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之说。其贤,除指贤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贪的佳话。

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李母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

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廉洁的魏征夫人

大家知道,魏征是个有名的宰相,他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过文学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 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

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椐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李贞皇后拒收贡献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份钱财。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中确属罕见。

马皇后当好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樟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樟:“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于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

则做成衣掌,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卒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樟:“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郑板桥勤政廉政二三事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是郑板桥辞别潍县父老乡亲而作。据说他离开潍县时,只有三头毛驴,他和书僮各骑一头,还有一头驮着两筐书。可以说是为官一任,两袖清风。

乾隆戊寅年,他二女儿出嫁,他只送一幅墨兰图作为嫁妆,并在画上题诗一首: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说郑板挢穷得连给女儿的嫁妆都没有,恐怕无人相信。是不是在故作清高呢?恐怕也不是。最好的解释,大概还是他崇尚节俭,反对奢靡而已吧。郑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当了十一年的县令,辞官后几位老朋友请他吃饭,饭桌上上了一盆鲫鱼汤,他老人家喝了一口,觉得无比鲜美,随即口占一首: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日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值万钱。当了十一年的县太爷连鲫鱼汤都未喝过吗?这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知道,他在山东潍县时,正在百年一遇的大灾荒,数十万百姓啼饥号寒,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他未等上峰同意,开仓济

众,并为此丢了乌纱帽。他为民请命,与民共甘苦,老百姓称他为“青天”。他离开潍县时,老百姓遮道挽留。

海瑞:清正廉洁的典范

海瑞,号刚峰,应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一生啊,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大清官”。具体化为二十八个字——“敬贤读经,明辨笃行,无私爱民,勤政革新,俭朴清廉,反腐奉法,刚正坚韧。”

海瑞因“骂皇帝”而被“罢官”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六品户部主事而已。他以如此卑微的身份上《治安疏》“言天下所未敢言”,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其刚正不阿令古今之人都钦羡不已。据史料记载,十余年后海瑞在南京吏部侍郎、右佥都御史任上病逝,朝廷清点其身后遗产竟不过俸禄数十两、旧家具数件,时人无不潸然泪下。当扶柩还乡时,南京城内竟有数十万人“空巷而送”,“白衣夹江而哭者数以万计”。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确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律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作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

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几百年来,海瑞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责任编辑:纪检监察)

廉洁故事

廉洁故事 红军故事 一碗白米饭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

回厨房去了。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

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时机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习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习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

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亲密,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沉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集锦三篇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集锦三篇 【诸葛亮教子】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 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 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 “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用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 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 “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 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 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 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 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许多钱,相当富裕。相传,李 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 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惊奇,走上前询问,老奶 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 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 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 许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 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 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访问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 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爱之情油不过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 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 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 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 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 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 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 不胜收。不过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

廉洁小故事心得

读“廉洁”故事有感 五(1)蔡冰冰 贪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越多,就会越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这是一位名人居里夫人说的。 是啊,获得越多,你就会得到更多。 我就在几个故事中,得到了许多感想,其中有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是说一位老头,捕到一只金鱼,金鱼求老人放了它,它什么都依那老头,老头回到家,跟他老伴说了这一件事,他老板第一次要木盆,第二次要房子,甚至还要当海上的女王,老头一次一次去求金鱼,但最后金鱼没有说话,就转身离去,老头回到家里,吃了一惊,那间破房子还是破房子,木盆还是木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可以太贪婪、太贪心,不然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 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廉洁的小公民。 廉洁故事读后感 五(1)洪振鑫 我读了许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我觉得真的很令人感动,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来讲讲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他曾经说过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未严厉批评,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做了一个检讨,把楼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 周总理他不允许装修会议厅,不许政府人员花钱建高级的楼,他的一生省吃俭用,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本色仅仅只有几套料子服装他的许多衣服都补了在补,他吃的东西大部分是粗粮这类的,连一粒掉在地上的米也要夹了再夹。周总理的这种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廉洁 五(1)谢松源

古代名人故事(事例)

古代名人故事(事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

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2:王亚南读书的故事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3:余秋雨饿着肚子读书的故事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

关于廉洁的故事

关于清廉的故事 2018-12-27妈妈,什么是清廉呀?”我曾用幼小的声音这样追问过妈妈。 妈妈微笑着回答我:清廉就是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小小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疑问的种子。 清廉是像周总理一样吗?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清廉是像包拯一样吗?嫉恶如仇,严于律己,铁面无私,执法不避亲党,所有亲朋故旧的请托都被他一概拒绝。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志士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沉淀着的是那些让后人瞻仰和传承的清廉的品质,清廉既可以小到一粒米,一片菜叶;也可以大到关系社会发展甚至国家存亡的大事。 它与我们既像是隔着千山万水,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身边就不乏有像这种刚正不阿,严于律己,节约清廉的人。 我的爷爷是一个普通的领导干部,衣服一年到头穿来穿去也就那么几套工作制服,从来没有为自己购置过一件新衣。 他总是很撙节,大凡掉在桌上的饭粒,他都要捡起来吃,即使是刚做好的饭菜还有很多,他也会默默地把那些剩饭剩菜一点不剩的吃完。爷爷常对我们说:勤以修行,俭以修德,节约足以持家;廉以修身,洁以养性,清廉必可兴邦。 ”在工作上爷爷是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 记得那一天,一个穿着气派的老板来我家做客。 一番寒暄之后就切入了主题:张书记,我今天来主要是想让您给我把把关。

”爷爷却义正言辞地说:上次我已经和你说过了,这个检查是公开、公正、公平的。 ”您说的对!说得对!”这位叔叔一边点头哈腰一边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卡塞给爷爷。 这时爷爷有点恼火了,声音比以前更坚决了:我已经说过了,我建议你还是把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缺点上吧!今天就到此为止吧!”那老板一脸无奈相,只好勉强一笑:那打扰了,再见!”像这样来我家送礼的人还真不少,可每一次都被爷爷拒绝了,爷爷总说:廉取所当取,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因此,爷爷还落下一个傻子”的称号,可他却乐意当这种傻子”,这也是最美的傻子”。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身上的这种清廉的精神,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全国人民人人都能做到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的话,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的繁荣昌盛!二年级:张馨元乐乐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里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里的故事 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故事大全里的故事。 甘罗: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风台县)人,历史上被称为神童。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甘茂,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可秦王听了奸臣的坏话,故意找茬儿要杀甘茂。满朝文武纷纷跪下求情,恳求赦免老宰相。秦王不好推托,就说:“看在众卿的面子上,饶你不死。不过,死罪虽免,处罚难饶,限你三天以内,送上两个公鸡下的蛋和一盏晚上点起来最亮的灯。如不能照办,罪加一等。”其实,秦王还是想治老宰相的罪,故意出了这样的难题。 老宰相说:“谢万岁不斩之恩。”就起身退出宫廷,长吁短叹地回家了。 眨眼间,三天的期限已经过了两天。老宰相饭不思,茶不饮,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两天的工夫,头发全愁白了。 他的小外孙甘罗,见老爷唉声叹气,就缠着问为嘛愁成这个样子?甘茂说:“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一边玩去吧。”甘罗说:“您不是常说‘有志不在年高’吗?老爷,您就说说嘛,俺准给您出个主意。”老宰相经不住甘罗的纠缠,就把秦王出的难题,从头至尾

讲了一遍。末了,他又说:“你小小年纪,能办得了这样的事?” 甘罗想了一会儿,就说:“老爷,这有什么难处,赶明儿,我替你上朝回复秦王。”老宰相说:“胡扯!你想去送死吗?”甘罗不急不躁,附在老爷耳朵上叽咕了一阵子。老宰相说:“好孩子,事已如此,那就这样试试看吧。” 第二天,甘罗代替老爷上朝,到了金銮宝殿,秦王问:“你是何人?” 甘罗答道:“甘茂的外孙甘罗叩见万岁。” 秦王问:“你老爷为何不来?” 甘罗答道:“在家里生孩子。” “一派胡言!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秦王生气了。 甘罗接过话,说:“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秦王被甘罗说了个愣,一时无言以对。停了一霎,秦王又说:“那盏最亮的灯拿来了吗?” 甘罗说:“这灯要在晚上才好送过来。” 秦王叫甘罗暂时回去,到晚上带灯来见。到了晚上,甘罗空着手到王宫来了。秦王问:“最亮的灯在哪里?” 甘罗指指天上的一轮明月说:“万岁,这就是俺给您送来的最亮的灯。” 秦王生气地说:“那是月亮,怎么说它是灯?欺骗寡人,该当何罪!” “回万岁,这是天灯,它照耀整个大地,六合之内无处不明。大王威镇四海,德配天地,只有这盏灯,才能使秦国国土到处是明亮的。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

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

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

名人的廉洁故事

廉洁小故事3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本色。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之说。其贤,除指贤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贪的佳话。 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李母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

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廉洁的魏征夫人 大家知道,魏征是个有名的宰相,他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过文学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 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

古代名人故事50字

古代名人故事50字 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那么要了解古代的名人故事又有哪些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代名人故事5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一:文天祥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二:叶天士拜师谦学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三:李清照少女填词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四:杨禄禅陈家沟学艺杨禄禅受到乡里恶

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五: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六:柳公权戒骄成名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七: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故事50字篇八:王羲之吃墨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

超级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

超级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 篇一: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 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4、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

中华故事之历史名人大全精选

中华故事之历史名人大全精选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宣德初 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是一位著名的「救时宰相」。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复任。十四年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 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 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 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他拿办胡宗宪子,拘以法;又以直言抗严嵩党习,以刚直著名。四十一年(1562年)擢 嘉兴通判,被劾,谪为兴国知县。四十五年晋户部主事,疏谏罢斋 醮忤帝,下狱。穆宗立,获释复官。历兵部主事、右通政。隆庆三 年(1569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白茆河。不久遭豪强反对被解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历任南京 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 夏言(1482-1548),明嘉靖时大臣。嘉靖二年(1523年)出按皇庄,力主归还侵民之产,禁止勋戚受献庄田,颇得皇帝赞许。十七年为 内阁首辅。十八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二十一年七月 革职闲住。他为人颇自负,遭忌于严嵩等。二十七年正月夺官俸, 以尚书致仕。嵩乘势攻讦,十月夏言被杀。言以经邦济世之才自许,虽以骄蹇见忤,然所为多持正。

历史清廉人物故事

历史清廉人物故事——况钟 刚正廉洁,孜孜爱民 ——苏州知府况钟 况钟(公元1381年—1442年),字伯律,号龙冈。江西靖安(今江西西北)人。祖上是一个士大夫之家,到祖父况渊时全家十余口都在战乱中丧生,只剩下况钟之父况仲谦。因年幼无依,被况渊友人黄胜祖收养,况仲谦也改姓黄,后来况钟任礼部郎中时奏请宣宗批准他恢复了况姓。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况钟二十四岁。这时靖安县来了一个新的知县俞益,为官清正,想选用一个能干的书吏。有人推荐了况钟。俞益一下就选中了文理通达、书法端正的况钟,于是正式任用况钟为县衙礼曹,管理礼仪、祭祀一类的事务。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况钟赴京到掌管任免和考核官员的吏部去考绩。因为考核优秀,被破格提拔为正六品,朝廷任命况钟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况钟在礼部任职最后考核结果是“以贤劳著称”,提升为礼部仪制司郎中。后况钟又被选中出任苏州知府。 况钟到达苏州府就深入了解情况,当时苏州贪赃枉法的奸吏横行,人民苦不堪言。况钟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开始装作糊涂,故意向左右之人询问该如何处理案卷,并按他们所说的方法给批文。实际上况钟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私行察访,将他们的种种表现记录在案,全面地掌握了这些奸吏的罪行。过了一个多月,况钟开始采取行动了。他命令左右手下准备香案,把学官子弟及僚属全部叫来,对他们宣读皇帝“敕书”,奸吏吓得惊恐万状,浑身发抖。况钟雷厉风行地撤换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属官,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重视办学,兴修太湖水利、

设济农仓、主修桥梁、古迹等,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人公正,不谋私利,苏州百姓称况钟为“况青天”。 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三次离任,三次又被留任。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况钟积劳成疾,于十二月底病逝于任上。噩耗传出,百姓痛哭流涕,罢市停业,以示哀悼。苏剧《十五贯》塑造了况钟这个历史人物。虽然在《十五贯》这出戏中况钟已是个艺术形象,但为民伸冤,伸张正义的特点与历史上的况钟是相吻合的。

古代名人经典故事三篇

古代名人经典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古代名人经典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杨时求学】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光砸缸救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

古代廉政小故事20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