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
同等学力考试心理测量重点统计

第一章绪论

1.记住几个人: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第一个直接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是英国生

物学家高尔顿《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比纳被认为是心理测量的鼻祖,他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

2.心理测量发展的新趋势:(4个)

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逐步转向对心智活动的测量

有测量简单的感知能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认知能力

由笼统的单一量数评定个体间差异,转变为以多个量数兼顾个别差异和个体间差异

心理测量学是随着实验心理学发展而产生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由合到分,最后又走到一起来了。

3.心理测验的分类

(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

能力测验,学级测验,人格测验::(二)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三)按测验材料分类

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速度测验:难度测验

(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七)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结构性测验,透射性测验:(八)按测验的应用领域分类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

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8个步骤要记住)

1.确定测验的目的

(1)测量对象:被试

(2)测量目标:是用来测量什么心理变量或行为特质的,测量目标必须具有操作定义,即目标要非常具体(3)测量目的:测验作什么用。

2. 制定编题计划

编题计划通常是一张双向细目表,指出测验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测定的各种技能,以及对每一个内容、技能的相对重视程度。

3.;编辑项目(题目)

(1)收集有关资料:

(2)选择项目形式:测验编制者必须明确题目的表现形式是纸笔测验还是操作测验;是受测者找出正确答案,还是要自己做出正确答案。

在选择题目形式要注以下几点:测验目的和材料的性质、接受测验团体的特点、各种实际因素。

(3)编写和修订题目

制定测题的过程:写出、编辑、预试和修改等一系列过程。编写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题目的范围要与测验计划所列的内容技能双维表相一致。

?题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数目多一倍至几倍,以备筛选和编制副本。

?题目的难度必须符合测验题目的需要。

?题目的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4. 项目的试测和分析

(1)试测,进行预备测验,获得可观资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预测对象应取自将来主试测验准备应用的群体。取样是应注意代表性,不必太多,亦不可太少。

?预测实施过程与情境力求与将来正式测验时的情况相近似。

?预测的时限可以稍宽一些,最好使每个受试者都可以把题目做完,以收集较充分的反应资料,使统计分

析的结果更可靠。

?在预测过程中,应对受试者的反应情形随时加以记录,如在不同时限内一般受试者所完成的题数、题意

不清之处以及其他问题。

(2)项目分析

对项目的分析包括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两个方面。

5.合成测验

(1)项目的选择

一般来说,题目的区分度越高越好,这是选择题目的一个重要标准。选择题目另一个指标是难度。难度多大合适并无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

(2)项目的编排:对试题的总的编排原则是由易到难。

(3)编制复本:要有等值的两份,所谓等值是要符合以下条件:

?各份测验测量的是同一心理特性。

?各份测验具有相同的内容和形式。

?各份测验的题目不应有重复的地方。

?各份测验题目数量相等,并且有大体相同的难度和区分度。

?各份测验的分数分布(平均数和标准差)大致相等。

6.将测验标准化

对于测验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可靠。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是标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所有受测者施策相同或等值的题目,内容不同,结果就无法比较。(2)施测: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与和时间限制。

(3)评分:评分必须客观,所谓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达到90%以上。

评分客观又三点要求:

?及时并清楚的记录反应

?要有一张标准答案或正确反应的表格,即计分健。

?将受测者的反应和几分建比较,对反应进行分类。

(4)常模

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标准化,传统心理学中,个人所得分数与代表便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相比较。这里所谓的“代表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即为“常模”。建立常模的方法是,在将来要使用测验的全体对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称标准化样本),对此样本施测并将所得的分数加以统计整理,得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分布。标准化样本的平均分,即为该测验的常模。

7.对测验的鉴定

(1)信度:指测验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确定信度多采用相关法,以相关系数大小来表示信度高低。

(2)效度:指得是测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这是测量工具最基本的要求。效度确定的方法视测量的性质和目的而定,一般较效度分为三大类:实证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

8.编写测验说明书

(1)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2)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题目的依据

(3)测验的事实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

(4)测验的标准大案和评分方法

(5)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用的团体及对分数如何解释

(6)测验的信度效度资料,包括信度系数、效度系数以及这些数据在什么情境下得到的。

第三章测验的实施和记分

测验的误差(都是重点)

1.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异所引起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即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引起的,而且是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结果。

2.误差有两种形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3.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不一致的结果。

这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

4.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稳定地存在于每一个测量中,此时测值虽然一致,但不正确。

5.系统误差只影响测值的准确性,而随机误差既影响准确性,又影响一致性。系统误差只与效度有关,而随机误差与效度和信度都有关系。

6.常见的误差来源有三个方面:测验内部,施策过程,受测者本身

(1)测验内部引起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题目取样,当测验的题目较少或取样缺乏代表性时,被试的反应受机遇影响较大;当借个测验复本不等值时,接受不同的题目,就会获得不同的分数。

(2)由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物理环境、主试者方面、意外干扰、评分计分

(3)由受测者本身引起的误差:测验的经验、练习因素、应试动机、测验焦虑、反应定势、生理因素反应定势:也称反应的方式或反应风格,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得有相同能力的被试获得不同的分数。

第四章测验结果的解释

第一节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

1.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组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团体的条件

(1)群体必须明确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3)样本大小要适当:所谓大小适当,一般是从经济或实用的可能性和减少误差两个方面来考虑样本大小的。

(4)主要常模的时间性:选择常模时要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时间长的常模要进行修改。

(5)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测验手册所列常模通常为典型团体建立的,比较一般化,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解决办法就是为每一个特定目的的测验建立特殊常模。

2.几种主要的常模参照分数

(1)发展量表:智力年龄:年级当量:发展循序量表:

(2)商数:比率智商,教育商数

(3)百分位:百分等级

(4)标准分数

参照标准的分数解释

测验可以分为参照常模和参照标准两种。在常模参照测验中,一个人的分数是通过与其他人的分数进行比较来解释的,并能表示成在某个比较团体内的相对等级。在标准参照测验中,一个人在测验上的成绩不是和其他人比较,而是和某种特定的标准比较。一种标准是对测验所包含材料熟练或掌握程度,涉及的主要是测验内容,所以这种分数叫内容参照分数。另一种比较标准是外在效标,即用预期的效标成绩来解释测验分数,涉及的时候来的结果,叫结果参照分数。

一、内容参照分数

1.内容参照分数的定义:又叫范围参照,是看被试对指定范围中的内容和技能掌握的如何。

2.几种主要的内容参照分数

(1)掌握分数:代表最低熟练水平的分数。

(2)正确百分数:掌握分数可能会失掉一些信息,有时需要以被试对内容的掌握的程度来报告分数,最简单

的指标就是正确百分数。正确百分数=答对题目数/总题目数×100%

(3)等级评定量表:当需要衡量一个人完成某种过程或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时,可采用等级评定量表。

3.内容参照分数的评价

(1)优点在于它们用个人所掌握内容或技能的水平来描述行为,指示一个人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2)能够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利用程序教材自我掌握进度的学习。

(3)主要用于学绩测验以技能确定出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资格测验。

(4)内容参照分数和常模参照分数指示看待一个人的行为的两种不同方式,两张并不互相排斥。

二、结果参照测验

1.结果参照分数的定义:将效度资料与常模资料结合起来,用效标行为的水准来表示的分数叫结果参照分

数。

2.呈现结果参照分数的方法

五.测量的信度

1.信度的定义:指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程度,信度只考虑随即的、偶然的误差影响。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

r xx =S

T

2/S

X

2

r xx代表测量的信度,S T2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S X2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即总变异数。

信度系数:大部分的相关指标都以相关系数表示,即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称作信度系数。

对信度系数要注意三点:(1)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样本,采用不同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信度系数,因此一个测验可能不止一个信度系数;(2)信度系数只是对测量分数不一致程度的估计,并没有指出不一致的原因;

(3)获得较高的信度系数并不是心理测量追求的最终目的,他只是迈向目标的一部,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

3.信度的种类

1.重测信度:用同一种测验,对同一组受试者,前后施测两次,再根据受试者两次测验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得重测信度。这种信度能表示两次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故又称稳定性系数。

2.复本信度:因为任何测验只是所有可能题目中的一份取样,所以可以编制许多平行的等值测验,叫做复本。如果一种测验有两个以上复本,根据一群受试者接受两个复本测验的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即得复本信度。

3.分半信度:在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通称采用分半法估计信度。即将测验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根据各人在这两半测验的分数,计算器相关系数,来作为信度指标。

4.同质信度:所谓同质性指的是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这里讲的是分数的一致,而不是题目内容或形势的一致

4.评分者信度:考察评分者新的方法:随机抽取相当份数的试卷,由两位评分者按计分规则分别给分。然

后根据每份试卷的两个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得评分者信度。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到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4.影响信度的因素有:

?被试方面: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性、求胜心、作答态度等

?主试者方面:不按规定实施测验、制造紧张气氛,给与特别协助,评分主观等

?测验内容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等

?测验情境方面:测验现场条件

?评分计分方面:被试样本团体的异质性,平均水平,测试题目的数量,难度,间隔时间等

六.效度

1.效度的性质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或量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东西的程度

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效度=S V2/S X2=R XY2

效度和信度关系

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所涉及的误差不同。信度考虑的是随机误差的影响,效度的误差则还包括由于测量了对测验目的来说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系统误差。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但是如果一个测验的效度高的话,

则信度必须高。换句话说,一个测验对某一个目的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量工具如果对一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

1.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这种测验效度主要与测验内容有关,所以叫内容效度。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主要应用于对学绩测验的评估。

一个测验要有内容效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定义的完好的内容范围

(2)测验题目应是所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指根据材料与技能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不是随机取样,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1.专家判断2.统计分析3.经验法

2.构想效度:构想是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的、假设性的概念或特质,如智力、焦虑、内向、动机等,

它们往往用某种操作来定义并且用测验来测量。构想效度指某一个测验对某种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概念或心理特质测量的如何。

3.效标效度又叫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也就是对研

究者感兴趣的行为能预测到什么样。其中,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由于这种效度是看测验对效标预测的如何。

效标测量的条件:一个好的效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实用性

效标的特性: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时间性

确定效标效度的方法:相关法,区分法,命中率,功利率

影响效标效度的因素:(同影响信度,效度的因素)

效度资料的概化:概化指在一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情况

七.项目分析

1.难度的定义

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P=R/N×100% P代表难度,R代表答对或通过题目的人数,N代表全体被试人数

2.区分度的定义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成项目的效度。

(1)项目特征曲线

项目反应与效标(或测验分数)的基本关系可以用项目特征曲线来表示。项目特征曲线描述了效标分数不同的受测者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如果项目的通过率在效标分数的低端很低,在效标分数的高端很高,说明这个项目能将不同水平的受测者作出有效区分。一般来说,曲线坡度越陡,鉴别能力越好,预测误差越小,当坡度为90度时,区分度为1.00(最高),当坡度为0时,区分度为0。

(2)鉴别指数(考过)

鉴别指数的计算:D=P H-P L D为鉴别指数,P H为高分组通过人数的百分比,P L为低分组通过人数的百分比。

3.区分度的相对性(4点)

(1)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区分度的值不同

(2)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的影响

(3)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

(4)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对于教育成就测验来说,一般要求项目与总分的相关达到0.20以上,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率之差达到0.15~0.20以上。

4.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题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这与中等难度的项目区分度最高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对被试总体较难或较易的题目,对于水平高或水平低的被试则成了中等难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心理测量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 第一节心理测验的历史量的性质 2、测验标准化条件: (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2)施测条件的标准化 包括:①相同的测验情境。②相同的指导语。③相同的测验时限。 (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二、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的定义(一级定义)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第三节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功能及其正确使用(五)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来分类 1、常模参照测验(一级定义)是根据被试对量表中所规定的题目答对多少来评分的,被试成绩的 优劣,是根据所得分 数在常模中所处的地位来确定的,不是以是否达到某个标准来决定。 2、目标参照测验(一级定义) 是将被试水平与一绝对标准相比较,以便评价被试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 3、潜力参照测验是将被试水平与自身潜力相比较,以评价被试有无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为目的的测 验。 三、心理测验使用的注意事项 (1)慎重选择测验量表(2)与被测验者建立协调关系(3)控制实施测验的误差 (4)正确解释测验结果(5)遵守测验的道德(6)注意测验的保密 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第一节心理测验的编制①确定测验目的与对象②拟定编制计划③设计测试项目④项目的预测和分析 ⑤合成测验⑥测验使用的标准化⑦搜集信度、效度资料⑧编写测验手册 一、确定测验目的与对象 (一)测量对象 测验编成后要用于何种团体。如被试的年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阅读水平等。 (二)确定并分析测量的目标一般可分三种情况: 一是编制带有预测功能的心理测验。(工作分析)二是编制针对某种心理特质的测验。(下操作定义)三是编制标准参照测验。(双向细目表) (三)测验用途(测量目的) 二、拟定编制计划双向细目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而具代表性的测验内容。二是对各个内容点的相对重视程度,通常用百分比来标明。 三、设计测试项目 (一)搜集有关资料 1、资料要丰富。 2、资料要有普通性。 3、资料要有趣味性。 题目的来源: 1、已出版的标准测验。 2、理论和专家的经验。 3、临床观察和记录。 (二)选择项目形式 考虑: 1、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 2、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 3、各种实际因素。 (三)命题的一般原则 1、内容方面2 、文字方面3 、理解方面4 、社会敏感性方面 (四)编写和修订项目 X [ [ :、,\ . 、、> :

心理测量学复习重点

心理测量与测验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历史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方法:观察法、访谈法、自然实验法 2.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 最先倡导测验运动的是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他开创了个别差异心理学研究,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卡特尔1890年在《心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心理测验与测量》,这是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上。 艾宾浩斯1885年发表《记忆》,开了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的先河,使他成为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比奈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1905年,比奈与西蒙合作,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1906年修订了斯坦福-比奈量表,首次采用智商(IQ)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4年出版《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是关于测验理论的第一部著作。 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佩林,于1892年最早使用自有联想测验诊断精神病人。 3.心理测验的发展,主要受了发面影响: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统计学方法的进步。第二章心理测量概述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测量的三要素:事物、数字、法则。 3、测量的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 (参照点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参照点有两种,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0°C”属于相对零点,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还要有相等的价值。但心理、教育测量所用单位不等值) 4、量表:要测量某个事物,必须有一个定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将要测量的每个事物放在这个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看它距离参照点的远近,以此得到一个测量

统计学考试要点整理

2010级3班整理生物统计学基础知识整理 生物统计学整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本文档仅供参考,仍有不足,有许多名词没有交待,需自己补充。本资料与课本,课后习题册搭配使用效果更好,有疑问联系大正 1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 论的科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它是应用数理统计的 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 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2总体:统计学研究的全部对象叫做总体,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4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5样本含量:样本内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 6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7连续性数据:与某种标准做比较所得到的数据称为连续型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8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称为离散型数据 9变量的方法:对连续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通常称为变量的方法 10属性的方法:对离散型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11对于数据的变异程度,经常使用的度量方法有三中,1 范围或称为极差 2 平均离差 3 标准离差或称为标准差 12概率论:研究偶然现象本身规律性的科学 13统计学:基于实际观测结果,利用概率论得出的规律,揭示偶然性中所寄寓的必然性 的科学 14随机实验:在我们做第一次观测时,并不能准确得知下一次的结果,这样的实验叫做随机实验 随机误差:试验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控制的随机因素所引起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偏差,称之为随机误差。 15基本事件:试验的每一最基本结果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

2.什么叫总体?什么叫样本?为什么要抽样?怎样抽样? 1)总体:统计学研究的全部对象叫做总体,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2)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3)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称为抽样,抽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样本的 研究,推断其总体。生物统计学中往往总体数目是无限个,为方便研究总 体特征需要抽样。 4)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必须都一样,不能带有偏见,我们得到的样本应该是该市总体的一部分,需要进行随机 抽样。随机抽样的方法很多,例如抽签,拈阄等。最好方法是使用随机数 字表进行抽样。 5)随即数字表抽样步骤:第一步,闭上眼睛用铅笔在随机数字表上任意 点上一点,假若点到奇数,就用第一页表;假若点到偶数,就用第二页表。 第二步,在选定的那一页上,在点一次,决定从那个字开始。决定开始以 后进行读书(例如,总体有 4728 个个体,那就四位数字为一节读下去,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比率数据 2、变量、随机变量、观测值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总体、个体和样本 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frequency polygon )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100 N f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英文名称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三、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四、开课学期(春、秋、全年) 第三学期(秋) 五、先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六、适用专业(层次) 应用心理学本科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类课程,包括心理测量的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具体方法两部分。通过心理测量理论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心理测量史,理解心理测量的性质,掌握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概念及估计,了解测验编制的基本方法,掌握测验分数的解释方法等。通过心理测量具体方法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有关智能量表、人格量表等量表的内容、测验方法、记分和解释等,获得基本的测验实施技能。 八、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心理测量理论部分包括心理测量史、测量的性质、测验的编制、测验的实施、测验分数的解释、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具体方法部分包括智能量表、人

格量表等量表的内容、测验方法、记分和解释等。 课程重点:测量的性质、测验的实施、测验分数的解释、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课程难点:测验分数的解释、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历史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西方心理测量早期的探索,科学心理测验产生与发展,心理测量和测验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 一、孔子 二、孟子 三、刘邵与《人物志》 四、科举取士制度 五、中国民间 第二节西方心理测量早期的探索 一、早期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与训练的尝试 二、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三、高尔顿的思想和贡献 四、卡特尔及其早期个别差异研究 第三节科学心理测验产生与发展 一、比奈和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二、心理测验在西方的发展

统计学重点

简答 1、抽样框是包含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框架。主要有三种形式:名单抽样框;区域抽样框;时间表抽样框。 2、样本估计量的标准差定义为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的平方为抽样方差;一定概率下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 3、必要抽样数目因素影响(1)总体方差(或总体标准差)(2)允许误差范围(3)置信度(4)抽样方法(5)抽样组织形式 4、估计量:样本指标又称样本统计量与或估计量。 标准为: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点估计常用的方法有哪两种?其基本思想是什么?一是矩估计法。其基本思想是:由于样本来源于总体,样本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矩,而且由大数定律可知,样本矩依概率收敛与总体矩。因此,只要总体x的k阶原点矩存在,就可用样本矩作为相应总体矩的估计量,用样本矩的函数作为总体矩的函数的估计量。 二是极大似然估计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总体分不函数形式已知,但又未知参数,未知参数可以取很多值,在未知参数的一切可能取值中选一个使样本观测值出现的概率为最大的参数作为估计量。 6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都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7,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答: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量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8数据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其中定类是分类数据,定序是顺序数据,定距和定比是数值型数据。 常用的调查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9.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它是通过检验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影响。表面上看,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同,但本质上他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等。10,一组数据的分布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太。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项某一中心靠拢的倾向,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数据的离散程度反映了各变量值远离其中新的程度,数据的偏态和峰太是测度数据分布形状的两个重要指标。, 11离散系数是用来对两组数据的差异程度进行相对比较的。因为在比较相关的.两组数据的差异时,方差和标准差是以均值为中心计算的,因而有时直接比较方差是不准确的,需要剔除均值大小不等的影响,计算并比较离散系数。他是从相对的角度观察差异和离散系数的,在比较相关事务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1、确定目的和任务;2、确定对象和单位;3、确定内容,拟定调查表;4、确定时间和期限;5、确定方法;6、确定组织和计划。 2.统计调查误差哪有几种?如何防止或尽量减少调查误差?答:统计调查误差有两种,一种是登记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防止和减少登记误差,应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并抓好调查方案的实施工作,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防止代表性误差,关键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中应加强选取单位前的研究,在抽样调查中则要严格遵守随机抽样原则,以便选出的调查单位对总体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3.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如何设置?为 什么? 答: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重叠设置。因为连续型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以取无限个数值,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如果组限不重叠设置,就会使一部分变量值无阻可归。 4.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 答: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的起点,是实行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是计算其它形式的统计指标的基础。 5.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有何区别? 答:总体单位总量是指总体中单位数的总和,总体标志总量是总体各单位某项指标值之和,二者是从同一总体的俩个方面来看的,它们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但二者的地位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和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指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属于总体单位的个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属于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为总体标志总量。 6.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答:1、时期指标数值可以连续计数,即通过连续登记获得数据,每个数据都说明了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即每隔一定时间登记一次,每个数据都表示现象在某一时点上达到的水平。2、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说明较长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量;时点指标数值一般相加后没意义。3、同类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7.平均指标有何作用? 答:平均指标的作用有:1、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的一般水平;2、可以对比某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3、可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心理测量学重点知识整理

1、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奈的10年。 2、比奈与其助手西蒙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的就是第一个智力量表——比西量表。 3、心理测量的性质:(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4、心理测验的种类:(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1.能力测验 2.学绩测验 3.人格测验 (二)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三)按测验材料分类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测验 2.诊断性测验 3.预示性测验(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1.速度测验2.难度测验(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作为测验2.典型作为测验 (七)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1.构造性测 2.投射性测验(八)按测验的应用分类1.教育测验 2.职业测验 3.临床测验 5、下面是两种常见的排列方式: 1.并列直进式 2.混合螺旋式 6、对测验项目的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7、误差的种类:一种是随机误差,又叫可变误差,这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此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另一种是系统误差,又叫常定误差,这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此时测值虽然一致,但不正确。8、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思想:把任何一个测验成绩都看做是真分数和测量误差的和,即:X=T+E (这里X为实得分数或观测分数,T是假设的真分数,E是测量误差) 9、估计信度的方法:①再测信度②复本信度③分半信度④同质性信度⑤评分者信度 10、信度系数有两个实际用处:一是用来评价测验,二是用来对分数作解释。 11、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校标效度。 12、测验间法:①相容效度②区分效度③因素效度 13、分数的合成类型:①项目的组合②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③测验或预测源的组合 14、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形式的测量可分为:物理测量、胜利测量、社会测量(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心理测量。 15、测量的参照点:a)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b)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16、St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a)命名量表: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b)顺序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的大小次序与个体在所测量的心理特性上的多少、大小、高低等的次序相符合c)等距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差不仅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所测量心理特性上的排序,而且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该特性上的差异程度d)比率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比率能够反映对应个体在测量心理特性上比率 17、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1918年,桑代克曾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其数量”。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是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1、心理测验: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一种科学手段 2、难度: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3、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4、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因所产生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 5、真分数:就是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6、信度:人们通常把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称之为信度。 7、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8、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 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答案

第一章 1名词概念 (1)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 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1 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方法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大致分为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和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两部分。前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后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类似的还有生物统计、社会统计、医学统计、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等。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2.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4.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时,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偏重于应用,只要有中学数学知识就具备了学好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前提。 (2)在学习时要注意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 (3)要做一定的练习。 2.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时要做到: (1)克服“统计无用”与“统计万能”的思想,注意科研道德。 (2)正确选用统计方法,防止误用和乱用统计。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一 依据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学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别,这是由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 所示:

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试题

第一节概述 一、单选题 1.参照点就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 A.起点 B.中点 C.终点 D.重点2.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让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的心理学家是()。 A.比内 B.卡特尔 C.西蒙 D.韦克斯勒 3.在顺序量表中,变量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相等单位 B.等级 C.绝对零点 D.等比 4.其数值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量表是()。 A.命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等比量表 5.关于测量的正确说法是()。 A.测量就是心理测量 B.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C.就是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法则 D.就是用一些题目或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 6.作1代表男,用2代表女,这样的量表通常称为什么量表()。 A.命名 B.顺序 C.等距 D.等比 7.将学生的考试结果按分数高低排名,这些名次属于什么变量()。 A.命名 B.顺序 C.等距 D.等比 8.测验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问题。 A.刺激的客观性 B.测验的标准化 C.反应量化的客观性 D.结果推论的客观性 9.测验史上,第一次对个体差异进行测量的人是()。 A.比内 B.卡特尔(J. M. Cattell) C.高尔顿(F. Galton) D.奥蒂斯(A. S. Otis)10.谁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A.比内(A. Binet) B.卡特尔(J. M. Cattell) C.高尔顿 D.奥蒂斯(A. S. Otis)二、多选题 1.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 M Cattell)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A.使心理测验首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B.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 C.为智力测量制定了常模 D.认为心理测验应有统一的标准 2.比内-西蒙智力量表属于()。 A.团体测验 B.个别测验 C.非文字测验 D.文字测验 3.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A.文字测验 B.客观测验 C.投射测验 D.非文字测验 4.等距量表中的数值可以进行下列哪些运算()。 A.加 B.减 C.乘 D.除 5.测量所用数字具有自然数的特点,即具有()。 A.区分性 B.等级性 C.等距性 D.可加性 6.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包括()。 A.分数转换和解释标准化 B.评分记分的原则和手续标准化 C.施测的物理环境标准化 D.施测说明标准化 7.按测验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将测验分为()。 A.智力测验 B.特殊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投射测验 8.好的测量单位应具备()。 A.确定的大小 B.相同的意义 C.确定的意义 D.相同的价值 9.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的要素是()。 A.量表 B.参照点 C.等级 D.单位 10.相对于物理测量,心理测验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即具有()。 A.外显性 B.间接性 C.相对性 D.客观性 第二节测验的常模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略) 第二章统计图表(略) 第三章集中量数 4、平均数约为36.14;中位数约为36.63 5、总平均数为91.72 6、平均联想速度为5.2 7、平均增加率约为11%;10年后的毕业人数约有3180人 8、次数分布表的平均数约为177.6;中位数约为177.5;原始数据的平均数约为176.7 第四章差异量数 5、标准差约为1.37;平均数约为1.19 6、标准差为26.3;四分位差为16.03 7、5cm组的差异比10cm组的离散程度大 8、各班成绩的总标准差是6.03 9、次数分布表的标准差约为11.82;第一四分位为42.89;第三四分位为58.41;四分位差为7.76 第五章相关关系 5、应该用肯德尔W系数。 6、r=0.8;r R=0.79;这份资料只有10对数据,积差相关的适用条件是有30对以上数据,因此这份资料适用等级相关更合适。 7、这两列变量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97。 8、上表中成绩与性别有很强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83。 9、r b=0.069小于0.2.成绩A与成绩B的相关很小,成绩A与成绩B的变化几乎没有关系。 10、测验成绩与教师评定之间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7。 11、9名被试的等级评定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48。 12、肯德尔一致性叙述为0.31。 第六章概率分布 4、抽得男生的概率是0.35 5、出现相同点数的概率是0.167 6、抽一黑球与一白球的概率是0.24;两次皆是白球与黑球的概率分别是0.36和0.16 7、抽一张K的概率是4/54=0.074;抽一张梅花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一张红桃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一 张黑桃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不是J、Q、K的黑桃的概率是10/54=0.185

心理测量学要点总结

心理测量学要点总结 【基本概念】 1)测量:依据一定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测量三元素:事物(测量对象属性特征) 数字(某一属性的量,特征: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法则。 2)测量要素: a)参照点:计算的起点—相对零点。 b)单位:测量的基本要求,条件:有确定意义+有相同价值。 3)测量量表:斯蒂文斯按量表精确程度从低到高分成4水平。 顺序量表指明类别,类别大小或某种属性程度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仅表示等级不表示属性真正量,绝对值 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单位,数值可作加减运算,但无绝对零点,不能作乘除运算 等比量表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可作加减乘除运算心理测量一般在顺序量表上进行 4)心理测量: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操作程序,观察少数人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人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 特点: a)间接性:无法直接测量,测量外显行推论心理特质(描述一组内部相关,联系行为时使用的术语,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 b)相对性:对人行为比较时,没有绝对标准 c)客观性:标准化(项目,计分原则和手续,分数转换和解释) 材料性质 1.文字测验 2.操作测验 测量方法问卷法(MMPI 16PF EPQ)+投射法(罗夏测验,主题统觉TAT) 材料严谨程度 1.客观测验(直接理解,无须猜测遐想) 2.投射测验(问题模糊,须用想象力,投射被试者思想情感,经验) 测验形式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1.最高作为测验(作出最好回答,有正确答案) 2.典型行为测验(按习惯方式反应,无正确答案)

【三类心理测验】 1.智力测验: 吴天敏-中国比内量表 龚耀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 韦氏儿童(C-WISC),韦氏幼儿(C-WYC-SI) 林传鼎-韦氏儿童(WISC-CR) 张厚粲-瑞文标准型测验(SPM) 李丹-联合型瑞文测验(CRT) 2.人格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16PF)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3.心理评定量表: 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抑郁状态评定量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恐怖状态评定量表。 【心理测验发展】 高尔顿——奠定统计学基础,提出气质特点和智能的遗传性,设计测量遗传差异的方法。 卡特尔——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中。 比内——世界第一次正式心理测验。 【测验常模】 1.常模团体: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群体,或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条件: 1)群体构成明确界定。 2)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3)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产物(随时间,空间变更而失去意义)。 4)样本大小适当(经济实用,减少误差≥30或100,全国性2000-3000)。 取样: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样本。 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整体无序,无等级结构) 3)分组抽样4)分层抽样(先按某变量分类,再随机抽取)。 常模分数:施测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有参照点和单位,与原始分数等值比较)。 常模: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一般常模+特殊常模(非典型团体建立)。

统计学复习重点

1、统计学:是收集、汇总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2、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 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3、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4、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5、调查方案:是指导整个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等内容。 6、组距分组的几个步骤:一、确定组数二、确定组距三、确定组限和进行次数分配四、绘制统计图五、分析。) 7、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即频数密度=频数/组距,用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8、以组中值作为代表值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 9、描述统计的内容也包括频数分布、但主要是关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描述问题。 10、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从分布的角度看,众数是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众数,记为M。 1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心位置的一个代表值。当然,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也可以不存在;如果有多个高峰点,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有多个众数。

12、协方差的大小会受到计量单位和数据均值水平的影响,从而使不同相关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缺乏可比性。 13、时间系列:是反映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系列,也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14、用报告期水平减去基期水平,就等于增长量。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逐期增长量,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累计增长量。 15、报告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称为发展速度。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环比发展速度;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定基发展速度。 16、序时平均数也称为动态平均数,它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水平达到的一般水平。由于指标形式分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所以对其平均的方法存在差异性。 17、绝对数有时期数和时点数之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可加性。 18、几何平均法的应用条件是要求现象呈现均匀变动。如果现象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用几何平均法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将失去代表性。 19、累计法考虑各时期的发展状况,不只是受最初和最末两个极端值的影响。 20、移动平均法是趋势变动分析的一种较简单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通过扩大原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并按一定的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