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中的问题与保护设想_王文明

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中的问题与保护设想_王文明

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中的问题与保护设想_王文明
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中的问题与保护设想_王文明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毓秀钟灵,创造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韵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原则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聪明智慧。国旗下讲话.诵读国学经典倡议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统经典的诵读活动现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长城内外热潮滚滚。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诵读《三字经》,与古人居;诵读《德道经》,与老子谋。为此,团委发出倡议: 一、热爱国学,亲近经典。在中学阶段系统接触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美文名篇,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熏陶、诵读、理解,从而在青年时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文化的巅峰上,长大之后就可以领略“一览众山斜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本学期里背诵至少5篇喜爱的优秀经典诗词,写一篇读后感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份坚持与同学家长分享交流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 三、做到储蓄经典国学,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的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家庭、社区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同学们,积极响应我们的倡议,积极投身到经典书籍的诵读活动中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诵读经典美文,塑造金色童年,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2 秦皇岛市民朋友们: 中华文明,璀璨辉煌;诸子学说,字字珠玑;诗词歌赋,流芳百世。厚重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应当胸怀家国、放眼天下,更应当饮水思源、铭记根本,把民族文化作为立世创业之基,把民族精神作为开拓进取之本。 为此,秦皇岛市文明办特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亲近经典,滋补营养。秦皇岛是个出圣贤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源源不断地流淌着伯夷、叔齐“孝悌、和合、忠廉、节义”的旷世精魂。所以,我们理应潜心诵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增广

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李迎新——中国人民大学——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表姐结婚,我请假回家参加婚礼,婚礼举办得喜庆、热闹。但一件事情却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次哪家有红白事时,都会邀请村里或邻村的“乐鼓队”前来,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传统的由唢呐、箫、笙等组成的乐队被现代的架子鼓、音响等取代了。那些被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家伙什儿渐渐不见了踪影。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悄悄消失,在我们为此而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能流传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通过行政力量挽救、保护传统文化。另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给掌握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以资金鼓励。其次,我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政府还应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白虎山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应扩展文化宣传渠道,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科普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来增加受众。其次,政府出资和媒体合作,拍摄相关影片进行宣传,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遗产号召全社会有能力人士进行重点保护等等。 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社会没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从身边做起,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侯思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挽救传统艺术上,政府与媒体在不同角度上各自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两者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和挽救传统艺术。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官方权威性,从政策角度给传统艺术提供支持。如相关机构为该艺术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可贵与重要;此外,对传统艺人予以政策性支持。既然大学生创业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已经被认可、证明了的传统艺术、艺人实在不应不闻不问,对相关从业人员颁发头衔(“如XX级艺术家”)并给予津贴补助,对相关行业给予税收、管理费上的削减都极大帮助传统艺术,并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理由去学习、继承、传播传统艺术;其三,政府文化产业部分应吸引企业赞助,适当进行评比类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了解已近消亡的传统艺术,发掘其新的价值,并扩大企业自身知名度,一举多得、 从媒体来看,更是有巨大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在今日传媒力量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造势(抑或“炒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方式也很多。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为什么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已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京剧、白局被年轻一代认为“no fashion”,但又有多少媒体试图从根本扭转其特征而非一些痛心疾首的现状报道?同样是传统艺术,书法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日益流行。君不见李宁、耐克等体育品牌中的书法元素?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原因意义解决 我想我要做这个报告的主要原因是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来考虑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中国精神。从小悦悦事件,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很好的传承了中国精神;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不得不怀疑我们国人的诚信观念;从一条条外国人在他们国家用中文打出的标语(禁止随地吐痰、扔垃圾…),我开始怀疑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素质;从外国人见面的热情,我在想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传统节日、文学、手工艺、饮食文化、科学技术…可是,我们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化受人们的追捧力度似乎还不及外来文化。国家将几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重视,这也就有提上法制日程的必要。对于传统文学,感兴趣的很少。至于,传统科学感兴趣的更是少矣。也许,传统文化中发展势头最好的要数饮食文化了,可是我们看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高价吃肯德基、麦当劳… 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

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经济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经验。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够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更和谐地与人交往… 我想,通过调查来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找到有效对策。对象、内容:我这次调查的对象是不特定人群,我想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所以未对对象进行限制。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找出解决方案及避免答卷者的疲劳,我设计了十一个短小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对方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看法。当然还有一些附加性的问题,如教育水平,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人们的态度。经过调查,我发现结果与我预料的几乎差不多,只是少一些偏激性的想法。 这次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大体上是:首先,为了感受一次全新体验,我尝试了网络调查,不过并不是很顺,粘贴问卷总是粘贴不了。后来,

隆回花瑶丧俗及文化功能探析(一)

隆回花瑶丧俗及文化功能探析(一) 〔摘要〕湖南隆回花瑶是瑶族中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分支,分析花瑶丧俗的礼仪结构,并用功能主义理论探讨花瑶丧葬习俗的文化意蕴与综合功能,从中见出人类的葬式与人类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花瑶;丧葬文化;文化功能 湖南隆回瑶族也称“花瑶”,自称“模岚”,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花瑶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据统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隆回花瑶共4998人,1985年人口统计5395人〔1〕,现有人口12000余人,散居在湘南雪峰山东北的小沙江5个乡和司门区大水田乡。由于历史的原因,花瑶居住于崇山峻岭之间,山势险峻,交通不便,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加上古代统治者所实行的“瑶汉分治”政策,使他们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始终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少与外界往来,至今仍然保留了他们先祖最古朴、纯真、鲜活的民俗、民风。20世纪90年代后,花瑶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社会各界对花瑶文化的关注,花瑶与“梅山文化”、花瑶讪歌、挑花艺术、花瑶婚俗等民俗文化得到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花瑶丧葬礼俗的不同侧面来阐释花瑶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面貌。 一、花瑶丧葬主要程序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的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花瑶普遍流行的一种葬式是土葬,其中又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之分。但无论是一次葬,或二次葬,其丧葬礼仪都经历临终、报丧、入殓、停柩、奠祭、择地、出殡、下葬、守孝等过程。透过丧葬仪式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到,“鬼魂崇拜与祈求功利是瑶族丧葬制度的核心。”〔2〕 老人在病危临终前,儿孙须守在旁边,人死后,嘴里要衔一枚硬币,称为“含口钱”。然后孝子去河边“买水浴尸”,并替换上新衣;移尸入棺称为装殓,当日和次日要供祭。家人要守灵和哭灵,来吊唁的亲友也要陪着哭。出殓前要请道公做斋,还要做“清蛮”和“点兵”的项目,即清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让死者带去享用。有的地方在入棺时,还在尸身下垫些钱,在死者手中放些饭团或用陶罐装些酒、肉、谷种,置于棺木中。这一切的意思都是要让死者在阴间过人一样的生活。 瑶族信“鬼魂”,丧葬极其讲究。对死者一般要“做法事”超度亡灵,瑶族巫师,自称沟通人鬼之间的使者,是一切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他可以“探鬼”、“问鬼”、“征服鬼”“禳鬼求福”。花瑶把灾祸、疾病都归吝于神灵,靠“瘪皈”消除。“瘪皈”与汉族放阴相似,即问去向,寻死者阴魂下落何方,处境如何。巫师装作已问明情况,将死者的话给后人“颁巩斜”,意为赐福分。死者家属一般请巫师为死者“瘪皈”两天两夜,或一天一夜,“瘪皈”的方法是巫师坐在四方火塘边,用竹片敲击着铜钟上的铁片,口里念颂“阳阳术语”,用这些“术语”寻神觅祖。同时握着法刀,在敲击“铜钟”的同时用左手握着“法刀”在地板上击响。巫师不停地念诵“阴间咒语”,目的不是要为死者超度,而是寻死者的阴魂下落何方,处境如何。寻见问明情况后,死者给后人“颁巩斜”,然后才转达“死者的话。”家人听到“死者的话”无不悲伤痛哭。死者未出葬前,由其亲属、朋友及附近的妇女陪同哭孝。死丧不送礼,远友近亲只来吃饭凑热闹,顶多拿几根香、几片烧纸来。出殡要请阴阳先生看时辰,一般是上午出殡,要请师公和道公“开路”,孝子随后,亲友送葬。瑶族没有固定的坟山,坟地一般由阴阳先生择定,葬时请阴阳先生定方位。 埋葬时,孝子要披麻服孝,行跪、选地定针,焚烧灵屋,念拜忏,三牲祭奠,绕棺做道场,棺柩上山后不下穴,等合适的时间才下葬。下葬时,有杀鸡祭穴送粮送钱之俗。出坟山后,主家要给上山挂夏人员每人两个年粑,并邀亲戚朋友回家吃饭。及至一定时间,请师、道公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从中吸取优秀成果,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年来,“洋节”盛行,而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民族传统节日却被冷落,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不单在城市,就是在农村,这些节日也在渐渐退去取往日的色彩。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不惜余力的进行保护,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套用和侵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如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文化的影响下达到一定的高度,进而以此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加以着手解决才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侵袭保护呼唤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财富,经过长期的积淀,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注重道德修养,重视感性,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境界,这与注重理性的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原先的一元价值观念即集体主义转向价值实现的多元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蚀着一部分人的心灵,导致他们渐渐走上歧途。一个社会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否则基础的动摇必然导致价值实现上的混乱。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不仅仅与制度上的漏洞,法律上的不健全有关,同时也是他们价值观的扭曲的表现,只为追求利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究诚信也是直接相违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从中吸取优秀成果。

“媒人公”提亲

“媒人公”提亲 位于湖南隆回县偏远的高寒山区的花瑶,至今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婚俗。说是瑶族,可他们从来就不曾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许,就因为这寨子里的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闪动在那绿意葱茏的山野,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人们便誉其为“花瑶”了。 花瑶的婚俗最撩人心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特、韵味万千。从恋爱、订婚到成亲,经历一连串情节,如对山歌、情歌、请媒人过“八字”、下定、打泥巴、喝拦门酒和迎宾酒、送亲抬花轿、闹新婚、顿屁股等等。 花瑶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但绝非随便,仍需经过恋爱、订婚、结婚、回门四个环节。恋爱是婚姻的基础,花瑶青年男女恋爱用唱歌表达感情。以彼问此答进行对唱,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每逢节日,他们走山串寨相邀到歌堂对歌。 后生子看上哪家姑娘,就朝着姑娘家的吊脚楼唱“敲门歌”: 一年啊,只有一个春天。 一个月啊,只有一个月圆。 一天啊,只有一个晚上。 开门吧,让我们同说天地。

门开了,进到歌堂后,后生便唱起“探望歌”: 我来探望你哟,好比鱼儿见到水。 鱼水不可分离,哥妹不能分开。 这时,如果姑娘仍未用歌声回答,后生子便要调转歌头唱起“请妹歌”。通过对歌,后生子和姑娘若产生了感情,就深一层地同唱“相爱歌”,表示双方都有意了,就可以相邀幽会。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愿,如双方情投意合,便会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订婚信物。订婚仪式虽然简单,但却独特而风趣。仪式中,媒人将一把伞做为最重要的信物交给女方,以示求婚;女方则将一串毛线球放人伞内,答复应允。得知毛线球已放入伞内,媒人立既抓起伞夺门而逃。而早已守候在屋外的姑娘们立即蜂拥而上,将泥巴向媒人及随行人员猛烈甩去,并且穷追不合,一直要追到媒人来时插纸柱的地方才罢手。 花瑶的婚俗最撩人心扉、揪撼肺腑的是“打套”(瑶语记音)、“炒毛壳栗”、“打泥巴”这圣洁而疯狂的三步曲。 “打套”又称“顿屁股”,是来参加婚礼的众男女闹婚的一种集体“游戏”。婚礼到高潮时男宾们纷纷抢坐在一排排木凳上,女宾们排队依次在男宾的大腿上大幅度地顿挫,越顿越快,越顿越猛,直顿得男宾求饶也不肯停止。之后,男宾们排队依次在女宾的大腿上大幅度地顿挫,越顿越快,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 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的是我前次发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的内部问题>的帖子能够被板主通过.其实我很担心,担心我们的板主给不予通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心理,说真的,我们真应该放下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了,尽管这需要我们的很多勇气,但这是必须的,为了整个民族的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必须得走出这一步也是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至于我前篇帖子中的回复说真的我很失望,完全没有一个人能清醒的对这件事情进行思考,而是想当然的自我辩护.我是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城边上的.我10年走过了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跟维回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地方,也在那里生活过不少的时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电视的宣传上看到,但实际问题并不那么乐观,民族矛盾重重,隔阂很深,对于说对待少数民族现代文化上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帮助,去扶持,去大力的扶持.这点在新疆这个跟整个伊斯兰世界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其本民族的现代文化的传播跟发扬更是需要去帮助,这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国家战略. 大都知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今天在世界上的命运是悲哀的,由于在历史上和西方文明的对立,使得现在伊斯兰世界被排斥,被边缘化.再加上中东的丰富资源招惹了列强对于控制中东的一系列的各种干预跟控制掠夺.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位于整个欧亚大陆的结合点上,资源地区上,到战略要地上.所以的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悲哀.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各种反抗活动由此开展.恐怖主义只是种被压迫方最后无奈的表现方式.但我们得看到,随着911后,恐怖主义被各种人加以利用,现在变成了各种分裂分子的手段,从西藏打砸事件到新疆的袭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有着国外势力的鼓动和帮助,也有着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东部地区发展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但实际上西部这些少数民族多的地区经济几乎没取得多少进步,但实际上西部有着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国家开采,跟当地人没多少直接关系.今天巨大的贫富落差在东西部地区的对比上显现的非常明显也让人震惊,关于这点我给大家讲个我家乡多年国家支持西部的太阳能上说起,当时,当一个加拿大技术人员来到山区的村庄时他震惊了,他说,在改革开发20年中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东部给了我个错觉,但今天我看到的让我震撼,这里的人竟然还都诸葛亮时期的茅草屋!!我不知道大家住过茅草屋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去过那些茅草屋的村庄生活过没有,但我想说的就是,他们的资产就是这茅草屋跟一匹马就是全部的家当.后来这个加拿大人说了这话后的1年后吧,当地政府是把所有那些地方的房屋改建瓦房,政府出资一半.不过有点事情我很不解,沿国道的地方的房屋全是建的很不错,也是强制那样建造的,但不在公路旁边的房屋那很抱歉,一边看着去吧,由此可见我们的形象工程是多么的可怕,进步说,就算你帮这些人把房屋建好了又能怎么样?那样的房屋的一半资金对于这些农民来是或都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你没在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根本问题. 话扯的远了,我认为,当我们把西部文化特别的维语的流行音乐扶持成一个大家熟悉的文化时候,这就成了个样板,这些对于整个被边缘化的伊斯兰现代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这些文化在我们的国家能被大家近距离的看到,去欣赏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把这种文化让世界看到的一个窗口,这对于被西方排斥的阿拉伯国家将是个感情上的希望,因为有人去看他们,去欣赏他们.这样我们的新疆伊斯兰的民族就形成了种自豪感,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更多的伊斯兰国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信任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认同我们.这样一来,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因为被接受被关注,有着这种自豪感而对分裂分子再想有所作为也将会失去很大的生存土壤,而我们把这些问题处理好而又对我们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这种新疆少数民族跟伊斯兰的渊源,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这对于我们当初在西部大开发的初衷上是一致的.当初我们的设想的实践之所以困难重重的根本问题上就是我们没有取得跟这些国家的很多交流跟联系,虽然金钱利益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将反思现状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问题,文化,传承,保护。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ing,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making light of alienation, and constantly, this is the holiday fo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way,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节日日趋淡化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而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仪式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许多已面临失传。尤其是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压力下,特别是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许多讲究不甚了解。加之有的节日传统仪式复杂,无法满足他们对高效率的要求,所以这加速了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虽然有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从过节的内容来看,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传统春节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 2、传统节日不断被异化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花瑶文化旅游研究专题 第一章花瑶概况 一、花瑶的历史 溆浦的山背与隆回小沙江连片的崇山峻岭中,存在一支被中国民族史料遗忘了的瑶族分支——花瑶。妇女们身着美丽的民族服饰,先人们在山坡上开辟了大规模的层层梯田,基岩裂隙水自流灌溉,越遇天旱越神奇般地能得以丰收,养育了活化石般的民俗文化。 花瑶是瑶族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支系,人口约近两万,不足瑶族人口总数的1%,分布在湖南和广西的五六个县里,有特殊的方言、特殊的服饰、特殊的风俗甚至特殊的姓氏。花瑶女性的服饰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花瑶”因此得名。 花瑶祖先最早应可追溯到皇帝时代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的“九黎”部落,而后发展为尧舜禹时代长江中下游的“三苗”,夏时泗水与淮水之间的“九夷”,商周时期江汉流域的“荆蛮”、“南蛮”,秦汉时期今湖南洞庭湖、五岭地区的“长沙蛮”、“武陵蛮”。大约秦灭以后,花瑶祖先入住江西吉安府。花瑶文献《雪峰瑶族诏文》记载“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因此仇恨抄反,杀败无敌,畏逃无所。我们均与洞庭湖追过黄河,乘木浮水渡命,一万之中难救一二人。逃来江西吉安府,坐落十余代。”《奉氏族谱》亦记载“始祖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庐,坟墓均在鹅颈坪。” 元朝末年,因花瑶先民反抗朝廷压迫,杀死统治官吏,惨遭官府驱赶杀戮,被迫逃离吉安府,向西南地区迁徙。《雪峰瑶族诏文》记载:“我们始祖各姓一下广西,二下云南,三下贵州,奉明公又转迁桂林省,改为桂林郡,嗣后又转湖南”。明朝初年,花瑶先祖分两批迁入湖南洪江,流落贵州、桂林的花瑶先民与迁入湖南洪江的花瑶先民取得了联系,随后迁来汇合。 明朝中叶,一部分花瑶人民从洪江经雪峰山、铁坡山(今湖南中方县),入溆浦黄茅园、龙潭、水东安家落户,明末又迁往隆回虎形山一带。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为瑶民圈划了地盘,花瑶终于在溆浦、隆回一带逐步稳定生活下来。 在漫长的迁徙流布过程中,在各朝统治者军事镇压和其他族群排挤的艰难生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闫星宇20130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于我国自近代以来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且被掩盖于众多商业的、流行的文化之下,使我们感觉到陌生而且模糊。作为未来文化继承者的现代青少年却在追逐着社会上的所谓流行文化,却对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屑一顾,造成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由于没有传承者而消失与历史长河之中;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这样的局面更加严重。总的来说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态的改变造成人们对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实际上即使是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受重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国门、入侵国家的同时,也强制性的改变着国人的文化思想,在经过开始的茫然,而后的转变到最后的接受与学习,人们的思想在一步步的被改变着。这虽然促使中国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