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92年以来的中俄关系

1992年以来的中俄关系

1992年以来的中俄关系

一、背景

从1618年俄国沙皇向明朝万历皇帝派遣伊万·佩特林使团开始,中俄两国已有395年的交往历史。几百年间,中俄经历三次结盟(1896年,1945年,1950年),签订了10个重要的双边条约:1689年尼布楚条约,1851年伊犁条约,1858年瑷珲条约、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二、1992年以来的中俄关系

(一)互视友好国家

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2年12月17日―19日,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二)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随后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希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双方签署了第二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就是两国的战略级别提高,在伙伴关系的框架内来构筑双边关系的内容、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这种关系既不是结盟,也不针对第三国。同时,两国还签署了《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

(三)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了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协作分三个层次:全球性问题领域、地区安全领域和双边合作领域。机制化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运作方式的重要特点,主要内容包括:

1.高层定期政治会晤制度。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每年会晤一次,两国外长常来常往,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元首间热线电话联系。

2.双方合作协调和指导制度。两国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统管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能源、运输、核能等一系列重要领域的合作,敦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3.国际磋商制度。两国将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在各个级别上就涉及各自重大利益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地区性重大问题交流信息,认真探讨,制订对策,协调立场,相互配合。

4.民间交往制度。两国已建立起跨世纪的综合性民间友好机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加强人民之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加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础。

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96年4月―1999年3月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两国的合作领域超出了纯双边关系的范畴,协作的核心问题是两国反对北约东扩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台湾问题的解决,协作的利益重心并不重叠。1997年4月22至26日,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23日,两国元首签署《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设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1999年3月―2001年9月是第二阶段。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大规模的空袭。同月17日和18日,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法案》。上述事态促使中俄两国将协作的领域扩大到维护联合国在后冷战时期防止和处理地区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以确保全球核领域的战略稳定等方面,双方协作领域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1999年11月和2000年9月中俄两国联合20多个国家两次向联合国提出反对违背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议案。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2001年7月16日,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双方主张两国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意识形态化、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条约的签订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条约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强化了睦邻友好的和平理念,为新世纪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001年“9?11”事件后,中俄战略协作进入新阶段。这一时期,中俄战略协呈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除继续就地区和全球重大问题上协调立场、共同行动之外,将协作的重心向双边问题上转移;二是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

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

在政治和安全领域,2005年6月底至7月初,胡锦涛主席访俄,同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23日,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总统访华,同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10年9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再次访华,同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中俄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再次访俄,同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12年6月,普京总统访华,同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同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在具体成果上,一方面,双方达成了以下共识和举措: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加强反恐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主张在恪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基础上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和朝鲜核问题;反对武力干涉解决叙利亚危机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强行推动“政权更迭”;本着循序渐进,务实创新、开放对话精神,全面发展“金砖国家”间各领域务实合作;主张在遵循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亚太地区建立开放、透明、平等、包容的安全和合作架构;支持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中发挥中心协调作用。

另一方面,双方通过谈判,最后的边界问题也获得彻底的解决。2008年7月21日,两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拉夫罗夫共同签署了《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该议定书连同《中苏东段国界协定》(1991年5月16日)、《中俄西段国界协定》(1994年9月3日)、《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2004年10月14日),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全线勘定。2008年10月14日,中俄在黑瞎子岛举行了中俄两国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这标志着历经多年谈判,半个黑瞎子岛回归中国。中国和俄罗斯最后的边界问题也获得彻底的解决。

在军事领域,双方加强了军事技术交流和军品贸易,这对于振兴俄罗斯军工产业,对于迅速提升中国国防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俄还不定期地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如“和平使命”军事演习、“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等。2003—2013年,已举行了8次联合军事演习。联合军事演习是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巩固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战略协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对提高两国军事能力以共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具有积极作用。

在经济和环境领域,主要有以下共识和举措: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共同维护

两国、地区以及世界的能源安全;深化高科技领域合作,在航空制造领域开展联合研制、联合生产等大项目合作;加强中国货物经由俄罗斯铁路和远东地区港口过境运输合作;积极推动扩大双边金融合作,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信贷等领域推广使用本币;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协调与合作;支持二十国集团(G20)为完善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所作的努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础上,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努力推进国际谈判,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人文领域,双方也加强了各方面的交流,比如,举办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睦邻友好年”、中小学生赴俄(华)夏令营、青年学生赴俄(华)研修等活动。中俄文化交流增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促进了两国各领域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传统友谊,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友好关系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机制的建立,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经济合作是中俄关系中的最重要内容;第三,军事信任不断提高,两国安全感增强;第四,在国际问题上两国共识增加。

三、中俄友好的原因

(一)安全因素

从俄罗斯看,俄罗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继续保持对中国的军事优势,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不对俄罗斯构成现实威胁。从中国看,俄罗斯同中国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是中国最大邻国,中俄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整体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

(二)政治因素

俄方坚定支持中方在台湾、涉藏、涉疆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支持中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方支持俄方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和促进整个高加索地区乃至独联体的和平稳定所作的努力。

(三)美国因素

从两国面临的国际大环境看,美国继续推行称霸世界战略,对中俄进行遏制和挤压,中俄共同面临来自美国的威胁与挑战。对俄罗斯,美国曾一再批评普京的内外政策,对普京将俄罗斯带向何方的疑虑不断上升,防俄、遏俄重新突出,俄罗斯对美国的不满、失望情绪也在上升。对中国,美国也在经贸易、人权、台

湾、钓鱼岛和南海领土争端等问题上指责中国,美国防华遏华的政策没有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从中俄两国共同的周边环境看,美借反恐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在独联体地区和缅甸策动和支持“颜色革命”,使中俄两国的周边地区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两国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以稳定周边环境。因此,双方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四)经济和科技因素

中俄两国均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和军工技术、产品,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制造业技术、产品,都能给对方以补充,全面推进双方经贸合作对确保中俄整体关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中俄贸易额达892.1亿美元。其中,出口495.9亿美元,进口396.2亿美元。俄罗斯为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四、中俄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俄罗斯某些媒体对华不信任,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中国威胁论”、“非法移民”和边界问题。

(一)“中国威胁论”

因为中国经济力量的增强,也因为2003年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口号。某些俄罗斯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和平崛起”这回事。中国曾经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如果武力收复台湾成功,中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就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主义情绪将会沸腾,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中国很可能要收复被俄国夺走的土地。还有一些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在完成武器装备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后,将在亚太地区实行以武力为基础的扩张主义政策。因此,他们建议俄罗斯政府奉行“与美、日合作,包括政治军事合作,以消除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威胁”。所幸的是,俄罗斯政府并不赞成“中国威胁论”,领导人出来讲话,公开表示中国对俄罗斯并不构成威胁,并作解释工作。

(二)“非法移民”和“中国人口扩张论”

这是与中国毗邻地区的俄罗斯领导者们所偏爱的话题,并不时出现在俄媒体和政治家的声明中。有人用从几十万到500万不等的数字来估量在俄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人数。甚至有异想天开者认为,中国政府制定了“某种有目的的向俄罗斯移民的计划”,从而在事实上“占领”俄土地。但是,事实上,据1989年俄罗斯人口普查结果,在俄境内自认为中国公民者仅有7万人。中国公民大批进入俄罗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人到俄罗斯只是要销售运去的商品,而不是要

以移民身份定居。俄罗斯持中国“非法移民”论者显然混淆了“人口流动”与“移民”这两个基本概念。目前,每年来中国的俄罗斯人和赴俄的中国人数目大体相等,都为100万左右,但中国从未将俄罗斯人视为移民。

俄罗斯远东地区个别官员为了拉选票,有意散布“中国人口扩张论”。他们的论据是:“一旦中国人在州里的比例超过俄罗斯人,就会选中国人当州长,宣布该州脱离俄罗斯,加入中国。”不论怎么说,俄罗斯远东地区缺少劳动力毕竟是事实,中国向该地区有组织地输出有一定资质的劳动力,对当地的建筑、林业、农业和餐饮业起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三)边界问题

中俄边界的历史形成源于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19世纪,沙皇俄国利用中国的衰弱,以各种条约瓜分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人认为这些条约是不平等的,是以武力强加给中国的。虽然2001年中国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里明确表示中方对俄方“没有领土要求……严格遵守两国间的国界”,但仍有俄罗斯人对此不放心。

上述“不和谐音”并非俄罗斯的主流民意,总体上看,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还是非常友好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