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麦克白学期论文

麦克白学期论文

麦克白学期论文
麦克白学期论文

浅谈邓肯在麦克白悲剧中的作用

摘要: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的人生起伏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向为学界重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文试从一个侧面―――邓肯这个人物身上,探究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外在因素。

关键词:邓肯,麦克白,野心和良心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作品,同时其版本考究和部分内容真实作者的研究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然而这并不妨碍这部名著以血腥残忍的麦克白的起伏和最终灭亡,为我们塑造出了经典的莎氏悲剧。在恐惧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麦克白的结局,获得了道义上的满足和疏泄。而且,作者通过对剧中人物的精心刻画,使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这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使得我们能够深入到主人公麦克白的内心深处,同他一起感受野心与道义的碰撞所带来的激烈的内心斗争。

麦克白的最终堕落,根本原因毫无疑问是其自身的野心膨胀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也有方方面面的外在的和客观的因素,最终导致这种野心不受束缚地爆发。麦克白夫人,女巫,班柯等人的作用学术界多有论及,本文则将对于邓肯这个人物进行粗浅的讨论。目的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邓肯这个首先成为麦克白野心牺牲品的人物,同时也是造成麦克白悲剧的外部原因之一。正是邓肯自身的特色决定了,他不但是麦克白悲剧的催化剂,而且也间接导致了其自己的厄运。

一、仁慈的君王?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者大多数都认为《麦克白》中的国王邓肯是一个仁慈的君王。麦克白的堕落乃由刺杀邓肯并嫁祸于卫兵起始,并最终走向丧心病狂地暗害班柯和麦克达夫的家人。但是,通观整个剧本,对于邓肯直接描述不甚详尽而且其中并未体现出他具有这种特点。几处对于邓肯的评价都出自于别人之口。由于下面我们即将讨论的原因,单凭这些就断定邓肯具有仁慈的特点似乎不够完备。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的原因,今天我们很难准确再现作者当时当日创作的目的和具体细节,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也仅仅是有助于我们做出粗略的概括或者是假想式的论断。任何断言现在看来,证据都不够十分充分。这里,笔者也仅是试图通过现有的线索和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的或许过于武断的想法。

根据《麦克白》的版本考据,这个剧本的最初来源是贺林西德的编年史。而编年史中所描述的历史上真实的国王邓肯却并不是一个仁爱贤德的国君。以此为论据评价剧中的邓肯也是同样的昏聩当然失之偏颇,因为艺术的人物当然不能够同真实生活中的人物等同。但仅仅通过《麦克白》剧中几处假别人之口描述的所谓邓肯的“仁慈”来断定作者在剧中塑造了一个圣明的国王是否也同样不足以令人信服呢?众所周知,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是此剧曾经作为供詹姆斯一世观赏的剧目,在宫廷进行过演出。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却对于当时的时弊多有针砭;而我们今日对于詹姆斯一世的历史评价也无用赘言了。当一个以民生为关注对象的伟大作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以君主专制和独裁著称的君王时,对于邓肯这个象征君权和王权的人物进行一番美化无可厚非,但是很难想象在内心深处莎士比亚会对于这个人物完全的颂赞和褒扬。表现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邓肯并不是是

一个完美的人物。如果说作者在特意的将邓肯仁慈化,那么这种工作和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保持在极为有限的范围之内的。下面我们将从文本出发,对于邓肯之“仁慈”进行考察。

1、剧目的开始,在战乱中为邓肯器重的考道伯爵叛变。而麦克白将考道擒获后,邓肯决定处斩考道。并且一再催问行刑的结果:

考道的死刑执行了吗。派去行刑的人还没有回来?

——1幕4景1行①

从上述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邓肯这个人物至少不是优柔寡断或者对敌人心慈手软。这短短的一句对白恰好明确的显示出了邓肯对于背弃自己的人穷追不舍的一面。在欢庆叛乱平息和战斗获胜的时刻,他的思绪并不像一般的胜利者那样更多的沉浸在喜悦中或者关注收束战果和抚慰百姓,而是一刻也没有忘记用斩首这种最为严厉的方式惩治背叛他的人。剪除异己的急迫心情跃然纸上。在涉及邓肯比较密集的第一场,我们会看到,他的这种急躁并不是偶一为之或单独存在的一种性格特征。这种行动所表达的,正是邓肯这个人物贯穿始终的整体个性及其对于王位的危机感和多疑。

2、

若非他睡时很像我的父亲,我自己就下手了。

——2幕2景10-11行

上面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引述以证明麦克白夫人的天良未泯。值得注意的是,麦克白夫人的这句话并不能说明邓肯的状态。这时的麦克白夫人,内心深处尚未完全丧失良知。所以当她看到一位熟睡中的老翁时,这种安宁祥和的场景对比于她此时卑鄙的目的,使得她不自禁的感觉到难以对于这样一个进入甜美梦乡的老人下其毒手。所谓“很像我的父亲”只是麦克白夫人此时的感觉,却不能够作为评判邓肯人格特征的依据。

3、如果上面夫人的话还只是莫须有的证据的话,麦克白的两处自白则被认为是直接的证据,常常被用来证明邓肯的仁慈:

况且,这邓肯平日为人如此的谦逊,从政又如此的廉明,他的美德将

大声疾呼像天使一般来抗议这穷凶极恶的毒手;并且恻隐心,有如一

个跨风而行的裸体的新生的婴孩,又如天上的御风而行的天使,将要

把这段惨事吹到人人的眼里,以至于泪雨淹溺了狂风。

——1幕7景11-16行

果真如此,我岂不是为了班柯的子孙而坏了良心;岂不是为他们而杀

死了仁慈的邓肯;

——3幕1景43-44行

连作恶多端的麦克白自己都承认邓肯的仁慈,那应该是毫无疑问了!但是,这样推断是否过于草率了呢?我们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麦克白在这两处的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使我们不得不对他此时的判断的可信性和准确性划个问号。这里引用的两段是剧中仅有的两处麦克白对于邓肯的评判。而这两处引文当中有两个共同点值得引起我们注意。首先,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处都是麦克白在下定决心要进行屠杀之前(只是屠杀的对象不同而已),良心和

①威廉姆,莎士比亚.《马克白》梁实秋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公司远东图书公司. 2002. 本文援引原剧引文出处相同,不再标注。

野心最后交锋的阶段。其次,这两段均是麦克白的独白。

莎氏如此的安排应该不是无心而为。从整个作品来看,麦克白的最终堕落并不是起始于刺杀国王,而是起始于暗杀班柯。因为作为悲剧主人公的麦克白是在暗杀了班柯以后才真正完全丧失了残余的良知,绝决的走上了不归路,而且不再像此前那样犹豫寡决。而在两次杀戮之前,麦克白却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抉择和痛苦的内心斗争。上述引文可以看作麦克白此时内心深处野心和良心互博的最好诠释。一方面是争夺王权和维持王权稳定的野心驱使他逐渐消弭了基本的道义感,另一方面是未完全消失的道义感在拼命抗拒权力的诱惑但却逐渐衰微。麦克白的恐惧感和罪恶感正表明了在天枰的两边徘徊的痛苦。如果说此时的麦克白正在试图突破“超我”(superego)的牢笼,无所顾忌的释放自己对于“伊特”(id)的贪婪追逐的话,邓肯这个集父权和王权于一身的角色恰好处于麦克白困惑的中心所在。亲缘和君臣的关系都像挣不脱的网络一样束缚了麦克白的野心,使他不得不考虑重重,在痛苦中思量突破这种社会习规所可能导致的后果。而这番“颂词”作为独白而不是同其夫人的对话出现,作者的意图是表明这仅仅是麦克白此时此刻的内心的顾虑而已,不能作为真正的陈述来表达麦克白(当然更不是作者自己)对于邓肯的价值判断。

综上所述,笔者窃以为,剧本中几处他人论及邓肯的场面及邓肯自己的言行均不足以说明其具有仁慈宽厚的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就不能将所谓的仁慈作为理由来为麦克白的罪状添加一笔糊涂帐。别林斯基说:“麦克白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灵魂的坏蛋,他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作者行文当中有意无意之间体现出来的深层心理,也不希望我们将邓肯的所谓仁慈作为反感麦克白的理由。换个角度思考,通过邓肯的“仁慈”来解读《麦克白》这部作品无疑会降低麦克白本身心理斗争(也就是伦理道德层面上人性善与恶的斗争)带来的戏剧效果和给我们的启示,对于作品主旨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误读。

二、贤明的君王?

关于邓肯在位期间的政治是否昌明,其实根据文本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全剧中邓肯的言行和旁人的指涉,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1、作品先是通过一个不知名的贵族之口提到了他自己关于从政目的和价值取向的描

述:

有了这些救兵——再有了上帝的允许——我们便可以再安心饮食睡

眠,筵席之中便可不再有凶刀闪烁,可以自由的忠君受禄;这一切

是我们现在求之不得的。

——3幕6景18-21行

另外在玛尔孔因怀疑而试探麦克达夫一场戏中,麦克达夫也在两处提到了自己关于国君品行的评价:

恣情声色的确是一种暴行;这会使王位早虚,使许多国王败倒。但

是仍无须迟疑去享有你应得的一切;你尽可私下里放纵取乐;而仍

做出有节制的样子,便可蒙蔽世人了。我们有的是乐意的女人;多

的是闻风而来的献身富贵的女人,只怕你未必有饿鹰一般的胃口把

她们都吞下去呢。

——4幕3景48-52行

这贪欲比起那酷暑一般的淫欲,是更根深蒂固的,有更毒恶的根苗,

曾经是我们的国王致死之刀:但是不必疑虑;苏格兰有的是财富,

单是你分内所有的就够满足你的欲望;有其余的优点搭衬着,这一

切是都可以容忍的。

——4幕3景58-61行以上三段,就是邓肯时期作为大臣们对于个人生活目的和国君应有品德的态度。如果说那个不知名的贵族表达的意见还不足以说明真正的国之栋梁的真实想法的话,麦克达夫的话则明确无误的显露了当权者的主流意识形态。

普通大臣只要做到对上负责就可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求得钵满盆满,纵情饮筵,复无所求。麦克达夫的评价则更为触目惊心,相信多数读者读到这里都会有一种审美期待的挫折感。难道这就是以贤德机敏著称的麦克达夫对于合格国君的要求吗?淫欲和贪欲于国君而言似乎只是疥癣之痛而无关大雅。要女人吗?要金银吗?只要是国土范围内的,任由国王享用而不必有任何的顾虑。只要不因为太过露骨而激起民变,在统治阶级内部这本来就是正常不过而不是什么丑陋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有可能是“其余的优点”呢?一个如此穷奢极侈的国王还可能有其他的什么优点呢?

在邓肯王朝的君臣中,麦克达夫被刻画成了智勇兼备的一个主要的人物,并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麦克白。通过他的口传达出来的这样一种从政观念应该可以看作是诸君臣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而且是一种被当时的政客认为是英明的政见。这就可以见出当时的君主和上流社会怎样为官治国,而在这种意识形态主导之下的国家的民生状况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上行下效,正是因为的国君的治国之道存在严重的缺欠才会导致臣下如此的政治观点。有趣的是紧接着上文,麦克达夫道出了全剧中唯一的一次有关邓肯政治能力的直接论述:

你的父王是个最贤明的君主;

——4幕3景71-72行

前文是对于所谓合格君主的描述,而这里则称,邓肯正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莎士比亚在这里仿佛是在向我们暗示,邓肯在这种评价标准下还是可以“称职”的。

2、前面谈到的都是通过别人的话语而反映出来的邓肯其人。而在第一幕中邓肯自己的言行则更加直接和无误的展示出了这位“称职”的君王治国的方略。特别引起我们兴趣的是邓肯同麦克白在剧中首次见面后,邓肯的言行:

你立功太迅速了,非任何酬报所能超越;我反倒愿你功劳小一些了,

以便给你相当的慰劳与报酬!我现在只能说,你应得的报酬已经多

于我所能给的了。

——1幕4景10-12行

我的喜悦是太丰富,都充溢而不能自制了,要隐于悲哀之泪里去。

儿子们,亲族们,伯爵们,以及你们近臣你们听命,我将要立长子

玛尔孔为嗣,我现封他为肯伯兰亲王;

——1幕4景21-23行

按照历史的记载,在当时那样一种部族争斗激烈,王权更替频繁的时期,王位的更迭并不局限于嫡传子嗣,而是从众多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中做出选择。按照这种传统和当时卓著的战功来推断,麦克白是极有希望成为王位继承人的。处于以上因素的考虑,麦克白的野心可

以说是事出有因。怀有野心和对于权力的欲望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按照当时的状况作为王族的一员,同时又在战争关键时刻建立功勋的麦克白当然希望得到应有的报偿。说到这里,笔者认为第一幕第三景当中女巫的对于麦克白将来的所谓预言其实也正是麦克白心中所想的反映而已。而在他的心里,这种报偿已经是王位以外的东西无法替代的。麦克白最初的想法是通过自己的表现,自然而然的获得国王的垂青传位给自己,通过合法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这一点已经通过下面的引文明白无误的传达了出来:

要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最多事的日子总会慢慢的度过。

——1幕3景118-119行

对于麦克白的这种野心或者说企图,邓肯并未觉察,或者即便觉察也不予理睬。而从麦克白的角度来看,自己不但没有得到王位,国王竟然都没有大加封赏,这已经无异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为;更有甚者,邓肯在很突然的情况下,宣布立玛尔孔为储君。功勋没有受到嘉奖,本来抱有的希望也突然之间破灭,邓肯的这两个举动造成的双重效果导致的是对麦克白原有希望的双重打击。这样一来,麦克白幻想通过合法手段登上王位的希望完全落空。在这个时候,野心无法得到满足的怨怒终于冲冠而起。野心无法通过正常手段得到满足,麦克白只有通过赌博式的非正常途径来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我们搁置麦克白本身的种种倒行逆施,可以说正是因为邓肯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不当之处直接导致麦克白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主观方面固然是麦克白自己的道德感无法束缚野心的膨胀而引发了个人的悲剧,但是直接诱发刺杀邓肯的外部因素中,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邓肯自己的处置不当。所以戴镏龄先生称邓肯其实是麦克白的“教唆犯”②。

另外通过整个剧本中邓肯任用人才的考察,很容易发现邓肯还极为缺欠识人用人的能力。在所有邓肯部下的重要大臣中,真正做到忠君不二的只有麦克达夫一个而已。另外看似忠良的班柯其实并不是象他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忠诚,限于篇幅的原因,不在这里进行详细的阐述。

邓肯的糊涂也体现在他下面的话中,以下的场景出现在邓肯刚刚抵达麦克白城堡的时候:

这座城堡的位置很好;清爽的空气使得我们感觉很舒适的

——1幕6景1行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肯对于麦克白城堡的临幸无疑是对于臣子的一种极高的恩宠。但是具体到这里,由邓肯对于麦克白城堡的称赞,很明显的可以知道,他对于麦克白的野心毫无觉察。如果说不封赏麦克白更没有宣布他为王位继承人是麦克白恶行的直接诱因的话,邓肯在全无觉察的情况下的这种示恩的举动则给麦克白提供了绝无仅有的作恶的机会。换个角度,如果说邓肯已经意识到麦克白的居心,而到臣子家中做客是一种安抚的行动的话,这种安抚也远远不能够平息麦克白此时由野心招致的杀伐的罪恶念头。

作为国君,邓肯没有能够体察到,未来君权走向问题十分敏感而且一旦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祸乱。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邓肯在这里都犯了判断性的错误。他自以为一点没有实质性的嘉勉就可以令浴血奋战的将领满足。而事实上,从仓促的册立未来的君王到轻率的驾临麦克白城堡,他客观上不仅为麦克白提供了杀人的动机也提供了绝好的杀人机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杀的人正是邓肯自己而他却毫不知情。

小结

②《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243页

本文重点讨论了学习《麦克白》之后对于邓肯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目的并不是在于通过对于他的分析为麦克白辨白或者说正名。毕竟麦克白的悲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笔者只想说明,麦克白悲剧的外部因素当中不可忽视邓肯其人的作用。我们不能够通过简单推理断然因为邓肯的仁慈贤明从而为麦克白的凶残嗜杀增添另一种罪状。就算邓肯真是如此,也不能够因为此而作为对于麦克白的控诉。麦克白的悲剧重点在于其自身在野心和良心的对抗中,贪欲占了上峰而不可遏制;麦克白的可恶和可悲之处在于人性当中的邪恶压制了仁爱;屠戮一个仁慈贤德的邓肯或是一个庸庸碌碌的邓肯区别并不能改变麦克白悲剧的成立与否。从更好的描述悲剧过程和制造悲剧效果看,邓肯非但不应该是个天可怜见的人物;恰恰相反,只有通过种种外部因素(包括邓肯的因素在内)的刺激,麦克白自身的固有的贪念才会更加迅速和猛烈的爆发。从这层意义上看,邓肯正是(或者说至少是其中之一)加速麦克白走向贪婪极至的一味催化剂。部分的因了他的作用,麦克白的野心才没有得到更好的控制,最终走上失去理智的疯狂的不归路;也正是因了邓肯,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满的麦克白,看到了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斗争和善恶交锋,看到了一出精彩的莎士比亚悲剧。

参考文献

【1】戴镏龄. 关于邓肯这个人物的探讨——读《麦克白》杂记【A】.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 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C】.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3-253.

【2】周珏良. 《麦克白》的悲剧效果【A】.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 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C】.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53-271.

【3】赫士列特.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麦克白》【A】.杨周翰.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196-205.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 2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4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5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6 萨拉的性格魅力 7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 8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9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10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1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2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3 《小妇人》中四姐妹价值观的发展 14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 15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6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7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8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19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0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21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22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23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24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5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26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 27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 28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 2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30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31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32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33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 34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35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 3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37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 38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39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 40 灾难下的母爱——小说《宠儿》中极端母爱分析 41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疯女人”形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4929169.html,/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9&filename=ZUOJ200920026 甄蕾, 南京师范大学; 女性疯癫与男权文明:西方文学“疯女人”形象之类型分析 摘要: 西方文学中的“疯女人”对于人们来说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对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进行的系统研究。本文拟选取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为代表,进行“疯女人”形象之流变及其类型研究。根据作品中对女性疯癫的呈现特点,把她们划分为三个阶段、五种类型进行剖析,并以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为主导,揭示“疯女人”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挖掘“疯女人”形象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所赋予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 “疯女人”形象类型分析女性疯癫男权文明 米歇尔·福柯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因而他声称“我们却不得不撰写一部有关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的历史”,于是有了《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的出世。但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权力的批评也未考虑到性别。当他揭露了疯人院改革背后的压抑观念时,福柯并没有探讨疯人院使之沉默和监禁的非理性和差异性仍是女性化的。” 因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考察、记录和挖掘西方文学中“疯女人”形象的历史。本文拟选取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为代表,进行“疯女人”形象之流变及其类型研究。根据作品对女性疯癫的呈现特点,把她们划分为三个阶段、五种类型进行剖析,并以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为主导,揭示“疯女人”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挖掘“疯女人”形象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所赋予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品格。以此反观女性疯癫史,反观西方文学史及其批评史,反思人类文明史上的疏忽、失允和偏执。 一 西方文学作品中“疯女人”形象的最初阶段几乎只有两张截然相反的面孔:天使型或者魔鬼型。 天使和甜美、温和、纯洁相拥,疯癫与失控、混乱、恐怖为伍。在一般的想象中二者是水火难容的,然而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类“疯女人”形象却把二者奇特地联系在一起——天使型“疯女人”。17世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和19世纪歌德的《浮士德》中的玛嘉丽特,堪称这种类型的经典代表。 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中丹麦御前大臣的掌上明珠,她出身高贵,天真无邪,俨然一位落入凡间的天使。她天使般的品貌似乎将注定她一生的幸福和美满,但自从她与哈姆雷特的爱情被父亲和兄长怀疑时起,不幸的乌云就遮蔽了她的天空,她在父兄的逼迫下断绝了与王子的交往。而王子为了复仇大计,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他的变心使奥菲利娅成为“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最后当奥菲利娅得知自己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时,她疯了。 在《浮士德》中,玛嘉丽特以纯洁烂漫的市民少女的身份而出场,当她第一次经过浮士德的身边时,就被他惊为天使下凡。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引诱了她。玛嘉丽特把浮士德对她的爱当作了一切。然而,浮士德为了急切满足自己的情欲,让玛嘉丽特给她的母亲下安眠药,致使母亲因服药过量而死,浮士德又在魔鬼的挑唆下刺死了玛嘉丽特的哥哥。随后浮士德逃之夭夭,杳无音讯。而玛嘉丽特独自一人承担苦果,她未婚先孕,遭人唾弃,家毁亲亡,最终溺死了自己的婴儿,被抓进监狱判处了死刑。当浮士德去监牢救她时,她已经疯了。

《麦克白》读后感500字五篇

《麦克白》读后感500字五篇 闲暇的时光不要再去虚度了,多读一些好书吧。读书至少可以增长我们知识,提高我们的素养,充实我们的生活,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大学生《麦克白》读后感,仅供参考。 《麦克白》读后感一 《麦克白》被列为沙翁四大悲剧之一。在看《麦克白》的时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带着探询到底哪里体现悲剧的成分。或许,事先对沙翁的所谓的悲剧期望过高,看完后,了无悲痛怜惜的情绪。是我麻木了呢?还是没有体会到《麦克白》的悲剧成分。于是乎,看完后并没有立马写此剧的读后感。而是在空闲的时间里想想故事情节,想想沙翁笔下的主人公麦克白是如何成为悲剧的主角的。 即使是现在的我,还没深切感受到悲剧,或者悲剧的思想。那么,便让我在对《麦克白》的些许感悟以及边写边想的过程,来好好体会其为何能够成为悲剧,还是沙翁笔下四大悲剧之一。 请允许我以带找寻悲剧色彩为线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麦克白。 首先,《麦克白》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作为男主人公的麦克白是苏格兰军中的一名大将。在大败叛徒的归途中,听信三位

女巫的模糊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被封为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应验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为了的预言——未来的君王,而起了歹心,并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合谋把苏格兰的国王邓肯刺杀于麦克白的城堡里,并稼祸给守卫国王的两名近身侍卫。当国王被谋杀的消息传到人们的耳中的时候,麦克白以诚挚的愤怒杀死了那两名冤枉的侍卫。在国王被刺杀的元凶还没找到的时候,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以及道纳本为了自身安全分别逃亡英格兰和爱尔兰。不明真相的苏格兰贵族们,却给他两兄弟以谋杀国王的嫌疑定论。不久,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麦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价地杀害了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班柯同行的儿子弗里恩斯借着夜色成功套离了暗杀。 不久,麦克白的所干所为得以败露,引起贵族们的内部意见不一。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苏格兰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道纳本以及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连同英国军中大将西华德和其子小西华德带领一万精兵征讨麦克白。最终以麦克白夫人自杀,麦克白首级被取而拉下帷幕。 《麦克白》读后感二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讲述的是主人公麦克白从忠臣到暴君的转变以及他堕落与毁灭的故事。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 戏剧作品鉴赏与戏剧艺术 题目,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对麦克白夫人“双性同体性”的探讨 课程名称, 戏剧作品鉴赏与戏剧艺术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中文112班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老师 ,李虹玉,周四下午七八节, 2013年12月10日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对麦克白 夫人双性同体性的探讨 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麦克白夫人具有坚毅刚强的性格,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颇具霸气的女性。丈夫虽有野心,但没有麦克白夫人的催化辅助作用,麦克白不一定能登上君主大位。麦克白夫人是这场阴谋的参与者、实施者,帮助其夫君登上帝位的幕后推动者。但是在帮助麦克白取得王位后,内心的欲望便消失了,此时恐惧占据了麦克白夫人的内心,最终麦克白夫人没能逃脱命运的悲剧。麦克白夫人也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牺牲品,最终因精神失常而自杀。 在大多数人眼中她就是一个心如蛇蝎的红颜祸水,是一个罪有应得的、泯灭人性的恶人。然而,她是一个女人,她爱着麦克白,她尽她所能去帮助麦克白,她的

目的只是单纯地帮助她爱的丈夫实现他的梦想,而不是想让自己成为王后以获得更大的权利。麦克白夫人“几乎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妻子、一个帮手”。从这一意义来说(麦克白夫人既是麦克白政治野心的牺牲品,也是自己爱情的牺牲品。下面就通过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当中的理性精神。一、麦克白弑君夺位的幕后推动者 麦克白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被国王封为考特爵士,这应验了女巫的预言,他内心的欲望便不断的膨胀,他满脑子里面都是“未来的国王”,他迫不及待第将这一消息告诉他的妻子。但是麦克白夫人却担忧麦克白的天性:“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手段;一方面不远玩弄机诈,一方面却要作非分的攫取;伟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东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这样子!’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而是怕干”,麦克白夫人立刻决定抓住这上天赐予的良机,竭尽全力助夫君一臂之力,“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项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 当麦克白还在犹疑中,“我们还要商量商量”,心神不宁,夫人却是真正的统帅,“其他一切包在我身上”。于是宴请国王并灌醉国王及士兵,麦克白夫人把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即将行动前麦克白又延宕了,夫人呵斥道:“是男子汉就应当敢做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更是一个男子汉。”“假如我们失败了——”,麦克白又问,“我们失败?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我们绝不会失败!” 麦克白杀死邓肯之后,慌忙中仍将匕首拿在手里,在这种紧张时刻,麦夫人却极为镇定自若。她及时提醒麦克白应将匕首留在邓肯的房问里,并将血涂在侍卫的

麦克白英文分析

The tragedy of Macbeth It 's well known that William Shakespeare is a famous and great dramatist who has wrote many splendiddramas. If someone ask us what his four tragic dramas are,we may blurt out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without hesitation. All of the works could show Shakespeares ' great achievement in writing. I'm sure that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the classic sentence“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from Hamlet. The tragedy of Macbeth was the last tragic drama of four, which was wrote in 1606. It represented the tragedy of destiny and ma'ns character. The story was happened in Scotland and England. The leadincgharacter was named Macbeth who was regarded as a hero of Scotland by people after beating King Norway's army for defending Scotland, and King Lear wanted to give him rich awards and great honor. But it was sad that in the meantime Macbeth came across three ugly witches in the wild who attempted wickedly to tempt Macbeth to commit. They told Macbeth he would be The Thane of Cawdor soon and the king of Scotland eventually, but the bad thing was it was his friend Banquo's sons, not his sons, who would be the king of Scotland after Macbeth. At the beginning, Macbeth thought this was unbelievable and felt really confused. Before long King Duncan sent his nobleman Angus and Lennox to transmit his order that Macbeth was to be ennobled as The Thane of Cawdor soon. Obviously,Macbeth was sosurprised and excited that he held the foolish view that the three witches'prediction was true. Hence he wrote a letter to tell his wife what the three ugly witches had said to him and they premeditated to kill King Duncan to displace him. Perhaps it was a wrong coincidence that King Duncan and his servants went to Macbeth's castle for a rest one night. Therefor,e Macbeth got a good chance to rebel. The couple inebriated the two gatekeepers in King Duncan's room and killed King Duncan noiselessly with their swords in the midnight. When the morning awaked the people in the cast,le everything

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分析-学术英语人文作业

Analysis of lady Macbeth's character image Macbeth is the last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The vivid world in the book and its tragedy are give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which have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Lady Macbeth is the wife of the hero in the book, and she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a cruel and vicious woman. She is ambitious and power-hungry, and she was the original instigator of Macbeth's brutal plan to assume the throne.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she is the direct cause and culprit of Macbeth's tragedy. However, behind her ruthlessness there are always women's tenderness, kindness, vulnerability and the love for her husband. Her deep love for her husband made her determined to contribute to his brilliant career at all costs. Even though her nature was good,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her husband's ambition and be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her husband, she has to arm herself with cruelty and coldness, and she must say and do something against her nature. She knew too much of her husband's hesitation and weakness, so she tried to give him a moral boost by trying to shed her femininity. She tried to summon the indomitable will and firm character of the men, and achieve her husband's dream and her own ambition by being ruthless. She had said, "come and look at the evil thoughts of men, demons! Lift my feminine frailty, and fill my whole body with the fiercest cruelty from top to heel; Clot my blood, let not pity come into my heart, nor nature's commiseration shake my cruel resolution! Come, you murderous assistants, your invisible bodies are scattered about the space, seek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enter the breast of my woman, and make my breast the gall!"

《麦克白》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麦克白》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麦克白》,读过之后有没有产生一 些感想?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 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麦克白》被列为沙翁四大杯具之一。在看《麦克白》的时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带着 探询到底哪里体现杯具的成分。或许,事先对沙翁的所谓的杯具期望过高,看完后,了无 悲痛怜惜的情绪。是我麻木了呢还是没有体会到《麦克白》的杯具成分。于是乎,看完后 并没有立马写此剧的读后感。而是在空闲的时刻里想想故事情节,想想沙翁笔下的主人公 麦克白是如何成为杯具的主角的。 即使是此刻的我,还没深切感受到杯具,或者杯具的思想。那么,便让我在对《麦克白》的些许感悟以及边写边想的过程,来好好体会其为何能够成为杯具,还是沙翁笔下四 大杯具之一。 请允许我以带找寻杯具色彩为线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麦克白。 首先,《麦克白》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作为男主人公的麦克白是苏格兰军中的一名 大将。在大败叛徒的归途中,听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被封为考特爵士的 事件得以应验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为了最高的预言——未来的君王,而起了歹心,并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合谋把苏格兰的国王邓肯刺杀于麦克白的城堡里,并稼祸给守卫国王的两名近身侍卫。当国王被谋杀的消息传到人们的耳中的时候,麦克白 以诚挚的愤怒杀死了那两名冤枉的侍卫。在国王被刺杀的元凶还没找到的时候,国王邓肯 的两名儿子马尔康以及道纳本为了自身安全分别逃亡英格兰和爱尔兰。不明真相的苏格兰贵族们,却给他两兄弟以谋杀国王的嫌疑定论。不久,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麦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价地杀害了以前出生入死的战友,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班柯同 行的儿子弗里恩斯借着夜色成功套离了暗杀。 不久,麦克白的所干所为得以败露,引起贵族们的内部意见不一。与此同时,另一方 面苏格兰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道纳本以及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连同英国军中大将 西华德和其子小西华德带领一万精兵征讨麦克白。最终以麦克白夫人自杀,麦克白首级被 取而拉下帷幕。 杯具体此刻哪里呢 本来麦克白前途一片光明。苏格兰国王邓肯这样赞誉麦克白,“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能够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激和酬劳;此刻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我已经开始把你栽培,我要发奋使你繁茂。”

从伦理学角度论麦克白及夫人的悲剧

摘要 传统上分析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都是从人性恶的视角出发,他们被视为凶恶,残酷,弑君的恶人。本论文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找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悲剧的原因,以将处于伦理困境的悲剧英雄更生动的展示出来。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其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夫人、伦理困境、悲剧

ABSTRACT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are traditionally analy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vil and they are regarded as cruel, ferocious and regicidal coupl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from the ethics point of view. So a more vividly picture of the tragic heroes in the ethics dilemma can be depicted. For a long time, Lady Macbeth are as a guide put her husband to degenerate elements, be regarded as the fourth point, and the women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it to the women's deepest feeling and the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kespeare, Macbeth, Lady Macbeth, ethical dilemma, tragedy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论文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麦克白夫人历来是众说纷纭。“双性同体”并不等于“不男不女”,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力量的结合。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女性特质,男性特质 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 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悲剧。它大致是根据苏格兰哲学家HectorBoece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的。剧本大意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定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赐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不久麦克白趁国王邓肯来他们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随后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了苏格兰,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然而登上王位的麦克白想起女巫的第二个预言时仍心中惶恐,就又杀害了班柯以保心中太平。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格兰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双性同体又译作两性同体或雌雄同体。“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应用于文学批评是源自英国女权主义文艺批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伍尔芙认为伟大的作家都是雌雄同体的,“莎士比亚是半雌半雄的;济慈、斯科恩、考伯、兰姆、柯勒律治都是。” 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一个众说纷纭的焦点。几百年来,麦克白夫人大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但是读完《麦克白》,我们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的残忍和无情也并非其本性。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二 在评价麦克白夫人之前,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麦克白夫人没有自己的姓名,因为她只是被人们称作麦克白夫人。既然如此,一个无名无姓的女人又有何种力量能成为丈夫谋反篡位的罪魁祸首呢?况且,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一个女人成为剧作的主驱动力,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站在男权的角度上来写这部作品的。政治是男性的舞台。在16世纪下半叶,虽然英国的君主是女性,但是起源于《圣经》的男权观念在国民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在《麦克

麦克白人物形象

简析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形象,他贪婪却又忧虑、“我想要”却又“我不敢”,最初犹豫不决、彷徨到最终杀伐果决、暴力冷血,所有展现的都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充满矛盾的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苏格兰国王的表弟、苏格兰军中的大将,在听到三个女巫称呼自己“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的时候,他“为什么这么吃惊,好像害怕这种听上去很好的消息似的”,麦克白要成为国王,必须要杀死国王邓肯,但是不管是以表弟的身份还是臣子的身份都是为世所不容的,是受到谴责的,所以他对于女巫们好消息似的预言感到害怕。但是在三个女巫走后,他“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麦克白对三个女巫的话还是充满了一点兴趣的,所以希望多指导一些事情,这里又显示出了麦克白对于王位的憧憬。麦克白对于王位既“我不敢”,同时又“我想要”,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权势的诱惑下想做国王,但是麦克白夫人知道麦克白的弱点,“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是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麦克白充满了野心,希望去做一个伟人,但是他却没有成就一份伟业的奸恶,他是一个人,身上也有这人性的光辉,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善与恶,在成就一番伟业与善对立时他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杀国王之前就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酖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也认识到了“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敢这样的事;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的安全”但是矛盾总有一方是会占到上风的,在认识到这一切的前提下,麦克白还是去做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亲手杀死了国王。这也是对于麦克白矛盾性格、内心矛盾挣扎的一个结束,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我不敢”不再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走出这一步的麦克白已经不存在“我不敢”了,他的心里只剩下了“我想要”。 在成为国王之前,麦克白的内心性格还是矛盾的,还有一丝理智尚存,成为了国王之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麦克白接二连三地杀害周围的人,冷血,杀伐果断。以前杀国王一个人还要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还知道报应不爽,那么现在的他“让活人、私人都去受罪吧”,麦克白已经不在乎别人了,关注的只是他自己的权势,而且“以不义开始的事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流血是免不了的,他们说,流血必然引起流血”。如果说之前的不义之事和流血是内心矛盾性格的产物的话,那么现在的流血和罪恶则是麦克白矛盾之后性格的产物,现在的他的行径与成为国王之前的行径是矛盾的,是前后性格的矛盾导致的行为的矛盾。 麦克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的前后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他自身有正面品格,有光辉的一面,但是在自身欲望的诱惑下,这些正面品质与欲望冲突,矛盾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的自身就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麦克白黑暗意象分析

Night and Darkness in Macbeth Night and darkness usually is associated with evil and bloody sights or chaos in literature. For example, a Chinese play thunderstorm by Cao Yu uses darkness to symbolize the changes of emotion and to create a kind of intense atmosphere for the climax of the plot. In Macbeth, William Shakespeare also applies night and darkness as an important imagery, both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In this sense, two functions of night and darkness in Macbeth are found, first as a symbol of evil spirits and second as depiction of environment to cause gloomy atmosphere. (一)Night and darkness works as a symbol of evil spirits Firstly, darkness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ree witches to imply their wickedness.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play a sense of darkness was created by thunder and lightning when the three witches appeared. From the depiction of scene and their words, we had the feeling that something bad may happen. Of course nothing good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thunder and lightning, or fog and filthy air. Then later in scene 3 Banquo also described the witches as evil and wi cked when saying “And oftentimes, to win us to our harm, The instruments of darkness tell us truths, Win us with honest trifles, to betray's In deepest consequence.”(1.3.135-138). When connecting this with what happened in the end,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witches were indeed good at playing the game of words. They told Macbeth what seems promising, and then dragged him into darkness. Later Macbeth himself claimed the witches as "you secret, black, and midnight hags!" (4.1.48). Macbeth actually associated the witches with evils. However, the three witches also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dark side inside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夫人》 在高中时,有一部热播的剧叫《欢乐颂》,在剧中安迪、奇点、赵启平、曲筱绡四人打扑克,但是没想到安迪的一句“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双手也不干净”引起了一系列误会,曲筱绡认为安迪在说奇点是“夫人”,认为奇点在两人的亲密关系中是个“小受”,却并不知道“麦克白夫人”是帮凶的意思。当时看剧我也像曲筱绡一样并不懂得“麦克白夫人”的含义,在完整的阅读了《麦克白》之后才理解了“麦克白夫人”为什么是“帮凶”,以及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思考。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的坏女人中,相比于《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王后追求一个安定生活、一个王后的地位,不顾及儿子、臣民的感受,“使婚姻的盟誓像赌徒的罚咒一样的虚伪”。麦克白夫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和追求显得更加肆无忌惮。其阴谋的高明和残忍程度都令人战栗。 首先,我赞同歌德对麦克白夫人的看法,是“超级女巫”,是阴谋者中的“佼佼者”。 在知道了女巫的预言后,她疯狂地欲望立即被激发起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使了浑身解数。她深知麦克白的天性,于是她用爱情为工具刺激麦克白,崽儿用男性的尊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在麦克白收到激将之后她感觉到麦克白信念有所动摇,又用必胜的信念去鼓励麦克白“只要你集中你的全服勇气,我们决不会失败。”除了权欲熏心之外,不得不承认麦克白夫人是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对于麦克白的心理摸得一清二楚,软硬兼施。麦克白都感叹“愿你生育的全是男孩子,你无谓的精神,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麦克白夫人所展现出的冷静、果断都要远超麦克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