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

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曹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入侍帷幄,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给事黄门侍郎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掌奏文案,赞相威仪。西晋时改侍中寺为

门下省,其下有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北朝后期,门下省地位渐重,故称侍中和给事黄门侍郎为“小宰相”。北齐时,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和管理进御等事,统领左右、尚食、尚药和殿中等局。刘宋时,从门下省分立集书省,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其下有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给事中等。直到隋朝,才合并集书省于门下省。

对于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马端临所述极为精辟:“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尚书典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监有令,而亦不废尚书,然是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体皆循此制。”[7]乃至隋唐,三省六部制已水到渠成。

总之,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是古代中国国家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进步。这无疑有利于国家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分职,并立以及相互制约,使国家机器的运作更趋成熟,特别是尚书诸曹的设置与九卿的机构设置相比较,也更适合国家职能的行使与发挥。

二、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于皇权的至高无上不能容忍相权的显赫地位,这正是中央官僚领导体制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关键所在。秦和两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但至西汉前中期,国家政治中枢的首脑不是三公,而是丞相。如秦时李斯,汉初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他们大多与开国皇帝共聚大业,地位尊显,为百官之长。其职权有:与皇帝共商国事,谏诤皇帝,总领百官奏事、考核与选用官吏,奏行封赏与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等等。可见,丞相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真可谓“位高权重,权倾天下”。这显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特征——皇权至上发生了矛盾。因此,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始终不断。

汉代皇帝除了严加控制皇权外,还采取了一个分散相权的办法。汉武帝继位以后,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

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丞相再也无法独揽大权了。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此外,成帝置尚书五人,并且尚书开始设曹,参与政务。成帝以三公为宰相,使三公权利对等,将原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这正是武帝加强皇权措施的继续与发展,而尚书分曹办事,各有具体分工,又是我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逐渐完备化的体现。

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在官制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他在行政制度上设置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担任宰相之职。这样,就把原来丞相的职权分摊给三公,免去单人滥权的弊病。另外,他加重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的机构,并正式称为尚书台,下设六曹。尚书台的长官称“尚书令”,副手称“尚书仆射”,六曹分别掌管各种政事。此时尚书已有庞大的组织,而且权利“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有定,罪赏之所由正”,真所谓“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尚书台官员权利虽大,其官位并不高,相当于中级官员,被当作皇帝的家臣,易于控制。这种制度使相权开始削弱,皇权得到了加强。魏晋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被称为尚书省,有自己完整的组织机构。尚书省设令、左右仆射及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谓之“八座”,掌握着国家的实际大全。曹魏的尚书省,实际上代替了两汉时期的丞相府,成为中央最具实权的行政机构。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看,尚书台权利的增加,对皇权无疑是一个威胁。于是封建君主又得想办法抑制尚书省权利的过分膨胀,以保证皇权的加强。因此,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利而出现了。

东汉末年,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于是,魏王府的秘书就侵夺了尚书,掌握了“出纳王命”之权。至魏文帝继位后,将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以亲信大臣任之,掌握全国军政机密。正如杜佑所说:“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西晋继承魏制,尚书台设令、仆射,诸曹虽有增减,但基本为吏部、客曹、屯田、度支等六曹。这时的中书省已完全取代了尚书台原有的职权,成为专典机密机构,而此时的尚书台以逐渐地变为专门执行机关。总之,中书诞生开始,它接过尚书的职能,并把尚书挤向外朝,登堂入室,替代尚书开始行使决策的职能。《通典》中记载:“自魏晋

重中书之官,尽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这样,无论自百官上呈的表章奏疏,还是由皇帝下达的诏诰制命,都要经中书处理。中书成为皇帝与国家行政权力机关之间联系的中枢。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看来,中书的地位在尚书之上,任在中书被称为居于“凤凰池”,中书令被称为凤凰池池主。

东晋时,尚书台、中书省俱因职权的加重而由皇帝的近侍成为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专门行政部门。而在西晋时且已居显要地位,“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的侍中,又因近在皇帝身边而得宠,渐分中书之权。到晋哀帝时成立了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司马光云:“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8]

总之,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是皇权与相权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相权不断削弱、分化,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历代皇帝通过分权的形式,削弱相权,最终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二)加强中央权力,控制地方势力

魏晋南北朝的400年间,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皇权衰落。从东汉后期起,一些豪强大族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批高门望族。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许多的农民,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从而威胁到皇权。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一些家族甚至可以累世为高官。世家大族在皇权衰落时,世袭垄断各种特权,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的地位,他们的实力非常的强大,影响甚至制约了皇权对重大军政的最后决策,从而威胁到皇权。

而在动荡的岁月里,为了提高官僚组织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为了与世家大族的势力相抗衡,皇帝愈来愈依赖本来作为秘书性质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官员,他们中有很多出身寒门,皇帝将一部分权力交予他们,以便更好地控制,从而导致大多出身世家大族的“三公”权力不断被侵蚀和分割,而尚书、中书、侍中等官员所在的机构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慢慢地就变成了真正的宰

相机构,形成了隋唐“三省制”的雏形。尚书原先是在宫中为皇帝收发文书的小官,皇帝有时也请他们帮助审阅文书,收到了皇帝的宠信。因为他们比宫外的丞相等官员更接近皇帝,皇帝有什么事让他们去办,比找宫外的官员来的更方便。久而久之,皇帝委托他们办的事便愈来愈多,机构也愈来愈庞大,到西晋时成了真正的宰相机构“尚书省”。侍中则本来是宫中负责内勤的侍人官员,在尚书被重用的过程中,由于事务繁忙,为了提高效率,皇帝就让侍中帮助“尚书省”审阅上奏的文书,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机构“门下省”。曹魏时,为了分担“尚书省”的事务,又设立“中书省”,主要负责撰写诏书。

总之,皇帝为了打击士族门阀势力,抑制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客观上促进了“三省制”的形成。

(三)统治者在前朝旧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

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这时丞相府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布。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它们地位高,但都是空衔。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们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东汉灵帝时设立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纵览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加官,并无实权。这一时期,中书省的中书监、令仍掌草拟诏书、策划国事,位尊权贵。由于中书省权势日渐,对皇帝专权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的权力,使其参与朝政,备切问进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牵制。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加细密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与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

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至于北朝,其官制基本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2.隋朝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朝是继承北周而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官制方面,恢复汉魏旧制。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的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机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在汉魏旧制的基础上,杂采南北朝时期其他各朝机构设置的体制,正式设置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机构格局。

隋代的尚书省地位很高,管理全国的政务。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部、工部等六部。六部长官是尚书,与尚书令左右仆射合称“八座”。门下省,在隋唐是侍奉谏议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其长官有纳言二人,它本是侍奉内廷,以备皇帝之顾问。次官有给事黄门侍郎四人,负责纠正奏章得失。内史省为中枢的制令机关,专司起草皇帝诏令。隋初置监令各一人,后来废监,置中书令一人。

隋代尚书省辖下的六部:隋代中央各种专门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为尚书省所辖的“六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诸曹之增减移隶没有定制。至隋,文帝于尚书省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至此,尚书省六部机构遂成定制。

3.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便着手恢复置建国家机构,以巩固新建的统治政权。唐初的国家机构,大体上沿袭了隋代,在中央官制上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有互相牵制;各种官职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来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

总之,隋文帝部分地承袭了魏晋南北朝之制,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使各级机构的设置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中央机构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这在组织上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决策执行机制。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三省六部制最终在隋唐确立和完善。

三、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评价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从三省和六部官员的职责来看,在前面已有所介绍,这里不做多的论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互有分工,又有合作(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且之间相互制衡,互相监督。如此一来,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其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各有分工,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行政(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长官品级较低,相制没有出现专政之弊,三省六部制是在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权,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本质上来说只是分散了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利,加强皇权。以后中国的中央政府格局都以此为借鉴。第三、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的民主化。例如中书省向政府提出建议,议好后便呈交皇帝检察。当皇帝认可时,便在其中写“可”,不同意则交回中书省。故此皇帝无提议权,只有赞同权。而皇帝签“可”后,交门下省审查,若门下省同意,才交尚书省执行。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换句话说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第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例如六部乃政府机关,而秦汉之九卿则是王室的,从九卿转变到六部,正是政府逐步脱离王室独立之证明,规模趋于完备。

但是,由于三省分别掌管对诏令的制定、审核与执行,使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结果往往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虽有政事堂之设以协调矛盾,然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即如《资治通鉴·唐纪》所云:“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另外,唐代宰相又失之名称过多,重床叠屋。“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原三省长官外,后来尚书仆射、

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等,“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导致宦官擅政、牛李党争等弊政。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是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正是在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皇帝为限制相权,于是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这样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相互牵制与机构运转,从而加强了皇权。它的创立不但将部门的职责划分的更为细致,同时由于每个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也就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有了新的发展,从有集权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方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高考历史——隋唐五代十国知识点

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工、刑 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负责具体实施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如: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交给尚书省执行 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不通过→返回中书省修改→修改后再交门下省→门下省重新审议(只有门下省审议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 选官用官制度: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朝出现后,一直持续到1905年) 隋炀帝时期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 唐太宗时期设置“明经”、“进士”两科 ↓ 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取士的意义: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官僚集团精英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将选官用官的权利从地方收归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兴盛,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 科举取士的局限性:片面重视文化素质;选拔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为皇权服务;到了明朝时期异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藩镇割据(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种武将管理地方的制度,最初职能是镇守边疆。但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的兴起,节度使权利发生变化,节度使有权在统辖范围内征税、征兵、任命官员,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最终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继续存在,中央集权继续受到严重的威胁。 外重内轻: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藩镇力量强于中央,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割据势力。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 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曹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入侍帷幄,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给事黄门侍郎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掌奏文案,赞相威仪。西晋时改侍中寺为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 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原卷版)-2020年初高中衔接历史(部编版)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一、选择题 1.“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2.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郡县制 D.册封制 4.张某是唐代中央机关的一名小吏,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所在的部门属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军机处 5.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A.监察百官 B.起草政令 C.审核政令 D.执行政令 6.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7.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8.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

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下列图示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地方权力加强 B.社会秩序动荡 C.中央集权弱化 D.皇权不断强化 10.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对三省六部制看法如何?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六部归尚书省管理 B.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唐朝创立的,是在隋代这一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 C.三省之中,最有实权的是中书省,因为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D.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三省六部制

2012-10-03 19:02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②作用: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③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发展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明清达到顶峰 6特点:君主主宰国家;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并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7.评价 (1)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 ③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公共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面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消极作用明显,严重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 内史省 ?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 尚书省 ?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隋唐宋题库

中国古代史试题:隋唐宋部分 一、名词解释: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省六部制,隋唐科举制,《唐律疏议》,甘露之变,输籍定样,魏徵,禅宗,《大唐西域记》,羁縻州,《通典》,折冲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唐律疏议》,《姓氏录》,斜封官,节度使,安西四镇,昭武九姓,《通典》,传奇,《大衍历》,周世宗,陈桥兵变,主户客户,青苗法,猛安谋克,头下军州,澶渊之盟,二程,打草谷,更戍法,三冗,庆历新政,元佑更化,哲宗绍述,《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洗冤集录》,鹅湖之会 二、简答题: 1、简述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3、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简评武则天。 5、简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6、简述关陇贵族集团。 7、简述唐代官员的入仕途径。 8、简述隋唐五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9、简述周世宗改革。 10、简述宋代商业的发展。 11、简述辽宋关系。 12、简评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13、唐代府兵制情况怎样,为什么被募兵制代替 三、论述题: 1、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 2、试论隋炀帝的功过。 3、试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危害。 4、试论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及其危害。 5、试论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6、试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7、依据史实,论述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8、试论唐宋变革。 9、试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10、试析北宋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1、试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12、试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试述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理学的主要流派。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史料,A、请指出史料说的是哪一位君主在位时的情况B、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议者以此少之。(《隋书》卷2) 4、阅读下面的史料,请指出材料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你认为出现该问题 的原因何在 ?唐贞观中,桂阳令阮嵩,妻阎氏,极妒。嵩在厅会客饮,召女奴歌。阎被发跣足袒臂,拔刀至席。诸客惊散,嵩伏床下,女奴狼狈而奔。刺史崔邈为嵩作考词云:“妇强夫弱,内刚外柔。一妻不能禁止,百姓如何整肃妻既礼教不修,夫又精神何在考下。”省符,解见任。 ?出《朝野佥载》 7、阅读下面的史料,请指出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国史补》卷下)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全唐诗》卷418元稹《估客乐》) 9. 阅读下面三段史料,然后回答:1、材料一中的“筒”、“菜”,材料二中的“羔儿”,材料 三中的“假”各指何人2、简单说下北宋与南宋灭亡原因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 材料二: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 材料三:满头青,都是假,这回来,不作耍。 ——[元]佚名《东南纪闻》卷一 12. 阅读下面两段史料,然后回答:1、回答南宋五大名窑的名称2、解释“南定”3、“雨过 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是指何窑出品 材料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 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 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是如何演变的 ※※※※※※※※※※※※※。※※※※※※※※※※※※※※※ 马永波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 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 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 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第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颓”、“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瘅痛”、“引温病”、“引膝痛”等,“引”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题“引膝痛”图,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可见《导引图》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并且着意于运动。 从帛画《导引图》所记各种疾病和运动姿态的名称以及动作形象,可知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而且也是很好的保健体操运动。从医疗意义来说,它不是靠药物、手术或针灸等外界因素,而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导引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一段重要空白,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新邵三中:邓丑生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1、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 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3、魏晋南北朝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4、隋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复习题第三部分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部分 一、选择题 1.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南北士族地主阶级,其核心为( )。 A.江左土族 B.代北士族 C.关陇土族 D.山东士族 2.隋朝建立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属于行政机构的是( ) A.内史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尚书省 3.隋朝三省六部制中与唐代相应机构名称不同的是( )。 A.中书省、户部 B.门下省、户部 C.中书省、礼部 D.门下省、户部 4.三省六部制由来已久,其最终定型是在( )。 A.北周 B.唐朝 C.隋朝 D.北魏 5.隋朝时,在北魏、北齐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刑律是( )。 A.《永徽律疏》 B.《显德刑统》 C.《大诰》 D.《开皇律》 6.隋朝在选官方面继承了西魏以来“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的发展趋势,创立了(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征辟制 7.科举是一种读书、应考、任官三位一体的选官方法,其中的进士科始创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8.隋代,大贵族杨素在“诸方都会处,邸店水皑并利,田宅以千百数”。这反映了( ) A.均田制顺利施行 B.大土地所有制受到很大限制 C.均田制并未实行 D.均田制实行不彻底 9.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是为( )。 A.赋役黄册 B.鱼鳞图册 C.输籍定样 D.大索貌阅 10.开皇五年,文帝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是为( )。 A.赋役黄册 B.鱼鳞图册 C.输籍定样 D.大索貌阅 11.李敬之《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该诗描述的是( )。 A.春秋后期,吴开凿大运河 B.元代开通大运河 C.北宋汴京的繁华 D.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2.隋朝的大运河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其中心是( )。 A.洛阳 B.扬州 C.长安 D.苏州 13.隋朝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最接近于春秋时期即已开通过的运河( )?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14.皮日休《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 A.有弊无利 B.弊大于利 C.有利无弊 D.有利有弊 15.隋朝大运河四大段由南到北依次是( )。 A.江南河——山阳渎——永济渠——通济渠 B.山阳渎——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山阳渎——通济渠 D.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 16.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指的是( ①瓦岗军②河北起义军③江淮起义军④王薄起义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 课 时 教 案 总第23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主要内容;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难点:历史作用和意义。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历来为人称道。这样的繁荣局面是怎样开创的呢?原因众多,但隋唐的制度革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过程: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2.确立与发展(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3.机构与职能(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4.意义:(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2.隋朝创立:(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4.评价:(1)积极: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唐诗繁荣)。(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2)消极: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忽视应用性学问,明清文化专制) 第 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汉代到唐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与作用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 (一)隋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2)作用。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

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光宅元年(684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 (2)作用。唐朝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作用。 [参考资料] 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李琪:《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沿革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蒋建新、周宝砚:《唐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效能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隋唐五代史题库

隋唐史题库 一、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隋唐科举制政事堂议事制《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永贞革新甘露之变 大索貌阅两税法江东犁刘晏 《大唐西域记》昭武九姓胡羁縻州 《史通》《通典》古文运动药王周世宗石敬塘 二、简答题: 1、简述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简析隋朝的历史地位。 3、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4、简述隋末农民战争首先爆发于山东的原因。 5、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6、简述武则天的功过。 7、简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8、简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9、简述四镇之乱。 10、简述牛李党争。 11、简述唐代的法律体系。 12、简述唐代兵役制度的变化。 13、简述唐代官员的入仕途径。 14、简述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5、简述两税法的内容、特点及利弊。 16、简述《氏族志》与《姓氏录》。 17、简述隋唐五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18、简述唐朝的和亲政策。 19、简述唐代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基础。 20、简述周世宗改革。 三、论述题: 1、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

2、试论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3、试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试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危害。 5、试论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及其危害。 6、试论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7、试论北魏、隋、唐均田制的异同点。 8、试论唐代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区别。 9、试论唐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10、试论唐代兵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11、试论唐代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12、唐代中期,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根本原因何在? 13、试论唐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14、试论隋唐五代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情况。 15、试论唐代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和桥梁作用。 16、依据史实,论述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 17、试论唐初对东突厥的战争及其历史意义。 18、依据史实,论述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9、试论史馆修建和官修史书制度的利弊。 20、试论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

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待郎(隋称内史待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待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郎。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宫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买亡。 隋朝三省六部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

美国三权分立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美国三权分立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异:A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达到防止专制权力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使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 B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目的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中国政体变化: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根本政治制度) (秦至清)(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专制----民主----主权在君----主权在民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比较 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总统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终身制 执政首脑总统首相 政府对谁负责选民议会 与国会或议会的关系总统无权解散议会,国会可依 法弹劾总统,二者平行,但互 相制约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二者互相牵制 2雅典农耕面积少,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希腊的航海业,造船业,工商业发展。希腊人具有自由,平等的思想。 选民(646个选区)—保守党或工党(或自民党等议院)=议院(下院)=获多数席位的政党=(政党首领)组织内阁 (首相任命各部大臣,组织内阁即政府,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 项目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君主立宪 制法国共和制(总统议会制) 国家元首总统英王德意志皇帝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民选产生世袭世袭由国民议会多数 票选出 国家元首任期任期制终身制终身制任期制 国家元首权力掌握国家实权“统而不治”的 虚君掌握国家的实权没有掌握国家实 权(行政权) 政府首脑总统首相首相总统 政府首脑的产生总统任命首相组阁由皇帝任命由总统任命国家权力中心总统议会皇帝和首相议会 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总统为首的政府 与议会是分权制 衡的关系 政府对议会负责政府不对议会负 责 对议会负责 法律依据《权力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 法》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 (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不同点 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名校考研真题(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圣才出品】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2015年统考真题] A.太宗时期 B.高宗时期 C.玄宗时期 D.德宗时期 【答案】B 【解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2.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2014年统考真题] A.净土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D.唯识宗 【答案】A 【解析】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

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之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净土宗与禅宗。 3.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的经济制度是()。[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方田均税法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答案】B 【解析】A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一项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均田制是隋及唐前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这样才能为府兵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C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D项,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一项赋税政策。 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意是()。[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之评价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的三声六部制不同,这里主要谈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三省六部的长官及职责: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中国古代历朝以来都存在相权和皇权之争,自秦始皇设丞相以来,丞相一人大权独揽,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势力。故而,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皇帝都有一个使命,就是加大皇权、削弱相权。所以,明朝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皇权的趋势是加强、相权的趋势是削弱直至消失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它的一个作用也是分割宰相的权利、最终集权于皇帝,同样,它也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以积极为主,但是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作用: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②消极作用: 但是,三省六部制也有消极影响。它的设置造成了部门重叠、机构倾轧,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皇权不断集中,宰相权利不断受到削弱,这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衰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