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酰化反应

酰化反应

酰化反应
酰化反应

酰化反应考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有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氧原子的酰化反应中常用的酰化试剂不包括( C )。

A.羧酸

B.酸酐

C.醇

D.酰胺

2.酰化剂的烃基中有芳基取代时, 可以发生分子内的酰化得到环酮, 其反应难易与形成环

的大小有关,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B )。 A .六元环>七元环>五元环 B .六元环>五元环>七元环 C .五元环>七元环>六元环

D .七元环>六元环>五元环

3. 醇的酰化常采用羧酸酯为酰化剂,下列不属于羧酸酯的是

A.羧酸硫酸酯

B.羧酸吡啶酯

C. 羧酸三硝基苯

D. 羧酸异丙烯酯

4.在

和乙酸酐的反应中,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则反应产物是

A. B.

D.三者都有

C.

5.

N H 2

O O C O CH 3

N H CO C H 3

O CO CH 3

N H 2

O CH 3

N H C O CH 3

O H

A.

B.

C.

D.

6. 下列物质最易发生酰化反应的是_C _。

A 、RCOOR

B 、 RCOR

C 、 RCOX

D 、 (RCO)2O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醇的O-酰化一般规律是_醇易于反应,_醇次之,_醇最难酰化。(伯,仲,叔)

2. 氧原子上的酰化反应又称__。(酯化反应)

C H 2A c

H O

C H 2O H

A cO C H 2O Ac

AcO

C H 2O H

H O

N H 2

O H 3

O

3

O ( )

3. 扑热息痛的合成,乙酰基化反应。

NO OH

NH 2

OH

NHCOCH 3

OH

NO 2

Cl

1NaOH,H 2O 2+

H 2,Ni

(CH 3CO)2O

4.

5.

6.

完成下面反应所用试剂是( ClCH2COCl )

三.完成下列方程式(本题共六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2.

CH 3CO

CH 3CO

C O

Cl

NH 2C O

Cl

NHCOCH 2Cl ?

+C l O C C O O H

C H 3

C H 3

E tO H

24

C l

O

C C O O Et

C H 3

C H 3

3. 4.

5. 6.

四.写出下列反应机理(本题共两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完成反应式并简述机理:

原理: 答案:

2.请写出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的反应机理(通式)。

+ C O + H C l

C H O

C H C O O H N H 2

C H C O O H N H C O O C H 2 C 6 H 5

+ C 6 H 5 C H 2 O C

O C l N a

O

H , H 2 O 1 :

1 0 ?

氨 苄 西 林 中 间 体

C O CH 3

CO CH 3

Cl

Cl 23

CH 3CO Cl

3

答:

五.完成下列合成反应(本题共两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以甲苯为起始原料合成 α-氰基-α-苯基乙酸乙酯(其他无机原料任选,有机原料不大于5个碳):

参考答案:

2. 以水杨酸和对氨基酚为原料,合成解热镇痛药贝诺酯的中间体

即:

C O H

R

O

R 2

C

O H

R

C O H

R

O H

H O R '

O H

C

O H

R

O 2OH

COOH

HO

NH 2

O

NHCOCH 3

OCOCH 3

CO

C H 3

C C O O E t

P h

H

C N

论《红字》陌生化翻译

论《红字》陌生化翻译 一、“陌生化”理論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于1916 年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英文的表达通常为“defamiliarization”文学作品用于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在于其“文学性”。雅各布森如是界定:“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特定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那样一种特性”(张冰,2000)。为了凸显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我们采用了“陌生化”这一理论。“陌生化”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打破人们习惯性的接受定式,摆脱对事物概念的惯常性的语义联想。翻译文学选材的出新和翻译修辞的出奇是文学性问题且与陌生化理论所揭示的感知延长过程即与审美过程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陈琳,2010)。接下来我们从两方面,即修辞和意象上,来感受“陌生化”所带来的新奇效果。 二、“陌生化”在修辞中的体现 And thus,while standing on the scaffold,in this vain show of expiation,Mr. Dimmesdale was overcome with a great horror of mind,as if the universe were gazing at a scarlet token on his naked breast,right over his heart. On that spot,in very truth,there was,and there had long been,the gnawing and poisonous tooth of bodily pain. Without any effort of his will,or power to restrain himself,he shrieked aloud;an outcry that went pealing through the night,and was beaten back from one house to another,and reverberated from the hills in the background;as if a company of devils,detecting so much misery and terror in it,had made a plaything of the sound,and were bandying it to and fro. (P161-162)姚译:就这样,当丁梅斯代尔先生站在刑台上进行这场自欺欺人的赎罪表演时,他的心为一个巨大的恐惧所控制,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注视他裸露胸膛上的那个红色印记——它正好在他的心口处。正是在那个地方,他确确实实感到肉体痛苦的毒牙在咬啮着他,而且为时很久了。他失去了意志力和自制力,高声尖叫起来。这喊声在夜空中嘶鸣,在一家又一家的房舍之间震响,在背后的山岭里回荡,像是有一伙魔鬼发现这声音中充满了不幸和恐怖,便将它当作玩物,抛来抛去嬉戏玩弄。(P76) 霍桑的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他利用周围的环境,尤其这是海斯特曾经受辱的地方,这种状态下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同时也表明他的愧疚之感逐步升温,为今后的故事情节做出铺垫作用。在此时内心状态的描写中,作者以拟人(gazing)、夸张(a company of)、暗喻(as if a company of devils,……had made a plaything of the sound,and were bandying it to and fro.)等修辞格,生动鲜明地刻画出丁梅斯代尔内心的恐惧,其悔恨、自责已经达到了无法逆转的地步。“毒牙”“魔鬼”“内心的叫声在回荡”,逼真地烘托出人物痛苦万分的内心感受。姚乃强先生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以及将词“pealing through”“shrieked aloud”“bandying”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译文中。运用了陌生化的手

酰化反应原理与实例解析

第四章酰化技术 本章教学设计 工作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及本课程实训,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1、围绕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完成以羧酸、羧酸酯为酰化剂制备酰胺类产品; 2、围绕典型药品生产过程,完成以酸酐、酰氯为酰化剂生产酰胺类产品; 3、围绕典型药物的生产过程,完成用羧酸法、酯交换法、酸酐法、酰氯法生产酯类产品。 学习目标 1、掌握羧酸、羧酸酯、酸酐、酰氯酰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N-酰化、酯化中的应用; 2、掌握根据不同的被酰化物,正确选择酰化剂、反应条件的方法; 3、掌握生产中操作及注意事项; 4、掌握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在生产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5、理解Hoesch反应、Gattermann反应、Vilsmeier反应的用途、适用条件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6、掌握活性亚甲基化合物α位C-酰化的原理、使用条件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7、了解新型酰化剂及其在医药科研、生产中的新技术与应用 学时安排 课堂教学10学时 现场教学6学时 实训项目 项目一:对氯苯甲酰苯甲酸的制备 项目二:扑热息痛的制备 项目三:草酸二乙酯的制备

学习目标 ● 掌握羧酸酰化剂、羧酸酯酰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N-酰化中的应用; ● 掌握根据不同的被酰化物,正确选择酰化剂、反应条件的方法。 ● 掌握生产中操作及注意事项 ● 了解新型酰化剂及其在医药科研、生产中的新技术与应用 第四章 酰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酰化反应 1. 概念 酰化反应就是指有机物分子中与氧、氮、碳、硫等原子相连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酰基 就是指从含氧的有机酸、无机酸或磺酸等分子中脱去羟基后所剩余的基团。 2. 反应通式 R Z O R S O H Z (式中RCOZ 为酰化剂,Z 代表X,OCOR,OH,OR ˊ,NHR ″等;SH 为被酰化物,S 代表R ˊO 、R ″、Ar 等。)二、常用酰化剂及其活性 ★1.常用酰化剂:羧酸、羧酸酯、酸酐、酰氯等酰化剂的活性规律:当酰化剂(RCOZ)中R 基相同时,其酰化能力随Z —的离去能力增大而增加(即酰化剂的酰化能力随离去基团的稳定性增加而增大)★常用酰化试剂的酰化能力强弱顺序:酰氯 >酸酐 > 羧酸酯 > 羧酸 > 酰胺 三、酰化反应在化学制药中的应用 永久性酰化 制备含有某些官能团的药物 保护性酰化 第二节 N-酰化 常用酰化剂:羧酸酰化剂、羧酸酯酰化剂、酸酐酰化剂与酰氯酰化剂 一、羧酸酰化剂 1、反应过程

酰化反应

酰化反应考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有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氧原子的酰化反应中常用的酰化试剂不包括( C )。 A.羧酸 B.酸酐 C.醇 D.酰胺 2.酰化剂的烃基中有芳基取代时, 可以发生分子内的酰化得到环酮, 其反应难易与形成环 的大小有关,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B )。 A .六元环>七元环>五元环 B .六元环>五元环>七元环 C .五元环>七元环>六元环 D .七元环>六元环>五元环 3. 醇的酰化常采用羧酸酯为酰化剂,下列不属于羧酸酯的是 A.羧酸硫酸酯 B.羧酸吡啶酯 C. 羧酸三硝基苯 D. 羧酸异丙烯酯 4.在 和乙酸酐的反应中,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则反应产物是 A. B. D.三者都有 C. 5. N H 2 O O C O CH 3 N H CO C H 3 O CO CH 3 N H 2 O CH 3 N H C O CH 3 O H A. B. C. D. 6. 下列物质最易发生酰化反应的是_C _。 A 、RCOOR B 、 RCOR C 、 RCOX D 、 (RCO)2O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醇的O-酰化一般规律是_醇易于反应,_醇次之,_醇最难酰化。(伯,仲,叔) 2. 氧原子上的酰化反应又称__。(酯化反应) C H 2A c H O C H 2O H A cO C H 2O Ac AcO C H 2O H H O N H 2 O H 3 O 3 O ( )

3. 扑热息痛的合成,乙酰基化反应。 NO OH NH 2 OH NHCOCH 3 OH NO 2 Cl 1NaOH,H 2O 2+ H 2,Ni (CH 3CO)2O 4. 5. 6. 完成下面反应所用试剂是( ClCH2COCl ) 三.完成下列方程式(本题共六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2. CH 3CO CH 3CO C O Cl NH 2C O Cl NHCOCH 2Cl ? +C l O C C O O H C H 3 C H 3 E tO H 24 C l O C C O O Et C H 3 C H 3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作为一条著名的文学理论,“陌生化”一词首先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就艺术技巧和美学效应的关系提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翻译是在源语文本指向的空间内的再创造,这决定了陌生化的限度;翻译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又是在另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这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与文学创作的不等;而且翻译文学还面对平行文本的挑战。这一切造成了翻译上的陌生化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虽然翻译界至今没能对“陌生化翻译”的定义给予确切,权威的解释,但翻译界很早就关注到了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现象。在上文中已经给出“陌生化翻译”策略定义的前提下,本部分试就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文学艺术素养的译者是让译本处在游离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地带:源语文本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是异域的,而目的语文本从文化上来说既有异于源语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语文化,因此,译文具有异域性。试看An Essay by Ronald Duncan 中的一段:Then,whilst staring at my most decrepit old tree,which stood in full flamboyant

bloom,he said,half to himself:“When we were retreating to Dunkirk I often wondered what it was I was defending;and when we landed in Normandy I used to ask myself what I was fighting for... I suppose I was fighting for that there old tree of yours! Damn funny,ain’t it?” 譯文:后来,他盯着我的一棵最朽不可雕却又盛开着火焰般的鲜花的老树,半自言自语地说:“当年我们溃退到敦刻尔克时,我常想我们到底在保卫什么;当我们诺曼底登陆时,我又常问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我想当时我是在为你的那棵老树而战!见鬼,太可笑了,不是吗?” 译文中讲原文中的“decrepit”译成“朽不可雕”而不是词典中的“衰老的,破旧的”,采用了“陌生化翻译”。汉语中没有“朽不可雕”这个成语,译者翻译的“朽不可雕”典故“朽木不可雕也”,亦写作“朽木不雕”或“朽木粪土”。“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含义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烷基化反应是指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烷烃分子与烯烃分子的化学加成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烷烃分子中的活泼氢原子的位置被烯烃所取代。由于异构烷烃中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比正构烷烃中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活泼得多,因此参加烷基化反应的烷烃为异构烷烃,一般特指异丁烷。 烷基化原料是以催化裂化液化气中异丁烷和异丁烯、丁烯-1为主。烷基化常用的酸性催化剂有硫酸、氢氟酸、三氯化铝等,本装置使用的催化剂为硫酸。 正碳离子的概念 在研究各种有机化学反应的时候,人们发现各种有机反应中间产物大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烷基化反应属于其中的阳离子反应,即生成了正碳离子。随着人们对烷基化反应机理的不断探索与认识的日渐成熟,人们普遍接收的是正碳离子——链式反应机理。 所谓正碳离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它只有6个外层电子,是缺电荷的,其通式可以写为: 围绕正碳离子的取代物可以是氢原子,也可以是甲基基团,其四种形式分别为: 其稳定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大,也就是说叔碳原子的正碳离子是最稳定的。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总体来说,各种正碳离子都是极不稳定的,很容易进一步参与反应。只有当其与另一对电子成键以后,也就是说,当这个碳原子周围有了8个电子以后,它才能说是真正稳定了。 正碳离子与另一对电子成键的最常见的形式是加合一个负离子。这是正碳离子的最后一步反应,但却开始了另一个正离子的进程。 正碳离子的化学行为 以酸为催化剂的烷基化反应中,酸所提供的氢质子与烯烃的加成反应是产生正碳离子的主要反应。 C H H H CH 3 CH 3 CH 3CH 3 CH 3 CH 3 H H H C C C C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以诗歌语言研究为基本材料而提出的一种艺术主张。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艺术理论:“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1]陌生化一词的俄语字面意思是makingchange,含有“使之陌生,使之新鲜奇特”之含义。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形式主义者主张采用陌生化手法创造出新的形式,使人们摆脱自动感知。陌生化的提出有其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熟悉而单调的刺激易使人产生疲惫和厌烦,甚至有排斥心理,但陌生而新奇的事物却能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自陌生化理论提出之后,西方学术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翻译领域,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使用这个术语,认为陌生化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然而,现阶段真正将陌生化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为数不多,并且将陌生化移用于翻译时概念模糊不清,常与异化相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厘清陌生化与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对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再现原作品中的陌生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陌生化对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陌生化概念 (一)文学领域中的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文学性是文学有别于非文学的基本特征,而表现文学性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陌生化。陌生化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指作者通过重复、颠倒、错位、浓缩等方式将日常语言符号重新排列成巧妙奇特的表达,从而有意识地“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和感知所造成的困难形式”,使感知过程变得艰涩,延长整个审美体验过程,从而增强客体的可感知性。[2]作家或诗人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艺术手法用于文学创作,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读者的感知,故意颠倒黑白或指鹿为马,避免人云亦云,以使其所表现的客体具有新奇、美妙、不同寻常之感。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坚硬的稀粥”“绿色的太阳”等这些看似情理不通、不合逻辑判断的表达却被视为佳句。正是因为它们打破惯常思维,修改了人们有关事物的文化记忆,让人们跳出审美疲劳的漩涡,从而在凸显的陌生意义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翻译领域中的陌生化 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不仅是由文学翻译的任务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翻译伦理的需求。这样可以保留原作异常的写作手法,益于保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异域性,使读者尽可能体味到接近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其实,陌生化一词早在1988年就已出现在翻译领域。爱尔兰诗人希尼最早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译语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2]他认为翻译中的陌生化即异化,其表现形式就是追求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

第八章 聚合物化学反应

第八章聚合物化学反应 1. 聚合物化学反应有哪两种基本类型? 答:聚合物化学反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①相对分子质量基本不变的反应,通常称为相似转变。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母体聚合物,在缓和的条件下,使基团转化为另一种基团,或把另一种基团引到分子链上,这种反应往往仅适用于分子链不含弱键的聚合物。 ②相对分子质量变大的反应,如交联、接枝、嵌段、扩链等。 2. 聚合物降解有几种类型?热降解有几种情况?评价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的指标是什么?答:聚合物的降解有热降解、机械降解、超声波降解、水解、化学降解、生化降解、光氧化降解、氧化降解等。 热降解有解聚、无规断链和取代基的消除反应等。 评价聚合物热稳定性的指标为半寿命温度Th。聚合物在该温度下真空加热40~50(或30)min,其质量减少一半。 3. 从醋酸乙烯酯单体到维尼纶纤维,需经哪些反应?每一反应的要点和关键是什么?写出反应式。作纤维用与作悬浮聚合分散剂使用的聚乙烯醇有何差别? 答:(1) 须经自由基聚合发应、醇解反应及缩醛化反应。 (2) 各步反应要点和关键如下: ①自由基聚合反应 要点:用甲醇为溶剂进行溶液聚合以制取适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醋酸乙烯酯溶液。 关键:选择适宜的反应温度,控制转化率,用甲醇调节分子量以制得适当相对分子质量,且基本不存在不能被醇解的醋酸乙烯酯侧基。 ②醇解反应: 要点:用醇、碱或甲醇钠作催化剂,在甲醇溶液中醇解。 关键:控制醇解度在98%以上。 ③缩醛化反应(包括分子内和分子间) 要点:用酸作催化剂在甲醛水溶液中反应。 关键:缩醛化程度必须接近90% 纤维用和悬浮聚合分散剂用的聚乙烯醇的差别在于醇解度不同。前者要求醇解度高(98%~99%)以便缩醛化。后者要求醇解度中等(87%~89%),以使水溶性好。 4. 将PM MA、PAN、PE、PVC 四种聚合物进行热降解反应,分别得到何种产物。 答:PM MA进行热解反应时发生解聚,主要产物为单体。 PE进行热解反应时发生无规降解,主要产物为不同聚合度的低聚物。 PVC进行热解反应时首先脱HCI,生成分子主链中带烯丙基氯的聚合物;长期热解则进一步发生环化交联甚至碳化反应。 PAN进行热解反应时首先发生主链环化,然后脱氢生成梯形聚合物。进一步热解脱氢后生成碳纤维。 5. 用化学反应式表示下列各反应: 1)聚乙烯的氯化;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docx

-`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烷基化反应是指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烷烃分子与烯烃分子的 化学加成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烷烃分子中的活泼氢原子的位置被烯烃所取代。由于异构 烷烃中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比正构烷烃中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活泼得多,因此参加烷基 化反应的烷烃为异构烷烃,一般特指异丁烷。 烷基化原料是以催化裂化液化气中异丁烷和异丁烯、丁烯-1 为主。烷基化常用的酸 性催化剂有硫酸、氢氟酸、三氯化铝等,本装置使用的催化剂为硫酸。 4.1 正碳离子的概念 在研究各种有机化学反应的时候,人们发现各种有机反应中间产物大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烷基化反应属于其中的阳离子反应,即生成了正碳 离子。随着人们对烷基化反应机理的不断探索与认识的日渐成熟,人们普遍接收的是正 碳离子——链式反应机理。 所谓正碳离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它只有6个外层电子,是缺电荷的,其通式 可以写为: C 围绕正碳离子的取代物可以是氢原子,也可以是甲基基团,其四种形式分别为: H H H CH3 H C H CH3 C H CH3 C CH3CH3 C CH3 其稳定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大,也就是说叔碳原子的正碳离子是最稳定的。这里所说 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总体来说,各种正碳离子都是极不稳定的,很容易进一步参与 反应。只有当其与另一对电子成键以后,也就是说,当这个碳原子周围有了8个电子以后,它才能说是真正稳定了。 正碳离子与另一对电子成键的最常见的形式是加合一个负离子。这是正碳离子的最 后一步反应,但却开始了另一个正离子的进程。 4.2正碳离子的化学行为 以酸为催化剂的烷基化反应中,酸所提供的氢质子与烯烃的加成反应是产生正碳离 子的主要反应。

论陌生化翻译_陈琳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他者”的再现及其由此产生对目的语表达性的挑战,构成了翻译具有文学艺术再创造性质的现实。翻译文学的新奇性使目的语受众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激发他们对文化“他者”的审美兴趣,激活阅读欣赏过程①。这一认识不仅将翻译文学所追求的新奇性上升到翻译本体论的高度,即文学翻译是再现相对于熟知的平行文本而言的新奇的文学主题、文学手段和文学意象,而且,也进一步支持了“存异”翻译伦理言说。这是对源语文本中异域性的尊重和对目的语语言的艺术创新的认同。 笔者曾经撰文提出,翻译文学选材的出新和翻译修辞的出奇是文学性问题且与陌生化理论所揭示的感知延长过程即是审美过程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②。阐述了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创作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和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效果(the alienation effect )与翻译文学追求的新奇性有着殊途同归之处。前者是对传统的诗歌文学表现手法加以陌生化,使其表现的意象和表达的语言摆脱业已确立的传统,标新立异。间离效果是“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之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觉。”这两个概念是从艺术自身的追求和审美的自律角度提出的,目的在于强化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独特发现和表达,借助延长感受的时间和难度,引起审美接受者对艺术形式和媒介自身的注意 (张黎,1984: 204)。使他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不断有新的发现,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源语文本中异质成分的发现并在目的语文本中的保留,以及目的语文本中其它的标新立异的语言表达,无疑会引起审美接受者对文本的注意,从而延长其感受的时间和难度。陌生化并非“唯陌生而陌生”,而是希冀借陌生化达到对事物的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理解和熟悉。陌生化不仅仅是制造间隔。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的熟悉。因此,翻译文学的新奇性不是为出新而出新,而是译者希望目的语文本受众对源语文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先前的拙文中提出,翻译文学的陌生化是陌生化理论在翻译理论上的发展,就如同间离效果是陌生化理论在戏剧理论上的发展一样。拙文回顾了陌生化和间离效果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异同对翻译文学陌生化的启示,讨论翻译理论对陌生化概念的运用,分析了翻译文学审美陌生化在陌生化的前提、但是,写作目的所在。 论陌生化翻译* 陈琳 湘潭大学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文学翻译的陌生化,阐述了陌生化翻译的区分特征,尝试性地定义了陌生化翻译策略的概念。在文学翻 译中,译者力图避免将源语文本归化成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或宽泛化成显而易见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将文学主题、文学手段和文学意象新奇化,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陌生化翻译是关于翻译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是形式机制。它有助于描述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译者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的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关键词:文学翻译;陌生化翻译;异域化; 混杂化;异域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0)01-0013-08

[诗歌]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

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 摘要:“陌生化”是一个诗学范畴,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在翻译实践中,“陌生化”手段的运用能向读者忠实再现原诗的意韵,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本文以《竹枝词》的翻译和徐志摩翻译的几首诗歌为例,向读者呈现“陌生化”处理后的诗歌翻译的效果,以更好地证明该策略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翻译;《竹枝词》;徐志摩 引言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凝练而极其形象的语言以及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充满音乐美地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中国古代诗歌又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故而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又有其自身普遍遵循的“道”。诗歌和小说有不同的特点。当代著名文学家曹文轩曾说道,小说呈现经验本身,诗则是对经验的提炼,非经验本身。就如同是小说展现的是一栋房子,诗歌却只有对房子的慨叹,却并未入住。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定义非同寻常,即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亦有学者认为诗歌的字里行间是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是人类语言的雕塑品。诗歌与生活紧密相关。它是再精致的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故而很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件难事,文学翻译尤其难,至于诗歌,则是不可译的。在如何翻译诗歌的问题上,翻译大家各执己见,见仁见智。郭沫若曾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而闻一多则提出译诗则要用“诗笔”。诗歌是集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等的统一体,即所谓音美、意美、形美的统一体。因此译诗要避免语言的“一般化”,甚至不伦不类,庸俗化。其次,译诗一要避免语言的“一般化”,二要不避免诗歌形式的“民族化”,即把外国诗歌硬性汉译成整齐划一的五言、七言或者民歌体。再者,译诗还需要有诗才的译者去进行。因为有诗才的人方可真正与作者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也真正有才能将从所读诗歌中获取灵感,继而已更为恰当的语言传达出同样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遵从原文的形式,或者机械堆砌辞藻,使得译文显得牵强附会,可读性不高。译诗是一种有根据的再创造(孙会军,200 5)。宋颖豪教授曾说,译诗要“入于诗,出于诗,只见诗,不见人。” “陌生化”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真正引入诗歌的翻译研究才是最近的事。因而学术界最近有很多关于“陌生化”的讨论,也有一些学术成果。本文旨在以《竹枝词》的翻译和徐志摩的相关翻译译文为例,向读者展示“陌生化”在诗歌翻译中的良好效果。 陌生化 北岛的《时间的玫瑰》一书中写道,这是一个粗暴而缺乏耐心的时代,许多译者是见谁译谁,对翻译没有一点的虔诚。一个译者只有在于被译者的内心达到彻底的契合时才可译之,因为此时二人已不分彼此,恰如一人。因此译诗要走不寻常的路子,要走野路子,而不能够拿一些理论或者技巧的条条框框去为译诗设限,这样译诗只能最后沦为戴着镣铐跳舞。

烷基化反应报告

烷基化反应 专 题 报 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

烷基化反应专题报告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实施,汽车排放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石油炼制工业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生产符合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的清洁燃料,以满足国内交通行业和市场的需求。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烷基化反应是指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烷烃分子与烯烃分子的化学加成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烷烃分子中活泼氢原子的位置被悉听所取代,由于异构烷烃中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比正构烷烃中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活泼的多,因此参加烷基化反应烷烃。反应生成异辛烷(烷基化汽油)的催化反应过程。 烷基化汽油具有以下特点:该种汽油具有辛烷值高(RON95~98) 、敏感性低(RON 与MON 之差一般≤3) 康保性能好;蒸汽压低、燃烧热值高、不含烯烃芳烃硫含量也低。燃烧完全而清洁,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航空汽油和车用汽油的理想调和油。真是由于烷基化的各种优点,使它成为石油加工过程的重要过程之一,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烷基化原理及影响因素 一、烷基化原理 碳四烷基化遵循正碳离子反应机理,其过程主要包含四个步骤: 步骤1:叔丁基正碳离子的生成

步骤2:叔丁基正碳离子与丁烯加成生成碳八正碳离子 叔丁基正碳离子与不同的丁烯异构体进行烷基化反应可以生成不同的碳八正碳离子。 TMP+和DMH+分别是三甲基戊烷和二甲基己烷的正碳离子。TMP组分是烷基化油中的理想组分,具有较高的辛烷值(RON 100~109),而DMH的辛烷值较低(RON 55~76),DMH组分的大量存在会降低烷基化油的品质。 步骤3:碳八正碳离子的异构 生成的碳八正碳离子会通过氢转移或甲基转移而生成更稳定的正碳离子。 步骤4:氢转移形成碳八异构烷烃

酰化反应

第三章 酰化反应 1 解释下列名词或术语 DCC, DNF, DMSO, DEPC, Hoesch 反应,Vilsmeier 反应, Claisen 反应, Reisen-Tiemann 反应 2 常见的酰化剂有哪些?他们的酰化能力、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条件上有何异同点? 3 酸为酰化剂的反应中常见的催化剂有哪些?为什么叔醇的酰化不宜以羧酸为酰化剂? 4、完成下列反应: (1) COOH OH H 2N +Ac 2O (2) +Cl(CH 2)3COCl AlCl (3)C-C-CH 2OH O 2N NH 2 OH +Cl 2CHCO 2CH 3 (4)+ Cl O C COOH CH 3 CH 3EtOH 24 (5) SO 2NH 2 H 2N K 2CO 3/Ac 2O (6) O CH 3 O HN 332+ (7) N COOEt CH 3 C 2H 5OK/Tol 3CH 2COOEt (8) CH 2OH 2 CHOH CH 2OH CH 3COOH (9) N N H 2N SH 2 (10) CH 2CHOCH 2CH 2COOH 2CH 2=C=O TsOH 5 选择适当的试剂和催化剂完成下列反应 (1) NHCH 3NO 2N-COCH 3 NO 2H 3C (2) COOH CH 3H 3C CH 3COOH COO H 3C 3H 3C H 3 (3) C CH 3 CH 3H 3C OH (CH 3)3C-O-COCH 3 (4) OH OH OH CHO HO (5) NMe 2 NMe 2CHO (6) CH 3 O (7) Cl OH COO OH Cl (8) S S COCH 3 (9)

酰化反应原理与实例解析

精心整理 第四章酰化技术 本章教学设计 工作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及本课程实训,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1.围绕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完成以羧酸、羧酸酯为酰化剂制备酰胺类产品; 2.围绕典型药品生产过程,完成以酸酐、酰氯为酰化剂生产酰胺类产品; 项目一:对氯苯甲酰苯甲酸的制备 项目二:扑热息痛的制备 项目三:草酸二乙酯的制备 学习目标 ●掌握羧酸酰化剂、羧酸酯酰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N-酰化中的应用; ●掌握根据不同的被酰化物,正确选择酰化剂、反应条件的方法。 ●掌握生产中操作及注意事项

了解新型酰化剂及其在医药科研、生产中的新技术与应用 第四章酰化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酰化反应 1.概念 酰化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与氧、氮、碳、硫等原子相连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酰基是指从含氧的有机酸、无机酸或磺酸等分子中脱去羟基后所剩余的基团。 2.反应通式 (式中RCOZ为酰化剂,Z代表X,OCOR,OH,ORˊ,NHR″等;SH为被酰化物,S代表R R基 ?反应精馏脱水法主要用于乙酸与芳胺的 出含水乙酸,然后减压蒸出多余的乙酸,即可得N-乙酰苯胺。 ?溶剂共沸脱水法主要用于甲酸(沸点100.8℃)与芳胺的N-酰化反应。 (以上方法大多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因此,不适合热敏性酸或胺) (2)催化剂 强酸作催化剂适用于活性较强的胺类的酰化 缩合剂作催化剂适用于活性弱的胺类、热敏性的酸或胺类 常用的此类缩合剂有 ★DCC(Dicyclohexylcarbodiimide,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IC(DiisopropylCarbodiimide,二异丙基碳二亚胺)等。 DCC是一个良好的脱水剂,以DCC作脱水剂用羧酸直接酰化,条件温和,收率高,在复杂结构的酰胺、半合成抗生素及多肽的合成中有较多的应用。 二、羧酸酯酰化剂 反应过程 1.反应物活性 (1)对于羧酸酯(RCOORˊ) 位阻若酰基中R空间位阻大,则活性小 基本消失后,加有机酸酸,有头孢噻肟酸沉淀生成。操作注意事项 (1)水和丙酮的配比 (2)三乙胺用量及滴加速度 (3)活性酯质量 (4)终点检测 (5)有机酸的种类及用量 (6)温度控制 流程框图

第4章烷基化反应

第4章烷基化反应 §4-1 C-烷基化反应 一、芳环上的C-烷基化反应 1.烷基化剂:卤代烷,烯烃,醇,醛,酮 2.催化剂:Lewis酸:AlCl3> SbCl5 >FeCl3> BF3> ZnCl2——卤烷,烯烃质子酸:HF > H2SO4> H3PO4——醇,醛,酮,烯烃 3.反应历程:芳香族亲电取代 4.反应特点: (1)连串反应 (2)可逆反应-烷基的转移和岐化 *苯过量

(3)烷基重排 (4)取代苯环再次引入烷基时的位置与反应条件有关温和条件下: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强烈条件下:非规律性产物 5.反应实例: (1)用卤烷的烷基化反应 ——长碳链烷基苯的合成:十二烷基苯 *催化剂:AlCl3 **重排 (2)用烯烃的烷基化反应 *催化剂:AlCl3-HCl, BF3 or 载于硅藻土上的H3PO4 **苯过量 (3)用醇的烷基化反应

(4)用醛酮的烷基化反应 ——制备二芳基或三芳甲烷衍生物 二、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烷基化反应——强碱催化 三、炔烃的烷基化反应

§4-2 N-烷基化反应 一、取代型N-烷基化反应 机理: RZ—烷基化剂Z=-OH, -X, -OSO3H 醇:活性弱,强酸(HX, H2SO4, H3PO4)催化,高温(200℃),价廉: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活泼胺 卤烷:活性高,价格较高,不可逆反应,生成卤化氢(成盐),加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中和—引入长碳链烷基,不活泼胺或季胺化 强酸的酯类:(RO)3PO, (RO)2SO2——活性强,价格最高,有毒 脂肪胺>卞胺>芳胺 实例: (1)醇

(2)卤烷 (3)酯 二、加成型N-烷基化反应——亲电加成 烷基化剂:烯烃衍生物—丙稀睛,丙烯酸,丙烯酸酯 ——活性弱,需加催化剂,酸性(HAc,HCl,H2SO4)或碱性(三甲胺,三乙胺) 环氧化物—环氧乙烷,环氧氯乙烷等 ——活性强(酸碱催化开环),爆炸(用量为理论量的30~50%,通N2) 三、缩合还原型N-烷基化反应 烷基化剂——醛酮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烷基化反应是指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烷烃分子与烯烃分子的化学加成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烷烃分子中的活泼氢原子的位置被烯烃所取代。由于异构烷烃中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比正构烷烃中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活泼得多,因此参加烷基化反应的烷烃为异构烷烃,一般特指异丁烷。 烷基化原料是以催化裂化液化气中异丁烷和异丁烯、丁烯-1为主。烷基化常用的酸性催化剂有硫酸、氢氟酸、三氯化铝等,本装置使用的催化剂为硫酸。 正碳离子的概念 在研究各种有机化学反应的时候,人们发现各种有机反应中间产物大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烷基化反应属于其中的阳离子反应,即生成了正碳离子。随着人们对烷基化反应机理的不断探索与认识的日渐成熟,人们普遍接收的是正碳离子——链式反应机理。 所谓正碳离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它只有6个外层电子,是缺电荷的,其通式可以写为: 围绕正碳离子的取代物可以是氢原子,也可以是甲基基团,其四种形式分别为: 其稳定性从左到右依 次增 大,也就是说叔碳原子的正碳离子是最稳定的。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总体来说,各种正碳离子都是极不稳定的,很容易进一步参与反应。只有当其与另一对电子成键以后,也就是说,当这个碳原子周围有了8个电子以后,它才能说是真正稳定了。 正碳离子与另一对电子成键的最常见的形式是加合一个负离子。这是正碳离子的最后一步反应,但却开始了另一个正离子的进程。 正碳离子的化学行为 以酸为催化剂的烷基化反应中,酸所提供的氢质子与烯烃的加成反应是产生正碳离子的主要反应。 如果烯烃与氢质子反应生成的了伯碳原子或仲碳原子上的正碳离子,它们有可能重排或异构化为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正碳离子。 如: H H H CH 3 CH 3 CH 3CH 3 CH 3 CH 3 H H H C C C C

傅克反应机理

傅克反应机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Friedel-Crafts反应机理 摘要:本文总结了傅-克反应提出以来,化学研究人员对该反应的机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动力学研究、中间体结构和性质的。提出傅一克反应机理目前存在的疑问及机理动力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傅-克反应;动力学;中间体;反应机理 1、傅-克反应的发现 傅-克反应在整个化学发展史上是最为古老的化学之一[1]。1869年德国化学家Zincke[2]首次报道了在苯环上引入烷基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发现来源于一个偶然,当时Zincke想从苄氯和氯乙酸(以苯作为溶剂)出发,在铜粉(或银粉)和密封加热的条件下,通过类似Wurtz反应的方法制各苯丙酸,但他发现在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的氯化氢产生,同时也生成了二苯甲烷。他意识到这是苄氯和溶剂苯发生反应产生的。为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开始研究这类苯环上引入取代基的反应。Zincke的发现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用不同芳烃进行反应,并且得到了相应芳烃的烷基化和酰基化产物.至此,他们一致认为铁、铜、银或锌等金属粉末可以作为此类反应的催化剂,这个反应也因此被命名为Zincke反应。 1877年,Friedel和Crafts[3-4]试图通过Gustavson反应将1,1,1一三氯乙烷(苯作溶剂)在铝粉和碘单质存在条件下转化为1,1,1.三碘乙烷,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再次得到了Zincke反应的产物。经过他们的不断研究,他们又对各种金属卤化物、各种卤代烃以及各种酰卤分别进行了研究,表明Zincke提出的各种金属确实不是此类反应的催化剂,它们的卤代物才是真正意

傅克反应

傅-克反应 傅里德-克拉夫茨反应,简称傅-克反应,是一类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1877年由法国化学家查尔斯·傅里德(Friedel C)和美国化学家詹姆斯·克拉夫茨(Crafts J)共同发现。该反应主要分为两类:烷基化反应和酰基化反应。 傅-克反应:(1)傅-克烷基化反应;(2)傅-克酰基化反应 傅-克烷基化反应 傅-克烷基化反应在强路易斯酸的催化下使用卤代烃对一个芳环进行烷基化。假设使用无水氯化铁作为催化剂,在氯化铁的作用下,卤代物产生碳正离子,碳正离子进攻苯环并取代环上的氢,最后产生烷基芳香族化合物和氯化氢。总反应式如下: 傅-克烷基化机理 这类反应有个严重缺点:由于烷基侧链的供电性,反应产物比起原料具有更高的亲核性,于是产物苯环上的另一个氢继续被烷基所取代,导致了过烷基化现象而形成了众多副产物。由于这类反应是可逆的,还可能出现烷基被其他基团所取代的副产物(例如被氢取代时,也称为傅-克脱烷基化反应);另外长时间的反应也会导致基团的移位,通常是转移至空间位阻较小、热力学稳定的间位产物。另外如果氯不是处于三级碳原子(叔碳原子)上,还有可能发生碳正离子重排反应,而这取决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即三级碳>二级碳>一级碳。空间位阻效应可以被利用于限制烷基化的数量,比如1,4-二甲氧基苯的叔丁基化反应。

1,4-二甲氧基苯的叔丁基化 烷基化的底物并不局限于卤代烃类,傅-克烷基化可以使用任何的碳正离子中间体参与反应,如一些烯烃,质子酸,路易斯酸,烯酮,环氧化合物的衍生物。如合成1-氯-2-甲基-2-苯基丙烷就可以从苯与3-氯-2-甲基丙烯进行反应: 1-氯-2-甲基-2-苯基丙烷的合成 曾有研究实例表明亲电试剂还能选用由烯烃和NBS生成的溴离子。 通过烯烃的傅-克烷基化 在这个反应中三氟甲磺酸钐被认为在卤离子形成中活化了NBS的供卤素能力。 傅-克去烷基化反应 傅-克烷基化是一个可逆反应。在逆向傅-克反应或者称之为傅-克去烷基化反应当中烷基可以在质子或者路易斯酸的存在下去除。例如,在用溴乙烷对苯的多重取代当中,由于烷基是一个活化基团,原来期待能够得到邻对位取代的产物。然而真正的反应产物是1,3,5-三乙基苯,即所有烷基取代都是间位取代。热力学反应控制使得该反应产生了热力学上更稳定的间位产物。通过化学平衡,间位产物比起邻对位产物降低了空间位阻。因此反应最终的产物是一系列烷基化与去烷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