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摘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我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关键字:辛亥革命必然性偶然性预备立宪思想转变

距离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它的讨论仍然很多,很多人在纠结一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所以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所谓的偶然发生论,即辛亥革命是由一些偶然事件造成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推迟发生论则认为辛亥革命肯定是会发生的,但是可能不是辛亥年发生,可能会等到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发动。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必然,也不全是偶然事件。辛亥革命应该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

张波先生说过:“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1】毛泽东也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2】由此我们

可以将近代中国的革命看成一种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不是终点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导致革命必须发生的。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如地主阶级提出的“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的改革思想;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或改良的思想或活动。

但是,由于清政府和旧中国社会积弊太深,这些改革要求或运动都未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运动官员自身的现代化修养不足,对办洋务运动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期间中饱私囊现象很多。另外,西方列强不想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使洋务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的百般阻挠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洋务运动最终终于失败。

甲午战争以后,国人逐渐认识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协调,技术是很难发展的。于是,人们的探索方向转到政治制度上来。他们总结甲午海战中日本胜利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中国没有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所以,甲午战争之后,要求在政治制度上进行革新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一种即维新派,他们要求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等人;另一种即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王开玺先生说过:“我们如果从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选择或心理层面来分析,就一般情况而言,面对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只要有可能,人们都会首先选择社会的改良或改革,竭力避免公开的暴力对抗。”【3】很显然,古老守旧的中国人也不会成为例外。所以,首先得到支持的是维新派。革命党的各种起义均告失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均视革命党人为“乱臣贼子”,“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4】待得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一些原来鼓吹热衷于改革运动之人,才被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先生虽是著名的革命到人,但是1895年之前他也是一位力图改良以救国的改革者。曾在1894年不远千里赶赴天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改良主张,希望清政府还能重新“奋起”。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改良者们终于认识到改良之法行不通。梁启超也由原来的拥护维新运动转到支持革命。正如他在1902年发表于《释革》一文中所说,革命是“天演中不可逃避之公例”。【5】

故此,改革、改良的思想均败给了革命的思想,革命的发生便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这也是需要其他方面的推促。“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6】现在的情形时,“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上层”即清政府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政府统治下的各阶层离心离德

清政府越来越腐败堕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凡清廷能从自身找到一点原因认真进行改良或改革的话,革命也不会来的如此迅猛。“当较温和的改革、改良,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之时,人们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激烈的暴力革命手段。”【3】清政府真的已经失去人心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清政府如何失掉的人心。

从鸦片战争战败后开始,国人就对清政府日益不满。甲午海战之后,“下层”终于产生变革政治制度的思想。维新变法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守旧势力再度活跃。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守旧势力利用义和团大肆盲目排外,向各国宣战,导致1900年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慈禧外逃,清政府名誉扫地,连忙向八国联军提出议和。1901年,急于回京的清政府未作出任何抗争,全部接受了列强提出的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随后,义和团运动被血腥镇压。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们对清政府越来越失望,政治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就是前面提到的由维新派转化而来的立宪派,另外还有变得更坚决的革命派。立宪派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与革命派联手先对付清政府,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直接与清政府合作,建议清政府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但革命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推翻清政府。此时,革命力量在迅速壮大,反清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5年,反清革命团体还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革命派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慈禧考量现实,接受了立宪派的主张,准备实行新政。1900年7月以后,清廷迭次发布谕旨,要求在各方面切实进行整顿。1901年1月,清廷以光绪皇帝之名义发布了一条谕旨。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1905年7月召开的御前会议,最终决定派遣亲贵大臣到欧美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由于思想的转变和立宪派的股东,五大臣考察政治回来后,向清廷反复陈述立宪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指出立宪不仅可使“皇位永固”、“外患减轻”,而且可以抵制革命的爆发,达到“内乱可弭”的目的,主张仿行宪政。1906年9月,清政府颁布了仿行宪政的上谕。

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到1906年正式开始仿行宪政,再到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清政府不仅不能满足立宪派开国会的要求,而且试图将权力集中到满清贵族手中,其“皇族内阁”的成立就是一个表现,从而引起了立宪派和地方官员的不满,使他们逐渐对清政府失去希望。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导致社会各阶层离心离德,各阶层都产生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越来越相信革命派的主张。

清政府本可以认真进行改革,维持他们的统治,但是清政府各项措施没能给国民带来切实的改革成果,国民为了生存必然会发动革命。(3)革命派的准备

如果说“上层不能”与“下层不愿”是革命发生两个不可缺少的

条件,那么革命派所做的准备则是联系这两个必要条件、最终推动革命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了。1905年,反清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革命派的力量明显增大,起义也比以前有组织、有纪律了。从1907年到1911年,革命党领导的起义此起彼伏,如1907年广州潮州黄岗起义,1908年广州钦州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扩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力。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然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制。”【7】除上面的准备外,资产阶级内部的论战,也为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资产阶级内部的革命派与改良派发生论战,通过论战,革命派的主张越来越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

现在革命爆发的一些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只缺少一些偶然事件的导火线作用了。

(二)辛亥革命发生的偶然因素:

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保路运动随即兴起,并且迅速形成高潮。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瑞澄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便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在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已经在各地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我在

前面提过,但都被清政府轻松镇压,这就说明革命党人的力量还没有达到能够一举推翻清政府的地步。此外,湖北新军中已经有了很多革命党人,他们长期潜伏在军队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武昌起义之前,参加革命组织的士兵群众达五六千人,占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位武昌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已经有了以上所说的条件,并且湖北革命党人也曾拟定过在10月6日举行起义。但是最后,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延期。这都证明武昌起义并不在他们的意料之内。况且,当时革命党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更加说明武昌起义是偶然事件。

那么,为什么它最后还是发生了呢?

1911年11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却不慎使其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孙武等慌忙中遗留下来的革命机关所藏的旗帜、文告、名册等搜走。蒋翊武闻讯后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即时举行起义。让事态更不好收拾的是,湖广总督瑞澄根据名册全城大肆搜捕并杀害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尧澄和杨洪胜,一时间满城风雨,风声鹤唳。瑞澄的做法逼得革命党人不得不铤而走险,仓促起义。紧接着,湖北革命党人迅速控制武汉三镇,接着各省纷纷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孙武等人的疏忽和瑞澄等人的胡乱行事,辛亥革命可能会推迟发生。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辛亥革命确实发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

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是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参考文献:

【1】张波:《论辛亥革命爆发的非偶然性》

【2】毛泽东:《中国革命》

【3】王开玺:《为辛亥革命正名—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孙中山:《建国方略》

【5】梁启超:《释革》

【6】《列宁选集》新版第2卷第461页

【7】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辛亥革命

浅谈辛亥革命 【论文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破产 1911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10月10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1911年11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近一个世纪之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如同站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口。 摧枯拉朽的革命,掀翻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唤醒,封建痼疾却未能去除;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已经建立,“良政治之建设”却远非坦途。辛亥革命先驱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之精神,树“振兴中华、迎头赶上”之雄心,面对袁氏窃国、军阀割据,干戈扰攘、民生凋敝,却只能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 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正确的领导路线,一个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1.探寻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 当鸦片战争打破“天朝上国”的自大迷梦,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便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矢志不移的求索,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这条道路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宝贵探索,为民族复兴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积累了经验教训。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御侮强国之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前数十年间,各种希望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尝试均告失败。率先发出“振兴中华”呐喊的辛亥革命先驱,以英勇的奋斗与壮烈的牺牲,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但却并未能够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和外国列强侵略,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完全复制而无视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一切现代化之路,必须以符合国情为基本前提。怎样走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困境,结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真正迎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怎样唤起工农千百万,深入发动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唤起亿万民众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某一批先知先觉者的现代化,也不仅是某一个阶层的现代化,更是广大人民的现代化。任何伟大的制度构想,如果不能融入人民大众现实的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找到现实社会的生长点,甚至会被强大的传统秩序扭曲异化。 2.确立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回首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彻底摧毁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专制,探索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改变旧中国任人宰割的衰败命运,改变中国人民备受压迫奴役的悲惨境遇,完成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皇帝可以倒去”、“民主可以建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社会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闸门。然而,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这场震惊世界的革命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问号:为何划时代的革命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为何国家统一的局面旋即被军阀混战所代替?为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求依然遥不可及?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唤起亿万民众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某一批先知先觉者的。 “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与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阶层几无关联,无法形成雄厚的社会支持基础和民意基础,这是辛亥革命“上层革命”的历史局限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继承辛亥革命志业的起点所在:什么样的制度能够保障普

论辛亥革命

2010-2011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相对说来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制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客观准确的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正确批评辛亥革命成败的前提,当然不能把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混为一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切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辛亥革命是1911年在中国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中国思想的启蒙与近代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陈力张永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北京100872) [摘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关键词]辛亥革命;文化意义;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从酝酿到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前后经历十几年,在国内外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也许由于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制定民主宪法、创立中华民国的巨大成就,掩盖了其在文化上的意义,同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偏重于政治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政治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革命的思想文化,是革命的先导,为变革作舆论准备;而革命的过程,又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任何一次大的政治革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和思想文化分离。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都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启蒙运动,也没有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亦如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现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在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斗争。辛亥革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对其文化的改革评价依据主要是政府的政令,而忽视社会实际效果的考察,导致评价过高。”“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主要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需要”,“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革命”,它对“社会文化改革是有限度的”。不可否认, 1912年1月1日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权,它只存在了三个月,而且它的各种措施甚至在南方各省也难以得到认真的实施。尽管中华民国的实际结局与人们的期望有极大反差,但不能就此认为它只具有象征意义,不能据此就认定它是一块毫无意义和实际内容的“空招牌”。而应该看到,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给人们燃起了希望之火,使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辛亥先驱们把根深蒂固的专制神权一同捅了个大窟窿,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 同时在“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而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时,不能要求他们比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更多更大,而应当看他们是否比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提供了更多新的东西。单就思想文化转型而言,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对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的变化、转型,思想文化这样一个有浓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就当时的历史实际来看,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与戊戌维新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相比,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 一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此时民主思想的传播重要特征就是它几乎抛弃了维新派“托古改制”的外衣,也不带任何神学色彩,而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聂冰晨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 功过自有后人评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 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 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或许他的发生根本没有成功对错之分,不身临其境,不大局旁观,我闷又怎能正确的评价它。大谈,空谈,漫谈,它依旧发生,结果是不变的,我们妄加议论又有何用。历史为鉴,我们后人不需要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我们后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的过程,一个让我们能有前车之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价值、无意义的结论。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同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同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同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同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同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同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同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同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清封建王朝统治的没落,腐败。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1)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4)群众基础: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它们一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把封建统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方面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掠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内状况则是“政治不修,纲维败坏”,“鬻爵卖官,公行贿赂”,“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是一幅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 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几天,都在研究清朝的那些事儿,也研究辛亥革命的一些陈芝麻烂事儿。 在《名作欣赏》上面读到傅国涌先生的一篇《辛亥百年变局》,我也很有启示。 辛亥革命周年了,精英们把孙中推上了前台,我不由得想起之初,精英们把孔先生推到了天安门,又设立了一个什么孔子和平奖,居然第一届给了连战,可是连战没有到位领奖,第二届好像听说给了普京,可是没有给成,就给停办了。 辛亥革命,从小学读书的时候都听到老师说,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考试卷上不知道考了多少遍,可是,今天看,我们还是没有理解辛亥革命的精髓,孙中并没有要砸烂旧世界,只是维修一下,装装瓷砖,粉饰一下就可以了,看精英们把孙中先生送上前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傅国涌先生说,我们不应该怀疑慈禧太后的立宪动机,况且立宪诏书已经发下,轰轰烈烈的立宪行动已经开始,这个对我们的思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有一些犹豫,想不明白,这样的说法,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可是把孔子送上前台是什么意思?圣人之于中国,历被翻云覆水,这不,把他弄上前台不到一百天就给撤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面子何在,孔老先生的面子何在?连战普京的面子何在?就为了对付一个异见分子刘晓波?不过,我很认同这个专家的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极了,我不禁大叫一声,老婆说我又在发神经了。 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他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没有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一个单位,最重要的也是生活方式。 具体到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些刚性的制度,也不是什么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感觉社会上把执行力这个司之内的词汇用到教育这个象牙塔,这个育人而不是产人的地方,好像是出了问题,先生们,任何一个部门,最重要的都是生活方式,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 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也是这样,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受制度约束,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呢就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堕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低级的,谁也拦他不住。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分析“南北议和”的原因,理解其影响。 (3)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导课环节】 师: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出现过多少个王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如果我问,中国皇帝制度的结束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同学们能回答吧?生:辛亥革命。 师:对。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大大小小六十多个王朝、近五百个皇帝。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个王朝,出现了多少个皇帝,中国社会专制制度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有三个重要角色: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分别有什么认识? 生: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国,是一个伟人。 生:袁世凯是一个野心家,他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来还复辟了帝制,是个反动人物。 生:清政府腐败。 师: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客观吗?如果有人说清政府未必腐朽?同学们会怎么想?如果有人说袁世凯对辛亥革命、对中华民国的建立还是有功劳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还有,当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远在海外,过了两个多月,孙中山才回国。所以,有人说,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这个观点,同学们又有何感想? 学生思考。 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走进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看看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在辛亥革命期间,究竟做过什么?当然我更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历史学习,进一步思考,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究竟是哪些力量推动了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欲望。】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1.天灾与谣言并存 师: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天灾与谣言并存。 (1)天灾的年代 师:请同学们看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学生读):

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感悟

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感悟 ————《1911再读辛亥》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毋庸置疑,其意义和影响是历史性的,其作用是空前的。而我想谈的,只是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一点感悟而已。 戊戌变法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则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加紧收刮民脂民膏,地方官吏也趁火打铁。因而各地的反抗斗争也日益渐起,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还有些会党的起事,拒俄等爱国运动,保路运动等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主要角色登上政治舞台,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应运而生。 可以说,辛亥革命个爆发是必然的,以孙中山为首的热血青年开始探索中国的道路。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对世界形势和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革命纲领,还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州起义。革命的时机渐渐成熟,革命者决定发动大规模起义,由于各种原因,起义一再更改,这也说明同盟会内部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这也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

的失败。武昌起义成功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而后,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获得的政权,这又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态度,革命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孙中山回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功后,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妥协性以及软弱的态度,使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而起初,孙中山企图用《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这充分显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而同盟会内部的松懈的组织,没有统一稳定的领导核心,没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让真正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站起来,使得辛亥革命最终走向失败。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先驱的不折不挠的精神,为中国近代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更让后来的革命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辛亥革命的发起和其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回眸九十三年前的辛亥革命,它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其中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都很耐人寻味. 1.历史回顾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不久组成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1.1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旧历为辛亥年故名。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此后,资产阶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评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传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湖北革命党人利用保路运动的时机,于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退位。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政权最后被大地主大实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以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然而,它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启示1

行政课论文 2011年 11月25日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 简介 1911年 10月15日创办的中华民国公报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正文 革命是一场漫长的过程,要有成果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代价在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而辛亥革命,这场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作用的革命,我们更应铭记这时代人的奋斗和牺牲。在今天,我们在重新认识它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应反思其中所反映的问题相对于现今的时代又有何启示?辛亥革命起于少数人,但它的目的却是为了广大人民,为了这个这个临近破碎的国家。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了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当我们谈起辛亥革命,也许会认为这是一场不彻底的、不完整的革命,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使在中国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一风云时期中革命烈士所付出的牺牲。也许这场革命最终失败了,但中国人却开始清醒,接下来的战斗将不再是少数的激进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他推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使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在,家存。一场战斗,一场革命,需要团结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且还于与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闸门,成为我国由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转折点。革命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让少数人以鲜血来警惕世人如若再不清醒,这个国家将亡,革命会流血,但血流的要有意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一个属于人人的世界,而不是将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王朝。历史的演变,中国的底层人民最终会清醒,会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辛亥革命恰恰是引领这场演变的推动者。辛亥革命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为之后中国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道出了革命的艰辛,它不仅仅需要信仰,需要坚持的勇气,不放弃,坚持到底,更需要一个坚定的领导者。谈到辛亥革命我们会想起孙中山先生,他无私,他为中国革命付出了一生。他也许不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完成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接力探索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要论证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要关注它们各自的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经历了曲折的产生过程。党在经历了造成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继而来探讨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根据查阅教科书,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参照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建设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科学内涵可以这样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们都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三部曲:要么先右后“左”,要么先“左”后右,最后是殊途同归:既反“左”又反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摘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我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关键字:辛亥革命必然性偶然性预备立宪思想转变 距离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它的讨论仍然很多,很多人在纠结一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所以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所谓的偶然发生论,即辛亥革命是由一些偶然事件造成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推迟发生论则认为辛亥革命肯定是会发生的,但是可能不是辛亥年发生,可能会等到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发动。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必然,也不全是偶然事件。辛亥革命应该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 张波先生说过:“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1】毛泽东也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2】由此我们

可以将近代中国的革命看成一种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不是终点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导致革命必须发生的。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如地主阶级提出的“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的改革思想;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或改良的思想或活动。 但是,由于清政府和旧中国社会积弊太深,这些改革要求或运动都未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运动官员自身的现代化修养不足,对办洋务运动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期间中饱私囊现象很多。另外,西方列强不想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使洋务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的百般阻挠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洋务运动最终终于失败。 甲午战争以后,国人逐渐认识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协调,技术是很难发展的。于是,人们的探索方向转到政治制度上来。他们总结甲午海战中日本胜利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中国没有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之积极意义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之积极意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一夜间,起义军占领了武昌,三天后便光复了武汉三镇,人民参与革命的热情伴随着对清政府仇恨的怒火不断的往外迸发,辛亥革命被这一声枪响推向了高潮,仿佛破晓前最后的黑暗,人们翘首企盼着,曙光慢慢显现。1912年2月12日,经过4个月的斗争,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了。虽然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不断凸显,袁世凯最后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但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富有深远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是成功的。首先,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猖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走狗的情况下,辛亥革命给予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使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全局的工具,让其再也不能在华建立稳定的统治,为中国日后的反帝斗争开辟了道路,清除了障碍。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这个曾再马背上驰骋沙场的王朝,在日益腐朽之后最终走向了终结,同时辛亥革命也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让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不再膜拜天子,不再受制于皇帝,提倡新风也是人民精神与思想上的一次解放,人们放下了千百年来自己精神上的枷锁。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社会经济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辛亥革命之后,没有了封建专制的制约,帝国主义对民族

资本主义的打压也被大大削弱了,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冲破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桎梏,为自己赢来了发展的最有利时期,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颁布了一系列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资产阶级的发展也促使了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第四,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也带动了亚洲民族运动的发展,并且震动了远在欧洲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根基。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仅让民族资本主义登上了政治的舞台,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的压迫。虽然没有完成其反帝反封的根本任务,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基石,为日后更加轰轰烈烈、阶级性质更加鲜明、目标更为明确也更为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上一束璀璨的光,不断指引着我们向着更光明、更先进的方向前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