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岳麓版 选修)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岳麓版 选修)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岳麓版 选修)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岳麓版 选修)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岳麓版选修)

【课标要求考纲概览】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专题复习攻略】

本专题复习,首先应重视把握东西方先哲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其主要思想的社会根源。第二,注意三位思想家提出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上的反响,并分析原因。第三,对三位思想家加以比较。第四,重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果的把握。第五,重点注意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成果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考点一先师孔子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请学生自主复习教材第2单元第1节P20至P26。

二、结合复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探究问题】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探究问题】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3、【探究问题】礼仁关系。

4、【探究问题】“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5、【探究问题】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三、自主解答题目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岁)

“礼乐”:旧有的(奴隶制度、分封制)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

结果:从政失败

4、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5、献身

整理文化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一)背景

1、春秋:制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出”

经济上: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孔子决心恢复,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二)内容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概念

..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制度。

(“有别,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的社会规范,“非礼勿……”,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

③评价:

消极——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代表利益,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社会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积极——追求、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等一切美德,处理人际关系的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老百姓——“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统治者——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积极——有利于缓和矛盾,有进步性;消极——仁爱有

3、中庸(协调礼仁方法)——概念

..

①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

(三)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并使教育从“学在”向“学在”转变意义:打破了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标:——“成人”,成“君子”。

“成人”:举止合乎,言行合乎

“成君子”: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的自我修养,还要

评价:积极——注重培养学生和,有利于社会发展;

消极——但重义轻利,不利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编撰“”。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 (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 核心内容。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 ;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 ,不平等;

1、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 ,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1、背景:

① 春秋:奴隶制——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 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 、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 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 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 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 、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调整对象:礼和仁 [探究问题3]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 、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4]“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仁、

礼、 中庸

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5]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课后自我检测(学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材料二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的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饿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四的信息,分析孔子提出“正名”思想的主要目的。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材料二 1981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参观曲阜孔庙,在大成殿门前龙拄下席地而坐,似有所思。著名诗人公刘为照片命名——《倾听三千年的回声》,后改名为《倾听龙的心声》。材料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请回答:

(1)在你看来,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学说如此感叹,并称之为“新的精神”世界?

(2)从材料二中公刘先生为密特朗照片的命名,谈谈你对其用意的理解和感悟。

(3)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

【参考答案】

1、(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孔子希望通过“正名”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

(3)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不同:孔子重视“德”,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韩非子重视刑法,以重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2、(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为政以德”,对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更与他所鼓吹的开明专制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

(2)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通过了解孔子,进而让世界了解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孔子学说不仅在中国影响深渊,而且泽被周边,远播世界;传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好合作、平等交往的愿望等角度,加以诠释或联想。(3)联系孔子所倡导“仁”的观念、“中恕”之道、重德教化等人文关怀思想;结合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问题,说明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道德约束和教育等。

课后自由发展(学案)

1.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他一贯主张的(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正名” D.“忠恕”

2.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要是因为( )

A.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B.新兴地主力量壮大

C.土地私有受到肯定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3、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孔子。

5、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6、材料补充:

1.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但是,孔子主张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他还进而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克己复礼: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礼”。“礼”是指周礼。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无法分辨君臣、上下、长幼之序,就不能区别人们的亲疏远近。为维护“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中庸之道: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中庸还要求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2.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

(2)影响世界:孔子的思想在古代就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法、德等国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儒学这个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考点二思想家柏拉图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请学生自主复习教材第2单元第2节P27至P30。

二、结合复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探究问题】请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

2、【探究问题】如何认识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三、自主解答题目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政治活动

(1)背景:出生于----------------的一个贵族家庭,为其提供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战争的惨败,充分暴露出雅典---------------的弊端。

(2)活动: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伯罗奔尼撒战争惨败后,希望雅典实行一种类似---------------那样的政体。战后不久,

雅典又恢复民主制,新政权对----------------处于极刑,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

主政体的成见。

2、思想的形成

(1)师从苏格拉底,学习研究-----------,深受其思想影响。

(2)其著述以-----------------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

(3)游历--------------诸国,考察各地制度风俗,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的-------------。

二、理念论和理想国

1、理念论

(1)内容:世界由理念构成的---------------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组成。

理性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虚假、残缺而变幻,两者对立。

(2)实质:--------------先于--------------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

2、理想国

(1)理论:理想国家由-------------、--------------、生产者组成,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统治者应该由“-------------”来担任。

(2)实践:找到“哲学王”的雏形——----------------。

(3)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空想,而是针对政体弊端提出的,有一定社会基础。虽然“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但给后人

以启发。

三、柏拉图学园

1、柏拉图学园概况

(1)建立地点:---------------。

(2)学生来源:大多来自希腊个城邦的--------------,男生、女生平等对待;学生不交纳学费,但须具有初级的-------------知识。

(3)课程设置:开设有算术、几何、-------------等。

(4)教学方法:老师采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学生不必恭恭敬敬、惟命是从,可以----------------问题。

2、柏拉图学园地位

(1)-----------------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

(2)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于一体,培养了--------------等许多著名学者。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1)是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受到人们的崇敬。

(2)他的思想在世界---------------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

思想文化的贡献。

1. .简述柏拉图生平事迹:受教苏格拉底、创办学园和著作《理想国》。

2.了解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3.认识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探究问题1]请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

1、师从苏格拉底,学习研究哲学,提出理念论和理想国的设想。

2、苏格拉底死后,在外游历12年,先后去过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

3、在阿卡德米创办柏拉图学园。

[探究问题2]如何认识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1)治国设想:理想国:

·背景: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③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

产生新思想。

·理论:①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组成,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②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因为“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有正义感和理

性。

·实践: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试图将“哲学王”改造成理想统治者,但失败。·评价:①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空想,而是针对雅典政体弊端提出的,有一定社会基础。但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哲学王”的统治没有阶级斗争、利益纷争,就现

实而言,是无法实现的空想。②启示:国民素质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对国家的

发展非常重要。

(2)哲学思想:理念论

·内容①世界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②理性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独立存在,是真实、完美、永恒的,感觉世界是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虚幻、残缺、变幻。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是对立的。

·评价:理性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是典型的唯心论。触及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方面,具有相对的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探究问题3]创办教育:柏拉图学园

建立地点:阿卡德米(希腊城西北)

目的:探讨最深刻的哲学,培养最睿智的头脑,来实践最理想的政治。

学生来源:大多来自希腊各城邦的上层社会,不收学费,男女生平等对待。

课程设置:开设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原因: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政治、哲学的基础。

特点:①把教育与政治相结合。②老师采用对话的形式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学生不必恭恭敬敬、惟命是从,可以自由讨论问题。

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推动了欧洲科学事业的发展。

[探究问题4].历史地位:

他是西方文化的奠基者,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在后世哲学家与神学家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

人们可能赞同他的思想,也可能反对他的思想,但无法忽视他的思想的存在。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课后自我检测(学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存在者;……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是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存在。”──《国家篇》材料二“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曼诺篇》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什么哲学主张?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请评价这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拉图

材料二苏:但是也许你要说这与我们城邦的制度是不适合的。因为我们的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情。

阿:是不适合的。

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城邦是唯一这种地方的理由:

鞋匠总是鞋匠,并不在做鞋匠以外,还做舵工;农夫总是农夫,并不在做农夫以外,还做法官;兵士总是兵士,并不在做兵士以外,还做商人,如此类推。不是吗?

阿:是的。

苏:那么,假定有人靠他一点聪明,能够模仿一切,扮什么,象什么,光临我们的

城邦,朗诵诗篇,大显身手,以为我们会向他拜倒致敬,称他是神圣的,了不起的,大

受欢迎的人物了。与他愿望相反,我们会对他说,我们不能让这种人到我们城邦里来;

法律不准许这样,这里没有他的地位。我们将在他头上涂以香油,饰以羊毛冠带,送他

到别的城邦去。──《理想国》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怎样的?

(2)你如何看待柏拉图的“理想国”?

【参考答案】

1、(1)柏拉图;理念论

(2)学习就是回忆

(3)评价:①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

②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

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现实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

力和宝贵财富,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2、(1)主要内容:①理想国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使国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

(2)看法:①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

②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有一定的社会原型,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课后自由发展(学案)

1.苏格拉底之死极大地震动了柏拉图,他对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反思( )

A.提出理想国 B.提出理念论 C.周游列国 D.创办学园

2.雅典学园的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许入内”。这说明( )

A.雅典学园主要是研究数学的学校 B.柏拉图办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

C.几何学在当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D.柏拉图主张运用自然科学治国

3.下列符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理想国”主张的是( )

①统治者、军人和平民恪尽职守②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民主和自由③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④法律成为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4、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请从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

5、材料补充:

柏拉图的思想

(1)理念论:柏拉图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2)理想国:由于对现实政治不满,柏拉图不断探究、设计理想社会,在中年和晚年分别创作了《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部著作在西方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理想国》中的“理想国”: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居民分成三部分:统治者、军人和平民。这三类人有不同的职责。如果他们各自恪尽职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否则国家就会变得不义并趋向毁灭。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而是和谐与效率。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体现,其中提出的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第二,《法律篇》中的“理想国”:《法律篇》是柏拉图晚期的作品,与《理想国》不同,这里设计的理想国强调法治,即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包括统治者在内。柏拉图认为,法律应对公民的义务做出详细的规定,说服或强制所有的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但是,柏拉图忽视了法律的性质,因为如果法律本身不好,遵守法律也不会是正义

的。

考点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请学生自主复习教材第2单元第3节P31至P35。

二、结合复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探究问题】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有何特点?哪些学习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探究问题】在阿塔尔尼亚城科研时,亚里士多德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又表现出怎样的科研态度?

【探究问题】在吕克昂学园讲学时,亚里士多德的教学内容有哪些?教学目的是什么?

3、

4、【探究问题】:结合书本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有何区别?

三、自主解答题目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政治活动

(1)背景:出生于----------------的一个贵族家庭,为其提供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战争的惨败,充分暴露出雅典---------------的弊端。

(2)活动: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伯罗奔尼撒战争惨败后,希望雅典实行一种类似---------------那样的政体。战后不久,

雅典又恢复民主制,新政权对----------------处于极刑,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

主政体的成见。

2、思想的形成

(1)师从苏格拉底,学习研究-----------,深受其思想影响。

(2)其著述以-----------------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

(3)游历--------------诸国,考察各地制度风俗,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的-------------。

二、理念论和理想国

1、理念论

(1)内容:世界由理念构成的---------------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组成。

理性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虚假、残缺而变幻,两者对立。

(2)实质:--------------先于--------------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

2、理想国

(1)理论:理想国家由-------------、--------------、生产者组成,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统治者应该由“-------------”来担任。

(2)实践:找到“哲学王”的雏形——----------------。

(3)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空想,而是针对政体弊端提出的,有一定社会基础。虽然“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但给后人

以启发。

三、柏拉图学园

1、柏拉图学园概况

(1)建立地点:---------------。

(2)学生来源:大多来自希腊个城邦的--------------,男生、女生平等对待;学生不交纳学费,但须具有初级的-------------知识。

(3)课程设置:开设有算术、几何、-------------等。

(4)教学方法:老师采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学生不必恭恭敬敬、惟命是从,可以----------------问题。

2、柏拉图学园地位

(1)-----------------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

(2)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于一体,培养了--------------等许多著名学者。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1)是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受到人们的崇敬。

(2)他的思想在世界---------------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1. .简述柏拉图生平事迹:受教苏格拉底、创办学园和著作《理想国》。

2.了解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3.认识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探究问题1]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1、哲学: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

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3、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5、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6、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探究问题2]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

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

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

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探究问题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国,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探究问题4]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课后自我检测(学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领域,各有什么意义?

(2)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希腊文化史上的地位。

2、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成为学贯东西方的大家,跟他们从小生活学习的环境也是具有很大的关系。归纳他们成长过程中这方面的共同点,这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予何种启示?

【参考答案】

1、(1)材料一研究人本身,既提到完美的境界,也要追求现实的幸福。这一观点对柏拉图思想有继承,也有突破。材料二提出人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材料三是他的三段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1)社会文化气息比较浓;家庭教育氛围好;能接触到当时先进的文化知识;能得到名家的指导等。(2)加强情景教育,提供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杜绝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课后自由发展(学案)

1.下列与亚里士多德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

①“吕克昂”学园②“逍遥学派”③“中道”理论④“三段论”推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主张( )

A.哲学家做国王 B.和谐和效率是国家的目的

C.法治优于人治 D.生活实践以理性为准绳

3.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大著名哲学家。你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概述起意义。

4、请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

5.材料补充:

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

(1)坚持真理:亚里士多德在治学当中,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是绝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尽管他对自己的老师怀有高度的敬意,但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把柏拉图作为批评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还与当时著名的学者激烈争论。

(2)“学界巨人”:①亚里士多德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他广泛收集材料,从别人的著作中选出有用的知识,制成一览表。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论题下。随后对收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有条理的论断。②亚里士多德首次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创造的科学三类。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③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分析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专门讨论政治问题和原理,

他把整个希腊城邦的政体分为六种,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及平民政体。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发生革命和内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⑤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道”理论,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理性为准绳。⑥亚里士多德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令后人赞

岳麓版历史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解放法令的评价: 1) 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 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废除旧的 实行 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1)在 建立地方自治局 2)在 建立城市杜马 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了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三)改革的评价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 2)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的掠夺。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4)是俄国从生产方式过渡到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2019-2020学年选修

2019-2020学年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期末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xx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广大妇女不能参政 C.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 D.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2.梭伦的诗句中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 B.财产原则 C.公平原则 D.中庸原则 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xx王室为了巩固统治的变法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xx、xx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5.“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设立及推广县制 B.废除xx制 C.实行军功爵制度 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6.商鞅变法,下令“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这两条措施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③培植了一批新兴土地所有者 ④为自耕农私有土地的发展开阔了前景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xx,开阡陌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教学案设计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 对于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许多同学感到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欲把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陈旧的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 2.目的。各国的国君都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成为霸主。 3.方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变法。 4.阻力。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有旧贵族的阻挠。 5.内容。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对经济基础进行了变革;都注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都注重任用有才能的人。 6.影响。都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由血缘宗法政治向地域官僚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 7.历史局限。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不彻底,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 二、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 1.主要内容。春秋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然发挥着作用,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作为变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2.规模和历时。战国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规模大,历时时间长。 3.指导思想。<<法经>>对战国变法运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战国变法运动都基本接受了法家的思想,这在春秋各国改革中没有体现。 4.阶级力量。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变法的阶级力量比春秋改革时期要强的多。 5.主要成效和影响。战国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战国变法更进一步打击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地位得以强化,促进君主集权体制形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此文发表于<<考试报·高二历史?新课标?岳麓版>>2006年4月28日总第1107期/岳麓版第40期。) 1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 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文档: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1课+Word版含答案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 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 1.确立: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君主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 2.机构 (1)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 (2)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的议会,通过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治理国家。 3.评价 (1)进步性: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2)局限性: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并且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 [图解历史] 贵族政治与君主制的异同点 知识点二 梭伦改革 1.背景 (1)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内容

(1)经济????? ①颁布“解负令”,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 ???? ①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改革国家机构,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评价 (1)进步性???? ? ①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②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③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性? ???? ①中庸原则决定了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误区警示] 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奴隶制 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并非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知识点三 克里斯提尼改革 1.背景 (1)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分裂为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采取与平民合作的态度进行改革。 2.内容 (1)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设立了10个地域部落。 (2)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3)创立“陶片放逐法”,有效地防止了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 3.影响: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体制。 [深度点拨] 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的、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判决的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有很大不同。 知识点四 伯里克利改革 1.内容 (1)取消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政府发放津贴。 (2)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 (3)战神山议事会仅保留审判谋杀案和渎神案的职能。 (4)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编号:29 课题: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评价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评价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 一、中外联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急需找到更多、更大的投资市场,为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日本,这个东方曾经的小国,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其国力的迅速壮大,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先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逐步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亢的呼声。 二、基础梳理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向列强举借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外债,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华争夺筑路、开矿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统治危机的加剧: (1)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和外债,不断加重对民众的掠夺,加之地方官员的巧取豪夺和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田赋收入的减少、巨额赔款及兴修水利等的庞大支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3.物质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二)过程 1.宣传动员: (1)早期维新思潮——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等。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其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而谭嗣同则大声疾呼“冲决网罗”。严复翻译介绍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深远。 2.走向实践: (1)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再战,并提出设“议郎”,改变国家政体的主张。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文档:第二单元+古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1.“三冗”问题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 (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 (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图解历史]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危机加深 知识点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理财 (1)内容 ①青苗法: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

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 (1)内容? ???? ①省兵: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②强兵: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科举官制 (1)内容? ???? ①改革科举制,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②反对“恩荫”,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2)作用:保证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深化认识]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欲富国,即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首先就要理财。为此,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这些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地方官执行不力,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结果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元祐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起用变法派,但是新旧两派的斗争导致党争纷起,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精神被完全改变。 主题一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史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高中历史选修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 课题:第15课戊戌变法 [创设情境]: [学习任务]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政治原因: (二)经济和阶级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和评价: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表现:⑴方式:采用的方式。 ⑵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于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⑶改革没有发动广大群众。 2、客观原因: 3、不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 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五、评价戊戌变法 (一)进步性: 1、戊戌变法是。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 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变法的直接目的,具有爱国性; 2、戊戌变法是一次运动。政治上要求建立制度, 经济上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性。 3、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局限性: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归于失败。 1、(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9) 材料一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请设总理衙门折》(1861年)材料二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2、(2011年浙江卷9)(10分)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6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共33份) 岳麓版11

第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 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能力与方法整合课程教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生自主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生习历史 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 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生。生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习,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习。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回忆必修一第、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重点难点 (一)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二)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过程 活动【讲授】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三冗与积贫积弱)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案[1]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掌握改革的内容。 3理解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4继续培养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5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改革背景和部分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歌曲《爱我中华》的影音。有关少数民族内迁的课件。鲜卑人民在改革前后的服饰对比幻灯。 学生准备: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四、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歌曲引入欣赏进入情景 2、引导回顾回顾历史 3、组织阅读阅读课文,4、了解、概括要点 5、教师讲解具体学习改革原因和措施 6、组织阅读史料、挂图结合挂图了解迁都 7、讲解史实、补充资料学习、了解。 (一)、设趣质疑、导入新课(约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放一首歌给大家听,大家放松一下,好吗?(播放)2、设问:同学从中听出了什么呢?那时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3、鼓励、评价指出:在前面课文里,我们了解到华夏的历史,而我们的民族情况是由56个少数民族的组合,最初,他们不是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后来,秦朝时,秦始皇统一起来,加强了边疆的开发,少数民族与汉族联系加强,各民族不断融合(改革促进了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大团结局面。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静心聆听 (2)、积极回答:(略) (3)、认真听教师讲解,4、感受团结的历史 二、内容分解、探索新知(约25分钟)

岳麓版历史选修1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价值 观 识记理解运用 商鞅之死公元前338年,秦惠 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 鞅 商鞅变 法取得 成功的 原因及 其历史 地位 问题探究 分析资料 勇于改革 与时俱进 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 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 础。经济上根本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政治 上,从此开始中央集 权制度的建设;军事 上,极大地提高了秦 军的战斗力 探究商鞅 变法和秦 国富国强 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 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 社会进步的重 要推动力;生产 力是认识和评 价历史现象的 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 重罚;加重对人民的 剥削与压迫;并未与 旧制度、旧文化、旧 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 实事求是地看 待历史问题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

高三一轮复习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

高三一轮复习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 2010-2-11 ★阅读第一个课文第一个子目分析戊戌变法掀起的背景;阅读137页材料阅读与思考㈠国际局势:变革旧制度,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大势所趋 ㈡国内:(注意方法:经济是根源,还要分析政治、思想方面) 1、政治危机:战后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瓜分豆剖,揭竿斩木”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早期维新思想出现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和评价 ⒈背景: (1)经济基础:十九世纪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政治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3. 代表:、、等。 4、主张:⑴政治上:主张改革实行制度。 ⑵经济上:发展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⑶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⑷军事上: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5、评价: 积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思考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 ①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也是目的);③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反映出其妥协软弱性。 二、维新变法经过 ㈠维新变法的兴起: 1、思考: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有哪些?

方式:①著书立说如康有为著《》、《》 ②维新派与派进行论战 争论焦点是:要不要,要不要,要不要 。 性质:是中国与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作用:进一步开阔了,解放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 ③公车上书:年,要求、、、,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影响:维新运动从理论上的宣传(思想)转变为实际的。 ④创办学会如、、等;报纸如《》;学堂如;㈡维新变法的高涨:百日新政 ⑴标志:年6月11日, 帝颁布《》(也是变法的宣言书); (2)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⑵时间: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 ⑶主要目的:挽救,发展 (4)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