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零失误】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零失误】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零失误】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零失误】

15、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通常采用标志法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B. 用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C.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 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地点,则二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7.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只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

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6、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分析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

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10、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

线

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

18、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请回答:

(1)如图a所示,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

______型增长模型.获得该曲线,需要每天定时记录,应该在______

下对血球计数板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

(2)图b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的结果,由于前

者的繁殖能力比后者强而占有更多的资源,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

______关系.

(3)图c为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尾草履虫的食

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______,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

2、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错误的是()

A. 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没有死亡个体

B. 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可能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

C. 过度捕捞会使鱼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

D. 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a点接近b点的趋势时,必须要提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

15、关于群落水平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群落水平结构而森林生态系统没有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 胡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7.】

3、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和枯草杆菌,过几天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是以枯草杆菌为食的。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 ,

两种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_ 。

(2) A 和 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 A 在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曲线 C 在cd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6、图中横坐标Y和纵坐标X表示两种不同必需营养物质的浓度,图中两

条折线分别为生物A、B对营养物质X、Y的最低浓度要求线,m为交点,

①~⑥表示六个不同营养供应区域.错误的是()

A. 两种生物在区域④都将无法生存,在区域①能长期共存

B. 若两种生物生活在区域③,则导致A生物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C. 若引进一新物种C,在区域①~⑥都能长期生存,则A、B可能被淘汰

D. m点是平衡点,A、B两生物分别受营养物质Y和X的限制都不会大量增长

9、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 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 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1、如图所示,A表示某种鹰的数量变化情况,B可能代表的是()

A. 鹰的天敌

B. 与鹰为共生关系的种群

C. 寄生在鹰体内的生物

D. 被捕食的种群

7、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

不正确的是()

A.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白天晚上取同一地块土样

B.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

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

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

和调查正确的是()

A. 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

B. 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

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 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D. 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3、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 总量将增加

B. 环境阻力不变

C. 种群密度下降

D. 保持稳定增长

8、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

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甲、乙

4、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3、某同学为调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数量,在田鼠种群相对稳定时初次捕获了36只,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了144只,其中被标记的为12只,已知该草原的面积为10km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适用于蚯蚓和蚜虫

B. 标记物应当尽量明显以便于再次捕获时对数据的统计

C. 布氏田鼠的增长速率最大时的种群密度为43.2只/km2

D. 大量诱杀雄性布氏田鼠会影响种群出生率

5、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 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 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 “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7、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迁出和迁入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④生态系统的简单和复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结构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1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

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

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

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

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

只.(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据图分析: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也是第一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

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鼠为______

A.a×8n-1 B.a×8n+1 C.a×

8n D.a×8n-2.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

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

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中个体的斗争会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加剧

2、图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时建立的数学模型,说法正确

的是()

A. 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促进,图中曲线体现了生长素

的两重性

B. 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促进,则曲线AB段出现抑

制现象

C. 若x表示时间,y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则B点时种群数

量达到K值

D. 若x表示时间,y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则曲线AB段种群死亡率大于

出生率

3、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8、苹果小卷蛾虽然种群增长率相对不大,每年产卵仅45-50枚,但却是主要的苹果害虫,说法错误的是()

A. 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有害生物达到某个水平

B. 有害生物密度低时,作物所受影响不大

C. 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是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D. 采用化学方法防治苹果小卷蛾会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异

13、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分别于a、b、c、d、e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生物防治(引入螃

蟹捕食稻田害虫),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经济阈值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害虫密度).该生态系统引入螃蟹后,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进行农药防治的时间点是___,生物防治的时间点是___.

(2)a~j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的区间是___,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区间是___.

(3)e点是否是害虫的K值?___.

(4)如果忽略其他因素影响,为什么螃蟹丰收,则水稻也一定丰收?___.

12、下列是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 年后开始的.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 型.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 点上.

3、如图表示某鼠群迁入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后的数量增长的曲线.据图回答:

(1)该图表示鼠增长的“___”型曲线.

(2)这个鼠群繁殖速度最快在___点左右.

(3)鼠群繁殖开始受到限制在___点左右.

(4)鼠群数量最大(K值)在___点,最小在___点上.

(5)EF段较DE段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___.

4、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

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A. 一个群落

B. 一个种群

C. 两个种群

D.

八个种群

10、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如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

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

14、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 生存竞争 B. 占据空间 C. 资源利用 D. 生物进化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 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上,动物分布无差异

D. 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上,植物分布有差异

1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

A.寄生B.共生C.捕食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 B.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

能形成树林

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11、下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配对正确的是()(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A. ①-b ②-c ③-a ④-d

B. ①-a ②-b ③-c ④-d

C. ①-c ②-a ③-d ④-b

D. ①-b ②-a ③-c ④-d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

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

替现象

C. 在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

的抵抗力

D.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甲地和乙地的演替类型相同

D. 甲、乙两地随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1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前者属于___演替.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___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亚马逊河流域,鸟类、鳖等与福寿螺间形成

______关系,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____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③实验结果证明:______.

3、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

(2)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单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使之反而适应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试卷3 姓名:班级: 一、单选题 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 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 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 图甲和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 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衰退和增长 B. 增长和衰退 C. 稳定和衰退 D. 稳定和增长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 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休渔:为保 证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 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 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 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 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并使该种群数量能保 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D. 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7.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虾数量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第4节 训练

第四章第4节 一、选择题 1.(2019·西安高二检测)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项目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第10~15年内,物种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D正确。 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 C.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因此没有发生演替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农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有生物富集作用,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B正确;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速度,C正确;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D 错误。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选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选A。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选B。“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习题

训练3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年份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90 115 145 105 95 98 A. 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共生关系 的是() A.亲鸟与其雏鸟 B .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 ?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5.关于 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T草原T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温度 B .阳光 C .水分 D .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 .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T制订计划T实施计划T分析实验结果T得出结论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 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理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行了 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扭潮蟹奘厚蟹类沙抿类酣类 物种1沐 a奴物种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Hh物种 数 物种 数 ip-5181H212110胡 (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50 cm X 50 cm X 30 cm)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理解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 班级姓名日期5月6日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 ) 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B.①②⑤C.②③④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 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 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 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 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 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2.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3.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不同组合分别处理幼茎切段。下图为幼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可说明()

A.植物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B.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间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植物激素间具有连锁调节作用 4.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长素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D.生长素和乙烯 5.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进行以下的推断,错误的是() A.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脱落酸与赤霉素是拮抗关系D.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是协同关系 6.南京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右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0℃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B.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完整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习题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习题 1.下列所描述的生物,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全世界的蓝鲸 B.珠江里的肉食性生物 C.一个菜园里的白粉蝶 D.一个湿地公园的白鹭 2.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全世界的人口数量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3.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A.荠菜 B.蚜虫 C.蒲公英 D.菜粉蝶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圈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4 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 m2 .6株/m2 C.5株/m2 D3 A.株/m2 B.4.2株/)5.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 ( 6.种群密度取决于图右)( c、d代表影响因素依次是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的概念图,a、b、 b a c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迁入率 B.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 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造成这一现象的,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7.近几十年来) 因是( 主要原当别 B.性比例适型年龄组成呈增长 A.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对此种群特征的叙述,8. )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 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 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 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 )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9.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不是个体的简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至第四章学业考试测试

△△△△△△△△△△△△△△△△△△△△△△△△△△△△△△△△△△△△△△△△△△△△△△△△△△△△△△△△△△△△△△△△△△△△△△△△△△△△△△△△△△△△△△△△△△△△△△△△△△△△△△△△△△△△△△△△△△△△△△△△△△△△△△△△△△△△△△△△△△△△△△△△△△△△△△△△△△△△△△△△△△△△△△△△△△△△△△△△△△△△△△△△△△△△△△△△△△△△△△△△△△△△△△△△△△△△△△△△△△△△△△△△△△△△△△△△△△△△△△△△△△△△△△△△△ △△△△△△△△△△△△△△△△△△△△△△△△△△△△△△△△△△△△△△△△△△△△△△△△△△△△△△△△△△△△△△△△△△△△△△△△△△△△△△△△△△△△△△△△△△△△△△△△△△△△△△△△△△△△△△△△△△△△△△△△△△△△△△△△△△△△△△△△△△△△△△△△△△△△△△△△△△△△△△ 装 订 线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一 高二学年生物试题 考生注意: 1.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 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B.葡萄糖C.钙离子D.呼吸酶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 后,该种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 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6.右图为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试判断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醛固酮 D.抗利尿激素 7.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体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 B.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8.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D.①③④⑤ 9.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反应 D.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反应 10.吲哚乙酸是( ) A.植物生长素B.垂体生长素C.性激素D.脑激素 11.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而侧枝很细弱,主要原因是由于( ) A.侧芽缺乏生长素B.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少 C.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D.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过多 12.可以口服的激素有() A.甲状腺激素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D.抗利尿激素激素 13.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生长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14.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15.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16.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 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 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