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

(1)注重区域

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和差异。

(2)人地关系的传统

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空间分析的传统

区域研究的抽象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特性。

1.社会性

研究对象:人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社会现象的历史性

2.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3.综合性

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三、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开创者:洪堡、李特尔 1859

2.时间:19世纪中叶到二战

3. 流派与观点

(1) 两种观点

环境学派、人地相关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

环境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空间学派

(2)英国的地缘政治学说: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3)俄国的经济地理学:地理学派与经济学派

环境学派: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主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人地相关学派:代表人物:白兰士、白吕纳、罗士培

主张: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选择性,两者相互作用

区域学派:代表人物:赫特纳、哈特向

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景观学派:代表人物:施吕特尔、苏尔

主张: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四、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因果关联哲学方法论人地关系理论的进展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与理论革命、行为革命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手段的根本变革

(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人文化、社会化倾向(新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实用倾向(4)学科交叉频繁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达———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

2、人地关系论:(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

(5)环境感知论(6)文化决定论(7)和谐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1)人文地理学中的经验主义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经验主义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一方面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作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地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到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2)人文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思潮被引入人文地理学的准确时间尚不能确定,因为实证主义思潮的一些基本原理散见于各篇论文中。但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晚期的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主要诱惑力是数量化:以一种意味着精确、可重复性以及确定性。新思潮的很多拥护者都自称为“统计或数量地理学者”。假设这个术语在那时常被滥用。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人,使人文地理学较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人,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第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的不足:①经济决定论的倾向;②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③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所以,实证主义目前只是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社会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3)人文地理学中的人本主义

它们都是以主观性为兴趣中心。对理念论者、对想象学者以及对存在主义者来说,世界的知识不能独立于知者而存在;相反,它只存在于人关于世界的经验中,也只有由那个经验的感官分析来鉴赏。因此,不能用实证主义态度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只能鉴赏。其本体论是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

按照这个限定,人本主义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灵所创造的那个世界的人的地理学。其目标在于理解,在于在人的环境中理解人。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4)人文地理学中的结构主义

认识论是实在论认识论:认识的获得不是通过证据的积累,而是通过理论的发展,以便能够说明社会内部的驱动力、能够提供对于我们在该社会中经验的认识、能够提出用以实

现真正(也就是从机制的意义上)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把握人地系统中的深层结构。当前,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回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地理因素。

不足: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不像实证主义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那样完善、系统,影响力也较小。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一、诺特斯坦人口转变理论

(1).在1940年代发展了兰迪的理论,将人口转变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他划分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兰迪前两个序列。仅仅是对第三个序列。

(2).第一阶段为人口的高增长阶段,出生率维持高水平而死亡率已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加速;第二阶段为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仍然迅速,但已开始减速;第三阶段为低增长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3.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英国学者布莱克将人口转变划分为五阶段:

A. 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b.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c.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到最快而后减速; d.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e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二、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三、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1.分布不平衡:

(1)水陆之间

(2)南北半球之间: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o-60o之间的区域。

(3)沿海与内地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50%

(4)高原与平原之间

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贺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仅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2.规律:人口分布的指向

人口纬向分布:中低纬指向

沿海分布:近海岸指向

人口垂直分布:平原指向

四、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认为:

(1)迁移距离规律

(2)圈层递补规律

(3)净迁移量占总迁移量的比重不大,有补偿流存在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富有冒险和长距离的迁移主要以男性为主

(6)移民的年轻化的倾向明显

(7)迁移主要在城乡间,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为主。

五、人口迁移的机制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A 政治因素引起大规模移民

B 战争引发迁移潮流

C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因素也造成移民

D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引起大规模的移民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六、1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 、世界种族划分

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将人种分为三类:黄种、白种、黑种,也有人主张将澳大利亚作为棕种分出,共分四类: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

地理人种的含义是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3 、民族的形成

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比氏族、部落(族)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

4 、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2.共同地域

3.共同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

5、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生产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2.现代农业的类型

(1) 种植园 (2) 谷物农业 (3) 牲畜育肥农业

(4) 乳品业 (5) 市场园艺农业 (6) 大牧场六种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一、第二产业分布

北美工业区

1 . 新英格兰区

2 . 中大西洋工业区

3 . 摩霍克河谷区

4 . 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5. 大湖西岸工业区 6 . 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 7 . 东南工业区 8. 海湾工业区 9. 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 西海岸工业区

欧洲工业带

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主要包括: 1. 英国工业区 2. 莱茵-鲁尔工业区 3. 莱茵中部工业区 4. 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

1. 中央工业区

2. 伏尔加工业区

3. 乌克兰工业区

4. 乌拉尔工业区 5 . 库兹涅

茨克工业区

日本工业区

二战后,日本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工业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消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其工业区都面向太平洋一边。

1. 京滨工业区

2. 阪神工业区

3. 中京工业区

4. 北九州工业区

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1. 拉美工业区

2. 亚洲工业区

3. 非洲工业区

4.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水文

2.资源条件原料的数量、质量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一、1.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3、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二、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的变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CBD

向心型城市化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过渡地带

主要形式是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见缝插针建起住宅、小型工厂和小面积的改造等。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

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区域。城市在不断前进,乡村在不断后退,城市发生着平面上的扩张。

路径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3、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的三个特点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作物的商品化、劳动的商品化和土地的商品化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首先工业、然后商业服务业向郊区转移。郊区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

城市网络化

所谓城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为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4、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原因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为了追求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小城镇。

三、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式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四、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图P220、221

1.城市体系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或者称之为城市体系。

2.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

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是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这种人口规模等级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2)首位城市法则

杰弗逊发现在一些国家的城市系统中,一些首都或区域中心城市比其他城市要大许多倍,首位城市下分众多的中小城市系统。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本质特征

1、社会性

2、交际性

3、工具性

(二)、汉语的发展

1. 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分布区域: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部、湖南的西南角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起源于周朝甚至周朝以前

分布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的大部分。北面以长江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江为界,南面以温州、金华、衢州三区为界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来源于古楚语

分布区域: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 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分布区域: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

5. 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始于东汉末、三国及晋时的北方移民

分布区域:福建省、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分布区域: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7.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宋代以后

分布时期:集中分布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我国的地名景观

a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b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c 反映历史方面

d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e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第十章旅游地理

一、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

二、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遗存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三、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2.旅游与经济发展

3.旅游与收支平衡

4.旅游与就业

5.旅游与税收

6.旅游与经济结构

7.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1)旅游过渡超前发展

(2)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地理单元的层次

主要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二是国

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

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二、政治地理结构的形成过程(政治现象的时间形式)

1、政治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2、政治整合

简单讲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资源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政治分离

4、主权的变化

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随着领土的变化、民族独立而发生变化。

三、国家的基本特征

a.拥有确定的领土

b.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c.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d.拥有主权

四、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五、国家权力要素

领土空间:地理位置、领土面积

自然资源

人口规模:军事适度人口

经济水平: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军事力量:最具强制性的因素

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的其他因素决定性影响,时它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

国民士气

政府的质量:政治性质,政府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与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六、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了解)

七、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 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二) 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1.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战争

2.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经济与技术

八、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1 马汉的“海权论”

2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3 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4 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1、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行为地理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与过程。

3、环境感觉指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感性认识

4、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理性认识

5、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再现的一种形态。

6、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呈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地理物象也有动态性特征。

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类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道,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包括通过邮政、电话、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8、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有关

9、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分为四种类型

a.马歇尔消费型:理智型,货比三家,空间较广

b.巴甫洛夫消费型:反应敏感,经常光顾高级场所

c.弗洛伊德消费型:情绪型,随机性大,空间变化大

d.维布雷宁消费型:受团体影响就大,名望、好胜

: :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1、地理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有哪些影响? 1.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地丘陵,使得其高度利用国土,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同时地形的狭小破碎,也使得其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而零散,但集约程度高。 2..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这一宜人的气候也有利于发展诸如电子产业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技术产业。 3.水力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但短小的河流也不利于航运。 4.矿产资源贫乏导致其绝大多数的能源及矿产资源需从外国进口。 5.狭长的海岸线及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其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及发展对外经济。因而造成其工业城市多沿海岸线分布,且海上航运业、渔业和造船业发达,。 6.丰富低廉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其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为什么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日本所形成的经济分布格局是否带有普遍的规律性? 1.日本由于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其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需从海外输入。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并且适应技术经济条件的要求。 3.由于本国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日本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其产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产品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 3、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越条件?其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印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这为其发展工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印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地理信息行业之六大最新发展趋势

地理信息行业之六大最新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2015-09-22 如果说地理信息企业更看重解决方案,而非服务,你信吗?如果说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GNSS比GIS拥有更广的市场,你信吗?……回溯十年前的地理信息行业,再与当今时代加以对比,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有哪些技术趋势,是你从前闻所未闻,如今摇身一变,引领地信行业若干年?这篇文章将一一为您解开谜团。 如今,地理信息行业对基于云端以及开放交互解决方案的需求激增,使得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让行业之间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局面,服务的专属性和高质量也都显著提升。随着高新技术呈现出了快速迭代的趋势,技术的酝酿萌芽期以及创新成果的寿命都大大缩短,这就为利润的产生过程增加了风险性。对此,地理信息行业的企业们如何应对? 系统整合、以用户为导向的解决方案成为了地信企业发展的新方向。从前,总有一些地理信息企业推崇单打独斗的做事风格,如今,这些企业一改传统做派,一方面持续关注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价值,另一方面探寻着行业整合、技术融合的新路子,变革了行业的工作流程,实现了行业解决方案的无缝交付。与此同时,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们也迎来了更大规模生产以及交付更专业化产品的发展机遇。 趋势一:服务已是昨日黄花,解决方案才是最新发展方向 外国媒体Geospatial Media近期开展了一项调查,通过对过去几年间1000多份行业新闻报道的深入分析发现,地理信息行业正逐渐从服务驱动型,转化为解决方案导向型。显然,在技术更新迭代迅速的当今时代,方案已把服务取而代之,成为从业者们更为关注的首要趋势,其次,才是服务,再次是工作流,以及系统整合。以方案为导向的方式,意味着所有的终端产品必然包含了技术的整合嵌入过程,因此,地理信息产品的生态圈得以进一步扩张,诸如社交媒体软件就整合了地理位置、互联网、云服务、移动端以及无线通信等多重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信息技术正逐渐被各行各业所采纳,而地理信息行业也日臻成熟,在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归纳

世界地理 绪论 1、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P3) 1. 掌握知识——即掌握有关地球表层的地理现象和一般过程,了解其内在的关系,学习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存在和发展的世界和各国的自然、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分析能力——即学会分析和解释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世界和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变暖)及其区域反应(区域差异),全球环境问题,工业化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问题,等等。 4.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如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文化和文明的研究、对投资和资本的研究、信息社会与经济问题等。 2、我国世界地理教学与研究取得的进展(P5) 1.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束缚。 2.全球地理环境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减少、陆地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与经济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3.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4.经济学的理论不断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学之中。 5.世界地理越来越重视文化、政治、历史因素的分析。 6.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很方便地获得由各个国家、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专家的着作提供的各类丰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理论成果、认识、资料、数据和图片等。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P10) (1)、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 (2)、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3)、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4)、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5)、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P11)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选择题 下图为“3S”技术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关于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GIS B.乙是GIS C.丙是RS D.甲是GPS 2.有关“3S”技术运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S可以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 B.GPS可以获取水灾淹没区域的动态信息 C.GPS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 D.GIS可以获取森林火场面积信息 某市寻找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地形平坦;②距河流1千米范围内。下图中“空间资料”是该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平方千米(该区面积共16平方千米);“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3~4题。 3.下图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根据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下图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完成5~6题。 5.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6.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下图是某城市的空间资料,读“某城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得出的统计资料”。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甲区有11 000人,乙区有18 000人,丙区有17 000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是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评审的基本文件和主要依据,应严格按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通知的要求执行。提交的推荐书书面文件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要求如实、全面填写。 一、格式要求 申报系统表单内容须结合书面推荐书按要求在线填写。填写完毕的推荐书应扫描成PDF文件后随其他相关资料,一起打包上传至申报系统。打印的书面推荐书,内容必须与上传申报系统的文档内容保持一致,并按照要求签字、盖章。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2—5)。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双面),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一份。 二、内容填写 (一)项目基本情况 奖励类别: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标准、管理、其他中选; 项目名称:应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字。 完成人:按照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名字之间用“逗”号隔开,申报奖项最多人数不超过30人。获奖人数特等奖不超过30人,一等奖不超过15人;二等奖不超过12人;以排名先后为序确定获奖者。 完成单位:按照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单位之间用“逗”号隔开。主要完成单位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申报项目完成单位数最多不超过15个。获奖单位特等奖不超过15个;获奖单位一等奖不超过10个;二等奖不超过8个;以排名先后为序确定获奖单位。 推荐(含自荐)单位:指组织推荐项目的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协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各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自荐。各推荐单位须签署意见,加盖印章并注明推荐时间。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 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 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 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 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 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含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2018·苏北苏中七市三模)智慧城市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如图为我国智慧城市(城区)试点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1.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RS B.GIS C.GPS D.BDS 解析:选B智慧城市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2019·镇江一模)2017年7月8日,阿里巴巴的首家无人超市在杭州开业了,消费者用手机淘宝或支付宝扫码就可以进店,结账的时候没有收银员,系统会自动在大门处识别你的商品,支付宝自动扣款。据此完成下题。 2.在无人超市的选址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需要调用的图层有() ①居民点分布②交通线路③地质构造④工厂分布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在无人超市的选址过程中,主要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居民点分布)和交通最优原则(交通线路)等。 (2019·苏北四市一模)城市共享单车主要服务于市民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换乘。如图反映北京早、晚高峰时距地铁站不同距离范围内每5分钟借车或还车的次数。读图回答下题。

3.从技术上看,城市共享单车的普及主要得益于() A.遥感技术的发展 B.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C.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 D.互联网与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 解析:选D从技术上看,城市共享单车的普及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 (2019·南京、盐城一模)某人在上海等待公交车时,通过支付宝手机软件(APP)中的城市服务→交通→实时公交查询,方便地查到要乘坐公交车的相关信息(如图)。读图,完成下题。 4.支付宝城市服务中的实时公交查询功能,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IS GPS B.GIS RS C.GPS RS D.GIS GSM 解析:选A支付宝城市服务中的实时公交查询功能,能够方便地查到要乘坐公交车的相关信息,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GIS,要确定公交车位置,需要GPS;不需要RS 监测或拍摄遥感图像;GSM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不能查询公交。 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某城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高考地理复习第十四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考题

第十四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 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题组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7全国卷Ⅱ,6—8,12分]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2017天津文综卷,1,4分]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下题。

盘山景观图 4.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 A.a B.b C.c D.d [2016北京文综卷,5—6,8分]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 )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2016北京文综卷,7—8,8分]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_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考命题分析 一、考纲及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了解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运用有关资源,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了解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二、近三年命题规律分析 1、考查容:重点考查“3S”技术的功能及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国土资源调查、野外考察、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考查形式:多以示意图、联系图、表格数据的形式呈现信息,以选择题为主。 3、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于“3S”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4、2013高考命题预测: 1、以探月工程、“神舟”号发射、重大灾害监测等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3S”技术的实际应用。 2、通过呈现图表信息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有序识记 一、“千里指挥眼”GPS——“在哪里,朝哪走”。主要侧重于“看”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围进全方位、实时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2、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GPS接受机。 卫星星座: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的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地平面上至少有四颗卫星。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全能性和自动测量等特点。 4、应用: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应用于军事、交通、测量、农业、旅游、探险、地壳运动监测等。 二、“千里分辨眼”RS —“是什么,怎么了”。也主要是侧重于“看” 1、概念:人们在航天或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对地面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遥感影像。 3、特点:探测围广,精度高、速度快,周期短、适应性强、实时监测。节省人力和财力。 4、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与预警、军事侦察及其地物的变化等 三、“大脑聪明屋”GIS——“会怎么样”“主要侧重于”分析和计算即:想和算 1、概念: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三维视图、多媒体)。 3、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之所以称之为“聪明屋”是因为它能对存储的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空间模拟、预测其发展趋势。 四、数字地球: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3S”是数字地球十分重要的信息源。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精要整合—— 1、3s技术区别与联系:如图所示: 2、应用的区别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遥 感主要应用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 害防御监测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在区 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应用,其中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就包括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那么在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应怎样区别这两种技术呢,其中RS主要获取图像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实时性强。而GIS需要对RS和GPS所提供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后,才能进行监测以及预测等,所以相对而言过程较长、速度较慢、效率低一些,但准确度高。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世界地理重点归纳总复习教程文件

世界地理重点归纳总 复习

世界地理重点归纳总复习 第一部分世界地理复习要点 一、地形与地势(涉及的重要地名一定要在地图册上找出) 1、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在地图册中熟悉以下地形区: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天山、昆仑山;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湄公河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东部多岛屿,南部多半岛 构造成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碰撞地带(东亚地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碰撞地带(南亚地形) 2、非洲高原大陆(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部较高-阻挡东风撒哈拉 沙漠刚果盆地(低地) 构造成因:东非大裂谷(小板块生长边界)、红海(板块张裂地带-非洲、印度洋板块)地中海(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之间碰撞地带-消亡边界-阿尔卑斯山脉) 3、欧洲平原为主,地势最低平。西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俄罗 斯)。 山地东西走向(不阻挡西风),阿尔卑斯褶皱山脉(年轻、高大—)、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古老、起伏平缓)——冰川作用(角峰、峡湾-挪威-良港) 4、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山脉、中部平原、东部高地——西部高耸、年轻的落基山脉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中部宽广的大平原(密西西比冲积平原和高 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地(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 5、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山脉、中部平原、东部高原(中部平原与东部高原交错分布) 西部高耸的年轻的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中部宽广的亚马孙冲积平原、东部古老的巴西高原 6、大洋洲三大地形区:东部山脉、中部平原、西部高原——东部山脉-大分水岭、中部平 原-墨累达令盆地(大自流盆地)、西部古老的高原 7、南极洲地势最高的大洲,以高原(大陆冰川)为主,主要为大陆冰川覆盖 二、气候 1、亚洲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北京、平壤、东京)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广州、汉城、台北)、南部热带季风气候(马尼拉、河内、曼谷、仰光、吉隆坡、金边、加尔各答)、热带雨林气候(新加坡、雅加达)西部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耶路撒冷)、北部北冰洋沿岸极地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乌兰巴托、乌鲁木齐、阿斯塔纳)——没有: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季风气候显著(世界最大、最全3、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强(同一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变化大) 气候因子:辐射因子——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大气环流因子——季风环流影响;

地理信息技术练习案带答案复习进程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综合练习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理环境的研究,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利用甲图可以() A. 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 B. 监测风沙和干旱灾害,进行灾情预测分析 C. 确定时间和空间定位,进行路线筛选导航 D. 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确定商业网点布局 2. 有关乙图车载导航仪及其所示电子地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车载导航仪借助GIS 实现精确定位 B. 车载导航仪通过RS 获得交通信息 C. 电子地图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D. 电子地图不能显示自然地理信息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4. 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 的目的是() A. 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 大地高程测量 C. 地震监测和预报 D. 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回答下列各题。 5. 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A. GPS—RS—GIS B. RS—GPS—GIS C. GIS—RS—GPS D. RS—GIS—GPS 6.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A. 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 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 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 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读GIS案例分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该案例研究的主题是() A. 泥石流 B. 滑坡 C. 地震 D. 崩塌 8. 图中甲图层可能代表() A. 坡向 B. 坡面起伏 C. 坡面侵蚀 D. 地层厚度 当地时间2016年9月11日,法国留尼旺岛火山喷发熔岩 迸溅场面震撼。读火山喷发的卫星图像,完成下列各题。 9. 要获取火山喷发的卫星影像图,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 术是 A. RS B. GIS C. GPS D. 数字地球 10. 如果利用卫星对火山灰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火山灰图片,可 以获得 ①火山灰喷出的起始位置②火山灰飘动速度③火山灰影响的范围 ④火山灰飘动的方向⑤此时段当地的风向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1.如果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