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沉默的步兵

沉默的步兵

沉默的步兵
沉默的步兵

沉默的步兵

孤雪飞雁发帖于: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08-7-31 15:30:48

查看原帖

收藏

复制链接

【共0条评论】【浏览9IP】

本文摘自《世界军事》2008年第2期本刊记者:金昊编辑:赵秀娟(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之用,版权属于《世界军事》杂志社,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否则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本人概不承担任何法律和连带责任)

人民的印象中,步兵冲锋是颇为壮观的场景。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在震天的喊杀声中,排山倒海的冲向敌阵,令人血脉膨胀。然而,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任志愿军第27军235团3连副指导员的邹氏勇老人,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沉默的步兵的故事。有关网络曾经就中美两军谁的步兵最强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读罢此文,其义自见。

“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 “杀!——”

1950年12月,朝鲜柳潭里。寒夜中,喊杀声摄人心魄,100多个端着步枪的士兵,向前面的山头发起冲击。长长的老式步枪上着刺刀,在月光和雪光的辉映下格外明显。看得出,这是些训练有素的步兵,冲击迅捷,转眼间就跃进半山坡。擎旗的士兵冲在最前,血色战旗距山顶只有咫尺之遥。看到攻击发展的如此顺利,前沿指挥所的指挥员们长长舒了口气,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突击部队拿下这块山头阵地已无悬念。然而,就在士兵冲至距山顶二十几步时,前方突然喷出几条火舌,霎时,自动枪爆豆般连发射击声一下子压倒了喊杀声。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被咫尺之遥射出的金属弹拦腰切断。后面的士兵却没有人停下,他们好像对眼前的景象毫无畏惧。然而,对手的火力实在太强大了。这种巨大的火力优势,将突击部队优良的战术素质抵消了。士兵们在战火前快速推上一颗子弹,瞄准击发,但往往做不出第二个动作就被撂倒了。有些人的枪栓也被冻住了,拉不开枪栓的士兵就端着刺刀枪向山顶猛冲,他们只求与敌人刺刀见红。然而猛烈火舌舔试过的热血生命,如木桩般直挺挺的滚落,滚落…… 伤亡,不断加剧。攻击,仍在继续。防御工事里,操纵机枪的一双双手开始颤抖了。工事前冲击的身影,逐渐让防御者应接不暇,自动枪的射击声从持续不断的连发,到急促的短点射,最终完全停止。老式步枪单发射击的声音和喊杀声重新主导了战场。不过,嘶哑的喊杀声比进攻发起时微弱了许多,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已扑倒在突击之路上。几分钟,也就几分钟,枪声停了,喊杀声也停了。死寂覆盖了沙场。唯有一面猩红的战旗,在山头猎猎鼓风,皑皑雪野已冻结成片片斑驳的酱紫,和风长歌。这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击朝鲜北部柳潭里1282高地的真实情景。让历史铭记这只英勇的突击队吧——第27军79师235团3连1排,突击队长——3连副连长郑书之(音)。郑副连长在突击中身负重伤,腹部被机枪子弹贯穿。这个硬汉,一直瞪圆双眼,坚持到3连副指导员邹氏勇赶来接替指挥。最后时刻,郑副连长,一字一顿的说:“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悄,悄悄的上!千万别喊!”言罢壮烈牺牲。素未谋面的交战双方1282高地,共有4个这样的山头,一个比一个高。刚拿下第一个山头,3连1排就几乎打光了。攻击1282高地是3连第一次与美军交手。第一批入朝的部队,由于情况紧急,开拔仓促,对美军的情况知之甚少。尽管部队知道美军火力强,很难打,但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对手还是不摸底。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反映中国军队

对美军的陌生。初入朝时,志愿军一个侦察分队在夜间发现了一小股美军。根据兵力对比,志愿军侦察分队占绝对优势,并且美军已经宿营,毫无防备。于是,侦察兵们决定将这小股美军歼灭,顺道捉个俘虏,摸摸情况。这些侦察兵都是经过国内战争考验的老兵,打这种小仗实在不在话下。然而行动还是出了岔子。一名侦察兵猛地拉开一个美军士兵的鸭绒睡袋,举着匕首的手突然僵在了空中。几秒钟后,侦察兵惊叫一声:“有鬼!”转身就跑。原来,睡袋里睡着一名美军黑人士兵。可见,当时人民志愿军对美军的了较程度。3连1排的这次冲锋,就源自对敌情的陌生。论战斗力,地7军是志愿军的王牌军,3连又是经过加强的特殊连队。抗美援朝前,3连所在营是准备解放台湾渡海作战的滩头营。所谓滩头营,就是在渡海作战的抢滩登陆阶段使用的部队。那时,解放军没有海军陆战队。为了完成抢滩登陆,陆军精选了一批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加强兵力兵器组成滩头营。3连全连232人,都是团里的战斗骨干,战斗经验丰富,作风勇猛顽强。人员虽精干,但武器装备是3连的弱项。关于攻击1282高地时的火力配备,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攻击1282高地的主攻连是1连。上级考虑到美军的火力远比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强,给1连加强了重机枪、迫击炮等火力。攻击发起的夜里,1连因为地形不熟,摸到了兄弟部队的1240高地。3连临时受命,并未得到上级的加强火力。当时,3连的装备和所有志愿军陆军部队一样,轻武器还是万国牌,汉阳造,三八式,中正式,这些步枪尽管样式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推上一发子弹,只能击发一次,再次射击需要重新推上一发子弹。轻机枪每个排只有一挺,每个连才装备一挺重机枪。这样的武器装备,在解放战争中大国民党军已感力不从心,突然面对火力凶悍的美军,老式步枪根本无力对抗。侦查得知,盘踞在柳潭里的美军是陆战第1师第7团和第5团。陆战第1师,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建军160年来未尝败绩,武器装备精良,火力极强。特别是当时的陆战第1师,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洗礼,官兵的作战素质和战斗意志在美军中都是首屈一指,非常骄横。与志愿军不了解美军一样,这些与德日军队硬碰硬干过的美军,对眼下的对手——中国步兵,也是一无所知。他们见过硬碰硬的搏杀,却从未见过中国步兵这样的冲锋。第二次战役,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和后勤供应极度匮乏,导致这部分已经被包围的美军逃脱了一部分。战后,这些没被歼灭的美军士兵,对当时的中国步兵依然心有余悸。他们没有想到,中国步兵的火力这么弱,在发起冲锋时,几乎没有火力掩护,但中国步兵的冲锋最令他们恐惧:“前面的士兵被枪弹打倒,后面的士兵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拼命的往前冲。攻击从不停止,除非冲锋的士兵被全部撂倒,或是最终夺取阵地。我们感到,这样的冲锋比拥有强大的火力更可怕,它憾人心魂!面对这样的冲锋,我们的神经已经蹦到了极点。曾经有机枪手被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摧垮。” 气与钢的较量接替指挥的3连副指导员邹氏勇,面对剩下的3个山头,感到空前的压力。郑副连长和1排战士,永生命换来了宝贵的经验。邹氏勇当即决定,改变战术,继续攻击后面3个山头。他把2排放在正面,3排放在侧翼。侧翼先打,随后2排在发起冲击。邹氏勇严令,谁也不许喊口号,无声的上!速度要快!新战术发挥了作用。侧翼的3排吸引了美军火力,2排遭受的火力小了很多。即便如此,美军的火力仍是解放军难以企及的。于是,突击部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正在组织打第二个山头时,3个和部队失散的战士循着枪声找到了1282高地。领头的是1连的副班长石金兰(音)。他找到邹氏勇,坚决要求参加战斗,邹氏勇把三人编上了突击队。攻击第二个山头时,石金兰右臂负伤了。邹氏勇动员他下去,石金兰坚决不撤:“我还有左臂,我还有两条腿!”攻击第三个山头后,美军感觉到了危险。一旦1282高地易手,山下的美军陆战1师大部队处境堪危。于是,美军组织了猛烈的反击。在巩固阵地的作战中石金兰的头部再次受伤,却推开准备后送他的战友,继续作战。美军猛烈的火力,第三次击中了石金兰的右腿,他已经无法移动了,就坐在阵地上向美军射击。直到美军反击被压制下去,石金兰才被战友抬下了火线。巩固主第三个山头后,3连已经伤亡惨重了。上级把夺占1282高地第四个山头的任务交给了2连。为了加强火力,营重机枪分队的班长秦忠宪携重机枪配给2连。上去以后,秦忠宪(音)才发现枪打不响了。

严寒把枪管里的一圈水冻住了。秦忠宪二话不说,扔下重机枪,带着3个抬枪的战士,每人举着2枚手榴弹,跟着突击部队一起冲锋。部队夺占了半山腰的一处美军阵地后,捡到了一挺重机枪。秦忠宪调转枪口就打,用火力掩护突击部队继续冲击。夺占阵地后,美军猛烈反击。秦忠宪时钟和2连坚守在阵地上。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5个人,干部全部阵亡。秦忠宪把剩下的几个战士组织起来,一直坚守到后援部队上来。其实,配合2连作战的秦忠宪,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下火线。当时的战场环境,在阵地上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阵亡的危险,跟随突击队冲锋,生还的可能性更小,但配属作战的秦忠宪和几名机枪兵,明知道前进意味着伤亡,但始终没有后退半步。1282高地最终被志愿军占领。就在2连、3连攻击1282高地的同时,27军的80师、81师对盘踞在新兴里的美军发起了攻击。新兴里的战斗中,27军又涌现出一名“董存瑞”式的炮兵战斗英雄——孔庆山。孔庆山——一名炮兵班长。新兴里战斗中,他奉命带一门92步兵炮,配合238团攻击。在前进的路上,一个美军火力点拦住了238团。这个火力点位于半山腰,是一处独立房屋,房前是一大片开阔地,非常便于防守方发扬火力。238团组织了多次冲锋,用步兵夹着炸药包准备将其炸毁,但怎么也无法接近。步兵伤亡很大,心急如焚。连队命令炮兵敲掉这个火力点。孔庆山就带着几名炮兵,绕到房子的侧后面。那是一个小高地,敌人的火力打不到。没想到的是,炮装备好后,却在高地上立不住。92步兵炮在射击前,需要在地上驻锄,将炮柱坐在坑里,否则一射击炮就翻了,无法准确射击。小高地的土石被严寒冻得梆硬,士兵锹凿上去就是一个白点,根本挖不动。而此时,独立房前,步兵的伤亡还在加剧。必须马上射击!孔庆山用士兵锹别住一条炮腿,将锹把压在自己的肚子下,再用肩膀扛起另一条炮腿,然后命令战士开炮。战士们没人敢动,他们深知,如果开炮,班长就完了。30米外,大批步兵被独立房的火力撂倒。没时间犹豫,孔庆山急了,怒喝战士开炮。战士们含着泪打响了这一炮。一炮把敌人的火力点炸毁了,美军30多人毙命。开炮的瞬间,孔庆山被火炮的后坐力抛出五六米远。因为炮位距离目标太近,一块炸飞的弹片又打在他的肚子上。孔庆山当场牺牲。在评价朝鲜战场战况时,毛主席曾做过这样的比喻:美军钢多,但是气少,我军虽然钢少,但是气足,因此我军一定能够打败美军。没有打响的伏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国内关于朝鲜战争最权威的资料之一。关于当时的战况,书中有这样的记录:“(1950年12月)1日和2日,我第27军部队和第20军之第59师,在##(字不认识),死鹰岭地区,与柳潭里逃敌展开激战。3日,该敌在###(还是不认识,一个地名)之敌接应下,在50余架飞机掩护下,以坦克群为先导,倾其全力进行突围,猛攻我死鹰里,###(还不认识,地名),西兴里一线阵地。我第59师在敌两面夹击下,奋力抗击。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终因连日作战,弹药不济,冻伤及战斗减员较大,阵地为敌人突破。突围之敌一部被我歼灭,大部分被迫丢弃重装备逃到###(晕了,又不认识,地名,看来要好好学学语文了)。” 这段文字准确的介绍了交战双方的行动。然而,仅仅阅读,人们无法切身感受中国步兵作战的艰苦。邹氏勇老人的一段经历,为这段战史作了生动的解读。当时,美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在志愿军的打击下,全线崩溃,向南逃跑。邹氏勇所在的3连,在夺占1282高地及柳潭里以后,奉命从侧翼追击美军。部队急行军,追至死鹰岭上。死鹰岭下是一条公路。通向###(我就不说了)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按上级部署,死鹰岭应该有友邻第20军的部队担负阻击。很快,邹氏勇的3连在死鹰岭上发现了一个志愿军的阻击阵地,大约一个连的官兵潜伏在这里。邹氏勇一眼就认出,这是第20军的部队。第20军是志愿军第9兵团最先入朝的部队,走的最仓促,部队甚至没有来得及换发服装,带着大沿帽就跨进了朝鲜北部的高寒区。阻击部队依托地形,每个人都用工兵锹在冰雪上抛出一个坑,人蹲在坑里,枪口直指下方公路。阵地隐秘巧妙,从下方根本看不到岭上的伏兵。官兵的战场纪律过硬,整个阵地只有风声呜咽。邹氏勇上前去拉一个战士,却发现那个士兵早已冻成了一个硬邦邦的冰坨。3连赶忙检查其他战士,才发现阻击阵地上的所有人,都已被活活冻死在阵地上。3连官兵眼含热

泪看着这些战友的遗体,潜伏在冰雪坑里的烈士们,依然穿着国内配发南方部队的薄棉衣,单层胶鞋。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战士们就用毛巾把耳朵捂起来。但这些御寒方法,在死鹰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据战史记载:这场阻击战爆发前一周,1950年11月27日。朝鲜北部普降大雪,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然而这只英雄的阻击部队,整整一个连,全建制冻死在阵地上,无一人离岗。每个士兵冻死时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100多只老式步枪,枪口直指岭下的公路。历史从来不能假设,但是如果烈士们当时能穿上一件大衣,后撤的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绝不可能轻松的通过这里。这个全部冻死都无人撤退的连队,即使不能完全堵住美军,至少也要扒下美军一层皮。采访最后,邹氏勇老人一是老泪纵横。尽管战斗结束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牺牲战友凝固的战斗姿态,恐怕再难冰释消融了……

苏军编制

苏军装甲兵编制 作者的话:编制对于军队来说,就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正是这种“骨架”赋予了士兵有机的组织和指挥,并在战争中将其最大的效率发挥出来。而装甲兵的编制尤其重要,二战中各国装甲部队采用了多种编制方式,其中特别是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德苏两国装甲兵编制的变迁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兵编制的典型走向,现代合成机械化部队编制中也带有当时的不少痕迹。在这个专辑里,我将试图详细地去描述苏德两国的装甲兵编制。计划分几个部分连载去介绍苏军从30年代后期到1945年的装甲部队编制。读者假如有问题或发现错误请写信告诉我们,我们的信箱是tank@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15604656.html,,也可以在本站的留言簿上留言。 机械化军编制在实战中遭淘汰,苏联为了应急,1941年7月起,在战场上陆续实施了坦克师和坦克旅编制。其中仅在原来基础上改进的坦克师编制没有多大意义,而新型坦克旅却在二战苏军装甲兵编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坦克师(1941年7月) 机械化军由于过于庞大而难以操作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1941年7月15日,苏联解散了所有剩余的机械化军。摩托化师被转变为普通的步兵师。坦克则被编入规模小一些的坦克师,这种新编制的坦克师和早期的坦克师很相象,只是缩小了一些。具体编制如表3.1: 师部 侦察营 10辆T-40坦克、26辆装甲车、1个摩托车连 2个坦克团 团部 3辆装甲车、3个高射机枪分队 中型坦克营 1个重坦克连(10辆KV坦克)、2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坦克) 2个轻型坦克营每营3个轻型坦克连(每连10辆T-26或BT坦克) 摩托化步兵团 团部 3辆装甲车 3个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2挺机枪)、1个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 6门45mm反坦克武器 迫击炮连 4门120mm迫击炮 炮兵连 4门76mm火炮 炮兵团 3个炮兵营每营2个炮兵连(每连4门76mm火炮)、1个榴弹炮连(4门122mm火炮) 轻型防空营 3个轻型防空连(每连4门25mm或37mm高射炮) 师属其他部队运输、维修后勤、医疗营 主要的区别是减少了坦克排的坦克数量,由原来的5辆减少到3辆。每连坦克数量由原来的17辆减到10辆。步兵连也被缩小规模,采用了典型的“三三”编制,即下辖3个步兵排,每排由3个步兵班组成,每连总计131人、9挺轻机枪、3门50mm迫击炮。新型坦克师一共组建了10个,编号是101-112。到同年10月初,仅存3个,到1942年5月,仅存2个,第61坦克师(战前型)和第111坦克师。 坦克旅(1941年8月,编号TO 010/75-83) 新坦克师编制是老编制的一种改进版。而真正对战争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坦克旅编制。1941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坦克旅编制(编号为TO 010/75-83),新坦克旅规模比较小,仅辖兵员1943人、7辆KV 重型坦克、22辆T-34中型坦克以及64辆T-40轻型坦克。具体编制如表3.2: 坦克旅编制: 主要装备: 旅部 2挺轻机枪 旅部直属连下辖连部、装甲车排、交通管制排、通信排、工兵排、化学排、补给/运输排 侦察连 连部 4辆摩托车,1辆卡车 重装甲车排 5辆重型装甲车 轻装甲车排 5辆轻型装甲车 摩托车步兵排 3挺轻机枪、23辆摩托车 坦克团 团部

战斗口粮:二战中各国军队的伙食标准

战斗口粮:二战中各国军队的伙食标准! 苏联军队伙食: 据记录黑面包至少挽救了40万人的生命,维持了将近1000万人的战斗力。它的配方简单,但烤制过程复杂而精确,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饥饿的苏军指挥员常常把部队中所有人员佩戴的手表或戒指集中起来,用于交换难以下咽黑面包和马肉肠。 美国援助的罐头午餐肉原是二战联军的主食,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年甚至称,“没有罐头午餐肉,我们的军人将无粮可吃”。苏军的内部价是两块手表一整条黑面包,在供应不畅的时候,一条黑面包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 苏联士兵的伙食通常包括圆白菜汤〔Shchi〕和煮荞麦汤〔Kasha〕。这些都是标准的俄国乡下常见的原料。一个老俄罗斯人这样说:“Shchi ee kasha,pisha nasha。”意思是:“圆白菜汤和煮荞麦汤,是俺们经常吃的。”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盐、面包、通心粉、咸鱼或罐装肉。美国食品很常见,通常计算,这些通过租借法案来的食品在战争中可以为一千二百万人的陆军每人每天提供半磅的份量。这些食品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是很常见的,四三年后,通过租借法案来的事物原料也是很常见的。这些原料通常被称为“第二前线”

而鸡蛋粉被称为“罗斯福的鸡蛋”。援助的食品物资包括面粉、干碗豆、豆类、糖和罐装肉类。其他的还有Tushonka 黄油〔一种由凝胶沉淀捣碎制成的东西〕、蔬菜、油、人造黄油、罐装的或块状干牛奶、干鸡蛋、粗面粉和咖啡。虽然咖啡的供应一直没有间断,但茶依然是传统的常见饮料。 伏特加和其他酒精类饮料,是部队经常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况下,士兵们都会喝它。喝缴获的德国酒通常比正式配给部队的要好。而一个士兵喜欢的酒可能某某国的牌子到本地的都有。 德国军队伙食: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I级伙食--Verpflegungssatz I最高优先配给。 主要包括: 黑卖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二战美军步兵防御战术

根据1942和1944年的《步兵连》野战条令在前沿防御阵地展开的美军步兵班。士兵们藏身于仓猝挖成的单人或双人散兵坑,挖工事所产生的弃土也可能被雪掩藏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以射击将敌人阻止在主抵抗阵地前,当敌人抵达主抵抗阵地时以近战将其击退。”通常在破碎地形上,一个步兵排的防御正面可宽达250码,在开阔地上(射界更宽阔)可以部署得更分散。各班的火力配系要能形成联锁的火制地带。外侧的一对红色虚线标出了图中央的步兵班的射界边限。内侧的红色虚线划出了部署在该班翼侧的步兵班与该班的火力重叠区。人员利用沟渠和地褶隐蔽移动。 (1)勃朗宁自动步枪加强班防御阵地,并能向邻近班的前方侧射; (2)步枪兵组成防线的主体,排长根据地形给他们分配“射击扇区”。如果目标位于加兰德步枪的射击死界,手榴弹已摆好做近距离防御之用。 (3)副排长(中士)的位置在主抵抗线之后,在那里他能监管一个更宽阔的扇区,并能和排长保持视线和声音的联系。 (4)由火力排配属步兵排的60mm迫击炮的一名观察员,配置在视野良好、靠近排长并能与他所属的迫击炮组通过手势交流的位置。 (5)中尉排长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的中央位置,他的无线电步话机使他可在任何战斗中与连长保持联系。 (6)该排的传令兵通过口头传达来自排长的信息和命令。 (7)配属的60mm迫击炮组位于一个与观察员距离不超过100码的隐蔽阵地,要遵照“以火力覆盖通向本排防区的最危险的路径”的战术意图选择阵地位置。 (8)轻武器弹药和机枪弹搬运手的隐蔽处,该阵地不仅隐蔽而且与贮藏武器的凹坑很近。 (9)配属的.30口径机枪组。他们将会保存火力,直到敌人成为容易打中的目标。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日军战斗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相当于方面军。1939年9月23日编成,10月1日行使统率权,总司令部设在南京。)总司令官:大将西尾寿造总参谋长:中将板垣征四郎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时,日寇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序列见下节)华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原属中国派遣军建制,7月25日改归大本营直辖。侵占我国台湾的台湾混成旅团归其建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编制略,建制上隶属于日本海军,但作战上由中国派遣军指挥)中国派遣军直辖部队:第一电信队(联队级,相当于团)第二铁道输送司令部华中气象部华中派遣宪兵队直属兵站关系部队直属其他部队当时的侵华日军另有占领我国东北的关东军,相当于方面军(与中国派遣军平级),下辖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关东军航空兵团等。 二、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1937年8月3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1939年9 月编入中国派遣军建制,司令部初设天津,1938年1月移驻北平[今北京]。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一一零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等部,所部位于我国平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各地)司令官:中将多田骏参谋长:中将笠原幸雄(一说为少将,经查阅敌伪资料,笠原在百团大战前已晋升中将)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第二十七师团(相当于师,乙级师团。该师团前身为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建制变更为:1901年11月24日“清国驻屯军”→1913年10月“中国驻屯军”→1936年4月7日→“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1938年2月10日“中国驻屯兵团”(同年3月20日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1938年6月21日第二十七师团(7月15日编入第十一军[华中战场]建制)→1939年7月归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天津。百团大战末期时,以一部编入临时混成第一零一旅团,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扫荡)师团长:中将木间雅晴(1940年12月2日由富永信政中将接任)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少将松山祐三第三十五师团(一说未参战,司令部驻扎在河南新乡)师团长:中将原田熊吉(1940年5月25日上任)第三十五步兵团(驻扎在河南商丘,有资料显示该步兵团参加了第一军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团长:少将饭田泰次郎(1940年10月,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中被我军击伤[一说感染传染病],同年11月18日毙命,后追晋为陆军中将。——如此说属实当为百团大战中死亡的唯一日军将官)第一一零师团(相当于师,甲种师团,为百团大战中敌军参战的唯一甲种师团。1938年6月组建,7月下旬来华并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指挥混成第一、第八旅团。司令部设在河北石门[今石家庄],所部防守永年以北经邢台、临城、元氏、石门、定县、保定、徐水、新城的平汉路两侧地带。)师团长:中将饭沼守步兵第一零八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九联队(位于山东惠民,临时归驻山东济南的日第十二军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四零联队(位于河北南宫,防守冀县、新河、宁晋、南宫、巨鹿、威县、广宗、平乡地区,混成第一旅团的独立步兵七十三、七十五大队由其代为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高邑)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保定)步兵第一一零联队(位于河北易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位于河北大名)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六三联队(位于河北定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骑兵第×××联队野炮兵第×××联队工兵第×××联队辎重兵第×××联队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相当于旅。1939年7月22日第二次编成[1936年第一次编成,编入关东军建制,1937年7月侵入华北,1938年1月后改为驻蒙兵团一部],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由第一一零师团指挥。司令部设河北邯郸,所部守备从河南汤阴至河北永年的平汉路两侧地带。)

德军编制

二战德军编制 老编制步兵师(共17200人) 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158人,轻机枪2挺,摩托17辆,轮式车辆31辆 侦察营:625人,轻机枪25挺,重机枪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门,20毫米防空炮3门,50毫米迫击炮3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2门,装甲车3辆,摩托45辆,轮式车辆30辆,马车3辆,马213匹。 通信营:474人,轻机枪17挺,摩托32辆,轮式车辆103辆,马车7辆,马52匹。 炮兵团:2500人,轻机枪32挺,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摩托40辆,轮式105辆,马车229辆,马2274匹。 反坦克营:550人,轻机枪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摩托45辆,轮式114辆。 工兵营:843人,轻机枪34挺,反坦克枪9支,火焰喷射器20支,摩托44辆,轮式87辆,马车19辆,马52匹。 师辎重队:2300人,轻机枪30挺,20毫米防空炮8门,摩托88辆,轮式车辆253辆,马车245辆,马735匹。 3个步兵团:各3250人,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6挺,反坦克枪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50迫27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摩托47辆,轮式车辆73辆,马车210辆,马683匹。 1944年步兵师编制 1944年步兵师(共计12352人) 辖师部、燧发枪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2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军官34名,军士87名,士兵106名,装备步枪121支,手.枪92支,冲锋枪12支,轻机枪5挺,轮式车辆32辆,摩托21辆,拖车(trailer)1辆。

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

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 1.档案记录和口述记录 研究历史时最重要的是史料根据。最近很多人,包括许多学者都热衷于收集口述资料,称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找一下历史事件的当事者,记录他们的叙述,似乎证人的口述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认识。我们在寻找不到任何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若能找到见证人,从其口中得到事件情报,固然是一个贵重的证据来源,但必须认识到口述资料的弱点。特别是事后经过了多年的个人独家的回顾谈类,会和事件的真实发生很大出入。 可以说,口述资料中比较有真实性的是当事者在一瞬间形成的强烈感情印象。比如当时的震惊,痛苦,疼痛,悲伤或有特殊印象的事件经过等。而对事件整个的来龙去脉,发生时间,地点,参加人数,过程,顺序等研究上最有用的情报,口述者却总是叙述不清,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若提前不进行再学习,调查或参考其他历史文献,或他人的口述记录,很难复原出事件的全相。此即为关于同一事件的口述记录中,复数的证人口述经常情节相同的理由。可以说是在事件再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参考,抄袭他人记录的结果。另外调查的者的目的,时代的背景,政治环境,个人的虚荣心等也会对口述内容产生影响,且事先设定的“大捷”“大败”的宣扬,“惨剧”“罪行”控诉等意图,题目,诱导式询问方法,也会引发口述者逢场作戏之效果。所以口述历史提供的往往是一部分情节记忆,辅助于文献记录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单独并不能成为正确的历史根据。如果能找到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时,一定不能先采用口述为证。 国内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的研究之所以和日本的记录档案有很大出入,就在于多采用,信用的是事后,甚至有些是时隔半世纪以上的当事人的口述,回顾,和现地调查采访资料。并没有使用,特备是没有认真研究使用敌方(日军)的记录史料。此外,当然不能否认助长其数字,事迹面浮夸的,还有一些政治宣传工作方面的影响。 而日军的档案资料却不同,可称为是可信,贵重的证据。贵重之一是文字记录,二是当时的记录,三,又不是宣传材料而是军内秘密文件。使用日军档案研究时,我们可以把当时的战斗还原到相当完整的地步。比如天气状况,日出,日落时间,各种命令的下达时间(具体到分),具体内容,部队区分,各级指挥者的姓名,官阶,战斗参加者数,死伤数,参加者少尉以上将校死者姓名。行动路线,作战部署,武器数量,种类,损坏程度,使用的各类武器的消耗弹药数量(具体到每发),等。更富有许多详细的局部作战图,写生等资料。而且记录者并不是一处,比如台儿庄作战中的濑谷启支队长下达的每号命令,我们可以在其下属的步兵第63联队和第10联队的两个战斗详报中同时确认。所以作战命令,行动时间,地点等重要情报,可以核对,一般不会有任何错误。这和作战开始日期完了日期都搞不清的我国的研究书有很大差别[1]。 日军的档案资料,若按资料种类区分,可分为三类。一、事件当时的记录。如电报、命令、计划书、会议记录等。此类资料可以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二、事件之后的追记。如日记、手记和阵中日誌等。应该是在数日内作成,此类资料和前者同样,对于再

二战德国征兵制

二战德国征兵制 征兵制/动员令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的“苦头”,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100%由现役军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 新兵训练由非军事组织来代训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

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列表

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列表为以总结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编制单位列表。 目录 [隐藏] 1 步兵联队 1.1 独立步兵联队 1.2 近卫步兵联队 1.3 台湾步兵联队 1.4 支那驻屯步兵联队 1.5 机动步兵联队 1.6 后备步兵联队 1.7 近卫后备步兵联队 2 战车联队 3 骑兵联队 3.1 捜索联队 4 炮兵联队 4.1 师团野?山炮兵 4.2 机动炮兵联队 4.3 师团迫击炮联队 4.4 独立野炮兵联队 4.5 独立炮兵联队 4.6 独立山炮兵联队

4.8 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联队 4.9 要塞重炮兵联队 4.10 炮兵情报联队 4.11 骑炮兵联队 4.12 其他炮兵系联队 5 高射关系部队 5.1 高射炮联队 5.2 防空联队 5.3 其他 6 工兵联队 6.1 独立工兵联队 6.2 铁道联队 7 辎重兵联队 7.1 近卫辎重兵联队 7.2 独立辎重兵联队 7.3 自动车联队 8 混成联队 8.1 独立混成联队 9 电信联队 10 船舶部队

10.2 船舶炮兵 10.3 船舶通信联队 11 航空部队 11.1 航空联队?飞行联队 11.2 航空通信联队 11.3 航空情报联队 11.4 其他 ?12 空挺部队 ?13 特设联队 ?14 其他联队 ?15 关连项目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外部链接 步兵联队[编辑] 1~100 ?步兵第1联队?步兵第2联队?步兵第3联队?步兵第26联队 ?步兵第27联队 ?步兵第28联队 ?步兵第51联 ?步兵第52联 ?步兵第53联

?步兵第5联队?步兵第6联队?步兵第7联队?步兵第8联队?步兵第9联队?步兵第10联队?步兵第11联队?步兵第12联队?步兵第13联队?步兵第14联队?步兵第15联队?步兵第16联队?步兵第17联队?步兵第18联队?步兵第19联队?步兵第20联队?步兵第21联队?步兵第22联队?步兵第23联队?步兵第24联队?步兵第30联队 ?步兵第31联队 ?步兵第32联队 ?步兵第33联队 ?步兵第34联队 ?步兵第35联队 ?步兵第36联队 ?步兵第37联队 ?步兵第38联队 ?步兵第39联队 ?步兵第40联队 ?步兵第41联队 ?步兵第42联队 ?步兵第43联队 ?步兵第44联队 ?步兵第45联队 ?步兵第46联队 ?步兵第47联队 ?步兵第48联队 ?步兵第49联队 ?步兵第55联 ?步兵第56联 ?步兵第57联 ?步兵第58联 ?步兵第59联 ?步兵第60联 ?步兵第61联 ?步兵第62联 ?步兵第63联 ?步兵第64联 ?步兵第65联 ?步兵第66联 ?步兵第67联 ?步兵第68联 ?步兵第69联 ?步兵第70联 ?步兵第71联 ?步兵第72联 ?步兵第73联 ?步兵第74联

二战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docx

二战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 黄色计划 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然而情报泄密,但就是这份泄密的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西欧的战败,把残余英法联军推向了死亡之角——敦刻尔克。 简介 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就在法国及其盟国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窥取德国作战计划而苦无结果时,1939年12月底,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英法当局获得了一份德军第二航空队司令官弗尔米发给各兵团指挥官和司令 “黄色闪电”路线图 部的第五号训令。训令中说明了“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作战企图,其中包括德军通过比利时向法国及其盟军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对英法盟军来说,真是喜从天降。然而,就是这份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黄色”计划(第一方案)落到英法联军手中后,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再实施这一计划已不可能取得“闪击”的效果,必须改变西线初期战役的企图。原“黄色”计划在战线右翼通过比利时中部,尔后转向西南,直指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后来决定改为由阿登地区经卢森堡向色当,继而向西北,然后转向加莱地区实施纵深分割突击,割裂英法联军的北方集团,并把他们逼到海边。“黄色”计划修改后,隐蔽真正的主要突击方向对德军来说意义重大,成为德军关键性的战略任务,它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为此,德军开始实施一系列

的反情报措施,使英法联军确信他们所获得的“黄色”计划没有改变,主要突击方向仍是经比利时中部地区。 德军采取的第一项迷惑措施是,在原计划通过比利时、荷兰实施进攻的“B”集团军群内建立强大的军队集团,并集中在原计划的主要突击方向上,而新选定的主攻战略集团“A”集团军群则隐蔽在远离国境线150公里至200公里的位置。同时,德军战略展开的指令是按“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精神拟制的,但下达指令时指出,可以不执行指令中的一些措施,除非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为了不引起盟军怀疑,德军多次召集高级将领讨论第一方案,讨论中肯定主要突击方向仍是通过比利时指向法国。 德国的第二项迷惑措施故意“泄露”一些“绝密”情报。为使英法“死心”认定德军“黄色”计划没有改变,德国在中立国和亲德国的外交人员中故意抬高原计划制订者的战略思想;在明知有敌人窃听的电话线路上通话,“无意中”泄漏德军要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在许多秘密文件中,包括特别重要的文件,透露德军有将主力集中在北部战略翼方向的想法;就在战争的前几个小时,由报刊、电台发布的德军战报还是将要从北部实施主要突击,而阿登地区的军事行动是只稍微一提。另外,德军还多次改变入侵法国的开始时间,并把改变的日期通过某种途径让英法政府和总参谋部获悉,使之逐渐习以为常,失去警惕。以致于在英法情报机关报告德军调动时,英法联军还以为又是一场“虚惊”。 由于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情报措施,所以在法国情报机关作出“德军将在卢森堡发起攻击”的判断时,法国统治集团和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相信。直到德军大兵压境,英法联军还在向其他方向移动,全然没有防备。于是,德军便长驱直入,迅速占领法国。 计划背景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眈眈,并开 英法联军空军1940.5.10-6.15撤退路线图

《骑马与砍杀战团》弓骑力敏流·野战千人屠

《骑马与砍杀战团》弓骑力敏流·野战千人屠 野战是弓骑的天下,由于游戏设计的原因,本该是王者之兵的库族兵成了悲剧。但这丝毫不能阻挡玩家成为弓骑的热情。 本文将基于马穆百人团战敌混编千人集团军于野之战例,粗浅讲解弓骑马穆流的野战策略: 贼欺我御驾远征沙瑞兹,趁虚率千人围我都城。京都告急,麾下领主纷纷来救,无奈敌步步联营,无懈可击,只得避让。 孤率王师精骑百人回救,观之,谓随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大呼冲入敌阵。驰下,贼军皆披靡,遂斩一将。乃谓随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正文: 版本:1.113,原版 难度:149% 技能:团队有2名满级医生,战术4级。 兵力对比: 我方:骑兵近百名,及杂鱼步兵若干,共132人。 敌方:各种领主混合兵种,共1159人。

注意:图中可以看到Rolf伯爵就是原来的NPC罗尔夫,因为我嫁不出去,没办法刷好感,这家伙叛变了!不但带着神级头盔(头防+60,身防+60,腿防+20),还穿着一身连环锁甲,比坦克还坦克。 战法理论: 1. 对付对方领主部队时,电脑通常会摆很傻的龙门阵。这是他们的弱点,要利用好。 2. 前3波战斗将决定战争的结局,赢了前三局,后边就不需要动手了。 3. 指导思想是把敌人的骑兵变步兵,步兵变逃兵,逃兵变死兵。 作战步骤: 1. 第一局,各种不利,我只有13人上场,敌人有130个,1:10,还有N波援军。先标注一下箱子所在地(让步兵或射手等不存在的部队原地驻防),免得一会儿找不到位置。

2. 以此图为例(抱歉第一局的战术截图没截上,用第二局的顶上),先让那12个兵守在地图一角,电脑会慢慢把队伍排过去,并在图中所示的位置停下。等待大概3-4分钟后开始冲锋。把自己队伍放在那个位置的用意大家应该能看出来了:a)就是破坏敌队形,使其骑兵下马。因为电脑的骑兵一般是在其队伍的右手侧,走到现在那个位置,就是地图边缘,他们就不得不下马变成 步兵。 b)他们留下的战马是满血的,你的马受重创后可以到那个位置去换马。 3. 弓骑本人可以趁此时机靠近射击,尽量多地射死其骑兵。 4. 敌人开始冲锋,此时应该只剩下一小部分骑兵。把自己放在角落的兵再调到另一个角落,把它最后的这一撮骑兵引开,使其与步兵首尾不能相顾。 5. 待敌人骑兵与步兵原理后令全员冲锋,先干掉敌骑兵队。(马穆+NPC应该很轻松)

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简介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历程 抗战初期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抗战中期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抗战后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 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 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 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1936年。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 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

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

[征文栏] 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 [复制链接] kgb1059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kgb1059 当前离线活跃1318 性别男 UID433833 帖子341 主题7 精华3 龙晶4 龙威0 积分12 阅读权限100 好友2 分享0 记录0 日志0 注册时间2010-7-28 最后登录2012-6-2 . 牙牙学语的幼齿龙 牙牙学语的幼齿龙, 积分 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主题7 精华3 龙威0 积分12 好友2 注册时间2010-7-28 . 我是龙珠 1# 发表于 2011-8-18 23: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前言: 徒步步兵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容。随着自动武器和管退速射炮的装备,自日俄战争起到一次大战各国步兵战术都进入了集群式散兵战术时代。徒步步兵战术在此也进入了其巅峰状态;而后由于机械化装备的大量装备,徒步步兵战术又构成了乘车步兵战术的基础。本文即围绕徒步步兵分队(营及营以下)战术展开。本文中所述步兵单位,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军队。

步兵分队进攻战术概说: 20世纪随着机枪和迫击炮的装备,步兵分队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了;而步兵防御阵地也逐渐演变到有较强稳定性的线式防御阵地,野战阵地广泛采用土木工事。此时步兵要想突破敌方防御阵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战术问题展开:强大的火力是进攻的先决条件;在步机枪火力威胁下,步兵必须以散开战斗队形实施冲击;只有将火力、兵力、机动结合起来突破才有希望,各兵种间协同作战成了战术的重要内容;为减少火力杀伤增加战斗突然性,必须隐蔽接敌;采取侧翼攻击、迂回等手段比正面攻击更为有利。以下将以步兵连进攻战术和作业流程为例说明。 从散兵线到集群散兵战术: 火器时代的步兵战术也是随着火器占兵器数量的提升和火器性能提高,继承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术发展而来的。早期前装火绳滑膛枪时代,由于枪支发射速度慢、精度差,步兵战术依然延续了冷兵器时代的方阵战术。之后的燧发滑膛枪由于步枪射速的提高,步兵战斗队形演逐渐变成横队“三段交替发射”式;从拿破仑战争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为了方便突破还广泛的采用了纵队队形,同时为了发挥刺刀的作用在敌前采用密集队形刺刀冲锋击垮敌作战队形的例子也非常常见。随着速射武器和野战炮装备数量的进一步提高,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散兵战术,防御也开始注重构筑野战工事。日俄战争的实例则证明了再机枪、速射炮和防御工事面前步兵进行密集队形集群冲锋无异于自杀。 野战工事、机枪、速射炮大大的改变了战场的格局和步兵战术;到一战初期,各国防御战术已经普遍由单一防御基点形成防止迂回、渗透的线性野战工事阵地。地雷、铁丝网等工程障碍也开始广泛得到运用,更加登峰造极的是一战中防御阵地已经从单线式进化到多道堑壕、障碍物组成防御地带,甚至是数到防御地带。 到一战时,各资本主义列强的步兵进攻队形已经普遍过渡到多道疏开的散兵线。散兵线通

二战中的法国陆军

二战中的法国陆军 法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名大噪,但其陆军实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实际上,整个国家也元气大伤。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认为修建一条坚固的防御线最符合现代战争战略需要,也符合法国的国情。因此,法国耗费大量的国防预算开支,修建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体系。法国陆军依靠征兵吸收兵源,质量参差不齐。 法国于1939年9月1日开始动员陆军:约500万名预备役军人加入到了90万兵力的正规军。然而,静坐战争和寒冷的天气让法国军队的士兵一落千丈。1940年5月10日,德军空袭卢森保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这一举动完全出乎英法联军的意料,德军从侧面包抄马其诺防线,全面发动了对法国的进攻。在这次战争中,德军的战术运用,军队的训练素质,士兵高涨的士气及众多的优良装备都占尽了决定性的优势。法国军队的抵抗持续了不到两个月,最终被迫求和。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 停战书的条款规定:在法国未被占领的地区,未参战的法国军队须立即解散,法国只保留10万人的部队用以维持秩序,暂时保留法国海军舰队以及殖民地的军队。法国在这次战役中伤亡人数达到29万人,有190万人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意军从6月20日至25日在意法边界向法国发进进攻,奥瑞将军指挥的18万5千人的法国军队(编为三个师及各种守备部队)驻守法意边界,彻底阻断了意军的进攻,法国军队仅有37人死亡,42人受伤,150人失踪。

编制 1940年5月,法国陆军的第1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群和第7 军驻守在从瑞士绵延至北海的东北战线上,这些军队的组成包括:63个步兵师(其中30个正规军师) 7个摩托化步兵师 3个装甲师 3个轻型机械化师 5个骑兵师 13个要塞师 另有17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和3个装甲师组成了总预备队。 步兵 步兵是法国陆军的骨干力量。一战后,法国陆军步兵部队增加了火力装备,除此之外,部队的运输仍然大量依靠马匹。法国陆军的基本步兵师编制模式为许多国家所采用:每个步兵师包括一个师司令部、三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侦察群;侦察群下面包括四个侦察中队,其中配备指挥部、摩托车、马匹和武器。步兵师的支援部队包括两个工兵连、一个电报连、一个无线电通讯连、摩托化运输和马匹运输辎重队各一个、一个炮场和一个医疗组。步兵师的反坦克部队包括一个装备12门25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兵连。这支反坦克部队附属到步兵师下的一个步兵团中。步兵师的满员编制为17000名士兵和500名军官。 每个步兵团编有一个指挥连、一个武器连(6门25毫米口径的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 炮 “炮兵是战争之神。”——约瑟夫·斯大林 在各类关于东线战场的回忆录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德国老兵对红军炮击的描述,感觉出那种心有余悸的侥幸之情。毫无疑问,红军炮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苏联历来重视火炮的发展,其生产中心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即沙俄时期的菩提洛夫工厂),其他工厂则位于伊兹伏斯克,塞斯特罗莱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泊罗佩特洛夫斯克,贝姆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苏联30年代的火炮产量如下:1930-1931:1911门 1932-1934:3778门 1935-1937:5020门 到1934年1月1日为止,红军拥有17000门火炮,到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超过67000门的火炮。然而庞大的数量并不能保证打胜仗,红军在技术,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德军在缴获的文件中发现红军第204重榴弹炮团的一份报告:“战斗命令下达6小时后才能作好射击准备。”到1942年1月,向前线输送炮弹还是个大问题:只有计划中44%的炮弹运到了目的地。举个例子,2月份,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由于缺乏弹药只能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由于这些瓶颈问题,1942年2月16日,军需部长格日梅

金由瓦尼科夫取代。而斯大林的好友,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则被指责关心歌舞甚于军火生产。 1940年,为促进于火炮和弹药的生产,红军炮兵司令部(由炮兵元帅尼古拉·N·伏洛诺夫领导)的任务由总参谋部和中央行政署炮兵部分管。但是1941年7月撤消了这个计划。从1941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央行政署炮兵部一直由炮兵元帅N·D·雅克福列夫领导。 在战争的头6个月里,红军丧失了整整一半的火炮;而1941年12月20日前德国人光从军械库里就缴获了25696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德国国防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缴获了5396门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缴获了3820门,在基辅合围中缴获了3718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在1941年生产的火炮数量为7282门。 大量的损失使红军的火炮数量急剧下降,举个例子,一个步兵师本来拥有280门火炮(包括迫击炮),而现在则只有132门。危急的形势要求红军将火炮集中起来,由最高统帅部决定使用。1941年,建立了一支由110个炮兵单位组成的预备队(占当时炮兵总数的8%)。到1942年12月1日,这支预备队由255个炮兵单位组成,1945年8月,炮兵预备队更是集中了红军35%的火炮。最初,最高统帅部的炮兵战略预备队由独立团组成,到42年由旅和师组成(顺便提一下,炮兵师于1819年首次出现在俄国军队的阵营中)。到1943年,预备队由突破炮兵军组成,简称AKP。在战时,一共组建了10支类似的部队,但是45年后就马上解散了。在1942年,一个炮兵师由8个团组成,而从43年到45年则是6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编制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的陆军兵力编制 (仅属1941年6月开始进攻苏联时的编制,不包括后来的改编、扩编和重组)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约160万地面兵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位于白俄罗斯的苏军,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总方向进攻,把在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德军疯狂进攻苏联的兵力十分庞大恐怖且很突然,给苏联军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苏军英勇防御,直到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才扭转一直被动的局面。以下是当时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编制: 一、北方集团军群(32万) 1、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约2万人) ——直辖第23步兵军(第251步兵师、第254步兵师) 2、第18集团军(约8万人): ——第1步兵军(第1步兵师、第11步兵师、第21步兵师) ——第26步兵军(第61步兵师、第217步兵师) ——第38步兵军(第58步兵师、第291步兵师) 3、第16集团军(约9万人): ——直辖第253步兵师 ——第2步兵军(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1步兵师) ——第10步兵军(第30步兵师、第126步兵师) ——第28步兵军(第12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 4、第4 装甲集群(约10万人): ——第41装甲军(第1装甲师、第6装甲师、第8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

第269步兵师) ——第56装甲军(第3装甲师、第3党卫装甲师,第3摩托化师,第290步兵师) 5、第101后方地域司令部(约3万人) ——第207警卫师、281警卫师、285警卫师 二、中央集团军群(64万) 1、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约4万人) ——直辖第102后方地域司令部(第204警卫师、282警卫师) ——直辖第2集团军司令部(第401警卫师) 2、第4 集团军(约25万人,巨型集团军) ——直辖第255步兵师、267步兵师、293步兵师,第286警卫师 ——第7 军(第7步兵师、第23步兵师、第258步兵师、第268步兵师,第221警卫师) ——第9 军(第17步兵师、第137步兵师、第263步兵师、第292步兵师)——第12军(第29摩托化师,第31步兵师、第34步兵师) ——第13军(第78步兵师,第26摩化师) ——第43军(第131步兵师、第134步兵师、第252步兵师) ——第53军(第45师步兵师、第52步兵师、第167步兵师) 3、第9 集团军(约17万人): ——直辖第102步兵师、第900步兵师,第403警卫师,摩托化旅。 ——第5 军(第5步兵师、第35步兵师、第161步兵师) ——第6 军(第6步兵师、第26步兵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