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3重力教案

7.3重力教案

7.3重力教案
7.3重力教案

第二学期初二级物理科教案设计

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

重力与重心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物理与能源学院专业物理学实习生陈金莹学号 135012014042 本校指导教师林钦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刘玉树原任课教师刘玉树 3、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有不同,因此光知道力有大小,方向还不够,作用点不同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也不同,这三个因素称作力的三要素。这三个因素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所以要完整的表示一个力,必须包含这三个因素。 5.力的表示方法 师: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那我们可以用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把它们表示出来。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1)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箭尾 力的作用线:箭头所在直线 如图,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由于受到了大小为25N的拉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 师:请一位同学来画出力的示意图。 同学演示 1.师:我们可以发现,力的示意图用一根箭头表示力,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所在的直线为力F的作用线,只画出了力的方向和大小,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的作用。对于力的作用点,当物体可以看作一个质点时,力的作用点可以移到物体的中心位置(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 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箭尾 师:那老师现在介绍一个力的示意图的进阶版本—力的图示,可以同时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同样以F=25N的拉力为例,首先根据力的大小选取合适的标度,拉力的大小为25N,我取1cm代表5N的力,那么线段的长度应为5cm;然后确定力的作用点,用箭尾表示;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长为5cm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并且在线段上加上刻度;然后在线段的一端加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

二量的关系” 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 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 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 格据,讨论理解重力 与质量的关系 其比值是9.8 牛/千克;提 高学生动手 能力 环节三重力的方向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 来,让学生观察;指导 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 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 析其工作原理;指导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观察重垂线 实验;让一位学生 利用重垂线进行 操作,其他同学分 析其工作原理。在 引导下,归纳得出 重力的方向。 明白重力的 方向是垂直 向下的,能运 用重垂线解 决生活中的 问题 环节四重心给出重心概念;利用圆 形薄板、直尺等规则物 体给学生演示实验,指 出重心所在;让学生明 白重心的平衡特点。 观察教师试验,讨 论交流。 理解重心的 概念,并能找 出物体的重 心。 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 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三、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优质教案

重力势能 【教学目标】 ⑴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势能具有相对性。 ⑵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⑶理解功是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 ⑷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理论推导、讲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可阅读课本P41)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物体具有能才能做功,我们经常用物体最多能够做多少功来量度物体具有多少能。(即: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 例如一:课本P42 小球落地。 例如二: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高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 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 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单位: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 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功是过程量) 3.零势能面 重力势能表达式中的高度h如何确定? 课本P42图8-30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重力与重心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3.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究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知道重心的概念。 给出练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知道重心的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对比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教学设计 (一)理解力的概念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复习初中有关力的知识,如说明力的例子,力是什么等等。告诉同学们,下节课先以组为单位抢答:有关力的知识知多少。其次以组为单位必答:举例或实验解释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 [预期] 将学生回忆出的知识拣要点板书。 1.力的描述 (1)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学生收集、交流和教师补充的实例最好包括:人对物体的作用、动物对物体的作用、机械对物体的作用、无生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尝试分析、抽象、综合、归纳,认识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理解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理解力的三要素。 (二)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教师]给出练习(课桌托书的力,大小3N),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 [预期]学生可能徒手作图,可能既画出了书又画出了桌子,作用点可能在接触面、书的重心或书上任意一点,可能画出标度或不画出标度,可能标出箭头、不标出箭头或位置不对,未用虚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等等。引导同学们比较、交流、总结之后,再让两个同学示范和其他同学练习(手压课桌的力,15N)既作力的图示又作力的示意图。 [教师]板书 (三)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教师]阅读课本第57页信息窗,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什么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各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doc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希望考生们能在202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开始前,积极准备备考,争取通过这最后一关!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重力势能教学案人教版

4 重力势能 [学习目标] 1.认识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的特点.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4.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5.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一、重力做的功 1.重力做功的表达式:W G=mgh,h指初位置与末位置的高度差. 2.重力做功的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二、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p=mgh,式中h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高度. (3)单位:焦耳;符号:J. 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W G=E p1-E p2.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1.相对性:E p=mgh中的h是物体重心相对参考平面的高度.参考平面选择不同,则物体的高度h不同,重力势能的大小也就不同. 2.系统性:重力是地球与物体相互吸引产生的,所以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平时所说的“物体”的重力势能只是一种简化说法.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重力做功与物体沿直线或曲线有关.(×) (2)物体只要运动,其重力一定做功.(×) (3)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的重力势能分别为E p1=3 J,E p2=-10 J,则E p1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检测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先有施力物体,后才有受力物体 B.足球运动员一脚踢出去却没有击中足球,看来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C.飞行的子弹能水平前进,也可以存在没有施力物体的受力 D.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 解析: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答案:D 2.人用绳和水桶从深井中取水,关于水桶所受的拉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B.拉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 D.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桶 解析:对于水桶所受的拉力是直接作用在水桶上的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是绳子给水桶的,所以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答案:C 3.关于重力,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解析: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重力不是,所以A不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公式G=mg,由于在同一地点,所以g相同,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答案:D 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C.重心是一个抽象的等效概念,是将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集中于一点 D.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拿去物体的重心后物体将不受重力作用 解析: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是一个抽象的等效概念,是将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集中于一点,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答案:C 5.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物体的支持面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4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知道重心和稳定的关系。 ㈡过程与方法 1.会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运用重力和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重力现象的奇妙,体会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力的描述和重力的学习是静力学的开端,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2.本节教学重点: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 3.本节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位置 三、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仍有必要螺旋上升,进一步扩展视野;对于力的描述方法,初中已学过力的示意图,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属于技能要求,不仅是本节的要求,也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容易出错,不仅要教给学生它的画法,还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错。

3.重力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重力无处不在,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的兴趣;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学习的要点,要紧扣这三要素进行教学。 4.重心是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概念还是比较抽象。要通过与质点概念类比,以等效的思想引入,从而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重心位置及其确定难点在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要让学生知道“悬挂法”的方法及其原理,并自带材料进行测量。重心位置改变的现象很多,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5.重心与稳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又一问题。为了增加稳定程度,可降低重心,也可扩大支持面积,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列举实例,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稳定程度小也有用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材料和ppt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 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 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 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情况分析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 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 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 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7.4_重力势能教案(公开课配套有课件上传)

课题: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四节 重力势能 年级:高一 科目:物理

7.4 重力势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理解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 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2012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雪崩、陨石坑 共同点:物体一旦处在一定高度时,就具有了一定的能量—重力势能。而当它从所处的的高处落下时,这些能量就会以做功的方式释放出 什么是重力势能呢?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应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一、重力做功 ①(问)如图7.4-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是h1的位置,竖直向下运动到高度是h2的位置,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多少? (学生)答:W G=mgh=mgh1-mgh2 ②(问)如图7.4-2所示,物体沿倾斜直线运动的距离是l,在这一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学生)答:W G=mglcosθ= mgh=mgh1-mgh2 ③(思考)如图7.4-3所示,假设这个物体沿任一路径由高度h1的起点A,运动到高度是h2的重点B,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重力与重心

4.1重力与重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2、掌握用力的图示、示意图法表示力; 3、掌握重力的概念、测量方法、计算方法以及方向; 4、理解重心的概念,以及找重心位置的方法; 5、了解重心与稳度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物理现象。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薄板的重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等学方法,使学生体验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3)对学生进行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事物本质,建立理想化模型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力的图示法; 2、掌握重力大小的测量、计算方法以及重力的方向; 3、理解重心的概念及确定重心位置的方法——悬挂法。 教学难点 1、用等效替换的思想得到重心的概念 1、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2、理解重心与稳定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四、教学用具

薄板、弹簧测力计、钩码、矿泉水瓶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2min): 前面两章我们就初步学习了运动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力与运动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到处存在力的现象,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新一章的学习,力 (板书:一、力)。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力的定义,它是物体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板书:1、定义:它是物体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符号F)。 力的描述(8min): 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板书:2、单位:牛顿,N。 我们还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 我们知道要完整地描述一个力就要知道它的三要素,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板书:4、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那么既然力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它就和之前学过的速度、加速度、位移一样,是一个矢量。所以我们求解某个力的时候,不仅要求出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反向。 那力具有哪些特点呢?从力的三要素我们知道力具有矢量性,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从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的作用,就至少有两个物体,如果只有两个物体时,一个称之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就是受力物体,这就是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物质性;最后,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力都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举个例子:老师水平向右推讲台,这时候老师是施力体,讲台是受力体。但是在推讲台时,老师同时感受到了讲台也在推我,讲台也对我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这时候讲台是施力体,老师是受力体。也就是说施力体和受力体相互转换了,这就是力的相互性。 板书:5、特点:矢量性,物质性,相互性。

(完整版)重力教案

《重力》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

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第三节 重 力 【整体构思】 1.明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确认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为g 。会用公式G =mg 进行计算。 【预习提示】 1.重力的定义。 2.重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整吗? (1) 由于地球的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上一切物体都受到 ,重力的施力物是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 ,重力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 (2)在细线下系一重锤就做成一个重垂线,用它可以检查建筑物的墙、 门、窗是否 ,它利用了 的性质。 2.若把重垂线的上端系在垂直的木架上的O 点,如图1所示,就成了一个 水平 器,当重垂线与水平器上的刻线 时,它所在的平面就是水平的。 二、目标定向 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飞流直下。水 为什么会从高处流向低处呢?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从树上掉下来一只苹果打在他的头上,从而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树上的苹果会下落而为什么不是向上抛呢? 三、学生自学 1.重力和它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因此,重力的单位是N ,测量重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那么怎样求物体所受的重力?根据是什么?g =9.8 N/kg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G =mg这一公式又是如何得到的?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应注意的是,不能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这是因为两者的含义不同。如果两个方向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可见,说垂直时必须交待跟谁垂直。相对于不同方向(或表面)的垂直方向不同。就是说垂直方向不是惟一的,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个方向都是垂直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向下)。而竖直方向是指重垂线所示的方向,它总是跟水平面相垂直,是惟一的。图2中,只有①所示的方向是竖直方向,其余皆不是。由上述可知,竖直方向是垂直方向的一个特例。举例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重力势能-- 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举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做,也可以为下一节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关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弹性势能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了解弹性势能.

二、能力目标 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铁球、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了解弹性势能.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板书课题:重力势能

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

3.1《重力与重心》教案 一. 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 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电势能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节学生将会接触到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理解功能关系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重力势能,也知道其与那些因素有关,而对重力做功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学生则一无所知。本节课学生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功能关系,但是学生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逻辑上不会存在障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及其特点 (2)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掌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3)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4)能够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探究重力做功的过程,再次领悟微元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2)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讨论中,理解功能关系,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学生回答) (1)什么是势能? (2)功如何计算? 2、播放雪崩的视频 师:为什么雪崩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学生讨论 学生A:因为它从很高的地方滚下来。 学生B: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能量(重力势能) 师再次播放物体从高处下落的视频或图片(5分钟) (二)学生讨论 师:在初中,我们就知道物体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那么请同学们猜想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与质量m和高度h有关 演示:让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 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有没有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 (2)根据刚才我们的猜想,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否变化? 学生C: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发生了变化、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也就是说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从重力做功去理解和探究重力势能。(3分钟)(三)重力做功

确定重心的四种方法

确定重心位置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几何法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的重心就在球心,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的重心就在棒的中点. 二、支撑法 用手指支持一个勺子,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勺子水平地支持在手指上.手指上方勺子上的0点就是勺子的重心.这时勺子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上的手指的支持力FN、竖直向下的重力G.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这时勺子保持平衡,如果重心0不在手指的正上方,支持力FN和重力G将不在同一直线上,勺子就不能保持平衡了, 三、悬挂法 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据二力平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再悬挂一次,同理可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四、理论计算法 物体的重心,可以依据杠杆平衡条件和支撑法原理,平衡时支点处即为重心位置. 即学即练 1.(单选)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薄板,若将其中央挖掉一个小圆,则薄板的余下部分( ) A.重力减小,重心随挖下的小圆板移走了 B.重力和重心都没改变 C.重力减小,重心位置没有改变 D.重力减小,重心不存在了 2.如图3-1-11所示,矩形均匀薄木板,长AB=60 cm、宽BC= 10 cm, 在AB边上的E点用细线悬挂,板处于平衡状态, AE=35 cm.则AB边与 竖直悬线的夹角α. A.自由下落的石块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重力越来越 大 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2.(单选)以下关于重心及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个物体浸没于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此,物体在水中时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 B.据G=mg可知,两个物体相比较,质量较大的物体的重力一定较大

力和重力教案

力和重 力教案
高中物理
适用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1.力的概念和三要素
知识点
2.力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3.重力的概念和重心4.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1.知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特征
教学目标
2.知道重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3.掌握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
4.理解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1.力的概念和三要素
教学重点
2.重力的产生和重力的三要素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教学难点
1.重心的理解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力和重力教案
高一 2 课时
图为宇航员刘旺、刘洋、景海鹏于天宫一号内处于失重状态下所拍摄 照
基础知识回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包括重力和摩擦力的产生和其 三要素。对于力的分类初中并没有提,那么对于力的分类和重心在高中有 新的解释。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 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二者缺一不可。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3.有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比如:磁铁之间的作用力。不接触但是能 够产生的力一般叫做场力。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 状态。 6.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7.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1)地球周围的物体由于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重 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是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a 方向;竖直向下 b 大小:G=mg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 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 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a)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从效果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 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 心。 (b)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 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力的物质性、力的相互性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是在物体上(例如,圆环的重心就不在圆盘上)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五章 D 重力势能 教案

教学课题:重力势能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技能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1 预习教材64页重力做的功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小球质量为m,A、B到地面高度分别为h1和h2,用求恒力功的公式,表示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归纳结论:

知识点 1、重力做的功 1.特点 只跟物体运动的_______和_______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_______无关。 物体下降时重力做_______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_______功。 2.表达式 WG =_______=mg(h1-h2),其中h1、h2分别表示物体_______和_______的高度。 自主学习 预习教材65-66页 知识点 2 重力势能 1.特点 与物体相对地球的______________有关。 2.大小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________与所处________的乘积。 3.表达式 Ep =__________ 4.单位 __________,与功的单位相同。 合作探究2 如图,小球质量为5kg,A 位置到桌面高度h 1=3m ,桌面到地面高度h 2=4m 。求: 归纳得到 知识点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所选择的参考平面 PA E PB E PC E 地面 桌面 A 点所在平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