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研究(1)

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研究(1)

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研究(1)
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研究(1)

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案例研究

罗强

如果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与之配套的新教材比作一个浩大工程的设计蓝图的话,教师则好比施工人员,教师既要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问题,又要从学科的角度思考诸如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培养等一些核心问题,更需要从操作层面把握课程改革中原有内容要求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对新增内容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作相应的思考,因此,当新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扑面而来,千头万绪,其中最困扰教师的无非是“新”在何处,“改”在何处,如何“实施”?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研部门都面临着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怎样才能使教师培训工作更有效,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与新课程共同提高.由于案例研究以及基于案例的教学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为此我们选择了案例研究的方式切入新课程的研究.

2005年初,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成了一个案例研究小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教育学教授,教研人员,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等,以江苏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中的一个课时——“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为研究载体,进行了一次案例研究.围绕这个案例,分三个阶段,共有三位老师进行了5次课堂教学实践,本文尝试将本次案例研究的过程和体会进行一个总结,为叙述方便,本文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简述为“二分法”.

一、案例要研究的问题

在对《课程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感到,“二分法”这一内容是新增的,因此也就包含了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这些焦点问题实际上涉及了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

●“二分法”是第一次进入高中教材,对教师来讲,教学内容是全新的,所体现算法的思想也是全新的,这就需要对“二分法”的本质和教材编写背景进行研究.

●“二分法”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中要探索如何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既要恰当渗透算法思想,又要合理运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组织教学,这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研究.

●苏教版内容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在“二分法”教学中能否实践与这种内容呈现方式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范式.

●《课程标准》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既要有教师主导下的接受式学习,有要有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主动式学习,在“二分法”教学中能否实践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案例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案例的研究采用了顾泠沅先生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1,整个研究过程的要素是: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教学反思等基本环节进行研究,可简述为“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次设计(同题开课):请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的偶伟国老师和苏州市木渎高级中学的庄梅老师分别对“二分法”这一课题独立设计了第一轮教案,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级开设公开课.请两位老师同题开课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对比,形成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上的差异和冲撞,进而产生更多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

(2)第一次反思:同行和专家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比较、评议,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3)第二次设计:请偶伟国老师根据第一轮反思的意见进行改进,形成第二轮教案.

(4)第二次反思:同行和专家对第二次课进行集中评议,从更深层次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改进调整意见.

(5)第三次设计:偶伟国老师再次改进完善教学设计,形成第三轮教案.

三、教学片段片段1 提出问题

第一次设计:

1.能否求解方程lg x =3-x ?

2.能否求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

3.你了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根的哪些知识?

第二次设计:

1.能否求解下列方程:(1)lg x =3

-x ;(2)x 2-2x -1=0;(3)x 3-3x -1=0.

2.能否求出上述方程的近似解?(精确到0.1)

第三次设计实录: 师:今天想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熟悉的问题——解方程.

请学生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能否求解下列方程:(1)x 2-2x -1=0;(2)lg x =3-x ;(3)x 3-3x -1=0.(三个方程逐个出示) 课堂反响:对于第一个方程,采用配方法或求根公式法即可求解.而对于第二个方程,较多学生提议用图象法,但观察图象得不出

准确解;而第三个方程则无法求解.

师:既然解方程(2)、(3)有困难,那么能否求出这些方程的近

似解呢?(精确到0.1)

课堂反响:对于方程(2),将学生画的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见图2),由于学生画的图象普遍不够精确,因此很难从图中得出近似值究竟是2.4,2.5还是2.6.对于方程(3)学生还是束手无策.

师:实际工作中求方程的近似值往往有更大的实用价值,从方程

(2)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仅仅依靠图象,求方程的近似解仍然有困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如何求一元方程的近似解.

片段2 探究方法(第三次教学实录)

下面我们从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入手,寻找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

(板书:不解方程,求方程x 2-2x -1=0的一个正的近似解(精确到0.1))

课堂反响:问题一出,学生们马上投入研究,但是进展似乎很不顺利.于是建议学生来相互交流自己研究的进展.

生:我画出了f (x )= x 2-2x -1的图象(见图3),发现正根在区间(2,3)内.

师:为什么可以确定这个正根在区间(2,3)内? 图1

生(思考片刻):因为f (2)<0,f (3)>0,所以在区间(2,3)内必有一根.

师:×同学把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分析得很好.现在根的范围缩小了很多,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如何研究呢?

课堂反响:学生们建议要进一步缩小区间.“如何缩小呢?”,问题再一次把学生们推向了研究的前沿.一番认真探索之后,有学生想表达他的观点.

生:先找区间的中点,把区间一分为二. 师:为什么?

生:因为根必定在区间(2,2.5)或(2.5,3)内.而由于f (2)<0,f (2.5)>0,所以根必在区间(2,2.5)内.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此法如何(众学生均表示赞同).目标又进了一步,但还需努力,下面又该怎么办? 课堂反响:受了上面方法的启发,马上有学生建议能否依

次类推.于是师生按此法进一步探究,即先分区间,再判断,依次类推.当根所在区间为(2.375,2.4375)时,由于在精确度0.1的情形下,2.375和2.4375的近似值即为2.4.至此问题

终于得到了解决,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述方法的直观理解,教师又用线段表示区间(2,3),并演示线段不断被对折缩短的过程,即不断对分区间的过程(见图4).

师:同学们能否简述上述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

生:第一步画出图象观察根所在的区间;第二步对分区间:

根据f (a ) f (b )<0,来判断根所属的区间,并不断对分区间;第三步是根据所给精确度,当区间两端的近似值相等时,即可得出近似解.

师:归纳总结得很好.同学们能否给这种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取个名称.

生:对分法.

师:取得很好,很直观.习惯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二分法,它是求一元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随即,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 片段3 变式探究(第三次教学实录)

师:能否用二分法求方程lg x =3-x 的近似解(精确到0.1)

课堂反响:有了上述探究的方法,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但是高涨的热情马上又被困难扼制了.为了能找出症结,教师建议大家一起来探讨.

生1:我先画了y =lg x 和y =3-x 的图象,观察图象交点,得出根属于区间(2,3),二分了区间,但我无法判断根在(2,2.5)还是(2.5,3)内.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个困难.

生2:可先把方程转化为lg x +x -3=0,再设f (x )=lg x +x -3,由f (2.5)<0,f (3)>0,可判断根在区间(2.5,3)内.

师:很好,这个方程的形式为g (x )=h (x ),而第二位同学则把它转化为g (x )-h (x )=0,并设f (x )=g (x )-h (x ),从而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

● 片段4 总结归纳(第三次教学实录)

- + 2 3

- + 2 2.5 - + 2 2.25 2.5 3 - + 2 2.375 2.5 3 - + 2 2.375 2.475 3 图4

师:解决了求两种形式方程的近似解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完整地归纳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

课堂反响: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较一致地认为应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利用图象法找出解所在的区间:即若方程形式为f (x )=0,则画出y =f (x )图象后,观察图象与x 轴的交点所在的区间;若方程形式为g (x )=h (x ),则画出y = g (x )与y =h (x )的图象,观察它们的交点所在的区间,即为根所在的区间.

师:图象法用得很好,但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要得出根所在的区间,是否一定要画图? 课堂反响:结合前面问题的研究,有学生发现第二个函数f (x )=lg x +x - 3,f (3)=lg3>0,而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很快又可找到函数值小于零的点,如f (1)= -2<0,因此根必属于区间(1,3).

师:非常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还可利用函数的性质来判断根所属的区间.

课堂反响:对于解题步骤二和三,学生们归纳得出了以下结论:

步骤二:不断二分区间,不妨设)(a f <0,)(b f >0,则),(0b a x ∈, 若)2(

b a f +>0,则)2,(0b a a x +∈;若)2(b a f +<0,则),2

(0b b a x +∈; 若)2(b a f +=0,则20b a x +=;再依次类推. 步骤三:根据精确度得出近似解.

当x 0∈(m ,n ),在给定精确度下,若m 、n 的近似值相同均为P ,则方程的近似解即为P .

片段5 拓展探究(第三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步,即如何确定根所在的区间.

师:那好,我们就以方程x 3-3x -1=0为例,再来探讨如何确定根所在的区间.

课堂反响:有了前面研究的基础,学生们很快提出了两种方法,即画出y =x 3和y =3x +1的图象,再观察它们交点所在的范围.或研究函数f (x )=x 3-3x -1,由f (1)= -3<0,f (2)=1>0,得出根在区间(1,2)内.

师:有没有同学通过作出函数f (x )=

x 3-3x -1的图象来判断根所在的区间?

课堂反响:学生们面面相觑,问及原因,

是因为不会作图.

师:难道这个函数图象真的不能作?大

家回忆一下,作一个函数图象最基本的方法

是什么?

生:列表、描点、连线.

师:对,那么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个方法

并借助电脑来实施这一过程.

教师当场示范如何利用Excel 来作图.先

对x 限定在(0,4)上取值,取步长为0.1,

得到四十个自变量的值,再计算出相应的y

值,点击工具栏中的“图表”,随即生成图形

(见图5). 课堂反响: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观察

图形马上得出了根所属的区间.

师:学生们,只要你能给出函数解析式,我们就能利用Excel 作出它的图象,可见计算机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实际上,如果我们将步长取得足够小,从Excel 表的列B 中,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近似解,当然,这种方法的背后是电脑要进行大量的计算.

四、案例所触及的几个焦点问题

图5

1.关于教学目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 )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言传的.”据此,他提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和黙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前者可以言传,后者却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达.明确知识存在于书本之中,它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它告诉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主要是事实和原理;而黙会知识存在于个人经验之中(个体性),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情境性),它告诉我们“怎么想”和“怎么做”,常常是不可言传的,其本质是理解力和领悟.如果把知识比作一座冰山,那么明确知识就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而黙会知识则是其水下部分.

张奠宙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揭示和体验”,这里所说的数学本质,既包含数学概念、定理、方法等明确知识,其实更重要的往往是“不可言传”的黙会知识.

教学中,基于明确知识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显性的,教师比较重视也易于把握,教学的成效也易于达成;而基于黙会知识的教学目标往往是隐性的,教师容易忽视并难以把握,教学的成效往往也是隐性和难以达成的.

在本节课中,基于明确知识的显性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一种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衡量这个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标准是看学生对“二分法”解题方法掌握的程度.如果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这个基于明确知识的显性教学目标,则容易导致片面采用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方式.在几次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课程标准》增加“二分法”这节内容并非仅仅为了这样一个显性目标,苏教版新教材的编者在编写这节内容时已经很好地将新课程的理念、算法的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隐性教学目标揉合在“二分法”一起,我们的教学要努力使更多的隐性目标能够在这堂课中进行渗透并达成,因此,最终我们把本节课的隐性目标定位于使“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三者能够同步发展.

从偶老师的第三次教学的实录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节课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策略将明确知识精心组织成了一个有序的教学流程,这是一条组织教学的明线,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式,使黙会知识镶嵌于教学流程的背后构成了一条暗线(见下图6).

在教学过程中,暗线所串联起的隐性教学目标是在先破后立的价值取向中逐步实现的.例如,第二个环节“简单方程入手,寻找一般规律”,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偶老师用《几何画板》作出了函数图象,由于《几何画板》作的函数图象比较精确,学生直接观察图象就可以得到近似解,这就为后续的教学带来了干扰.在后二次的教学中,偶老师就要求学生用纸笔作图,使学生能打破采用观察图象求解的思维定势,进而发现计算区间端点函数值的方法.在这样连续先破后立的过程中,达到了“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的教学目的.

2.为什么要在高一讲“二分法”?“二分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本节课的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二个焦点问题是新教材为什么要在高一函数中增加“二分法”? 首先,“二分法”简便而又应用广泛,它对函数没有要求,任何方程都可以用“二分法”求近似解,这就为教材后面函数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必需的工具.其次,它体现现代而又根植传统,算法作为一种计算机时代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作为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安排在明线:问题解决 暗线: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

先破

后立 图6

数学必修3中进行教学,“二分法”是数学必修3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它所涉及的主要是函数知识,其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再次,“二分法”朴素而又寓意深刻,体现了数学逼近的过程,二分法虽然简单,但包含了许多以后可以在算法以及其他地方运用和推广的朴素的思想,可以让学生感受“整体→局部”、“定性→定量”、“精确→近似”、“计算→技术”、“技法→算法”这些数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萌发数学思想萌芽的数学教育的价值.

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首先需要有初始搜索区间,即一个存在解的区间(要用到此区间的两端点),为此,有时需要初步了解函数的性质或形态;其次需要有迭代,即循环运算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不断“二分”搜索区间;最后需要有一个运算结束的标志,即当最终搜索区间的两端点的精确度均满足预设的要求时(两端点的近似值相

同),运算终止.

“二分法”的优点在于思想方法简单,所需的数学知识较少,算法流程比

较简洁,收敛速度比较快(得到符合条件的近似解的速度快),误差比较小,是同类算法中效率最高的2.其缺点在于:无法用其求出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因此,类似于图7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就无法通过“二分法”来求零点.

3.“二分法”教学中应该怎样逐步渗透算法思想

本节课的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三个焦点问题是在“二分法”教学中应该怎样逐步渗透算法思想的精髓?

在“二分法”教学中,“方法建构、技术运用、算法渗透”的同步发展是本节课的隐性教学目标,其中“方法建构、技术运用”都是为“算法渗透”服务的.例如,在“方法建构”的过程中,多次进行了数形转化,第一阶段是“数→形”,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是“形→数”,其中的形包括“图象→数轴→表格”,这个过程中“形”的特征不断淡化,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特征的算法流程(见图8).在这样一个数形转化和逐步抽象的过

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算法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自主归纳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见片断5).

4.教学中如何恰当把握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发我们思考的第四个焦点问题是“二分法”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发现的关系?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教授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其对象性活动指向学生;学生是发展性主体,其对象性活动指向自身发展,教学是在这种师生双主体的关系下开展的主体性活动.

双主体的师生关系,从教学过程角度表现出来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表现出来是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该各有侧重,其中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趋向,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则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趋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将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需要研究和努力追求的一个方向.

本节课采用了“整体预设,局部生成”的方式来协调师生双主体的关系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授课教师精心确定教学重点,构思教学流程,分解教学目标,控制教学方向和节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学流程以教师“预设”的明线或暗线的方式展开时(见图6、图8),学生的学习体现了认知、思维、情感、身心等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流程的局部放手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自主的探究,例如,本节课教师鼓

图7

图8

励学生自行尝试解决问题,大量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见片段3);学生自己概括提炼出“二分法”的基本步骤(见片段4);教师在Excel中现场操作,即时生成函数图象(见片段5)等.这种自主“生成”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解题遇阻时的困惑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在第一次同题开课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对课题名称出现的时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庄老师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课题先行”的方式,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点明了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是“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且听分解”的欲望.偶老师采用了“曲径通幽”式的“问题先行”的方式,课题名称是在学生自主概括“二分法”名称之后生成的,不是预知的.比较两种处理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学生自主概括“二分法”名称的过程中是对“二分法”本质概括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的训练.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课题先行会对学生带来暗示,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参与方法建构的完整过程.

当然,偶老师的三次教学都是借班授课,学生事先并不了解学习的内容,因此采用“问题先行”的方式比较自然,效果也比较良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手中有了教材,往往会根据教学进度自主预习,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

五、案例研究的价值

从本次“二分法”案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案例研究的巨大价值,它既是教师研究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

图9

极好的平台(见图9).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改变,课改成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希望案例研究能成为基层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迫切需要这种能依托新教材并直接切入到课堂教学的新课程培训,需要这种聚焦课堂的教学研修和专业引领.

参考资料: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课程 教材 教法》.2003(1)(2)

2卢钦和.方程近似解、二分法及其它.《中学数学月刊》.2005(9)(10)

用区间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用区间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一、前言 1.了解区间二分法求解方程基本方法。 2.学习掌握区间二分法求解方程根的过程。 3.学习掌握MATLAB软件有关的命令。 二、参数说明 function root=HalfInterval(f,a,b,eps) 方程表达式:f 区间左端点:a 区间右端点:b 根的精度:eps 求得的根:root 三、算法设计和运行结果 1.算法设计 ①计算函数f(x)在区间[a,b]中点的函数值f((a+b)/2),并做下面的判断:如果f(a)f((a+b)/2)<0,转到②; 如果f(a)f((a+b)/2)>0,令a=(a+b)/2,转到①; 如果f(a)f((a+b)/2)=0,则x=(a+b)/2为一个根。 ②如果|a-(a+b)/2|

if (f1==0) root=a; end if (f2==0) root=b; end if (f1*f2>0) disp('两端点函数值乘积大于0!'); return; else root=FindRoots(f,a,b,eps); %调用求解子程序end function r=FindRoots(f,a,b,eps) f_1=subs(sym(f),findsym(sym(f)),a); f_2=subs(sym(f),findsym(sym(f)),b); mf=subs(sym(f),findsym(sym(f)),(a+b)/2); %中点函数值 if (f_1*mf>0) t=(a+b)/2; r=FindRoots(f,t,b,eps); %右递归 else if (f_1*mf==0) r=(a+b)/2; else if (abs(b-a)<=eps) r=(b+3*a)/4; %输出根 else s=(a+b)/2; r=FindRoots(f,a,s,eps); %左递归 end end end

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一《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本》的第三章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本节课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工具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它既是本册书中的重点内容,又是对函数知识的拓展,既体现了函数在解方程中的重要应用,同时又为高中数学中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二分法的算法思想打下了基础,因此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理解函数零点和方程根的关系, 初步掌握函数与方程的转化思想.但是对于求函数零点所在区间,只是比较熟悉求二次函数的零点,对于高次方程和超越方程对应函数零点的寻求会有困难.另外算法程序的模式化和求近似解对他们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三、设计思想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数学的内在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合理整合. 四、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掌握运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逼近思想;体会数学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通过具体实例的探究,归纳概括所发现的结论或规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2.教学难点:方程近似解所在初始区间的确定,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

二分法及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根

二分法及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根 班级:姓名:方学号:日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二分法及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根的数值算法; 2、用matlab软件实现二分法及迭代法,掌握迭代法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问 题及其加速方法; 二、基本理论及背景 1、牛顿迭代法具有平方收敛的速度,所以在迭代过程中只要迭代几次就会得到很精确的解。这是牛顿迭代法比简单迭代法优越的地方,但是选定的初值要接近方程的解,否则有可能得不到收敛的结果,再者,牛顿迭代法计算量比较大。因每次迭代除计算函数值外还要计算微商值。 2、牛顿迭代理论推导:设r是f(x) = 0的根,选取x0作为r初始近似值,过点(x0,f(x0))做曲线y = f(x)的切线L,L的方程为y = f(x0)+f'(x0)(x-x0),求出L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x1 = x0-f(x0)/f'(x0),称x1为r的一次近似值。过点(x1,f(x1))做曲线y = f(x)的切线,并求该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x2 = x1-f(x1)/f'(x1),称x2为r的二次近似值。重复以上过程,得r的近似值序列,其中x(n+1)=x(n)- f(x(n))/f'(x(n)),称为r的n+1次近似值; 3、参考《二分法求非线性方程根》,实现二分算法,完成下面的题目: 求方程○1的根,精度至少达到10-6; 比较迭代下列迭代法求解○1中方程根的收敛性: ○2,; 用牛顿法设计迭代函数求解○1中方程的根(精度至少达到10-6),并与○2中收敛的迭代法比较收敛的速度。。 三、算法设计及实现 1、设计:方程○1function f=fun1(x) f=exp(x)-x-3;; ○2function y=Exp2(x) y=exp(x)-3; function y=Exp3(x) y=log(x+3); 牛顿迭代:

用二分法求非线性方程实根

A-1 用二分法求非线性方程实根 本实验用二分法求方程f (x) = x3 ?2x ?5 =0 在区间[2,3]内的根。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float f(float x) { float a; a=x*x*x-2*x-5; return a; } /*求函数值,如果求其它函数,只需改成其它函数即可*/ main() { float a,b,,e,x; /* a,b 分别表示有根区间的左、右端点, e 是精度要求,x 区间中点值*/ clrscr(); printf(" \n please input data a ="); scanf("%f",&a); printf(" \n please input data b="); scanf("%f",&b); printf("\n please input data eps="); scanf("%f",&e); if(f(a)*f(b)<0) { while(f(x)!=0) { x=(a+b)/2; if(f(x)*f(a)<0) { b=x; if(fabs(b-a)

} else printf("\ not root! afresh input\n"); /*表示[a,b] 区间无根,重新选择有根区间*/ getch(); teturn(x); } 计算结果: please input data a = 2 please input data b = 3 please input data eps= 0.00001 the root of f(x)=0 is x= 2.094555

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教案学生版

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学习要求】 1.理解变号零点的概念,掌握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及原理; 2.了解二分法的产生过程,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学法指导】 通过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了解数学中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通过具体问题体会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体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则是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如果函数y=f(x)在一个区间[a,b]上的图象不间断,并且在它的两个端点处的函数值,即,则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至少有,即存在一点x0∈(a,b),使f(x0)=0.如果函数图象通过零点时穿过x 轴,则称这样的零点为零点,如果没有穿过x轴,则称这样的零点为零点.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问题情境]一元二次方程可用判别式判定根的存在性,可用求根公式求方程的根.但对于一般的方程,虽然可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判定根的存在性,但是没有公式求根,如何求得方程的根呢? 探究点一变号零点与不变号零点 问题函数y=3x+2,y=x2,y=x2-2x-3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在图象上零点左右的函数值怎样变化? 小结:如果函数f(x)在一个区间[a,b]上的图象不间断,并且在它的两个端点处的函数值异号,即f(a)f(b)<0,则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至少有一个零点,即存在一点x0∈(a,b),使f(x0)=0.如果函数图象通过零点时穿过x轴,则称这样的零点为变号零点,如果没有穿过x轴,则称这样的零点为不变号零点. 探究点二二分法的概念 问题1由变号零点的概念我们知道,函数y=f(x)在一个区间[a,b]上的图象不间断,并且在它的两个端点处的函数值异号,即f(a)f(b)<0,则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至少有一个零点,那么如何求出这个零点的近似值? 例1利用计算器,求方程x2-2x-1=0的一个正实数零点的近似解(精确到0.1). 问题2例1中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就是二分法,根据解题过程,你能归纳出什么是二分法吗? 问题3给定精确度,用二分法求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是怎样的? 跟踪训练1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函数f(x)=x3+1.1x2+0.9x-1.4在区间(0,1)内的零点(精确到0.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经典例题及答案

例1:利用计算器,求方程0122=--x x 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0.1). 【解】设2()21f x x x =--, 先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如右图所示) 因为 (2)10,(3)20f f =-<=>, 所以在区间(2,3)内,方程2210x x --=有一解,记为1x .取2与3的平均数2.5,因为 (2.5)0.250f =>, 所以 12 2.5x <<. 再取2与2.5的平均数2.25,因为(2.25)0.43750f =-<, 所以 12.25 2.5x <<. 如此继续下去,得 1(2)0,(3)0(2,3) f f x <>?∈1(2)0,(2.5)0(2,2.5) f f x <>?∈1(2.25)0,(2.5)0(2.25,2.5) f f x <>?∈1(2.375)0,(2.5)0(2.375,2.5) f f x <>?∈1(2.375)0,(2.4375)0(2.375,f f x <>?∈ 2.4375),因为2.375与2.4375精确到0.1的 近似值都为2.4,所以此方程的近似解为 1 2.4x ≈. 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一个近似解. 点评:①第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b a ,可利用函数性质,也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但尽量取端点为整数的区间,尽量缩短区间长度,通常可确定一个长度为1的区间; 如此列表的优势:计算步数明确,区间长度小于精度时,即为计算的最后一步. 例2:利用计算器,求方程x x -=3lg 的近似解(精确到0.1). 分析:分别画函数lg y x =和3y x =- 的图象,在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处,函数值相等.因此,这个程x x -=3lg 的解.由函数lg y x =与 点的横坐标就是方

有关二分法计算线性方程根的问题

吉林化工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有关二分法计算线性方程根的问题 1、二分法求解的提出及其背景 由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我们经常需要寻求函数的零点(即的根),对于为一次或二次函数,我们有熟知的公式解法(二次时,称为求根公式).我国古代数学家已比较系统地解决了部分方程求解的问题,在《九章算术》,北宋数学家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均有记载.在十六世纪,已找到了三次和四次函数的求根公式,人们曾经希望得到一般的五次以上代数方程的根式解,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仍无结果.1824年,挪威年轻数学家阿贝尔(N. H. Abel,1802-1829)成功地证明了五次以上一般方程没有根式解.1828年,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瓦(E.Galois,1811-1832)巧妙而简洁地证明了存在不能用开方运算求解的具体方程.人们认识到高于4次的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因此对于高次多项式函数及其它的一些函数,有必要寻求其零点的近似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在计算数学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有二分法、迭代法、牛顿—雷扶生方法、正割法和抛物线法。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二分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数值解的问题。 2、在求解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定理: 1、(1)设f(x)于[a,b]上连续; (2)且f(a)?f(b)<0;

则存在有x*∈(a,b),使f(x*)于(a,b)内存在实的零点。 2、给定方程f(x)=0,设f(x)于[a,b]上连续,且f(a)?f(b)<0,则由二分法产生的序列{x k }收敛于方程f(x)=0的根x*,且具有性质 |x k-x*|≦(b-a)/2k(k=1,2,3,…) 3、二分法的描述: 设有非线性方程f(x=0),其中,f(x)为[a,b]上的连续函数且设f(a)?f(b)<0(不妨设该方程在[a,b]内仅有一个实根)。二分法具体方法如下: 运用上述定理2,设ε>0为给定精度要求,则由|xk-x*|≦(b-a)/2k<ε得半分次数k>[㏑(b-a)-㏑ε]/㏑2. 记a1=a,b1=b; 第一步:k=1,计算x1=(a1+b1)/2及f(x1),如果f(a1)·f(x1)<0则根一定在[ a1,x1]≡[a2,b2]内,否则根一定在区间[x1,b1] ≡[a2,b2]内(若f(x)=0,则x1=x*)。于是到长度缩小一半的含根区间[a2,b2],即f(a2)·f(b2)<0,且b2-a2=1/2(b1-a1) 第k步分半计算:重复上述计算过程,设已完成第1步,…,第k-1步分半计算得到含根区间[a1, b1] ?[a2,b2] ?…?[a k,b k]且满足: (1) f(a k )·f(a k)<0,即x*∈[a k,b k]; (2) b k-a k=1/(2k-1); 现进行第k步分部计算: (3) 计算x k=( a k+ b k)/且有|x k-x*|≦(b-a)/2=1/2k(b-a) (4) 确定新的含根区间[a k+1,b k+1],即如果f(a k)·f(b k)<0,则根一定在

高一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案

高一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并了解这一数学思想,为学习算法做准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教学重点 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求法,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出发,从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到一般,揭示方程的根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的二分法,并在总结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算法的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内容埋下伏笔.教科书不仅希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有所收获,而且希望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所以在阅读与思考中,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在方程求解中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贡献. 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上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在求解的过程中,由于数值计算较为复杂,因此对获得给定精确度的近似解增加了困难,所以希望学生具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计算器演算以外,还要能借助几何画板4.06中文版中的绘制新函数功能画出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掌握Microsoft Excel软件一些基本的操作. 教学媒体分析 多媒体微机室、Authorware7.02中文版、几何画板4.06中文版、Microsoft Excel、QBASIC 语言应用程序 教学方法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经典例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经典例题及答案

例1:利用计算器,求方程X 2 2x 1 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0.1) 【解】设f (x) x 2 2x 1, 先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i (如右 图所示) 丨 因为 ; f(2) 1 0, f (3) 2 0, 所以在区间(2,3)内,方程x 2.5,因为 f (2.5) 0.25 0, 所以 2人 2.5. 再取2与2.5的平均数2.25,因为f(2.25) 0.4375 0, 所以2.25 治 2.5. 如此继续下去,得 f(2) 0, f(3) 人(2,3) f(2) 0, f(2.5) 0 捲(2,2.5) f(2.25) 0, f (2.5) 0 x 1 (2.25, 2.5) f (2.375) 0, f (2.5) 0 x 1 (2.375,2.5) f (2.375) 0, f (2.4375) 0 为(2.375, 2.4375),因为 2.375与 2.4375精确到 0.1的近似值都为2.4,所以此方程的近似解为 洛 2.4 . 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一个近似解 . 点评:①第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a,b),可利用函数性质,也可借助计算 机或计算器,但尽量取端点为整数的区间,尽量缩短区间长度,通常可确定一 个长度为1的区间; ②建议列表样式如下: 零点所在 区 间 区间中点函数 值 区间长 度 [2,3] f(2.5) 0 1 [2,2.5] f (2.25) 0 0.5 [2.25,2.5] f (2.375) 0 0.25 [2.375,2.5] f (2.4375) 0.125 如此列表的优势:计算步数明确,区间长度小于精度时,即为计算的最后一 步. 1 0有一解,记为x 1.取2与3的平均数 例 2:利用计算器,求方程lgx 3 x 的近似解(精确到0.1) 1-- 3 4 I I 斗- 3-' 分析:分别画函数y lg x 和y 3 x

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例5.21】二分法求方程的根。求方程x3+4x2+x+1=0在[-5,5]之间的近似根,误差为10-4。 若函数有实根,则函数的曲线应和x轴有交点,在根附近的左右区间内,函数的值的符号应当相反。利用这一原理,逐步缩小区间的范围,保持在区间的两个端点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就可以逐步逼近函数的根。 设f (x)在[a, b]上连续,且f (a) f (b)<0, 找使f (x)=0的点。如图5-7-2所示。 图5-7-2 二分法示意图 二分法的步骤如下: ①取区间[a, b]中点x=(a+b)/2。 ②若f (x)=0, 即(a+b)/2为方程的根。 ③否则,若f (x)与f (a)同号,则变区间为[x,b];异号,则变区间为[a,x]。 ④重复①~③各步,直到取到近似根为止。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main() { float a,b,x; float fa,fb,fx; a=-5; b=5; fa=a*a*a+4*a*a+a+1; fb=b*b*b+4*b*b+b+1; do { x=(a+b)/2; fx=x*x*x+4*x*x+x+1; if(fa*fx<0) { b=x; fb=b*b*b+4*b*b+b+1; } else { a=x; fa=a*a*a+4*a*a+a+1;

} }while(fabs(fa-fb)>1e-4); printf("x=%f\n",(a+b)/2); printf("f(%f)=%f",(a+b)/2,fa); } 运行结果: x=-3.806303 f(-3.806303)=-0.000059 经过多次迭代,当x= -3.806 303时,f(x)的结果为-0.000 059已经接近0,误差小于10- 4数量级。读者可进行简单的改写,输出每一次的迭代结果。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导学案.doc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导学案 高一数学组编写人:刘慧影审核人:房淑萍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根据具体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2.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学习难点:为何由I a — b丨<£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3(或b)? 【学法指导及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P89-P9I页,认真思考、独立规范作答,认真完成每一个问题,每一道 习题,不会的先绕过,做好记号; 2、把学案中自己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到解错 题本上,多复习记忆。 【知识链接】 1:什么叫零点?零点的等价性?零点存在性定理? (1)对于函数y = /(x),我们把使__________ 的实数兀叫做函数y = /(x)的零点. (2)方程/(x) = 0有实数根o函数y = /(x)的图象与x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函数 y = /⑴ ___________ ? (3)如果函数)u /(x)在区间[a,b]上的图彖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 有______________ ,那么,函数y = /O)在区间(“)内有零点.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探究任务:二分法的思想及步骤 问题:有12个小球,质量均匀,只有一个是比别的球重的,你用天平称几次可以找出这个球的,要求次数越少越好. 解法: 第一次,两端各放______ 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二次,两端各放________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三次,两端各放______ 个球,如果平衡,剩下的就是重球,否则,低的就是重球. %1.合作探讨 思考:以上的方法其实这就是一种二分法的思想,采用类似的方法,如何求)=lnx + 2x-6的零点所在区间?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的缩小,那么在一定的精确度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为了方便,我们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方程的近似解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世界中,等是相对的,而不等是绝对的,这样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学习指导】我们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方程的解法,并掌握了一些方程的求根公式.实际上,大部分方程没有求根公式,那么,这些方程怎么解?学完这一课,你就会知道利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求方程的实数解(近似解)了. 本节的重点就是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所谓二分法就是: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和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 【例题精析】 例1.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用二分法求函数f(x)= x3-5x2-4x+2的一个零点,精确到0.05. 【分析】先用大范围法寻找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不断使用二分法,逐步缩小区间,直至达到精度的要求. 【解法】先作出x与f(x)的对应值表,并试图找出一个根所在的区间: 通过举值,发现函数在(0,1)与(5,6)内都至少有一个零点,现不妨求(0,1)内的一个零点.

令x1=0.5,f(0.5)= -1.125.因为f(0)·f(0.5)<0,所以零点x0∈(0,0.5).令x2=0.25,f(0.25)≈0.7.因为f(0.25)·f(0.5)<0,所以零点x0∈(0.25,0.5). 令x3=0.375,f(0.375)≈-0.15.因为f(0.375)·f(0.25)<0,所以零点x0∈(0.25,0.375). 令x4=0.3125,f(0.3125)≈0.29.因为f(0.375)·f(0. 3125)<0,所以零点x0∈(0.3125,0.375). 令x5=0.359375,f(0.359375)≈-0.04.因为f(0.359375)·f(0.3125)<0,所以零点x0∈(0.3125,0.359375). 由于|0.359375-0.3125|=0.047<0.05, 此时区间(0.3125,0.359375)的两个端点精确到0.05的近似值都是0.336,所以函数的一个零点为0.336. 【评注】①选好初定区间是使用二分法求近似解的关键.选取初定区间的方法有多种,常用方法有试验估计法,数形结合法,函数单调性法,函数增长速度差异法等等.②本题还有两个零点,你能把它独立求解出来吗?(答案为-1,5.646.) 例2.(师生共同探究)概括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基本程序. 【分析】通过对例1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提炼,而这一点切不可以由老师包办代替,要通过师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解法】(1)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两个简单函数的图象,注意两个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2)估算出第一个解的区间(x1,x2),(x1<x2);

高中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二分法解方程的近似解是新课程中新增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教科书分三个层面来展现:第一层面,从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入手,建立起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第二层面,通过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第三层面,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本课正处于第二个层面,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沟通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高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为必修3的算法学习做准备. 本节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算法思想和逼近思想等数学思想. 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教学重点:二分法基本思想的理解;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所给方程近似解的步骤和过程的掌握; 教学难点:精确度概念的理解,二分法一般步骤的归纳和概括. 教学疑点:方程近似解的选取.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二分法的概念,掌握运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了解这种方 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能力目标:利用直观想象分析问题来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概括二分法 思想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在问题的发现、探究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分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里避免使用“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等通常字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新课程理念. 三、学况分析和学法指导 1、高一学生通过函数和本章第一节学习,对函数的基本性质及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有了初步认识,初步具备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考察问题的能力. 2、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归纳总结进而得出规律. 备课不只是对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准备,也包括对学情的分析掌握和学法指导.二者的和谐统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元认知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情感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体现知识为载体,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经典例题及答案

例1:利用计算器,求方程 x 2 2x 1 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 0.1). 2 与 2.5 的平均数 2.25,因为 f(2.25) 0.4375 2.5. x-i 2.4. 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一个近似解 点评:①第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a, b),可利用函数性质,也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 但尽量取端点为整数的区间,尽量缩短区间长度,通常可确定一个长度为 1的区间; ②建议列表样式如下: 零点所在 区 间 区间中点函数值 区间长度 1 0.5 0.25 0.125 如此列表的优势:计算步数明确,区间长度小于精度时,即为计算的最后一步. 例2:利用计算器,求方程Igx 3 x 的近似解(精确到0.1). 数图象的交点处,函数值相等?因此,这个 程lg x 3 x 的解.由函数y lg x 与 以发现,方程Igx 3 x 有惟一解,记为为, 【解】设f (x) x 2 2x 1,卜 I 先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V (如右图所示) 因为 f(2) 1 0, f (3) 2 ° 入 所以在区间(2,3)内, 方程 X 2叫 f(2.5) 0.25 所以 2 x 1 2.5. 0 , x ,.取2与3的平均数 2.5,因为 再取 所以 如此继续下去,得 f(2) 0, f(3) f(2.25) f (2.375) 近似值都为 0, f (2.5) 0 0, f (2.4375) 2.4,所以此方程的近似解为 (2,3) f(2) 0, f(2.5) x 1 (2.25, 2.5) f (2.375) 0, f (2.5) 0 0 x . (2,2.5) (2.375, 2.5) 人(2.375, 2.4375),因为 2.375与 2.4375精确到 0.1 的 X i 2.25 x , 分析:分别画函数y 的图象,在两个函 点的横坐标就是方 y 3 x 的图象可 lg x 和 y 3 x 丁 1 0有一解,记为 3斗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学案

3.1.3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原理;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数学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感受数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提示】“二分法”的理解与运用. 【学法提示】1.请同学们课前将学案与教材8994P -结合进行自主学习(对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表格、符号、观察、思考、说明与注释、例题及解答、阅读与思考、小结等都要仔细阅读)、小组讨论,积极思考提出更多、更好、更深刻的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在学习过程中用好“十二字学习法”即:“读”、“挖”、“举”、“联”、“用”、“悟”、“听”、“问”、“通”、“总”、“研”、“会”,请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讲解与表达.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请回顾我们前面学习了的函数零点的概念、零点存在性定理等,并完成下列填空: 对于函数()y f x =,我们把使 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的零点. 方程()0f x =有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 ?函数()y f x = ;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 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零点. 2.如何求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呢? 3.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方程062ln =-+x x 的根怎么求解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便可知道了. 二、探究新知 二分法的定义及使用二分法求零点的步骤 ●观察思考 (1)中央电视台由李咏主持的节目《幸运52》中有一项猜测商品价格的游戏,首先给出了商品价格的范围,如果是你,你将用什么方法快速猜中商品的真实价格呢?现实中还有这种方法的实例吗? (2)有12个小球,质量均匀,只有一个是比别的球重的,你用天平称几次可以找出这个球的(要求次数越少越好)?具体做法如下(链接1): 第一次,两端各放 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二次,两端各放 个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三次,两端各放 个球,如果平衡,剩下的就是重球,否则,低的就是重球. 上述(2)的做法是怎样找出重的那个球的,深刻理解该方法,你能否用该方法求函数 ln 26y x x =+-的零点所在区间?又如何找出这个零点的近似值? 请阅仔细读教材P89-P90,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是怎么找出函数ln 26y x x =+-的零点所在区间的? (2)如何使用二分法?具体步骤是什么? ●归纳概括 (1)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满足()()0f a f b ?<的函数)(x f y =,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x f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

VBA程序: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VBA程序: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对于一般超越方程与高次代数方程求根的问题,可选用方法简单实用有效的不求导数的二分法,即在给定的寻根区间内,利用步步查找,二分缩小区间的方法,求出全部实根。 二分法求根程序框图见后附件。 主要标识符含义: A,B—方程求根区间的左、右端点[a,b] H—查根间距、跨步长度h EPS—计算精度值,ε= - x A,y A—变化过程中的左端点点值及函数值 x B,Y B—变化过程中的右端点点值及函数值 x C,y C—变化过程中的中点点值及函数值 算例 已知方程式f(x)=x3-6x2+11x-6=0,求方程的根。 给定条件x∈[,],ε=,h=。 迭代求解后,可得到方程的三个实根: x1=1 ? x2=2 x3=3 VBA程序代码 '声明方程求解给定的条件 Dim a As Double, b As Double, h As Double, eps As Double '声明数组,用来放置根 Dim dblRoot() As Double '统计根的个数 , Dim lCount As Long Sub Main() Dim Xa As Double, Ya As Double, Xb As Double, Yb As Double '赋初值 a = b = ( h = eps = Xa = a Xb = a Ya = dblFx(Xa)

Xb = Xb + h If Xb > b Then Exit Sub [ Yb = dblFx(Xb) Call Root(Xa, Ya, Xb, Yb) End Sub Sub Root(Xa1 As Double, Ya1 As Double, Xb1 As Double, Yb1 As Double) If qqqRoot(Ya1, Yb1) Then % Call qRoot(Xa1, Ya1, Xb1, Yb1) Else Xa1 = Xb1 Ya1 = Yb1 Xb1 = Xb1 + h If Xb1 > b Then Exit Sub Yb1 = dblFx(Xb1) '符合求根条件则求根计算,否则继续调整求根区间 " If qqqRoot(Ya1, Yb1) Then Call qRoot(Xa1, Ya1, Xb1, Yb1) Else Call Root(Xa1, Ya1, Xb1, Yb1) End If End If End Sub , '判断是否符合求根条件 Function qqqRoot(dblYa2 As Double, dblYb2 As Double) As Boolean If dblYa2 * dblYb2 <= 0 Then qqqRoot = True Else qqqRoot = False End If End Function : Sub qRoot(dblXa As Double, dblYa As Double, dblXb As Double, dblYb As Double) Dim dblXc As Double, dblYc As Double, dblXd As Double '是否满足条件,不满足继续缩小求根区间 If Abs(dblYa - dblYb) > eps And Abs(dblXa - dblXb) > eps Then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经典例题及答案

例1:利用计算器,求方程0122 =--x x 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0.1). 【解】设2()21f x x x =--, 先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如右图所示) 因为 (2)10,(3)20f f =-<=>, 所以在区间(2,3)内,方程2210x x --=有一解,记为1x .取2与3的平均数2.5,因为 (2.5)0.250f =>, 所以 12 2.5x <<. 再取2与2.5的平均数2.25,因为(2.25)0.43750f =-<, 所以 12.25 2.5x <<. 如此继续下去,得 1(2)0,(3)0(2,3)f f x <>?∈1(2)0,(2.5)0(2,2.5) f f x <>?∈1(2.25)0,(2.5)0(2.25,2.5)f f x <>?∈1(2.375)0,(2.5)0(2.375,2.5) f f x <>?∈1(2.375)0,(2.4375)0(2.375,f f x <>?∈ 2.4375),因为2.375与2.4375精确到0.1的 近似值都为2.4,所以此方程的近似解为 1 2.4x ≈. 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一个近似解. 点评:①第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b a ,可利用函数性质,也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 但尽量取端点为整数的区间,尽量缩短区间长度,通常可确定一个长度为1的区间; 零点所在区间 区间中点函数值 区间长度 ]3,2[ 0)5.2(>f 1 ]5.2,2[ 0)25.2(f 0.125 如此列表的优势:计算步数明确,区间长度小于精度时,即为计算的最后一步. 例2:利用计算器,求方程x x -=3lg 的近似解(精确到0.1). 分析:分别画函数lg y x =和3y x =- 的图象,在两个函 数图象的交点处,函数值相等.因此,这个程x x -=3lg 的解.由函数lg y x =与 点的横坐标就是方

二分法方程求解

问题 二分法解决方程求解问题 利用二分法,求方程063422 3=-+-x x x 的实根,精确到两位小数。 分析 二分法是一种典型的迭代问题,前面已经介绍了二分法定义,这里为了便于计算 函数值)(x f 编制函数float function(float x)。在主函数中首先给出了有根区间 ],[b a ,在程序中用[x1,x2]表示。由于不确定函数需要执行的次数,因此使用do-while 循环,循环条件为区间中点的函数值小于6100.1-?,当函数值小于6100.1-?时,近似认为当前的值为方程根。 数据要求 问题中的常量: 1e – 6; 问题的输入: 无 问题的输出: 输出方程的根 设计 初始算法 1 初始化数据 2 使用二分法解方程。 算法细化 步骤2可以进一步细化, 将区间],[b a 分半,取中点2b a +,求)2(b a f +,若δ<+)2 (b a f ,则取2 b a +≈ α,否则作下一步。 计算)2()(b a f b f +?,若0)2()(>+?b a f b f ,取2 ,11b a b a a +==;否则取b b b a a =+=11,2,形成新的含根区间],[11b a ,且211a b a b -=-。 对于新的含根区间重复上述步骤,直到ε<-n n a b ,取 2 ~n n b a +=α 作为α的近似值。此时的计算误差为 12 2~+-=-<-n n n a b a b αα

流程图

实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float function(float x) { float f; f= x*((2*x-4)*x+3)-6; return f; } void main() { float x1,x2,x0,fx1,fx2,fx0; x1=10;x2=-10; fx1=function(x1); fx2=function(x2); do { x0=(x1+x2)/2.0;/*计算中点*/ fx0=function(x0);/*计算中点处的函数值*/ if(fx0*fx1<0)/*计算新的区间*/ {/*区间中点的函数值与x1的函数值正负号相反*/ /*区间中点的y坐标与x1点的y坐标在不同y半轴上*/ x2=x0;/*新区间为[x1,x0]*/ fx2=fx0; } else {/*区间中点的y坐标与x1点的y坐标在相同y半轴上*/ x1=x0;/*新区间为[x0,x2]*/ fx1=fx0; } }while(fabs(fx0)>=1e-6); printf("The root is %f",x0); } 测试 该程序没有输入,输出结果为方程的根,此处略。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值

1.3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大荔县朝邑中学杨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原理与步骤,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过程与方法 体会通过取区间中点,应用零点存在性定理,逐步缩小零点所属区间的范围,而获得零点的近似值即方程的近似解的过程中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渗透算法思想.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灵活调整算法,在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享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二分法原理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求法,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出发,从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到一般,揭示方程的根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的“二分法”,并在总结“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算法的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内容埋下伏笔.教科书不仅希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有所收获,而且希望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所以在“阅读与思考”中,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在方程求解中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老师恰当合理的讲授,师生之间默切的合作交流,认识二分法、理解二分法的实质,从而能应用二分法研究问题,达到知能有机结合的最优结果.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1》复习引入课题

问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2、零点存在判定法则 3、零点个数的求法 4 求根:如何求得方程的根呢? 《2》例题讲解 例1:例1 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 ①函数f (x) = lnx + 2x – 6在区间(2,3)内有零点. ②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缩小,那么在一定精确度的要求下,我们可 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 ③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④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f (2.5)≈–0.084.因为f (2.5)?f (3)<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再取内间(2.5,3)的中点 2.75,用计算 器算得f (2.75)≈0.512.因为f (2.5)?f (2.75)<0,所以零点在区间(2.5, 2.75)内. ⑤由于(2,3) (2.5,3) (2.5,2.75),所以零点所在的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 ⑥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2.539 062 5 – 2.531 25| = 0.007 812 5 <0.01,所以,我们可以将x = 2.531 25作为函数 f (x) = lnx + 2x – 6零点的近似值,也即方程lnx + 2x – 6 = 0根的近 似值. 师:怎样求方程lnx + 2x – 6 = 0的根. 引导:观察图形 共同探究已知方程的根. 师生合作,借助计算机探求方程根的近似值. 区间中点的值中点函数近似值 (2,3) 2.5 –0.084 (2.5,3) 2.75 0.512 (2.5,2.75) 2.625 0.215 (2.5,2.625) 2.5625 0.066 (2.5,2.5625) 2.53125 –0.009 (2.53125,2.5625) 2.546875 0.029 (2.53125,2.546875) 2.5390625 0.0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