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

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000多万人。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

“山高高,草茫茫。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

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许多一样的病症,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肾脏疾病:如今,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的肾脏疾病越来越多,而因为感染链球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越来越少。

慢阻肺:现在靠烧柴火做饭、取暖的人口少了,而营养改善了,因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总发病率有所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因吸烟和工业现代化引起的环境污染带来的慢阻隔肺病人越来越多。

一样的病症不一样的病因

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按部就班,中国人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压力:经营的运行风险、业绩的考核评比、职场的升迁,人们在如履薄冰的小心中透支着自己的精力,考验着心理承受力;庞大的烟民数量、不停的商务应酬等,在无规律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紧张焦虑、头昏脑胀等过去不被关注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通过运动、旅游、丰富的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放松身心,医学专家也不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争取把70%的亚健康人群拉回到健康队伍中来。

亚健康受到人们关注

健康生活方式防御慢性病

囊中不再羞涩的国人,刚刚品尝生活富足的甘饴时,却发现现代生活带来了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痛风及肿瘤等慢性病。

目前,13亿中国人中,9000多万人的体重超出健康标准,未来10年将有2亿人严重超重。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京沪两地已经超过了10%,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数字还不足1%。中国目前仅城市的糖尿病人数就超过了4000万。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7.7%,本世纪增加到18.8%,中国目前已有1.6亿高血压患者。

如今,全国不少城市,肿瘤已成为死亡首因。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每年新发肿瘤患者4.5万名,80年代增加到5万名以上,如今每年新发患者6万名以上。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的改变,我国近年来的“癌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肺癌、乳腺癌和直、结肠癌等与吸烟、肥胖等因素相关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但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宫颈癌发病率大幅下降: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宫颈癌死亡率下降了65%-78%,鼻咽癌下降了33%-39%,食道癌城市下降了44.34%,农村下降了14.16%。

食管癌、胃癌等癌症下降原因何在?除宫颈癌、鼻咽癌发病率的下降收益于普查外,一些消化道癌症发病率的变化与人们生活的改善、腌制品食用的减少、冰箱的普及和蔬菜水果的大量供应有直接关系。

从癌症发病率升中有降中,我们发现,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病并不可怕!

疾病绝非好事,然而,人们也正是在与疾病的搏斗中不断获取生活的真谛。初尝“富贵”烦恼,并被慢性病困扰的中国人,开始追求一种更为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安详平和的心理状态:“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正成为时下中国百姓的共识;舒解压力、亲近自然已成人们假日首选;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科学发展,已是中国政府倾心致力的空前事业。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看,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 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 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 年的2 0 0 0 0 / 1 0万下降到2 0 0 8年的2 6 8.0 1 / 1 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 9 9 2年的4 0%上升到2 0 0 5年的9 4%, 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 0 0 0多万人。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 “山高高,草茫茫。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 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 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 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许多一样的病症, 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 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 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肾脏疾病:如今,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的肾脏疾病越来越多, 而因为感染链球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越来越少。 慢阻肺:现在靠烧柴火做饭、取暖的人口少了,而营养改善了,因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总发病率有所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 因吸烟和工业现代化引起的环境污染带来的慢阻隔肺病人越来越多。 一样的病症不一样的病因 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按部就班, 中国人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压力:经营的运行风险、业绩的考核评比、职场的升迁,人们在如履薄冰的小心中透支着自己的精力, 考验着心理承受力;庞大的烟民数量、不停的商务应酬等,在无规律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 紧张焦虑、头昏脑胀等过去不被关注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通过运动、旅游、丰富的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放松身心,医学专家也不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争取把70%的亚健康人群拉回到健康队伍中来。 亚健康受到人们关注健康生活方式防御慢性病 囊中不再羞涩的国人, 刚刚品尝生活富足的甘饴时, 却发现现代生活带来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及肿瘤等慢性病。 目前,13亿中国人中,9 0 0 0多万人的体重超出健康标准,未来10年将有2亿人 严重超重。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京沪两地已经超过了10%, 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数字还不 足1%。中国目前仅城市的糖尿病人数就超过了 4 0 0 0万。上世纪8 0年代,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

国家癌症中心: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 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个,西部地区87个。覆盖人口共288243347人(包括男性146203891人,女性142039456人),占全国2014年年未人口数的21.07%,其中东部地区164062330人,中部地区81477272人,西部地区42703745人。 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情况 据估计,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一、数字医疗定义及分类 (2) 二、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背景(PEST) (2) 1、P(政治环境) (2) 2、E(经济环境) (3) 3、S(社会环境) (4) 4、T(技术环境) (5) 三、数字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5) 1、市场现状 (5) 2、市场前景 (6) 3、市场趋势 (7) 4、产品趋势 (9) 四、数字医疗行业竞争格局 (14) 1、中国数字医疗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14) 2、中国数字医疗产业市场格局分析 (15) 3、中国数字医疗行业主体企业 (16)

一、数字医疗定义及分类 数字医疗行业是将先进的网络及数字技术应用于医疗工作,实现各种医疗信息的数字化采集、转换、存储、传输及后处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数字化运作的医疗信息体系,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字医疗软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数字医疗行业按用途分为以下六种细分行业:数字成像设备行业;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行业;电子病历(EMR)软件行业;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IS)软件行业;实验室临床信息系统(LIS)软件行业;声音捕捉行业。 二、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背景(PEST) 1、P(政治环境) 1、政府积极推动医改,医疗投入巨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出台规划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2、医改政策加快数字医疗信息化的进程: 医改中提出:未来三年要加快落实五项制度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上述五项制度改革将着重于:药物指导价格的制定,规范药物生产流通,以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络化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措施;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医改将对医药行业整个产业链(医药产业-药品供应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整顿,必将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数字卫生建设涉及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医改为加强数字卫生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

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 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 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疾病谱

疾病谱:由固定的谱阶组成的疾病过程。人群疾病的谱阶为: ①非病人。检查时只具遗传上固有的属性或差异; ②非病人,但对危险因子处于敏感状态的人。检查时有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 ③发病前兆者(precursor)。检查中可有物理和生化改变; ④前期症状者(presym- ptomatic),或前临床病人(preclinical); ⑤临床病人。如得不到控制,可发展到下一个谱阶; ⑥死亡。 各谱阶间界线互相交错,并非截然分开。疾病一般由前阶向后阶发展,谱阶演替过程的速度与病种、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在前期阶段,如采取某种防治措施或去除环境危险因素后则可抑制或逆转上述演化趋势和方向。此外,疾病谱的另一含义是,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如某地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是癌症,第二位是心血管病,第三位是恶性传染病……,不同的地区,疾病的谱带组合情况不尽相同。疾病的这种排列如同光谱谱带一样,能反映某地危害人群疾病的组合情况,可指导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部署防治 常见疾病谱 内科 top 呼吸科(16):感冒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呼吸衰竭呼吸解剖生理肺结核肺脓肿间质性肺疾病肺癌气胸其他 心内科(13):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其他类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先天性心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肌疾病雷诺综合征血栓性脉管炎其他 代谢科(9):糖尿病肥胖低血糖高脂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痛风骨质疏松其他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14):高原病淹溺冻僵电击昆虫咬伤农药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中暑溺水常见急性中毒草木毒菌其他 消化科(20):其他疾病消化解剖生理食道癌胃炎胃液反流胃癌肠炎肠结核肠癌肝炎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胰腺炎胰腺癌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溃疡其他 免疫科(5):过敏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其他 泌尿系统(5):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其他 内分泌科(12):甲状旁腺垂体瘤侏儒症尿崩症甲状腺肿物甲亢甲减甲状腺炎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功能减退其他 神经内科(15):中风精神分裂老年痴呆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炎短暂性脑缺血脑梗塞脑出血癫痫偏头疼重症肌无力抑郁焦虑症神经衰弱其他 血液(6):血友病贫血白血病紫癜 DIC 其他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一、人口健康观的发展和健康素质的提出 (一)人口转变过程中关注人口健康成为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全球社会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呈现下面五个发展趋势。 1、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健康的社会内涵得到更充分的认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或不虚弱。”(WHO,1948)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举冲破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揭示了健康问题三维联系的本质。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它不能被给予,但每个人都应得到帮助;为实现健康必须确定和认识需求并设法满足需求;健康是强调社会与个人资源的一个积极的概念;生殖健康促进侧重于在健康方面实现公平;生殖健康促进行动旨在减少现有健康状况的差异,并确保平等的机会与资源,以便使所有的人达到其最完美的健康状态,而这点必须平等地适用于妇女及男子;等等。这些对健康概念的发展与完善,是与发展的概念,尤其与人类自身发展的概念并行不悖的,是对社会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2、生殖健康概念已被各国政府所认同,并逐步从概念化向操作化方向过渡 自1994年埃及开罗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中国世界妇女大会后,生殖健康概念已逐步被各国政府决策者所接受和采纳,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生殖健康需求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国家已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生殖健康日益增长的需要。展望21世纪,发展中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来提供全面与适宜的生殖健康技术与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质量提高和人的福利全面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3、人口结构的变动促进人类健康生存终身的追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2002),据估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6.29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长到20亿。全球老年人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的上升伴随着少年儿童人口(15岁以下)比例的下降。到2050年,在人类历史上世界老年人口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数量。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更优的老化,更美的生活(better health,better aging,better living),这需要卫生保健体系适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应对残疾和疾病的双重负担。因此,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促进健康,制订和开展旨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自主和保障能力的政策和计划,已经成为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制订的全球行动计划的优先内容之一。 4、生命科学发展为人口健康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生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生命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也为人口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在分子水平上学科整合,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正在崛起和系统生物学(Systematic Biology)正把生命科学引向宏观综合方向,从而真正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与机制;其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交叉重组,相互融合,生命科学成为各学科交叉发展和共振共鸣的交会点;最后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健康促进、保健、治疗、预防与预测的新技术日新月异。着眼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走向将更强调人的全方位健康,上述领域的突破将为人口健康的提高带来福音。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调查,可以得知中国人当下健康的状况,从而得知我国群众的健康情况。下面我准备了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篇1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

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疾病谱排序

疾病谱排序 (动态) 第12期 庄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三年一月六日庄浪县2012年12月份疾病谱排序据省“卫生系统疾控机构进医院信息平台”数据汇总,全县21个医疗机构信息上报率100%,累计上报各类例病40203例,较上月上升31.94%,门诊就诊率9%,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胃炎等病例占前十位计12370例,占总病例的30.77%。现就详细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上报病例为40203例。其中门诊病例37645例,占总录入病例的93.64%,上报的前十位的门诊病例总计12370例,占门诊上报病例的32.86%;住院病例为2558例,占上报的总病例的6.36%,上报的前十位住院病例总计为719例,占上报的住院病例的28.11%。 二、统计分类 1.门诊病例: 全县门诊病例排名前十位的病种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胃炎、健康查体、腰腿痛、慢性胃炎、感冒药物反应、腹痛、上呼吸道的疾病、妊娠状态NOS、支气管炎NOS。与上月有所不同的是妊娠状态NOS、阴道炎有所下降,而上呼吸道感染明显上升,本月门诊无传染病例报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下降。分布如下图:

2、住院病例:全县住院排名前十位的病种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正常分娩NOS、冠心病、骨折、腰椎间盘脱出、脑梗塞、高血压Ⅲ、急性肠炎、单胎活产。与上月相比较上呼吸道感染上升到第一位,冠心病、高血压病例增加,而外伤病例明显减少。分布如上图。 三、人群分布 1.年龄性别 根据网络信息在疾病谱病例中,男性发病12046例,女性发病12739例,男女性别比为0.95:1,不详性别发病15418例,占总病

吕明方: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等

吕明方: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等 10月14日,2016浙商·财经国际论坛—变局下的经济新探索在杭州如期举办。借助西湖国际博览会的高端平台,依托杭州优势的生态资源,“2016浙商· 财经国际论坛”将汇聚全球政、经、学、商的思想领袖,共同探索新时期全球和中国增长新动能,前瞻“新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全新变化,搭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桥梁,同时也为杭州打造成世界名城提供重要支撑。方源资本(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吕明方表示,“中国的医疗资源是严重分布不均等,不到2000家左右三甲医院,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以下是文字实录:主持人:谢谢吕总,来谈一谈大健康,吕总加入方面资本之前是上海医药的董事长,在大健康医疗这一块是很有专业专精的经验,大家都是说健康是1,财富是后面若干个零,当然证明是很大的关系,当然也是很大的产业,请吕董发表高见。吕明方:跟大家分享两个角度,今天论坛有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变局下的分析和考量,其实在当前大的波动变动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和人群总体是处在一个焦虑状态,在这个焦虑状态当中什么东西是应对需求最大的,是对你自身健康的满足,本质上讲新生活就是让人过得更好的生活,那么作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其实目前两大问题是中国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当然今天从我

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医疗健康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出现一些什 么变化,以及应该怎么样去应对的一些思考。第一、整个过去看中国过去20年,或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健康产业是一个持续向上的产业,虽然过程当中增长的速度由过去15%到20%的增长,在过去一年多以来下降到10到15%的增长,但仍然是有快速的增长,如果说从产业角度来讲,过去持续线性向上的产业在中国健康产业是一个,背后是什么,有几个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第一中国的老龄化城市的快速出现,什么叫老龄化城市?从统计学上讲,当一个城市的60岁以 上的人口占到这个城市的10%以上,就称之为老龄化城市,刚刚过去10月10日是全世界第25个精神卫生方面的主题日,但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早就进入老龄化城市,现在老龄化的人口占总人口在28%以上,但蛮有意思的是什么?中国今天在20%以上,就是老龄化的程度,在20%以上的中国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超过20个,如果按照全球统计口径,在10%以上的60岁以 上的人口,达到10%以上这个所在城市的总人口比重来讲,中国的主要沿海城市、发达城市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这个老龄化的城市群体。第二、随着老龄化的城市以及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交往方式的各种变化,整个人群的疾病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说环境的问题,人群的变化,心血管、肿瘤,现在慢性病出来很多富贵病,所谓的糖尿病,这些疾病以后,

2019年整理--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调查方法与内容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doc7)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社区医学是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1. 过去50年的医学发展史已经证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符合已变化的客观健康形势 (1)中国的老龄化进程相当快。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已出现老龄化现象,从2000年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并且还以每年3%速度增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速度增长。因此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老年型社会的医疗要求显著不同于成年型社会,要求在社区发展各种综合性、经常性的日常照顾和医疗服务更多,这使我国现行的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2)在疾病谱已变化的中国社会,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也遇到了严重挑战。我国城市总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已由1985年的23.7%增加到1994年的32.3%。三高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涨幅尤为明显。据有关部门调查,1959年三高者为7.73%,1979年上升到11.8%,1991年上升到15.4%,现在已超过20%,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已达1.3亿。又据上海市调查,10年前糖尿病患病率为1%,10年后的今天,已达到10%,估计全国糖尿病人已有4000万人。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又来势汹汹。因此中国社会面临着世界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双重压力,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这里确实显得束手无策,虽然采用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但这些疾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仍然是越演越烈。 (3)医疗费用高涨和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由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立足点是疾病诊断和救治,又由于高科技医学在疾病诊治上的急剧投入,其结果必然造成医疗费用高涨和资源配置失当。有资料估计85%以上卫生资源投入大医院,从而使原有的分级医疗体系被打破,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功能失调,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1993~ 1998年我国门诊医药费年增长率分别为35.5%、44.4%、45.8%、46.3%和32.2%,明显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率。与此同时医疗服务的效率却在下降,如1997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县以上医生人均日诊疗人次由5.5次下降到4.6次,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人数由2.1人下降到1.4人,病床使用率由88.2%下降到67.4%。把这种服务效率下降和疾病增长相对照,充分显示出就医难。 (4)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导致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进一步萎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全国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当时基层卫生工作确实有所发展,特别是后来的赤脚医生制度,曾为广大农村医疗做出了贡献。但后来由于过分相信现代高科技对医疗的作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导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都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在8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基层医疗“门庭冷落”的情况,基层医疗走到了马鞍形的最低谷。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符合人类健康和病患的宏观规律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医生G.L.Engle于1977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

疾病谱变化挑战未来中国医疗决策

疾病谱变化挑战未来中国医疗决策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6-14 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等机构的学者,联合对中国的疾病负担进行了全面评估,其研究表明,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为中国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2010年)导致中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者称,该疾病负担分析将为政策制定者应对中国疾病谱变化提供思路。 论文6月8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杂志[Lancet 2013 Jun 8;381(9882):1987-2015]。 研究者发现,在1990年,中国的健康状况与包括越南和伊拉克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类似。当时,导致中国健康损失的主要疾病是COPD、下呼吸道感染、卒中、先天性畸形和新生儿脑病。20年后, 这些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2010年,中国人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卒中、缺血性心脏病、COPD、腰背疼痛和道路伤害。 研究者使用“对1990年和2010年20国集团(G20)中中国和其他18个国家的全球疾病、损伤及危险因素负担研究2010(GBD2010)”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人的主要死因为:卒中(170万人死亡)、缺血性心脏病(948700人死亡)和COPD(934000人死亡)。2010年中国寿命损失年龄标准化率低于G20所有新兴经济体,仅略高于美国。2010年,中国健康寿命损失年龄标准化率为G20中最低。健康预期寿命和预期寿命排名,中国分别居于第10位和第12位。 评估结果还显示,在中国,新生儿相关原因、传染病和儿童伤害所致寿命损失年在1990~2010年期间大幅下降。几乎一半的健康寿命损失年由精神和行为异常、物质滥用和肌肉骨骼疾病所致。在伤残调整寿命年中,健康寿命损失年的比例由1990年的28.1%上升至2010年的39.4%。2010年,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癌症(肺癌和肝癌)、腰背痛和抑郁症。膳食因素、高血压和烟草暴露是影响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危险因素,就2010年伤残调整寿命年年龄标准化率而言,环境空气污染排名第4(在G20中位居第2),室内空气污染排名第5(在G20中排名第3)。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杨功焕说:“烟草是在中国排名前三的健康风险因素之一。自1990年以来,吸烟导致的死亡数在中国增加了近30% 。强有力的烟草控制措施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究者建议,减少不良饮食、高血压、吸烟、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的人群暴露,与控制环境和室内空气污染一样,都是中国公共政策调整的优先事项。这些变化需要政府联动反应以改善基层医疗服务,并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应对关键风险。

文献查阅疾病谱与死亡谱

2008年,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 6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慢性病病例。——中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主要结果。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死因则变成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癌症) 、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杀手。 名称:《1989-1998年重庆市老年住院病人疾病谱及其主要死因动态分析》 主要观点:疾病谱按系统分:以消化系统疾病为最多(21. 10 %) ,其次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最常见的前10 种疾病依次为: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 肺气肿(占9. 27 %) 居首位,其次为脑血管病、冠心病、胆石症、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糖尿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死因按疾病系统排序为:呼吸系统疾病最多,为1. 56 % ,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死因按疾病种类排序,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占总住院人数 的1. 22 % ,其次为脑血管病、慢支炎与肺气肿、冠心病等。结论:老年人常见病仍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心血管

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为主

,且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为老年病人的主要死因。 名称:《1999-2007年干部病房住院患者疾病谱及其主要死因分析》 主要观点: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干部病房6471例患者的临川资料,年龄33~101 岁,平均年龄73.85±9.99 岁。结果显示,在近9 年中住院患者的年龄和死亡年龄逐渐增加,呼吸道感染、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是患者住院的主要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分别是肿瘤、肺部感染、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名称:《2001-2007年某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及死亡谱分析》 主要观点:作者分析某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37185例,年龄60-106 岁, 平均( 71.5±7.3)岁,统计结果显示,各年度疾病谱中, 循环系统、肿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居前四位, 内分泌、营养、代谢与免疫系统疾病排位逐年上升。各年度死亡谱中循环系统、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始终排前三位, 糖尿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我们得出结论:老年人易患循环系统、肿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病与由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导致的慢性病密切相关。 名称:《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谱和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教案资料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看,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

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