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再议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摘要:将理工科教学与人文哲理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运用理工科的知识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纷杂的社会现象,并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是自然学科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该文通过物理化学中的开尔文公式、精馏原理、可逆过程、熵增原理等基本理论诠释了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哲理,如新鲜事物产生的阻力、人才选拔机制、国家GDP增长速度与环境保护之矛盾、社会发展多元化等现象。

关键词:物理化学、熵、可逆过程、精馏原理

目前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素质的交叉,素质教育也是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又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热点问题。著名的《耶鲁报告》肯定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然后无论人文教育家们如何呼吁,科学教育仍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如何在各自学科中,尤其是在理工科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理工科教师从本学科理论知识中充分挖掘存在的人文资源,为在理工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素材。作为理工科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社会和关注社会,并能运用理工科的知识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纷杂的社会现象,并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这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1-3]。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大学中化学或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堪称化学中的哲学,虽然教科书中没有直接出现哲学术语,但是其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和认识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从哲学观点来渗透和融合到日常生活或者社会发展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树立科学方法运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物理化学的哲学内涵,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然科学最终与人文哲学融为一体。本文就教学中的体会谈谈物理化学中蕴涵的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哲理。

1 开尔文公式诠释社会进步中新事物的完美蜕变需要借助外界力量

ρ

γr 2P r P ln RT M = 公式1 开尔文公式(公式1)描述了在一定温度T 下:某物质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Pr 与其表面张力γ、曲率半径r 、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汽压P 、分子量M 、密度ρ之间的定量关系,Pr 特指小液滴或小气泡的蒸汽压。对于小液滴,r >0,则Pr >P ,即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要大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而且液滴半径越小,其饱和蒸气压增大得越多。将此理论应用到大雨来临之前的大气中,此时大量气体中将要产生新的相态-小液滴,当小液滴从无限小开始形成的过程中,其蒸汽压要远远大于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人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大雨来临之前闷热难耐,要想缩短小液体的形成时间,就需要借助新的固体微粒作为新的相态-小液滴的附着点,进而加快小液滴从无到有的形成进程。开尔文公式也可应用于沸腾前液体中将要产生的小气泡的情景,此时对小气泡而言r <0,则Pr <P 。即小气泡的饱和蒸气压要小于同温度下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而且气泡半径越小,其蒸气压越小。要想使得小气泡的蒸汽压达到外界大气压强而气化,势必需要升高温度,这就是产生过热液体的原因,要想缩短过热液体存在时间以尽快达到蒸发状态,同样需要借助新的微粒作为新的相态-小气泡的附着点,以加快气泡从无到有的进程,这正是沸石的作用。加热前沸石中大量孔隙中潜伏着大量气体,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沸石中的气体进入液相,成为新气泡的附着点,进而缩短了气泡形成的过程。

这一科学原理可以上升到哲学范畴,即人类社会每一次制度的进步、新鲜事物的诞生都要面临具大的社会阻力,要想冲破层层障碍,只有借助外力才能实现完美蜕变。

2 精馏原理诠释中国人才选拔体制

精馏塔的分离原理是借助混合物中各组分相对挥发度的差异,经过多次气化和多次冷凝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精馏塔的进料位置,不同蒸发能力的混合物一同进入塔的进料板,其中较轻组分以气体形式沿着塔板上行、较重组分以液体形式下行。在塔内的每块塔板上均伴随着冷的下行液体和热的上升气体的换热,并进行传质。塔板中下行液体中部分轻组分遇热蒸发可能进入上行气体中,反之,上升气体中的重组分遇冷的液体可能被冷凝而进入下行液体中。每个塔板都进行以上的变化。最后最轻组分、次轻组分、...、次重组分、最重组分依次从塔的上部到下部分流出。如果以原油为原料进入精馏塔中,则从塔顶到塔底依次得到了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我们可以将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蒸发能力比喻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精馏塔相当于中国的人才选拔体制。由于家庭教育背景、天赋,学习能力的差异,

进料板相当于人生遇到的第一次选拔-中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上行期,学习能力差的进入下行期。每块塔板相当于每次小的选拔赛,下行的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上行,反之上行的学生中也同样有被甩下来进入下行期。最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历经每块塔板的考验最终进入塔顶,相当于高考位于前列的学生,而下行的学生由于没有抓住每次机会,最终被从塔底甩出。笔者在课堂上讲授精馏原理时用以上案例做比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 可逆体积功诠释国家GDP 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可逆过程是指热力学系统在状态变化时经历的一种理想过程。热力学系统由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后,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即能使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又能完全消除过程对外界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无论采用何种办法都不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以上的可逆过程可以借助气体的恒温压缩和恒温膨胀完成循环过程以实现系统与环境功的交换进行解释。参看图1,系统从始态D (V 1,P 1)恒温膨胀到终态C (V 2,P 2),再恒温压缩至始态D (V 1,P 1),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如果循环是由一步膨胀和一步压缩构成,则膨胀阶段系统对环境做的功等于矩形ABCD 的面积,将终态C (V 2,P 2)再经历一步压缩至始态D (V 1,P 1),压缩阶段需要消耗环境的功等于矩形面积ABC'D',以上的循环过程,当系统恢复原状(V 1,P 1)时,消耗环境的功与系统对环境做的功差值等于矩形CDD'C'的面积。

图1 一步膨胀一步压缩完成循环过程系统与环境功的交换示意图

V

P (V 1,P 1) (V 2,P 2) A D B C'

D' C

图2 两步膨胀两步压缩完成循环过程系统与环境功的交换示意图 如果完成的循环过程是由两步膨胀和两步压缩构成,参看图2。则消耗环境的功与系统对环境做的功的差值等于两个白色矩形区域的面积之和,以此类推,当完成循环过程由无限次膨胀和无限次压缩构成,则膨胀过程和压缩过程与环境交换功均是曲线CD 下的面积,说明完成循环,系统恢复原状时,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正好抵消,系统循环过程没有对环境留下任何痕迹,这种无限次的压缩和无限次的膨胀循环就叫可逆过程。容易想象,循环速度与压缩或膨胀的次数有直接关系,循环由一次膨胀和一次压缩组成,速度最快,但是透支环境功最大,反之循环由无限次膨胀和无限压缩组成,速度最慢,甚至实际过程是无法实现的,但是系统与环境交换功正好抵消。由此说明,对一个循环过程,追求速度势必以消耗环境功为代价的,而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人是什么? 人就是环境,所作的各项工作可看成是系统,我们都希望在人生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从系统中得到最大的功。笔者在讲授该部分内容中,将环境比喻成贪婪的人类。当系统膨胀对环境做功时,人类想获得最大功;当系统压缩消耗环境能量时,人类又想付出最小功。想实现以上梦想,需要无限缓慢的膨胀或无限缓慢的压缩速度,这当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态。而现实中人类要追求发展速度时,必将会以损失能量为代价的,这种功的透支直接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当追求高的GDP 时,势必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学生通过抽象的物理化学中的可逆体积功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国家控制GDP 的原因,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V

P

(V 1,P 1) (V 2,P 2) A D B D C

4 熵增加原理诠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熵的提出来源于人对时间,对宇宙的思考,熵是用来衡量一个实际发生过程中产生无用功的一种状态函数。熵增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热力学系统从一个平衡态经过绝热过程达到另一平衡态,它的熵永不减少。如果过程是可逆的,则熵不变,如果过程是不可逆的,则熵值增加。热力学第一定律诠释的能量守恒,即能量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诠释了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熵增加的方向进行,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在整个宇宙当中,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时,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变得不可利用。即大量人类制造的化工产品、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不可能再变成有利的东西,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走向“热寂”,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的死亡。按照一些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家观点,熵的概念被其移植到社会学中。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熵”,即社会生存状态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程度将不断增加,现代社会中恐怖主义肆虐,疾病疫病流行,社会革命,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缩短,人性物化都是社会“熵”增加的表征。由此熵进入到了哲学领域,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世界从秩序到混乱、从生机勃勃到最终消亡的发展规律[4,5]。

结论:在当前呼吁大学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的背景下,把学生培养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才是我们每个大学老师的责任。如何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来挖掘传递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关于在理科教学中融入并传递人文精神的新思考以物理化学的教学为例,曾义,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25-27

2、案例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李学峰,赵艳茹,大学化学,2012,27(5)15-17

3、物理化学课程对人生的启示,杨菊香,刘振,朱蕾,广州化工,2013,41(12):231-232

4、从熵、熵变谈辩证思维与科学发现,赵刚,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9(4):102-103

5、熵的泛化及应用,吴瓶,姜黎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19(4)28-31

6、

物理化学计算题1

一、1 mol 理想气体由1013.25 kPa ,5 dm 3,609.4 K 反抗恒外压101.325 kPa 膨胀至40 dm 3 ,压力等于外压,求此过程的W 、Q 、△U 、△H 、△S 、△A 、△G 。已知C V ,m =12.5 J ·mol -1 ·K -1 ;始态熵值S 1=200 J ·K -1 。 解:K K T V p V p T 5.4874.6095 40 101111222=??== ()()()()()()()()3332111,211 1 ,21101.32510405 3.54610 3.546112.5487.5609.4 1.524112.58.314487.5609.4 2.5371.524 3.546 2.022amb V m p m W p V V Pa m J kJ U nC T T mol J mol K K kJ H nC T T mol J mol K K kJ Q U W kJ kJ ----=--=-?-=-?=-?=-=???-=-?=-=?+??-=-=?-=---=kJ ()()1111122,1111 21487.51112.58.314ln 8.314ln 14.67609.41014.67200214.67p m T p S nC ln nRln mol J mol K J mol K J K T p S S S J K J K -------? ??=-=+??-??=???? ?=?+=+?=?()()3 2211 2.53710487.5214.5609.420014.77G H T S T S J kJ ???=?--=-?-?--=?? 二、始态为T 1=300 K ,p 1=200 kPa 的某双原子理想气体1 mol ,经先绝热可逆膨胀使压力降到100 kPa ,再恒压加热到 T 2=300 K ,p 2=100 kPa 的终态,求整个过程的Q ,△U ,△H ,△S ,△G 。 J K J K S T H G K J molRln p p nRln S H U 1729762.53000762.51210;01121-=??-=?-?=??===?=?=?-- ()()()J K R mol T T nC H Q Q K K T p p T m p 15681.2463002 711.246300223,224.14.1111212=-=-=?===?=??? ? ??=--γ γ 四、甲醇(CH 3OH )在 101.325 kPa 下的沸点(正常沸点)为 64.65℃,在此条件下的摩尔蒸发焓Δvap H m =35.32kJ ·mol-1。求在上述温度压力条件下,1 kg 液态甲醇全部成为甲醇蒸气时的Q 、W 、ΔU 、ΔH ,ΔS 及ΔG 。视甲醇蒸气为理想气体。 解:根据题意可知,此蒸发过程是在相变温度及其平衡压力下进行的可逆相变化过程,若视甲醇蒸气为理想气体,且忽略液态甲醇的体积,则有kJ kJ H M m H n H Q m vap m vap p 30.1102)32.3532 1000 (=?=?= ?=?= kJ J RT g n l V g V p W 65.87)]15.27365.64(3145.832 1000 [)()]()([-=+??-=-=--= kJ kJ W Q U 65.1014)65.8730.1102(=-=+=? 1263.3)15.27365.64/(30.1102/-?=+==?K kJ K kJ T Q S r 0=?G

刘禹锡的哲理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刘禹锡的哲理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

20种哲学思辨关系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1、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2、整体与部分

物理化学计算题答案

物理化学计算题目 1、已知反应 (CH 3)2CHOH(g) == (CH 3)2CO(g) + H 2(g) 的C p ,m = 16.72 11mol K J -?-??,在 457.4 K 时的K =0.36,在298.2 K 时的?r H = 61.5 kJ ·mol -1,求500 K 时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1、解:?r H (T )= ?r H (298.15 K)+()B m ,298.2K B p T C ? ∑ν = 61.5×10 3 J ·mol -1+16.72 11mol K J --??(T -298.15 K) = 56.5 ×10 3 J ·mol -1+16.72 11mol K J --??×T (2分) d ln K /d T = ?r H / (RT 2 )= 2 1 113mol K J 16.72mol J 015.56RT ---??+?? = 1.445 则 K ( 500 K) = 1.53 2、反应2O 2(g) + S 2(g) == 2SO 2(g) 在298 K 至2 000 K 之间的K 与T 的关系为 : () 37852 lg 7.57/K K T θ= - 。求 (1)反应在298 ~2 000K 之间的平均反应的标准摩尔焓; (2) 1 000 K 时的K 。 2、解:(1)?r H = -2.303×8.314 11mol K J -?-??×37 852 K = -724.8 kJ ·mol -1 (3分) (2) K (1 000 K) = 3057.7100085237109.110?=??? ??- (6分) 3、几种物质298 K 的?f H (B, T )和S (B, T ) 如下: 物 质 ?f H (B, 298 K) / k J · mol -1 S (B, 298 K) / J - K -1 - mol -1 ,11 p m C J mol K --?? HCl (g ) - 92.307 186.76 29.1 H 2(g ) 0 130.6 28.82 Cl 2(g ) 223.0 33.91 求反应 H 2 (g) + Cl 2 (g) == 2 HCl (g) 的K (500K)。 3、解:?r H (298 K) = νB ∑?f H (B ,298 K)=2×(-92.307)=184.6 k J. mol -1 ?r S (298 K) =∑B νB S (B ,298 K)= 2×186.76-130.6-223=19.921 1 --??K mol J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共20篇)高品质版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1): 大自然的音乐 早晨,好清爽,凝聚在树上的露珠有的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的清脆的声音丁东丁东,个性好听。有的滴落在泥土里,给花儿浇水,让花儿勃勃生机,给大地添加色彩。 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像一千个侠客在天边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诗人在云头吟咏。这时雨丝像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旋律。雨打在屋檐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像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哭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奏出一首激动人心的乐章。 直至下午,雨才悄悄地停了。从远处的山林里传来几声犬吠,忽然向起了优美的小曲,我随着小曲的步调慢慢地走进山林,一群鸟儿正在唱和着美丽的祖国,我听得入迷,仿佛自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跟着他们也唱了起来。 直至夕阳亲吻这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给拉回来。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林中的音乐团,带着满怀的好情绪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听见草丛中的小虫在欢快地叫着,发出犹如灵泉一般的催眠曲。 我躺在草丛中一边听着优美的乐曲,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色。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2): 大自然的启示 留心大自然,你会发现,灿烂的阳光昭示着无私,广阔的海洋显示着宽容,就连墙角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也能带给我们期望。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阳光。阳光是无私的,无论你美或丑,富或贱,善或恶,阳光都毫不吝啬地撒下光辉,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阳光的无私,教会我们要学会奉献,要忠于自我的职业,不懈努力;要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用透明的心看世界阳光的无私,为我们镀上真善美的光环,我相信,虚伪、残忍、丑陋,会慢慢缩小、减少,再缩小、再减少让阳光,撒满心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听着浪花拍击着礁石的声音,就像是浪花正将我们心中自私、怨恨、妒忌的大石块狠狠击碎一样。心,顿时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计较这蔚蓝而广阔的大海,显示出的正是海纳百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案

主备人:教学设计第 6份 备课10 月11 日星期 3 第 1 课时 新授课型计划授 课时间 月日星期第节 课题大自然中的发现准备放大镜、装材料的纸盒、学生自己考察带回的自然物品。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2.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通过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习目标1.能够学会借助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2.能给找到的物体分类。 重点 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难点 能给自己采集的物品分类。 教学流程(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含设计意图)复备(一)教学导入: 我们可以怎样来观察物体?(看、闻、尝、摸等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我们从大自然中带回来的 物品,看看有什么发现。(板题:大自然中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观察我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结合搜集的岩石、叶片、小虫等,让学生说一说使用放大镜观 察前后对同一物品观察的差异和收获。 3.学生按计划分组观察自己的物品。 4.汇报交流观察结果。要求学生如实描述观察情况并按自己喜欢的 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二:给物品分类。 (1)请学生依据观察记录,给自己小组的大自然物品进行整理 分类。 (2)在分类时要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分,从而确定分类标准。(分 类标准是基于观察到的特征) (3)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4)汇报交流。学生的分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如果有没想到的 教师利用科技指导。 活动三;考察交流会。 1.各组将观察、整理的物品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报,重点说一说自 己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2.教师总结并评价。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cc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哲理思辨类作文

哲理思辨类作文立意指导 执笔人:刘瑞香王伟使用时间:2015-05-24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不写成诗歌。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以名言名句为形式,以哲理思辨能力为考查点的材料型作文题,符合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鲜明趋势。材料的意图要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修养,对自然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文化等多维角度进行思考与认识。 材料讲述两层含义:一是谦卑可以化为伟大;二是渺小可以化为伟大。而两者转变的媒介是信心。人只有在自信的前提下,才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是两句话的共同点,但是材料的两句话侧重有所不同,第一句还侧重了谦卑,所以立意表述中要把握好“自信”与“谦卑”的度——我们要自信,又切忌自高自大;我们要谦卑,但绝非自卑。只有不卑不亢,才能赢得世界。因此我们的立意可以如下表述,任选其一写作即可。 (1)谦卑与伟大;(2)自信与伟大; (3)不卑不亢,赢得世界(实现伟大); (4)谦且信,方可成大事谦卑做人,自信做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寻求自由。” 也有人说:“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不写成诗歌。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考查哲理思辨能力的材料型作文题,符合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鲜明趋势。材料的意图要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人生,从人性的角度,触摸生命与精神的内核,引导考生对人的生存与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究。 材料的第一句话说明人类活着只是为了寻求自由或者说人为自由而生存;第二句话阐明人类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求自由,也可以在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二者结合一起简而言之是这个世界有自由,也有不自由,看你如何去把握。在“自由与不自由”的框架下,选择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立意即可,但是无论选取哪个方面,都要阐明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参考立意角度有: (1)追求自由永远是人类的天职 (2)在不自由中寻求自由 (3)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4)自由与不自由(限制、限制)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潍坊一中) 罗丹把自己约束在雕塑的世界里,柴可夫斯基则专注于音乐,但他们都获得了创作的

大自然的发现作文

大自然的发现作文 大自然的发现作文 我和三个小伙伴及一个队长,结队到番禺神木文化园春游。在这个文化园,有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和鸟儿。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观察一下鸟儿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走进文化园时,阳光灿烂,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鸟巢,却欲出来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小鸟出来时,被一个小青年袭击过来。 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个焦急的队长说:“你的想想办法啊!”队长却若无其事的答道:“捉就捉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队长的冷静,招来了同伴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队长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鸟儿,朝草地走去。那位青年到手的鸟儿丢掉,只好颓丧的走了。 然后,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队长抱走鸟儿不久,成群的鸟儿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原来那只而是“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鸟巢。那只鸟儿被队长引向草地,巢中的鸟儿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一只鸟儿安全了,数十只鸟儿被小青年捉走了。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我们有时候帮助别人,要想想后果会怎么样。不然就会好心办坏事。

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一天,我在公园散步时,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一阵微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极了!这一片爬山虎翠绿翠绿的,像一块块翡翠挂在墙上。我走向这片爬山虎,翻开它的叶子一看,一只只扁扁的、圆圆的脚粘在墙上,看起来很滑稽。我本来想拔下来带回家仔细研究一下爬山虎的脚。谁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拔不下来。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家上网查一下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一回到家,我立刻打开电脑,上“百度”一搜,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爬山虎的脚上含有磁性,因此粘在墙上拔不下来。不过,爬山虎的脚和茎分开了,它的脚虽然没有了营养,依然还在墙上牢牢地粘住。假如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拔下它的脚。从爬山虎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于面对。就像有些人将爬山虎茎和脚分开后,想把它的脚拔下来,但爬山虎依然坚持着,即使只有一丝希望…… 大家也一定在生活中观察过植物吧?赶快和我分享一下吧!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到处欢歌笑语,到处鸟语花香。给你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吧! 东风公园里,冬天光秃秃的树干上点缀着点点嫩芽。虽

诗中哲理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哲理: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看似陷入没有出路的境地,只要不屈不挠,努力前进,成功往往就在前面等你。)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哲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3.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哲理: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常用来比喻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哲理: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少年时光,不要等到年老徒增伤悲。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哲理: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哲理: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哲理: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

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

善4恶 韩非子说,''车匠造好车子,就希J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韩非子这番话你是否认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结合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一一“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思考灵魂的善恶给自己、他人、社会产生的影响。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底,就是黄金”,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不错的,人生若无善良,生命便失去光彩,灵魂便走向枯萎;社会若无善良,社会便处处成为荒芜的沙漠,人间便处处是凄寒的严冬。善良让人性闪光,让人格伟大,让社会和谐,让世界温馨。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 一一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 一一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 一一干坏事,随着的积聚,必然“灭身” 一一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古之孔圣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务必要把这项任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多做“积善成仁”的事。只要联系实际,展开来写,就能写出好文章。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对比的行为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善与恶的作用来选材,突出善与恶给个人、他人与社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豆与萁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木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沬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箕〃来比喻手足相残, 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箕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箕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屮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岀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米展开文章;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作用来选材,突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柱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了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会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邹忌讽齐王纳凍如此,欧阳修谈论唐朝纵囚如此,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以《温柔的批判》为题,立意合理,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714200222069物理化学习题集(离线选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物理化学》课程作业(选做) 姓名: 孔小柯 学 号: 714200222069 年级: 14秋 学习中心: 华家池医学中心 —————————————————————————————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判断题 1. 状态函数改变后,状态一定改变。 2. 不做非体积功是指系统的始态和终态的体积相同。 3. O 2(g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4. H 2O (l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5. H 2和O 2在绝热钢瓶中发生反应的△U 等于零。 二、单选题 1. 是状态函数。 A .G B .△U C .W D .Q 2. 具有广度性质。 A .T B 、U C .P D .ρ(密度) 3. 具有强度性质。 A .S B .V C .G D .η(粘度) 4. 101.325kPa 和273.15K 的水等温等压变为冰,该过程的 。 A .Q>0 B .△U =0 C .△H>0 D .△H<0 5. 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其体积从V 1增大到V 2,则系统做功为 。 A .W=0 B .W>0 C .W<0 D .1 2 ln V V nRT W =

三、填空题 1.最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零(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 2.完全燃烧产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零(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 3.在充满氧气的定容绝热反应器中,石墨剧烈燃烧。若以反应器以及其中所有物质为系 统,则该过程的△H 零(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 4.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5.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CO(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填“小于”、“大于” 或“等于” )。 6.H2(g)的标准摩尔燃烧焓H2O(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填“小于”、“大于” 或“等于” )。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状态函数? 2.什么是等压过程? 3.什么是热力学能? 4.什么是体积功? 5.可逆过程有哪些特点? 6.什么是理想气体?

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

课题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是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 学生分析 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1.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 4.引导学生表达自己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为学生今后的探索播下兴趣的种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策略小班化特色课堂体现 一激发情趣,游戏引路1.小游戏:猜一猜、连一连。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资料,考考大家, 看这些设计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请连线。 日光灯雷达迷彩服衣服上拉链锯子 蝴蝶苍耳籽萤火虫蝙蝠有齿的叶子 2.大自然魅力无穷,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乐于观察,善于 发现,就一定能得到很多启示。现在,“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 习成果汇报会正式开始。 小游戏以激发学 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启 迪学生热爱科学,积累 写作素材。 二、奇思妙想,开启心路1.同学们在头脑中“放放电影”,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 的过程与心得。 2.“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惊喜 吗?说说你的发现、发现的过程或者你的感受,来和大家共享。展 示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进行介绍。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吸引力, 谁的资料最全面,谁的点子最新奇。 △我国上海一家医院里的一个大夫,偶然发现一个病人在小便之 后,很多蚂蚁都来吃,深受启发,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他的尿是甜 的,后来发明了今天能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 △我觉得拱形桥梁特点很奇怪。上网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一种 力学原理。 △我觉得大自然太神奇了。当我们满世界去寻找,原来我们身边 的很多东西都是受大自然的启发。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我的体会 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去寻找答案,一定会从中获得无穷的 乐趣! …… 3.你有什么不明白吗?可以向台上的同学请教提问,发言者可以当 即回答,也可讲完后解答,还可以请台下的老师、同学解答。 引导学生先说后 写,通过汇报、交流来 打开行文的思路,引导 学生理出自己的写作 思路,降低了习作的难 度。 1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推荐作文素材:哲理思辨文章

哲理·思辨 No17:上帝规则,魔鬼规则 No18:决定规则的人闷声不响 No19:你以为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 N020:你知道,欧洲很多教堂也刻满了字吗 推荐语:思辨和哲理是作文获取高分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诙谐的语言和荒唐的人世故事,表达了人生和社会、进化和发展等方面的哲理思考,其观点、材料和语言对作文备考都大有裨益。 No17:上帝规则,魔鬼规则 上帝先创造蚊子,人睡不着,被咬得起包,整夜抓挠,他再接着创造蚊帐,人杀了一头公羊作燔祭感谢他。 他要雅典有了苏格拉底,争吵、在神庙的白墙上做几何论证、败坏青年,贵族不堪其扰,向他们的神父诉苦,他就又调好了鸩,苏格拉底喝了,雅典重归安宁。 他先让人的长辈死掉,尸体搞乱了人的生活秩序,人想了很多解决方法,美食主义者吃了,艺术家在外面浇上蜡做成装饰品,实用主义者用来盖房子,上帝在此时发明了葬礼。 人先产生青春忧虑,留了长发、写诗、仰望星空、长吁短叹、向隅而泣,夹着《上帝诗选》彷徨,嘴里念叨:活着还是死去,是个问题。他说,要有爱情! 他先让人摔倒,然后扶起来,如果摔掉了牙齿,他会顺手做个牙医; 上帝规则是:先给痛苦,然后给出路。 魔鬼先创造了猫,它爪子划破了人的皮肤和他的真皮沙发、偷吃了熏肉、咬了孩子的耳朵,人就抱怨,羞愧的魔鬼赶快弄出了老鼠。 他在帐篷边和城市外面无所事事地游荡,魔鬼其实很无聊,在山上、平原上挖了成千上万个坑,人们就在报纸上谴责他:魔鬼这样乱挖坑是不讲道德的、不环保的行为,人类深表遗憾。他只好连夜加班制造瘟疫,让坑起作用。 他失眠时造了讽刺作家,讽刺作家没有素材,赖在魔鬼家里,吃他的用他的,撞坏了他的跑车,有个大胆的还泡了他的马子,他吓得让世界有了腐败、仇恨、自以为是、官僚和荒唐,好歹把这帮人哄去写作了。 在现实中失意的魔鬼决心做学问去,写了本《概率论初步》,怕人笑他空想,他在出版论著之前发明了老虎机、二十一点、骰子、牌九、麻将和拉斯维加斯。 他把自己的屁装在铁罐里,外面写着闻者必扑,随后培育出了蟑螂。 魔鬼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将之合理化。 【押题解读】 办法总比问题多,困境之中有出路。上帝规则其实就是生活规则。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难、挫折总是如影随形,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办法总比问题多,困境之中有出路,一切悲观的态度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只能设法征服困难,张扬人的威信。 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因时而化。所谓魔鬼规则,其实就是荒唐规则。黑格尔说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而许多合理的东西却始于荒唐,或是荒唐的发展,或是荒唐的演变,或是对荒唐的克服。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类不可用主观的标准去衡量其是非善恶,而只能顺其自然,因时而化。 推荐语:我们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设置了基本规则,让人们按照这些规则行事。决定基本规则的人是高明的,但他们往往闷声不响,人们也常常忽略了他们,但他们是社会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角色。

大自然中的发现作文从小事中发现美作文

大自然中的发现作文-从小事中发现 美作文 作文:我发现的美 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在我们社会,生活中都在显现。只要你学会去认真发现美,认真感受美。就会懂得"美"。 记得那一次,爸妈不在家。我急匆匆走进学校,发现此时的天已是灰蒙蒙的,弄得我快喘不过气来。那时的我并没有带伞,哪想到会下雨。我心不在焉地听课,望着窗外的树摇摇晃晃,心里有些着急:"快下雨了!真糟糕!我这脑袋,出门也不带伞以防后患。爸妈也不在家,阿弥陀佛千万不要下雨-…"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功夫,老天

爷就扯下了脸,发起脾气来,猛然间,天空变得十分阴森,乌云像被撕破了一样,"哗啦……"天上就把雨"泼"下来,不,那不是"泼",那是"倒"下来。雷公电母也来凑热闹,"霹!咔!"窗外,已是一片朦胧,隐约能看见树木扭动的身姿。 我就这样挨着。终于挨到了放学。 可我没有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撑着伞回家了,最后只剩下孤独的我。我不时望着学校门口,企盼"救星"的到来。 终于,雨中出现了一个娇小身影。我定睛细看,"是你?"她是我的同学,她家里并不富裕,可能连把好伞都没有。"你快回去啊!来这干什么。"她低下头摆弄着又旧又破的伞说:"我看见你没带伞嘛,所以回家去拿!喏!"她指着伞,"伞有点破,但还是能用的。"她说着抓起一缕湿漉漉的头发拧一把,水就被挤出来,她的全身湿透了。看着她这样,心里好心疼,又不忍心拒

绝,只好说:"我拿伞,你怎么办?""没什么的啦!我身子壮啦!"你身子明明很……""行了!走啦!"她打断的我的话,一把搂住我,撑着伞冲进雨中。 一路上,她老是杷把伞往我这边推,她的胳膊肘连同袖子都湿了,我停下脚步,说:"我撑伞,你那样很累。"可她好像知道我的用意,就是不肯:"不用啦!一个人累比两个人累好,这样,是会吃亏的,而且,我就陪你走会儿,就回家。""你没伞啊!不如,到我家喝杯茶,我给你把伞,你再回家。"她不在乎地说:"不要啦!家里还有活要干的。拜拜!""你-…"还没等我说完,她就搭着双手扣到头上跑进雨里,还不忘回头向我摆手。 我愣了,眼里蓄满泪水,默默地站在那看着她的身影越来越小,直至无影无踪。 这,就是我发现的美,从同学身上发现的美…。我发现了美作文 我发现了美作文

物理化学作业答案文档

物理化学习题作业答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问答题 1.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不属于系统但与系统密切相关的部分称为环境。 2. 状态函数是描述平衡系统宏观性质的物理量。 3. 在环境压力恒定下,系统始、终态压力相同且等于环境压力的过程。 4. 系统中物质的所有能量的总和。 5. 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6. 因系统的体积变化而引起的系统与环境之间交换的功。 7. 可逆过程有三个特点:(1) 系统从始态到终态,过程是以无限接近平衡状态下进行的; (2) 在可逆过程中,系统做最大功,环境做最小功;(3) 沿与过程原来途径相反方向进 行,可使系统和环境完全恢复原来状态。 8. 可以忽略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本身体积的气体。 9. 在标准压力和指定温度下,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一摩尔物质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10.不能。该情况相当于一个绝热系统中作电功,电机发热只能使室温升高。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三、选择题(选1个答案) 1. A 2. D 3. B 4. D 5. A 6. C 7. A 8. D 9. C 10. A 四、填空题 1. 封闭 2. 封闭系统中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 3. 等于 4. 等于 5. 大于

6. 在标准压力和指定温度下,一摩尔物质完全燃烧的焓变 7. 小于 8. 小于 9. 强度性质 10.小于 五、计算题 1. -8.314J 2. (1)Q=0,W=0,△U=0,△H=0 (2)Q=2430J,W=-2430J,△U=0,△H=0 (3)Q=1548J,W=-1548J,△U=0,△H=0 3.Q=40.7kJ,W=-3.10kJ,△U=37.6kJ,△H=40.7kJ 4. 6 5.7kJ 5. 260.7 kJ·mol-1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问答题 1.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2.由理想气体的等温可逆膨胀→绝热可逆膨胀→等温可逆压缩→绝热可逆压缩所组成的循环过程。 3.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 4.在孤立系统中的任何过程,或封闭系统中 的绝热过程: △S>0 表示自发过程 △S=0 表示可逆过程 △S<0 表示不可能发生的过程 5.在封闭系统中的等温等压非体积功 为零的过程: △G<0 表示自发过程 △G=0 表示可逆过程 △G>0 表示不可能发生的过程 6.在封闭系统中的等温等容非体积功 为零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