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华商名人堂——蒋超良

全球华商名人堂——蒋超良

1

很少在媒体露面,但却被媒体公认是“谋略型银行家”的蒋超良,不但是谋略

型的银行家,也更是专家型和复合型的银行家。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专家型和复合型难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成立。

现年50岁的蒋超良曾先后担任湖北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局长。其中,当他在深圳时,那里正是金融率先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他在广州时,他担任行长的广州大区则集中管理了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的业务,在总行任行长助理时,他对货币、利率和汇率的决策都有亲自参与;而做副省长时,他也是主管全省金融工作。

2004年6月,他出任交行董事长。一年内,就通过“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的改革三步曲,带领改革面临困境的交行突出重围,并亮剑于国际资本市场,成功树起了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上市的第一面红旗,之后他又和全体交行人肩负起创办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新使命。

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的交通银行(以下称:交行),既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既是百年民族金融品牌的继承者,又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以来,这家资格最老,规模不是最大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更以越来越抖擞的精神和矫健的姿态走在改革和创新的前沿,不但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中实现了6个“第一”:第一家资本来源和产权形式实行股份制;第一家按市场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设置机构;第一家打破金融行业业务范围垄断,将竞争机制引入金融领域;第一家引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以此规范业务运作,防范经营风险;第一家建立双向选择的新型银企关系;第一家可以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的综合性商业银行,更最先树起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标杆,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起到了催化、推动和示范作用。

如今的交行,已发展成为一家“发展战略明确、公司治理完善、机构网络健全、经营管理先进、金融服务优质、财务状况良好”的具有百年民族品牌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沛的活力,继续加快推进战略转型,朝着创办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阔步迈进!2007年10月,蒋超良董事长接受《华人金融家》访问:

问:交行在2006年取得了怎样的业绩?除了看得见的数字以外,还在看不见的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进步?

答:2006年是交行公开上市后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应该说,我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向创办一流公众持股银行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和协调统一。

截至2006年末,交行资产总额达人民币17195亿元,比年初增长20.8%;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1%;资产回报率为0.71%,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3.57%,分别比上年上升0.06个百分点和2.44个百分点。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比率为2.01%,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连续三年实现“双降”;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14.69%,同比提高6.4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3%和8.52%。

在数据之外,我重点想谈谈交行一年来在战略转型和内部管理方面取得的进步,这都是关系交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

首先是战略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零售业务在全行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零售条线完成总行层面组织架构调整,启动了分行层面销售队伍建设工作,销售能力得到提升,并成功推出高端客户服务品牌“沃德财富”。中间业务健康发展,2006年共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73亿元人民币,增幅36.23%,小企业业务快速增长,“展业通”品牌市场反响良好。创新型业务取得积极进展,短期融资券、财务顾问与咨询等投行业务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创办一流现代金融企业

——中国交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

“对于交行的未来,我和全体交行人都有最美好的期待,也有最坚定的信念。未来的交

通银行,要跻身于国际优秀大银行之列,具体说,就是要成为ROA和ROE居于领先水平、公

司治理规范、经营管理稳健、金融创新活跃、企业文化先进的综合性金融企业。”

——蒋超良

华商韬略·毕亚军/文

2

同时,我们也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数据大集中工程全面完成,管理会计系统顺利推广,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全面展开,公司客户内评法、定价管理、流程银行建设等项目相继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的集成效应开始显现,内部管理基础趋向稳固。

交行改革发展的成绩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06年,标准普尔继续调高对交行的评级,我们还荣获《欧洲货币》2006年度“中国最佳银行”、《亚洲金融》“最佳管理公司”等奖项,并有幸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商业银行合作伙伴。

问:交行已顺利回归A股市场,同时还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25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这将对交行产生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答:自H股上市以来,交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使得核心资本率从2005年9月末的9.17%下降至2006年12月末的8.52%,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资本金还会不断消耗。基于提高交行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的考虑,我们提出了A股上市和次级债发行计划。

回归A股市场,除了增加新的融资平台,我们也还有特别的考虑。首先,交行的主要资产和业务都在境内,在A股上市,既有利于扩大交行在本土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又能使广大投资者分享到交行高速增长的发展成果,这为我们回馈社会打开了一个重要途径。其次,交行目前还有占总股本49.65%的内资股无法上市流通,发行A股有利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进一步推动交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当然,不可否认,本次A股发行确实会在短期内摊薄交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但是,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行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我们在制定发行方案时已充分考虑了未来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及如何更好地为股东创造价值,将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强资本运作,充分发挥资本推动作用,努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

我们相信更加雄厚的资本实力,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种机遇,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中长期来看,本次A股发行将有利于提高股东回报的水平和稳定性。

问:目前,交行与汇丰的合作进入到了哪个阶段?主要合作内容是哪些?这些合作将为交行带来哪些好处?合作过程中,交行与汇丰是如何相处共事的?双方如何平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答:几年来,交行与汇丰的合作渐入佳境,形成了“互利双赢”的良好合作格局。双方已建立起高效通畅的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定期举行最高层会晤、主席联系会议和执行主席会议。在工作层面则通过业务合作与协调办公室、技术支持与协助协议办公室,共同推进具体项目的合作和实施。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合作领域逐步扩大,仅2006年双方合作项目就达93个,覆盖个金业务、公司业务、国际业务、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从汇丰“引智”和“引制”,通过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智力引进和智力交流,提升本行员工的理念和素质,通过借鉴和吸收先进技术和产品,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交行和汇丰对合作的进展和成效均很满意。不可否认,双方的竞争的确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但交行和汇丰优势互补,双方对合作也都表现出很大的诚意,更多的是谋求在竞争中抓住合作机会,实现互利互惠。在双边合作最高层第二次会议上,双方已就2006年至2008年业务战略合作的远景和原则达成了共识,期望通过业务合作,共同实现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中外银行战略合作的典范。

问:大家非常关心国有商业银行会不会在处理完历史不良贷款后,很快又背上新增不良贷款的包袱,交行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答:2004年不良贷款集中处置后,交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为进一步巩固财务重组的成果,我们大力改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增长速度,新增不良贷款率从2004年的1.45%下降到2006年的0.76%,这在国际上也属于较好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存量不良贷款的风险化解和处置力度,双管齐下,确保了资产质量在前期较好基础上继续改善。

一方面,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使全行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制定更加精细化的授信指导政策,加强信贷投向管理,使基层业务人员在发展新客户和新业务时,更加注

3

重风险——收益分析,也更积极地调整客户结构和贷款投向,从源头上切实提高了各年新发放贷款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行引入了许多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如迁徙分析、风险过滤、监察名单管理等,能及早发现和预警各项资产的潜在风险,共同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化解风险。同时,总行还加大了重点风险项目风险控制和化解的直接督导和介入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先进管理工具和精细管理方法的实施,切实减少了新增的不良贷款,减轻了资产质量向下迁徙的压力。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外部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持续增加,经济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仍然过热,产能过剩问题仍将继续,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客户的风险在不断累积,信用风险进一步积聚,而银行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投放贷款的潜在风险也将逐渐浮出水面,这都给国内商业银行如何保持和巩固良好的资产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我相信,交行完全有能力通过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及时优化信贷结构、及早化解潜在风险,确保资产质量长期维持在稳定向好的水平。

问:交行在改进业务、运营流程方面,有怎样的计划、进展和目标?

答:2005年10月,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在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首次提出“流程银行”的概念,指出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着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并希望交行在流程银行建设方面率先试点,取得突破。

尽管此前交行没有提出明确的流程再造战略,但在多年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部门银行”的种种弊端,并采取了组织架构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予以改进。可以说,通过与“流程银行”要求相一致的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交行已在流程改进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交行流程银行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建设流程银行是我行实现深化股份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着眼于构筑整体业务流程优化的系统平台,构建立体风险控制体系,对我行建立一流公众持股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计划以独立、集中的业务操作管理体制和营运后台业务集中化作为流程银行建设的两大突破口,按照“提高营运效率、防范操作风险、提升服务质量”的原则,遵循“建立强大前台、高效中台、集约后台”的思路,对我行营运后台进行业务集中化处理改造。目的是以技术为支撑,优化前台业务处理流程和中后台业务操作流程,形成若干新的后台处理中心,形成分支行前台受理,专门机构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运作模式,以提高对客户和前台的反应速度、服务质量和内控有效性。目前,我们已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提出实施方案的初步构想,并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滚动优化,向前推进。

问: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交行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就?

答: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也是我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重心。我们把强化股东意识和追求市值最大化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点,推动公司治理由“形似”向“神似”转变。

一是按照公众持股银行标准和境内外监管规则的要求,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独立运作、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建立了构成高度专业化与国际化的董事会和对股东大会负责的监事会,健全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专门机构,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授权下全权开展经营管理。

二是按照公众持股银行的要求和银监会的监管指引,修订完善了交行章程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行长工作规则等规范公司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和工作规则,并严格规范运作。

三是充分披露信息,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我行严格遵循两地监管规则和披露要求,已连续5年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对外披露财务报表,并在香港上市规则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按季对外公开披露财务报告,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主动将公司重大信息告诉投资者,接受国际资本市场严格的监管和投资者的监督。

问:对中国国有企业而言,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党委和董事会的关系,交行是怎么做的?

答:作为国家直属重点金融企业,我们坚持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内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实践工作中,我行党委主要是立足于维护国

4

有控股股东利益的角度,对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有关重大事项都是先经党委会讨论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之后,再提交董事会审议。并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核心,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全权经营,监事会依法监督”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问:温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将是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重点,交行在这方面的改革进展如何?以后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改革的深入?

答: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单位,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着力点,为此,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分支机构管理。

2004年年底,为理顺全行机构管理体制,我行实施了对境内分支行管理模式的调整,建立了“总行——省分行(直属分行)——省辖行”三级管理架构,构筑起“以省为界,紧密型一体化经营,捆绑式考核”的机构管理新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机构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整合和业务联动营销,确保业务稳健经营和防范风险方面发挥出良好效果。2005年,我行又从开始实行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办法,以风险调整后效益指标——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考核指标,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有力地向分支机构传导全新的经营理念。从分行的反馈情况看,全行经营管理理念正逐渐从追求规模最大化、以规模扩张带动账面收益增长,向价值最大化转变;从没有资本成本概念,向重视资本成本转变;从习惯于风险事后处置,向重视全面风险管理、风险全程管理转变;从热衷于发展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发展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转变,有力地保证了全行战略在分支机构的贯彻实施。

接下来,我们将切实贯彻好温总理的要求,继续在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方面做好文章。重点包括:一是完善分支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以考核新办法传导经营新理念,提升战略连结度,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解决“上热下冷”问题。二是再造组织架构,以管理新架构逐步实现条线管理要求,增强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三是强化效能督察,以严格的督促检查提升执行力。

问:交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机制建设进展如何?哪些工作将是最近两年的重点?股改上市后,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上,交行又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答:人力资源改革是我行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于2005年7月正式启动。为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标准、制度和工具,我行邀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华信惠悦作为项目顾问,汇丰有关专家担任项目指导,以职位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对全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施了全面改革。到2006年10月底,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全行推广完毕,全新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开始运行。

为了做好人力资源改革的后续改进,2006年末,我们又启动了改革的后评估工作。未来1至2年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持续地优化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动态回顾和维护全行的职位体系,使全行的职位体系更加科学健全;提高绩效奖金的兑现频率,设立支持全行战略重点业务发展的单项奖励基金,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深化以平衡计分卡为载体的绩效管理体系改革,推动全行从单一财务构面考核逐步转向立体式考核体系,增强各层级的战略联接度,构建全行统一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另外,我们还将重点实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体系改革。

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一直是我行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一是完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机制。采用360度考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民主测评、网上评分、实地考查等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德、能、勤、绩、廉综合考核。为了科学衡量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表现,引入平衡计分卡,全面科学地考量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表现。二是科学运用考核结果。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职务升降、职业发展、薪酬分配、教育培训等挂钩,确保考核结果与奖惩计划的有效连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三是创新激励方式和手段。去年,在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行设计了高管层长期激励计划,并执行了初次授权。目前,我行正着手制定员工的长期激励计划,创新员工持续激励方式,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问:在推进这一工作的进程中,交行最关切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说,你们是本着一些什么样的原则在推进这项改革?

答:在人力资源改革和激励约束创新过程中,我行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

5

6

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改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和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有情操作,合规合理,充分照顾到各方的切身利益。二是坚持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在吸收、消化、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承认现实,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国际先进科学的东西,真正能为我所用,促我发展。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平稳推进的原则。改革的推进必须有扎实实效,不搞大跃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筹划、细密安排、把握节奏,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将改革成本控制到最小。

问:几大国有银行都在大力推进业务战略转型,交行业务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推进转型目标的实现?

答:2005年,交行在同业中率先提出战略转型目标,致力于以理念转型为先导,以业务转型为重点,以体制机制转型为保障,大力推动零售、中间、小企业信贷等业务发展,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其中,打造一流零售银行是我行业务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确定了零售业务的发展规划和策略安排,并在组织架构、分销渠道、支持系统、产品开发、队伍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汇丰银行也提供了很多实质性的帮助。目前,我行已在个人金融基础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零售业务在全行的战略地位已经初步确立。2007年,我们将在整合分销渠道、提升客户占比、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成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之一。

问: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运营情况如何?未来,交行将如何提高非利息收入,并继续扩大多元化金融服务范围?

答:作为交行控股的子公司,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营运情况良好,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06年末,公司已发行并管理“交银施罗德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交银施罗德货币市场证券投资基金”、“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交银施罗德成长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4只基金,初步具备了完整的产品线,

合计管理资产规模231亿元人民币,管理资产规模排名行业第13位。公司旗下基金业绩表现良好,实现了较好的投资回报,并赢得多个业内奖项,包括“2005年度最受市场关注金奖”,《上海证券报》“最具潜力奖”和《证券时报》“最具增长潜力基金公司奖”,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花旗、汇丰等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约占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一般不足20%,普遍偏低。为此,我们一直把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了大量措施。首先,明确提出业务战略转型的方针,在全行逐步形成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间业务的共识。其次,制订了2006至2010年境内行中间业务发展目标,设置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牵头协调中间业务计划执行和指导分行收费业务的拓展。健全服务类中间业务定价机制,完善定价审批流程,规范服务类中间业务定价管理行为。第三,进一步加大对非利息收入考核激励力度。加大对战略转型和重点发展业务(主要是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指标的

考核力度,以调动全行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第

蒋超良近照

四,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主导我行投资新设、对外参股、兼并收购和其他资本运作项目等职责,将在政策许可前提下,在原合资基金公司等基础上,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问:在您看来,导致中国金融创新滞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突破?交行是如何推进创新工作开展的?

答: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确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点:一是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没有真正建立,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多,自主创新少,在金融创新前沿的领先型创新更少,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三是缺乏创新人才,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去改进和突破,一是要建立创新文化,树立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二是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根据市场和客户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商业银行的经营定位,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三是要加大加快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交行一贯积极致力于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为加强对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我们成立了交行金融产品管理委员会,由行长任主任,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例会,协调全行业务创新、产品研发的问题。在实施业务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提升金融创新理念,促进创新业务取得新突破。一是各项业务创新工作紧紧围绕战略转型的需要,进行业务创新的前瞻性研究和创新业务人才的培养,二是积极探索综合经营的新模式,成立了合资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三是根据刘明康主席的要求,加快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换,全力打造流程银行,为实现全面产品和服务创新管理奠定基础。四是与汇丰等外资银行深入开展合作交流,借鉴国际银行业产品开发的优秀实践,提升了我行产品创新理念和金融产品管理能力;五是在产品创新策略方面,坚持突出交行优势、突出业务发展重点,使我行在多个创新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好业绩。

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交行在科技支持和新技术应用上有哪些作为?

答:交行始终坚持“科技兴行”战略,大力投入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高管层中设立了首席信息官(CIO),通过高效的IT治理,确保IT战略与全行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我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时推出具有业务前景的新产品、新业务;二是注重电子渠道的建设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互联网等的出现,改变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模式和流程,网上银行等渠道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三是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往往依托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因此,需要有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管理和决策的支持平台。

问:在推进业务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交行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做出怎样的调整,希望达到什么目标?

答: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十分关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据大集中工程,为集中管理、系统控制风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科学决策、量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建立了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信用卡中心等专业化机构,这些都是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模式所做出的调整。我们希望通过数年的努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把交行打造成为“理念先进、流程简练、内控严密、管理精细、集约高效、竞争力强”的公众持股银行。

问:宏观调控和人民币升值对交行带来了哪些影响,交行将如何应对?

答: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国民经济稳定性显著增强,为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宏观调控继续加强和完善,国民经济步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行业、企业经营将加剧分化,部分企业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潜藏风险将不断暴露,短期内可能加大我们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信贷资源,合理匹配高中低收益资产,大力促进战略转型和业务结构升

7

级调整。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主要是价格风险,包括:可能降低境外行的利润贡献度,对净资产产生负面影响;使外汇权益和外汇营运资金面临汇率风险敞口;增加外汇资金经营的流动性压力等。面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压力,我行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如为H股IPO资金全力争取结汇政策,进行合理的币种错配安排,境内外分行保持联动和协同运作,取得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较好效果。

问:您对交行以及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几年将遭遇的整体挑战及发展前景有怎样的预期?

答: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所讲到的,“中国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

总的来说,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向好,政策法规趋向明确,市场机制不断健全等。但不可否认,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完善、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影响的持续增强,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挑战。

其中,同业竞争出现的新态势尤其值得重点关注。以前国内银行主要依靠利差获取收益,业务结构趋同,收入结构单一,同业竞争主要是拼价格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WTO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竞争业已进入人才、客户、管理、创新和服务全面竞争的新时代。竞争的白热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和优化收入结构的强大动力,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各家银行新的竞逐焦点。这的确给包括交行在内的各家银行都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压力。

但是,我认为,从长期看,这一趋势符合现代银行发展潮流,将大大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质量。

问:对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的竞争趋势,您又有怎样的预期?

答:入世协议签订后5年的“过渡期”,对中资银行来说是“保护期”;对外资银行而言则是“准备期”。可以预见,外资银行将借全面开放之机,继续加快发展步伐,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与我们争夺高端客户、优秀人才和优质业务。

外资银行不仅可以通过设立子银行等模式享受我国银行业的国民待遇,全面进入我国银行业各个领域;同时还可借助其母行的全球平台、综合经营平台等取得较中资银行远为宽广的业务范围。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的竞争逐步由早期的错位竞争转向了更为直接的正面竞争,将对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当然,中资银行也有其自身优势,包括良好的市场认知、广泛的客户基础、完备的网点布局、对市场和客户消费习惯的熟知掌握等,这些都是外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我认为,开放是好事,这有利于中外银行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而中资银行更应该借此机会加强学习,在市场定位、产品开发、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问:在海外市场拓展和国际业务发展方面,交行已有怎样的基础?去年,建行、工行等国内银行都通过海外并购加快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交行是否也会就此有所考虑?

答:在海外市场拓展和发展国际业务方面,交行根据“做强亚洲、巩固美洲、发展欧洲”的海外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开设了5家分行和2家代表处,分别是中国香港分行、纽约分行、东京分行、新加坡分行、首尔分行、法兰克福代表处和伦敦代表处。

为了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2006年底我们向中国银监会提交了设立法兰克福分行和澳门分行的申请,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批准。目前这两家分行的设立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于年内正式开业。

国内银行进军海外市场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立分支机构,一种是并购。目前交行主要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来拓展市场。当然,如果条件成熟、机会适当,我们也会考虑在海外进行并购,以加快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

问:您认为中国大型银行机构什么时候才能以比较大的步伐“走出去”?在“走出去”之前,最需要做的准备有哪些?

答:WTO后过渡期结束,既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更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我个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

8

展,特别是经过WTO过渡期的锤炼与适应,中国大型银行机构目前正面临“走出去”的良机。首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需要银行在更为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加多样的金融服务。交行等中国大型银行机构“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证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需要。其次,银行本身也有望通过优化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更好地实现本外币一体运营,分散经营风险。以较快步伐“走出去”,实现经营国际化,是我们这一代银行家所肩负的使命。

当然,在“走出去”之前,我们也必须正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经营国际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布局和机构网络主要集中在国内,带有本土化封闭经营的特点,银行的经营范围狭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全球化经营的要求。可见,在走出去迎接大风大浪之前,强身健体,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是我们必须要先做好的功课。

就交行本身来说,按照联合国跨国银行中心的解释,交行在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行,已经是一家跨国银行了。但跨国银行有一个重要特点,比如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它们在海外和国际业务的利润基本上超过全行的一半。到2006年底,交行海外机构和国际业务实现税后账面利润4亿多美元,占全行税后账面利润的比例超过20%,这对我们是不小的成绩,但差距依然明显,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问:您既亲身经历了很多人,特别是国外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的唱衰,也亲眼见证了我国银行股越来越受到追捧,特别是国外投资者追捧的情况,对比这不到5年所发生的变化,您有怎样的体会?

答:国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股权的由冷转热,首先是发生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的,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和改革银行体系的决心,激发了国外投资者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热情,增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当然,中国商业银行不断改进的经营管理,尤其是持续加强的风险管理,也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内在投资价值,给国际投资者注入了另一重信心。

交行可以说是新一轮银行改革的探路先锋,作为第一个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国有大银行,第一家实现境外公开上市的中国内地银行,交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之初,正是国外投资者开始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兴趣却又不乏疑虑之时,艰苦的议价和推介过程至今历历在目,我们对这一态度的转变感受无疑是最为深刻的。所幸的是,我们用自己改革发展的业绩交出了漂亮答卷,打消了这种疑虑,也为后来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扫清了障碍。作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本人和交行都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

问:在您内心的期待中,未来的交行是一个怎样的银行?

答:对于交行的未来,我和全体交行人都有最美好的期待,也有最坚定的信念。未来的交行,要跻身于国际优秀大银行之列,具体说,就是要成为ROA和ROE居于领先水平、公司治理规范、经营管理稳健、金融创新活跃、企业文化先进的综合性金融企业。

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需要有长期的努力。但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中国经济必将孕育出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交行有决心,亦有信心继

2007年《华人金融家》

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