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经》

《内经》

《内经》
《内经》

二、《内经》自测试题

【A型题】

1.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阳气B.肾气C.气血D.天癸E.精神

2.男女具有生殖能力的条件,最确切的是

A.形体壮B.胃气强C.脾气旺D.肾气盛E.肝气旺

3.《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

A.肾气衰B.阳明脉衰C.太冲脉衰D.任脉衰E.三阳脉衰4.《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

A.法于阴阳,和于术数B.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C.食饮有节,起居有常D.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E.不妄作劳,劳逸适度

5.《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

A.心肺B.肺脾C.肺肾D.肺肝E.心肝

6.《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两虚”是指

A.正气虚与虚邪B.胃气虚与虚邪C.表里两虚

D.阴阳两虚E.气学两虚

7.《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阳络伤则病

A.吐血B.衄血C.咳血D.尿血E.便血

8.在《素问·举痛论》中疼痛的原因主要指的是

A.风B.寒C.暑D.燥E.湿

9.《素问·举痛论》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寒邪阻塞

A.经脉B.肌肉C.脏腑D.关节E.筋骨

10.据《灵枢·水胀》所述,肠覃的起因为

A.瘀血B.水气C.热毒D.寒气E.湿气

【B型题】

A.天癸至,月事以时下B.肾气盛,齿更发长C.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D.任脉虚,太冲脉衰少E.筋骨坚,发长极

1.女子七岁

2.女子二七

3.女子七七

A.动摇眩晕B.痈疡红肿C.浮肿

D.濡泻E.干燥证

4.风胜则

5.热胜则

6.湿胜则

A.在志为怒B.在志为喜C.在志为思

D.在志为忧E.在志为恐

7.心

8.肺

9.肾

A.诸痛痒疮B.诸风掉眩C.诸寒收引

D.诸湿肿满E.诸气膹郁

10.与心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11.与脾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12.与肺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

D.罴极之本E.仓廪之本

13.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是

14.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肝是

15.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肾是

A.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B.仓廪不藏C.水泉不止

D.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E.声如从室中言

16.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心失守则

17.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肺失守则

18.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肾失守则

【X型题】

1.《灵枢·水胀》记载肠覃和石瘕都具备下述症状特点

A.腹胀大B.状如怀子C.按之坚D.推之则移E.腹筋起2.《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骨将惫”具备下列症状

A.转摇不能B.不能久立C.屈伸不能

D.行则偻附E.行则振掉

3.《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筋将惫”具备下列症状

A.转摇不能B.不能久立C.屈伸不能

D.行则偻附E.行则振掉

4.《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与“火”有关的是

A.诸痛痒疮B.诸热瞀瘛C.诸逆冲上

D.诸躁狂越E.诸暴强直

5.《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与“热”有关的是

A.诸胀腹大B.诸病有声,鼓之如鼓C.诸痉项强

D.诸转反戾,水液浑浊E.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6.“从者反治”包括下述内容

A.微者逆之B.甚者从之C.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E.通因通用

7.《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的诊脉纲要包括

A.诊法常以平旦B.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C.脉象主病规律D.脉与四时相合E.诊脉独取寸口

8.《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形坏而无子”的因素有

A.任脉虚B.太冲脉衰C.天癸竭D.地道不通E.年届七七9.人体清阳的升降规律是

A.出上窍B.实四肢c.发腠理D.走五脏E.归六府

【原文填空题】

1.女子二七而天癸至,________,_______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2.阴之所生,本在_______;阴之五宫,伤在_______。

3.阴在内,______也;阳在外,______也。

4.心,在体为脉,在声_______,在窍_______。

5.五脏者,藏精气而_______也;六府者,传化物而_______。

6.脑、_______骨、_______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日奇恒之府。

7.病热少食,食肉______,多食______,此其禁也。

8.卫气者,所以_______充皮肤,________司开合。

9.诸_______,皆属于下;诸_______,皆属于上。

10.壮火之_______,少火之_________。

【是非判断题】

1.阴阳代表两类对立事物的属性。( )

2.人体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阴气的致密。( )

3.阳气在一日中的“平旦”为最隆盛。( )

4.“气食少火”的“食”通蚀,消蚀之意。( )

5.“壮火”是指人体正常的阳气。( )

6.“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中“取之阴”指滋阴。( )

7.“暴怒伤阴”即暴怒伤肝。( )

8.“暴喜伤阳”即暴喜伤心。( )

9.“喜怒伤气”指情志内伤,伤及元气。( ) 10.“清阳发腠理”之“清阳”乃指汗液。( ) 11.“少火”系指人体阳气不足。( ) 12.“风寒湿之气杂至”是痹证的唯一病因。( ) 13.“清者为营”指营气性柔顺。( ) 14.“浊者为卫”指卫气性刚悍。( ) 15.“石瘕”的特点是“月事以时下”。( )

【名词解释】

1.形与神俱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阴阳之要,阳密乃固4.治病必求于本5.阳化气,阴成形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8.从阴引阳,从阳引阴9.去宛陈莝10.开鬼门,洁净府11.阳道实,阴道虚12.阴阳交13.百病生于气14.上焦如雾15.中焦如沤16.下焦如渎【原文分析题】

1.《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要求回答:原文提示的学术观点。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要求回答:原文阐明的重要理论。

3.《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要求回答:原文所示病证与后世概念的区别。

三、《内经》自测试题答案

【A型题】

1.B 2.D 3.B 4.D 5.B 6.A7.B 8.B 9.A10.D 【B型题】

1.B 2.A3.D 4.A5.B 6.D 7.B 8.D 9.E 10.A 11.D 12.E 13.A14.D 15.C 16.D 17.A18.C

【X型题】

1.ABCD 2.BE 3.CD 4.ABCD 5.ABDE 6.BCDE 7.ABCD 8.ABCDE 9.ABC 【填空题】

1.任脉通;太冲脉盛2.五味;五味

3.阳之守;阴之使4.为笑;为舌

5.不泻;不藏6.髓;脉

7则复;则遗8.温分肉;肥腠理

9厥固泄;痿喘呕10.气衰;气壮

【是非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名词解释】

1.指形体与精神健全而协调。

2.是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是指导顺时养生及顺时用药的重要理论。

3.要,有要领,关键之意。密,即致密。谓阳气致密,固,固守,指阴精固守。大凡阴阳平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4.本,这里指阴阳,人体疾病的形成是由于阴阳的失调,而治病的关键是协调阴阳,所以治病必求阴阳这个本。

5.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6.寒到极点转化为热,热到极点转化为寒,这是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7.胜,偏胜;病,受损而不足,阴气偏胜则损伤阳气,阳热偏胜则耗损阴液。这是阐明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机。

8.引,指用针刺引经络之气来调节虚实,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外内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可以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

9.即祛瘀行水法,去,莝,均指除掉,去除。宛陈,指瘀血、废水。

10.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是指发汗,利小便的治法。

11.概括脾胃的病理特点,胃属阳,多外感,实证多见,脾属阴,多内伤,虚证多见,亦可推广到六腑病多为实证,五脏病多为虚证。

12.阴,指阴精正气;阳,指阳热邪气;交,交争之意。阴阳交是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而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表现为汗出复热不能食,脉躁盛,狂言三证。

13.气,此指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这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的一条重要理论。

14.形容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气,如同雾露蒸腾。

15.形容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沤物浸渍。

16.形容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

【原文分析题】

1.①人体阴精的产生,本源于饮食五味。

②主藏阴精的五脏,可因五味不节而受伤。

③只有谨和五味,才能健康长寿。

2.①人体清阳与浊阴的升降规律。

②清阳向上而主外。

③浊阴向下而主内。

3.①“阳虚则外寒”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体表失温而见恶寒,后世“阳虚则寒”指阳气虚损而致的畏寒之证。

②“阴虚则内热”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运,郁而化热。后世“阴虚则热”指阴精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之证。

③“阳盛则外热”指外邪袭表,卫阳被遏不得宣泄,出现表证发热。后世“阳盛则热”指阳热亢盛出现发热,既包括表热也包括里热。

④“阴盛则内寒”指寒气久积胸中,损伤胸阳所致的内寒证,后世“阴盛则寒”,则是指一切脏腑受寒的阴寒邪盛所出现的内寒证。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

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帝内经》的学习与解读实践中,有助于解决一些由于语义隔阂而造成的经义不明的问题。其中,字词多义和运用叠字是《黄帝内经》普遍存在的情况。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通过掌握和运用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能够从《黄帝内经》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其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从而昭明经义,准确掌握中医理论。而《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叠字与其单音词的意义存在巨大的差异,必须依据文理,仔细揣摩,使医理、文理两相宜。 标签:黄帝内经;语言学;词义引申;叠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现存成书最早的中医典籍。据学者统计,仅从1997~2007年,国内就新出版了《黄帝内经》相关书籍达128部之多,其中文献类书籍68部。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索《黄帝内经》中词汇、词义的发展规律,以阐释其内涵。 1运用词义引申规律,掌握《内经》中多义字词的准确涵义 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字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词义引申规律,那么,对于掌握《内经》中多义词的准确涵义将大有裨益。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一种有规律的运动[1],一般认为,汉语词义的引申是按“四多”引申的规律进行的,即多原则、多方位、多侧面、多中心引申。而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主要内因生义(包括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反正关系、动静关系、实虚关系和同所衍生关系等)、外因生义(包括借助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修辞生义(包括借助比喻、借代和通感等)。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 在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解读中,多义词的正确理解是个难点。正如钱超尘先生[2]在《内经语言研究》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内经》引申义的多样化,和它的某些引申义与一般文史书籍有时有所不同,这是《内经》词义艰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运用词义引申规律,从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定位准确,就能昭明经义,否则就会张冠李戴,不得其解。弄清多义词的一般引申规律,对《内经》多义词注释大有裨益。 例如,《内经》经常使用的“阴”字,具有三个基本义素:“阴暗”、“寒凉”和“沉寂”,都与自然现象有关。 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与“处所”相关时,就表示寒凉背光的地方。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与“天气”相关时,就表示乌云遮日不晴不雨的阴天。如《八正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精心整理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 上乘_ 于右, _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其支者,绕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

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 #这本书是讲中医养生的。将黄帝内经里的理论,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经络运行也有固定的规律,人们日常的活动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经络正常运行,身体才会健康。有时身体不舒服并不一定需要吃药或打针,而是通过调整日常活动和习惯,顺应了自然规律,就会让身体的自愈力治愈身体。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乐都适度,不过度耗费身体的元气,不舍命追求什么,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尽力即可。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给自己看”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别人对比中获得快乐。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还有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和中医养生的误区。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养生启蒙书。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嘴唇发紫是因为任脉有淤血不通畅;如果要喝茶最适合中国人的是全发酵茶,比如红茶黑茶;精神上如果总是有问题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调养身体;吃饭不能吃的过饱因为会耗损精气去消化食物;要想补肾,首先晚上要早睡, 11 点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点有黏性的东西像糯米糕

一类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药,不是补肾补肝的;搓耳朵要从下往上搓,可以补肾。 话说我打算试试里面的食疗方子,一个是姜枣茶, 12 颗枣拇指大的姜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二是吃点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点盐,吃着很香,就能补肾。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2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研究院

《黄帝内经研究院》宗旨:未病先治,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病晚,以预防为主,被称为现代养生宝典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当脾阳受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所以长夏的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说起去湿来,还要知道另一件事情,那就是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膀胱经在人体的背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保养背部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 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 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 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灵枢·卫气...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卫气 【原文】 灵枢·卫气 【内容】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别本作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医部全录》:当作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第一讲(上.文稿) [转贴 2010-01-20 15:08:32] 字号:大中小《灵枢?天年》 第一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12 23:00—24:0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 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听众朋友的耳朵是雪亮的,所以说呢,还说兑水呢,哈哈哈~…… 徐文兵:当然我们这个节目不知不觉,整整一年了~ 梁冬:是呀~ 徐文兵:嗯。去年也是,我记得就是十一月底,初冬的某个晚上,被梁冬拉到 中山公园他的书房…… 梁冬:对,录制了这个节目的第一期。 徐文兵:录制了第一期,到十二月六号开播~ 梁冬:对,整整这么一年了哈。 徐文兵:诶~这期节目要播出,整整一年了。所以我们非常愉快地做了五十二 期 节目。

梁冬: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那么热情的给我们的支持。而且呢,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事情但凡是正确的,那么它就会很容易就开始,做事情也比较顺利~你看这个节目,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啦,是吧~ 徐文兵:对~ 梁冬:很不容易啊~诶,那这个闲话少说,说回来,上一次呢我们讲完了之后呢,今天开始一个新的一章。以前呢我们大部份时候呢,都讲的《素问》里的文章,有上古天真呐~有四季调神大论呐,等等。那从这一次开始呢,徐老师为我们挑了哪一章呢, 徐文兵:呃~我们挑了一个《灵枢》的第五十四篇叫《天年》。 梁冬:《灵枢》哈~《黄帝内经》是分成《素问》和《灵枢》两篇的,两大篇哈~ 徐文兵:两大部分,嗯~这个,……我们在最早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我们为什么跳着讲呢,就是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那么你按照它的顺序去读呢,你可能觉得就有点,……乱~啊,不知道这个方向和路径。按我们引导的方向去读呢~你就知道,我们在《黄帝内经》到底是在干什么~比如第一篇我们讲《上古天真论》是讲做人的道理,总结成两句话叫“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啊~我们是讲的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在揭示了现代人,啊,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这些错误,人人还在犯,啊,不能尽其天年的人有很多;第二篇呢我们讲的是什么,上知天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我们应该跟着天的、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 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 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

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清)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张志聪著;孙国中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清)黄元御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著 素问悬解(清)黄元御原著;孙中国、方向红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2学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导自学) ●灵枢·天年(指导自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养生、摄生、道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以周代而言,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王冰注:“玄古也。”玄,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 1、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 也。”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

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

学《黄帝内经》之一

学《黄帝内经》起居有常20条 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起居有常”是轩辕黄帝的长寿秘方之一,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一年是这样,一天也是如此。若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朝应人春则人气始生。日中为夏,日中应人日中则人气长。日入为秋,秋应人秋则人气始衰。夜半为冬,夜半应人冬则人气入脏。起居有常,养生养性也即是藏养人的生活习惯和习性也,年年如此,天天如此,就逐渐形成了人体生物钟。 起居有常才能健康,有健康才能长寿,《健康享寿》提出健康生活20条。 1、辨识体质,个性养生 辨识体质的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养生保健、调养方法或治疗措施,使健康人群保持健康,亚健康者回归健康,有疾病者恢复健康。但是要进行日常养生保健,我们需要通过《体质测试评分》来进行体质的自我判断,然后针对不同体质,采用相应的《健康养生指导》方法而强身健体防病! 2、起居有常,享受生活 《黄帝内经》认为,“顺应自然”就是顺从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气指气候、节气,候指时候、物候。一年分四季,即“春、夏、秋、冬”。一天分四时,昼、夜、慧、旦,也如一年一样。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天之中如四季,是旦温、午热、晚凉、夜寒。这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3、法于阴阳,和于数术 大自然赏赐给人类太阳和月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就决定了人体的生物钟是“日出而作,月出而息。”白天养阳,即白天上班工作、学习和劳动。夜晚养阴,黑夜回家团聚、休息、睡觉,储蓄能量。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种生物钟定势就是:早晨6~7点起床,晚上9~10点钟睡觉。一日三餐也定时、定质、定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按部就班,对人体就会有大大的好处。 4、白天养阳,随时而动 阳气就好比太阳,我们经常会说:“太阳出来了,好暖和啊!”自然界,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适宜的地方,动植物生命力就强。相反,日照时间短,天寒地冻的地方,生机就不足,植物枯萎,动物冬眠。人也是一样,有的人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有的人精神萎靡,连话都不愿意说,这些都与阳气的作用有关。阳气很重要,养生专家说“阳气若强千年健。” 5、夜晚养阴,因静而眠 只有跟着太阳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借天力以还人力”,这样才符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使身体处于正常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亚健康状态。一天24小时,工作8小时,吃饭休息8小时,睡眠8小时,这是很科学的。睡眠能养阴养神,人白天劳累了,消耗了体力和精力,夜间就应该休息,应该恢复其体力和精力。 6、春夏养阳,护阳为上 一年之中,春天的太阳最柔和,夏天的太阳最毒辣,最佳的养阳时间就是春天。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不宜过早减衣,“春捂秋冻”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欢纳凉,也极易感受寒凉之邪而伤人体阳气。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阴凉伤阳生冷也伤阳,春夏养阳护阳更重要。 7、秋冬养阴,贮藏物质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养阴,贮藏阴精物质是很有必要的。故说“贴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

灵枢·经筋...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经筋 【原文】 灵枢·经筋 【内容】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

最新最全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习题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 1【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D)著作。 ?A、《史记》 ?B、《七略》 ?C、《脉经》 ?D、《汉书·艺文志》 2【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C)。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3【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D)。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4【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黄帝内经》概论二 1【单选题】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C)卷。

?A、224 ?B、220 ?C、216 ?D、196 2【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C)。?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旁篇》 ?D、《温病》 3【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4【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概论(三) 1【单选题】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C)。 ?A、《素问》 ?B、《八十一难经》 ?C、《黄帝内经》 ?D、《九卷》

2【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C) ?A、北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沿海地区 ?D、农业民族地区 3【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4【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黄帝内经》概论(四) 1【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D)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 ? B少师学派 ? C少俞学派 ? D伯高学派 2【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A)。 ? A哲学观 ? B养生观 ? C诊法 ? D脏腑经络学说 3【判断题】《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同篇章的观点有矛盾之处。(√) 4【判断题】在现行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一)待做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藏象理论中,把()称为中之官,主管决断。1.0 分A、 心 B、 肺 C、 肝 D、 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病,疾加也”是()对“病”的解释。1.0 分A、 《黄帝内经》 B、 《说文解字》 C、 《周易》 D、 《医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木。1.0 分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只有保持阳气的稳定,才能有()。1.0 分 A、 闭九窍 B、 外壅肌肉 C、 卫气解散 D、 平和安定的心态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经常吃饱,容易出现肠澼和()疾病。1.0 分 A、 肠炎

胃缺血 C、 胃溃疡 D、 痔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里所讲的煎厥就是后文所讲的薄厥。1.0 分 A、 《脉解篇》 B、 《类经图翼》 C、 《伤寒杂病论》 D、 《温病》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土。1.0 分 A、 心 B、 肝 C、 肾 D、 脾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1.0 分A、 夏目漱石 B、 村上春树 C、 山田庆儿 D、 渡边淳一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六十甲子表,以甲子年开始,以()年结束。1.0 分A、 庚申 B、 癸亥 C、 辛酉

壬戌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气伤痛”的临床表现为()。1.0 分 A、 气的拥滞 B、 气的逆行 C、 气的混乱 D、 A、B两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下列选项中,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所写的书籍的是()。1.0 分 A、 《医林》 B、 《脉经》 C、 《类经图翼》 D、 《针灸甲乙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2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1.0 分 A、 《伤寒杂病论》 B、 《金匮要略》 C、 《温病》 D、 《脉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的是()。1.0 分 A、 相生 B、 相乘 C、 相侮 D、 相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020《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直至今天,其影响依然深远。下面是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参考。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