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的杂质及来源

药物的杂质及来源

药物的杂质及来源
药物的杂质及来源

药物的杂质及来源

药物的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不仅影响药物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反映出生产贮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药物所含杂质进行检查既可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也为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保证和企业管理的考核提供依据。

一、药物的纯度

药物的纯度即药物的纯净程度,是反映药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类对药物纯度的认识是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积累起来,并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高而进一步发现药物中存在的新杂质,从而不断提高对药物纯度的要求。盐酸哌替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1948年,盐酸哌替啶已被收入英国药典并广泛使用,直至1970年经气相色谱分离鉴定,才发现其中还混有两种无效的异构体(Ⅱ)和(Ⅲ)。这两种杂质是生产中因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产生的,它们的含量有时甚至高达20%~30%。目前中国药典、英国药典、美国药典均对这些杂质的量加以控制。总之,对于药物纯度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临床应用的实践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使之更趋完善。

药用物质要与试剂用、工业用等物质不能混淆,如试剂用氯化钾不能替代药用氯化钾使用。因为药物的纯度主要是考虑杂质的生理作用,而其他用途的物质,仅考虑其杂质对化学反应、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如工业用酒精含量可能比医用酒精高,但其中的甲醇、铅含量也比较高。

二、杂质的来源

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方面是由药物生产过程中引入;另一方面是在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药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而产生。当然,药物受到污染等也会引入杂质。

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杂质,常常是由于原料不纯或反应不完全,以及中间产物和反应的副产物存在,在精制时未能按要求的标准除去。此外,与生产器皿的接触也会不同程度地引入重金属及砷盐等。例如,用水杨酸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时,由于反应不完全,可能引入水杨酸杂质。

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离药物,由于植物中常会含有与产品化学结构及性质相似或不相似的物质,在提取过程中分离不完全而引入产品中。如从阿片中提取吗啡时,从原料中可能引入其他生物碱。

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常需加入试剂、溶剂或催化剂,由于溶解度、吸附、吸留、共沉淀、混晶生成等原因,不可能完全除去,使产品中存在有关杂质。如使用酸性或碱性试剂处理后,可能使产品中带有酸性或碱性杂质;用有机溶剂提取或精制后,在产品中就可能有残留有机溶剂。中国药典中规定必须检查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害有机溶剂(如苯、氯仿、1,4-二氧六环、二氯甲烷、吡啶等)的残留量。

药物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杂质。如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剂在高温灭菌过程中,可能水解为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因此中国药典中盐酸普鲁卡因原料药不检查对氨基苯甲酸,而注射剂要检查此杂质。

药物在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产生有关杂质,如在温度、湿度、微生物、时

间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引起药物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发霉等变化,使药物

中产生有关的杂质。水解反应是药物最容易发生的变质反应。苷类、卤烃类、酯类、酰脲类、酰肼类、酰胺类结构的药物,在水分的存在下容易水解。具有酚羟基、巯基、芳香第一胺基、肼基、醛基以及长链共轭双键等结构的药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引进杂质而使这些药物降效

或失效,甚至产生毒性。如麻醉乙醚在日光、空气及湿气的作用下,易氧化分解为醛及有毒

的过氧化物,药典规定启封后在24小时内使用。在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下,还可使一

些药物产生异构化反应。在水分、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能使某些药物变质。

三、杂质的种类

药物中的杂质按来源可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易炭化物、酸碱度、铁盐等。特殊杂质是指在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生产工艺而引入的杂质,如阿司匹林中的游离水杨酸,甲硝唑中的

2-甲基-5-硝基咪唑等。杂质还可以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但其

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药物的纯度水平,如含量过多,表明药物的纯度差,提示药物的生产

工艺不合理或生产控制存在问题。氯化物、硫酸盐就属于信号杂质。有害杂质如重金属、砷

盐等,对人体有毒害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在质量标准中应严格加以控制,以保证用药安全。

四、杂质的限量检查及有关计算

1.杂质的限量检查

从药物中杂质产生的影响来考虑,杂质的含量越少越好,但若要将杂质完全除去,势必造成生产上操作处理的困难,增加生产成本,降低收效,在经济上加重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要除尽杂质,对药物的效用、贮存、调剂上也没有必要,而且也不能完全除尽杂质。所谓的纯是相对的,只要药物中的杂质含量在一定的限度内,对人体不产生毒害,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就可供医疗保健用。杂质的限量是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药典规定的杂质检查主要为限量检查。检查时,一般不需测出杂质的准确含量,只要杂质的含量控制在限量范围内,即为合格。

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控制有三种方法:对照法、灵敏度法和比较法。对照法应用广泛。

(1)对照法 系取一定量被测杂质的纯物质或对照品配成标准溶液,与一定量供试品配成的供试液经同样处理后,比较二者的反应结果,从而确定所含杂质是否超过限量规定。使用此类方法时,需注意平行原则,供试品溶液和标准溶液应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如加入的试剂、反应的温度、放置的时间等均应相同。

只有这样,反应的结果才有可比性。见图4-1。

(2)灵敏度法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观察有无正反应出现,以不 出现正反应为合格,即以该检测条件下反应的灵

敏度来控制杂质限量。如纯化水中氯化物的检查

是在50ml 样品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试液,不得

发生浑浊。本法不需对照品。

(3)比较法 是对某些测定数值(如pH 炽灼残渣量、干燥失重量、吸收度等)要求不得超过其限量值或范围。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在105减失重量不得过1.0%。本法不需对照品。

杂质的限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来表示。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杂质,必须严格控制其限量。如砷对人体有毒,其限量规定较严,一般不超过百万分之十。

2.杂质限量计算

因供试品中所含杂质的限量是用一定的标准溶液来代表,所以杂质的限量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100×供试品量允许杂质存在的最大量

杂质限量= 若允许杂质存在的最大量在数值上是标准溶液的体积(V)与其浓度(C)的乘积,供试品量为(S),杂质限量为(L),则计算式如下:

%100××S V

C L =

根据公式可计算出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或供试品的取量(g 或m1)或标准溶液的取量(m1)。

(1)药物中杂质限量(L)的计算

例1 取枸橼酸钠0.6g ,依法检查氯化物。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Ⅷ A)要求与标准氯化钠溶液(每lml 相当于10μg 的C1)6.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试计算枸橼酸钠中氯化物的限量是多少?

解 %01.0=%100×6.06

×10×10=%100××6-S V

C L =

氯化物的限量为0.01%。

(2)供试品取样量的计算

例2 中国药典规定检查砷盐时,应取标准砷溶液(每lml 相当于1μg 的As)2.0ml 制备标准砷斑,现依法检查氯化钠中的砷盐。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Ⅷ J 第一法)规定含砷量不得超过0.00004%,问应取氯化钠多少克?

解 %100××S V C L =

%00004.0=%100×0

.2×10×1=%100××=6S S V

C L -

S=5(g)

应取氯化钠5g 。

(3)标准溶液体积的计算

例3 取葡萄糖4.0g ,加水23ml 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 ,依法检查重金属(中国药典附录ⅧH ),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问应取标准铅溶液(每lml 相当于10μg 的Pb)多少毫升?

解 S V

C L ×=

0.2=10×100

.4×10×5=×=66

--C S

L V (ml)

应取标准铅溶液2.0ml 。

生物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题库一 1、什么是药物?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物的学科包括哪些? 药物分析(pharmacenticalanalysis)、药理学(pharmacology)、药剂学(pharmaceutics)、药物化学(pharmacentical chemistry) 3、什么是生物药物?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成分,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而形成的一大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物。广义的生物药物包括:(1)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直接提取的各种天然生理活性物质;(2)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4、生物药物的性质(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1)结构相近;(2)药理有效;(3)医疗效果好;(4)浓度低,杂质高;(5)大分子稳定;(6)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热、重金属、酸碱和ph变化等敏感) 5、药典的定义?药典的简称、版本、三部和内容? (1)定义:记载着各种药品标准和规格的国家法典,是国家管理药品生产与质量的依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卫生行政部门主持编写、实施颁布。 (2)简称:Ch.P (3)版本: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 (4)三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 (5)内容:凡例,正文,附录,索引。6、什么是ADME?各代表什么单词? ADME:药代动力学;A:吸收(absorption);D:分布(distribution);M:代谢(metabolism);E:排泄(excretion) 题库二 1、标准物质的定义 标准物质是一种或多种确定了高稳定度的物理、化学和计量学特性,并经正式批准,可作为标准使用,用来校准测量器具、评价分析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物质或材料。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物理性质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工程技术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2、精密度控制图及准确度控制图的上下警告限及 上下控制限是怎样定义的? (1)精密控制图,即均值控制图。以测定结果的平均值X为控制图的中心线,并计算出测量值的标准偏差S,以X ±2S作为上下警告限,用虚线表示;X±3S作为上下控制限绘成。(上警告限:UWL,下警告限:LWL,上控制限:UCL,下控制限:LCL) (2)准确控制图,也称回收率控制图,向不同浓度的样品中加入不同的已知量的标准物,积累测得的回收率数据,计算百分平均回收率品p及其标准偏差sp,以p±2sp为上下警告限,p±3sp为上下控制限。 3、计量、认证、标准化及质量管理的英文 计量:measurement认证:accreditation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QM 4、药物分析论文的发表包括那几个项目?

第二章 药物的变质反应和生物转化精选.

第一章药物的变质反应和代谢反应药物的变质反应是指药物在生产、制剂、贮存、调配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即质量发生了改变。 药物的代谢反应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统称为转运)过程可发生代谢反应,而引起的化学变化。 第一节药物的变质反应 药物的变质反应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脱羧及聚合反应等。其中,水解和氧化反应是药物变质最常见的反应。 一、药物的水解反应 (一)药物的水解反应的类型: 1.盐类药物类型 ①强酸弱碱盐:硫酸连霉素、氯化胺 ②强碱弱酸盐:磺胺嘧啶钠、碳酸钠 2.有机药物类型 ①酯(-CO-O-) ②酸酐(-CO-O-CO-) ③酰卤(-CO-O-CO-) ④酰胺(-CO-NH-) ⑤酰肼(-CO-NH-NH-) ⑥酰脲(-CO-NH-CO-NH-) (二)影响药物水解的因素: 1.影响药物水解的内因 ①药物的水解过程对水解的影响 ②药物的化学结构对水解的影响 a.在羧酸衍生物中,离去酸的酸性越强的药物越易水解。因为羧酸衍生物在水解时,羰基正碳原子的正电荷增加时,易受亲核试剂的进攻而水解。 常见离去酸的酸性强弱为: HX > RCOOH > ArOH > ROH > H 2NCONH 2 > H 2 NNH 2 > NH 3

常见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速度为: 酰卤 > 酸酐 > 酚酯 > 醇酯 > 酰脲 > 酰肼 > 酰胺 b.邻助作用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酰基邻近有亲核基团时,能引起分子内催化作用,使水解加速,这一过程称为邻助作用。 举例:阿司匹林能在中性水溶液中自动水解,除了酚酯较易水解,还由于邻位羧基负离子的邻助作用所致;青霉素类药物的β-内酰胺环不稳定,很容易水解开环,除了内酰胺不稳定,还因其侧链酰基氧原子的邻助作用所致。 c.电性效应的影响在羧酸衍生物中,不同的取代基的电性效应使羧酸的酸性增强时,水解速度加快,反之,水解速度减慢。 举例:如在苯甲酸乙酯对位上引入供电子基团,使相应的苯甲酸酸性减弱,水解速度减慢,反之,引入吸电子基团,使相应的苯甲酸酸性增强,水解速度加快. d.空间位阻的影响在羧酸衍生物中,若在羰基的两侧具有较大空间体积的取代基时,由于空间掩蔽的作用,产生较强的空间位阻,而减缓了水解速度。 举例:如水解速度乙酰水杨酸异>丁酰基水杨酸;哌替啶亦因为空间位阻效应,使其稳定性增大;利多卡因结构中酰胺键的邻位有两个甲基可产生空间位阻,因此利多卡因不易水解。 2.影响药物水解的外因及防止药物水解的方法 二、药物的氧化反应 药物的氧化反应一般分为化学氧化反应和自动氧化反应。化学氧化反应多见于药物的制备过程和药物质量分析的氧化反应;自动氧化反应多见于药物的贮存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 方浩 第一部分概述 对人体而言,绝大多数药物是一类生物异源物质(Xenobiotics)。当药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药物对机体产生诸多生理药理作用,即治疗疾病;另一方面,机体也对药物产生作用,即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药物代谢既是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人体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能。 药物代谢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通常是非极性分子)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药物代谢多使有效药物转变为低效或无效的代谢物,或由无效结构转变成有效结构.在这过程中,也有可能将药物转变成毒副作用较高的产物.因此,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更能阐明药理作用的特点、作用时程、结构转变以及产生毒性的原因。 药物代谢在创新药物发现和临床药物合理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近十年来许多创新药物在临床失败的案例,科学家们发现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问题是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在候选药物研究阶段就重视考察其药物代谢的相关问题,并将候选药物的代谢问题作为评判其成药性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课程中,对于药物在体内发生的药物代谢转化反应和代谢产物讲述内容较少。因此我们将在药物化学的讲述中,重点从药物代谢酶角度入手,讨论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生物转化,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药物在体内所反应的代谢反应以及其与药物发现和临床合理应用的关系。 药物的代谢通常分为两相:即第Ⅰ相生物转化(PhaseⅠ)和第Ⅱ相生物转化(PhaseⅡ)。第Ⅰ相主要是官能团化反应,包括对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和氨基等。第Ⅱ相又称为结合反应(Conjugation),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但是也有药物经第Ⅰ相反应后,无需进行第Ⅱ相的结合反应,即可排出体外。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 一、药物代谢的酶(Enzymes forDrug Metabolism) 第Ⅰ相生物转化是官能团化反应,是在体内多种酶系的催化下,对药物分子引入新的官能团或改变原有的官能团的过程.参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酶类主要是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本节主要介绍细胞色素P—450酶系、还原酶系、过氧化物酶和其它单加氧酶、水解酶。 (一)细胞色素P-450酶系 CYP—450(Cytochrome P-450enzyme system,CYP—450)是一组酶的总称,由许多同功酶和亚型酶组成,是主要的药物代谢酶系,在药物和其它化学物质的代谢、去毒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YP-450存在于肝脏及其它肝脏外组织的内质网中,是一组由铁原卟啉偶联单加氧酶(Heme—coupled monooxygenases)、需要NADPH和分子氧共同参与、主要催化药物生物转化中氧化反应(包括失去电子、脱氢反应和氧化反应)的酶系。它主要是通过“活化”分子氧,使其中一个氧原子和有机物分子结合,同时将另一个氧原子还原成水,从而在有机药物的分子中引入氧。CYP-450催化的反应类型有烷烃和芳香化合物的氧化反应,烯烃、多核芳烃及卤代苯的环氧化反应,仲胺、叔胺及醚的脱烷基反应,胺类化合物的脱胺反应,将胺转化为N-氧化物、羟胺及亚硝基化合物以及卤代烃的脱卤反应。CYP-450还催化有机硫代磷酸酯的氧化裂解,氧化硫醚成亚砜等的反应(见表1)。 表1CYP-450催化的一些药物代谢的氧化反应类型

生物药物分析方法研究与进展

生物药物分析方法研究与进展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重组DNA技术、细胞和发酵技术基础上的生物技术药物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并正在成为当今药物领域发展的前沿1。 以美、日、欧为代表的生物技术领先国家在生物药物生产与销售上取得较大的发展2。以美国为例,生物技术药物1999-2008年10年间平均年增长率8.3%,其中2006、2007年分别净利91亿和36亿美元,2008年收入达880.5亿美元,比上期增长11.5%,2008年生物技术药物占全部医药收入的20.6%。我国生物制药也与世界生物技术同步发展,近10年来生物制药生产与销售每年平均增长达29.7%。 基因工程技术目前是实现生物药物制备的主要途径,它通过对核酸分子的插入、拼接与重组而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采用病毒、细菌、质粒或其它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并实现目的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内的复制和表达。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生物药物包括有重组蛋白质类药物、多肽类、单克隆抗体、疫苗和治疗基因等,除疫苗和治疗基因外,其余生物药物均属于生物大分子药物,也是目前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本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及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等生物大分子相关的分析方法及其发展前景。 与化学药物相比,蛋白质多肽类等药物具有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如蛋白质容易发生水解、氧化、沉淀、变性等)等特点,使得这类生物药物分子的分析面临着诸多挑战。分析方法的发展可以为这类药物的分析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必须有相应的分析方法。由于这类药物在体内存在大量结构相似的内源性物质,给体内药物分析的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性带来了很大挑战;二是在体外药物分析方面,建立标准化的方法与设立可靠的标准品是实现药物质量控制的关键;三是 1

中药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

中药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 Metabolism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学分:2.0 总学时:36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方式:讲授主讲教师:杨秀伟课程类型:B 教学方式:全面讲授中药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授课对象:硕士、博士研究生。 开设目的:中药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是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分子活化/毒性化,通过体外生物组织、细胞和/或酶进行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有四个方 面,一是为了加深研究生对中药体内过程的了解,二是掌握中药药 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三是了解药物分子在体内的活性化/毒性化以及 药物相互作用,四是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的生物转化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中药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和研究思路。 预修知识:《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课程。 主要内容 一、绪论 (一)中药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的有关概念 (二)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三)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特点 (四)中药药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中药药动学发展概况 (六)中药药动学研究展望 二、药物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和/或代谢 (一)肠内细菌菌丛的构成和生物特性 (二)中药成分肠内细菌生物转化模型与研究方法

(三)中药成分各类型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特点 (四)中药成分原形和/或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的吸收 三、药物在体内的存在状态与药物代谢 (一)药物在体内存在的状态 (二)药物代谢(1、氧化反应;2、还原反应;3、水解反应;4、结合反应)四、中药药动学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 (一)常用生物样品 (二)中药药动学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 五、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 (一)血药浓度法 (二)药理效应法(1、Smolen法;2、效量半衰期法;3、药效作用期法;4、效应半衰期法;5、药理效应法的特点与评价) 六、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一)概述 (二)药动学模型 (三)药效学模型 (四)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 (五)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应用 七、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八、中药体内活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一)分析方法的设计与评价 (二)气相色谱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四)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五)薄层色谱法 (六)比色法 (七)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八)荧光分光光度法 (九)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关于生物药物分析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及其技术成就,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 学科。 生物药物——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通过生物技术加工的,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的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微生物药物、基 因工程药物、动植物细胞组织制备的生化药物。 药品标准——指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 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 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 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 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药物杂质——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面积归一法——测量各杂质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总色谱峰面积,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之和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以测定杂质含量。 内消法——是指将一定重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到一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

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 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及相对校正因子,按相应公式和方法即可求 出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外消法——用已知不同含量的标样系列等量进样分析,然后做出响应信号与含量之间的关系曲线(校正曲线)。定量分析样品时,在测校正曲线相同条 件下进同等样量的等测样品,从色谱图上测出峰高或峰面积,在从校 正曲线查出样品的含量。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 度的方法。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利用免疫学上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放射性同位 素测定的高度灵敏性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超微量的分析法。酶免疫测定法——利用免疫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的高效性,用酶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来标记药物,测定抗原和抗体含量的方法。 抗血清的滴度酶免竞争法—— 非竞争法—— 均相法——不需要将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便可测定的酶免疫测定法。 非均相法——指抗原抗体反应后,需要将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才能测定的酶免疫分析法。

第一章药物的变质反应和生物转化

,. 第一章药物的变质反应和生物转化 A型题(最佳选择题) (1题-30题) 1.药物易发生水解变质的结构是 A烃基;B苯环;C内酯;D羧基;E酚羟基; 2.药物易发生自动氧化变质的结构是 A烃基;B苯环;C内酯;D羧基;E酚羟基; 3.羧酸衍生物酯的水解反应是 A亲电取代;B亲核取代;C亲电加成; D亲核加成;E亲电加成和亲核取代; 4.下列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酰卤>酰胺>酸酐> 酚酯> 醇酯> 酰脲> 酰肼; B酰卤>酰胺>酸酐>> 酰肼酚酯> 醇酯> 酰脲; C酚酯>酰卤>酰胺>酸酐> 醇酯> 酰脲> 酰肼; D酰卤>酸酐> 酚酯> 醇酯> 酰脲> 酰肼>酰胺; E酰肼>酰卤>酰胺>酸酐> 酚酯> 醇酯> 酰脲; 5.阿司匹林能在中性水溶液中易自动水解,除了酚酯较易水解外,还有邻位羧基的 A邻助作用;B给电子共轭;C空间位阻; D给电子诱导;E分子间催化; 6.利多卡因酰胺键不易水解是因为酰胺键的邻位两个甲基可产生

空间位阻;C给电子共轭;B邻助作用;A. ,. D给电子诱导;E分子间催化; 7.药物中最常见的酰胺、酯、苷类等,一般来说溶液的pH值增大时 A不水解;B愈易水解;C愈不易水解; D水解度不变;E水解度不能确定; 8.药物的水解速度与溶液的温度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温度升高 A水解速度不变;B水解速度减慢;C水解速度加快; D水解速度先慢后快;E水解速度先快后慢; 9.某些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促使药物的水解,所以在这些药物溶液中加入配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作用是 A增加溶液酸性;B增加药物碱性;C增加药物还原性; D增加药物的氧化性;E缓解药物的水解性; 10.药物的自动氧化反应是指药物与 A高锰酸钾的反应;B过氧化氢的反应; C空气中氧气的反应;D硝酸的反应;E重铬酸钾的反应; 11.各种碳氢键发生均裂自动氧化的活性顺序由强减弱依次为 A α-C-H键> 叔C-H键> 仲C-H键> 伯C-H键 B 叔C-H键>α-C-H键> 仲C-H键> 伯C-H键 C仲C-H键>叔C-H键>α-C-H键> 伯C-H键 D伯C-H键>仲C-H键>叔C-H键>α-C-H键 E叔C-H键>伯C-H键>仲C-H键>α-C-H键 .在苯酚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如氨基、羟基、烷氧基、烷基)12.

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谈谈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现状与发展趋势 药物制剂0301 许敏华 3031901053 摘要:本文对生物药物分析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对近年来生物药物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药物分析 生物药物包括直接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生化药物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技术研制的生物技术药物及生物制品[1]。由于生物药物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易被吸收的特点,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及功能,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突出贡献。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及身体健康的日益关注,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日趋增加,控制生物药物的质量,加强药物分析检测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用于生物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近年来生物药物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生物药物分析主要包括化学方法、仪器分析方法和生物检定法。 1.化学法 化学法包括重量法和滴定法 重量法:指待测物经处理后分离出与待测组分相关的单质或化合物,根据其质量,确定该组分的含量。硫酸软骨素的测定及胰酶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均采用重量法[2]。 滴定法:指利用化学反应定量关系,根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确定待测物的含量。目前滴定法在我国药典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氨基酸类和糖类药物多用滴定方法进行含量测定[3]。 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常量分析,准确度较高,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不利于实现自动化,在药典及近年来的研究中有所下降。而仪器分析方法的研究、应用与改进则是生物药物分析的热点。 2.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方法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灵敏度较高。主要包括光学法、电化学法、色谱法、电泳法、酶法、免疫法。 2.1光学法 在生物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光学分析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质谱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大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对特定波长具有光吸收作用或某些特殊基团可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生成稳定的颜色,根据吸收光的波长及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由于其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易于普及等特点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很广泛。测定的药物涉及蛋白质多肽类、酶类、抗生素、维生素及嘌啉类药物的测定[4,5]。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不高,一般可达10-4~10-7g/mL。 荧光法:利用某些基团在吸收了能量以后能够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荧光等性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近年来镧系敏化发光的方法在对氨基酸、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等的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6]。荧光法灵敏、准确、选择性好、荧光特性参数多,动态线性范围宽、灵敏度比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对微量和痕量

难点突破-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难点突破| 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药物代谢是通过生物转化将药物(通常是非极性分子)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泄至体外的过程;生物转化是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人体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能。因此研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更能阐明药理作用的特点、作用时程,结构的转变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二相:第Ⅰ相生物转化(Phase Ⅰ),也称为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内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第Ⅱ相生物结合(Phase Ⅱ),是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但是也有药物经第Ⅰ相反应后,无需进行第Ⅱ相的结合反应,即排出体外。其中第Ⅰ相生物转化反应对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影响最大。 一、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1.含芳环、烯烃、炔烃类、饱和烃类药物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1)含芳环的药物 ①含芳环的药物主要发生氧化代谢:在体内肝脏CYP 450酶系催化下,首先将芳香化合物氧化成环氧化合物,然后在质子的催化下会发生重排生成酚,或被环氧化物水解酶水解生成二羟基化合物。 ②含芳环药物的氧化代谢是以生成酚的代谢产物为主:如果药物分子中含有两个芳环时,一般只有一个芳环发生氧化代谢。如苯妥英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羟基苯妥英失去生物活性。 而保泰松在体内经代谢后生成羟布宗,抗炎作用比保泰松强而毒副作用比保泰松低,这是药物经代谢后活化的例子。含强吸电子取代基的芳环药物则不发生芳环的氧化代谢。

药物的体内转化

药物化学结构与体内生物转化的关系 概述: 药物代谢的含义:通过生物转化,将药物(非极性)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代谢 药物的生物转化分为两相:第i相生物转化;第ii相生物结合 第i相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官能团化反应) 药物分子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引入或使分子暴露除极性基团(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第ii相生物结合:i相的产物与体内内源性分子(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共价键结合生成水溶性的物质,排出体外。 大纲要求: 1、掌握第i相生物转化和第ii相生物结合的概念及类型,代表的例子; 2、药物的生物转化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 3、前药的概念及前药的修饰方法;硬药和软药的原理及代表例子 重点: 第i相生物转化和第ii相生物结合的概念及类型 讲义内容: 第一节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第i相生物转化) 1、含芳环药物的代谢:氧化 主要发生氧化代谢,一般在立体位阻小的位置氧化,生成酚类化合物。 例:苯妥英 一个苯环羟基化,失去活性

保泰松:羟布宗,作用增强,毒性降低 2、含烯烃和炔烃药物的代谢:主要是氧化 氧化为环氧化物,再转化为二羟基化合物 例:卡马西平 经环氧化反应(活性成分),再进一步转化为二羟基化合物 3、药物分子中饱和碳原子的代谢(氧化) 氧化成羟基 长碳链端基的甲基进行ω氧化生成羧基,ω-1氧化为羟基化合物 羰基α碳:易氧化为羟基化合物 例:地西泮羰基α碳的羟基化反应 甲苯磺丁脲:代谢失去活性 4、含卤素药物的代谢(氧化脱卤) 一部分卤代烃与谷胱甘肽结合排出,其余的氧化脱卤,生成活性中间体,产生毒性。 例:氯霉素二氯乙酰基氧化为酰氯,对cyp450酶等中的脱辅基蛋白酰化,产生毒性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考试题及详细答案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考试题及详细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数学、分析化学、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及其技术成就,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物药物:指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加工的,用作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动植物细胞组织制备的生化药物。 药品标准:是指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 药典: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撰颁布实施,具有法定约束力。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产生的受体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的过程中,大规模生产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 药物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以测定杂质含量。 内消法:是指将一定重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到一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及相对校正因子,按相应公式和方法即可求得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外消法:用已知不同含量的标样系列等量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响应信号与含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定量分析样品时,在测校正曲线相同条件下进同等样量的等测样品,从色谱图上测出峰高或峰面积,在从校正曲线查出样品的含量。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利用免疫学上的抗原-抗体高度特异性反应与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技术的高度灵敏性相结合的超微量分析方法。 酶免疫测定法:利用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抗原或抗体含量的技术。 抗血清的滴度酶免竞争法: 非竞争法 均相法:是指不需要将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便可测定的方法。 非均相法:是指抗原抗体反应后,需要将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才能测定的方法。 酶的交联 液相酶免疫测定法 酶分析:指利用酶作为分析工具来测定特定物质量的方法。(P97) 终点法:指借助酶反应使被测物质定量地进行转变,在转化完成后,测定底物、产物或辅酶物质等的变化量的方法。 反应速度法:是指通过测定酶促反应速度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的方法。(P104) 酶循环放大法: 指利用底物的专一性,使微量的底物“增幅放大”以达到定量目的的方法。 (P107) 电泳:指带电粒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依据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行为不同进行分离的技术。(P111)

药理学知识:药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药学知识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内容,小编现在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机体首先要将之灭活,同时还要促其自体内消除。能大量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多是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在排泄过程中易被再吸收,不易消除。体内药物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而失去药理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第一步反应使多数药物灭活,但少数例外反而活化,故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第二步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总是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生成多个代谢产物。 生物转化的第二步反应是结合。多数经过氧化反应的药物再经肝微粒体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有些药物还能和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这些结合反应都需要供体参加,例如二磷酸尿嘧啶是葡萄糖醛酸的供体。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生物转化作用受年龄、性别、肝脏疾病及药物等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新生儿生物转化酶发育不全,对药物及毒物的转化能力不足,易发生药物及毒素中毒等。老年人因器官退化,对氨基比林、保泰松等的药物转化能力降低,用药后药效较强,副作用较大。此外,某些药物或毒物可诱导转化酶的合成,使肝脏的生物转化能力增强,称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例如,长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诱导肝微粒体加单氧酶系的合成,从而使机体对苯巴比妥类催眠药产生耐药性。同时,由于加单氧酶特异性较差,可利用诱导作用增强药物代谢和解毒,如用苯巴比妥治疗地高辛中毒。苯巴比妥还可诱导肝微粒体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合成,故临床上用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物质在体内转化代

生物药物分析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生物药物分析:是生物工程制药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课,是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数学、分析化学、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及其技术成就,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药典:是国家对药物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物生产、监控、供应、使用及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令。 3.我国的第一部药典1953年出版,从1963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分一、二部,药典内容一般包括凡例、正文、附录、索引四部分,生物药物收载在第三部分。 4. 美国药典—USP 英国药典—BP 日本药局方—JP 英国副药典或英国准药典—BPC 国际药典—Ph.Int 5.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规则(暂时未找到) 6.生物药物质量的科学管理:(5个) 《良好药物实验研究规范》—GLP 《良好药品生产规范》—GMP 《良好药品供应规范》—GSP 《良好药品临床试验规范》—GCP 分析工作的质量管理—AQC 第二章生物药物的杂质检查 1.药物的杂质:(定义)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药物中存在的杂质其来源主要有两个: (1)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 (2)是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药物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 3.杂质限量:(定义)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容许量,它通常不要求准确测定其含量,只要在杂质含量在一定限度内。 4.杂质限量检查法的特点:只需通过与对照液比较即可判断药物中所含杂质量是否符合限量规定,不需测定杂质的准确含量。

5.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在药典附录中加以规定。一般杂质检查项目有氯化物、硫酸盐、水分、酸、碱、硫化物、硒、氟、氰化物、铁盐、重金属、砷盐、铵盐、易炭化物、干燥失重、炽浊残渣、溶液颜色与澄清度以及有机溶剂残留量等。 氯化物检查法:Cl- ┼Ag+──→AgCl↓ 原理:药物中微量的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混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中氯化物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重金属检查法:重金属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检查时常以铅为代表。 砷盐检查法:砷为毒性杂质,须严格控制其限量。砷盐的检查主要是古蔡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中国药典(2000版)和英国药典(1998)主要采用古蔡法检查药物中微量砷。原理:利用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 溶液澄清度检查法: 级号0.5 1 2 3 4 浊度标准原液(ml) 2.50 5.0 10.0 30.0 50.0 水(ml)97.50 95.0 90.0 70.0 50.0 当供试品溶液的澄清度与所用试剂相同或未超过0.5级浊度标准液时,称为澄清;当供试品溶液的乳色比0.5级明显,而不及1级时,称为浊度0.5级;其余依次类推,分别称为浊度1,2,3级。 炽灼残渣检查法: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加硫酸湿润,先低温再高温(700~800℃)炽灼,使完全炭化,有机物分解挥发,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多为金属的氧化物或无机盐类)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BP称硫酸灰分),称重,判断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干燥失重检查法: (1)常压恒温干燥法; (2)干燥剂干燥法 6.特殊杂质的检查:P31对于生物药物来说,还有一类特殊杂质需要检查,它们是痕量地存

生物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生物药物分析知识点总 结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库一 1、什么是药物?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的物质。2、药物的学科包括哪些? 药物分析(pharmacenticalanalysis)、药理学(pharmacology)、药剂学(pharmaceutics)、药物化学(pharmacentical chemistry) 3、什么是生物药物?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成分,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而形成的一大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物。广义的生物药物包括:(1)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直接提取的各种天然生理活性物质;(2)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4、生物药物的性质(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1)结构相近;(2)药理有效;(3)医疗效果好;(4)浓度低,杂质高;(5)大 分子稳定;(6)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热、重金属、酸碱和ph变化等敏感) 5、药典的定义?药典的简称、版本、三部和内容? (1)定义:记载着各种药品标准和规格的国家法典,是国家管理药品生产 与质量的依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卫生 行政部门主持编写、实施颁布。 (2)简称:Ch.P (3)版本: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4)三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 (5)内容: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6、什么是ADME?各代表什么单词? ADME:药代动力学;A:吸收(absorption);D:分布(distribution);M:代谢(metabolism);E:排泄(excretion) 题库二 1、标准物质的定义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考试题及详细答案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考试题及详细答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生物药物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数学、分析化学、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及其技术成就,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物药物:指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加工的,用作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动植物细胞组织制备的生化药物。 药品标准:是指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 药典: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撰颁布实施,具有法定约束力。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产生的受体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的过程中,大规模生产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 药物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以测定杂质含量。

内消法:是指将一定重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到一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及相对校正因子,按相应公式和方法即可求得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外消法:用已知不同含量的标样系列等量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响应信号与含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定量分析样品时,在测校正曲线相同条件下进同等样量的等测样品,从色谱图上测出峰高或峰面积,在从校正曲线查出样品的含量。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利用免疫学上的抗原-抗体高度特异性反应与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技术的高度灵敏性相结合的超微量分析方法。 酶免疫测定法:利用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抗原或抗体含量的技术。 抗血清的滴度酶免竞争法: 非竞争法 均相法:是指不需要将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便可测定的方法。 非均相法:是指抗原抗体反应后,需要将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志物分离才能测定的方法。 酶的交联 液相酶免疫测定法 酶分析:指利用酶作为分析工具来测定特定物质量的方法。(P97) 终点法:指借助酶反应使被测物质定量地进行转变,在转化完成后,测定底物、产物或辅酶物质等的变化量的方法。 反应速度法:是指通过测定酶促反应速度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的方法。(P104)

生物药物分析

问题:生物药物有哪些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一种分析方法。 答: 化学鉴定法:1、呈色反应鉴别法 2、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 3、荧光反应鉴别法 4、气体生成鉴别法 光谱鉴定法:1、紫外光谱鉴别法 2、红外光谱法 色谱鉴定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气相色谱法 (GC) 3、薄层扫描法(TLC) 定量分析法: 1、酶法 (1)酶活力测定法:是以酶为分析队象,目的在于测定样品中某种酶的含量或活性。 (2)酶分析法:是以酶为分析工具或分析试剂,测定样品中酶以外的其它物质的含量,分析对象可以是酶通过对酶反应速率的测定或生成物等浓度的测定而检测相应物质的含量。 2、电泳法 电泳法是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率向其所带电荷相反方向迁移,基于溶质在电场中的迁移的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 3、理化测定法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4、生物检定法 生物检定法是利用药物对生物体(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微生物等)的作用以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它以药物的药理作用为基础,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通过供试品和相应的标准品或对照品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产生特定生物反应剂量比例,来测的供试品效价。 举例说明:高效液相色谱可以测定药物在肌体内的浓度,并结合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对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 刘湘新等对家兔单剂量静注和灌服儿茶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注给药后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张祚新等应用HPLC法测定了单次混饲口服氧氟沙星(10mg/kg)后,鲤鱼体内不同时问的血浆药物浓度,结果表明,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氧氟沙星适用于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李克等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人口服地尔硫卓缓释片后血药浓度,监测了8名健康人口服盐酸地

生物药物分析

生物药物分析复习 第一章绪论 药物分析的性质: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学科。 药物分析的任务:药物研制过程中的“眼睛”;制定药物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常规药品的检验。 *药品质量标准: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以及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律依据。 *中国药典的内容: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药检工作基本程序:取样,鉴定,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查报告。 酶法分析(终点法,酶循环放大分析法,速度法)是利用酶作为工具对特定物质(底物、辅酶、抑制剂和激动剂等)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终点法(总变量法) 测定原理:先借助酶反应(单个酶反应或几种酶构成的偶联酶反应)使被测物定量的进行转变,然后在转变完成后,测定底物,产物或辅酶物质的变化量,因此称为终点法。 终点法的条件:1.必须有专一地作用该被测物质的酶,并能得到它的制品;2能够确定使这种酶反应接近进行完全的条件;3.反应中底物的减少或产物的增加或辅酶物质的改变等可以借助某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测定;4.在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采用单一酶反应就能进行定量检测。使用终点法测定应注意的问题:酶的底物的专一性(最好是绝对专一性);反应的平衡;反应液中的酶量;反应产物的抑制。 终点法的种类 (一)单酶反应定量法: 1、底物减少量的测定:胞嘧啶(280nm)、腺嘌呤(280nm)和尿酸(293nm或297nm)。 2.产物增加量的测定:(1)各种氨基酸和草酸(2)黄嘌呤、次黄嘌呤以及CoA ** 3.辅酶变化量的测定(理解例子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条件:测定以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的底物的量。 原理:NADH和NADPH在340nm有特征最大吸收峰,而NAD和NADP在340nm却无这一吸收带,故可应用于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反应,通过测定340nm吸光度的变化,就可以对作用相应脱氢酶底物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和指示酶反应偶联的定量法 1.以脱氢酶为指示剂(理解例子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2.以脱氢酶以外的酶作为指示剂 酶循环放大分析法具有化学放大作用,理论上可无限放大其灵敏度。是利用酶循环设计的一种超微分分析法。 步骤:转换反应,循环反应,指示反应 转换反应:以试样中的待测组分为底物,经特异反应生成与待测组分相当的定量循环底物。 循环反应:生成的循环底物反复参加由两个酶反应组成的偶联反应,所得产物量为循环底物的若干倍。 指示反应:采用酶法测定反应产物。由反应产物量及循环次数,计算出循环底物量,再推算出试样中待测组分的量。酶循环放大分析法应用范围 1.有循环底物参加的酶反应的底物或酶可测定(NAD、NADP、CoA) 2.能与以上反应偶联的酶反应的底物或酶可测定(G ATP HK) 酶循环放大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循环之前,必须完全除去转换反应中剩余的辅酶; 2.在循环反应中底物(不是辅酶)必须过量; 3.要用已知量的循环底物做循环反应和指示反应以求得循 免疫分析——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各种物质(药物、激素、蛋白质、微生物等)的方法。 抗原与抗体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免疫球蛋白分子由两条重链(H链)和两条轻链(L链)通过不同数目的二硫键结成Y形。在抗体分子的N端为“多变区”(V区),是抗体分子与抗原决定簇的结合部位;抗体分子的C端为“稳定区”(C区),是抗体抗原特异性部位。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型,而抗体的特异性则取决于抗体Ig Fab段的可变区与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合能力。抗原与抗体通过很弱的短矩引力而结合,如范德华引力、静电引力、氢键及疏水性作用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