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B.乙醚C.酚类D.甲醛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B.抗原易变异C.表浅感染D.短暂感染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B.由宿主基因编码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B.病毒抑制物C.IgG抗体D.细胞免疫效应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

B.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C.为糖蛋白成分

D.使病毒mRNA降解

E.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26.下列那种病毒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但不是单个血清型?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27.决定病毒感染后免疫力持久的因素不包括:

A.全身性感染

B.抗原性稳定

C.有病毒血症

D.反复发生感染

E.抗原性单一

【X型题】

1.机体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天然抗菌因子包括:

A.补体

B.溶菌酶

C.血型抗体

D.组蛋白

E.乳素

2.皮肤与黏膜屏障作用包括:

A.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B.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分泌物杀菌作用

E.血脑屏障作用

3.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

A.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

C.乳汁中SigA的作用

D.胎盘屏障作用

E.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4.关于抗细菌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B.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C.血脑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细菌

E.SIgA主要抗局部感染

5.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

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B.补体的调理作用

C.IgG介导的ADCC

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

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6.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有:

A.溶菌酶

B.IFN

C.白细胞素

D.组蛋白

E.血小板素

7.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为:

A.与机体遗传关系密切

B.针对某一微生物产生免疫力

C.为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首道屏障

D.个体间有差异

E.因抗原刺激的增多而增强

8.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生态平衡的生理学意义为:

A.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B.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C.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D.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E.抗感染作用

9.决定感染后果的因素有:

A.机体的免疫力

B.细菌的毒力

C.细菌的数目

D.细菌的种类

E.细菌的染色体

10.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取决于:

A.吞噬细胞的种类

B.细菌的侵袭力

C.吞噬细胞的功能

D.细菌的种类

E.吞噬细胞的数量

11.不完全吞噬可导致:

A.吞噬细胞死亡

B.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C.细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

D.细菌在体内扩散

E.临近组织损伤

12.在机体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干扰素

B.中性粒细胞

C.CTL

D.中性抗体

E.抗毒素

13.机体清除靶细胞的机制是:

A.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B.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C.ADCC效应

D.Mφ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

E.NK细胞的杀伤作用

14.感染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的病毒是: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5.能诱生干扰素的是:

A.病毒

B.内毒素

C.外毒素

D.polyI:C

E.支原体

16.sIgA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

A.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B.鼻病毒感染

C.流感病毒感染

D.乙脑病毒感染

E.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17.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是直接针对:

A.病毒表面成分

B.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病毒蛋白

C.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蛋白

D.病毒相关的酶类

E.病毒的核酸

18.抗病毒蛋白的作用严格来说应是:

A.破坏宿主细胞

B.降解病毒mRNA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D.阻段mRNA翻译

E.抑制核酸复制

19.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

B.干扰素促其杀伤

C.需抗体的协助

D.需补体的协助

E.有特异性

二、填空题

1.天然免疫由、和三类因素组成。

2.皮肤和黏膜、与共同构成非特异免疫的结构。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有和吞噬两种。

4.溶菌酶主要来源于细胞,通过破坏细胞壁的而使细胞裂解。

5.防御素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作用是杀灭细菌。

6.机体抗病毒免疫可分为和,其中特异性免疫以免疫为主,且常伴有。

7.人体产生干扰素的细胞主要有、及。

8.由干扰素诱生的抗病毒蛋白的主要有、、。

9.人类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而、的抗病毒作用较强。

10.抗病毒基因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及,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

1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和作用。

12.抗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作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特

异免疫则是以免疫为主。

三、名词解释

1.干扰素(IFN)

2.胞外菌

四、问答题

1.简述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可产生哪几种后果?

3.简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4.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E

2.E

3.A

4.C

5.A

6.C

7.A

8.A

9.B 10.C 11.B 12..D 13.D 14.B 15.D 16.B 17.C 18.B 19.D 20.B 21.B 22.D 23.C 24.C 25.D 26.D 27.D

【X型题】

1、ABDE

2、ABD

3、ABDE

4、ABCE

5、ABCE

6、ACE

7、AC

8、BCDE

9、ABCD

10、ABCDE 11、ABCDE 12.ACD 13.ABCDE 14.ABCD 15.ABD 16.ABCE 17.AC 18.BCD 19.AB

二、填空题

1.组织屏障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屏障

3.完全不完全

4.吞噬肽聚糖革兰阳性

5.中性粒细胞外

6.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病理损伤

7.人白细胞人细胞人成纤维细胞

8.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

9.α干扰素β干扰素γ干扰素γ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素

10.巨噬细胞 NK细胞 CTL

11.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2.皮肤黏膜屏障细胞

三、名词解释

1.干扰素:在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下,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

白,是机体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作用。

2.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

四、问答题

1、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1)皮肤与黏膜屏障:它构成了机体的外部屏障,其主要作用包括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穿入;黏膜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有多种附件和分泌物,可将停留的致病菌排除体外;②分泌杀菌物质:不同部位的黏膜能分泌溶菌霉、胃酸、蛋白醉等多种杀菌物质;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产生抗菌物质而拮抗和抑制致病菌。

(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可阻挡细菌、病毒等徽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系统。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组成,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人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产生的后果与其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出现以

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1)完全吞噬:被吞噬的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并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此即完全吞噬;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不完全吞噬;它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有的甚至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细胞死亡,亦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而扩散到其他部位。

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1)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干扰素并没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它抗病毒必须经宿主细胞介导,α∕β-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后,经一系列过程,使细胞合成了数种抗病毒蛋白(主要是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等),这些酶通过降解病毒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核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而抗病毒地作用。

(2)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干扰素的作用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广谱性间接性及高活性的特点。

4.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如下方面。

非特异性抵抗力: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巨噬细胞补体及干扰素的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力:包括体液免疫中抗体对游离病毒的中和作用在补体的协助下对病毒的裂解及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细胞免疫中地CTL细胞对病毒最重要的因素。另外,NK细胞活化巨噬细胞ADCC 效应CD4+细胞释放的一系列淋巴因子等引起的炎症反应,都对病毒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抗感染免疫word版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 ---道道防线抗感染 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 1.皮肤粘膜屏障 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

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皮肤

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 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1.吞噬细胞的种类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十感染与免疫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 A.菌血症 B.脓毒血症 C.内毒素血症 D.毒血症 E.败血症 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 A.芽孢 B.荚膜 C.细胞壁 D.中介体 E.核糖体 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 A.核心多糖 B.特异性多糖 C.LPS D.脂质A E.脂蛋白 4.类毒素的特点是: A.有抗原性,无毒性 B.无抗原性,有毒性 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有抗原性,有毒性 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 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以上都不是 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 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 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 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 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 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LPS D.O抗原 E.荚膜多糖 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 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受体基本相似 C.抗原性基本相似 D.无抗原性 E.以上都不是 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 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 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D.其受体为D-甘露糖 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 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 A.破伤风溶血毒素 B.肉毒毒素 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 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 A.0.1%~0.2% B.0.2%~0.3% C.0.3%~0.4% D.0.4%~0.5% E.0.5%~0.6% 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脑膜炎球菌 C.痢疾杆菌 D.链球菌 E.白喉杆菌 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 A.白假丝酵母菌 B.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肺炎球菌 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 A.痢疾杆菌 B.链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伤寒杆菌 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球菌 B.淋球菌 C.伤寒杆菌 D.军团菌 E.结核杆菌 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膜磷壁酸 B.肽聚糖 C.M蛋白 D.荚膜 E.壁磷壁酸 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志贺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

第9章 传染与免疫习题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病原微生物 3.疾病(disease) 4.传染(infection) 5.侵袭力 6.外毒素 7.内毒素 8.类毒素 9.抗毒素 10.非特异免疫 11.特异性免疫 12.炎症 13.抗原 14.抗体 15.免疫原性 16.免疫反应性 17.完全抗原 18.不完全抗原 二、填空题 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______,说明样品中____抗原存在。19.抗体是由___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三、问答题 1.简述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及侵入人体后寄生造成的病变方式。 2.病原菌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主要体现为哪几个方面? 3.试比较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的异同。 4.简述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5.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 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4 抗原: 反应原性:抗原 +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 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答:⑴IgG:①特性:IgG是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由脾、淋巴结中浆液细胞合成和分泌。IgG是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免疫球蛋白 ②功能: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 在体内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 ⑵IgA:①特性:由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血清中主要是单体, 称为血清型IgA;存在于外分泌液,称为分泌型IgA(SIgA)。②SIgA的功能:能抵御微生物的侵 袭,使其不能进入血液,是黏膜表面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 ⑶IgM:①特性:分子量大,是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②功能:产生早,但持续短,但是最 ⑷IgD 3 端 1. 2 (GF)趋化因子 1 2 3 4、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①溶解细胞: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②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 ③调理吞噬作用:含有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 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 ④调节免疫应答:补体成分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加强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

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填空题 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 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

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仍可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为可作抗原的类毒素。( ) 10.细菌的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更强,抗原性和耐热性也更强。( ) 11.细菌的类毒素经过o。3%~o.4%甲醛处理后,可成为治疗用的抗毒素。( ) 13.G-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19.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指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 21.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 23.抗体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Y—球蛋白);与此相似,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p—球蛋白)。( ) 24.干扰素是一类由脊椎动物产生的、防御外来有害核酸入侵的特殊免疫物质。( ) 29.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纯蛋白。( ) 33.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大量增殖的部位。( ) 59.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高于初次免疫应答,但潜伏期较长。( ) 60.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除形成抗体的速度和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外,在抗体种类上则是相同的。( ) 三、选择题 3.在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细菌B病毒C.真菌A原生动物 4.与病原细菌侵染宿主时的侵袭力无关的细胞构造是(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第二节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是指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是由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协调来完成的。先天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正常组织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以抗体作用为中心的体液免疫和致敏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淋巴因子为中心的细胞免疫。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致病物质的不同。机体对它们的免疫反应也各有差别。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 (一)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颤动,可将细菌咳出或咽下;随粪便每日约排菌1012个;小便可清除尿道上皮的细菌。 (二)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局部抗菌作用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胃酸能杀死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阴道分泌物中的酸类亦有抗菌作用。前列腺分泌的精素(Spermine)是正常精液中存大的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的抑制物。泪液、唾液、乳汗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广泛分布的溶菌酶能溶解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它们的代谢产物对抗病原菌入侵。例如皮肤上的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能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皮肤上生长;肠道中的某些厌氧菌能产生脂肪酸阻止沙门氏菌在局部生存;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毒和酸性产物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咽部的草绿色链球菌似能阻止肺炎球菌在局部生长;鼻腔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能妨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居等。当这种拮抗作用受影响时,则可发生菌群失调症。 二、机体抗毒性免疫 抗毒性免疫是一种以体液抗体为主的免疫应答。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消除。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应当指出,抗毒素不能对已与组织结合的毒素起中和作用。

感染与免疫名词解释

1、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间质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多肽类活性分子。 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6.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7、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8、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抗体: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2.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 14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5.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16.MAC:膜攻击复合体。 1、初次免疫应答:是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起的应答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适量抗原刺激7-10天后出现血清抗体;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产生慢,以IgM为主,亲活力低,产量低,维持时间短。 2、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后,数日数年后,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出现的快速、高效、特异的应答,是记忆性反应,特点是潜伏期短(2-3天),抗体产生快,以IgG为主,亲活力高,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3、免疫应答(immune respose Ir):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 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

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现代免疫学 1.病毒感染之后如何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2.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有何变化? 病毒是除了类病毒外最简单的生命有机体,由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完全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来复制病毒蛋白及其遗传物质并进行病毒体组装。他们利用细胞表面受体感染细胞,其中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病毒成功感染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暴露于胞质内,并开始指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少数病毒如CMV能与宿主细胞和平共处,长期寄生,称之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多数病毒是细胞毒性病毒,其在胞内的繁殖和寄生很快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机体针对病毒的防御在3个层次上展开,1)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与繁殖——IFN和TNF等细胞因子;2)杀伤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NK细胞和CTL;3)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中和抗体。 1.针对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 在针对病毒入侵的强有力的特有免疫建立之前,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通过I型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和自然杀伤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来实现的。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表面进入机体后遇到NK细胞,后者通过细胞裂解作用而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这是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建立的病毒感染早期机体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 病毒双链RNA可以刺激受感染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分泌产生IFN-α和β等I型干扰素,以诱导临近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图:干扰素的抗感染作用: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表达并分泌干扰素-左,干扰素作用与临近细胞,使其进入抗病毒状态-右】干扰素通过与核细胞表面的I型干扰素受体结合,促使细胞产生可抑制病毒复制的酶以达到对病毒的抑制,从而抗病毒感染。I型干扰素还能激活NK细胞,使其更有效地杀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清除病毒赖以藏身和复制的“工厂”。NK细胞大量分泌IFN-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受到病毒和IFN-γ的刺激后被活化,分泌IL-1 IL-6 IL-8 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粘附分子,以便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感染局部。 固有免疫对于防控病毒的入侵和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病毒一旦已经完成入侵并造成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将发挥消除病毒感染的决定性作用。 2.针对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病毒可借助其表面的受体分子和宿主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结合从而感染细胞,机体针对入侵病毒表面分子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防治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抗体可作用于感染早期体液中的病毒和感染细胞溶解后释放的病毒。 抗体的抗病毒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和病毒感染力: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接触或者干扰病毒向细胞内的侵入,黏膜表面的IgA分子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2)致敏病毒颗粒:抗体结合病毒之后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颗粒直接被裂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3a和C5a等补体片段趋化白细胞;3)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有些病毒膜蛋白能够表达于被感染宿主细胞的表面。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对这些病毒蛋白的识别标记被感染细胞,诱发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这些细胞的杀伤。 病毒感染后或接受疫苗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有效防止机体被同种病毒被再度感染,在病毒感染初期对机体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可能完全消除病毒的入侵,特别是病毒感染细胞后进入潜伏期状态,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体液免

抗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感染的免疫机制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这各种病原体,即能使我们致病的东西,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生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我们与我们的机体免疫有关啦。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系统,有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机体的免疫可以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免疫系统科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皮肤黏膜的屏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黏膜收到损伤时,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机体,诱导免疫应答的发生。抗原的种类多,来源广。抗原的分子的理化性质、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都与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强弱有关。 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补体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补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固有免疫机制,期出现远早于适应性免疫。现已发现3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激活物主要是IgG、IgM分子,感染后期才发挥作用或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旁路激活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旁路途经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线。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MBL途径:主要激活物为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该途径和上两种途径基友互相交叉促进的作用。可在感染早期或对未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终末过程是形成攻膜复合物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细胞因子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值和分化等功能。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细胞因子可被分解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众多因子在机体中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浮渣的调节网络。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是重要的免疫细胞表面分子,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等生理和病理过程。 HLA基因的多样性同时表现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态性。经典MHC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以其等位基因产物结合并提呈抗原肽供T细胞识别,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非经典HLA,以其产物参与并调节免疫应答。 专职APC包括DC、Mφ和B细胞,DC是机体内最强的APC。DC是免疫应答反映的始动者,也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外源性抗原主要通过MHC II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和提呈给CD4+T细胞,内源性抗原主要通过MHC I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和提呈给CD8+T细胞,单页存在抗原交叉提呈现象。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初始T细胞表面的TCR与APC 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识别。决定TCR 识别抗原特异性的是CDR3区,即TCR需要同时识别抗与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MHC限制性。(1)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2)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名词解释: 1、传染 2、免疫 3、抗原决定簇 4、体液免疫 5、细胞免疫 6、补体 7、抗原 8、抗体 9、ADCC 10、干扰素11、非特异性免疫12、特异性免疫13、抗原递呈细胞14、血清学反应15、免疫标记技术 16、补体结合试验17、生物制品18、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19、单克隆抗体(McAb)20、淋巴细胞杂交瘤 问答题: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2、免疫功能包括哪三个方面?免疫应答有哪三个特点?免疫应答的过程可大致 分为哪三个阶段? 3、关于抗体形成的机制,什么学说目前得到广泛承认?而关于抗体多样性的分 子生物学机制,什么学说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 4、画图并简述IgG的分子结构。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和胃蛋白酶分别酶解IgG, 可分别获得哪些片断? 5、抗原有哪些基本特性?其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包括哪些方面?所谓抗原的“异 己”成分是指自身淋巴细胞在什么时期从未接触过的成分?自身物质能否成为抗原?如何区分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6、简述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7、补体有哪些性质?简述补体结合试验的成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及结 果判断。 8、人类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在哪里?它们在功能上可分为哪些亚群?各有什么功能? 9、为分析两种可溶性抗原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可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判断? 10、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理是什么? 1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是否完全等同?哪类抗体:血清中含量最高?抗传 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抗粘膜感染中发挥主要作用?调理作用最强?唯一能通过胎盘?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最早出现? 12、再次应答能迅速产生抗体的原因与什么有关?简述机体产生抗体的应答规

机体抗细菌感染的机制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 (一)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颤动,可将细菌咳出或咽下;随粪便每日约排菌1012个;小便可清除尿道上皮的细菌。 (二)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局部抗菌作用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胃酸能杀死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阴道分泌物中的酸类亦有抗菌作用。前列腺分泌的精素(Spermine)是正常精液中存大的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的抑制物。泪液、唾液、乳汗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广泛分布的溶菌酶能溶解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它们的代谢产物对抗病原菌入侵。例如皮肤上的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能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皮肤上生长;肠道中的某些厌氧菌能产生脂肪酸阻止沙门氏菌在局部生存;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毒和酸性产物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咽部的草绿色链球菌似能阻止肺炎球菌在局部生长;鼻腔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能妨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居等。当这种拮抗作用受影响时,则可发生菌群失调症。

二、机体抗毒性免疫抗毒性免疫是一种以体液抗体为主的免疫应答。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消除。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应当指出,抗毒素不能对已与组织结合的毒素起中和作用。根据外毒素的免疫特点,可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应用抗毒素血清进行早期治疗与紧急预防,使用时要保证“早期足量”。 三、机体的抗菌性免疫病原侵入机体后,由于其生物学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胞外菌感染和胞内菌感染两类,机体对这两类感染的免疫反应是有差别的。 (一)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免疫 1.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抗体与细菌结合,可以出现凝集和鞭毛制动现象,但一般而言,对细菌的活力只有微弱的影响,甚至没有影响。如果抗体的结合能抑制细菌的重要酶系统或代谢途径,则可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例如,某些细菌(例如败血巴氏杆菌)从血清转铁蛋白摄取铁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封闭,从而导致细菌生长受抑制。 2.抗体对细菌吸附作用的抑制:病原菌吸附到粘膜上皮细胞是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补体、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和完全抗原、传染和免疫、非特异免疫、抗 体和抗原、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和抗原结合价、类毒素、免疫反应性、 免疫应答、免疫原性、内毒素和外毒素、侵袭力和毒力、特异性免疫、体 液免疫、细胞免疫、主要组织相容性蛋白、带菌状态、鲎试剂法、干扰素、 免疫分子、凝集效价(滴度)、疫苗、交叉反应、抗原结合价、免疫耐受 二、填空题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决定传染结局中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3病原菌的侵袭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方面能力。 4细菌毒素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 5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8补体存在于正常人体和动物的__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有补充抗体的作用。 9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的过程是一系复杂列酶促反应,根据补体激活物质以及激活反应顺序,补体激活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三条途径。 10炎症的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在损失部位出现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五大特征。 11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受病毒感染或dsRNA刺激形成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________,目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12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2+第七章+免疫应答(2)+第八章抗感染免疫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

一、复习旧课:思考题: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请学生翻书,齐读) 二、导入新课: 那么抗原是如何让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免疫应答的过程。 三、讲授新课: 第七章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以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机制初次应答(见图5-2,一定诱导期,Ab量不多Tc的细胞毒作用(提问讲授)持续时间短。思考:为何有诱导期?)(诊断:是否知道炎症) 再次应答(诱导期缩短,Ab量多,主要是TDTH介导的炎症反应(见表5-1) IgG,持续时间长) 抗体产生规律的医学意义(举列讲授) 特点清除胞外游离Ag;反应速度快,仅是桥梁作用,清除胞内Ag;反应迟缓,直接杀伤; 间接杀伤;血清可转移免疫细胞可转移

第三节免疫耐受性 一概念:机体对某种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和免疫应答是反义词) 二影响免疫耐受性形成的因素: 1Ag因素:Ag的种类,理化性质,作用剂量,输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机体年龄 三意义 器官移植排斥(免疫应答)―――激发免疫耐受 肿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 导入新课: 机体如何对病原微生物起防御功能呢? 第八章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固有免疫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机体对病原生物的防御功能,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 一、固有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 (二)体内屏障 识记: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的组成及其作用 (三)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种类: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两类 2、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主要吞噬存在于细胞外的细菌,而单核-吞噬细胞主要吞噬细胞 内的寄生物和衰老、损伤、恶性变的细胞 3、吞噬过程(图解的方式) (1)吞噬细胞与病原菌的接触; (2)吞入病原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吞噬作用,另外一种是吞饮作用; (3)杀死、破坏病原菌 4、吞噬作用的后果 (1)完全吞噬; (2)不完全吞噬 (四)体液中抗病微生物物质:最重要的是补体,此外还有溶菌酶和干扰素等

相关文档