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

2.科斯定理

3.搭便车

4.囚徒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6.供应学派

7.凯恩斯革命

8.看不见的手

9.比较优势

10.外部性

二、简述题(第11、12、13题各12分,14题14分,共50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3.简述节俭的是非。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

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指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搭便车: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每个售价20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30%至50%。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20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平。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事实上,私人经济中的政府,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法律、国防、公安等等)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政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①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②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2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1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10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2年徒刑)。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2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B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同样,囚徒A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所以囚徒B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坦白,就会被利用。因此,两囚徒大概都会坦白并入狱5年。总之,在上述囚徒两难处境的模型中,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选择抵赖有较高的收益,但从2人支付的总和来看,双方都抵赖(合作或串谋)的结果是最优的。因而,囚徒困境模型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指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20-6说明。

图20-6 菲利普斯曲线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6.供应学派:指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论观点是:(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其政策主张是:(1)减税;(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3)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4)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7.凯恩斯革命:指凯恩斯主义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货币通论》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从而在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凯恩斯革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

凯恩斯之后,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身存在的种种“空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裂变中整合。凯恩斯主义内部发生的冲突、裂变、整合是凯恩斯主义得以发展、充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例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是深远的。

8.看不见的手: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一句名言,指完全竞争的市场内价格机制的作用。早期的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的自发性和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来实现,自发组织经济活动的市场操纵者,不是政府和资本家,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上的每个厂商都力图用他的资本,生产最大的产量;每个消费者都力图用他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他可能并不企图增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增进的公共利益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安乐。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尽管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直接追求的。他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且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还大。“我们所以有饭吃,不是因为卖肉者、酿酒者或面包商仁慈,而是因为他们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通过市场间接实现的公共利益比通过计划和政府干预直接去谋求社会利益效果更好。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完全取决于交换的实现程度,交换的实现,意味着被社会的承认,社会的承认是取得利润的前提。因此,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需要首先考虑社会的需要,满足公共的利益,这是不需要有人督促的。但事实上这一原理由于其假定的过于严格而很难实现。

9.比较优势:指当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时,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两利取重,两劣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10.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规定财产权。

二、简述题(第11、12、13题各12分,14题14分,共50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答:银行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创造出存款,形成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1)存款创造的两大前提:①非现金结算。即客户在使用资金时可以通过转账结算,这样大部分存入银行续存的钱不必再取出,这样实际所需的现金只是货币总量的一部分。②部分准备金制。即商业银行不必将所有存款以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形式保存,其中一部分可以加以运用。

(2)存款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只考虑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没有现金漏损。

假如,甲银行接受了其客户存入的10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在甲银行原来持有的准备金正好满足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条件下,该银行应再提取准备金2000元,并将剩余准备金8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这样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

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当甲银行贷出8000之后,其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这笔款项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全部存入乙

银行。乙银行既然已取得了存款,并且在不留超额准备金的假设下,它也必将根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取准备金1600元,然后,将剩下的6400元,然后,将剩下的6400元又贷放出去。于是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变化:

也取得存款6400元。丙银行也同样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0%,提取准备金1280,并将余下的5120元用于贷放。这样,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至此,银行存款已由10000元增加到24000元。其中,甲银行的10000元存款是原始存款,而乙银行的8000

元存款和丙银行的6400元存款都是派生存款。乙银行的8000元存款是由甲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而丙银行的6400元存款又是由于乙银行的贷款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过程正是通过一家银行的贷款引起另一家银行的存款所实现的。至此,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并未完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将继续进行。从理论上说,这种扩张将一直进行到全部原始存款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从而任何一家银行都已没有任何剩余准备金可用于存款为止。

因此可见若D 表示存款总额,R 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本例中,这一准备金来源于原始存款),r

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公式表示为:r R r R

D 1

?==,r 1

就是

通常所说的存款乘数。

如果考虑定期存款,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设r d 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 t 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

e 代表超额准备率,t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k 代表现金漏损率,m 代表货币乘数,则有:m=(1+k )/(r d +e +r t ×t +k )。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原理一般将失业的类型和原因归纳如下:

(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

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

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

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

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3.简述节俭的是非。

答:节俭是东方社会的一个传统美德,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节俭并不是永远都有利的,根据经济形势的不

同,对节俭的作用认识也不同。

从经济学角度看,节俭就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看,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

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面作用。

首先,对于一个缺少资本的国家而言,节俭无疑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根据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在资本稀缺阶段,资本的边际报酬率较高,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对于消费而言,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贡献。从一个国家发展阶段看,在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或者经济刚起飞的阶段时,经济增长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本稀缺,如果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的储蓄率,那么在同样条件下,髙储蓄率将带来经济更快速的增长,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从低水平阶段上升到髙水平阶段。

其次,对于一个资本充裕,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来说。节俭对经济的作用就小得多。因为对于资本充裕、经济发展水平髙的国家而言,其并不缺乏资本,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也较低,同时社会的供给也能很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这种国家里面,影响经济最重要的因素的总需求,推动总需求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节俭实际上抑制了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抑制又进一步影响到投资需求。因此在这种社会中,应该鼓励消费而不是储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节俭的是非问题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的。从我国具体实践看,虽然1998年后我国出现了供给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还是相对稀缺的,供给过剩并不是真正的供给过剩,而是产业结构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造成的结构过剩。我国面临的潜在巨大资本决定了我国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因此作为我国优良传统之一的节俭仍然应该保持和发扬。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答: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稀缺性的一门学科。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定所有物品和劳务。由于资源的稀缺,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在于这些资源的稀缺,造成对这些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反映在价格上就是这些资源的价格奇髙,利润奇髙,从而导致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使用也很高,最终导致森林资源和珍稀动物资源的减少。在一定的时期内,森林资源、珍稀动物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表现在总供给曲线上就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因此这些资源的价格就完全取决于对资源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很多重要的自然观念没有形成,暴富起来的人们对稀缺资源的需求也增加。尽管从物品的有用性方面看,这些资源都很容易找到替代品,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谓的珍稀资源给一部分带来更大的心理上的效用,所以财富的增加导致对这些稀有资源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资源价格的上涨,在这些资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的上涨。稀缺资源往往是暴利,这就导致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合法手段获取资源,这是导致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根本原因。

解决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上讲,就是提高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机会成本。分析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可以发现,一般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都和这些资源所在地的居民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资源所在地的居民一般都比较贫穷,所以他们的边际成本很低。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这些居民加入到保护当地稀缺资源的事业中来,并给予他们一些补助,同时加大对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惩罚程度,从而加大了他们的机会成本。当他们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则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行为也就会减少了。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在从一般理论到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一国汇率变化对其国际收支的一个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这一影响一般表现为,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且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一国货币升值能够促进本国商品的进口,并能自动抑制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而能够起到改善本国贸易收支顺差,平衡收支的作用。

对出口而言,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等值人民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比升值前折合更升的外币,使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上升,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如果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则人民币升值会使等值外币收入兑换成比升值前更少的人民币收入,使我国出口商的出口利润减少,从而使其出口积极性降低,出口生产缩减。

对进口而言,其作用与出口正好相反。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在我国销售时能够折合的人民币价格比升值前降低了,导致我国进口商成本减少、利润增加,从而引起进口数量相应增加。因此,本币升值会自动地刺激商品的进口,并促使部分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转向进口产品。

(2)人民币升值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货币升值对一国经常账户恶化。因为,升值之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降低,升值国的国内服务变得相对昂贵,因而减少了一国旅游和无形贸易对外国居民的吸引力,促使本国对外非贸易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升值后,国外的旅游和其他劳务开支对本国居民的吸引力相对增强,从而刺激了本国对外的非贸易支出。但是,升值对一国的单方面转移收支却可能因为升值而产生有利影响。以外国侨民赡家汇款收入为例,升值后,一单位外币所能换到的人民币减少,对侨民而言,一定的以人民币表示的赡家费用就需要用更多的外币来支付。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外币侨汇数量将会上升。

(3)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1单位外币可以折合较少的人民币,一般而言,这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减少,国内资本流出增加,使我国资本账户盈余减少。但是升值对我国资本账户收支的具体影响,还应取决于人们对人民币走势的预期。如果人民币升值后,人们认为升值的幅度还不够,汇率的进一步升值将不可避免,即升值引起了进一步的升值预期,那么人们会将资本从其他国家转移回国内,以希望赢利;如果人们认为升值已使得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那些原先因人民币定值过低而流入的资金就会流出我国;如果人们认为升值已经过头,即人民币价格已高于正常的均衡水平,其后必然出现向下反弹,那么,就会将资金从我国调拨到其他国家,以避免损失。

(4)人民币升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当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管理办法。由于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汇率变化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也复杂化了。本国货币对某一货币的升值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本国的外汇储备产生影响,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分析:①要明确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②要计算各储备货币的升贬值幅度;③根据外汇储备构成中不同币种的权重,结合各货币的升贬值幅度,衡量出一定时期内储备币种汇率变化对一国外汇储备的综合影响;④要考虑储备货币中软硬币的利率差异,与汇率涨跌相比较,从而得出一定时期内不同货币汇率变化及利率变化对一国外汇储备总体影响的分析结论。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第一,财政通过投资性支出,直接增加就业岗位。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社会等过程、项目的投资,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二,政府通过采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性支出,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的生产,促进企业的投资行为,间接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政府通过各种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这些收入按一定比例转化成消费和储蓄,从而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间接增加就业岗位。第四,政府在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产业结构转化等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可以增加工人再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减少再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性失业以及产业结构转换中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2)公共投资对物价的影响。第一,公共投资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外移,此时是否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要视社会总供给的情况而定。当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期,由于存在大量失业工人、闲置设备和资源,因此当增加公共投资从而导致总需求扩大,产出增加时,不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相反,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增加公共支出会导致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产出增加,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第二,公共支出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对物价的影响程度不同,购买性支出可以全部转化为社会总需求,因而对物价的影响程度更大,而转移性支出只有一部分转化为需求,另一部分转化为储蓄,因而对物价的影响程度较小。

(3)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经济未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扩大财政支出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使产出水平即国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财政支出不仅自身直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而且还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方式间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并且政府支出变化引起的整个社会的消费变化的数量要比财政支出的变化数量大。另一方面,公共支出还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公共支出一般都投资于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如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于国计民生的行业。这种投资可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增长。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计48分)

1.沉没成本2.纳什均衡3.囚犯困境4.最大化标准

5.乘数效应6.共有地悲剧7.错觉理论8.艾伦·格林斯潘

二、问答题(9、10、11每小题15分,12小题20分,共计65分)

9.为什么要反垄断?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

10.举例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

11.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持赞成的观点还是反观的观点?

12.简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 A SEN )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三、分析题(37分)

13.减税和增加国债限额引发的争论(要求依据的原理正确合理,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2003年1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项在10年内将减税6740亿美元刺激经济的计划,在第一年将提

供1020亿美元的刺激。这些减税包括:

提前实行定于2004年和2006年生效的减税措施,确定10%至35%的所得税税率,10年内将减税540亿美

元;

个人的股息收入免税,10年内减税3640亿美元;

加快减少对夫妇双方工作的“结婚惩罚”税收,10年减少58亿美元;

把养育子女的减免税额增加到每个子女1000美元;

提高小企业减免税的开支额度,10年减少160亿美元;

创建“个人再就业账户”,可以在失业时使用,10年减少40亿美元。

这项计划将在2003年对9200万纳税人平均减税1083美元,结婚者平均减税1716美元,有孩子的3400万

个家庭每个平均减税1473美元。白宫经济学家说,这项计划在今后3年里将帮助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并使经济增长率提高1.1个百分点。

2004年,刚刚获得总统连任的美国总统布什于11月19日在前往智利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途中签

署法案,将美国的国债限额再提高8000亿美元,以满足政府用扩大借债的方法来维持运转。此前,美国参议院11月17日以52票对44票的表决结果批准了财政部提出的最高国债限额的请求。众议院也于11月18日批准了这一议案。这一法案使美国的国债限额提高到8.18万亿美元的高水平,比布什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的水平高出2.3万亿美元。美国国会对这一法案的表决基本上是以党派划线的。绝大多数民主党议员反对提高美国国债限额。布什上台以来的减税政策造成政府税收减少,对伊拉克战争导致开支剧增,美国2000财政年度的2370亿美元的盈余到2004财年已转变为4130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赤字。从2002年开始,美国政府每年需要国会提高政府借债限额来维持政府运转。这次已是布什执政以来美国第三次提高国债限额。他们指出,如果政府不采取断然措施消减财政赤字,美国的国债限额在今后10年里将飚升至14.5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就布什总统的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债限额的做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究竟是患病失调的经济

所必须的强身健骨的补药,还是仅仅是馈赠富人的福利。批评的人认为,减税刺激经济计划名不副实,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相反倒有可能为联邦政府招致更大的赤字,造成长期损害。有人甚至认为,减税有利于富人,收入最高的0.2%的纳税人获得的好处几乎是90%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总和。而赞成的人认为,减税达不刺激经济增长的论点站不住脚,把钱放进人们口袋的任何计划都会提供短期刺激,对长期来看,也是一项好政策。

请你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布什的减税计划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计48分)

1.沉没成本:指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

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2.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是说,在给定

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以形式化的语言来表述,纳什均衡可以表述为:

假设第i 个参与人的策略为i S ,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i S ,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

i i -i i i -i u (S ,S )u (S ,S )***'≥,其中i

S '为第i 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i n (S ,...,S )**就是纳什均衡。 3.囚犯困境:是非零和博弈的著名例子,产生于被拘留并分别受审的罪犯的决策问题。假设检察官认为他

们有罪,但未获确切的证据。摆在两个罪犯面前的情况是:两个人都不招供并不告发同谋犯,他们就会免受惩罚

或判处轻刑;如果一个招供,而另一个拒绝招供,则招供者会受到从轻发落,而不认罪者会受到严惩;如果两个

人都招供,则他们都会判刑,但没有只有一个人招供时判的那么重。本来“最好的”解是攻守同盟、拒不认罪,

但从人的理性出发,每个人都受到引诱招供而让其他人承担后果,但是这—符合个人理性的后果却导致了明显的

不合集体理性的后果。“囚徒困境”对策适合于模拟各类冲突问题,如核裁军会谈、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等。囚

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追求,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后集体理性的结果,而个人理性达到集体理性的论断一直是主流

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4.最大化标准:指主体的行为必须追求利润或效用的最大化。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效用最大化,即在既定的

收入水平下通过最优的商品购买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基数效用论下,最大化标准的条件为λ=P MU /,其中

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最大化标准的条

件为212,1/P P MRS =。

对于生产者而言最大化标准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进行生产时,会根据

MR=MC 的原则确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该利润最大化原则有时也成为损失最小化原则。

5.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

在乘数关系。例如,一定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数倍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供应

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称为“货币乘数”。再如,投资增加,会带来GDP 数倍的增加。这个乘数称为“投资乘数”。

乘数效应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一个经济变量的增加,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前者

的减少,会引起后者成倍减少。

6.共有地悲剧:指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196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哈

丁教授就人口资源等问题撰写了一篇题为“共有地的悲剧”的论文,深刻地说明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

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在公有产权下人们缺乏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外部影响的内在激励,

导致四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

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成私人物品。

7.错觉理论: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

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

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

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

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

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

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8.艾伦·格林斯潘:指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26年3月6日生于纽约市。格林斯潘研究了40

年代末以来的美国经济周期。他在美联储显示出了对数据的高超把握,不仅利用政府的统计数字和美联储发展的

数据系列,而且能利用公司年报和零星非正式证据。格林斯潘曾是一名商业经济学家,这使他怀疑复杂的经济模

型,以及假定以往是未来可靠指南的预测。挑战是要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作出决策,美联储不仅必须

考虑最可能的经济发展路径,还必须考虑增长和通胀方面的一系列风险,他称这一方法为“风险管理”。

格林斯潘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对90年代劳动生产率猛增的征兆所做的反应。他很早就理解了这种变化,并

采取了相应行动,让失业率降低至相当低的水平,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么做必然会引发通胀。当时一般预测,

不致加快通胀的失业率约为6%,而格林斯潘在2000年让失业率降到4%以下,通胀却没有上升。

他在危机管理上表现卓越。1987年股市崩溃之后,有人建议他应该先静观其变,评估对经济的影响,但他

没有采纳这一建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拖欠危机和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他也加大

了流动性。这既可以说明格林斯潘的危机管理能力,也可被视为他运用了自己典型的判断力。

1998年7月,格林斯潘被授予美国“和平缔造者”奖。2002年8月,英国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荣誉

称号,以表彰他对“全球经济稳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问答题(9、10、11每小题15分,12小题20分,共计65分)

9.为什么要反垄断?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1)因为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须要反垄断。

P

Q

21

垄断厂商的经济效率

在上图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厂商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量(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ΔFP1H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Δ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P1P2GI所代表的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Δ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2)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

①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一般根据反垄断法来执行。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

②行业的管治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治措施。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③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还可以采用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

10.举例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

答: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1)垄断。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所以垄断普遍存在。比如,我国的石油生产与销售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等几家国有石油公司垄断。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2)外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

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比如,地处上游的化工厂会对下游的养鱼场造成负的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3)公共物品是指供给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比如,国防和警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阻止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

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

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4)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

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

以旧车市场买卖为例。假定有一批旧车要卖,同时有一批要买这些数量的车的购买者。旧车中有一半是优质

车,一半是劣质车。设优质车主索价200元,劣质车主索价100元。再假定买主对优质车愿支付240元,对劣质车愿支付120元。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即买主知道哪些车是优质的,哪些是劣质的,则优质车会在200-240元之间成交,劣质车会100-120元之间成交。但买主事实上无法凭观察判断旧车质量。旧车主会隐瞒劣质车的问题,搞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买主只知道劣质车优质车所占比重各半,但不知每一辆车究竟是优质还是劣质车。于是,他们的出价至多是120×21

+240×21=180元。然而这样一来,优质车就不会以此价卖出。如果买主知道

只能买到劣质车,则成交价格只能在100-120元之间,从而优质车被逐出市场,市场运转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11.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持赞成的观点还是反观的观点?

答:(1)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主要问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政策建议。随着凯恩斯主义正统地位的崩溃,关于它对调节经济的运

行提供了必需的理论证明和分析工具的神话也被揭穿,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稳定政策的持久而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决策者应当对经济周期做出反应吗?财政与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中应当起到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第二,决策者应该根据经济状况自由地运用他们的相机抉择,还是应该承诺遵循一些固定的政策规则?第一个问题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关乎宏观经济政策的行动方式,但二者都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①积极与消极政策之争

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回答,首先取决于对于经济稳定性的理解。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他们认为,经济时常遭受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冲击。除非决策者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否则这些冲击会导致萧条、失业和通货膨胀等无效率的波动。一种流行的看法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逆风向而动”,即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经济过热时则放慢经济。

但像弗里德曼这样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本来就是稳定的。政府运用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努力与其说是

让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倒不如说这种努力反倒经常成为经济出轨的原因。因此,决策者不要试图去调节经济。相反,他们必须承认自身的能力有限。实际上,只要决策者对经济的运行听之任之,经济自然也就稳定了。可谓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假如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表明将财政与货币政策运用于防止衰退或过热是可能和必要的,那么,为什么又不让

政府将宏观经济政策用于稳定经济呢?对于这一问题,消极政策的支持者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反映,它对经济增长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杨小凯

指出,很多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到斯蒂格利茨,都将经济波动归因于市场的失败。很多政府和私人组织

也做过很多努力,试图通过经济政策来校正这种“市场失败”。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经济波动有规律发生的基本特征。经济波动、高分工水平和高生产率并存的现象提醒我们,有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动力机制很可能比非周期性的动力机制更为有效。

第二,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冗长而多变的时滞,使稳定经济的努力很可能以破坏稳定而结束。假如政策所能产生的效应能够瞬时发生,那么保持经济的稳定将是容易的。但在实施稳定政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的困扰。内在时滞源于决策者首先要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之后实施适当的政策所需的时间。外在时滞是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所需的时间。由于改变财政支出或税收的提议通常要经过缓慢而繁琐的立法过程,因此财政政策的内在时滞较长,这使其经常成为一种不准确的稳定经济工具。相比之下,货币政策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独立做出,其内在时滞很短。不过,货币政策有相当长的外在时滞:它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来发生作用,而许多企业是提前很长时间做出投资决策的。据估计,货币政策要在半年之后才会影响到经济活动。这些时滞的存在,使得积极政策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过热时刺激了经济,或者是经济过冷时抑制了经济。成功的稳定政策几无可能。

第三,未来经济状况的难以预期,削弱了决策者适时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由于政策效应的发生面临相关的时滞问题,因此,成功的稳定政策要求有准确预期未来经济状况的能力。假如我们无法预测到未来的半年或一年内经济将走向繁荣或是趋于衰退,我们就不能肯定到底是要实行扩张性的还是要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了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的运行,许多机构设计了反映经济波动的数据系列(即主导经济指标),还有许多组织借助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不幸的是,迄今为止,许多最严重的经济事件看来是不可预测的。尽管对于决策者来说,除了依靠经济预测之外别无选择,但是,这些预测往往会有很大的偏差。

②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

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另一焦点是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这一问题的争论不同于对积极与消极政策的争论。按规则实施的政策,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的积极的。比如,消极的政策规则可以规定货币供应量按每年3%的速度稳定增长,而积极的政策规则可以规定:

在这种规则下,假如失业率为6%,货币供应量按3%增长;而当失业率每超过6%的1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就多增长1个百分点。这样,在经济衰退时,这一规则要求通过提高货币增长来刺激经济;而当经济繁荣时,则要求通过减少降低货币增长来抑制经济。

相机抉择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相机抉择能够让决策者在对各种无法预期的情况做出反应时更为灵活。而那些主张按规则行事的经济学家则声称,政策过程是不可靠的。如果作为政治家是无能的或机会主义的,那就不应该让他们相机抉择地运用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是复杂的,身为决策者的政治家在做出判断时通常并不具备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种无知使其无法辨别那些表面上看来能够解决复杂问题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政策建议。其结果是,相机抉择政策经常被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所操控,进而沦为这些利益集团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此外,政治家还会为政治目的而使用经济政策。如果选民根据大选时的经济状况投票,政治家就要在大选前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以使大选时的经济良好;当选后则抑制经济,以降低通货膨胀;然后在下一次大选接近时为降低失业率而刺激经济。这种为选举利益而调节经济的行为,是引发产出和就业波动的原因之一。

在宏观经济中,存在许多动态不一致性的情形。比如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只有当通货膨胀未被预期到时,相对于正的通货膨胀才会有总失业的减少。而被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通过较高的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表现出来,它对实际经济活动不会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希望每个人都有低通货膨胀的预期。为此,它预先宣布低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这一承诺本身是不可信的,因为相机抉择的中央银行存在着为减少失业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激励。一旦这一点被认识到,人们从一开始就不会相信中央银行的承诺。在此情形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无法达到提高产出、降低失业的效果。

关于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分析所得到的令人惊讶的结论是,取消决策者的相机抉择,并且用可信的单一规则来取代,有时更能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

(2)我持赞成的观点,理由如下:

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与消极、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仍在继续,目前大概惟一能够确定的是,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简单而绝对的支持。不过,虽然这场争论的结局还不明朗,甚至还有人对这场争论的实际意义表示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争论不仅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机理的理解,而且极

大激发了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必要性和有效性问题的思考,从而直接推进并深刻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面前,人类认知的有限性问题愈益为人们所体会和认同。尽管没有哪个政府因笃信“经济是内在稳定的”的观念、或者因笃信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性”的观点而全然放弃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干预,但认为政府的相机抉择行动总能收到预期效果的观念,也不再牢不可破。从财政政策看,随着1970年代初期“滞胀”局面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正统地位的坍塌,为扩大需求、提高产出而增加赤字的功能财政思想已然随风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年度平衡预算思想的回归。从货币政策看,在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已经认同,货币政策在长期中无法影响到像产出、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而且也不存在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的有效性以及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性问题,则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第二,按规则行事的做法变得普遍,原先盛行的完全的相机抉择转向有约束的相机抉择。从货币政策看,相机抉择优于单一规则的看法十分流行。但Barro和Gordon证明,在相机抉择下,产出没有系统性提高,而社会却承受了较高的通货膨胀。这一结论改变了长期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从财政政策看,平衡预算规则再度回归,其典型表现是1980年代里根政府和1990年代克林顿政府极力倡导的预算平衡计划,尤其是后者,曾于1998-2001年成功实现了从巨额财政赤字向财政盈余的逆转。

第三,一些对经济波动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财政政策受到青睐。就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而言,无需税法的任何变动,它就能够在经济进入衰退时减少税收,因为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减少使他们的缴税减少。对失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来说,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政府的转移支付就自动增加,因为更多的人得到了补贴。可见,这些财政政策能够在没有任何时滞的情况下,起到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随着相机抉择政策的重要性的减弱,这些被称为“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受到决策者的关注。

第四,从宏观经济决策所依赖的计量方法基础看,卢卡斯认为,传统政策评价方法所依靠的(后来被称为)

经典的宏观计量方法,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没有能够充分反映人们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对自身行为所做的调整,从而无法反映人们的预期对政策变动所产生的效应。这一强有力的所谓“卢卡斯批评”导致了对经典计量方法的大量反思,促使人们不断改进已有的宏观计量与预测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经济的运行,从而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12.简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答:阿马蒂亚·森由于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做出精辟论述,荣获诺贝尔经济奖。他的主要经济学观点有:

(1)挑战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罗指出,多数规则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导致循环投票。

例如,有A,B,C三人针对X,Y,Z三种选择方案进行投票,其投票次序如下表:

表1---投票悖论

x胜于y,同样大多数人也是偏好y胜于z。按照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偏好应当是可以传递的,即大多数人偏好x胜于z。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偏好z胜于x。因此,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结果,在这些选择方案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多数票而通过,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又被称作“投票悖论”。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为已知时,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它对所有的公共选择问题都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的公共选择规则都难以避开这种两难境地。

森针对阿罗不可能定理所建议的解决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森发现,当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佳的情况下,阿罗的“投票悖论”就可以轻松地迎刃而解。比如,假定所有人均同意X项选择方案并非最佳,

这样上面的表1就变为下表:

表2---投票悖论的解决

以两票对一票而胜出于X(YX);同理,在对X和Z以及Y和Z分别进行投票时,可以得到Z以两票对一票而胜出于X(ZX);Y以两票对一票而胜出于Z(YZ)。这样,YZ→ZX→YX,投票悖论就此宣告消失,惟有Y项选择方案得到大多数票而获胜。

森把这个发现加以延伸和拓展,得出了解决投票悖论的三种选择模式,即(1)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佳;(2)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次佳;(3)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差。森认为,在上述三种选择模式下,投票悖论不会再出现,取而代之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到唯一的决定。

(2)引入“个人选择”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税收政策),他引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种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

(3)创建全新的福利与贫穷指数

为了比较不同国家的福利分配和一国国内的福利分配变化,就需要构建一种能够衡量在福利与收入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的专门化指数。这也是社会选择理论的重要应用,因为这种指数的建立是基于代表社会价值的福利函数的基础之上的。

阿马蒂亚·森认为传统的贫穷指数---以一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份额(H)作为衡量指标的做法存在很多的缺陷。首先贫困线的确定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多多少少带有些武断性;其次,它忽视了贫穷群体内部的不同贫困程度,因而即便在贫穷群体的收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仍低于贫困线以下时,传统的贫穷指数就难以反映出其收入水平的变化。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森在构建贫穷指数的过程中,首先阐明了描述收入分配的洛伦兹曲线和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社会对不同收入分配的偏好次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贫穷指数,即P=H·[I+(1-I)·G],其中G为基尼系数,I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处于0和1之间,G和I均针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穷群体计算得出。

在对福利指数的研究中,森认为一些常用的指数(如人均收入等)仅仅反映了多数人生活状况的平均数,而忽视了福利分配的状态,即难以科学地反映出许多人仍然一贫如洗的事实。森提出了全新的福利指数,并在该指数的创建中采取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对重要经济问题的讨论重新回到道德伦理方面,这也是森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创新。森对福利一词的理解是: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而这些机会和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因而福利的实现又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拥有房屋、食品、健康等,森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当在衡量福利时加以考虑。

(4)对饥荒形成机制的解释

森通过对1940年以来发生在印度、孟加拉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贫穷国家的数起灾荒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饥荒形成机制的根本原因。他批驳了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发生饥荒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短缺或发生干旱或洪水等因素的传统论调。森认为,事实上在大多数发生饥荒的年度,发生饥荒的国家不但有充足的食品供应,甚至食品生产较前一年度有较大增长并对外出口的情况下,人们仍面临着饿死的威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享用食品的能力,即他们没有进入食品市场的购买力。森对于饥荒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他对饥荒形成机制的解释,而要彻底理解饥荒的形成机制,就要仔细分析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并如何决定其福利得以实现的机会和能力。比如,在1974年发生在孟加拉国的饥荒,就是由于该国发生水灾造成食品价格飞涨,农民的工作机会锐减,其实际收入也大幅下降,导致这一群体得以实现其福利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更容易

遭到剥夺。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特大饥荒的环境条件和形成机制的审慎考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说当今发展经济学界不折不扣的“政治经济学”。

三、分析题(37分)

13.减税和增加国债限额引发的争论(要求依据的原理正确合理,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2003年1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项在10年内将减税6740亿美元刺激经济的计划,在第一年将提

供1020亿美元的刺激。这些减税包括:

提前实行定于2004年和2006年生效的减税措施,确定10%至35%的所得税税率,10年内将减税540亿美

元;

个人的股息收入免税,10年内减税3640亿美元;

加快减少对夫妇双方工作的“结婚惩罚”税收,10年减少58亿美元;

把养育子女的减免税额增加到每个子女1000美元;

提高小企业减免税的开支额度,10年减少160亿美元;

创建“个人再就业账户”,可以在失业时使用,10年减少40亿美元。

这项计划将在2003年对9200万纳税人平均减税1083美元,结婚者平均减税1716美元,有孩子的3400万

个家庭每个平均减税1473美元。白宫经济学家说,这项计划在今后3年里将帮助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并使经济增长率提高1.1个百分点。

2004年,刚刚获得总统连任的美国总统布什于11月19日在前往智利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途中签

署法案,将美国的国债限额再提高8000亿美元,以满足政府用扩大借债的方法来维持运转。此前,美国参议院11月17日以52票对44票的表决结果批准了财政部提出的最高国债限额的请求。众议院也于11月18日批准了这一议案。这一法案使美国的国债限额提高到8.18万亿美元的高水平,比布什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的水平高出2.3万亿美元。美国国会对这一法案的表决基本上是以党派划线的。绝大多数民主党议员反对提高美国国债限额。布什上台以来的减税政策造成政府税收减少,对伊拉克战争导致开支剧增,美国2000财政年度的2370亿美元的盈余到2004财年已转变为4130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赤字。从2002年开始,美国政府每年需要国会提高政府借债限额来维持政府运转。这次已是布什执政以来美国第三次提高国债限额。他们指出,如果政府不采取断然措施消减财政赤字,美国的国债限额在今后10年里将飚升至14.5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就布什总统的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债限额的做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究竟是患病失调的经济

所必须的强身健骨的补药,还是仅仅是馈赠富人的福利。批评的人认为,减税刺激经济计划名不副实,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相反倒有可能为联邦政府招致更大的赤字,造成长期损害。有人甚至认为,减税有利于富人,收入最高的0.2%的纳税人获得的好处几乎是90%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总和。而赞成的人认为,减税达不刺激经济增长的论点站不住脚,把钱放进人们口袋的任何计划都会提供短期刺激,对长期来看,也是一项好政策。

请你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布什的减税计划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

答:布什的减税计划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出现萧条时,凯恩斯主义认为应

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收,或提高转移支出,或齐头并举,以使总支出曲线上移(等于萧条缺口数量),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水平。

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减税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都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乘数指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 =Y ?/J ?,式中,?Y 是国民收入的变化,J ?是支出的变化。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政府购买支出乘数(g k )指收入变动(Y ?)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用G ?表示)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1(11

t b G Y k g --=??=,b 代表边际消费倾

向。税收乘数(T k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T ?表示)的比率,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

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1(1)

1()1(1)1(t b t b T Y k t b T

t b Y T ----=??=--?--=?,。

从理论上讲,布什的减税计划可以通过税收乘数效应实现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从而抑止经济的衰退。另

一方面,增加国债限额,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本弥补财政赤字,稳定经济增长。实际上,两项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复杂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讲:

(1)减税计划的效应

几次降税使富人的税负比重增加是显然的,那么,联邦所得税是否就更公平了呢?

①两种公平

在税收上,经济学家认为公平有两种含义:一个是“纵向平等”,另一个是“横向平等”。横向平等是指相

同境况的人的税负也必须相等;纵向平等的含义是,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人应该比支付能力较差的人付更多的税。横向平等比较容易实现,因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同等收入的人缴纳同等税收。而纵向平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经成为美国国会税收立法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一原则实际上是指整个税负如何在各个收入阶层之间分配的问题。然而,对分配比例是否平等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来评价,政治家们和专家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但就支付能力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如果一个纳税人的收入是另一个纳税人收入的n 倍,那么前者与后者税负之比至少不能小于n 倍。这虽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标准,但我们可以用它来大致衡量税制的“纵向平等”。降税中,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税负比例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变化的,最终结果是满足或接近收入比例。这几次降税的确使税负更公平。但是,公平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社会公平”,而这一点我们一般可以用贫富差距来衡量。

②税率降低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扩大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美国低收入阶层越来越接近绝对贫困线。如果我们把美国收入阶层分成10个等

级,将最高层和最低层相比较的话,那么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3.2倍,到1995年不降反升,达到4.4倍;而且在这一期间,低收入阶层的实际工资以每年1.3%的速度持续减少。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称,美国的财富分配严重不平衡,占总人口20%的富人的收入比占总人口20%的穷人的收入多9倍。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数字也表明,如今有15.1%(约4000万人)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③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美国几次个人所得税税率的降低在使穷人少纳税的同时,却使贫富差距扩大。从美国联邦所得

税制上我们能够找到一些解释。

第一,税率的降低的确可以使纳税人的资产发生转移,但这一转移在贫富之间是不平衡的。对于低收入者

而言,他们原本就没有多少资产,降税后,发生转移的资产就更加少了。对富人来讲,情况就不一样了,降税前,他们手中持有大量免税资产可以逃避税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美国税法一般对投资所得征以高税,而对投资损失的补偿很少,在税率很高的情况下,免税或享有税收优惠的投资项目(如州和地方政府债券、石油和矿产业)与其他有风险的生产性投资相比显然更具吸引力。

第二,低税率对纳税人工作的激励作用也是存在差异的。奥斯曼于1981年进行了两次引人注目的研究,他

运用美国1975年的税收资料(以个人所得税为主),把它与不征税情况相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实行的高税率使有效劳动力供给下降了约8.2%,其中高税率对于高收入阶层劳动力供给的负效应较大,几乎是低收入阶层的3倍。而降低税率可以使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而且降税幅度越大,劳动力供给增长越大。然而,高收入者因减税而增加的劳动力供给显然要比低收入者来得大。

第三,美国税法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所谓的累进性,它要求纳税人的税负随所得的上升而上升,换句话说

就是指纳税人的所得越高,其平均税率就越高。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联邦所得税一直采用累进边际税率结构,将所得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适用于逐次上升的边际税率。虽然,收入等级已经从最初的20多个下降为1993年的3个,但仍然保持着累进性。税率降低使纳税人应税所得上升,但由于低收入阶层面临的是所得范围很小的较低所得等级,因而容易产生所得等级攀升现象,其结果是低收入纳税人的部分所得面临更高的边际税率,从而使其平均税率上升。对于富人而言,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他们本来就处于最高的所得等级,即使降税后所得上升,也根本不会产生所得等级攀升,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平均税率不但不会上升,反而有可能下降。

第四,现行所得税中许多分项扣除和税收抵免对低收入阶层是不利的。比如说抚养儿童税收抵免,当纳税

人调整后毛所得在0-28000美元范围内时,其抵免比例从30%递减到21%。这不仅是低收入阶层的税后所得难以提高的原因,也说明了即使穷人的收入有所上升,贫富差距仍会扩大。

(2)增加国债限额的效应

美国国会一再提高国债限额,自有其道理,那便是: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国际资本。据美国官方统计,海外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已占美国公债总余额的40%,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美元汇率稳定。在过去20多年间,世界各国在美国大陆的投资超过万亿美元。另外,近些年美国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需要大量资本流入以平衡国际收支。总之,美国今后还会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但如此庞大的国债终究加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负担,仅净利息一项,2002年度政府就得支付1710亿美元(占总支出的8.5%),到2008年度预计还会一路上升到2540亿美元(占预计总支出的9.37%)。实际上,发行庞大的国债,尤其是海外国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美元汇率稳定。长期推行这一政策,恰恰是美国人的聪明之处。因为,看上去,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实际上却是国际资本最大的会聚地和流通地。况且,美国国债的成本很低,风险极小。

美国发债很多,但成本很低,而且是包括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在内的外国在大量买入美国国债,穷国在支援发达国家的建设。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富国,但现在我们是净贷款人,美国是净借款人,我们三千二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国债(在近一年中美元对其他货币加权平均汇率下降百分之二十的情况下,我们的净损失估计在一百亿美元左右)。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如果不发债搞基础建设,不仅公共设施的供给不能增加,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短边”问题永远解决不了,而且会继续强化美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强势地位,我们将始终处于国际金融资源争夺的弱势之中。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50分)

1.货币乘数

2.无谓损失

3.科斯定理

4.粘蝇纸理论

5.功利主义

6.吉尼系数

7.随机行走

8.费雪效应 9.遗憾指数 10.错觉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1.简论政府失灵。 12.试论国家宏观决策中的权衡取舍。

13.运用经济学原理,简析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反垄断法》。

14.某地一种产品由两个企业寡占生产,它们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1)填写销售表中的宗收益

(2)用上表中的数据填写囚徒困境方格中每个寡头的利润值。

(3)囚徒两难处境的解是什么?并解释。

三、分析题(40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宣布免征农业税;全国人大也讨论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中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根据诸如此类的资料信息,请你写出一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短文。[要求有理论基础(7分)、有分析数据与模型(7分)、有自己见解和观点(10分)、逻辑严密(5分)、层次清晰(3分)、语言流畅(3分)、无错别字与语法毛病(3分)、字迹清楚(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50分)

1.货币乘数

答: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通货—存款比率越低,公众作为通货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少,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多,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越多。因此,通货—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准备金—存款比率越低,银行发放的贷款越多,银行从每1单位准备金中创

造出来的货币也越多。因此,准备率—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货币供给起作用:它既可以使货币供给多倍扩大,又能使货币供给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2.无谓损失

答:无谓损失指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以征税为例,如图1

所示:征税后,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用面积B+C代表)和生产者剩余(用面积D+E代表)。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面积B+D),所以,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面积C+E)。

图1 无谓损失

3.科斯定理

答:科斯定理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4.粘蝇纸理论

答:粘蝇纸理论认为税收负担就像粘蝇纸上的苍蝇,被粘在它首次落下的地方。但是这种假设很少是正确的,因为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忽略了税收的间接影响。

5.功利主义

答:功利主义指一种把追求幸福、快乐、效用、利益作为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伦理哲学和经济理论。功利主义是一种政治学,根据这种政治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杰瑞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的目的是要把个人决策的逻辑运用于涉及道德与公共政策的问题。

功利主义的出发点是效用,即人们从其环境中得到的幸福或满足程度。效用是福利的衡量,而且,根据功利主义者的看法,它也是所有公共和私人行动的最终目标。他们声称,政府的正确目标是使社会每一个人的效用总和最大化。功利主义者支持收入再分配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6.吉尼系数

答:基尼系数是表示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它根据洛伦兹曲线导出,如图2所示,基尼系数G=A

,其取值范围为0到l之间。若G=1,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即占社会总人口99.99%的人A B

所获得的收入为0,而全部社会收入都分配给一个人所有;若G=0,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即任意占社会总人口1%的人所获得的收入正好也占社会总收入的1%,这种情况在图中表示为OX线,它呈450;若G 为0到1之间的一个数,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等和绝对平等之间。

图2 基尼系数

7.随机行走

答:随机行走也称随机漫步,指一种随着时间变动而发生的并且无法预测的变动。随机漫步对于股市而言指股价的短期变动不可预测,各种投资咨询服务、收益预测和复杂的图形都毫无用处。现在,随机漫步理论已发展成三种形式:强式、半强式、弱式。“强式”认为有关公司已知或可知的任何信息都无助于基本分析。无论是已经公布或可能公布的公司的消息都已反映在股价之中。强式理论甚至认为“内幕”消息也不能帮助投资者。“半强式”认为没有一种已公布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家选出价格低估的证券,其论点是股价已将这些因素包含在内。“弱式”则仅仅认为考察过去的股价无助于将来投资。

8.费雪效应

答:费雪效应指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费雪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用来阐述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用费雪方程式表示为:i=r+π(其中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上升1%引起名义利率上升1%。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费雪认为,实际利率是买卖双方都没有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时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它包括实际利率和对价格上涨的预期两个部分。当人们预期价格上涨时,市场利率就会因为包括了通货膨胀预期而高于实际利率,只有金融资产的名义利率高到能够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才会愿意购买和持有它。从国际范围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作用,是购买力平价等汇率理论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不同,国际间的名义利率就有差异,引起套利交易,套利则会把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拉平,使汇率趋于稳定。如果人们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要贬值,这个国家要想阻止资本外逃和吸引外资,就必须提高名义利率,其提高的幅度应足以抵消汇率下跌造成的投资的损失,投资者才愿意购买并持有这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费雪效应使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动等于两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之差。

9.遗憾指数

答: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加在一起所计算出的指数。例如,通货膨胀率为5%,失业率为%,则遗憾指数为10%。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感觉到越遗憾或越痛苦。

遗憾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一般来说,各个社会有一个临界点,在遗憾指数低于这个临界点时,社会是安定的,越过这个临界点则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

10.错觉理论

答:错觉理论是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1.简论政府失灵。

答:(1)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比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策工具选择上失当,不能正确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结果也就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

曼昆_微观经济学_原理_第五版_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6.下表描述了Baseballia国两个城市的生产可能性: 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红补袜子量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白袜子量 A.没有贸易,波士顿一双白袜子价格(用红袜子表示)是多少芝加哥11双白袜子价格是多少答:没有贸易时,波士顿1 双白袜子价格是1 双红袜子,芝加哥1 双白袜子价格是2 双红袜子。B.在每种颜色的袜子生产上,哪个城市有绝对优势哪个城市有比较优势 答:波士顿在生产红、白袜子上都有绝对优势。波士顿在生产白袜子上有比较优势,芝加哥在生产红袜子上有比较优势。 C.如果这两个城市相互交易,两个城市将分别出口哪种颜色的袜子 答:如果它们相互交易,波士顿将出口白袜子,而芝加哥出口红袜子。 D.可以进行交易的价格范围是多少 答:白袜子的最高价格是2 双红袜子,最低价格是1 双红袜子。红袜子的最高价格是1 双白袜子,最低价格是1/2 双白袜子。 7.假定一个美国工人每年能生产100件衬衣或20台电脑,而一个中国工人每年能生产100件衬衣或10台电脑。 A.画出这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定没有贸易,每个国家的工人各用一半的时间生产两种物品,在你的图上标出这一点。 答: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3 一4 所示。如果没有贸易,一个美国工人把一半的时间用于生产每种物品,则能生产50 件衬衣、10 台电脑;同样,一个中国工人则能生产50 件衬衣、5 台电脑。

图3 一4 生产可能性边界 B.如果这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哪个国家将出口衬衣举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例子,并在你的图上标出。哪一个国家将从贸易中获益解释原因。 答:中国将出口衬衣。对美国而言,生产一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5 件衬衣,而生产一件衬衣的机会成本为1/5 台电脑。对中国而言,生产一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10 件衬衣,而生产一件衬衣的机会成本为1/10 台电脑。 因此,美国在生产电脑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生产衬衣上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将出口衬衣。 衬衣的价格在1/5 到1/10 台电脑之间。两个国家都会从贸易中获益。例如,衬衣的价格为1/8 台电脑,换言这,中国出口8 件衬衣换回1 台电脑。中国专门生产衬衣(100 件),并出口其中的8 件,这样就有92 件衬衣和换回的1 台电脑。而没有贸易时,92 件衬衣和1 台电脑在中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产出。美国专门生产电脑(20 台)并向中国出口其中的1 台换取8 件衬衣。这样,美国最后就有19 台电脑和8 件衬衣,这也是没有贸易时美国不可 能得到的产出。由此可见,贸易使中国和美国所能消费的产品增加,两国都获益了。 C.解释两国可以交易的电脑价格(用衬衣衡量)是多少。 答:一台电脑的价格将在5 到10 件衬衣之间。如果电脑价格低于5 件衬衣,美国将不会出口,因为在美国一件衬衣的机会成本为1/5 台电脑。如果电脑的价格高于10 件衬衣,中国将不会进口,因为在中国一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10 件衬衣。 D.假设中国的生产率赶上了美国,因此,一个中国工人每年可以生产100件衬衣或20台电脑。你预期这时的贸易形式会是什么样的。中国生产率的这种进步将如何影响两国居民的经济福利 答:此时,中美双方将同时生产两种商品,然后进行贸易,不过此时的贸易被称为水平贸易,即生产率大致相同的两个国家进行的贸易。而中国在提高生产率之前,两国进行的是垂直贸易。垂直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中文曼昆 名词解释

23章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 平减指数:用名义GDP 与真实GDP 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100GDP GDP GDP ?=真实名义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平减指数 第一年的平减指数第一年的平减指数第二年的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24章 消费物价指数(CPI ):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100?=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的价格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消费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100CPI CPI -CPI ?=第一年第一年第二年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年的物价水平 今天的物价水平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美元的数量T T ?=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协议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美元数量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英雄校正过得利率。 25章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26章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Chapter 08a

Chapter 8 Application: The Costs of Taxation Test A 1. A tax levied on the buyers of a product shifts the a. demand curve upward or to the right. b. demand curve downward or to the left. c. supply curve upward or to the left. d. supply curve downward or to the right. ANSWER: b. demand curve downward or to the left. TYPE: M KEY1: D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2. When a tax is levied on a good a. buyers are worse off but sellers are not. b. sellers are worse off but buyers are not. c. neither buyers nor sellers are worse off. d. both buyers and sellers are worse off. ANSWER: d. both buyers and sellers are worse off. TYPE: M KEY1: D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3. When a tax on a good is enacted, a. sellers always bear the full burden of the tax. b. buyers always bear the full burden of the tax. c. buyers and sellers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tax regardless of which party it is levied on. d. sellers bear the full burden if the tax is levied on them, but buyers bear the full burden if the tax is levied on them. ANSWER: c. buyers and sellers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tax regardless of which party it is levied on. TYPE: M KEY1: C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4. A tax placed on a good a. causes the price of the good to fall. b. causes the size of the market for the good to shrink. c. affects buyers of the good, but not sellers. d. is usually borne entirely by the seller of the good. ANSWER: b. causes the size of the market for the good to shrink. TYPE: M KEY1: C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5. When a tax is levied on a good a. the market price falls because demand declines. b. the market price falls because supply falls. c. the market price rises because demand falls. d. a wedge is placed between the price buyers pay and the price sellers receiv e. ANSWER: d. a wedge is placed between the price buyers pay and the price sellers receive. TYPE: M KEY1: C SECTION: 1 OBJECTIVE: 1 RANDOM: Y

经济学原理(一)课后题

1.1 1.【单选题】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管理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3.经济物品是有用且稀缺的物品。(T) 1.2 1.下列问题(C)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2.以下话题都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除了(D)。 A、香烟税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B、微软的市场势力在软件定价中的作用 C、反贫困计划在减少无家可归者中的效率 D、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单选题】经济物品是指( D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1 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C)。 A、关键资源 B、有效资源 C、稀缺资源 D、优质资源

2.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人们”,包括的个体是(AB)。 A、消费者 B、生产者 C、企业 D、家庭 3.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工资和闲暇之间的trade-off。(T ) 2.2 1.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效率的是(B)。 A、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公司 C、为被解雇的工人提供失业津贴 D、以上都是 2.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T 3.经济学中片面的追求平等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T 2.3 1.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是零 2.你在比赛中赢得100美元,可以选择花掉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如果花掉,机会成本是(C)。 A、100美元 B、5美元 C、105美元 D、0美元 3.【判断题】时间的利用隐含着机会成本。( T ) 4.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T ) 2.4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B、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后,当激励引起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行为不再改变 C、不同的激励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差异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第 20 章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 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 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 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 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 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 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 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 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有 2.5 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a)列出 BSB的 T 账户。 b) 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 万美元现金。如果 BSB决定通过减 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 账户。 c) 解释 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 为什么 BSB要采取 (b) 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 另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a. BSB的 T 账户如下: : 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 资产负债 准备金$25 million存款$250 million 贷款$225 million b.当 BSB的大储户提取了 1000 万美金现金,而 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 准备率,它的 T 账户如下:

经济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卷纸上。本大题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 B )。 A.成正方向变化 B.成反方向变化 C.不相关 D.完全等价 2、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该商品的(C )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3、亨利花了一个小时购物并买了一件价值30美元的衣服,购买该衣服的机会成本是()。 A.一个小时 B.30美元 C.一个小时加30美元 D.一个小时加30美元的次优用途 4、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是()。 A.完全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垄断竞争市场 5、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其弹性不能确定 6、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之所以是价格接受者,是因为()。 A.它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 B.它生产了所在行业绝大部分产品 C.它的产量只占行业的全部产量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D.该行业只有很少数量的企业 7、假如某教授的年薪是20万元,若他从事其他的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他所获得的经济租金为()。 A. 20万元 B. 17万元 C. 3万元 D.不确定 8、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9、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10、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1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12、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则该商品属于()。 A.高档品 B.必需品 C.低档物 D.生活用品 13、已知某消费者的收入是200元,商品X的价格是20元,商品Y的价格是6元。假定他打算购买7单位X和10单位Y,这时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是50和18,如要获取最大效用,他应该()。 A.停止购买 B.增购X,减少Y的购买量 C.增购Y,减少X的购买量 D.同时增购X、Y 14、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 A.折旧 B.间接税 C.所得税 D.政府的转移支付 15、一般认为,只有在()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寡头垄断 B.垄断竞争 C.完全竞争 D.不完全竞争 16、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国富论》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经济学原理》 D.《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 17、如果其他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18、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需要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这是()假设。 A.社会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五版) 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税制的设计 复习题 1.在过去的几十年来,政府的增长比经济中的其他部分快还是慢? 答:在过去几十年间,政府的增长比经济中其他部分快。数据表明,美国经济中包括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内的政府收入在总收人中所占百分比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中其他部分。 2.美国联邦政府收入最重要的两个来源是什么? 答:美国联邦政府收入最重要的两个来源是个人收入所得税和用于社会保障的工薪税。 3.解释公司利润如何双重纳税。 答:当企业赚到利润时,它要按公司所得税交税;当企业用其利润向公司股东支付股息时,按个人所得税第二次交税。 4.为什么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大于政府得到的收入? 答:因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除了向政府交纳的税收之外,还包括两种成本:一是税收改变了激励所引起的资源配置扭曲;二是遵守税法的管理负担。这两种成本没有政府的收入作为补偿。因此,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大于政府得到的收入。 5.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支持对消费征税,而不是对收入征税? 答:因为对收入征税扭曲了对人们储蓄的激励,鼓励人们少储蓄。如果政府采取消费税,储蓄起来的全部收入在最后支出前都不征税,就不会扭曲人们的储蓄决策。 6.举出富有的纳税人应该比贫穷纳税人多纳税的两种观点。 答:这方面的观点有受益原则和能力纳税原则。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通常富人从公共服务中受益多,他们应该多纳税。 能力纳税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显然,富人的财务承受能力强于穷人,富人应该多纳税。 7.什么是横向平等概念。为什么运用这个概念是困难的? 答:横向平等是指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这一原则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两个纳税人是相似的。每个纳税人在许多方面不同,为了评价税收是不是横向平等,必须决定哪些差别对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是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这些相关关系的确定是复杂而困难的。它不仅涉及经济学问题,还涉及价值观问题,很难说确定的结果是否公平。 8.说明支持与反对用单一税率取代现行税制的观点。 答:单一税率的支持者认为:(1)单一税率税将取消现行所得税的许多税收减免。通过用这种方法扩大税基,固定税能够降低大多数人面临的边际税率。税率越低意味着经济福利越大。因此,单一税率支持者声称,这种改变将扩大经济馅饼的规模。(2)由于单一税率税如此简单,所以,赋税的管理负担将大大降低。(3)由于所有纳税人都面临相同的边际税率,所以可以按收入来源而不是按得到收入的人来收税。这种额外的简单化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4)单一税率税将取代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所有收入无论是来自工作中的劳动还是来自公司中拥有的股份,都按相同的边际税率一次性纳税。单一税率将消除目前对公司利润的双重征税,这就可以鼓励企业投资于新工厂和设备。(5)在为纳税计算收入时,允许企业扣除所有合法的经营支出,包括新投资品的支出。这种投资扣除使单一税率税更像消费税而不像所得税。结果,变为单一税率税将提高对投资的激励。 单一税率税的反对者认为:这种税很少注意纵向平等的目标。他们声称,单一税率税的累进性要小于现在的税制,而且,特别是它会把一些税收负担从富人身上转移到中产阶级身上。

曼昆经济学原理答案30—34

曼昆经济学原理答案30—34

第十二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三十一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复习题 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名字。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名字。 答: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和投资支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 总供给的曲线的图。仔细地标出正确的轴。 答: 图31—1 经济的长期均衡 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 三个原因。 答:为了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 方倾斜的原因,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1)庇古的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了家庭和企业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 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国外对美国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由于这三个原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解释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答: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供给取决于它资本与劳动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即经济的资本、劳动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5.列出并解释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 答: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是说,在一个一两年的时期中,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与劳务供给量。什么因素引起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呢?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理论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在每一种理论中,一种特殊的市场不完全性引起经济中供给一方的短期状况与长期不同。虽然每一种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内容: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1)新古典的错觉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他们出售其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了反应,而这种反应引起了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低于

(完整版)经济学原理题库1-9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为每个关键术语选择一个定义关键术语定义 --------------稀缺性1、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 --------------经济学2、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状况 --------------效率3、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 --------------平等4、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理性5、市场上只有一个买者的情况 --------------机会成本6、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的使整体社会 福利最大化的原理 --------------边际变动7、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激励8、社会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 的经济 --------------市场经济9、经济活动的波动 --------------产权10、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看不见的手”11、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市场失灵12、对现行计划的增量调整 --------------外部性13、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市场势力14、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垄断15、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生产率16、某种引起人行动的东西 --------------通货膨胀17、一个人拥有并使用稀缺资源的能力 --------------经济周期18、为了达到目标而尽可能系统性的做到最好判断正误--------------1、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入时,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2、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及权衡取舍。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4、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5、如果我们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贸易,美国在经济上就会获益,因为我们将被迫生产更多的、我们自己的汽车和衣服。 -------------6、当一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音引起了外部性。 -------------7、酒类的税收提高了酒的价格,并提供了消费者对喝酒的激励。 -------------8、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意外结果是降低了学费,为许多原本不想再学习的人提供了上州立大学的激励。-------------9、Sue更擅长打扫卫生,Bob更擅长做饭。如果Bob专门做饭而Sue专门负责打扫卫生,这将比他们平等地分摊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少。 -------------10、高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中货币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 -------------11、在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失业的减少。 ------------12、即使增加的汽车产量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价格,只要有利可图,汽车制造商就应该继续生产额外的汽车。-------------13、单个农民在小麦市场上可能拥有市场势力。 -------------14、对一个学生来说,看一场篮球赛的机会成本应该包括门票的价格和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价值。 一、-------------15、美国工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因为美国有较高的最低工资。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情况设计权衡取舍() A、买一辆新汽车 B、上大学 C、星期天上午看一场足球比赛 D、睡午觉 2、以上各项都涉及之所以要权衡取舍,是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 A、有效的 B、经济的 C、稀缺的 D、无限的 3、边际的经济学研究()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1 / 5 第20xx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有什么关系? 参考 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 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 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xx瑞德州银行(BSB)有 2.5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2 / 5 a)列出BSB的T账户。 b)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万美元现金。如果BSB决定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账户。 c)解释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为什么BSB要采取(b)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另一种方法。 参考 答案: a. xx瑞德州银行(BSB) 资产 准备金 贷款 b.当BSB的大储户提取了1000万美金现金,而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它的T账户如下: $25 million存款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word精品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合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2、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 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 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 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话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 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 的结果。 6.市场巾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 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干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 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棉利的影响。当一个人小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 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9 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生活中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量增长引起了通货膨胀。 10.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如何相关? 答: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权衡取台,这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造成的。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于支出的货币数量减少了,但是商品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增加了失业量。 问题与应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 2.科斯定理 3.搭便车 4.囚徒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6.供应学派 7.凯恩斯革命 8.看不见的手 9.比较优势 10.外部性 二、简述题(第11、12、13题各12分,14题14分,共50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3.简述节俭的是非。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

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指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搭便车: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每个售价20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30%至50%。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20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平。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事实上,私人经济中的政府,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法律、国防、公安等等)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政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①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②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2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1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10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2年徒刑)。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2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B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经济学原理试题及标准答案

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一:《经济学原理》(a卷)试卷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a卷答案) 20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 级别: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c) a、费用 b、成本 c、机会成本 d、支出 2、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a) a、既定资源的配置b、资源总量的决定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d、国民收入的决定 3、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b) a、缺乏弹性b、富有弹性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4、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随着对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d) a、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b、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越来越小d、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支 付的意愿减少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c) a、mc以上的avc曲线 b、mc以上的ac曲线 c、avc以上的mc曲线 d、ac以上的mc曲线

6、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c) a、与数量轴平行b、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c、向右下方倾斜d、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7、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是因为它们具有(b) a、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有用性 8、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a)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收入c、国内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 9、失业率是指(a)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10、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必然导致(d) a、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11、假定某国2006年按1980年测算的物价指数为120,而2007年的物价指数为150,则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b) a、20% b、25% c、50% d、125%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答案【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答案)】 >第二十三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复习题 1 .解释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 答:对一 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 买者和卖者。一个买者的1 美元支出是另一个卖者的1 美元收入。 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作出了相同的贡献。由于gdp 既衡 量总收入 135 又衡量总支出,因而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 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相等. 2 .生产一辆经济型轿车或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哪一个对gdp 的 贡献更大?为什么? 答: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 的贡献大。因 为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 市场价值。由于市场价格衡量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的量, 所以市场价格反映了这些物品的市场价值。由于一辆豪华型轿车的 市场价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所以一辆豪华型轿车的 市场价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因而生产一辆豪华型轿 车对gdp 的贡献更大. 3 .农民以2 美元的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以3 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交易对 gdp 的贡献是多少呢? 答: 对gdp 的贡献是3 美元。gdp 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因为中间物 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 4 .许多年以前,peggy 为了收集唱片而花了500 美元。今天她在 旧货销售中把她收集的物品卖了100 美元. 这种销售如何影响现期gdp? 答:现期gdp 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因而这种销售不影响 现期gdp. 5 .列出gdp 的四个组成部分。各举一个例子. 答:gdp 等于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消费是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汤姆一家人在麦当劳吃午餐. 投资是资本设备、存货、新住房和建筑物的购买,如通用汽车公司 建立一个汽车厂.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海军购买了一艘潜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