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粒构建-protocol

质粒构建-protocol

质粒构建-protocol
质粒构建-protocol

一,引物设计:

1,选择合适的载体。酶切位点及其顺序(酶切位点的顺序一定不能颠倒)。

2,在NCBI上再次确认目的片段的碱基序列。

1,使用word

2,设计引物:primer-up

Primer-down

3,核对----送公司合成。

4,对公司合成的引物离心,10000rpm、5-10分钟、at 4℃,在超净台按照管子上标注的体积加入高压水(2dH2O),再把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混在一起,at 4℃保存。

二,PCR(P出目的片段):

(一)、从韩家淮实验室赠送的菌液里P出目的片段:

12ul韩家淮实验室的菌液,

相应的抗生素

94℃ 5min

菌液1ul 94℃ 30sec

2x PFU mix 25ul 58℃ 30sec

Primer 1ul 72℃ X min

2d H2O 23ul 72℃ 5min

(X是根据片段的长度设定,500-1000bp/min,退火温度根据Tm值来计算,一般低于Tm值2℃)

3,跑胶、回收:

(1),配胶:

称0.6g的琼脂糖

加入60ml的

加入0.6ul的EB(℃左右时)

25分钟后,即可点样跑胶。

(2),跑胶:130-150V、25-30分钟左右。

(3),紫外灯下观察,切胶(要带防护手套和口罩)

4,做胶回收(天根{TIANGEN}公司的DNA纯化回收试剂盒): 按照试剂盒的protocol来做,在胶回收的最后一步,Elution Buffer预先在55-65℃温箱中水浴,并且在加过EB后,放在37℃温

箱中2min。

对胶回收的产物跑胶验证。可建立10ul的体系:回收产物2ul、10xloading buffer 2ul、2d H2O 6ul。

三,酶切、链接:

1,目的片段酶切:(37℃酶切过夜或者4小时)

insert :上述胶回收产物35ul

10 x H buffer(1.5x)7ul

50ul的体系 dd H2O 6ul

酶1 1ul

酶2 1ul

2,载体酶切:(37℃酶切过夜或者4小时)

V ector (1ug/ul):2 ul

10 x buffer(1.5x)3ul

20ul的体系dd H2O 13ul

酶1 1ul

酶2 1ul

为方便以后使用,载体可以一次性多切点。

3,酶切时,首先要核对一下酶的buffer,有时双酶切时两个酶不能共用一种buffer,那么就要先切一端,酶切回收后再用另一酶切另一端,然后再酶切产物回收。

4,连接:

2x Rapid Ligation 6ul

V ector 0.8ul

12ul的体系insert 4.5ul

(目的是为了多加点insert)T4 DNA Lignase 1ul

四,转化:

⑴、冰上20分钟-→热激:42℃、90秒-→冰上2分钟

⑵、加1ml SOC(或者1ml LB),37℃、180 rpm、45分钟。

⑶、将上述转化后的菌液加入到100ml的LB中。再按抗生素:LB=1:1000的比例加入抗生素,(100ml的LB加50ul的2Kx的氨苄)。

⑷、250rpm、过夜。

五,质粒大抽:

六,收菌:

取过夜菌至50毫升离心管,离心:6000g、3-5分钟、4℃。再重复一次,每管共收集100毫升过夜菌沉淀。(倒置于草纸上使液体流尽)。

七,重悬:

每管加入8ml的RES-EF(RnaseA),重悬细菌沉淀—充分V ortex或用枪头吹打沉淀。确保沉淀完全散开,无可见细菌团块。

3,裂解:

每管加入等量的LYS-EF bufffer,即8ml。轻轻上下颠倒离心管4-6次,(勿震!!)室温放置5min,使细菌完全裂解,溶液透明,无团块或絮状物。

注意:vortex或其它剧烈操作会导致基因组DNA断裂,易导致最终所得质粒被基因组DNA 污染

4,平衡:

⑴:滤芯插入柱子,将柱子驾于50ml离心管上(或者直接架于50ml离心管架上)

⑵:取15ml EQU-EF buffer 沿滤芯四周加入—充分平衡滤芯。

注意:①离心管内的液体不要浸没滤柱的头,所以要勤于倒弃滤液,②在过滤平衡液的同时,进行5、6步,防止滤芯干掉。

5,中和:

在等待EQU-EF buffer滤完时,往裂解好的菌液中加入8ml NEU-EF buffer,颠倒混匀,冰上孵育5min。(不能vortex)

6,离心、过滤:

⑴:离心中和过的菌液:10000rpm、5-10min、at 4℃--质粒存在于上清中。

(离心使沉淀更加紧密,更集中于管底,对于进一步提高质粒质量会有所帮助)

⑵:将上清吸入到平衡好的滤芯中,重力自流尽。

7,洗一:

过滤完毕后,吸取5ml的FIL-EF buffer,沿滤芯四周加入(将粘在滤芯上的质粒洗下来)--过滤完后,将滤芯弃掉。

8,洗二:

往滤柱中加入35ml的ENDO-EF buffer—去内毒素

9,洗三:

待滤完后再加入15ml的wash-EF buffer—过滤。

10,洗脱:

取一支干净的15ml超速离心管,将滤完的柱子插入到离心管中,用高压条将二者绑好,往滤柱中加入5ml Elu-EF buffer.

(Elu-EF buffer预先放在50℃的恒温箱中加热,可提高洗脱效率)

11,沉淀:

待Elu-EF buffer滤完后,弃滤柱,往离心管中加入5ml的异丙醇(将质粒沉淀下来),混匀(充分vortex),静止10min---10000rpm、30min、4℃---弃上清。

12,洗涤:

加5ml的70%酒精(ETOH)或用15ml三蒸水(高压过)+35ml的无水乙醇配制(在超净台进行),混匀(上下颠倒即可),离心:10000rpm、10min、常温。弃上清,重复上述步骤一次(再洗涤一次)弃上清---到超净台用200ul枪头把上清尽量洗净----再空离一次,在超净台用小枪头把液体洗净---吹干。

13,溶解:

取100-300ul高压过的H2O-EF溶解质粒--定量后,将质粒的浓度调至1ug/ul—最后,保存到-20℃。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转化

实验目的 1. 学习在实现DNA 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 载体和目的DNA 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2. 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 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 酶切的操作。 3. 学习利用T4 DNA 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 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 分子的 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4. 掌握利用Cacl 2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5. 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 E.coli 的原理和方法。 6. 学习并掌握使用红白菌落法筛选获得重组子以及α互补筛选法的原理及方法。 7. 学习并掌握使用Omaga 试剂盒抽提质粒的方法及进一步确定重组质粒中含有外源目的DNA 片段。 实验原理: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反应 体外构建重组DNA 分子,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在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供体DNA 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常用的酶切 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 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 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 子中,或目的DNA 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单酶

切法简单易行,但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其最佳反应条件,最主要的 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在双酶切体系中,如果两种酶对盐离子的浓度和温度要求一致,原则上可以将这两种酶同时加入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步酶切;如果不一致,则酶切反应最好分步进 行,常用的酶切顺序是:先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 酶切与连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步骤,要达到高效率的连接,必须酶切完全,酶切的DNA 数量要适当。另外,酶切反应的规模也取决于需要酶切的DNA 的量,以及相应的所需酶的量。一般的,酶切0.2~1.0 μg的DNA 分子时,反应体积约为15~20 μg,DNA 的量越大,反应体积可按比例适当放大。酶的用量参照标准:一个标准单位酶能在指定的缓冲液系统和温度下,1h 完全酶解1μg 的pBR322 DNA 分子。如果酶活力低,可以适当增加酶的用量,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反应 总体积的10% 。因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是保存在50% 甘油的缓冲液中,如果酶切反应体系中甘油的含量超过5% ,就会抑制酶的活性。 (二)载体与外源DNA 的连接反应 连接反应总是紧跟酶切反应,外源DNA 片段与载体分子连接的方法即DNA 分子体外重组技术主要依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 连接酶催化完成的。DNA 连接酶催化两双链DNA 片段相邻的5’-磷酸和3’-OH 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在分子克隆中最有用的DNA 连接酶是来自T4 噬菌体的T4 DNA 连接酶,它可以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连接反应时,载体DNA 和外源DNA 的摩尔数之比控制在1:(1~3 )之间,可以有效地解决DNA 多拷贝插入的现象。实际操作中,反应温度介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是16℃,平末端适当提高连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提高,反应速度增加,所需时间会相应减少,16℃下最常用的连接时间为12-16h 。 (三)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令狐采学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 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1)复制起始位点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D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真核生物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Amp+ ,Kan+ (3)多克隆位点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4)P/E 启动子/增强子 (5)Terms 终止信号 (6)加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mRNA 作用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表达载体。 【2】.载体的类型: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如<10kb 选质粒。 (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 (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 【3】载体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体);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Ampr(试一试)。 (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G418)等等。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制酶将载体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

重组质粒的构建经验 [技巧]

重组质粒的构建经验 [技巧] 重组质粒的构建经验~~~ 昨天我在版中我看很多谷友询问重组质粒的构建问题,有些谷友说构建质粒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让我联想我刚做分子生物学时候的曲折。重组质粒构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一个星期同时构建三二个组质粒是没有问题的。在国内先进的实验中,也大都是由实验员搞定。但是其中还是有些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在这里将我的心得分享于大家,这也是我本人几年来一线工作时的经验积累,以期能为谷友提供借鉴,让大家在实验中少走弯路。所涉及内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2) 载体酶切的问题 3) 连接片段浓度比的问题在阐明上述问题同时,本人尽可能举些实验中的问题案例予以说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1、克隆位点选择的问题。首先要对目标基因进行酶切位点扫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点清单。然后对照质粒多克隆位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必须是目标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点。这是常识,不赘述。 2、保护碱基数目的问题。在设计PCR引物时,引入酶切位点后,常常要加入保护碱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保护碱基数量多少,可能被新手所忽视。这种忽视碰可能会大大影响后续的实验进展。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内切酶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可以正常进行;而有一类,仅仅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因为内切酶不能正常结合DNA片段上。如NdeI就属这类,需要加入至少6个保护碱基,常用的HindIII也要三个。下面是我提供这类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护碱基数,相信下列将有助于大这家的实验设计。 NcoI 4 NdeI 6 NheI 3 NotI 8 PmeI 6 SacI 3 SalI 3 SmaI 3 HindIII 3 BstI 8 SphI 4

表达质粒的构建

表达质粒的构建 一、表达载体的构建 表达载体是指具有宿主细胞基因表达所需调控元件,能使克隆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转录与翻译的载体。也就是说,克隆载体只是携带外源基因,使其在宿主细胞内扩增;表达载体不仅使外源基因扩增,还使其表达。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与否及表达水平受到许多因素(调控元件)的制约。 1、正确的阅读框架 外源基因编码区在插入表达质粒中原核基因编码区时,阅读框架应保持一致。外源基因只有在它与载体DNA的起始密码相吻合时,才算处于正确的阅读框架中,从而表达融合蛋白,使外源蛋白与宿主蛋白相融合。 2、目的基因有效转录的启动子 启动子是DNA链上一段能与D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mRNA合成的序列,它是基因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控序列。原核启动子是有两段彼此分开且又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组成的,分别称为-35区和-10区。-35区序列为TTGACA,-10区的序列为TATAAT。两序列之间的最佳间距为17bp。可与RNA聚合酶结合,并指导该酶在正确的转录部位开始合成mRNA。由于细菌RNA聚合酶不能识别真核基因的启动子,因此原核表达载体必须用原核启动子带动真核基因在原核生物中转录。原核表达载体启动子的转录常常是可以控制的,一般情况下不转录,而受诱导剂诱导时就能转录,带动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 (1) 大肠杆菌的lac启动子是乳糖操纵子的启动子,受lac I编码的阻遏蛋白调节控 制

(2) 大肠杆菌的trp启动子是色氨酸操纵子启动子,受trpR编码的阻遏蛋白 调节控 制 (3) tac启动子,由lac启动子的-10区和trp启动子的-35区融合而成,汇合了lac 和trp两者优点,是一个很强的启动子,受lac I编码的阻遏蛋白调节控制 (4) lacUV5启动子是经紫外线诱变改造的lac启动子,该启动子失去了CAP和cAMP 的证调控,只要有乳糖或IPTG存在时就能够启动转录 (5) 噬菌体的λP启动子是λ噬菌体左、右向启动子,是一个温度敏感的阻 遏蛋、LR 白受温度调控的很强的启动子 (6) T7噬菌体启动子,比大肠杆菌启动子强得多,并且十分专一,只被T7RNA 聚 合酶所识别。pET宿主是大肠杆菌BL21(DE3),BL21(DE3)是一株带有由lacUV5 启动子控制的T7噬菌体RNA聚合酶基因的溶源菌。 3、转录终止子 为了稳定载体系统,防止克隆的外源基因干扰表达载体的稳定性,一般要在多克隆位点的下游插入一段很强的核糖体RNA转录终止子。否则合成的mRNA过长,不仅消耗细胞内的底物和能量,而且容易使mRNA形成妨碍翻译的二级结构。 4、mRNA有效翻译的SD序列 在原核生物中,mRNA分子上有两个核糖体结合位点也调节着mRNA的翻译,一个是起始密码(AUG或GUG),另一个是位于起始密码上游3~11个核苷酸处的由3~9个核苷酸组成的一段保守序列AGGAGGU,称为SD序列。而核糖体和mRNA的结合是

质粒构建步骤设计

ALS相关基因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材料:含有GST载体pGEX-6p-1的菌(约5kb);SMN1d(大约1kb)和C9ORF72(大约1.5kb)基因;BamH1和EcoR1酶Cutsmart。 步骤: 一、目的基因的获得 1、引物设计 2、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进行PCR.( μl) 3、DNA电泳(1g琼脂糖/100m1XlTAE)以检测PCR产物。 0 1 2 3 4 5 6 7 8 4、跑胶并回收 5号和6号(SMN)共40μl全部加到一号孔中 7号和8号(C9ORF72)共40μl全部加到三号孔中 五号孔加5μlMarker

回收: 1、在紫外光下将目的带切下,放入两个EP管中 2、每管中加250μl Binding Buffer, 60℃,7分钟融化 3、将溶化后的胶加入到柱子中;10000xg 1min离心,弃液 4、加300μlBinding Buffer,10000xg 1min离心,弃液 5、加700μlSPW洗两次,10000xg 1min离心,弃液 6、12000xg,2min离心,挥干乙醇 7、超净台内吹2min 8、加30μlddH2O静置1min,10000xg 1min离心 9、重溶解一遍 二、质粒的获得: 1、扩大培养:将菌种接种(20μl)到含有AMP(5μl)的培养基(5ml)上, 37℃摇过夜。 2、提质粒: 1、收集50-100ml过夜培养的菌液10000rpm离心1分钟,尽量 吸除上清 2、向留有菌体沉淀的离心管中加入250μl溶液Ⅰ,使用移液器 或涡旋振荡器彻底悬浮细菌细胞沉淀。 3、向离心管中加入250μl溶液Ⅱ,温和地上下翻转6-8次使菌 体充分裂解。注意:①翻转一定要温和,以免污染细菌基因组DNA。 ②作用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以免质粒受到破坏。 4、向离心管中加入350μl溶液Ⅲ,立即温和地上下翻转6-8次, 充分混匀,此时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构建重组质粒基本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基本方法 1.cDNA编码区片段的PCR扩增 50ul ×2 模版 1 5‘引物 1 3‘引物 1 dNTP 1 10×buffer 5 Taq 1 Milliq H2O 40 2.PCR产物纯化 1、加5倍体积的PB 2、将Spin柱放于2ml收集管上 3、加样液,14Krpm,离心1min 4、弃去排出液 5、加0.75ml PE, 14Krpm,离心1min 6、弃去排出液,14Krpm,离心1min 7、将Spin柱放在洁净1.5ml的Epp管中 8、往Spin柱的膜中央加入50μl的EB(或milliq H2O),静置2min, 14Krpm, 离心1min 3.双酶切 载体和PCR产物分别用一下条件进行双酶切(反应体系均为30ul,37℃,酶切n 小时): 4.双酶切后的载体用试剂盒割胶回收 1.割胶并称重,加3倍体积的QG(胶块每100mg约合100μl的体积)

2.50℃,恒温10min,等到胶完全被溶解 3.将一个Spin柱放在一个2ml的收集管中 4.加样液,14Krpm,离心1min 5.弃去排出液 6.加0.75ml PE, 14Krpm,离心1min 7.弃去排出液,14Krpm,离心1min 8.将Spin柱放在洁净1.5ml的Epp管中 9.往Spin柱的膜中央加入50μl的EB(或milliq H2O),静置2min, 14Krpm, 离心1min 5.连接 上述双酶切产物经过纯化(其中载体酶切产物割胶回收,PCR片段酶切后纯化步骤与上述PCR产物纯化步骤相同),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16℃连接过夜。连接体系如下: 载体 2ul PCR 片段 6ul 10xT4 buffer 1ul T4 DNA ligase 1ul 6.转化 取上述连接液5μl转化到预先制备的DH5α化学感受态细胞中,冰浴30分钟,42℃热激2min,置冰上5min,加入1mlLB培养液37℃摇床45min,离心5000rpm,1-5min(不要离心太久,以免太实),最后均匀涂布在含有100 ng/ml 抗生素的LB平板上(100-150 ul)。将平板在37℃倒置培养过夜。挑取阳性克隆菌落转划到另一块含有100 ng/ml抗生素的LB平板上,并对之进行编号,37℃倒置培养过夜。 7.菌落原位PCR 挑取转划后长出的阳性克隆菌落,加入3ul细菌DNA提取液破细胞。将 细菌裂解液作为PCR模板,其他PCR组分及PCR条件同上。PCR产物在2% 凝胶上进行电泳分析。 8. QIAGEN试剂盒抽提质粒

构建质粒经验

重组质粒构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一个星期同时构建三二个组质粒是没有问题的。在国内先进的实验中,也大都是由实验员搞定。所以其中其中还是有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在这里决定将我的心得分享于大家,以期能提供借鉴,让大家在实验中少走弯路。 在本帖及之后继帖中将以一段PCR获得基因,以NdeI和HindIII位点克隆进入质粒为例来系统剖析重组质粒的构建中基本策略与技巧。这作的经验积累与心得。所涉及内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2) 载体酶切的问题 3) 连接片段浓度比的问题 以上阐明上述问题同时,本人尽可能引入实验时会各种出现的问题予以说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1 对目标基因进行酶切位点扫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点清单。对照质粒多克隆位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必须是目标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点。这是常识不赘述。这里对NdeI和HindIII 为例。 2 设计PCR引物时的保护碱基数目。这可能是初涉入未引起注意与重视问题。NdeI需加入6个以上的保护碱基,而HindIII则要三个就可以。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内切酶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可以正常进行;而有一类,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因为内切酶不能正常结合DNA 片段上。如NdeI就属这类。 下面是我提供这类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护碱基数: NcoI 4 NdeI 6 NheI 3 NotI 8 PmeI 6 SacI 3 SalI 3 SmaI 3 HindIII 3 BstI 8 SphI 4 XhoI 3 XbaI 3 SmaI 4

案例分析:本人最初用NdeI酶,未注意到该问题,只与普通酶一样引入两个保护碱基,一个月内没有进展。后查文献得知症结所在,加下六个后,迎刃而解。大家引以为戒啊。 现在普通酶我都引入三个保护碱基,现在合成价格不贵,为保证酶切充分,连接顺利,不用节约那点钱,再说若一次不成功,重要实验花费时间与金钱更多,孰利孰弊,不言自明。呵呵。 二、载体酶切的问题 1单切鉴定。这个问题实是简单,但我认为很有着重强调之必要。现在大家手头的质粒都是转来转去的,其中的各酶切位点状况如何,是否能被有效地切开,在实验开始之前对质粒载体很有作单切鉴定之必要。现在我每次构建之前,对所要用的酶切位点都作一一鉴定,比如要用到NdeI和HindIII,我就先对质粒该两个酶进行鉴定。有效地切开后,再将引物发出合成;若不能,就按“一”中原则进行调换。 2 质粒双切后对照连接。实验中这是连接步骤,但实质还是质粒酶切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在通用缓冲液中进行双酶切,但两种酶在通用缓冲液中中酶切效率不一样,可能导致部分只是单切缺口的质粒片段存在,这样,连接的对照实验在不加入外源片段时,质粒就会自连,长出菌斑,这种情况下,质粒酶切片段是不可能用于下一步真正连接实验。 案例分析:本人曾用XhoI和HindIII酶切位点构建重组质粒,对质粒进行双酶切后,直接就做连接,未上述两步鉴定,每次结果满板的菌斑。但就是没有阳性。后来对质粒进行单酶要鉴定后,发现XhoI酶切位点损坏。又是一个月没有进展,浪费精力和药品。血的教训啊。因为当时没有注意到:单切质粒是一条带,双切质粒也是一条带,电泳行为上是一样的,分辨不出。如果做上述任何一个鉴定就会知道问题出在那儿,呵呵。 案例分析:本实验室一个号称实验严谨的大博士,有KpnI和HindIII构建重组质粒,一个月未果,只得阴性斑,不得阳性斑,后怀疑KpnI酶失效。迁怒KpnI,在我不知情下扔掉实验室所满管KpnI酶。我得知后,问他做过上述两鉴定实验后,他支吾着说没有,反而责备本人不早说出问题原因所在。呵呵,他不自责自己只是闷头做实验,不早问,反倒咬一口解铃人。呵呵,你说冤不冤?版主你的类似的冤可能更多吧,辛苦了! 两星期前写了前两问题后,终于能抽时间写第三个问题,在做好前述两个方面工作后,这个问题相对简单。 三、连接时两片段浓度比问题 一般实验指导手册上都说质粒:片段=1:3(摩尔比),在实际操作中我以为在1:5甚至1:10为宜。做好“一、二”,16℃10小时后,每次都能有效地连接上。当然还有感觉态问题,我们以前自己做,现在懒得做了,都用“天为时代公司”的产品,还不错(注明我不是天为公司内线,呵呵)。

几种新型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

几种新型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 摘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基因功能过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处于转基因植物的主导地位,采用合适的构建方法会使实验效果事半功倍。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除了传统构建法、Gateway 技术、三段T-DNA 法、一步克隆法等,还有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新型的载体构建方法:基于竞争性连接原理快速构建小片段基因表达载体;Micro RNA 前体PCR 置换法适用于构建小分子RNA 表达载体;重组融合PCR 法特别适用于插入片段中含有较多限制性酶切位点的载体构建;利用In-Fusion 试剂盒可以将任何目的片段插入一个线性化载体的某个区域;构建多片段复杂载体可采用不依赖序列和连接的克隆方法(Sequence and ligation-independent cloning, SLIC) 法;Gibson 等温拼接法。本文将在总结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这6种新方法的特点,期望通过这几种新的方法给植物基因工程表达载体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Micro RNA 前体PCR 置换法,In-Fusion 试剂盒法,重组融合PCR 法,Gibson 等温拼接法,Golden Gate 拼接法 基因克隆、载体构建是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常规步骤[ 1 ]。而载体构建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基础技术。随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适合于不同研究目的各种载体系统应运而生,其中在转基因植物中最常用的是质粒载体。传统的载体构建方法在进行构建多片段拼接的复杂载体时,需要精心选择酶切位点[ 2 ],有时还需要构建多个中间载体,操作比较麻烦,费时费力,因此寻找简单、高效、快捷的载体构建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1969 年Arber 等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载体的构建方法逐步发展,从传统构建方法到

重组质粒的构建

重组质粒构建 生物学——屠仁军(新浪) 一、载体与外源片段(PCR产物)的双酶切 为了保证做连接反应时有足够的外源DNA片段,应该加入1ug的DNA进行酶切反应;两种酶分别加1ul,10×buffer 2ul,1ug的DNA,加水至20ul。(因此要跑胶分析DNA以及载体的浓度,取1-2ul,电泳检测其含量。1ul体积太少,可以将其稀释在9ul水中,再加loading buffer。6ul 15000bp的marker,2500bp条带的亮度约是100ng DNA。可对比marker的亮度算出酶切回收的DNA的浓度,以便于确定连接反应时的用量。Image J软件可以做灰度分析。) 双酶切反应结束后,使用PCR cleanup试剂盒回收DNA与载体。回收完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浓度。(也可以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量DNA的浓度,但是,一般酶切反应之后其浓度会比较小,取1ul 稀释100倍之后浓度很低,可能已经低于仪器的测量范围,而电泳灵敏度很高,还可一排除杂带、RNA、蛋白质等对浓度的干扰。) 二、连接反应 载体100ng,DNA片段根据大小,1ul buffer,1ul T4连接酶,加水至10ul;16℃连接12-16h。 载体(约0.03pmol)与外源DNA的摩尔比大约1:3-1:10之间,根据载体与DNA片段的长度,可算出需要的量。因为载体的大小一般在5kb-10kb,因此,严格的算出0.03pmol的载体的质量意义不大,大约100ng即可。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可以25℃连接15min,之后可取5ul进行转化,剩余5ul于16℃继续连接。 三、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中 从-70℃中取出感受态,指尖轻转融化后立即插入冰上,5ul连接产物+100ul感受态大肠杆菌,充分混匀后冰浴30min,然后42°热激90s,热激时不要晃动EP管。然后立即插入冰上,静置2min。(连接产物的量尽量不超过感受态体积的5%,否则会降低转化效率,从而得不偿失。)在超净台中向EP管中加入700ul 无抗性LB培养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1)复制起始位点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D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真核生物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Amp+ ,Kan+ (3)多克隆位点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4)P/E 启动子/增强子 (5)Terms 终止信号 (6)加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mRNA 作用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表达载体。【2】.载体的类型: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如<10kb 选质粒。(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

(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3】载体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体);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Ampr(试一试)。(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G418)等等。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制酶将载体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连接。 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第一步:首先看Ori 的位置,了解质粒的类型(原核/真核/穿梭质粒) 第二步:再看筛选标记,如抗性,决定使用什么筛选标记。 (1)Ampr 水解β-内酰胺环,解除氨苄的毒性。 (2)tetr 可以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胞。 (3)camr 生成氯霉素羟乙酰基衍生物,使之失去毒性。 (4)neor(kanr)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使G418(长那霉素衍生物)失活

重组质粒的构建

重组质粒构建 生物学——屠仁军(新浪)一、载体与外源片段(PCR产物)的双酶切 为了保证做连接反应时有足够的外源DNA片段,应该加入1ug 的DNA进行酶切反应;两种酶分别加1ul,10×buffer 2ul,1ug的DNA,加水至20ul。(因此要跑胶分析DNA以及载体的浓度,取1-2ul,电泳检测其含量。1ul体积太少,可以将其稀释在9ul水中,再加loading buffer。6ul 15000bp的marker,2500bp条带的亮度约是100ng DNA。可对比marker的亮度算出酶切回收的DNA的浓度,以便于确定连接反应时的用量。Image J软件可以做灰度分析。) 双酶切反应结束后,使用PCR cleanup试剂盒回收DNA与载体。回收完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浓度。(也可以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量DNA的浓度,但是,一般酶切反应之后其浓度会比较小,取1ul 稀释100倍之后浓度很低,可能已经低于仪器的测量范围,而电泳灵敏度很高,还可一排除杂带、RNA、蛋白质等对浓度的干扰。) 二、连接反应 载体100ng,DNA片段根据大小,1ul buffer,1ul T4连接酶,加水至10ul;16℃连接12-16h。 载体(约)与外源DNA的摩尔比大约1:3-1:10之间,根据载体与DNA片段的长度,可算出需要的量。因为载体的大小一般在5kb-10kb,因此,严格的算出的载体的质量意义不大,大约100ng即可。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可以25℃连接15min,之后可取5ul进行转化,剩余5ul于16℃继续连接。 三、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中 从-70℃中取出感受态,指尖轻转融化后立即插入冰上,5ul连接产物+100ul感受态大肠杆菌,充分混匀后冰浴30min,然后42°热激90s,热激时不要晃动EP管。然后立即插入冰上,静置2min。(连接产物的量尽量不超过感受态体积的5%,否则会降低转化效率,从而得不偿失。)在超净台中向EP管中加入700ul 无抗性LB培养基,

载体构建经验

做酶切要注意的问题 重组质粒构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一个星期同时构建三二个组质粒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还是有些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在这里将我的心得分享于大家,这也是我本人几年来一线工作时的经验积累,以期能让大家在实验中少走弯路。所涉及内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2) 载体酶切的问题 3) 连接片段浓度比的问题 在阐明上述问题同时,本人尽可能举些实验中的问题案例予以说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1、克隆位点选择的问题。首先要对目标基因进行酶切位点扫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点清单。然后对照质粒多克隆位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必须是目标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点。这是常识,不赘述。 2、保护碱基数目的问题。在设计PCR引物时,引入酶切位点后,常常要加入保护碱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保护碱基数量多少,可能被新手所忽视。这种忽视碰可能会大大影响后续的实验进展。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内切酶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可以正常进行;而有一类,仅仅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因为内切酶不能正常结合DN 段上。如NdeI就属这类,需要加入至少6个保护碱基,常用的HindIII也要三个。 下面是我提供这类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护碱基数,相信下列将有助于大这家的实验设计。 NcoI 4 NdeI 6 NheI 3 NotI 8 PmeI 6 SacI 3 SalI 3

SmaI 3 HindIII 3 BstI 8 SphI 4 XhoI 3 XbaI 3 SmaI 4 案例分析一:本人最初曾选用NdeI克隆位点,未注意到保护碱基数目的问题,设计PCR引物时,引入NdeI酶切位点后,只加上两个保护碱基,一个月内没有进展,始终不能成功构建重组载体。后查文献得知症结所在,在NdeI序列后加上六个保护碱基后,迎刃而解。大家引以为戒啊。 现在普通酶我都引入三个保护碱基。现在碱基合成价格也不贵了,为保证酶切充分,连接顺利,不用节约那点钱,再说若一次不成功,重复实验花费时间与金钱更多,孰利孰弊,不言自明。呵呵。 二、载体酶切的问题 1、质粒的单酶切鉴定。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我认为很有着重强调之必要。现在大家手头的质粒都是转来转去的,其中的各酶切位点状况如何,是否能被有效地切开,这些问题都是要核实的。因此,在实验开始之前必须对质粒载体进行单酶切鉴定。现在我每次构建之前,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都要作一一鉴定,例如选择NdeI和HindIII作为克隆位点,就先分别对质粒上这两个酶的酶切位点进行单酶切鉴定。单酶切鉴定能有效地切开后,再发出引物合成定单,进行引物合成;若不能,就按“一”中原则进行调换。 2、连接反应的对照。在实验中,这步骤属于质粒载体与外源DN段的连接反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质粒和DN段的酶切效果。一般情况下,都在通用缓冲液中进行双酶切,但这两种酶在通用缓冲液中酶切效率不一样,这可能导致部分的单缺口的质粒片段存在,这样,在连接反应中,即使在外源DN段存在下,这种单缺口的质粒片段能够进行更快速有效自我连接。最终结果是大量假阳性的菌斑生长。对照连接反应中,在不加入外源片段情况下,实验结果如果有菌斑生长,说明双酶切不充分,质粒DNA必须重新进行双酶切。 实验案例分析2:本人曾用XhoI和HindIII酶切位点构建重组质粒,对质粒进行双酶切后,直接就做连接,未上述两步鉴定,每次结果满板的菌斑。但就是没有阳性。后来对质粒进行单酶要鉴定后,发现XhoI酶切位点损坏。又是一个月没有进展,浪费精力和药品。血的教训啊。因为当时没有注意到:单切质粒是一条带,双切质粒也是一条带,电泳行为上是一样

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

1.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2. 3.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4.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 非病毒转基因载体。 5. 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6. (1)复制起始位点 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 DNA 分 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7. 真核生物 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8.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 Amp+ ,Kan+ 9. (3)多克隆位点 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10. (4) P/E 启动子/增强子 11. (5)Terms 终止信号 12. (6)加 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 mRNA 作用 13.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 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14.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15.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6.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 克隆载体/表达载体。 17. 【2】.载体的类型: 18.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 。如<10kb 选质粒。 19. (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 胞表达载体。 20. (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 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

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 21. 【3】载体 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 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22.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23.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 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24. 体); 25.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 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26.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27.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 Ampr(试一试)。 28. (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 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 G418)等等。 29.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 制酶将载体 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连接。 30. 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31. 第一步:首先看Ori 的位置,了解质粒的类型(原核/真核/穿梭质 粒) 32. 第二步:再看筛选标记,如抗性,决定使用什么筛选标记。 33. (1)Ampr 水解β-内酰胺环,解除氨苄的毒性。 34. (2)tetr 可以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胞。 35. (3)camr 生成氯霉素羟乙酰基衍生物,使之失去毒性。 36. (4)neor(kanr)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使G418(长那霉素衍生 物)失活 37. (5)hygr 使潮霉素β失活。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转化

实验目的 1.学习在实现DNA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 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2.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 3.学习利用T4 DNA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分子的 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4.掌握利用Cacl2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5.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6.学习并掌握使用红白菌落法筛选获得重组子以及α互补筛选法的原理及方法。 7.学习并掌握使用Omaga试剂盒抽提质粒的方法及进一步确定重组质粒中含有外源目的DNA片段。 实验原理: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反应 体外构建重组DNA分子,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在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供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 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单酶

切法简单易行,但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其最佳反应条件,最主要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在双酶切体系中,如果两种酶对盐离子的浓度和温度要求一致,原则上可以将这两种酶同时加入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步酶切;如果不一致,则酶切反应最好分步进行,常用的酶切顺序是:先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 酶切与连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步骤,要达到高效率的连接,必须酶切完全,酶切的DNA数量要适当。另外,酶切反应的规模也取决于需要酶切的DNA的量,以及相应的所需酶的量。一般的,酶切0.2~1.0μg的DNA分子时,反应体积约为15~20μg,DNA的量越大,反应体积可按比例适当放大。酶的用量参照标准:一个标准单位酶能在指定的缓冲液系统和温度下,1h完全酶解1μg的pBR322 DNA分子。如果酶活力低,可以适当增加酶的用量,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0%。因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是保存在50%甘油的缓冲液中,如果酶切反应体系中甘油的含量超过5%,就会抑制酶的活性。 (二)载体与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连接反应总是紧跟酶切反应,外源DNA片段与载体分子连接的方法即DNA分子体外重组技术主要依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催化完成的。DNA连接酶催化两双链DNA片段相邻的5’-磷酸和3’-OH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在分子克隆中最有用的DNA连接酶是来自T4噬菌体的T4 DNA连接酶,它可以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连接反应时,载体DNA和外源DNA的摩尔数之比控制在1:(1~3)之间,可以有效地解决DNA多拷贝插入的现象。实际操作中,反应温度介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是16℃,平末端适当提高连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提高,反应速度增加,所需时间会相应减少,16℃下最常用的连接时间为12-16h。 (三)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重组质粒实验报告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 实验目的: 学习在实现DNA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 学习利用T4DNA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 分子的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掌握利用Cacl2 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α互补筛选法和PCR检测法筛选重组子的方法。并鉴定体外导入目的DNA片段的大小。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原理: 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即为DNA重组技术,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分子叫做重组子。重组的DNA分子式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载体分子和外源DNA分子连接起来。将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将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可以通过α互补筛选法筛选出重组子,并可通过酶切电泳及PCR检验的方法进行重组子的鉴定。 重组子的构建 酶切时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工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单酶切法简单易行单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去最佳反应条件,最主要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在双酶切体系中,限制性内切酶在使用时应遵循“先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的原则进行反应。 (要达到高效率的连接,必须酶切完全,酶切的DNA数量要适当。另外,酶切反应的规模也取决于需要酶切的DNA的量,以及相应的所需酶的量。可以适当增加酶的用量,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0%,因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是保存在50%甘油的缓冲液中,如果酶切反应体系中甘油的含量超过5%,就会抑制酶的活性。) 连接反应总是紧跟酶切反应,外源DNA片段与载体分子连接的方法即DNA分子体外重组技术主要依赖限制性核算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催化完成的。DNA连接酶催化两双链DNA片段相邻的5’-磷酸和3’-OH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在分子克隆中最有用的DNA连接酶是来自T4噬菌体的T4 DNA连接酶,它可以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连接反应时,载体DNA 和外源DNA的摩尔数之比控制在1:(1~3)之间,可以有效地解决DNA多拷贝插入的现象。反应温度介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是16℃,用常用的连接时间为12-16h。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构建好的重组DNA转入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的现象就是转化。能进行转化的受体细胞必须是感受态细胞,即受体细胞最容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它决定于受体菌的遗传特性,同时与菌龄、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人工转化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该过程与细菌自身的遗传控制无关,

重组质粒的构建

我的质粒构建总结- 重组质粒构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一个星期同时构建三二个组质粒是没有问题的。在国内先进的实验中,也大都是由实验员搞定。所以其中其中还是有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在这里决定将我的心得分享于大家,以期能提供借鉴,让大家在实验中少走弯路。 在本帖及之后继帖中将以一段PCR获得基因,以NdeI和HindIII位点克隆进入质粒为例来系统剖析重组质粒的构建中基本策略与技巧。这作的经验积累与心得。所涉及内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2) 载体酶切的问题 3) 连接片段浓度比的问题 以上阐明上述问题同时,本人尽可能引入实验时会各种出现的问题予以说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1 对目标基因进行酶切位点扫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点清单。对照质粒多克隆位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必须是目标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点。这是常识不赘述。这里对NdeI和HindIII 为例。 2 设计PCR引物时的保护碱基数目。这可能是初涉入未引起注意与重视问题。NdeI需加入6个以上的保护碱基,而HindIII则要三个就可以。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内切酶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可以正常进行;而有一类,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因为内切酶不能正常结合DNA 片段上。如NdeI就属这类。 下面是我提供这类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护碱基数: NcoI 4 NdeI 6 NheI 3 NotI 8 PmeI 6 SacI 3 SalI 3 SmaI 3 HindIII 3 BstI 8 SphI 4 XhoI 3 XbaI 3 SmaI 4 案例分析:本人最初用NdeI酶,未注意到该问题,只与普通酶一样引入两个保护碱基,一个月内没有进展。后查文献得知症结所在,加下六个后,迎刃而解。大家引以为戒啊。 现在普通酶我都引入三个保护碱基,现在合成价格不贵,为保证酶切充分,连接顺利,不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