颖有趣或简明扼要的导语来吸引听课者,结束语既要精彩,又能将精彩恰当的表达出来。阐释语要简明、准确、条理清晰,提问语要启发学生思考。

5.说课的类型:⑴研究性说课⑵示范性说课⑶评比性说课

6.说课的注意事项:⑴说清理论来源⑵说课的一般要求:①认清说课活动的性质②明确说课的内容及要求③掌握方法和属性④准备充分

第八章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为目标的社会组织体系。班级是社会、学校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班级的特点:⑴班级是师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⑵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⑶班级是社会的缩影。

3.班级对学生发展的作用: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⑵班级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⑶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4.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式。班集体区别于一般集体的特点:班集体存在的基础——共同的年龄特征;班集体发展的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纽带——共同的学习活动。

5.班集体形成过程:松散期;凝聚期;形成期;优化期。

6.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条件:⑴奋斗目标的一致性。⑵行动的协调性。⑶师生关系的和谐性。⑷集体成员的进取性。⑸集体发展的稳定性。

7.班级管理的特点:⑴管理宗旨具有教育性⑵管理内容具有广泛性⑶管理对象具有不成熟性⑷管理方法

具有多样性⑸管理角色具有多样性

8.班级管理的任务:⑴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定并实施班级工作计划。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⑶加强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全⑴面发展。⑷协调学科教师、家长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做好班级教育工作。

9.班级管理理论:⑴目标管理理论;⑵整体育人理论;⑶全员参与理论;⑷调节控制理论;⑸整合原理:

①从整体上把握班集体②有效分解班级各要素③组织、综合好各要素

10.班级管理原则:⑴全员激励原则;⑵自主参与原则;⑶教管结合原则;⑷情通理达原则;⑸平行管理原则;⑹协调一致原则。

11.中小学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⑴说服法:说服要“入题”、“入心”、“入情”。⑵陶冶法:情感陶冶;人格陶冶;环境陶冶;艺术陶冶。⑶示范法⑷实践法:①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②加强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训练,培养坚强意志③给每个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⑸奖惩法

12.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⑴以学生为本⑵树立管理目标意识⑶树立创新意识⑷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⑸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13.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的最终确立。班主任的职责:⑴班主任是影响学生最深刻全面的教育者⑵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⑶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者⑷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14.班主任工作的特点:⑴适应性和创造性⑵协调性和主导性⑶全面性和个别性⑷示范性和激励性⑸集体性和独立性⑹艰巨性和崇高性

15.班主任的素质:⑴较高的心理成熟度⑵强烈的创新意识⑶高超的教育艺术⑷民主的工作作风⑸强烈的时效观念

16.班主任工作原则:⑴学生主体原则⑵民主平等原则⑶公正公平原则⑷启发疏导原则⑸集体教育原则

⑹以身作则原则⑺因材施教原则⑻实践锻炼原则

17.影响班集体建设的因素: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班主任主导作用。

18.班集体的培养途径:⑴确立共同目标,培养集体意识。⑵抓好积极分子,形成班级核心。⑶优化人际环境,提高集体凝聚力。⑷建立和完善集体规范,创建良好班风。⑸开展有益活动,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19.班集体的培养方法:规范法;示范法;合作法;激励法。

20.开展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注意以下问题:⑴真诚相待,热爱学生。⑵关心、信任、尊重学生。⑶民主公正、严格要求。

21.偶发事件处理方法:⑴以调查研究,掌握事件全过程。⑵要分析原因,弄清事实真相。⑶须慎重处理,以理服人。

22.后进生转化工作方法:⑴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⑵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⑶积极创造转化条件。⑷反复抓,抓反复。

第九章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

1.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施加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影响活动。

2.家庭教育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助手、必要补充。

3.家庭教育的功能:⑴教导子女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⑵教导子女掌握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⑶指导子女形成生活目标、个人理想和志趣。⑷培养子女社会角色。⑸形成子女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征等。

4.家庭教育的特点:⑴全面性;⑵广泛性;⑶复杂性;⑷渗透性;⑸灵活性;⑹权威性;⑺针对性和及时性;⑻长期性;⑼继承性。

5.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⑴以身作则、率身垂范;⑵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⑶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⑷严爱相济;⑸教育要求一致。

6.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社区教育的地位:⑴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和发展;⑵社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⑶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7.社区教育的功能:⑴整合育人功能;⑵优化环境功能;⑶组织协调功能;⑷监督管理功能;⑸构建学习化社会功能。

8.社区教育的特点: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9.学校教育的实质——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地位:⑴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态;⑵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导向和枢纽。

学校教育的特点:⑴职能专门性;⑵作用主导性;⑶组织严密性;⑷内容科学性;⑸活动有效性;

⑹形式稳定性。

10.学校与家庭教育教育合力的构建形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

11.学校与社区教育合力的构建形式:建立校外教育组织;学校与宣传机构相互配合,开展有益活动;学校与公共文化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保持稳定联系;学校与社区内的厂矿企业、部队等建立联系。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医学统计知识点整理(1)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定同性别、同年龄、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变异:同质的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同质”是相对的,是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二、总体与样本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对象(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2、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三、参数与统计量 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用希腊字母表示。μ.δ.π 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用拉丁字母表示。X.S.p 总体参数一般是不知道的,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四、误差:实测值与真值之差★ 1.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3.非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以避免或清除。 五、概率 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P表示。概率取值0~1。 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抽样中不会发生。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类型★

变量: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一、数值变量资料 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表现为数值大小,带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等。 二、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又称为定性资料或计数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分类:二分类:+ -;有效,无效;多分类:ABO血型系统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例题单选】某地A、B、O、AB血型人数分布的数据资料是( ) A.定量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数资料 D.等级资料 【答案】C 【解析】ABO血型系统人数分布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又称为计数资料。因为是按照变量的血型分类,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所以本题选C。 【例题单选】测量正常人的脉搏数所得的变量是() A.二分类变量 B.多分类变量 C.定量变量 D.定性变量 【答案】C 【解析】脉搏数有数值大小,有度量衡,所以这个资料属于定量资料。本题选C。 三、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半定量资料或等级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举例:- + ++ +++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收集资料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a、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统计(医 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 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 家等。 5、变异: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 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 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的数值变量资料 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 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 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 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 数变化的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 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 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 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 料。为奇数 , 为偶数, 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 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 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范文.doc

第一章绪论 1、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普遍原理和方法。 2、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事物。 3、统计学作用: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 4、统计分析要点: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的结论。 5、医学统计学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6、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 同质与变异 同质,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其性质应大致相同。 变异,指总体内的个体间存在的、绝对的差异。 统计学通过对变异的研究来探索事物。 (2) 变量与数据类型 变量,是反映实验或观察对象生理、生化、解剖等特征的指标。 变量的观测值,称为数据 分为三种类型:定量数据,也称计量资料,指对每个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用测量或其他定量方法准确获得的定量结果。(如身高、体重、血压、温度等) 定性数据,也称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分组计数的定性观察结果。包括二分类、无序多分类。(进一步分为二分类和多分类,如性别分为男和女,血型分为A、B、O、AB等) 有序数据,也称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或次序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的观察结果,具有半定量性质。 统计方法的选用与数据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3)总体与样本 总体,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包括所有定义范围内的个体变量值。 样本,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对变量进行观测得到的数据。抽样,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 参数,指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统计量,指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4)误差 误差,指观测值与真实值、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 可分为三种:系统误差,也称统计偏倚,是某种必然因素所致,不是偶然机遇造成的,误差的大小通常恒定,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随机测量误差,是偶然机遇所致,误差没有固定的大小和方向。 抽样误差,是抽样引起的统计量与参数间的差异。 抽样误差主要来源于个体的变异。 统计学主要研究抽样误差。 (5)概率 概率,是描述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 必然事件,事件肯定发生,概率P(U)=1; 随机事件,事件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概率介于0≤P(A)≤ 1; 不可能事件,事件肯定不发生,概率P(∮)=0; 小概率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概率P(A)≤ 0.05、或P(A)≤ 0.01。 医学科研中,P(A)≤0.05作为事物差别有统计意义,P(A)≤ 0.01作为事物差别有高度统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2018教育学考研知识点:骑士教育

2018教育学考研知识点:骑士教育 2018考研,考生必须具有广阔全面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方法,尤其要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才能轻松应对统考对我们的考验,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教育学考研资料:骑士教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⑴骑士的要求是:勇猛顽强、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⑵“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⑶教育的三个阶段: ①0-8岁,家庭教育阶段,受母亲教育,主要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②8-14岁,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③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是勇猛果敢,与人交往总慷慨豪侠。 中世纪大学(产生、发展、评价) ⑴产生和发展:源于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市民阶层,需要学习专门知识研究世俗文化。

①欧洲工农业的发展,工商业发展出现市民阶层 ②十字军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交流 ⑵特点:①文科是进入大学的必要条件②每一所大学都有名人和权威 ⑶组织机构和特权: ①教学方式以读课、评述、辩论和游历为主 ②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③已有学位制度,是源于教会的教阶制(主教-牧师-教士),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④特权主要有:迁校的自由、不用交纳税费、有司法审判权、大学教授享有参政权、大学中获得学位的人具备教学资格 ⑷作用和影响: ①从思想上打破了教会在思想上对人垄断,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②促进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的局面 ③为文艺复兴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培养了新人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1. 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如何选择适宜的指标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合描述内容指 标 意义适用场合 平均水平;均 数 个体的平均值· 对称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倍数取对数后对称分布 中位数[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众 数 频数最多的观察值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 调和均数 基于倒数变换的平均值正偏峰分布资料 变异度全 距 观察值取值范围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标准差 (方差) 观察值平均离开均数的 程度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四分位数 间距 ? 居中半数观察值的全距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数的相对比①不同量纲的变量间比较;②量纲相同但 数量级相差悬殊的变量间比较 定性资料:阳性事件的概率,概率分布,强度和相对比。 ¥ 2.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防止概念混淆相对数的计算是两部分观察结果的比值,根据这两部分观察结果的特点,就可以判断所计算的相对数属于前述何种指标。 (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样本量较小时以直接报告绝对数为宜。 (3)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相对数,不能直接相加求其平均水平。 (4)相对数间的比较须注意可比性,有时需分组讨论或计算标准化率。 3. 常用统计图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分析目的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及实施方法 < 图形 适用资料实施方法 条图组间数量对比用直条高度表示数量大小 直方图用直条的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

( 定量资料的分布 百分条图构成比用直条分段的长度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饼图构成比用圆饼的扇形面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定量资料数值变动线条位于横、纵坐标均为算术尺度的坐标系 、 线图 半对数线图定量资料发展速度线条位于算术尺度为横坐标和对数尺度为纵坐标的坐标 系 散点图} 双变量间的关联点的密集程度和形成的趋势,表示两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箱式图定量资料取值范围用箱体、线条标志四分位数间距及中位数、全距的位置茎叶图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茎表示组段的设置情形,叶片为个体值,叶长为频数 第3章概率分布(连续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离散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1. 服从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二项分布成立的条件:①每次试验只能是互斥的两个结果之一;②每次试验的条件不变;③各次试验独立。 Poisson分布成立的条件:除二项分布成立的三个条件外,还要求试验次数n很大,而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很小。 、 2. 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分别有什么特征 ①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都是离散型分布。 ②二项分布的形状取决于π与n的大小。π=时,不论n大小,对称分布。π≠时,图形呈偏态,随n增大而逐渐对称。当n足够大,π或1-π不太小,二项分布近似正态。 ③Poisson分布μ越小,分布越偏。μ越大,分布越对称。当n足够大时,分布接近正态。 4、正态分布应用 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5. 正态分布特征 ①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取得最高点 ~ ③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位置参数)和标准差(变异度参数)(μ,σ2 ;标准0,1)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特点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3.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4.学生的社会地位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