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

绪论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B 4、C 5、B 6、A 7、A 8、D 9、C 10、

B 11、A、12、A13、B 14、

C 15、B 16、B 17、C 18、A 19、A 20、A 21、C 22、

A 2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DE

4、AC

5、DE

6、ABCE

7、ACDE

8、ABCD

9、BCD 10、BCD 11、ABC 12、ABC 13、AB 14、ABC 15、CD 16、ABCD 17、AB 18、ABCD

三、辨析

1、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解决问题。

2、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3、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四、论述题

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间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以后总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门品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知道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裕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不可分割的。

4、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

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裹足不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的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对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张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他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阐明了有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CCDAD DCACA DADDA CBDCC BDACD 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BCE

3、BCE

4、全选

5、全选

6、ABD

7、ABC

8、ACE

9、BCD 10、全选11、ABC 12、ABCE 13、全选14、ABDE15、ABCE 16、BDE 17、BCD 18、BCD 19、全选20、ACD

三、辨析题:

1、错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从其来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他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产生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内容是客观,形式上是主观的。正确和错误的意识都是来源于客观的世界,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2、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马克思数以确认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体现为三个多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对与1答案同。

4、错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者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他的

物质性。

5、错与1答案同

6、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而回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7、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共性。

8、错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

9、错恩格斯指出,“物质”并非各种物质的综合,这一概念确实从这一综合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个简称,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以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按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出来。列宁认为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10、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1、错自然规律最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社会规律存在着主客观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四、问答题

1.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科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式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他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着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对物质的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2.恩格斯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概括出来的”列宁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精致相互依赖、相互沉头、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运动和有条件的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是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

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也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作用: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对立表现:(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析和斗争焦点,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元素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0.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和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变这个统一的。

第二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4、B

5、B

6、C

7、D

8、A

9、D 10、A 11、B 12、C 13、A 14、B 15、

D 16、B 17、C 18、C 19、D 20、C 21、C 22、D 23、A 24、B、25、D 26、B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D

3、BD

4、ABCDE

5、BD

6、ABE

7、CDE

8、BCDE

9、BE 10、ABCDE 11、BCDE 12、ABCDE 13、AC 14、ACE 15、CD 16、AD 17、ABCE、18、ABCDE 19、ABCDE 20、ABC 21、DE 22、CDE

三、辨析题:

1.错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当我们按照对事物的本质、

规律的认识去做事获得成功,就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最信服的驳斥。

2.错误。个人知识有直接知识也有间接知识,间接知识来自别人的实践。此命题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片面强调个体实践,忽视了理论学习。

3.错误。真理争取与否取决于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不在是否为社会公认。此观点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错误。真理有用的,这是真理的价值性,但有用的真理要根据他否则正确在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5.错误。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理论把自由和必然截然分开,认为自由就是不受客观规律的“绝对自由”.

6,错误。人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但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统一的,人类认识和实际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会被不断打破而趋于无限。因而人类认识与实践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7.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人的认识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并不等于否认客观真理。

8.错误。它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有限性,否认了人类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无限能力。割裂了认识中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9.错误。真理的相对性是真理的条件性与可变性。但同一条件下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真理的多元性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此论题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10.错误。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这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因人而异。

四、问答题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应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二而发展,他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

符合、相一致。真理与谬误是既对立有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经过和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主观认识就应该随之转变。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下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是要把将来可能过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那也是错的,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

5、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应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应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时间来检验。时间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时间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其本质特征决定它是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由于实践的性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就有了两种情况:一是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对时间产生消极作用。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列宁把它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

6、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上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也包含着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的原理.教条主义者往往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书本知识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往往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的或个人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局限于自己的狭隘经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我们应努力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

8、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们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是根本错误的,我们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相对性,它们应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教条主义地坚持同样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反对。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继承坚持又要创新发展。

9、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功能: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着时间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时间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时间活动必须努力清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时间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作为时间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时间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更可持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10、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时间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二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时间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时间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大胆探索世界的奥秘;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八个人追求与人民需要统一起来。

第三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DDCB,6-10:ACCDA,11-15:DABCA,16-20:CACC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ABCD,

4、ACDE,

5、ABE,

6、ADE,

7、ABDE,

8、ACE,9、ACE,10、ABD,11、ABCDE,12、ABD,13、ABCE,

14、ABCDE,15、CDE,16、ABDE,17、ABCDE,18、ABC,19、ACDE,20、ABCD

三、辨析题:

1、错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东西。而历史唯物注意则在实际上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坚持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

3、错人民群众从量和质相统一的角度分析,其量的含义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居民中的大多数人,其质的含义是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切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的主题和稳定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就不能说他创造历史。因此,只能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错 1、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刚刚建立起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但也有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2、经济基础是变化的,当它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在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时候,也要求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进行局部的调整;3、当某种社会形态已经走进腐朽,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就会同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形成尖锐的对抗。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上层建筑加以根本的变革,建立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

5、错 1、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为:第一,它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即它是历史事件的参与、组织、策划和指挥者。第二,它是历史人物的发起者。第三,它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6、错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非全然是有益无害的,它也可能是导致与人类利益相悖的小鸡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为了合理地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造成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协调发展,不能只讲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而要看到科学技术乃是双刃剑,要避免对它的无节制应用和滥用,并要正视和尽力解决因科学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7、对从内容上说,实践的辩证法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实践的辩证法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同样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建

立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地倒不是他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一观念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结果,而是他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来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把劳动发展史理解为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

8、错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四、论述题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四、社会意识诸形式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然后,讨论这些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至少谈三点以上: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所以,我国在原来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不发达的国情条件下,我们可以搞社会主义。在我国,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我们坚信,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指导,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三、既然社会意识的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都毫无例外地起着作用,正确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的重大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第二,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生产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论断的立论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一系列决策、方针、政策,如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都是这一规律的自觉应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会成为决定性的环节和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二建立起来的。

4、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注重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一句话,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危及人的生存环境的状况;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5、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发展史不断新陈代谢、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客观过程。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是由内部基本矛盾所推动,受其内在客观规律所支配的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所以,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合乎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前进运动。其次,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使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既然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以无论对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主体而言,社会形态都是既定的存在。人一生下来便遇到的某种社会形态,只能面对而不能选择。现实的社会形态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客观必然结果,是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前提。

第四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A

5、D

6、A

7、B

8、D

9、D 10、A 11、D 12、D 13、C 14、D 15、B 16、

B 17、

C 18、C 19、

D 20、D 21、C 22、A 23 、A 24、A 25、C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BCE

3、ABCDE

4、ABCDE

5、ACE

6、BD

7、ACE

8、DE

9、DE 10、BDE 11、BCDE 12、ACDE 13、ABCD 14、CD 15、ABD 16、ABDE 17、AE 18、ABCE 19、ABD 20、BCE 21、ABCD 22、ABCD 23、CE 24、ACDE

三、辨析题:

1、错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要素,一切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而只有有用物品是劳动产交换,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商品是指相互交换的产品,而物质产品并不是所有的都用来交换的

2、错(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错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4、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和银只不过是自然界之中的两种稀有金属,他们本身并不是货币,后来成为货币是认为规定的,住究其根本当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是认为创造出来的东西,人们用金银等贵重金属来表示货币的形式,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因此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5、错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理解这一问题,要注意三点:(1)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原因:虽然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价格不不止受一个因素的制约,价格还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的变化影响价格,是价格上涨或下跌。(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虽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是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另一方面,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原因:①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的,不是脱离价值的无线上升或下降,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②虽然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是一致的。

6、对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呗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因此,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7、错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之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源于不是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合并追加劳动力的生产资料,以及维持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都不是剩余产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8、错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力所创造的却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根本源泉在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高于自身劳动力消耗补偿的那部分价值。但是,这部分价值真正成为剩余价值是有条件的。

9、错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年剩余价值率是表示预付可变成本的增值程度的。再念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0、错明剩余价值率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即价值增值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定量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11、错内部职能是剥削阶级国家的主要职能。它是剥削阶级压迫广大劳动阶级,把他们控制在统治“秩序”范围内的国家本质的主要体现。剥削阶级控制多数被剥削阶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镇被压剥削阶级反抗方式外,凡是统治阶级为了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其生产关系的“秩序”范围内的国家活动,都属于内部职能,如兴修水利、文化教育、干预经济、社会救济、环境保护等,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12、对资本主义文明是对人类以往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在充分吸收古希腊文化成果、基督教思想中有价值成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思想,所有这些体制或思想,均是全人类无比珍贵的财富,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资本主义在科技、教育、企业发展、宏观调控、航天法律等多具体领域,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所有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任何一个理性健全、对民族真正负责的政治国家,都不会弃之不用。而大胆拿来,加快自己民族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四、论述题

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追求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的。

2、a,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按周转方式划分,后者是按是否是剩余价值来划分。b,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情况,后者是为了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c,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变资本包括劳动力。

6、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实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五、计算题,1、3:2 ; 200;18600 2、1.2

第五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C 5、A 6、B 7、B 8、C 9、题目更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企业)

10、C 11、D 12、C 13、A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 20、

B 21、D 22、D 23、D 24、A 25、C

二、多项选择题:1、CD 2、ACE 3、ACD 4、ABCE 5、ABDE 6、BCDE 7、BDE 8、DE

9、ABCD 10、ABCD 11、ABD 12、ABD 13、ABD 14、 ABCD 15、ABD 16、ABCD 17、AB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CD 22、ABCD 23、ABD 24、ABCD 25、AB 26、ABCD 27、ABCD

三、辨析题:

1、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关系到自身范围内的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2、错垄断是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产生是多种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和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3、对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的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的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4、错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落后国家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或利息;同时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手段。

四、问答题

1、第一,推动了社会生出力的发展,第二,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制度空话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得以缓和。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五,他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所采取的暂时缓和基本矛盾的政策和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导致基本矛盾的加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

2、资产阶级用高额利润加紧收买无产阶级的高层份子,使之蜕变为“工人贵族”,变成他们的代理人。这些改良主义的措施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起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改良主义,但不反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改善工人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而进行的斗争,不是反对一切改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改良只不过是革命的副产品和辅助方法。无产阶级把改良作为积聚革命力量、发展革命斗争的一种手段,认为争取改良的斗争必须服从于革命根本任务的解决。

3、表现在:1国际贸易的多样化2商品结构的复杂化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4跨国公司迅发展5市场竞争激烈化

既促进世界市场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又加快了原来经济体系的瓦解。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他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5、它对于封建社会,也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虽然资本主义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它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6、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了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二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它向社会主义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必然会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会出现许多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第六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A

6、D

7、A

8、C

9、C 10、B 11、D 12、D 13、B 14、

C 15、

D 16、A 17、B 18、D 19、C 20、A21、C 22、D 23、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

2、BE

3、ABDE

4、ACD

5、ABCE

6、ADE

7、AB 8、BD 9、AB 10、CDE 11、DE 12、ACDE

13、BCDE 14、ACD 15、ABCD 16、ABCDE 17、ACDE 18、ADE

三、辨析题: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这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在上述历史条件下,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出生一百年也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否认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一种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2、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不能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不了解本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斗争缺乏明确的革命目标,工人阶级本身处在“自在阶级”阶段,工人阶级的斗争还是自发斗争。

(2)有了革命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工人运动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

履行着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样的运动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1)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原则的坚定性不排斥策略的灵活性,策略的灵活性是实现革命原则的斗争手段和斗争形式。

(2)妥协是策略的灵活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一种重要的斗争形式。在特殊的形势下,为了完成战略任务,实行必要的妥协是允许的。

(3)妥协就其性质来说,有革命的妥协和叛卖性的妥协。我们主张革命的妥协,反对叛卖性妥协。

(4)上述命题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对立起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左”倾观点,在实践中必然使革命力量遭到巨大损失。

4、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1)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这是对的。因为资产阶级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即暴力工具,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首先用暴力镇压革命群众,无产阶级革命只有用革命的暴力摧毁反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夺得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

(2)暴力革命是以客观历史条件为依据的,无产阶级革命使用暴力是被迫的。如果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和平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就应当抓住这种时机,但必须作好和平的与非和平的两种准备。

(3)上述观点是片面的观点,在策略上缺乏灵活性,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也容易脱离一部分群众。

5、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1)任何国家都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方面。无产阶级专政同剥削阶级专政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剥削阶级专政是用暴力镇压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反抗,相反,无产阶级专政则是用暴力镇压极少数剥削者的反抗。无产阶级专政离不开暴力;没有暴力,无产阶级便不能获得和维持自己的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确有暴力这个方面。

(2)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由于它是对绝大多数人(即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只对极少数剥削者是专政的,因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于民主,在于保护人民。

(3)上述论点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开来,抹杀了无产阶级专政与剥削阶级专政的根本区别,否认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所以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6、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在存在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有阶级性的。“自由、平等、博爱”

的口号,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取缔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特权制,推行了议会制、普选制,废除了官吏终身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宪法和法律,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自由,爱的是资产阶级的私利,而对无产阶级来说则是骗局和陷阱。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不可能平等,所以,社会主义民主绝不是实现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2)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它是绝大多数人(即穷人)享有的,名副其实的,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既有自由又有纪律,它把平等与消灭阶级联系起来,解放全人类,这比狭隘的、虚伪的、骗人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千万倍,高出千万倍。

(3)上述观点混淆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崇拜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

6、正确

思想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一切领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党的一切工作环节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贯彻执行。所以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7、错误

(1)在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中,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关键。(2)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3)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4)确认这个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利,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利。

四、问答题

1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实际,考察本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方向,正确地把握时代特征,这是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战略的重要依据。只有从时代的特征出发,才能正确的估计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才能认清革命的发展方向。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国际性的,只有各国无产阶级共同努力,才能战胜资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本国的阶级斗争和国际阶级

斗争紧密的联系起来,按照不同时期的无产阶级的任务和国际国内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任务。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的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

2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设想社会主义会有的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做出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经验总结的社会主义社会特的征: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率。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进一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d。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文明。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这是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马克思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是光明磊落的党,是不怕承认自己缺点与错误的并在改这个缺点和错误中不断前进的党。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欢迎人民的批评和监督,而且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党内党外监督。

5.基本原理:a.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理论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b.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定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c.共产主义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e.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的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6.(部分同3)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7.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和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是人名当家作主的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民主的制度。马克思政党代表着人民的最根本利益,领导着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离不开马克思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主权利就会再次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8.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国建设的实际,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从而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9.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不断加强党内和党外的监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纯洁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水平;在组织领导方面,要根据形式和条件的不同,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等。

第七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C

6.D

7.A

8.A

9.B 10.A 11.D 12、A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D

3、ABCD

4、ADE

5、AD

6、ABC

7、ACE

8、CE

三、辨析题

1、错误

(1)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确立了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消灭了生产资料任何私人占有制,使社会化生产走上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消灭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方针,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2、错误

(1)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才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3)劳动不仅仅是谋生大会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4)在随

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现之后。3、正确

见课本第230页最后一段

4、错误。

见课本第234页第二段。

5、错误。

见课本第232页第一、二段。

四、问答题:

1、见课本第224页第三段

2、见课本第225页第二段

3、见课本第229页第二段

4、见课本第236页第三段

五、材料题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内容。是我们党顺应了历史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二章

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3.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 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 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意识的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 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 体选择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畴。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容的式 ①任事物都是容与形式的统一,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容 ②形式反作用于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 (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 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2)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016马原答案第二章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 o实践的观点 o认识的观点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 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 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 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 o经验主义 o辩证唯物主义 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o唯心主义 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 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 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 o经验主义 o经验论 o教条主义 o唯理论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就选我打对勾的) o认识关系 o实践关系 o矛盾关系 o价值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概论试卷答案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参考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二、简答题(选择三题回答。每题8分,共24分) 1、参考答案: 感性认识的定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或者回答课件上的定义也可。(2分) 理性认识的定义: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或者回答课件上的定义也可。(2分) 二者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分) 2、参考答案: 资本积累的定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分) 资本积累的原因:对m的追求及内在和外在竞争加剧,一是由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决定的,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贪婪”,引发了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二是由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决定的。市场经济是竞争性极强的经济,优胜劣汰。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迫使资本所有者不断地积累,不断扩大再生产。(4分) 3、参考答案: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2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 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 C、人 D、人得意识 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 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 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 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 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 A、形而上学得观点 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 C、诡辩论得观点 D、相对主义得观点 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 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就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得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得检验作用

皖西学院马原练习册简答题答案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仁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一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 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 . 18世纪90年代 B .19世纪4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世纪 90 年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 件的有 ABCD )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空想社会主义 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 A .唯物论 B .辩证法 C .历史观 D .自然观 .19 2. .科

C .把二者结合起来 D . 批判地继承 2.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 规律的哲学家是 5.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 A . 费尔巴哈 B .谢林 C .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 取的黑格尔 哲学 中的合理内核是 A .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可知论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 哲学 的中间环节是 A .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A . B .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 正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抛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原课后答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答案 1如何理解物质观: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应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018年至善网马原答案第二章[推荐]

习题题目总数:19答题正确:19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 o认识的观点 o实践的观点 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 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o经验主义 o辩证唯物主义 o唯心主义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 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 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习题8(多选题)答题正确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 o经验论 o教条主义 o经验主义 o唯理论 ?习题9(多选题)答题正确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o矛盾关系 o认识关系 o实践关系 o价值关系 ?习题10(多选题)答题正确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原习题册答案

1、此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而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而我国又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历史发展,构成了性对了理论体系,所以是具有科学性的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此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扬弃”。举个例子,马克思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都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所以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4、对。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 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四、简答题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

对马原课的看法与建议

对马原课的认识与看法 大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一直把它认为是和初高中一样的政治思想课,理论上重要其实心里并不在意。正如上星期听到的马原讲座老师所说:现在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抵触情绪,没有缘由与道理的想着去避开他。但我们其实并不具有这样的资格,因为我们本身就不了解马克思,更不用说几乎没有读过相关的书籍,可是我们的这种反抗情绪来自哪里? 从小接触思想政治这门课,但当时的理解并不多,我们从小的教育把马克思和道德连在了一起,我们很长间里都没法分清这两者的区别,特别是上到初中、高中的时候,政治书上那晦涩难懂的道理更是引起我们的反感与抵触,全然把这门课当作一门头疼的要背却难考的课程。再加上当时处在叛逆期的我们,一向认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很过关,又为什么去学习这门本不该上的课。中国的书本教育也让我们看不到这门课的有趣之处,从小到大很难碰到哪个老师可以把这门课讲的生动有趣,让本处在兴趣学习阶段的我们愿意听的,同时中国的硬性考试也让我们这些学生很无奈,也更加的抵触这门课。

我在高中时遇到过一位不错的政治老师,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是痴迷,了解的也很多,时常向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例子,让我们大学有机会多了解一下马克思,这也让我们多少有些期待大学“政治课”的不同。 在大学里思想品德与法律在一起,马克思思想单独成一门课,终于把道德与马克思分下来了,不过大学时才这样做多少感觉有点晚了。遇到的这两门课的老师也都很不错,没有当时初中政治的死板,也没有高考政治的压抑,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很是开放,举的例子也很多,更有很多自身实践的例子,很能吸引我们的兴趣。相比于大学里的其他课程,马克思这门课上的相对生动与轻松了,但从小被逼着学习的我们,已经产生了那种不逼迫不学习的习惯,相对于这门有些轻松有趣的课程,我们更看重的是大学里的专业课程,所以这门课就被贴上了所谓的水课的标签。再加上原有的抵触情绪不是那么快可以缓解,所以有了大学现在的现象。 其实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说,马克思思想可以更好的让自己了解生活,更好的保护自己,不会轻易的被让自己上当受骗,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马克思那对自己的目标的树立、人生的方向有着很好的

马原第六章--练习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B.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D.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 A ) A.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 B.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 C.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 D.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C ) A.民主制 B.集中制 C.民主集中制 D.高度统一原则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D ) A.公正 B.平等 C.共同富裕 D.人民当家做主 5.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6..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7.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B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8.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 )。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C )。 A.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B.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巩固共产党的领导1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