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B.动静C.天地D.昼夜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B.后半夜C.前半夜

D.上午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E.阴阳自和

15.“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E.阴阳交感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相互交感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消长平衡

1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

18.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阴

19.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肺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

20.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心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

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阳

21.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

22.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滋润B.抑制C.凝聚D.收敛E.推动

2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A.推动B.温煦C.滋润D.兴奋E.升散

24.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阳的是()

A.寒凉B.凝聚C.兴奋D.闭阖E.向下

25.下列属阳的事物是()

A.青、白B.晦暗C.黄、赤

D.呼吸微弱E.声音低怯

26.下列属阴的事物是()

A.黄、赤B.青、白C.鲜明

D.呼吸有力E.声高气粗

27.脉之属阳者是()

A.沉B.涩C.滑D.小E.细

28.脉之属阴者是()

A.浮B.大C.洪D.涩E.滑

29.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补益正气B.补虚泻实C.清除邪气

D.泻阴损阳E.调理阴阳

30.《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旨在强调()A.阴阳与四时的关系 B.春夏重在保养阳气C.秋冬重在保养阴气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 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31.阳偏胜形成的证候是()

A.实证B.里证C.实热证D.实寒证E.表证

32.阴偏胜形成的证候是()

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表证33.“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A.表证B.虚热证C.里证D.实热证E.实寒证

34.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其治疗方法是()

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E.阴病治阳

35.“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证B.阴偏盛证C.阴偏衰证

D.阳偏衰证E.阴阳俱衰证

36.“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实热证B.虚寒证C.实寒证

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

3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最适用于()

A.阴盛则寒之证B.阳虚则寒之证C.阴盛伤阳之证

D.阴损及阳之证E.以上都不是

3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E.补阴扶阳

39.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的方法,称为()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E.阴阳双补

40.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E.平补阴阳

41.属于阴的味是()

A.酸B.辛C.甘D.淡E.以上都不是

42.属于阳的味是()

A.酸B.苦C.咸D.辛E.涩

(二)B1型题

A.阳中之阳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

1.在不同时间段的阴阳属性划分中,前半夜属()

2.以脏腑部位来划分其阴阳属性,则肝是()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

D.虚寒证E.真寒假热证

3.阴虚所致的证候是()

4.阳盛所致的证候是()

A.阴不足则阳相对亢盛B.阳有余以致阴液受损 C.阴消亡则阳无所依D.阳不足则阴相对有余E.阴邪有余以致阳气受损

5.“阴盛则阳病”的含义为()

6.“阳盛则阴病”的含义为()

A.热极似寒、寒极似热 B.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D.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7.可以用阴阳互根解释的是()

8.可以用阴阳转化解释的是()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E.寒热错杂证

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适应证是()

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适应证是()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E.补阴补阳

11.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即是()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是()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C.“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D.“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E.阴阳双补

13.“阴病治阳”即()

14.阴中求阳能使()

(三)X型题

1.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A.阳制约阴B.阴根于阳C.阴消则阳长

D.事物的无限可分性E.阴阳相互转化

2.属性为阴的有()

A.发散B.抑制C.明亮D.晦暗E.温煦

3.属于阳的属性有()

A.温煦B.滋润C.抑制D.推动E.升腾

4.从夏至冬的气候变化是()

A.阴长阳消B.热极生寒C.阳消阴长

D.由阴转阳E.寒极生热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补其不足B.实者泻之C.虚则补之

D.损者益之E.损其有余

6.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确定的治疗是()

A.阳病治阴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

D.阴中求阳E.泻阳益阴

7.根据阴阳制约原理确定的治法是()

A.热者寒之B.阴中求阳C.阴病治阳

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

8.在药物的五味中,属阴的是()

A.甘B.咸C.酸D.苦E.辛

9.据五脏部位分阴阳,属阴的脏是()

A.心B.肺C.肝D.脾E.肾

10.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其余六纲中属阴的是()

A.里B.表C.寒D.实E.虚

二、词语解释

1.阴阳

2.阴阳交感

3.阴阳互根

4.阴阳互用

5.阴阳自和

6.阴阳互藏

7.阳损及阴

8.阴损及阳

9.阳中求阴

10.阴中求阳

11.阳病治阴

12.阴病治阳

三、填空题

1.在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精气学说和()。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的概括。

3.阴阳的特定性质有相关性、()和规定性。

4.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及随着划分属性的前提的改变而改变三个方面。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

6.中医学将人体具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7.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的关系。

8.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的关系。

9.阴阳消长关系存在着()和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0.“阳胜则热”,是指机体在阳邪作用下,呈现出()的病理状态。11.“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亏虚,而致阳()的病理状态。

12.阴阳互损是以阴阳的()为前提的。

13.阴阳互损包括()两个方面。

14.唐朝王冰用()方法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

15.唐朝王冰用()方法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

四、简答题

1.何谓阴阳?有何特性?

2.什么是阴阳的相对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3.如何理解阴阳的规定性?

4.如何正确理解阴阳和矛盾的异同?

5.阴阳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6.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涵哪几方面的关系?

7.如何全面理解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

8.何谓阴阳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

9.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哪几方面?

10.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1.如何应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12.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13.如何全面理解阴阳偏盛所致的病理变化?

14.何谓阴阳互损?其发生的前提是什么?结局如何?

15.如何理解“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6.如何对阴阳偏盛所致病证进行治疗?

17.如何对药物的性味进行阴阳属性划分?

五、论述题

1.试论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作用。

2.简述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3.试论阴阳的特性。

4.举例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及其意义。

5.举例说明阴阳规定性及其意义。

6.简述阴阳消长平衡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7.简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及其意义。

8.简述阴阳学说在解释人体病理变化方面的应用。

9.简述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0.简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题型

1.D 答案分析:阴阳的最初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最初人们将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将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

2.B 答案分析: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可以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联系,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普遍性。

3.C 答案分析:阴阳的可分特性是指属阴或属阳的事物,还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所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体现了这一特性。

4.C 答案分析:“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涵有另一方,因此阴阳可分性可以体现“阴阳互藏”关系。

5.E 答案分析:中医学根据自身理论的需要,将人体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规定特性。

6.B 答案分析:黑夜属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7.C 答案分析:白昼属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8.D 答案分析:白昼属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午为阳中之阳。

9.D 答案分析:黑夜属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10.A 答案分析:寒证属阴,热药属阳,“寒者热之”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寒性病证的方法,所以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11.A 答案分析:“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对另一方制约不足而致的病机,所以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12.B 答案分析:这段原文认为,在内的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又能促进了阴精的化生。因而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13.D 答案分析:“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经文是对阴阳转化关系的概括。不属于阴阳互根关系之列。

14.B 答案分析:当阴阳的互根互用不足时,任何一方的减少都可造成另一方的不足。因此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互根互用关系在病理中的体现。

15.C 答案分析:阴阳互为其根,互为其用。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阳是阴的生成之力,

故“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16.D 答案分析:寒属阴,热属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阴阳转化关系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体现。

17.D 答案分析:肾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又为属阴的水脏,故肾为“阴中之阴”脏。

18.C 答案分析:肝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但其性喜条达而主升属阳,故为“阴中之阳”脏。

19.A 答案分析:肺位于属阳的上焦胸中,但肺气以清肃下降为主属阴,故为“阳中之阴”脏。

20.B 答案分析:心位于属阳的膈上胸中,主一身阳气,通于夏气属阳,故为阳中之阳。

21.E 答案分析:脾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通应于长夏之气,长夏属至阴,故谓脾为“阴中之至阴”。

22.E 答案分析: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推动等功能的属性为阳。

23.C 答案分析: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滋润等功能的属性为阴。

24.C 答案分析: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兴奋等功能的属性为阳。

25.C 答案分析:五色主病规律认为黄色、赤色主热证,故属阳。

26.B 答案分析:五色主病规律认为青色、白色均主寒证,故属阴。

27.C 答案分析:在对脉象的阴阳属性归类中,滑脉属阳。

28.D 答案分析:在对脉象的阴阳属性归类中,涩脉属阴。

29.E 答案分析: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动态平衡,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30.E 答案分析:中医养生学认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能调理人体的阴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31.C 答案分析:阳偏盛时机体的机能亢奋,产热过剩,故表现为实热证特点。

32.A 答案分析:阴偏盛时机体感受阴邪,机能障碍,产热功能受到抑制,故表现为实性寒证。

33.D 答案分析:“热者寒之”是指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证的方法,故其适应证为实热证。

34.C 答案分析:“寒者热之”是指用温热药物治疗寒性病证的方法。故阴邪盛所致的实寒证要用此法治之。

35.C 答案分析:据“阴虚则热”的病机原理,阴虚所致的证候属虚热证,当用“阳病治阴”的滋阴降火法治之,故此法适用于“阴偏衰证”。

36.B 答案分析:据“阳虚则寒”的病机原理,阳虚所致的证候属虚寒证,当用“阴病治阳”的温阳益火法治之,故此法适用于虚寒证。

37.B 答案分析:王冰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法是补阳的治法,故适应于“阳虚则寒”之证。

38.B 答案分析:王冰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法是通过滋阴壮水以制约偏盛的阳,此法也就是《内经》的“阳病治阴”之法。

39.A 答案分析: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0.B 答案分析:张介宾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41.A 答案分析:在药物五味的属性划分时,酸味属阴。

42.D 答案分析:在药物五味的属性划分时,辛味属阳。

(二)B1型题

1.D 答案分析:黑夜属阴,故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B 答案分析:肝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但有喜条达,主升的属阳特性,故为“阴中之阳”脏。

3.C 答:虚热证的病机是“阴虚”,故曰“阴虚则热”。

4.A 答:实热证的病机是“阳盛”,故曰“阳盛则热”。

5.E 答案分析:“阴盛”指阴邪有余,“阳病”指阳气受损而不足。

6.B 答案分析:“阳盛”指阳邪偏盛,“阴病”指阴液受损而不足。

7.E 答案分析:阴和阳互为其根,因此在病理情况,阳损可以及阴而致阴虚,阴损可以及阳而致阳虚。所以“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可以用阴阳互根理论加以解释。

8.B 答案分析: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属阳的热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反之亦然。所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以用阴阳转化理论加以解释。

9.D 答案分析: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阳虚阳不制阴而致的虚寒证。

10.C 答案分析: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阴虚阴不制阳而致的虚热证。

11.B 答案分析:张介宾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所以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即是“阳中求阴”之法。

12.C 答案分析;“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法的适应证为阴虚所致的虚热证,《内经》认为当用“阳病治阴”之法治之。

13.B 答案分析:阴病治阳之法即王冰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法,适应于阳虚所致的虚寒证。

14.C 答案分析: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三)X型题

1.D E 答案分析: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和相互转化两个方面。

2.B D 答案分析:根据事物的阴阳属性划分原则,抑制的、晦暗的属阴。

3.A D E 答案分析:中医学认为,凡是具有温煦、推动、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属性为阳。

4.A B C 答案分析:从夏至冬,气候由热转凉变寒,是阳消阴长,也即阴长阳消的过程,也是由夏之热极转化为寒凉的“热极生寒”转化过程。

5.A C D 答案分析:补其不足、损者益之、虚则补之都属不足之虚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故可用于阴阳偏衰所致病证的治疗。

6.B D 答案分析: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治法是张介宾根据阴阳互根理论制订的治疗方法。

7.A C D 答案分析: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病治阳方法都是在阴阳制约原理指导下制订的治法。

8.B C D 答案分析:根据五味的阴阳属性划分原则,酸、苦、咸(涩)之味均属阴。

9.C D E 答案分析:由于肝、脾、肾三脏位居属阴的膈下腹中,故均属阴。

10.A C E 答案分析:根据八纲的阴阳属性划分原则,里、虚、寒三纲属阴。

二、词语解释

1.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涵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3.所谓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

独存在。

4.所谓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在互根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相互促进、互相资助的关系。

5.所谓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在运动变化中自动维持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

6.所谓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涵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7.所谓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8.所谓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阳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9.阳中求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是在补阴的同时加用补阳药物,以增强补阴的效果。

10.阴中求阳是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是指在补阳的同时加用滋阴药物,以增强补阳的效果。

11.阳病治阴是指用滋阴药物治疗阴虚阳亢所致虚热证的方法。又叫“滋阴降火”法。王冰称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2.阴病治阳是指用补阳药物治疗阳虚阴盛所致虚寒证的方法,又叫温阳法。王冰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填空题

1.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3.普遍性、相对性

4.可分性、转化性

5.温煦、兴奋、推动

6.滋润、凝聚、抑制

7.相互斗争、约束、拮抗

8.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9.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10.机能亢奋,产热过剩

11.相对偏盛,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

12.互根互用关系

1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1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5.“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四、简答题

1.答: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涵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定性四个方面。

2.答:所谓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可分特性、相互转化,以及随着划分属性的条件或前提改变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三个方面。

3.答: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认为在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阴阳属性是不能改变的,如寒与热的属性是以温度的高低为划分条件的,寒被规定为阴,热被规定为阳。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理论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归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归为阴。

4.答:阴阳和矛盾都涉及事物对立统一规律,都属哲学范畴的基本概念,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其区别点主要在于一般与特殊的不同。矛盾范畴对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具

有对立统一关系之外,不加任何限定,是物质世界中最普遍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领域,是各种事物相互关系中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规律,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因此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存在着矛盾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内容。

5.答: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具体言之,阴阳的相互关系表现在阴阳的相互交感、相互的对立制约、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自和、阴阳相互转化等方面。

6.答:对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一是阴阳互藏。所谓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涵着另一方。具体言之,即阴中涵有阳,阳中涵有阴,阴阳之中还有阴阳;二是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三是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维持事物的发展。

7.答: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二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和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消和此长彼长过程。事物的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8.答:所谓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例如四季气候,上半年由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转热;下半年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转寒,就属“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阴阳转化过程。

9.答: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用以归纳药物的性能等。

10.答:“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是《内经》对阴阳学说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方面应用的高度概括。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和阴阳可分特性,将人体结构划分为对立统一的若干部分,就大体结构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体表、皮毛、外侧为阳,下部、深层、骨肉、内侧属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的心、肺在膈上胸中为阳,肝、脾、肾在膈下腹腔为阴,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两个方面。因此《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1.答: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运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就寐寤而言,白昼人体的阳气旺盛,阳主兴奋,故醒寤兴奋;黑夜人的阴气旺盛,阴对阳的制约加强,故进入睡眠状态。就物质代谢而言,精微物质属阴,产生的相关功能为阳。由精微物质转换为机能的过程,是阳长阴消;脏腑机能又促进了精微物的化生,此为阴长阳消的过程。

12.答: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主要有四方面内容:(1)阴阳偏盛: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3)阴阳互损:有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4)阴阳转化: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此外还有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的病理变化。

13.答:阴阳偏盛所致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的作用下,机体的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临床表现为实热证。(2)阳胜则阴病:这种病机是“阳胜则热”病机的发展,此时阳胜特征仍然存在,并有阴液损伤的病理。(3)“阴胜则寒”:指在阴邪作用下,人体阴气偏盛,机能障碍,产热相对减弱的病理,临床表现为实寒证。(4)“阴胜则阳病”:这是“阴胜则寒”病机的发展,在原来病机特点的基础上又有阳气受损的病理。

14.答: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当其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涉及到另一方面的病理过程。阴阳互损是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前提下发生。虽然有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方面,但其结局只有一个,即是阴阳两虚。

15.答:“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内经》对阴阳学说在指导诊断方面应

用的高度概括。就四诊资料而言,凡色泽鲜明的,声音洪亮有力的,呼吸声高气粗的,脉象呈浮、大、洪、滑的都属阳。反之凡色泽晦暗的,声音低微无力的,呼吸微弱的,脉象呈沉、小、细、涩的皆属阴。就证候的阴阳属性而言,凡表证、热证、实证属阳,凡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所以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6.答:对于阴阳偏盛所致的病证,就要运用损其有余,也叫实则泻之的原则指导治疗。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就要用属阴的寒凉药物抑制其偏亢之阳,才能消除其热,此即“热者寒之”。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就要用属阳的温热药物抑制其偏盛之阴,才能消散其寒,此即“寒者热之”。

17.答:药物的性质有寒、热、温、凉,其中热性、温性属阳,寒性、凉性属阴。药味有酸、苦、甘、辛、咸、淡、涩,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涩属阴。

五、论述题

1.答: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科学、人类科学、社会和思维科学)最一般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用以解释物质世界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地要接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中医学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毫无例外地受到当时先进的具有唯物辩证思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影响,把零散的、原始的、初级的医疗实践经验,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使之逐步地系统化,将感性的医疗知识升华到理性的医学理论,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些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到中医理论的各个层面,并且与医学内容融为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就不可能构建目前所能认识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答: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地运用阴阳的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在各个层面,与医学内容紧密地融为一体。因此说,阴阳学说虽属哲学范畴,但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答:阴阳的特定性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相关性。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或同一交叉点的事物。如上与下、冷与热是相关联的,就可用阴阳去归纳。而上与冷、下与热就是不相关联的,因而就不能用阴阳进行归纳。其二,普遍性。普遍性也称广泛性,是指阴阳被广泛地用以解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故《内经》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之论,就充分体现了阴阳的普遍性。其三,相对性。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相对性又体现在无限可分,相互转化,以及随着划分事物阴阳属性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四,规定性。阴阳的规定性又体现在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即不可反称性),以及中医学根据自身理论的需要,对人体特定的物质及其功能进行阴和阳属性的规定。

4.答: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事物及其内部双方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相对性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是指属阴或属阳的事物内部还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这一特性用以解释人体结构,即躯壳为阳,内脏为阴,而属阴的内脏中,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属阴的五脏中心、肺为阳脏,肝、脾、肾为阴脏,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两个方面,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人体气化活动中,物质属阴,脏腑机能属阳,二者可以转化。其三,当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亦随之改变。例如肺在上焦属阳,肝居下焦属阴。如果以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来划分其阴阳属性,则肺气以降为主属阴,肝气上升主动则属阳。上述三方面均体现了阴阳的相对性。

5.答:阴阳的规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这是指在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所规定事物的阴阳属性是不变的。就中医理论而言,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有:①物质的温度,如冷热;②气象变化,如晴、阴;③时间段,如昼夜、冬夏;④方位空间,如上下、内外;⑤物体的性状,如有形、无形;⑥运动状态,如升降、出入。二是中医理论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中医理论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称为阳。将人体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称为阳。正因为有这种规定,中医理论中将相应物质及其功能不足称为“阳虚”,或“阴虚”,就用特定的药物通“补阳”或“补阴”加以调治。因此中医理论中的阴虚、阳虚、补阴、补阳都具有在严格规定性之下的特定内涵。

6.答:所谓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处于不断地消长运动,并保持动态的平衡。包括相互消长和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在相互消长中又有两种情况:①存在着对立制约关系中的彼此消长。具体言之,有此长彼消,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者是。也有此消彼长,如春夏季节,阴寒之气减少的同时阳热之气增加,所以气候由寒转热者是。②阴阳互根互用中的彼此消长。具体言之有此长彼亦长,如进食后胃肠消化吸收了属阴的精微物质,同时也增加了属阳的体能,即属于阴长阳亦长。也有此消彼亦消,如饥饿状态下,属阴的精微物减少的同时,属阳的体能亦随之减退,即属于阴消阳亦消。在阴阳的协调平衡关系中,阴阳通过彼此消长的运动,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种状态又称为“阴阳自和”。

7.答:阴阳互根互用关系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阴阳互藏。所谓阴阳互藏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蕴涵有另一方,此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义。其二,阴阳互根。指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此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之义。其三,阴阳互用。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互相促进,互相资助,共同发展变化的关系。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意义在于:①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阴阳互根关系决定了事物的关联性,事物只有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联性才能划分其阳阳属性。②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只有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才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动力。不相关联的事物就不具备相互促进的条件。正因为如此,调理阴阳治则中的“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制订的。③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能够相互转化的事物必须以互根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发生转化。

8.答:就发病机理而言,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气有阴精和阳气之分,病因有阴邪和阳邪之别。在病邪的作用下,机体的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亡失诸方面的病理变化。就阴阳偏盛而言,就会有“阳胜则热”(实热证的病机)、“阳胜则阴病”(热证伴有伤津的病机),“阴胜则寒”(实寒证的病机)、“阴胜则阳病”(寒证伴有伤阳的病机)等不同的病理状态。就“阴阳偏衰”而言,就有“阳虚则寒”(虚寒证的病机)、“阴虚则热”(虚热证的病机)的病理变化。就阴阳互损言之,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所以有“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两种病理过程,二者均可发展为阴阳两虚证。就阴阳转化言之,在一定条件下,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此外还有阴阳亡失中的亡阴、亡阳,以及阴阳格拒中的“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的病机)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的病机)的不同病理。

9.答: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阴阳的特性对四诊资料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如凡属色泽鲜明的、声音高亢洪亮有力的、呼吸音急促有力的、排出物色黄质稠的、口渴喜冷饮的、脉数有力、浮、大、洪、滑的均属阳,而色泽晦暗的、声音低微断续无力的、呼吸低微的、排出物色淡质稀的、不渴或渴喜热饮的、脉迟无力、沉、小、细、涩的均属阴。二是对所辨证候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如表证、实证、热证属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阴证等。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度概括说:“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0.答: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药物的选择方面。阴阳失调的病理虽然有多种,但以阴阳的偏盛和阴阳的偏衰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对阴阳偏盛所致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也叫“实则泻之”),若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其具体治法为“热者寒之”;若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其具体治法是“寒者热之”。对阴阳偏衰所致病证的治则是“补其不足”(也叫“虚则补之”),若“阳虚则寒”而致的虚寒证,当用“阴病治阳”之法;若“阴虚则热”而致的虚热证,当用“阳病治阴”之法。对阴阳偏衰之久病者,可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分别采用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之法治之。对药物的选择要据寒凉之性的药物属阴,温热之性药物为阳,以及辛、甘、淡味药属阳,酸、苦、咸、涩之味的药属阴的原则,针对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阴阳属性的药物进行组方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B.稼穑C.润下D.从革E.曲直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B.五体之皮毛C.五志之恐

D.五化之收E.五色之白

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志之悲

D.五官之口E.五气之湿

4.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水和火B.土和金C.金和木

D.木和土E.金和火

5.下列归属五行之“土”的是()

A.目B.舌C.口D.鼻E.耳6.下列归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筋B.脉C.肉D.皮E.骨7.下列归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A.恐B.脉C.肉D.皮E.怒8.在五行学说中,“长夏”的五行属性是()

A.木B.火C.土D.金E.水9.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E.反证法

10.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A.比较B.演绎C.类比

D.试探E.反证

11.下列五行生克关系中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木克土B.火生土C.火克水

D.金生水E.金克木

12.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

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都不是13.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B.火C.土D.金E.水

14.下列不属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

A.肝火犯肺B.肾病及肝C.心病及肝

D.脾病传肺E.肺病及肾

15.“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6.脾病传肾属于()

A.相克B.相侮C.母病及子D.相乘E.子病及母

17.按五行生克规律,肺的“所不胜”之脏是()

A.脾B.心C.肾D.肝E.以上都不是18.按五行生克规律,肾的“所不胜”之脏是()

A.心B.肝C.脾D.肺E.膀胱19.按五行生克规律,肝的“所胜”之脏是()

A.心B.肺C.肾D.胆E.脾20.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肝病诊断依据的是()

A.面色青B.喜食酸味C.易怒D.目赤E.脉洪

21.在五行学说中,不属心病诊断依据的是()

A.面色赤B.喜笑无常C.喜食酸味D.舌赤E.脉洪

22.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脾病诊断依据的是()

A.面色萎黄B.口泛甜味C.唇淡无华D.多唾E.肌肉消瘦

23.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肾病诊断依据的是()

A.面见黑色B.善恐C.易骨折D.流涎E.耳聋

24.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肺病诊断依据的是()

A.面色白B.易悲C.爪甲枯槁D.鼻塞E.流涕

25.属于五行相生规律传变的是()

A.木旺乘土B.土虚木乘C.木火刑金

D.水不涵木E.土虚水侮

26.按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

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

27.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相乘B.反侮C.母病及子D.相克E.子病犯母

28.用五行生克乘侮说明肺病及肝的病理传变,属于()

A.相乘B.相侮C.母病及子D.子病及母E.相克

29.下列属于相侮传变规律的是()

A.心病及脾B.脾病及肝C.脾病及心

D.脾病及肾E.肾病及肺

30.下列属于“子病犯母”传变规律的是()

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E.肺病及心

31.下列属于“母病及子”传变规律的是()

A.肺病及肾B.肝病及肾C.心病及肝

D.肺病及心E.脾病及肾

32.据五行相克理论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金水相生

D.佐金平木E.益火补土

33.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治法是()

A.佐金平木法B.扶土抑木法C.引火归元法

D.培土制水法E.金水相生法

3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上亢E.肾阳虚损而心火浮越

35.滋水涵木法适用于()

A.肾阴不足而肝阳偏亢B.脾肾阳虚证C.心肾不交证

D.肺肾阴虚证E.心脾两虚证

36.佐金平木法的适用证是()

A.肝旺脾虚证B.肝火犯肺证C.心脾两虚证

D.肝肾阴虚证E.肺肾阴虚证

37.扶土抑木法的适应证是()

A.肝旺脾虚证B.肝火犯肺证C.心肝火热证

D.脾肾阳虚证E.心肾不交证

38.金水相生法的适应证是()

A.肝脾不调证B.肺肾阴虚证C.肺脾气虚证

D.脾肾阳虚证E.肝肾阴虚证

(二)B1型题

A.酸B.苦C.甘D.辛E.咸

1.五味的五行归类中属于“金”的味是()

2.五味的五行归类中属于“水”的味是()

A.青B.赤C.黄D.白E.黑

3.根据五行归类属于“土”的颜色为()

4.根据五行归类属于“火”的颜色为()

A.思B.怒C.悲D.恐E.喜

5.在五志的五行归类中属于“火”的情志是()

6.在五志的五行归类中属于“木”的情志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7.面青、嗜酸、脉弦,病多在()

8.面赤、口苦、脉数,病多在()

A.肺病影响心B.肺病影响肝C.肺病影响肾

D.肺病传脾E.脾病传肾

9.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10.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相乘B.相侮C.相克D.母病及子E.子病犯母

11.脾病及肾属于()

12.肺病及心属于()

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生金法

D.金水相生法E.抑木扶土法

13.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是()

14.用泻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又称()

A.升发、条达B.温热、升腾C.清洁、肃降

D.生化、承载E.寒润、下行

15.火的特性,近代引申为()

16.金的特性,近代引申为()

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

D.比较法E.试探法

17.日出东方,与木之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这种归类方法为()18.已知肾属水,由于肾合膀胱,主骨,故膀胱、骨的属性亦属于木。这种归类方法为()(三)X型题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五行的生克乘侮B.五行的特性C.五行的生克规律

D.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E.五行的乘侮规律

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B.收敛作用C.滋润作用

D.受纳作用E.承载作用

3.“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

D.肾病及脾E.肾病及肝

4.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A.木和火B.水和金C.土和水D.水和火E.木和金5.具有“生我”、“我生”关系的是()

A.木和火B.火与土C.水和金D.金与木E.木与土6.根据五行学说理论,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肝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青色B.头发稀疏C.喜食酸味

D.爪甲枯槁E.两目干涩

7.根据五行学说理论,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赤色B.急躁易怒C.口泛甜味

D.齿槁耳聋E.舌尖红赤

8.根据五行学说理论,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肾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黄色B.二便不利C.口味苦

D.牙齿枯槁E.耳鸣耳聋

9.下列属于“子盗母气”传变规律的是()

A.心病及肝B.肺病及肾C.肝病及肾

D.肾病及肺E.脾病及肝

10.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属于“反向相克致病”的有()

A.肝病及脾B.肝病及肺C.脾病及肾

D.肺病及肝E.心病及肾

11.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属于“相克太过致病”的有()

A.肝病色青见缓脉B.肺病色白见弦脉

C.心病面赤见沉脉D.肾病色黑见洪脉

E.肝病色青见沉脉

12.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属于病传于“我生”之脏的有()

A.肾病及肝B.脾病及心C.脾病及肺

D.肝病及心E.肺病及脾

二、词语解释

1.五行

2.木曰曲直

3.火曰炎上

4.土爰稼穑

5.金曰从革

6.水曰润下

7.五行相生

8.五行相克

9.五行制化

10.五行相乘

11.五行相侮

12.母病及子

13.子病犯母

14.虚则补其母

15.实则泻其子

16.取象类比

三、填空题

1.凡具有()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木”。

2.凡具有()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火”。

3.凡具有()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土”。

4.凡具有()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金”。

5.凡具有()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水”。

6.五行学说是以()为依据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7.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主要有()两种方法。8.土的“所不胜”之子是()。

9.火的“所胜”之母是()

10.用五行相生规律解释的病理有()两种类型。

11.用五行相克规律解释的病理有()两种类型。

12.据五行相生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

13.据五行相克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

14.疾病从()的传变称为“母病及子”。

15.疾病从()的传变称为“子病犯母”。

16.疾病从()的传变称为“相乘”。

17.疾病从()的传变称为“相侮”。

四、简答题

1.何谓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何谓五行相生?其顺序是什么?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4.何谓五行相克?其顺序是什么?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5.何谓五行相乘?产生相乘的条件是什么?

6.何谓五行相侮?产生相侮的条件是什么?

7.五行学说从哪些方面说明人体生理活动?

8.何谓五行相生?如何运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病理联系?举例说明。9.何谓五行相克?如何运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病理联系?举例说明。10.中医学从哪几方面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五脏疾病的诊断?

11.用五行相生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治法及其适应证是什么?12.用五行相克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治法及其适应证是什么?13.如何应用五行学说指导脏腑用药?

五、论述题

1.简述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影响。

2.举例说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3.简述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

4.试论五行学说在说明脏腑生理方面的应用。

5.试论五行学说在说明五脏病传方面的应用。

6.试论五行学说在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7.试论五行相生理论在指导五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8.试论五行相克理论在指导五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9.试论五行学说在指导针刺选穴中的应用。

10.试论五行学说在指导脏腑用药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题型

1.E 答案分析:《尚书·洪范》说:“木曰曲直。”

2.C 答案分析:怒的五行属性为“水”。

3.C 答案分析:悲的五行属性为“金”。

4.B 答案分析:土能生金,故土和金属母子关系。

5.C 答案分析:口为脾之“官窍”,脾属土,故“口”亦属土。

6.D 答案分析:在五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中,“皮”属金。

7.A 答案分析:在五志的五行属性归类中,“恐”属于水。

8.C 答案分析:在季节的五行属性归类中,“长夏”属土。

9.A 答案分析:脾的五行属性为土是运用取象比类法进行归类的。因为脾胃像土能长养万物一样为全身提供所需的营养,故将其五行属性归于“土”。

10.B 答案分析:目的属性为木是运用间接的演绎法进行归类的,因为肝属木,故其所开窍的目亦属于木。

11.C 答案分析:“克”表示五行间的正常制约关系,“乘”“侮”用以表述五行间异常的制约关系,正常状态下是“水克火”,异常状态下当为“水乘火”或“火侮水”,故“火克水”的表述是错误的。

12.D 答案分析:肝与脾为相克关系,《内经》称相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肝木克脾土,故肝为脾的所不胜。

13.E 答案分析:木的所不胜为“金”,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

14.A 答案分析:肝火犯肺又称为“木火刑金”,是肝木太旺反侮肺金所致,是相克关系失常所致,而不属五行相生传变。

15.D 答案分析:“肝火犯肺”是反向相克为病,属“相侮”传变。

16.D 答案分析:脾病传肾是相克太过为病,属相乘传变。

17.B 答案分析:肺属金,心属火,火能克金,故心火为肺金的“所不胜”之脏。

18.C 答案分析: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克水,故脾土为肾水的“所不胜”之脏。

19.E 答案分析: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故脾土为肝木的“所胜”之脏。

20.E 答案分析:洪脉的五行属性为火,主心病,故不属肝病的诊断依据。

21.C 答案分析:酸的五行属性为木,喜食酸味多主肝病,故不属心病的诊断依据。

22.D 答案分析:唾为肾之液,五行属性为“水”,故不属脾病的诊断依据。

23.D 答案分析:涎为脾之液,五行属性为“土”,故不属肾病的诊断依据。

24.C 答案分析:爪甲为肝的外华,五行属性为“木”,故不属肺病的诊断依据。

25.D 答案分析:水不涵木是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致肝阳偏亢之证的病机。

肾属水为母,肝属木为子,故属相生规律致病。

26.D 答案分析: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肾病及脾为反向相克为病,故为相侮。

27.B 答案分析:脾属土,肝属木,木能克土。脾病及肝为反向相克为病,故为“反侮”。

28.A 答案分析: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肺病及肝属相克太过为病,故为“相乘”。

29.B 答案分析: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故脾病及肝为“相侮”致病。

30.C 答案分析:水生木,肾属水为母,肝属木为子,故肝病及肾为“子病犯母”。

31.A 答案分析:金生水,肺属金为母,肾属水为子,故肺病及肾为“母病及子”。

32.D 答案分析: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故“佐金平木法”是据五行相克理论确定的治法。

33.E 答案分析:肺属金为母,肾属水为子,故“金水相生法”是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治法。

34.C 答案分析:肾应北方水,心应南方火,故“泻南补北法”适应于肾阴虚而心火旺的心肾不交证。

35.A 答案分析:肾属水,肝属木,肝肾阴液互济,故滋水涵木法适应于肾阴不足而肝阳偏亢之证。

36.B 答案分析:肝属木,肺属金,肝木太旺反侮肺金时,就当在抑强扶弱的原则指导下选用佐金平木之法治之。

37.A 答案分析: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太旺横犯脾土之肝旺脾虚证当用扶土抑木之法治之。

38.B 答案分析:肾属水,肺属金,肺肾的阴液相互调济,故金水相生法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二)B1型题

1.D 答案分析:在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中,辛味属性为“金”。

2.E 答案分析:在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中,咸味属性为“水”。

3.C 答案分析:在五色的五行属性归类中,黄色属性为“土”。

4.B 答案分析:在五色的五行属性归类中,赤色属性为“火”。

5.E 答案分析:在五志的五行属性归类中,喜的属性为“火”。

6.B 答案分析:在五志的五行属归类中,怒的属性为“木”。

7.A 答案分析:肝脏、酸味、青色、弦脉的五行属性均为“木”,故其病位在肝。

8.B 答案分析:心脏、苦味、赤色、数脉的五行属性均为“火”,故其病位在心。

9.C 答案分析:肺属金为水之母,肾属水为金之子,故肺病影响肾属母病及子的病传规律。

10.D 答案分析:肺属金为土之子,脾属土为金之母,故肺病传脾属于子病犯母的传变规律。

11.A 答案分析:脾属土为肾之“所不胜”,肾属水为脾之“所胜”,故脾病及肾属相克太过为病的“相乘”。

12.B 答案分析:肺属金为火之“所胜”,心属火为金之“所不胜”,故肺病及心属反克为病的“相侮”。

13.B 答案分析:肾阳即命门之火,具有温运脾胃之阳的作用,故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叫“益火补土法”。

14.E 答案分析:抑木扶土法适应于肝旺脾虚之证,所以泻肝健脾法又称为“抑木扶土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行 C、气机 D、气运 E、气散 2、“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气的学说来阐释: A、人体的生理现象 B、人体的病理现象 C、人体生命的运动性 D、人体生命的物质性 E、人体生命的功能性 3、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4、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E、四肢外侧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7、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8、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10、正常人体的阴阳关系,常概括为: A、阴阳对立 B、阴阳依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平阳秘 1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中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E、火—心、苦、南 12、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症是: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E、肝火犯肺 13、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 14、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土生金 D、火生土 E、金生水 15、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胆 16、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7、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相克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8、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19、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选择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A1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题1.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 A.脾 B.心 C.肺 D.肾 E.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题2.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 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痰量多者为痰,少者为饮 中医基础理论题3.神昏、痴呆、癫证是由于( ) A.痰浊上蒙清窍 B.痰迷心窍 C.痰火扰心 D.饮逆于上 E.痰浊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题4.下列哪一项属于痰饮的致病特点( ) A.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B.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C.善动数变,百病之长 D.耗气伤津,易扰心神 E.气血凝滞,筋脉挛急 中医基础理论题5.具有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处不至特征的致病因素为( ) A.痰饮 B.瘀血 C.结石D.疠气E.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题6.下列哪项是饮邪为害( ) A.癫狂 B.眩晕 C.流注 D.水肿 E.瘰疬

中医基础理论题7.梅核气为痰气结于( ) A.心 B.咽喉 C.肠胃 D.肺 E.皮肤 中医基础理论题8.瘀血引起的出血特点是( ) A.血色鲜红 B.伴有血块 C.色淡质清稀 D.出血量多 E.出血量少 中医基础理论题9.下列哪项是瘀血致病的特征( ) A.腹痛,痛随利减 B.形成肿胀,时聚时减 C.胁痛且胀,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D.胸闷咳嗽,不能平卧 E.疼痛如针刺,位置不移。 中医基础理论题10.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别名( ) A.恶血 B.败血 C.蓄血 D.衃血 E.离经之血 中医基础理论题11.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病因( )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外伤 E.过劳 中医基础理论题12.下列哪项不是结石的多发部位( )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中医基础理论题13.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 ) A.多发于六腑 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C.在体内形成癥块 D.病程较长,症状不固定 E.可发生绞痛 中医基础理论题14.下列那项不是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 A.刺痛 B.胀痛 C.痛处不移 D.压痛 E.疼痛夜间加重 中医基础理论题15.下列哪项不属于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共同致病特点( ) A.与气滞有关 B.致病广泛 C.病程较长 D.导致疼痛 E.为有形之病理产物 中医基础理论题16.少腹疼痛,痛经闭经,经血紫色成块,或见崩漏,为瘀血阻于(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宇宙的构成原本是()。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3.气的根本属性是()。 4.气的运动称为()。 5.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说。 6.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7.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8.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六腑属()。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在外,()。 10.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或()。 1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或()。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4.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胜则(),阳胜则(),阴胜则()。” 16.五行相生关系又称(),相克关系又称()。 17.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8.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和()。 20.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和()。 21.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括着()和()两层意思。

22.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或()法。 选择题 (一)A1型题 23.精气学说滥觞于()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E.西周时期 24.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变化 B.气化 C.转化 D.消化 E.代谢 25.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 26.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人气 B.精气 C.元气 D.烦气 E.水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 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 D.《难经》E.《针灸甲乙经》 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 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 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 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 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 D.《难经》E.《脾胃论》 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华佗C.钱乙 D.陈无择E.张机 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 D.陈无择E.巢元方 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 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 D.王清任E.王叔和 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 D.叶桂E.刘完素 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大全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大全 阴阳是:参考答案:E A:古代的两点论 B: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C: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D:矛盾 E: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参考答案:B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左与右 E:动与静 属于“阴中之阳”的是:参考答案:E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参考答案:A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D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B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E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是指:参考答案:C 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 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 阴阳转化是:参考答案:A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参考答案:C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D 消长平衡 E 阴阳自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A .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 .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3 《内经》认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 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4 “阴阳互藏” 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 阳的哪一特性( )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相转化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12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交感 E 相互转化 13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 A .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 下午 D 上午 ) B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D 转化性 C 下午 C 下午 C 前半夜 C 下午 ) C 消长平衡 E 规定性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四) 第四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皮

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直线贯注 B.手足贯注 C.上下贯注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 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 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E.带脉 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E.阳维脉 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 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手太阳与手少阴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主讲人:冯春英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与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与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 A.体表形态 B.体格 C.体型 D.体姿 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就是( ) A.皮肤之厚薄 B.肤色 C.腠理之坚松 D.形体之肥瘦 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就是( ) A.体型 B.体重 C.体姿 D.身高 E.性征 4.体质就是指人体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身心特性 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 A.《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 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 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 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 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 A.精气神渐衰 B.脏腑功能减退 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 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 A.寒化 B.实化 C.虚化 D.湿化 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与,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阳亢质 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气郁质 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阴虚质 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 B.体型 C.体重 D.体姿 E.性征 1.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就是(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